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5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_第1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5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_第2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5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_第3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5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_第4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5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专题突破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高考解密知识体系关键能力高考解密考查内容学科素养1.人地协调观: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理解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2.综合思维:分析区域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3.区域认知: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和地域分异规律,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核心价值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为背景,考查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考查内容必备知识1.整体性表现、原理。2.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规律的形成、特征。3.土壤的形成。4.植被的特征关键能力结合图文资料及地理事象,调动运用整体性与差异性原理,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区域差异,论证和探讨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情示例年份考点2021年2022年2023年植被与土壤

湖南卷T18山东卷T8~9山东卷T19浙江卷T17~18新课标卷T9~1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全国乙卷T9、T18湖南卷T11~13全国乙卷T37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河北卷T12~13全国乙卷T10山东卷T5~6广东卷T11江苏卷T24湖北T10~12全国甲卷T10~11浙江1月T15~16山东卷T1~2知识体系关键能力命题点一植被与土壤真题再研·明技法(2023·山东高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白浆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层以下存在白浆层的棕壤,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白浆化棕壤分布区地下水位较低,年降水量800~950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目前,白浆化棕壤大部分被辟为农田,以种植花生、地瓜、冬小麦为主,是低产土壤之一。图示意白浆化棕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典例1(1)分析白浆化棕壤“上砂下黏”的剖面构型在不同季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雨季降水多,下层黏土不利于水分下渗,导致土壤水分含量过高;旱季降水稀少,上部砂土透气性好,有利于土壤水蒸发,导致土壤含水量过低。(2)针对白浆化棕壤低产的原因,江苏北部某地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种改良及合理利用白浆化棕壤的农田工程措施——丰产沟(下图)。说明丰产沟如何克服白浆化棕壤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丰产沟通过挖沟培垄,加高了垄的高度,改善了土壤的排水条件,夏季降水多的季节土壤不会过湿,利于花生、地瓜等春种秋收的作物生长;沟底变深,利于获得地下水补给,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利于旱季越冬作物(如冬小麦)的生长。【命题解读】该综合题以棕壤剖面结构图和人类活动对土壤改良为探索情境,考查土壤特点及人类对土壤改良措施,体现了课标和新教材对土壤的考查要求,对学生的信息获取、调用知识能力要求高,体现高考考查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思维点拨】

核心知识·精归纳1.植被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受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的综合影响,植物的生长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因而植物对其生长的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1)植被不适应环境——植被分布稀疏:说明该地区不具备植被生长的条件。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2)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植被:说明生长在该地的植被具备适应该地区(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主要从根、叶、茎分布特点,植被形态,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①根系发达: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②叶子:叶片厚,有蜡质层,反射阳光,减少蒸发,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③茎:粗壮,储水量大;倾斜,说明当地风力大。④分布特点: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⑤花色鲜艳:可吸引昆虫为其传播花粉。⑥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气候暖季短或雨季短的天气特征。2.根据植被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判读植被类型(1)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的为热带雨林。(2)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的为常绿阔叶林。(3)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芽、夏季葱绿、秋冬季落叶的为落叶阔叶林。(4)叶片呈针状的为针叶林。(5)以高大的草本植物为主,也有乔木和高大灌木分布的为热带草原。(6)以低矮的草本植物为主,没有乔木,有低矮灌木分布的为温带草原。3.土壤特征的分析方法(1)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少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①核心思维:土壤有机质的变化取决于有机质的收入量与有机质的支出量的对比关系。②有机质的收入量:夏季气候温和湿润或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植物生长旺盛;冬季寒冷潮湿,枯枝落叶多,有机物不易分解。③有机质的支出量:气温高,微生物活跃,分解快,消耗多。植被生长旺盛,消耗大。降水强度大,淋溶与侵蚀强度大,有机质淋溶流失多。④地形:地势平坦或低洼,有利于有机质的累积。(2)土壤水分含量多少的分析思路①核心思维:土壤水分的变化取决于水分的收入量与水分的支出量的对比关系。②水分的收入量(入渗量或下渗量):大气降水、径流(地表、地下径流)、植被截留、人工灌溉(漫灌、喷灌、滴灌、根灌)、积雪融化、冰川融化、地形(坡度)、土质状况(空隙大小、岩石状况)、凝结水。③水分的支出量:a.蒸发消耗:干旱、半干旱地区显著。b.植被消耗(吸收、蒸腾):森林、灌木、草本、农作物(个体、数量、树冠覆盖度、季节性、根系深浅)。(3)土壤温度变化的分析思路①收入:表层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②支出:地面辐射。③保温措施:覆盖地膜、耕作、冬季灌溉、有机肥(分解释放热量、热容量大)等。(4)土壤肥力高低影响因素的分析①与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厚度、颗粒大小、温度、水分含量、透气性、害虫等密切相关。②取决于各要素含量的协调度,协调度越好,肥力越高。4.土壤养护措施(1)保护和利用相结合,防治土壤的侵蚀,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如深耕松土、采用固沙剂等。(2)采用多种措施,改良盐碱土,抗旱、治涝、治盐碱相结合。主要措施有冲洗、排水、井灌井排等。(3)培肥土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施有机肥,实行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加强水肥管理。(4)防治结合,减少土壤污染。控制污染源,采取相应农业技术措施进行治理。(5)囤土恢复:开挖矿产之前把土壤移走,放在安全地方进行保护;开挖后可以把土壤重新移植安置。5.不同气候影响下的土壤类型气候环境土壤状况高寒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干旱土壤水分少,发育程度低,贫瘠,偏碱性冷湿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肥沃冲关演练·提技能考向一以某湖泊周围植被分布状况为探索情境,考查植被特征及分布

(2023·河北保定)青土湖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为甘肃石羊河下游的尾闾湖。古代水面较大,伴随着气候干旱化和绿洲扩展,1958年完全干涸;2010年起青土湖开始人工注水,湖面逐年增大,湖区植被逐渐恢复。下表示意近年来青土湖区离水面不同距离内的植被状况。据此完成1~3题。表:青土湖区离水面不同距离内植被状况距水面距离(米)群落植被特征植被覆盖度(%)0(水边)芦苇单优群落,伴生罗布麻、西伯利亚蓼等40~7030芦苇优势群落,伴生盐爪爪、鹅绒藤等40~60距水面距离(米)群落植被特征植被覆盖度(%)800盐爪爪群落,伴生芦苇、白刺、黑果枸杞等40~551500白刺群落,伴生盐爪爪、芦苇、黑果枸杞等20~403000柽柳群落,伴生白刺、盐爪爪、黑果枸杞、芦苇等10~201.与芦苇和盐爪爪相比,白刺的必然特征是(

)A.根系更深

B.叶片更小C.植株更矮

D.茎花现象2.在距水面1500米的低洼地区,最有可能的植物优势群落是(

)A.芦苇

B.盐爪爪

C.白刺

D.柽柳3.2010年人工注水后,青土湖区植被(

)A.不同部位种群差异减小

B.群落结构趋于简单C.带状分布格局逐渐明显

D.草本植物比例降低ABC【解析】第1题,据表格可知,芦苇和盐爪爪距水面更近,白刺距水面较远,因此白刺为了吸收水分,根系会更深更加发达,A正确;叶片大小主要受蒸腾作用影响,白刺与芦苇等距离很近,气温差别不大,叶片大小差别受气候影响较小,B错误;植株高矮主要受土壤、风力等影响,材料不能体现,C错误;茎花主要分布于热带雨林,该地没有茎花现象,D错误。第2题,根据距水面距离可判断,芦苇、盐爪爪、白刺、柽柳需水量逐渐减少,距水面1500米分布的应该是白刺,但低洼地区水分条件会稍好,因此可能形成的优势群落为需水量稍多的盐爪爪,B正确。第3题,据材料“1958年完全干涸,2010年起青土湖开始人工注水”可知,人工注水前湖泊干涸,区域内为干旱环境,而注水后湖泊形成较湿润环境,向外逐渐变干,环境较注水前复杂,因此注水后群落结构趋于复杂且不同部位种群差异变大,A、B错误;注水后形成以湖泊为中心向外大致呈同心圆状分布的植被,带状分布明显,C正确;注水后,生态环境改善,适合在该地生长的草本植物比例会有所上升,D错误。考向二以区域土壤某种物质变化趋势为情境材料,考查土壤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土壤改良

(2023·福建宁德二模)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中一定厚度的土层中有机碳储量,其大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下图示意福建省不同生态系统3种厚度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的变化趋势。据此完成4~6题。4.福建省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

)A.随土壤厚度的增加而减少B.在同一厚度的土壤上差值不大C.森林比果园垂向增加更显著D.在不同厚度的土壤上差值相同5.造成福建省森林和草地两类生态系统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较高的主导因素是(

)A.地貌

B.海拔C.光照

D.土壤质地CB6.不利于提高农田有机碳密度的农事是(

)A.深耕

B.合理施肥C.秸秆还田

D.间作轮作【解析】第4题,阅读图表可知,福建省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随着土壤厚度的增加而增加,A错误;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在0~0.2m处差值不大,但0~1.0m和0~1.5m厚度下,具有明显差异,B错误;阅读森林和果园不同厚度土壤有机碳密度可知,森林比果园垂向增加更显著,C正确;在不同厚度的土壤上差值并不相同,0~1.0m与0~0.2m的差值大于0~1.0m与0~1.5m的差值,D错误。A第5题,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受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森林、草地、茶园等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且均处于较高地势,湖泊生态系统相对不稳定且均处于地势较低区域,福建省总体上表现出海拔越高、生态系统越稳定,所以其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就越大,主导因素为海拔,B正确;地貌、光照、土壤质地对土壤发育形成(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森林和草地两类生态系统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较高的主导因素,A、C、D错误。第6题,从图表信息可知,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加,深耕会破坏深层的土壤有机质,不利于提高农田有机碳密度,A正确;合理施肥、秸秆还田、间作轮作能够较好的保护土壤有机质,有利于提升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B、C、D不符合题意。命题点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真题再研·明技法(2022·湖南高考)我国西北某内流河下游河岸地带发育着荒漠植物群落,胡杨为主要建群种,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下表反映该植物群落属性及影响因子随离河岸距离增加的变化情况(其中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据此完成(1)~(3)题。典例2离河岸距离(m)群落属性影响因子群落结构群落盖度(%)海拔(m)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g/cm3)土壤电导率(mS/cm)50乔—灌—草30.339165.731.410.36200乔—灌—草34.009175.041.500.59离河岸距离(m)群落属性影响因子群落结构群落盖度(%)海拔(m)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g/cm3)土壤电导率(mS/cm)350乔—灌—草40.339144.421.500.37500乔—灌—草46.6791418.511.412.56离河岸距离(m)群落属性影响因子群落结构群落盖度(%)海拔(m)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g/cm3)土壤电导率(mS/cm)650乔—灌—草74.3391319.271.370.40800乔—灌—草68.6791315.231.381.02离河岸距离(m)群落属性影响因子群落结构群落盖度(%)海拔(m)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g/cm3)土壤电导率(mS/cm)950乔—草45.009127.781.400.501100乔—草40.339163.061.580.661250乔—草34.339152.321.621.98(1)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

)①海拔②土壤含水量③土壤有机质含量④土壤含盐量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主要得益于(

)A.胡杨涵养水源B.草本植物水分竞争力强C.地下水埋深浅D.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BA(3)在离河岸950米到1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土壤有机质减少

B.乔木与灌木水分竞争C.土壤含盐量增加

D.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命题解读】本题组以我国西北某内流河下游河岸地带胡杨为主要建群种的植物群落中植被生长与地理环境因素的关系为背景材料,创设探索情境,重点考查整体性、差异性的必备知识及运用必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学科素养要求较高,体现了高考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考查指向。B【思维点拨】

核心知识·精归纳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1)判断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环境要素的主要特征。(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推断“因”。例如,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大陆西海岸地区沙漠的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作用。(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2.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四大应用应用方向主要内容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由于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应用方向主要内容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逻辑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如青藏高原的隆起,有效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加剧3.整体性分析目前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全球变暖会导致极热天气频率的增加,使得一些疾病的发生率增高,传染病更广泛传播的概率增加。(2)对水资源的影响温度的上升导致水体挥发和降雨量的增加,从而可能加剧全球旱涝灾害的频率和程度,并增加洪灾发生的概率。(3)对森林的影响森林树种的变迁可能跟不上气候变化的速率;温度的上升还会增加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的可能性。(4)对沿海地区的影响海平面的上升会对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海平面的上升还会造成大片海滩的消失。(5)对生物物种的影响很多动植物的迁徙将可能跟不上气候变化的速率;温度的上升还会使全球一些特殊的生态系统(如常绿植被、冰川生态等)及候鸟、冷水鱼类的生存面临困境。(6)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由于气候变化,某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可能会因为温度上升,农作物产量增加而受益,但全球范围农作物的产量和品种的地理分布将发生变化;农业生产可能相应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及耕作方式。冲关演练·提技能考向一以树木年轮与气温的相关性为命题情境,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2023·湖南三模)年轮指数是树木年轮实际宽度值与期望值之比,其大小变化可以记录树木径向生长。某地位于川西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地带,岷江冷杉是主要建群树种之一,红杉常在冷杉林上部边缘形成不连续的落叶针叶林带,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温度显著升高,但降水的变化并不明显。研究表明,温度升高对岷江冷杉和红杉径向生长的影响不同,图示意岷江冷杉、红杉的年轮指数与月平均气温的相关性。2011—2019年红杉出现连续的生长衰退,而冷杉生长良好。据此完成1~3题。1.岷江冷杉径向生长与秋季平均气温相关性显著,主要是因为秋季温暖的年份(

)A.病虫害减少

B.有机质消耗减少C.生长季延长

D.土壤含水量增加C2.推测该地红杉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3.按当前的气候变化趋势,当地最可能出现(

)A.林线下降

B.红杉林树木密度增加C.雪线下降

D.冷杉林木蓄积量增加CD【解析】第1题,秋季温暖,易滋生病虫害,A错误;秋季温暖,冷杉呼吸作用强,新陈代谢快,有机质消耗增多,B错误;秋季温暖,生长季延长,冷杉积累有机物较多,径向生长快,年轮指数高,C正确;秋季降水和冰雪融水少,气候变得温暖后,蒸发更多,土壤含水量减少,D错误。第2题,由材料可知,红杉位于当地亚高山地带上部,随着气候变暖(青藏高原温度显著升高),降水变化并不明显,光照强度没有明显的变化,但红杉出现生长衰退,说明光照不是影响红杉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A错误;青藏高原温度显著升高,但红杉出现生长衰退,说明热量不是影响红杉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B错误;青藏高原温度显著升高,亚高山上部土壤水分蒸发增多,水分条件变差,影响红杉生长,导致衰退,C正确;材料没有关于土壤深厚程度、肥力相关的信息,D错误。第3题,林线是山地森林上限连续不断的森林分布界线,红杉是不连续的落叶针叶林,故当地林线应指的是冷杉的分布上限,由材料可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2011—2019年冷杉生长良好,故按照当前的气候变化趋势,林线分布海拔可能会上升,A错误;由材料可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红杉出现连续的生长衰退,而冷杉生长良好,故红杉林树木密度会下降,冷杉林木蓄积量增加,B错误,D正确;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山冰雪消融加剧,降水量变化不大,夏季0℃等温线海拔升高,雪线上升,C错误。考向二结合祁连山某区域植被种子垂直分布图为命题点,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

(2023·河北石家庄模拟)某研究区位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天老池流域(38°25′18″N~38°26′38″N,99°54′00″E~99°56′55″E)。祁连圆柏耐旱性强,可作为分布区内干旱地区的造林树种。其与大面积灌丛、草甸交错分布,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读该研究区不同海拔梯度祁连圆柏土壤种子库垂直分布特征图。完成4~6题。4.5个海拔梯度的平均种子数量垂直分布特征为(

)A.枯落物层>0~5cm层>5~10cm层B.0~5cm层>枯落物层>5~10cm层C.5~10cm层>0~5cm层>枯落物层D.枯落物层>5~10cm层>0~5cm层5.推测研究区内祁连圆柏土壤种子密度最大的区域分布在(

)A.3200~3400m阴坡B.3100~3300m半阴坡C.3200~3400m半阳坡D.3100~3300m阳坡AD6.研究区内5~10cm土壤层留种量比较少,但在该层部分样地深层种子数量却比较多,其原因可能是(

)A.光照充足

B.林内放牧C.树龄较老

D.种群完整B【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祁连山祁连圆柏土壤种子库中的种子主要分布在枯落物层,5个海拔梯度的平均种子数量垂直分布特征为枯落物>0~5cm层>25~10cm层,选A。第5题,根据材料“祁连圆柏耐旱性强”可知,其生长在水分条件较差的阳坡或半阳坡;结合图中种子库垂直分布特征可知,在海拔3100~3300m的区域种子密度最大,D正确。第6题,祁连圆柏耐旱性强,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研究区内5~10cm土壤层留种量比较少,但在该层部分样地深层种子数量却比较多,其原因可能是林内放牧,受牲畜活动影响,种子进入深层。高海拔处林内光照不足、种群不完整,与树龄关系小,B正确。命题点三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真题再研·明技法(2023·全国甲卷)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1)~(2)题。典例3(1)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C.土壤温度

D.土壤水分(2)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植被变化趋势为(

)A.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上升B.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C.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上升D.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下降DB【命题解读】该题组以某区域的地形剖面和植被分布图为命题情境,考查考生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用地理原理规律解释地理事象能力及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影响因素,体现高考考查的基础性、综合性。【思维点拨】

核心知识·精归纳1.厘清自然环境差异性类问题的突破思路2.掌握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1)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③看自然植被变化: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导因素:热量。(2)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植被变化:森林→草原→荒漠;④看主导因素:水分。3.垂直地带性的一般规律4.山地垂直带谱图的4大应用(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处的热量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如下图中山地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说明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带谱数量越多,垂直带谱越复杂。如上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地区。(3)通过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同一自然带在低纬度的山区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区分布海拔较低。(4)利用自然带坡向差异判断南北半球同一山体的同一自然带,在阳坡分布海拔较阴坡高。同一山体,阳坡自然带数量较阴坡多。一般情况下,若南坡为阳坡,则该山地位于北半球;若北坡为阳坡,则该山地位于南半球。如下图所示。冲关演练·提技能考向一以山地植被垂直分布为切入点,考查地理环境差异性及影响因素

(2023·江苏二模)罗浮山雄峙于岭南中南部,主峰海拔为1281.5m,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罗浮山的植被和土壤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具有多种多样的类型。下图示意某调查小组对罗浮山不同海拔的样地调查记录统计。据此完成1~3题。1.罗浮山300米海拔乔木类型主要为(

)A.热带季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温带落叶阔叶林

D.山地针叶林2.导致罗浮山海拔较低处乔木总株数较少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地形C.水分

D.人类活动3.罗浮山海拔1100米以上至山顶的土壤类型最可能是(

)A.红壤

B.荒漠土

C.草甸土

D.黑土BDC【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罗浮山位于岭南中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基带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300米处海拔较低,难以形成明显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因此其乔木类型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正确;热带季雨林主要分布于热带季风气候区,A错误;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C错误;山地针叶林主要分布高度应高于300m。D错误。第2题,根据所学可知,罗浮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暖湿,海拔较低处热量、水分充足,适宜乔木生长,A、C错误;海拔较低处地势起伏总体较小,地形较平坦,利于乔木生长,B错误;作为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罗浮山开发较早,相对于海拔较高处,海拔较低处更易受人类活动影响,乔木砍伐现象较多,导致乔木总株数较少,D正确。第3题,从图中可知,罗浮山腐殖层有机质含量随海拔升高而不断增加,主要是因为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低、降水增加,不利于植物残体分解。而低温潮湿环境不适宜乔木生长,适合灌丛草甸生长,因此罗浮山海拔1100米以上至山顶的土壤类型最可能是草甸土,C正确;红壤、荒漠土土质贫瘠,有机质含量少,A、B错误;黑土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平原地区,D错误。考向二以某区域植被潜在分布面积变化为命题材料,考查差异性分布规律

(2023·山东三模)植被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受控于气候因子,气候变暖导致植被热量指标发生变化并在某时间点发生突变。下图为气候变暖模式下植被热量指标发生突变(2001年)前后秦岭山地陕西段某坡植被潜在分布面积变化。据此完成4~6题。植被类型M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高寒灌丛草甸变化前面积06559.54668.5953.8293变化后面积547.67044.64135.9563.6183.2变化面积547.6485.1-532.6-390.3-109.84.该段山地坡向及M植被类型为(

)A.南坡常绿阔叶林B.南坡落叶常绿混交林C.北坡落叶阔叶林D.北坡落叶常绿混交林5.据表推断秦岭山地陕西段植被潜在分布区垂直变化为(

)A.低海拔区上移高海拔区下移B.低海拔区下移高海拔区上移C.各植被类型潜在分布区都上移D.各植被类型潜在分布区都下移DC6.推测气候变暖模式下未来几十年秦岭山地南北坡均有可能出现的潜在分布区为(

)A.热带季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亚热带草原

D.亚热带荒漠B【解析】第4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秦岭为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其以北为暖温带,以南为亚热带。气候变化前该坡向基带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因此该段山地坡向为北坡;气候变暖前,该坡向M植被类型缺失,气候变暖后M植被类型才出现,因此M植被类型应为落叶常绿混交林。D正确。第5题,由表可知,在不受人为干扰的情况下气候变暖,会使热量条件变好,自然带平均海拔会整体上移,秦岭山高坡陡,由于山体海拔越高,山体表面积越小(同宽度),高海拔区自然带整体上移后分布面积会减小,低海拔区自然带上限上移,下限几乎不变,植被面积变化较小,故可推知高海拔、低海拔地区植被类型潜在分布区均上移,C正确。第6题,在气候变暖模式下一定时间后,我国亚热带季风区北界可能会北移至秦岭以北,届时秦岭南北坡山麓自然带均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正确;在现有全球变暖趋势下,未来几十年秦岭附近不可能出现热带季雨林,A错误;全球变暖后秦岭附近依然为季风气候,降水较多,不会出现亚热带草原和亚热带荒漠,C、D错误。微专题5生物多样性微点精讲1.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1)水分和热量:高温多雨,水热条件优越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2)自然环境复杂:气候复杂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水域环境复杂,水生生物丰富;地形复杂、起伏大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3)环境变迁与突发事件:如地质时期的冰期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变化导致食物缺乏等。(4)天敌与外来物种的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5)人类活动的破坏与干扰:最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滥捕滥猎、污染物的排放破坏生态环境(如对食物链的破坏、对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动物食用被污染的食物等),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1)就地保护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比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2)迁地保护迁地保护是在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异地,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树木园、野生动物园、水族馆等不同形式的保护设施,对那些比较珍贵的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物种或其基因实施由人工辅助的物种进行保护。(3)建立基因库人们已经开始建立基因库,来实现保存物种的愿望。比如,为了保护作物的栽培种及其会灭绝的野生亲缘种,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库网。(4)构建法律体系人们还必须运用法律手段,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微点精练(2023·河北邯郸模拟)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保护国际”两个非政府国际组织联合发布调查报告称,由于滥伐森林、破坏栖息地、非法贸易、捕杀食用等原因,全球634种灵长类动物或亚种中,有近半数面临灭绝危险,其中有69种灭绝的风险极高。据此完成1~2题。1.由材料可知,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污染

B.气候变化C.人为因素

D.优胜劣汰C2.下列措施中,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捕杀藏羚羊C.热带雨林的砍伐

D.围湖造田【解析】第1题,从材料可以看到,由于乱伐森林、破坏栖息地、非法贸易、捕杀食用等原因,大量生物面临灭绝危险,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这些行为均为人为因素导致,C正确。第2题,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了生物的栖息地,影响了生物正常的繁衍生息,同时滥捕滥杀的行为造成大量生物面临灭绝,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减少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干扰,有助于恢复生物多样性,A正确。捕杀藏羚羊会造成藏羚羊数量大量减少,面临灭绝;雨林的砍伐造成栖息地破坏,会造成雨林中生物多样性下降;围湖造田会使得湖泊内部生物多样性有所下降,B、C、D错误。A(2023·广东梅州二模)高黎贡山地处横断山区,当地孕育了极高的生物多样性,素有“世界物种基因库”的美称。丰富的鸟类是高黎贡山地区极高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代表。下图为高黎贡山中段鸟类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3.高黎贡山中段鸟类最丰富的地区的植被类型是(

)A.湿性常绿阔叶林

B.河谷稀树灌木草丛C.寒温带针叶林

D.高山草甸4.高黎贡山1800米以下鸟类的物种数相对较少的原因可能有(

)①降水丰富,湿度过大②人类活动干预多③气候干燥,植被稀疏④众多食鸟性动物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AB5.高黎贡山中低海拔的鸟类物种数在冬季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

)A.中低纬地区鸟类迁徙

B.正处在鸟类繁殖时期C.高海拔鸟类垂直迁徙

D.冬季栖息地环境改善【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高黎贡山中段鸟类最丰富的地区在海拔2300~2800m左右,此处位于横断山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季降水丰富,并且受到地形抬升,地形雨较多,适合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生长,A正确。河谷稀树灌木草丛分布在降水较少的干热河谷,B错误。高黎贡山中段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难以形成寒温带,C错误。C高山草甸分布在海拔更高的地区,D错误。第4题,由于海拔较低,人类活动较多,栖息地受到影响,并且河谷地区受下沉气流影响,气候干燥,植被较少,难以给鸟类提供生存空间和食物,②③正确,选B。第5题,冬季低海拔地区温度适宜,高海拔鸟类为了寻找温度适宜的环境,垂直迁徙到此处,C正确。中低纬地区温度较高,鸟类迁徙数量较少,A错误。冬季并不是多数鸟类的繁殖时期,B错误。冬季栖息地环境改善无法推断,D错误。热点聚焦5雪线和林线热点链接雪线是常年积雪带的下界,林线是山地森林的上限,都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前者大致与最热月0℃等温线相吻合,后者与最热月10℃等温线相当。正确分析两线分布高度的影响因素需要明确以下三个关系:(1)两线与气温的关系。雪线、林线的分布高度皆与气温呈正相关。①气温越高,积雪的消融量越大,雪线越高;气温越低,雪线越低。②热量对林线分布高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纬度越低,热量越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越高。高山林线海拔大致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逐渐降低。(2)两线与降水量的关系。雪线的分布高度与降水量呈负相关,而林线的分布高度与降水量呈正相关。①降水量越多,冰雪的补给越多,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在干旱的副热带地区,气温高,降水少,雪线的高度达到最高。②同纬度相比,沿海地区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内陆地区降水较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