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类人楸心理的发展与转化人类思维的机制
人类是从高级猴子发展而来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人类的思想也是从高级猴子的心理转变而来的。即是说,人类思维是动物心理高度发展的产物。那么,动物心理是如何转化为人类思维的呢?换句话说,人们要想知道或究明人类的思维——智慧之花——是怎样产生的,就必须研究动物心理怎样一步一步地发展到孕育出思维的胚胎。这是为什么?因为尽管就象恩格斯说的一样,人类思维的孕育、产生和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自然物质“由于自己的本性而达到思维着的物质的发展”是必然的。假如生命——“发展着的物质”因地球的死寂而消亡,从而以铁的必然性在地球上“毁灭自己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那么,它“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但是,这种必然性不是自明的,如果我们无视于“人类精神的史前时代”,不“追溯人类精神从简单的、无构造的、但有刺激感应的最低级有机体的原生质起到能思维的人脑为止的各个发展阶段,”不能展示思维的史前阶段与后继阶段的内在联系,“那末能够思维的人脑的存在就仍然是一个奇迹。”即是说,思维着的物质如果不能认识自身发展的史前阶段,它的孕育和产生就只能以上帝创造的奇迹,永远停留在必然的王国里。要凿破这个必然王国的铜墙铁壁就必须研究思维产生的生物学的前提。只有把人类的思维与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联系起来,思维产生的必然性才能得到理性的说明。所以,恩格斯曾经设想,人类原初的心理机能——感觉可能起源于尚不具备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精官能的动物,因为感觉能力就是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出现之前的动物机能。这就是说,人类思维是动物心理长期发展的产物。动物心理的每一个发展都是由它们的活动或生活方式的改变所引起的。而动物的活动方式或生活习性改变的动因无不来自外部环境的变化。动物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变化迫使其改变原有的活动方式,以与变化了的自然取得新的平衡。变化了的自然条件和动物改、变了的生活方式构成外生结构,它以不可逆转的力量改造着动物的内生结构,使动物的体态、器官及其机能随之变化和发展。动物心理则跟随着它的外生结构和内生结构的演化而演化,动物的每一个心理发展都是向着新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过渡。人类的思维是从和人具有亲缘关系的动物心理转化而来的。和人类最切近的动物是一千多万年前的拉玛古猿,它们的化石证明,它们正处于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1976年,在我国云南禄丰石灰坝的褐煤地层中发现了禄丰拉玛古猿的一个完整的下颔骨,其体态特征说明它们更接近早期人类。那末拉玛古猿经过哪些关键环节,其动物心理才转化为人类思维的?营养方面—第一,前后肢分工是动物心理转化成人类思维的第一关键。拉玛古猿除了体态特征有向人类转化的趋势外,还有一点极为重要,那就是拉玛古猿都生活在森林里,活动在树上。这种自然环境、生活方式迫使猿类的前后肢的功能开始分化。正如恩格斯所说:“这些猿类,大概首先由于它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使手在攀援时从事和脚不同的活动,……”“在猿类中,手和脚的运用已经有了某种分工。……在攀援时手和脚是有不同用途的。手主要是用来摘取和拿住食物,……用手在森林中筑巢,或者象黑猩猩一样在树枝间搭棚以避风雨。它们用手拿着木棒抵御敌人,或者以果实或石块向敌人投掷。”而其后肢主要是用以支撑身体。猿类的前后肢分工,是动物多少亿年进化的极其重大的成就,它是自然物质向最高阶段发展的第一个关节点。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如果动物,即是最高级的动物,它们的前后肢的功能不发生分化,那么它们则不可突破自己的本能,纵使自然环境发生了不适合其生存的变化,它们也只能是或者迁移到适合其生存的地区,或增加新的本能以适应变化了的外部条件。一旦不能适应环境变迁则归于灭亡。然而,猿类则不然,它们的前肢经过长期摘果、拿食、筑巢、握棒投石御敌变得更加灵巧,这便为广泛使用天然物做工具准备了前提;而后肢因为经常支持身体行动,也为直立行走奠定了基础。而且,前后肢分工使猿类的活动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这便为猿类迎接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孕育了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猿类外生结构与内生结构的变化使原有的动物心理获得了重大进化。首先,适应着行动的多样性的需要,单一的动物心理为多种多样的心理活动所取代。动物的活动并非只是可感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动物心理反射。动物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它对周围环境及其生活条件的感觉程度。而动物对何种东西或现象注意,给予被注意者以什么作用,这不但要看它们的肢体发育、活动的灵便程度,而且,还要看它们的感觉的灵敏度、心理反射的灵活性。猿类由于前后肢功能分化,前肢越来越灵活,动作越来越多样复杂,这既使猿类的感觉器官接受日益众多的事物,又使其心理反射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从而使那种单纯的和动物本能直接同一的饥饿感、性冲动及御敌需要的心理局限被打破。这是猿类把低级动物心理发展为高级动物心理的转折点。低级的动物心理向高级动物心理发展的标志在于突破其第一级意向——食物性意向的疆界,猿类在食物性意向上发展出来的定向反射是猿类心理活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新特点。基于这个特点,猿类已具有选择心理、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所谓选择心理,即猿类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事物或现象,则把它从众多的对象中剥离出来,予以长时间的注意,而且觉得特别新奇,甚至因觉得新奇而用前肢加以摆弄。同时在此也使用触觉或听觉,对反射对象作更多方面的感觉。这种心理活动已带有探究的萌芽,它是高级行为方式孕育的前提。人类思维产生的最原始的基因就是在这里种下的。猿类心理的定向反射把新奇的、前所未见的现象或事物从其群体中分离出来,给予长时间的注意和探究,便可以调动它的感觉器和效应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积极性和主动性高度发展产生了两个不可忽视的结果:一是使其对事物知觉的深度和广度获得空前的发展,它们的经验也将因此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和积累,从而为感知和活动的熟练技巧的形成,为更复杂的行为方式的产生,创造了一切其他动物所无法具有的条件;二是使猿类的意向有目标。它们的感觉器和效应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有针对性的,它们的感性活动对象同时也是心理活动的对象,这一方面可使定向反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新的需要。猿类在这里新增加的需要,是与本能相对独立的需要。这种需要既不是饥饿感和性冲动,也不是防御天敌的需要,而是关于如何满足探究观察物的需要。它不再是第一级意向的作俑者,而是更高级的意向的天使。由初级意向向高级意向发展,使猿类的心理突破了单一心态,出现了多层结构,心理活动日益走向复杂化。猿类心理的定向发展,不仅使其心理形成某种定势,而且,也产生了可塑性。因之猿类在一种心态消失之后既可以重建,又可以根据情景改变建立新的心态或者随着情景迁移心态。同时其心理定势必然造成其行为方式的定势,而且随着猿类心理及活动的发展,后天的定势必将压倒先天的定势,并逐渐摆脱生物学的规定。当然这还需经过一段艰苦的历程。当猿类心理形成多层结构的时候,它们的活动也出现了多重分化。低等动物因不能假手于天然工具,只能用自身的器官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所以,它们非但直接同一于生命活动,而且具有单一性。猿类则与此不同,它们经常进行分层次有结构的心理活动。如它们吃完了果肉,往往还要找东西把果核砸开吃果仁;树上有果子,它们摘不着,能拿起木棒去打;当井里有水,井旁又有系在棍子上的小桶时,它们便能用小桶把水打上来。并且,它们将反复地、不厌其烦地继续做这些动作。在反复活动中那些成功的活动、行为方式便在它们脑中固定下来,尔后一旦有同样的活动条件出现时,它们便会如法炮制。经验就是在这里萌发的。猿类具有合群性或社会性。这种社会性对猿类的心理活动的升华起了有力的催化作用。社会性使猿类能够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一项活动。一个猿能叫另一个和它共同进行一项活动,如“呼唤跟随自己,呼唤同伴来寻找自己;去拿某个物体或放下它、将它掩盖起来,或放在什么下边;呼唤同伴去进攻共同的敌人;呼唤同伴起来或坐下;从道路上或某个地点让开,等等。”这就是说,猿类互相间不但可以交流信息,而且,信息交流和传递已成为猿类能够群居的一个基本支点。这个特点既使猿类相互关系密切化,又使它们更有效地作用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合群性或社会性对猿类的心理发展来说,产生了两个重大的结果:其一,产生了掩饰性行为。假如我们小心翼翼地趁众多的猿不注意之际,轻轻地在一个猿的附近放上一个小食物。这个猿一面小心的看着其他猿或首领,一面不动声色地轻轻伸“手”去抓取食物,然后再缓缓地放进口里。在攫取食物的时候,它的目光一直向他处看,其他的猿类怎么也没有料到它在偷吃东西。这种掩饰的行为已可以说具有智能的萌芽。其二,拟态心理。掩饰性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即拟态心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拟态不是本能拟态,而是后天的获得性的拟态。这种心理拟态的出现说明猿类的心理已是高度发达的动物心理。拟态心理的发展既可以将猿类的社交方式、活动方式推向更高水平,也使动物心理向人类思维又靠近了一大步。合群性或社会性使猿类群居趋势稳定发展。这种趋势不仅推动猿类心理和活动方式向更高的水平迈进,也使猿类早先简单发音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因为它们互相之间频繁的联系、配合活动、共同御敌都需要用不同声音来表达,它们每天需要交流的信息越来越多,而且复杂程度也日益增大。当然这些还不具有语义性质,但它却是猿类心理得以表达的物质外壳。一旦猿类的心理转化为思维,它就转化为思维的表达信号。猿类特殊的生活环境,使其前后肢分工,由于前后肢分工改变了行为方式,逐渐把动物心理推向高度发展和完善的阶段,而且这个阶段越向前发展就离类人猿越近。因之为猿类向类人猿、进而向人转化种下了可能性。但是这还仅仅是可能性,它要变成现实性还需要外部条件的再催化,即还需要再一次能够促进和稳定猿类现有发展的自然环境的强烈变化。树居的猿类尽管有了这些进化,如果尔后自然界不发生巨变,它们继续生活在树上,那么猿类的进化就不可能再发生飞跃,它们向类人猿转化的可能性永远无法变成现实性。地上生活的变化使猿类超度成为类人猿的天赐良机终于到来,250万年前,北冰洋的冰线圈步步向低纬地带移动,冰河时期到来了。地球上高纬度地带和中纬度地带气候逐渐寒冷,繁茂的森林花果凋零,随之叶枯干死。猿类老弱者成批饿死在森林里,与森林同归于尽。年轻体壮者从枯树上下来,转移到地上营生,极其艰难地迎接着自然环境的日益严酷的巨变,被迫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冰河时期自然环境的巨变是怎样改变猿类生活和行动方式,使其转化为类人猿的?首先,寒冷的自然界消灭了自己杰作——茂密的森林,迫使猿类由树上迁移到地面上,将树上的生活与活动方式变成地上的生活及活动方式。刚下地的猿类象其他一切动物,服从同一自然规律。它们的体态、器官及其机能都取决于外生结构的变化,它们活动的外生结构是什么样,它们机体结构、感知机能、反映客观事物形式就是怎样的。猿类由树上下地来生活,地上的生活环境不仅必然要改造它们的机体,使它们的感应器官和效应器官及其机能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且也必将使动物心理在类人猿身上发展到更高阶段。地面上生活的环境和生活条件比树上要复杂得多,生活环境和条件越是复杂,就越能促进感觉官能、行动器官和大脑向更完善、更高级的水平发展。猿类生活在树上时和人仅稍有一点形似,而下地活动的猿类生活和行动方式逐渐趋同于人。当猿类在地上生活能通过对象存在的情境感知事物间的互相关系时,便逐渐与人趋于神似。一旦猿类活动与神形都趋同于人,向人发展,那么它们这时便真正转化成了类人猿,再不是猿猴了。自然界就是从这里走向物质发展的更高阶段的。其次,地上生活使类人猿前此属于猿类的时候只有偶尔才直立行走的方式变得更加经常化。因为类人猿初到地面上生活,觅食比树上要困难得多。这种困难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其一,要创造和学习新的觅食方法。类人猿的先辈在森林里不仅食物资源丰富,而且,千百万年的树上生活使它们在树上如履平地,来去自由。更重要的是它们已形成一套树上生活、行动的方法和经验。然而,这套生活方法或经验在它们下地之后绝大多数变成了无用的东西,它们要生存就必须在艰难竭蹶之中,重新创造一套适应地上生活的方式、方法和经验。否则它们就会灭亡。然而这对于主流方面还属于动物而不属人的,或者说对于刚刚揖别树上生活的猿类来说,那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如果它们不直立行走就连两三米以外的东西都看不清,非旦找不到食物,也不可能发现敌人于较远的距离。这种生活变迁迫切需要它们直立起来,扩大视野。其二,由单纯的食植物改成杂食。类人猿的祖先在树上生活主要是吃植物的果实嫩芽,或树叶。但下地以后,原有果实、树叶、树的嫩芽不复存在,被迫改食耐寒植物的根块,捕食小动物或鱼类。既食植物又食动物,这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其三,敌害激增。类人猿的先辈在树上生活时,敌害是较少的,因为除了猿类外,能上树,并能攻击和吃掉猿类的动物是不多的。可是到了地上不仅有多种多样毒蛇猛兽袭击它们,而且洪水、陷井都可以吞掉它们。所有这一切都要求类人猿直立行走,直立行走成了类人猿生活和生存的必要条件!于是直立行走才逐渐成了类人猿的行动方式。类人猿的直立活动也使它们的发音器官获得了发展条件。由于类人猿的活动越来越复杂多样,类人猿之间需要表达的关系、情感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它们的发音器官发出各式各样不同的声音。只有当类人猿的声音由粗暴吼叫,变成长短、高低、声调越来越不同的时候,才能满足这种表达的需要。类人猿向原始人过渡之际,它们的长短、高低不同的声音和所表达的事物、关系、情绪经过千百万次在它们之间重复之后,这些声音就和它们所表达的特定的内容固定的联系下来,年深月久某种声音在类人猿中便成特定事物约定俗成的符号,于是带有一定语义功能的声音就在类人猿中逐步发展、形成起来。具有语义功能的语言产生是一个自然过程,它孕育于类人猿的前劳动的活动中,发展于原始人的劳动历程,并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具有语义性质的音调的产生便意味着动物心理向人类思维转化的物质外壳正在形成。类人让工具转化为人的行为地上生活逼迫类人猿广泛使用天然物当工具。类人猿由于没有尖利的爪牙与犄角,地上觅食和抵御敌人的需要迫使它们广泛使用天然物做工具,广泛使用天然工具不仅仅是类人猿活动的重大特点,而且是它们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广泛使用天然工具对类人猿来说具有多种意义。类人猿广泛地使用天然物作觅食、御敌的工具的意义,首先在于使其前后肢分工更加专业化。前肢专门用天然物作工具挖掘植物的根,捕捉动物,打击猛兽,后肢专门行走。专业化发展取得了两个主要结果:一是前肢使用工具的技能、灵活度、精确度越来越高;二是类人猿经过长期使用天然工具,它的内生结构适应着这种活动方式的需要变化,前肢逐渐转化成了人的手,后肢逐渐转化成了人的脚,从而使类人猿的前后肢获得了前此猿类所没有的机能。而且这种体态结构及机能变成了获得性遗传并代代向前发展。因之它们在形体上逐渐摆脱猿类的体态特征,过渡到人的形体。而且这种内生结构的变化更重要的还表现在它们的感官和脑的反映在机能更灵敏、更准确,辨识能力更高强之上,同时由于视野空前扩大,它们的探究性的活动种类日益加多,日益频繁。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大为提高,特别是活动目的性增强具有重大意义,它将使类人猿的心理活动更趋于稳定,而这种心理稳定性是动物心理向人类思维过渡的重要因素。广泛使用天然工具的重大意义还在于类人猿与自然之间产生了一个中介。一切其他动物活动总是使自身与自然直接同一,它们的活动总是停留在本能与生物学的范围内,这条规律严格局限着动物对客观世界感知的深度和广度。动物的本能的框架是极为狭小的。动物怎么才能打破本能活动的框架,使自身的感知能力长足发展呢?这一方面需要动物向更高阶段进化,另一方面需要动物逐步假手于天然物进行活动,摆脱只凭器官活动的局限。如果类人猿也象其他动物一样永远只能用自己的器官进行活动,哪怕是前后肢已开始分工的猿或类人猿的器官,那么它们永远不能突破本能活动的局限。因为所谓突破本能活动意味着扩大器官的功能,使手臂延长,能拿着高于身高多少倍的东西,使指头变得尖利能抠进土壤;使拳头变得更为有力,能砸坏石头或其他硬物;能放大自身的力气……。而这一切不假手于物是绝对办不到的。类人猿转化成人最后一步是制造工具。但它们转化为真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从广泛使用天然工具开始的,广泛使用天然物当做工具不仅使类人猿手臂获得延长,拳头增加力量,扩大了自身的自然力,而且还在类人猿与自然之间形成了一个中介,此后类人猿与自然物发生关系都须经过或大多数须经过这个中介。这个中介在人类发展史上的意义在于它开始把类人猿推向自然的对立面,一方面使自然物质向最高阶段发展,一方面又使它走向自己的反面。当然类人猿这时还是物我一体,并没有体察到自己与外界的区别,但是,客观上它是过渡到“人化自然”不可缺少中间环节。一旦这个中介转化成“人化自然”,那时便是人类从动物界最后提升出来之日。广泛使用天然物当做工具,不仅仅是类人猿的可感活动,而且同时也是类人猿的心理状态。作为心理活动过程,类人猿在广泛使用天然工具中视野不断扩大,逐渐获得了空间知觉,越来越多地掌握事物的互相联系。类人猿用中介——天然工具通过事物的互相关系达到自己的目的,满足自身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成功的方式、方法,并把它们巩固下来。一方面将这些方式、方法当作经验用于类似的活动场所,另一方面用这些方法、方式去改造那些失败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类人猿高度发挥了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不是这样,它们则不可能把成功活动方式记忆下来,用于新的场所,并改进不成功的活动方式。特别值得我们指出的是,类人猿的地上生活与广泛使用天物作工具的综合,产生了一系列使动物心理向人类思维转化的效应。首先,行为定势化。类人猿使用天然工具的行为定势化的意义在于使类人猿在同种活动的千百万次重复中,活动方式、技能、技巧都向着使用工具的方向稳定发展。这种使用工具的行为方式稳定进步,既使内生结构稳定的向便于使用工具的方向发展,又把使用工具的技能的熟练程度不断予以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手脚活动的自由度。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与尔后思维产生有直接关联的就是是行为定势将内化为心理定势,这种定势对于大脑的记忆力发展将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经验就在此基础上产生和积累的,并从而使记忆力获得了外化的内容与形式。其次,是类人猿的行为方式社会化。类人猿的社会性的增强既有内因,又有外因。从内因来看,母类人猿发情期消失,类人猿的性生活经常化,使类人猿异于其他动物,雌雄能经常住在一起,这是它们群居的一个重要内聚力。从外因来看,在地面上使用天然物做工具的类人猿孤立无法生存。单个的类人猿即使能捕食小动物,食小植物的根、叶,却不可能抵抗猛兽的进攻。早期的类人猿抵抗巨兽的吞食在它们的生存中占有不亚于觅食的地位。因此它们的行动几乎完全社会化。提高社会性是类人猿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再其次,类人猿的生活方式和行动方式的变化——更多的直立行走、广泛使用天然物当工具、使用天然工具的行为方式的定势化及活动方式社会化,将动物的感知官能、活动器官、脑和动物心理推进到它发展的极限,使一切前智力因素都获得高度的发展。这种发展已为自然界最美丽花朵——思维着的精神的降生准备了多种条件。(1)准备了物质前提。类人猿的机体和各种官能与其活动、生活方式是同步进化的。类人猿向原始人过渡的那个时期,因逐渐直立行走,使它们的机体变得有利于感官和脑的发展,类人猿活动领域、视野的扩大为其发展提供了条件,脑与感官越来越完善,它们是类人猿的生活方式与行动方式进化的产物,也是思维的精神产生的物质前提。(2)使动物心理发展到极限。原初的具有一定语义的声音形成。这种声音的种类和数量的逐渐增加标志它正在为思维的降生提供物质载体或赖以存在的物质外壳。(3)然而更重要的是思维内涵或规定性的功能的发展。而且,这种功能一经产生便向复杂化多样化发展。首先是动物心理活动的目标向思维目标的过渡。目标或目的直接与类人猿或原始人的需要相联系、目标或目的确立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类人猿因为地上生存的需要而更多的直立行走,广泛地使用天然工具。而地上直立行走和广泛使用天然工具不仅改造了类人猿的内生结构,也改变类人猿的心态,使其心理功能不断增加和升华。需要,是类人猿心理进化、向原始人的思维发展的第一内在动因。人类的内在尺度就是从这里产生的。其次,是定向反射过渡到定向反映。类人猿或原始人为了追求某个目标或要达到某一目的都需要长时间地注视某个目的物,较长时间地感知这个物件。再次,由动物心理的单项选择发展成复合选择。选择是与定向反映同步产生的,无论是类人猿还是原始人,它们要定向反映一个事物,都需要将这个事物从其群体中分离出来,这就有一个选择的问题。动物心理的选择一般是单项选择,动物心理活动的主要特征就是单一活动。而晚期类人猿或早期原始人因需要分化,逐渐摆脱了本能活动,形成多层目的,他们所专门注意和反映的事物,或者是事物的多个侧面,或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再次,则是分析与观察。选择本身就包含着分解,分解是分析的开始。而要分析一个事物非有观察不可。原初的观察是在定向反映和分离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船舶制造技术研发投资合同
- 大棚承包合同
- 建筑装饰材料采购合同
- 影视行业观影风险告知合同
- 二零二四年农田测绘及农业规划合同
- 二零二四实习协议与保密协议及培训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出租车承包经营服务合同(全新版)2篇
- 二零二四年度企业向员工借款保障及还款期限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废弃建筑材料回收利用合同模板
- 2025年度广告合作媒介购买合同协议
- 2025-2030全球废弃食用油 (UCO) 转化为可持续航空燃料 (SAF) 的催化剂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北京市北京四中2025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2024年快递行业无人机物流运输合同范本及法规遵循3篇
- 伤残抚恤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 2024-2030年中国产教融合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 2024年微生物检测试剂行业商业计划书
- 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一单词表
- 物业公司介绍
- (正式版)SHT 3551-2024 石油化工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永辉超市公司员工招聘问题及优化(12000字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