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评杨福泉先生的《西双版纳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_第1页
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评杨福泉先生的《西双版纳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_第2页
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评杨福泉先生的《西双版纳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评杨福泉先生的《西双版纳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

杨福泉的《云南与西藏历史关系的研究》是近年来国家历史与民族科学家的杰作。作者根据自己多年调查积累的丰厚民族学资料和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基础,对历史上纳西族和藏族的族源关系、政治关系、宗教关系、经贸关系、语言和文学艺术关系等,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其一,该书是专门研究少数民族关系史的专著。长期以来,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较重视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的研究,而对中国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史的研究则十分薄弱,该书对历史上纳西族和藏族关系的研究,即是在这一薄弱领域里的一个尝试。繁衍、生息于中国西南部的藏族和纳西族是两个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和突出文化个性的民族,历史上都分别在中国西南的政治舞台上扮演过相当重要的角色,在西南“茶马古道”上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中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这两个民族的历史关系,对研究中国民族关系史、西南地方史、民族史以及“藏彝走廊”上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整合,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二,该书是历史学和民族学相结合的专著。杨福泉教授作为一位纳西族学者,谙熟本民族语言和文化。除了在大学本科专攻汉语言文学和民族民间文学专业之外,还曾先后跟随国内外著名民族史和民族学家学习民族史学和民族学及语言文化学。因此,历史学和民族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他的研究中得到了良好的结合与运用。全书历史透视和田野观察有机结合,既充分借助文献资料,立足于历史视野下的透视分析,又以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作为根据,在具体问题探讨过程中相互印证,互为补充,使全书各专题的论述深入而具体,翔实而可信。其三,该书是宏观和微观研究相结合的著作。作者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首次对纳、藏两族的历史关系作出比较系统、全面的探讨。分专题多角度切入,逐一进行比较,以点带面,层层深入。每一专题的内容既有宏观分析,又有微观探析;既有纵向研究,又有横向比较。这一研究模式,既避免了因资料所限导致无法深入和展开的弊端,又避免了宏观研究中容易犯的空疏浮泛之弊。《纳西族和藏族历史关系研究》一书不仅特色明显,其理论上和观点上的创新更引人注目。1.少数民族间的交流和互动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动力该书虽然主要论述纳西族和藏族两民族之间文化交流史,但作者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看微观,又从微观看宏观”。在以往的中华民族关系理论研究中,主要是关于汉民族和少数民族关系的理论。作者认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与形成,既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彼此交融、互动发展的结果,但同时也是各少数民族间自古以来相互交流、彼此互助、相互融聚的历史结晶。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史上,一方面是“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但同样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少数民族也离不开少数民族”。尤其是民族交错杂居的民族地区,这一特征更为明显。由于长期的历史交往,在地缘关系的作用下,少数民族间在血缘上的交融,在文化上的互渗,使该地区的不同民族之间难分难解。因此,少数民族间相互离不开,是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重要因素和推动中华文明发展繁荣的重要动力。作者以纳西族和藏族这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作为典型的个案进行深入的分析,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丰富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理论。纳西族和藏族之间这种丰富多彩的历史关系,不仅是如今纳西族、藏族文化格局形成的重要动因,而且对中国西南滇、川、藏毗邻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特点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许许多多类似纳西族、藏族这样历史地形成的民族关系,构成了中华民族文明史和民族关系史的宏伟画卷。也就是说,中华各民族团结统一格局的形成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发展历史的积淀和升华。因此,中国少数民族之间历史发展关系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而全面地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总结历史上少数民族间交流、互动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意义和经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和交流方面,作者也从理论上作了探讨,认为在私有制存在的社会里,民族对抗和民族压迫是不可避免的,历史上各民族对土地和资源的争夺、各自势力的扩张等,必然会导致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同民族在矛盾冲突中又相互汲取各自在经济、文化上的长处,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各民族的和谐友好关系就是在不断的矛盾纷争中,逐步地建立起来的。作者指出,不能因为历史上纳、藏两族有过冲突和战争、有过相互间的压迫,就否定两个民族之间历史悠久的友好和谐关系;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纳藏两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建立了血肉相连的友好关系,就否定历史上两族之间曾有过的矛盾和斗争。很多国内外的历史事实证明,民族之间的和谐友好关系常常是在经过或长或短的矛盾冲突后逐渐地建立起来的,即使在两族之间有着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交流的情况下,也难免发生一些冲突。纳、藏两族就是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逐步磨合,求大同存小异,最终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与和谐的民族关系。应该对中国的民族关系持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只有这样,才可能正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和民族关系史。2.关于两族交流的方面的影响作者在扎实的资料基础上,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例如,在关于纳西族和藏族的族源问题上,作者认为是“同源异流”,同源于古羌人,并从宗教信仰、民俗、古籍和传说等资料进行论证。尤其是对藏族的来源,笔者完全赞同作者的观点,即认为是“西迁的羌和西藏地区原有的居民融合,共同构成了今天的藏族的先民”(第29页)的见解。在政治关系方面,认为纳西族和藏族在纷争和矛盾冲突中又不断地推动着相互之间文化和经济的交流,增进两族之友谊。在宗教关系方面,通过对藏族本教与纳西族东巴教的比较研究和敦煌吐蕃文书与东巴古籍以及东巴教古画《神路图》的个案比较研究,以及藏族佛教不同教派对不同地区纳西社会的影响和纳西族木氏土司对藏传佛教的贡献等,认为两族最为密切的关系宗教文化方面的相互影响。在商贸关系方面,主要从唐代到近现代两族的商贸交流,重点论述了从清代到民国年间发展繁荣起来的“茶马古道”上的纳、藏贸易,并在两族的贸易特点、制度、习俗以及纳藏贸易对促进两个民族友好关系所起的历史作用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学艺术和语言方面,作者重点从与纳西族和藏族关系密切相关的藏族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的流传和不同文本、流传在川西、滇西北地区与纳、藏关系有密切关系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故事、东巴教卷轴画中的纳藏文化交融、丽江壁画中的藏传佛教文化内容和艺术风格,以及歌舞、语言中的纳、藏文化交汇等方面,论述了纳藏历史上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此外,在其他微观的实证研究中,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诚然,与大多数学术著作一样,《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一书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如果作者了解西方社会学美国社会学家科塞(LewisA.Coser,1913)等人的冲突功能论,也许能够更好地分析纳西族和藏族之间的冲突与交流、冲突与友好的关系。科塞认为,冲突不是社会“病态”现象,而是社会的常态,是社会过程的一个基本方面。冲突并不只具有负功能,冲突也可以完成积极的功能,冲突的存在不但不会破坏而且还会促进社会统一、稳定、平衡和整合。群体之间的冲突一方面有助于群体内的凝聚与整合,另一方面有助于不同族群之间群际关系的整合。因为冲突能起一种激发器的作用,使冲突各方结合在一起。通过冲突,原来没有任何联系的双方现在走到一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