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科学教育目标_第1页
第一章-科学教育目标_第2页
第一章-科学教育目标_第3页
第一章-科学教育目标_第4页
第一章-科学教育目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科学教育学执教者:王淑英联系方式:Tel:663722Emil:zjfwsy@参考教材:《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张红霞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要参考书目:(1))《小学科学教育概论》陈华彬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科学》义务教育新课标实验教材郁波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3)《小学科学教育探究-研讨教学法》兰本达(美)著人民教育出版社(4)《科学究竟是什么》张红霞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一章科学教育的目标

主要内容第一节什么是科学一、科学的内涵二、关于科学问题三、科学研究的独特方法第二节科学的性质第三节科学教育的目标

第一节什么是“科学”

一、科学的内涵

1.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2.科学是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科学过程与方法)

科学知识获得离不开科学过程:观察发现、假设验证科学表现为结论的科学性、过程的科学性的统一。3.科学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科学态度)什么是技术(与科学比较)科学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对世界进行解释的一项人类活动。技术是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对世界进行改造和创造的人类活动。技术有别于科学,又和科学紧密相连区别

科学

技术形态知识形态,理论形态物质形态目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获得新发现新发明保密性不保密,不能出卖和转让保密,可以出卖和转让途径从实践上升到理论从理论运用到实践举例“为什么下雨”的科学探索人工降雨技术二、关于科学问题

1、区分实际问题和科学问题教学实例:

“我们应该怎样改善环境?”

“不同颜色的池塘中,鱼的数量或种类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污染的池塘里的鱼种类少、数量少?”2、区分真科学问题和假科学问题

“为什么要用水(知识的海洋)来形容知识的丰富?”“用水作为形容词的历史起源、演变过程是怎样的?”前者是用“好”或“坏”进行主观判断的问题,后需要用“对”或“错”,“真”“假”进行客观判断的问题。3、区分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

比较:“气球为什么会被吹大啊?”“气球的大小与气球的硬度有什么关系?前者问题包含多个变量—开放性问题,后者问题变量较少—封闭性问题。显然对年龄较小的儿童,提的问题不能过渡开放。

三、科学研究的独特方法一项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提出科学问题(假说)→收集数据资料(观察、实验)→分析解释数据资料→得出结论→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假说)。

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以观察为手段,以事实为证据。2、可重复性3、可积累性课堂实例一:第二节科学的性质

1、科学的相对真理性。2、科学知识的持久性。3、科学依靠实证。4、科学不依仗权威。

5、科学不能为所有问题提供完整答案

科学的相对真理性

一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漫长的认识过程;二是科学研究仪器的精密程度的局限性;三是科学不能解决价值问题。相信科学的相对真理性的意义在于,防止滥用科学、鼓励创新,崇尚质疑精神,而绝不是否定科学的客观性、严谨性。

科学知识的持久性

虽然科学家反对能获得绝对真理的概念,并认为不定性是事物本性的一部分,但绝大部分知识都具有持久性。当一个强有力的学说力求保存下来,变得更加精确而为更多人所接受时.修正概念,而不是彻底地否定概念是科学的准则。稳定性同为科学的特征。也就是说,科学知识在较长的时期内,具有客观性或真理性。回顾“周老虎”事件

怎样判断野生华南虎的存在?活体(没有!)、标本(没有!)、遗留物(没有!)、照片、痕迹

凭几张照片能否确定野生华南虎的存在?只能说有可能,最后还是要以活体的存在为依据。人们是怎样质疑的?

植物与老虎不相称(植物学家提出)

年画虎(网友)

平面虎(用科学手段测量与计算)最后公安机关怎样认定其假的?

展示拍照用的年画虎

还原拍照的场景

出示虎爪模型

证人从科学的角度看“周老虎”

关键词:证据!

怎样的证据才是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结论应该建立在怎样的证据之上?

质疑精神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我们的学校科学教育是否应该关注此类事件?为什么飞碟得不到科学界的认可?

因为它经不起检验

因为拿不出具有说服力的证据!科学不依仗权威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理论是由结果来判断的。当一些人提出一个新的、或者经过改进的理论后,如果新理论比旧理论能解释更多的现象,或者回答更重要的问题时,新理论就会渐渐地取代旧理论。科学不能为所有问题提供完整答案

世间许多事物不能用科学方法检验。例如,超自然力和事物的存在。科学方法还可能受到一些不相关的,具有某种信念人的反对(例如,相信奇迹、算命、占星术和迷信的人)。此外,科学家没有能解决好与坏问题的手段。尽管在鉴别某一行动的后果时,通过权衡几种可以选择的方案,有时有助于好坏问题的讨论。第三节

科学教育的目标

一、什么是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也可以说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的学习而在相关素质或特征方面所应发生的变化。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整个过程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当前国际教育界对科学教育的普遍认识:1、进一步明确科学素养成为科学教育的目标2、“探究”和“过程”被确定为科学教育的途径和手段3、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对科学教育的意义得到广泛重视。二、我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的课程目标总目标分目标

1.理解科学知识

2.掌握科学方法

3.弘扬科学精神总目标(修订稿)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具体目标(方案一)1、理解科学知识(1)学习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2)通过对物质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基本食物和现象;形成对一些生命活动,以及对人体和健康的初步认识。(4)通过对地球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知道太阳系的基本概况;了解地球的运动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道理。(5)通过设计和技术有关知识的学习,初步掌握综合知识和经验进行设计的技能;能够运用一些简单工具制造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2、掌握科学方法(1)学会从生活经验中提出简单的科学问题。(提出科学问题)(2)学会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并且能够对观察和实验的过程、结果进行陈述。(进行观察和实验)(3)学会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成因进行假设,运用科学知识对自然现象进行说明和解释。(科学解释)(4)学会对得到的科学结论进行验证。(科学验证或检验)3、弘扬科学精神(从科学精神的内涵:理性、实证、分析、开放、民主、批判、革命等方面选点)(1)敢于坚持真理,依据客观事实提出和坚持自己的见解。(理性精神)(2)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愿意为探索自然的奥秘付出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实证精神)(3)善于思考和分析,追求准确和精细;同时能听取不同意见,理解别人的观点和设计思路。(分析精神和开放精神)(4)敢于大胆质疑,具有开拓创新的勇气。(批判精神)提高科学素质是科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懂科学你才有可能领略到你在领悟自然界的事理时油然而生的充实和兴奋之感。有良好的科学素质,你才有可能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去做个人的各种决策,去参加讨论关乎全社会的各种科学问题。有很扎实的科学基础可以强化人们日常所用的许多能力,诸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判断进行思维的能力、在集体中协同工作的能力、有效地运用动技术的能力、懂得活到老学到老的价值等等。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对科学理解的主要方面l

对所要回答的不同问题选用不同的调查方法。调查的种类包括对物体、事件和生物的描述、分类,以及进行公正测试(实验性的);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