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登革热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_第1页
广西登革热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_第2页
广西登革热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登革热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

20世纪70年代末,广西自治区(广西)出现了登甲热。20世纪80年代初,钦州和合浦区出现了登甲热炎的流行。为了解广西区登革热的疫情动态、流行规律和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群(包括孳生和密度变化)的动态变化及登革热病毒携带状况,我们选择与广东、海南省交界,曾发生过登革热流行的钦州市、防城港市和合浦县作为广西区的国家级登革热监测点,2005年开始各项监测工作,现将2005-2008年的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数据来源1.2缸瓦窑泥兴容器类各监测点下设1~2个乡(镇)、村级监测点,其中合浦县设沙田镇1个点,沙田镇沙田渔村1980年曾发生过登革热大流行;钦州市设大路街和缸瓦窑2个点,大路街曾于1985年8月发生过登革热的暴发流行,缸瓦窑是钦州市陶瓷厂用于堆放刚出厂的成品(泥兴容器类)的露天场所,属非居民区,监测的容器全部为暂时性容器;防城港市设企沙街和丹竹江村水田屯2个点,企沙街70年代曾监测到埃及伊蚊(Aedesaegypti),居民储水容器多为加盖的瓦缸、自造混凝土水缸和塑料水桶,丹竹江村水田屯是一个竹林村庄,居民储水容器绝大部分是加盖瓦缸。1.3幼虫密度测定定点、定人对3个国家级登革热监测点进行蚊媒密度调查,每月随机抽查50户,采用布雷图指数(BI)、容器指数(CI)、房屋指数(HI)、千人指数等指标监测伊蚊幼虫密度,采用人诱法监测伊蚊成蚊密度。1.4实验室检测方法采用ELISA对可疑病例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病原学检测方法为采集伊蚊成蚊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2结果2.1患者返回广西2005-2008年广西区共发生2例登革热输入性病例,其中2006年9月发生1例,该患者在广州市东湖公园工地务工,发病后返回广西区;2008年7月发生1例,该患者在越南田阳省土龙木市某化工厂工作,发病后返回广西区。3个国家级登革热监测点无登革热病例报告。2.2媒体监测2.2.1伊蚊成蚊密度蚊媒种类监测显示,各监测点优势蚊种均为白纹伊蚊(Aedesalbopictus),未发现埃及伊蚊。伊蚊密度监测显示,在6-10月气温较高季节,除合浦县沙田镇监测点2005年8月、2007年8月BI<5外,其余监测点各监测月BI均>5。合浦县2005-2008年BI在3.9~27.8之间,其中2005年5、6月和2006年3月BI>20,60%CI>5,40%HI>5,伊蚊成蚊密度为1~73只/人工小时,多在10只/人工小时以下。防城港市丹竹江村水田屯2005-2008年BI在20~90之间,各月BI均>20,CI和HI均>5,伊蚊成蚊密度为4~68只/人工小时;防城港市港口区企沙街BI在6~54之间,监测的20个BI数据中,有9个>20,90%的CI数据>5,所有HI>5,且2008年BI比2006年和2007年有所增加,成蚊密度为0~5只/人工小时。钦州市大路街2005-2008年BI在14~680之间,除2005年10月和2007年10月外,其余各月BI均>20,所有CI和HI均>5,成蚊密度为0~5只/人工小时,2008年伊蚊成蚊密度也较2007年有所增加;钦州市缸瓦窑伊蚊成蚊密度为42~755只/人工小时,2008年较2005-2007年明显增加。各监测点媒介伊蚊监测结果详见表1。2.2.2监测点阳性容器种类2005-2008年广西区共调查容器数9993个,阳性1458个,总阳性率为14.59%,其中调查永久性容器数4961个,阳性426个,阳性率为8.59%,调查暂时性容器数5032个,阳性1032个,阳性率为20.51%,各监测点的阳性容器种类主要以暂时性容器为主(表2)。2.2.3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的病毒核酸检测2006年钦州市、合浦县、防城港市共采集白纹伊蚊标本1208只,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进行登革热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结果均为阴性。3广西及周边国家登革热防控展望(1)疫情资料显示,1980年广西区沿海地区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是由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引起,埃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该蚊以往在广西区仅分布于南部沿海7个港口市镇,经过多年努力,已于1986-1990年消灭,之后经过多次考核调查,均再未捕到。2005-2008年3个国家级登革热监测点均未发现埃及伊蚊,但白纹伊蚊广泛分布,而且密度较高,与既往监测结果一致。3个监测点大部分监测月份BI均超过5的安全水平,尤其6-9月BI普遍较高,其中钦州市、防城港市绝大部分BI均>20,一般认为BI>20的地区对登革热的传播具有较高的危险性,而广西区近几年不时有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报告,加之既往调查发现广西区口岸人群和边贸居民对登革热普遍缺乏免疫力,由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热具有极高的危险性,应引起高度重视。(2)监测点媒介伊蚊孳生地调查发现,调查容器的阳性率为14.59%,暂时性容器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永久性容器(P<0.05),与金玉明等在海南省的调查结果相似,孳生环境主要为废弃的缸罐、桶类、盆类、旧轮胎和水池水缸等,可能由于广西区近20年没有登革热疫情,居民普遍缺乏防治登革热的知识,废弃的轮胎、缸罐等容器随处乱放,容器内的积水也未及时清理。成蚊带病毒率监测中,白纹伊蚊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均为阴性,说明目前广西区的蚊媒中没有登革热病毒的存在,但近年与广西区交界的广东省以及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均发生了登革热流行,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广西区,广西区与这些国家人员交流日益频繁,登革热病毒输入的风险也日益加大,因此,目前防制的重点在于防范输入性疫情导致的扩散传播。(3)防治对策:综合以上分析,广西区登革热防控形势严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登革热的预防和控制:(1)加强边境地区登革热监测工作。目前广西区登革热监测仅在合浦、钦州市和防城港市设点开展,今后需要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加强与越南交界的8个边境市、县的监测工作,全面及时了解登革热媒介分布与密度消长、人群免疫状况以及疫情动态,及早发现和预测预报疫情。(2)加强卫生宣教,提高居民防蚊、灭蚊的意识。通过“三句话”教育,让居民了解登革热防治知识,积极配合清除一切闲置小积水容器,管好生活用的小积水容器,清除伊蚊孳生地,将BI控制在20以下。(3)在登革热老疫区、越南边境县大力组织开展以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