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湖北省部分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湖北省部分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湖北省部分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湖北省部分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敲铜锣的孩子袁省梅初冬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铜锣黄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宽大的棉袄随着胳膊的摆动,像罩了个罩子般硬撅撅地晃,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他看上去也不冷,额头冒着汗,把一面铜锣敲得嘹亮。戏台子下蹲的、站的来了好多人。冬闲,人们都出来看个热闹。开始演出了。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已经脱了棉袄棉裤,光着脊背,只穿条灰白的单裤子,在一个黑脸大汉的指挥下,钻火圈、骑单车、抛大缸……表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汉。一把亮闪闪的尖刀,一头顶在那孩子的脖子上,另一头顶在黑脸大汉的脖子上。一旁的铜锣皮鼓噼里啪嚓,敲打得紧紧慢慢。看热闹的人心也跟着紧紧慢慢地乱扑腾,就见那黑脸大汉和那孩子顶着尖刀,伸开着两臂,一步一步转着圈,走得缓慢、沉重。只见那孩子的脸涨得紫红黑亮,眼睛瞪得溜圆,眼珠子快要蹦出来般,凸出了眼眶,亮的尖刀已经深深戳进了他的喉里。细的棍子一点点弯曲,弯曲……终于,在一阵急促的锣鼓声中,在人们的唏嘘中,棍子咔嚓折断。那孩子和黑脸大汉慢慢收了气息,微微笑着向一周的人鞠躬致意。人们看着那孩子,顺出一口气,旋即就嗷嗷地叫起好来。人们是没想到这小小的孩子,黑黑瘦瘦的,还有这般好的气功。有胆大的娃娃悄悄走上去,想摸那孩子的肚子。那孩子故意将肚子鼓得老大,等娃娃们小心地刚碰到他的肚子,他忽地瘪了下去,吓得娃娃手一弹,倏地缩回。那孩子就嘿嘿笑,一旁的人都嘿嘿笑。锣声又响在羊凹岭的巷子时,敲铜锣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那孩子见了门,不进去,站在门口把铜锣敲得响亮。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或者是,一瓢麦子三四个玉米穗,反正是,家里有啥,就给点啥。那孩子见人拿了东西出来,就不敲了,鞠一下躬,翻过铜锣,接了粮食。出了门,他把铜锣里的粮食装到一只灰的布袋子里。走到二豁子家门口时,巷里闲坐的人使着眼色不让那孩子在二豁子家门口敲铜锣。二豁子没有男人,一个寡妇扯着七个淌鼻涕的娃娃,日子过得烂抹布样皱巴。况且,凭着二豁子的性格,她除了能给你一口唾沫一顿斥骂,还能有什么?那孩子看着人们给他挤眼扯嘴的,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朝人们挤眼扯嘴地逗闹。笑闹中,就站在二豁子家门口把铜锣咣咣地敲响了。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的二豁子看见那孩子手上捧着锣,站在当门口,脸上就黑下一层,噘着嘴,不耐烦地摆着手,走走走。那孩子却不走。二豁子看那孩子的黑眼睛溜溜地瞪着她,短的头发硬撅撅地直愣愣,就有点可笑。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那孩子不说话,也不走。门口看热闹的人哄地笑了,都说留下吧,给二豁子当儿子吧。捧铜锣的孩子还是不说话,笑笑,把铜锣往二豁子脸前凑。二豁子看见铜锣暗哑的光映出那孩子谦卑的倦容,抬眼就看见那孩子的眼神也清明,也倔强,好像是,还有点忧郁。二豁子的心莫名地疼了一下。这娃。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有人说,做她娃多好,省得你跟个讨饭的一样可怜。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的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块般撞向每个人。人们一个哆嗦,还没回过神来,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说着,一手提着铜锣,一手把布袋子猛地摔到肩上,在人们的一片惊叹中,走了。那孩子走了好一会儿了,木槌撞在铜锣上的声音,当当当,还清凉凉地响在二豁子的耳边,细碎,纷乱。这娃,脾气还挺大。嗤,再大也是个耍把戏讨饭的。别说了。二豁子突然大吼一声,白白黑黑的碎语刀切般没了,人们瞪着二豁子,不明白她好好的,咋就生气了。二豁子从裤腰里摸出一个黑灰的手绢,抽出五角钱,把手绢包好,又塞到腰里,一手抓了三四个玉米棒子,踏踏地跑了出去。人们面面相觑,抬头看天,讪讪地,天要变了,好像是。人们撵着二豁子时,她已经往回走了。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人们看见那孩子的手上捏着一张皱巴巴的五角钱。过了一会儿;那孩子提着铜锣还在那儿站着。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有删改)文本二: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是人,包括人的生活情景、人的思想感情。世界上,除了人,就是物(人其实也是一种物)。物,包括景物、器物、建筑物等,这些统称为景物。所以文学描写的对象,其实就是两个方面:人物与景物。至于细节描写、细部描写、场面描写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展开的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景物描写通常具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作用。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敲铜锣的孩子表演顶尖刀时极其紧张,演完后则微笑地向人们鞠躬致意,幽默地逗弄着娃娃们,前后对比鲜明,一位在艰难生活中乐观抗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B.作者注重对出场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敲铜锣孩子“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二豁子“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等描写,用笔精省,却凸现人物的生活状态。C.“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这一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二豁子的心理活动:她非常同情、喜欢敲铜锣的孩子,但是否收养这个孩子,她内心还是犹豫。D.周围看热闹的人们听见锣声就拿出家中粮食给敲铜锣的孩子,并且劝孩子不要在二豁子门口敲锣,以免自讨没趣等情节,说明羊凹岭地区乡风淳朴,人们与人为善。7.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铜锣黄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对于耍把戏的欢迎说明羊凹岭的人们精神生活富足。B.倒数第②段,“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以动作描写表现敲铜锣的孩子对二豁子的反转行为有点懵,下意识地用敲锣表示感谢。C.文中“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这是二豁子喜欢孩子的表现。D.演出结束后,敲铜锣的孩子挨家挨户收粮食时,“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这说明羊凹岭的人们慷慨。8.小说中敲铜锣的孩子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9.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达到了独到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二简要赏析。湖北省黄冈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路标茹志鹃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肯定,快到铁路了。”“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这如豆的一小点光。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妨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地,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聋子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做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哑巴挣脱了出来,忙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伍原没看到任何路标,想喊不能喊、不敢喊,是因为担心会暴露自己。B.“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正是这样死寂的环境让伍原几近崩溃。C.那“一小点儿黄黄的光”虽然微弱,但是让伍原不再孤独并燃起了希望。D.老乡听不见还不会说话,这让伍原手足无措、无计可施,陷入绝望之中。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叙述聋哑“老乡”为迷路的战士伍原指路的故事,《百合花》叙述小通讯员和“我”向新媳妇借被子的故事,二者都刻画了小人物平凡而伟大的形象。B.本文与《百合花》的标题均有象征作用,本文绿豆般的灯光这一路标象征指引伍原前行的勇气和希望,百合花则象征军民纯洁的情谊和美好的人性。C.本文与《百合花》都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小通讯员“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D.本文与《百合花》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均以故事情节取胜,笔调简明朴实,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现茹志鹃小说散文化的创作风格。8、请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作用。9、本文多次描写伍原流泪,作者为何要如此安排?请简要分析。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逝去的夜茹志鹃和昨天一式一样的日子,又从头开始了,祷告,做针线,大家围着桌子,没有动的,也没有响的,生活好像是一个版子印出来的,没有什么可希望,也宝和大家一样,低头做着针线。这样沉重的静寂,也宝受不住,她觉得窒息,又好像是自己已经被压死了,“哥哥午后,人来人往,走动的较多,偷偷地溜出了天堂①。临走的时候,她没有忘记圣信②送的小花棉袄和哥哥送的无锡阿福。奇怪,逃走并没有原来想的那样困难、惊险,逃得好像太容易了,中国式的朱红门,“配雷达爱士”的招牌,她确实是逃出来了。“哈……”也宝高兴得心发跳,在路上狂奔起来咖啡店,饮冰室,国货大贱卖,一个一个地在侧面闪过,渐渐心跳恢复了正常,也根本没有跑的必要了,也宝放慢了脚步:“现在到哪里去呢?……”脱逃胜利的那阵兴奋“找哥哥去,当然是找哥哥去啦!”一想到哥哥,也宝又振奋起来,阿福拿拿牢,阿福脸上剥落了一块,也宝开始觉得有点心痛,不过,总算还好。“法租界到了,喂,请买票。”卖票的朝也宝伸出手来。“我买过了。”也宝赶紧举起那张车票。“那是公共租界的车票,现在是法租界了,要重买。”“重买?”也宝捏了捏空空的口袋,“那……”“那你就下车吧!”卖票的开了车门。“下车就下车,走好了。”也宝并没有气馁。她下了车,就跟着电线走,还是法租界,又是公共租界,“这中国地界到底在哪里呢?……”尽管也宝不肯气馁,终究也有点茫然起来了。她夹着小花棉袄,重新开始了租界上的旅行,她迷了路,她不过是累了,饿了昏昏的天空,竟滴滴地洒起雨点来了,不一会,路灯亮了,住家窗户里的灯也一盏一盏地亮了。路上的行人多了起来,令人目眩地闪动。也宝停住步,抖开小花棉袄,只露一个头在外面。现在,她除了觉得饿、累以外不知道为什么,天黑,下雨,她紧紧抱住阿福,努力走着,饿,冷,累,她都习惯了,但是一个人走路,她还没有学会,还不习惯。雨下大了,嘶嘶地飞起了水珠。“老伯伯,中国地界到了吧?”也宝已浑身湿透,求告似的希望人家能点个头“到了,前面就是。”“到了?”也宝跳起来,谢也没谢人家,就啪啪地跑起来。“到了,把水踢起来,溅起来,也不累,也不冷突然,突然旁边响起了“曜曜”的警哨,接着,窜进一条暗幽幽的横弄堂里去了。紧跟着,两个便衣警吹着哨子,弄堂口,马路上也宝被挤在人群外面呆住了,好像,她好像看见了哥哥,剪平顶头的,不是哥哥吗?……“他为什么在这里忽然,人群连连后退,起哄道:“抓到了“没什么好看,是两个学徒,”里层的人,往外挤了,“快满师了,说两个家伙破坏机器。”“不,不是哥哥,不会的……”也宝突然不知从哪里来了一股力气,但是,人已给便衣警押着出了弄堂。“哥哥,”也宝喊不出声音来,“哥哥!”她喊出来了。穿灰夹袄的人转过头来了,十六七岁的年纪,蜡黄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过回头朝跟在后面的人群看一眼。不是哥哥,也宝看清楚了,的确不是。但是,雨滴在也宝头上,滴在阿福脸上,小红嘴唇也不见了,墨画的头发,抱着圣信的小花棉袄,站在人家的屋檐下。她明白了:怪不得自己逃出来,原来并没有逃得出来,世界上还有这么许多罗网。橱窗里的灯灭了,住家窗户里的灯也一盏一盏地灭了,只有暗淡的路灯在雨中摇晃。一个警察踱过来,又怀疑地朝她手上的棉袄看了一眼,也宝赶紧离开了屋檐,但她还得继续逃。空荡荡的马路上,一个小小的身影在走,走得很慢,她已学会了一个人走路,一个人稳稳地在夜里走路。“路是长的,但不能没有一个尽头!”她走着,想着。(有删改)【注】①天堂:指收养孤儿的“配雷达爱士”教堂。实际是孤儿院。②圣信:也宝在孤儿院的朋友。(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也宝和大家一样,低头做着针线”表现也宝在孤儿院因看不到希望而对处境的屈服。B.“法租界”“公共租界”等词透露出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C.卖票的要求也宝重买法租界的车票,最后又把也宝赶下车,体现了人心冷漠的主题。D.结尾写也宝在马路上“走得很慢”,是为了表现她逃离“天堂”后无路可走的绝望。(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觉得自己快要被压死了”,这句话以夸张的口吻写出了也宝在被别人称为“天堂”的孤儿院中的压抑、窒息感。B.也宝顺利逃出孤儿院后,“倒有点不放心起来”,这一细节符合人物真实的心理认知C.“小花棉袄”和“阿福”象征着友情与亲情,在文中多次出现,既丰富了人物心理D.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茹志鹃的代表作《百合花》一样,简练朴素,清新俊逸(3)文章中也宝出逃后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班级读书分享会要为同学们推荐这篇儿童文学作品,“故事•视角•主题”是评价儿童文学的重要标准,请据此写出推荐理由。湖北省恩施州春晖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过封锁线茅盾昨夜朦胧的月光下只觉得这大房子像个堡垒,今天白昼再进来一看,嘿,这简直可以说是一座要塞。那一圈围墙。团团四周全是上下两层枪眼。门楼顶上“居然雉堞式,而且是平顶,必要时这就是机关枪阵地。说它像一座城五个客人洗过脸,都坐在阔大的木板铺上,看一个十六七岁的大孩子擦步枪的机件。而那大孩子是被派来招呼他们的。他们要问的话很多。最要紧的一件事是今晚能不能走。他们还想多知道一点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走不快的人急得要命——这一些不大好的秩序,使得他们想起了就满心不安,仿佛弄明白了:今晚走的路要通过敌人在公路上的两道封锁线。一个年青人带着个墨水瓶走进房来,就在靠近窗洞的桌旁坐下,在一本笔记簿上写起什么来。客人们认识这面孔。昨夜在半山松林里,他是彻夜担任警卫的。虽然看样子他并不有闲,可是五个客人不肯放过他这青年懂得国语,也能说几句,虽然十分生硬。他告诉他们:今晚能走“是不是你送我们去?”“现在还没晓得。”“我们希望你能去。因为你能说国语,我们路上方便些。”他点一下头,不说什么,谈话暂时中断。他拿出一本相当厚的书,很用心地读着,时时在笔记簿上记下些什么。客人们瞥见了这书名是《论民族民主革命》,话题又来了。客人们一次一次追问。才知道他是南洋华侨,在新加坡做机器工人,参加了抗战的阵营,他姓张。离动身还有两小时,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胸前交叉的子弹带,手榴弹两颗“你也去吗?”客人之一好奇地问了一句。他笑嘻嘻点着头。“还有谁是去的?阿张呢?”又问。他很快地说着客家话。“他说什么?”客人之一问他的同伴。“他说。路上如果碰到了敌人,就请他们吃手榴弹。”勉强能听懂的老徐回答。“不要只顾快走,以至失了联系……”这是客人们向姓张的青年提出的要求。阿张都答应了。可是他再三叮嘱:“不可以打手电,不可以吸烟,不可以谈话。昨晚我们看见远远有火光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阿张的肩头斜挂着卷成一团的军毡,腰间是手榴弹,手里是一支手枪。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五个客人紧接着他,两副挑子放在他的前面。他撮口吹了一声,这一行人就在夕照中移动。第一次休息以后,月亮已经高挂天空,照得田野里一片苍白。这对于通过封锁线,不要吸烟”的叮咛又重复了一次,“不要太走快”的要求也重复了一次,疏疏落落的,但月光已被遮去了不少。穿过这树林,猛看见远处有像高墙一般的东西,却是连绵的山冈,又走了若干时,便见白森森地横在前面的像是一条河。队伍先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客人们跟着,已经走近那“河”边,这才知道原来是一条公路这该就是所谓封锁线吧?”客人们心里这样想。然而队伍还是不停地走,终于又遇到了树林,这才停下来休息。“刚才走过的就是封锁线罢?”客人们问。“不是,下去才是封锁线。不过这里两边山上全有敌人的哨位,这里是危险区域。”神情又紧张起来了。可是不慌。因为客人们最怕在这陌生地方掉了队,整然是行军的姿态,就增加了他们不少勇气。上路的时候,客人们又看见他们这休息的地点原来也是经过选择的;不但有树木隐蔽,还有两个瞭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一小时以后,所谓的封锁线也平安通过了,然而队伍忽在旷野中停止。阿张和其他的队员聚在一处。悄悄地说了一些话,远远近近有些矮小的松树。他们采了些松枝,插在白色的衣包上。阿张将他的手电筒也藏在衣襟里。“前面的山头、就有敌人的哨位,”阿张悄悄地对客人们说,“我们要从山脚下偷偷地过去。不要作声这是第二道封锁线了。月光很好,前面那山头看得很清楚。队伍靠紧着走,不太快。也不太慢,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当人们躺在树下休息时,树荫外的斜坡上,有一个蹲着的黑影,现在担任了瞭望哨。客人想起出发以前这大孩子说的,要是遭遇了敌人,就请他们吃手榴弹“今晚过封锁线,然而没有昨晚路上那样慌乱,无秩序。”客人之一自言自语地(写于1942年11月,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大房子像“城”,意在说明它颇具规模,功能丰富B.五个客人到后总是寻机跟人对话,主要是因为在陌生地方他们满心不安,心忧行程。C.过第一道封锁线前,客人疑心公路就是封锁线,队伍不停急走D.文章两次写到月光明亮的细节,作者用词从“威胁”变为“很好”,体现了情节的推进。(2)关于那个大孩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写他擦步枪,结尾他又担任瞭望哨,形成了首尾的呼应B.他只会说客家话合乎地域特征,也利于突出反击入侵、众志成城的主题。C.出发前提到他“全身披挂”并说请敌人吃手榴弹,暗示过封锁线的危险。D.他和《百合花》中的通讯员都是年纪轻、细心体贴又朝气蓬勃的好青年。(3)过封锁线时,虽然没有写敌我正面交锋,但文本紧张氛围不减。这种氛围的营造是如何实现的?谈谈你的理解。(4)本文如同《百合花》,在人物形象塑造时并没有刻意交代革命者的具体姓名。请结合文本分别赏析本文塑造的革命者群像。湖北省宜城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郑瑾牺牲杨沫道静这一夜再也不能睡着觉。她的伤处使她痛苦:腿上铁箸烧伤的地方已经溃烂化脓,浑身的骨头像捣碎了似的。她想到敌人虽然没有再审问她,可是她应当准备着——准备在法庭上和敌人斗争。“小林,你还没有睡着觉?”后半夜了,窗外透进朦胧的月光,郑瑾听见了道静沉重的呼吸,知道她还没有睡着。“郑姐姐,我在想,如果反动派再审问我,我该怎么回答?你告诉我,我没有经验。”“有什么证据落在他们手里吗?你和组织上的人有什么关系吗?——如果相信我,就说实话。”在这个全身都充满了党性的老同志面前,道静坚决相信了自己的观察,坦率地说:“我和别的党员没有关系,也没有证据落在他们手里。”“看样子他们对你和小俞并不怎么太注意,以后也许能够放出去。所以你,你必须一口咬住是群众。如果再受刑那就还要咬牙忍住……你的伤很重,他们大概不会再动刑的。不过,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向敌人屈服,你要相信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郑瑾一口气讲了这些话,累得喘息起来,一阵窒息似的咳嗽,使她痛苦得许久讲不出话。“郑瑾同志,”道静拉住她瘦削柔软的手,声音颤抖着,“我一定向你学习,斗争到最后一口气。如果我死了我也要求党——追认我……”“我真高兴,亲爱的同志!”黑沉沉的深夜里,郑瑾热烈地握住了道静的双手时。道静的心突然被这种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感动了,不能自抑地流下了眼泪!“小林,我应当告诉你,”沉了沉,郑瑾又说话了,她的声音仍然是又温柔又平静,“从上次过了堂,我就明白,他们不会再让我活多久了……他们认为我是从中央调来的党员,所以我准备着……”道静惊呆了,猛然像叫人把心摘去似的。她用力抓住郑瑾的手,呼吸急促地说:“郑姐姐,你说什么?……”俞淑秀也醒来了。她迷迷糊糊地听到了郑瑾后面的话,吃惊地喊道:“郑姐姐,你说的是什么?”“没什么。”郑瑾小心地说,“我和林道静都睡不着,正闲聊。小林,你为什么起了这么个名字?好像尼姑的法号。”“我父亲信佛,他想出家又舍不得姨太太。所以……”道静一边擦着眼泪一边说,“所以给我取了这么个讨厌的名字。”小俞高兴了,她嘻嘻笑着:“嘿,告诉你们,我又梦见我妈妈啦!”她带着梦中的欢喜喃喃着:“小弟弟也看见了。他们看见我从狱里回了家,都高兴地围住我……”郑瑾替左边的道静擦拭眼泪,又替右边的小俞拉拉被角,然后静静地说:“天不早了,咱们都睡觉吧。回头卫兵听见又该麻烦了。”第二天上午,卫兵来提郑瑾去过堂。郑瑾躺在床上说:“等我梳一梳头。”她慢慢理好了柔长的头发,被抬走了。时间不大,她又被抬回来。她像疲倦了,躺在板床上有一会儿没有出声。当她能够再讲话的时候,两个同屋的难友都同时关切地问她:“郑姐姐,他们问你些什么?官司怎么样?”“没什么。他们问我的病好些没有,不好,也许要替我另换个地方。”小俞放心了。道静却沉重地忧虑着,但她不能说出来。整个上午,郑瑾低低地教给她们唱一首监狱的歌子。这个歌子在1930年以后,曾流行在上海、杭州和苏州的监狱里。“囚徒,时代的囚徒!死的虽然牺牲了,活的依旧在战斗。黄饭和臭菜,蚊蝇和虱蚤,瘦得了我们的肉,瘦不了我们的骨。……”歌子很长,郑瑾虚弱的身体,只能教给她们这些,她们三个人整个上午过得很愉快。午后,道静在睡梦中被推醒。郑瑾低声对她说:“林道静同志,请你以后有机会转告党:我真名是林红,去年十月间从上海调来北平工作。不幸被叛徒告密,刚刚工作没有多久就被捕了。我没有辱没党,尽我一切力量斗争到最后。”林红美丽的大眼睛在薄暗的囚房里闪着熠熠耀人的光辉,多么明亮、多么热烈呵。她不像在谈死——在谈她生命中的最后时刻,而仿佛是些令人快乐、令人兴奋和最有意思的事使她激动着。她疲惫地闭着眼睛喘了几口气,忽然又睁开那热情的大眼睛问道静:“林,你保证能够把我的话带给组织吗?”道静不能再说一句话,她流着泪使劲,点着头。夜晚,临睡觉时,林红脱下穿在身上的一件玫瑰色的毛背心递给道静:“小林,你身体很差,把这件背心穿在身上吧。”她又拿起枕边一把从上海带来的精美的梳子对小俞笑笑:“小妹妹,你喜欢这把梳子吗?我想送给你留做纪念。”小俞已经意识到事情的不妙,她和道静两个同时哭了。夜是这样黑暗、阴沉,似乎要起暴风雨。多么难捱的漫漫长夜呵!夜半时分,铁门开了。林红被用一扇门板拾了出去。临出门口,她在门板上向两个难友伸出手来,虽然握不到她们的手,却频频热情地说:“告别啦,小妹妹们!好好保重!”门板刚刚抬出囚房,一阵急雨似的声音,猛然激荡在黑暗的监狱的屋顶,激荡在整个监狱的夜空,“打倒反动的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节选自《青春之歌》,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一定向你学习,斗争到最后一口气。”林静这样说表明她想入党。B.郑瑾的真名叫林红,遭叛徒告密而被捕,因为林道静和自己同姓,所以对道静比较信任。C.郑瑾最后一次过堂后,知道自己不久就会被杀害,所以临睡觉时给林、俞赠物以作纪念。D.由于是中央派来的,郑瑾特别被敌人重视,她的英勇顽强,使敌人下了杀死她的决定。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累得喘息起来,一阵窒息似的咳嗽”的描写,表明了郑瑾此时身体的虚弱,也暗示出敌人的凶狠残暴,更能体现出她革命意志的坚定。B.“猛然像叫人把心摘去似的”一句,通过林道静的心理感受,表现了她听到郑瑾不久要牺牲时内心无比的震惊与痛苦之情。C.郑瑾教给林道静和俞淑秀的监狱歌子,反映了革命者理想坚定、不怕困苦、顽强抗争和前仆后继的伟大奋斗精神。D.小说运用了动作、外貌、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但使用最多的还是动作描写,这种手法还有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8.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1)道静的心突然被这种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感动了,不能自抑地流下了眼泪!(2)夜是这样黑暗、阴沉,似乎要起暴风雨。9.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林红(郑瑾)怎样的光辉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11月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卷(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马家父子毕飞字老马的祖籍在四川东部,第一年恢复高考老马就进京读书了。后来老马在北京娶了媳妇,生了儿子。但是老马坚持自己的四川人身份,他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一口川腔挂在嘴上。老马的儿子马多不说四川话。马多的说话乃至发音都是老马启蒙的,四川话说得不错。可是马多一进幼儿园就学会用首都人的行腔吐字归音了,透出一股含混和不负责任的腔调。语言即人。马多操了一口京腔就不能算纯正的四川娃子,老马对这一点很失望。老马这些年一直和儿子过,他的妻子在三年之前就做了别人的新娘了,离婚的时候老马什么都没要,只要了儿子。儿子是老马的命。儿子马多正值青春,长了一张孩子的脸,但是脚也大了,手也大了,嘎着一副公鸭嗓子,看上去既不像大人又不像孩子,有些古怪,马多智能卓异,是老马面前的混世魔王。可是马多一出家门就八面和气了。马多的考试成绩历来出众,那些分数一出来就成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成果了。学校高兴了,老马也跟着高兴。在一个风光宜人的下午,老马被一辆面包车接到了校内。依照校方的行政安排,老马将在体育场的司令台上向所有家长作二十分钟的报告。报告的题目很动人,很抒情——“怎样做孩子的父亲”。老马是在行政楼二楼的厕所里头被马多堵住的。老马满面春风,每一颗牙齿都是当上了父亲的样子。老马摸过儿子的头,开心地说:“嗨!”马多的神情却有些紧张,压低了嗓门厉声说:“说普通话!”老马眨了两回眼睛明白了,笑着说:“晓得。”马多皱了眉头说:“普通话,知不知道?”老马又笑,说:“兹(知)道。”马多回头看了一眼,打起了手势,“是zhīdào,不是zīdào。”老马抿了嘴笑,没有开口,再次摸过儿子的头,很棒地竖起了一只大拇指。马多也笑,同样竖起一只大拇指。父子两个在厕所里头幸福得不行。老马在回家的路上买了基围虾、红肠、西红柿、卷心菜、荷兰豆。老马买了两瓶啤酒、两听饮料。老马把暖色调与冷色调的菜肴和饮料放了一桌子,看上去像某一个重大节日的前夜。老马望着桌子,很自豪地回顾下午的报告。他讲得很好,还史无前例地说了一个下午的普通话。他用了很多卷舌音,很多“儿化”,很不错。只是马多回家比平时晚了近一个小时,老马打开电视,赵忠祥正在解说非洲草原上的猫科动物。马多进门的时候没有敲门,他用自己的铜钥匙打开了自己的家门。马多一进门凭空就带进了一股杀气。老马搓搓手,说:“吃饭了,有基围虾。”老马看了一眼,说:“还有饮料。”马多说:“得了吧。”老马端起了酒杯,用力眨了一回眼睛,又放下,说:“我记得我说普通话了嘛。”“得了吧您。”老马笑笑,说:“我总不能是赵忠样吧。”马多瞟了一眼电视说:“你也不能做非洲草原的猫科动物吧。”老马把酒灌下去,往四周的墙上看,大声说:“我是四川人,毛主席是湖南人,主席能说湖南话,我怎么就不能冒出几句四川话!”马多说:“主席是谁?右手往前一伸中国人民就站立起来了,你要到天安门城楼上去,一开口中国人民准趴下。”老马的脸涨成紫红色,说话的腔调里头全是恼羞成怒。老马呵斥说:“你到坦桑尼亚去还是四川人,四川种!”“凭什么?”马多的语气充满了北京腔的四两拨千斤,“我凭什么呀我?”“我打你个瓜娃子!”“您用普通话骂您的儿子成不成?拜托了您呐。”老马在这个糟糕的晚上喝了两听饮料,两瓶啤酒,两小瓶二两装二锅头。那么多的液体在老马的肚子里翻滚,把伤心的沉渣全勾起来了。老马难受不过,把珍藏多年的好酒从床头柜里翻上桌面,启了封往嘴里灌。家乡的酒说到底全是家乡的话,安抚人,滋润人,像长辈的询问一样让人熨帖,让人伤怀。几口下去老马就吃掉了。老马把马多周岁时的全家福摆在桌面上,仔细辨认。马多被他的妈妈搂在怀里,妻子则光润无比地依偎在老马的胸前,老马的脸上胜利极了,冲着镜头全是乐不思蜀的死样子。儿子,妻子,老马,全是胸膛与胸膛的关系,全是心窝子与心窝子的关系。可是生活不会让你幸福太久,即使是平庸的幸福也只能是你的一个季节,一个年轮。生活会让你付出全部,然后,拉扯出一个和你对着干的人,要么脸对脸,要么背对背,手心手背全不是肉。对四十岁的男人来说,只有家乡的酒才是真的,才是你的故乡,才是你的血脉,才是你的亲爹亲娘,才是你的亲儿子亲丫头。老马猛拍了桌子,吼道:“马多,给老子上酒。”马多过来,看到了周岁时的光屁股,脸说拉就拉下了。父亲最感温存的东西往往正是儿子的疮疤。马多不情愿看自己的光屁股,马多说:“看这个干什么?”老马推过空酒杯,说:“看我的儿。”马多说:“抬头看呗。”老马用手指的关节敲击桌面,冲着相片说:“我不想抬头,我就想低下头来想想我的儿子——这才是我的儿,我见到你心里头就烦。”“喝多了。”马多冷不丁地说。“我没有喝多!”马多不语,好半天轻声说:“喝多了。”老马的泪水一下子就汪开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马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从四川来到北京求学,并在北京娶妻生子,虽然后来生活发生了变故,但讲四川话的习惯却从来没有改变。B.离婚后的老马和儿子相依为命,生活有喜有忧,虽然和儿子马多经常起矛盾,但儿子优异的学习成绩还是给了他极大的慰藉。C.正值青春期的儿子马多比较叛逆,在家里是老马的“混世魔王”,尤其在“说四川话还是北京话”这一问题上,两人的矛盾更为尖锐。D.老马酒后拿出儿子周岁时的全家福独自欣赏,沉浸在对往事的幸福回忆之中,表现了老马对妻子的真切思念和对当初草率离婚的追悔。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交代老马的祖籍,并以其一口“川腔”与儿子马多的“京腔”为背景,为小说矛盾冲突的展开做了必要的铺垫。B.小说略写了老马到学校做报告的场景而详写了报告开始前的对话和晚餐时的父子互动,处处展现了父子之间的冲突。C.小说语言风趣幽默,像“每一颗牙齿都是当上了父亲的样子”的描述和父子间的对话,都给人以新的意趣和张力。D.小说从老马的视角叙述故事,作者常常跳出来以心理分析师的身份描述老马的感受,多层次叙述增强了文章的审美效果。8.小说成功塑造了老马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老马的形象特点。(4分)9.毕飞宇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到现在为止,我只是写了一个关于‘疼痛’的故事。”请结合文本分析“疼痛”的含义。(6分)文学类文本阅读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敲铜锣的孩子袁省梅初冬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铜锣黄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宽大的棉袄随着胳膊的摆动,像罩了个罩子般硬撅撅地晃,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他看上去也不冷,额头冒着汗,把一面铜锣敲得嘹亮。戏台子下蹲的、站的来了好多人。冬闲,人们都出来看个热闹。开始演出了。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已经脱了棉袄棉裤,光着脊背,只穿条灰白的单裤子,在一个黑脸大汉的指挥下,钻火圈、骑单车、抛大缸……表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汉。一把亮闪闪的尖刀,一头顶在那孩子的脖子上,另一头顶在黑脸大汉的脖子上。一旁的铜锣皮鼓噼里啪嚓,敲打得紧紧慢慢。看热闹的人心也跟着紧紧慢慢地乱扑腾,就见那黑脸大汉和那孩子顶着尖刀,伸开着两臂,一步一步转着圈,走得缓慢、沉重。只见那孩子的脸涨得紫红黑亮,眼睛瞪得溜圆,眼珠子快要蹦出来般,凸出了眼眶,亮的尖刀已经深深戳进了他的喉里。细的棍子一点点弯曲,弯曲……终于,在一阵急促的锣鼓声中,在人们的唏嘘中,棍子咔嚓折断。那孩子和黑脸大汉慢慢收了气息,微微笑着向一周的人鞠躬致意。人们看着那孩子,顺出一口气,旋即就嗷嗷地叫起好来。人们是没想到这小小的孩子,黑黑瘦瘦的,还有这般好的气功。有胆大的娃娃悄悄走上去,想摸那孩子的肚子。那孩子故意将肚子鼓得老大,等娃娃们小心地刚碰到他的肚子,他忽地瘪了下去,吓得娃娃手一弹,倏地缩回。那孩子就嘿嘿笑,一旁的人都嘿嘿笑。锣声又响在羊凹岭的巷子时,敲铜锣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那孩子见了门,不进去,站在门口把铜锣敲得响亮。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或者是,一瓢麦子三四个玉米穗,反正是,家里有啥,就给点啥。那孩子见人拿了东西出来,就不敲了,鞠一下躬,翻过铜锣,接了粮食。出了门,他把铜锣里的粮食装到一只灰的布袋子里。走到二豁子家门口时,巷里闲坐的人使着眼色不让那孩子在二豁子家门口敲铜锣。二豁子没有男人,一个寡妇扯着七个淌鼻涕的娃娃,日子过得烂抹布样皱巴。况且,凭着二豁子的性格,她除了能给你一口唾沫一顿斥骂,还能有什么?那孩子看着人们给他挤眼扯嘴的,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朝人们挤眼扯嘴地逗闹。笑闹中,就站在二豁子家门口把铜锣咣咣地敲响了。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的二豁子看见那孩子手上捧着锣,站在当门口,脸上就黑下一层,噘着嘴,不耐烦地摆着手,走走走。那孩子却不走。二豁子看那孩子的黑眼睛溜溜地瞪着她,短的头发硬撅撅地直愣愣,就有点可笑。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那孩子不说话,也不走。门口看热闹的人哄地笑了,都说留下吧,给二豁子当儿子吧。捧铜锣的孩子还是不说话,笑笑,把铜锣往二豁子脸前凑。二豁子看见铜锣暗哑的光映出那孩子谦卑的倦容,抬眼就看见那孩子的眼神也清明,也倔强,好像是,还有点忧郁。二豁子的心莫名地疼了一下。这娃。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有人说,做她娃多好,省得你跟个讨饭的一样可怜。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的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块般撞向每个人。人们一个哆嗦,还没回过神来,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说着,一手提着铜锣,一手把布袋子猛地摔到肩上,在人们的一片惊叹中,走了。那孩子走了好一会儿了,木槌撞在铜锣上的声音,当当当,还清凉凉地响在二豁子的耳边,细碎,纷乱。这娃,脾气还挺大。嗤,再大也是个耍把戏讨饭的。别说了。二豁子突然大吼一声,白白黑黑的碎语刀切般没了,人们瞪着二豁子,不明白她好好的,咋就生气了。二豁子从裤腰里摸出一个黑灰的手绢,抽出五角钱,把手绢包好,又塞到腰里,一手抓了三四个玉米棒子,踏踏地跑了出去。人们面面相觑,抬头看天,讪讪地,天要变了,好像是。人们撵着二豁子时,她已经往回走了。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人们看见那孩子的手上捏着一张皱巴巴的五角钱。过了一会儿;那孩子提着铜锣还在那儿站着。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有删改)文本二: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是人,包括人的生活情景、人的思想感情。世界上,除了人,就是物(人其实也是一种物)。物,包括景物、器物、建筑物等,这些统称为景物。所以文学描写的对象,其实就是两个方面:人物与景物。至于细节描写、细部描写、场面描写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展开的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景物描写通常具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作用。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敲铜锣的孩子表演顶尖刀时极其紧张,演完后则微笑地向人们鞠躬致意,幽默地逗弄着娃娃们,前后对比鲜明,一位在艰难生活中乐观抗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B.作者注重对出场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敲铜锣孩子“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二豁子“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等描写,用笔精省,却凸现人物的生活状态。C.“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这一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二豁子的心理活动:她非常同情、喜欢敲铜锣的孩子,但是否收养这个孩子,她内心还是犹豫。D.周围看热闹的人们听见锣声就拿出家中粮食给敲铜锣的孩子,并且劝孩子不要在二豁子门口敲锣,以免自讨没趣等情节,说明羊凹岭地区乡风淳朴,人们与人为善。7.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铜锣黄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对于耍把戏的欢迎说明羊凹岭的人们精神生活富足。B.倒数第②段,“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以动作描写表现敲铜锣的孩子对二豁子的反转行为有点懵,下意识地用敲锣表示感谢。C.文中“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这是二豁子喜欢孩子的表现。D.演出结束后,敲铜锣的孩子挨家挨户收粮食时,“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这说明羊凹岭的人们慷慨。8.小说中敲铜锣的孩子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9.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达到了独到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二简要赏析。【答案】6.C7.B8.①老成且有担当。敲锣召集观众的是他,表演最惊险节目的是他,挨家挨户收取粮食的也是他。

②活泼顽皮,不失稚气天性。表演结束后和村子里的娃娃开玩笑,误会村人的意思朝他们挤眼扯嘴逗闹。

③不卑不亢。挨家收粮食时不进门,接粮食前鞠躬。

④自尊和倔强。村人轻慢他跟讨饭的一样,他以锣声表达抗议并转身离开。9.①开篇描写初冬青白冷寂的太阳,渲染了一种凄清冷寂的气氛,为后文写敲铜锣的孩子艰难的生活作好了铺垫,也从侧面烘托了敲铜锣孩子的坚强性格。

②结尾写“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营造了一种明亮、柔和的气氛;

③与开篇“青白冷寂”的太阳遥相呼应并形成对比,烘托了二豁子善良品性的伟大,暗示了文章的主题:正是善良的羊凹岭人把贫穷、阴冷的羊凹岭点燃得温暖、明亮。【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但是否收养这个孩子,她内心还是犹豫”错。结合上下文分析,敲铜锣的孩子并未承诺做她家孩子,二豁子让敲铜锣的孩子当她儿子也只是句玩笑话。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对于耍把戏的欢迎说明羊凹岭的人们精神生活富足”错。这一描写应是说明了“羊凹岭的人们精神生活的贫乏”。C.“这是二豁子喜欢孩子的表现”错。二豁子对敲锣的孩子说要收养他做儿子,是戏弄孩子,所以这一情节应是表现二豁子“故意为难孩子”。D.“这说明羊凹岭的人们慷慨”错。拿出两个馒头,羊凹岭的人们或者拿出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的行动,表现的应是物质生活的艰苦。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表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汉”“敲铜锣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从任务的分派来看,敲铜锣的孩子分担的最多,这表现出孩子的少年老成和能担当的特点。“那孩子故意将肚子鼓得老大,等娃娃们小心地刚碰到他的肚子,他忽地瘪了下去,吓得娃娃手一弹,倏地缩回。那孩子就嘿嘿笑”“那孩子看着人们给他挤眼扯嘴的,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朝人们挤眼扯嘴地逗闹。笑闹中,就站在二豁子门口把铜锣咣咣地敲响了”,误会村人的意思朝他们挤眼扯嘴逗闹,表现出孩子的活泼顽皮,不失稚气天性。“那孩子见人拿了东西出来,就不敲了,鞠一下躬,翻过铜锣,接了粮食”,接粮食前鞠躬,表现出孩子处事的不卑不亢。如当别人说他是乞丐的时候,“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的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块般撞向每个人。人们一个哆嗦,还没回过神来,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说着,一手提着铜锣,一手把布袋子猛地摔到肩上,在人们的一片惊叹中,走了”,他以锣声表达村人轻慢他时的抗议,并转身离开,表现出孩子的自尊和倔强。【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在小说的开篇,作者就对环境进行了一番描写,“初冬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点明了小说发生的时间;“太阳青白冷寂”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凄清冷寂的气氛,给读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抑之感。从材料二“至于细节描写、细部描写、场面描写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展开的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可知,这样的气氛营造,为后文写敲铜锣的孩子艰难的生活作好了铺垫,也从侧面烘托了敲铜锣孩子的坚强性格。而作者在小说的结尾也以一段环境描写做结,“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夕阳的温暖、明亮,从国内文本二“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可知,这一描写营造了一种明亮、柔和的气氛。开篇“青白冷寂”的太阳与结尾“温暖、明亮”太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又互相呼应。小说描写的羊凹岭生活贫困,卖艺人也是生活穷困,但从村民们尤其是二豁子表现出的善良可以感受到人性的温暖。所以小说的结尾烘托了二豁子善良品性的伟大,也表现了小说的主题——人性的善良所带来的温暖。湖北省黄冈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路标茹志鹃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肯定,快到铁路了。”“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这如豆的一小点光。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妨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地,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聋子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做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哑巴挣脱了出来,忙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伍原没看到任何路标,想喊不能喊、不敢喊,是因为担心会暴露自己。B.“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正是这样死寂的环境让伍原几近崩溃。C.那“一小点儿黄黄的光”虽然微弱,但是让伍原不再孤独并燃起了希望。D.老乡听不见还不会说话,这让伍原手足无措、无计可施,陷入绝望之中。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叙述聋哑“老乡”为迷路的战士伍原指路的故事,《百合花》叙述小通讯员和“我”向新媳妇借被子的故事,二者都刻画了小人物平凡而伟大的形象。B.本文与《百合花》的标题均有象征作用,本文绿豆般的灯光这一路标象征指引伍原前行的勇气和希望,百合花则象征军民纯洁的情谊和美好的人性。C.本文与《百合花》都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小通讯员“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D.本文与《百合花》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均以故事情节取胜,笔调简明朴实,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现茹志鹃小说散文化的创作风格。8、请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作用。9、本文多次描写伍原流泪,作者为何要如此安排?请简要分析。6、答案:D解析:D选项“这让伍原手足无措、无计可施”有误,伍原虽然绝望,但还是尽力想办法让老乡知道自己的身份,如“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7、答案:D解析:D选项“均以故事情节取胜”“语言充满诗情画意”错误,本文伍原是个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送给部队,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聋哑“老乡”为八路军战士伍原指路。《百合花》叙述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并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只是通过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写人与人的相处,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从全文内容来看,本文语言并未充满“诗情画意”。8、答案:①反复运用“没有”,渲染空旷、荒寂、凄清的环境氛围。②灰蒙蒙的天地和黑夜为故事开展提供背景,为下文伍原寻找路标的情节做铺垫。③烘托伍原迷茫无助的心情,体现人物的无助。解析:开头连用两个“没有”,后面用七个“没有”来写景,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抓住“没有”的具体内容分析,连“石子”“草棍”“树枝”“白粉”“路标的痕迹”等都没有,渲染了空旷、荒寂等的自然环境。第二段交代此处连人也没有,且“天”“地”都是灰蒙蒙的。此处的写景为伍原寻找部队时设置了灰蒙蒙的天地和无月无星的黑夜的典型环境,处于小说开头部分,后文故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展的。文中写“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灰蒙蒙的天地”“灰蒙蒙的路”等,“灰蒙蒙”的环境烘托出伍原此时的迷茫无助的心情,突出人物的孤独无助。9、答案:①眼泪展现人物心境,丰富人物形象。伍原从因为迷路而流下绝望的泪,到发现灯火时流下激动的泪,再到因“老乡”误解而流下无奈的泪,最后止住眼泪,眼泪蕴涵丰富心境。②眼泪串起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伍原流泪的情节使故事发展跌宕起伏,使情节结构紧密完整。③流泪情节丰富主题,引发读者共鸣。反复流泪的伍原牵动读者的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不断丰富并深化小说主题。解析:开端部分,伍原因为迷路,流下了近乎绝望的泪,“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等发现了灯火,他流下了激动的泪,“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但是因为聋哑“老乡”的误解,他又流下了委屈而无奈的泪。“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好在最后“老乡”认出他是八路军战士,才止住了他的泪。眼泪展现了伍原的心境,也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眼泪串起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开端部分,伍原因为迷路,流下了近乎绝望的泪;等发现了灯火,他流下了激动的泪;但是因为聋哑“老乡”的误解,他又流下了委屈而无奈的泪;好在最后“老乡”认出他是八路军战士,才止住了他的泪。眼泪展现了伍原的心境,推动情节发展,也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流泪”,牵动着读者的心和伍原一起波澜起伏。伍原是个迷路的八路军战士,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迷路是流下近乎绝望的泪,后来流下激动的泪,再后来是流下委屈的泪,最后止住了泪。流泪情节丰富文章内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丰富并深化小说主题。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逝去的夜茹志鹃和昨天一式一样的日子,又从头开始了,祷告,做针线,大家围着桌子,没有动的,也没有响的,生活好像是一个版子印出来的,没有什么可希望,也宝和大家一样,低头做着针线。这样沉重的静寂,也宝受不住,她觉得窒息,又好像是自己已经被压死了,“哥哥午后,人来人往,走动的较多,偷偷地溜出了天堂①。临走的时候,她没有忘记圣信②送的小花棉袄和哥哥送的无锡阿福。奇怪,逃走并没有原来想的那样困难、惊险,逃得好像太容易了,中国式的朱红门,“配雷达爱士”的招牌,她确实是逃出来了。“哈……”也宝高兴得心发跳,在路上狂奔起来咖啡店,饮冰室,国货大贱卖,一个一个地在侧面闪过,渐渐心跳恢复了正常,也根本没有跑的必要了,也宝放慢了脚步:“现在到哪里去呢?……”脱逃胜利的那阵兴奋“找哥哥去,当然是找哥哥去啦!”一想到哥哥,也宝又振奋起来,阿福拿拿牢,阿福脸上剥落了一块,也宝开始觉得有点心痛,不过,总算还好。“法租界到了,喂,请买票。”卖票的朝也宝伸出手来。“我买过了。”也宝赶紧举起那张车票。“那是公共租界的车票,现在是法租界了,要重买。”“重买?”也宝捏了捏空空的口袋,“那……”“那你就下车吧!”卖票的开了车门。“下车就下车,走好了。”也宝并没有气馁。她下了车,就跟着电线走,还是法租界,又是公共租界,“这中国地界到底在哪里呢?……”尽管也宝不肯气馁,终究也有点茫然起来了。她夹着小花棉袄,重新开始了租界上的旅行,她迷了路,她不过是累了,饿了昏昏的天空,竟滴滴地洒起雨点来了,不一会,路灯亮了,住家窗户里的灯也一盏一盏地亮了。路上的行人多了起来,令人目眩地闪动。也宝停住步,抖开小花棉袄,只露一个头在外面。现在,她除了觉得饿、累以外不知道为什么,天黑,下雨,她紧紧抱住阿福,努力走着,饿,冷,累,她都习惯了,但是一个人走路,她还没有学会,还不习惯。雨下大了,嘶嘶地飞起了水珠。“老伯伯,中国地界到了吧?”也宝已浑身湿透,求告似的希望人家能点个头“到了,前面就是。”“到了?”也宝跳起来,谢也没谢人家,就啪啪地跑起来。“到了,把水踢起来,溅起来,也不累,也不冷突然,突然旁边响起了“曜曜”的警哨,接着,窜进一条暗幽幽的横弄堂里去了。紧跟着,两个便衣警吹着哨子,弄堂口,马路上也宝被挤在人群外面呆住了,好像,她好像看见了哥哥,剪平顶头的,不是哥哥吗?……“他为什么在这里忽然,人群连连后退,起哄道:“抓到了“没什么好看,是两个学徒,”里层的人,往外挤了,“快满师了,说两个家伙破坏机器。”“不,不是哥哥,不会的……”也宝突然不知从哪里来了一股力气,但是,人已给便衣警押着出了弄堂。“哥哥,”也宝喊不出声音来,“哥哥!”她喊出来了。穿灰夹袄的人转过头来了,十六七岁的年纪,蜡黄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过回头朝跟在后面的人群看一眼。不是哥哥,也宝看清楚了,的确不是。但是,雨滴在也宝头上,滴在阿福脸上,小红嘴唇也不见了,墨画的头发,抱着圣信的小花棉袄,站在人家的屋檐下。她明白了:怪不得自己逃出来,原来并没有逃得出来,世界上还有这么许多罗网。橱窗里的灯灭了,住家窗户里的灯也一盏一盏地灭了,只有暗淡的路灯在雨中摇晃。一个警察踱过来,又怀疑地朝她手上的棉袄看了一眼,也宝赶紧离开了屋檐,但她还得继续逃。空荡荡的马路上,一个小小的身影在走,走得很慢,她已学会了一个人走路,一个人稳稳地在夜里走路。“路是长的,但不能没有一个尽头!”她走着,想着。(有删改)【注】①天堂:指收养孤儿的“配雷达爱士”教堂。实际是孤儿院。②圣信:也宝在孤儿院的朋友。(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也宝和大家一样,低头做着针线”表现也宝在孤儿院因看不到希望而对处境的屈服。B.“法租界”“公共租界”等词透露出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C.卖票的要求也宝重买法租界的车票,最后又把也宝赶下车,体现了人心冷漠的主题。D.结尾写也宝在马路上“走得很慢”,是为了表现她逃离“天堂”后无路可走的绝望。(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觉得自己快要被压死了”,这句话以夸张的口吻写出了也宝在被别人称为“天堂”的孤儿院中的压抑、窒息感。B.也宝顺利逃出孤儿院后,“倒有点不放心起来”,这一细节符合人物真实的心理认知C.“小花棉袄”和“阿福”象征着友情与亲情,在文中多次出现,既丰富了人物心理D.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茹志鹃的代表作《百合花》一样,简练朴素,清新俊逸(3)文章中也宝出逃后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班级读书分享会要为同学们推荐这篇儿童文学作品,“故事•视角•主题”是评价儿童文学的重要标准,请据此写出推荐理由。2.【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可以依据文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神态表情和行为动作的刻画、环境描写来分析。(4)本题考查分析叙述角度和拟写推荐理由的能力。注意把握叙述角度的种类和特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概括。【解答】(1)A.“表现也宝在孤儿院因看不到希望而对处境的屈服”错误,人来人往,也宝装作上厕所,也宝没有屈服。C。D.“是为了表现她逃离‘天堂’后无路可走的绝望”错误,但不能没有一个尽头,想着”可知。故选B。(2)D.本文不是“清新俊逸”的语言风格。故选D。(3)①结合“奇怪,逃走并没有原来想的那样困难,逃得好像太容易了。但是,‘配雷达爱士’的招牌,她确实是逃出来了,在路上狂奔起来,顺利逃出的忐忑和高兴。②结合“咖啡店,国货大贱卖,一个一个地在侧面闪过,腿跑酸了,也宝放慢了脚步:‘现在到哪里去呢,已经过去了”可知。③结合“‘找哥哥去!’一想到哥哥,把小花棉袄夹夹好,阿福脸上剥落了一块,也宝开始觉得有点心痛,阿福已经和自己一起逃出来了,决心去中国地界寻找哥哥的振奋,抖开小花棉袄,只露一个头在外面,她除了觉得饿,还有一点冷”可知、疲惫不堪的紧张慌乱,逃得这么容易,世界上还有这么许多罗网”可知。⑥结合“空荡荡的马路上,走得很慢?她在想前面有什么在等她,她已学会了一个人走路,决心学会一个人走路的勇敢。(4)①结合“午后,人来人往,也宝装作上厕所。临走的时候。奇怪、惊险,也宝倒有点不放心起来”等可知。小说讲述也宝逃离孤儿院寻找哥哥未果的故事。②结合“一想到哥哥,把小花棉袄夹夹好,阿福脸上剥落了一块,也宝开始觉得有点心痛,阿福已经和自己一起逃出来了,儿童视角具有趣味性和感染力、心理,通过儿童视角透视现实生活。③结合“空荡荡的马路上,走得很慢?她在想前面有什么在等她,她已学会了一个人走路,主题价值具有引领性;引导读者思考特定时代中生命的成长、独立成长的力量。答案:(1)B(2)D(3)①顺利逃出的忐忑和高兴、兴奋。③决心去中国地界寻找哥哥的振奋、疲惫不堪的紧张慌乱。⑥决心学会一个人走路的勇敢。(4)①故事情节有吸引力。小说讲述也宝逃离孤儿院寻找哥哥未果的故事。②儿童视角具有趣味性和感染力、心理,通过儿童视角透视现实生活。③主题价值具有引领性;引导读者思考特定时代中生命的成长、独立成长的力量。【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湖北省恩施州春晖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过封锁线茅盾昨夜朦胧的月光下只觉得这大房子像个堡垒,今天白昼再进来一看,嘿,这简直可以说是一座要塞。那一圈围墙。团团四周全是上下两层枪眼。门楼顶上“居然雉堞式,而且是平顶,必要时这就是机关枪阵地。说它像一座城五个客人洗过脸,都坐在阔大的木板铺上,看一个十六七岁的大孩子擦步枪的机件。而那大孩子是被派来招呼他们的。他们要问的话很多。最要紧的一件事是今晚能不能走。他们还想多知道一点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走不快的人急得要命——这一些不大好的秩序,使得他们想起了就满心不安,仿佛弄明白了:今晚走的路要通过敌人在公路上的两道封锁线。一个年青人带着个墨水瓶走进房来,就在靠近窗洞的桌旁坐下,在一本笔记簿上写起什么来。客人们认识这面孔。昨夜在半山松林里,他是彻夜担任警卫的。虽然看样子他并不有闲,可是五个客人不肯放过他这青年懂得国语,也能说几句,虽然十分生硬。他告诉他们:今晚能走“是不是你送我们去?”“现在还没晓得。”“我们希望你能去。因为你能说国语,我们路上方便些。”他点一下头,不说什么,谈话暂时中断。他拿出一本相当厚的书,很用心地读着,时时在笔记簿上记下些什么。客人们瞥见了这书名是《论民族民主革命》,话题又来了。客人们一次一次追问。才知道他是南洋华侨,在新加坡做机器工人,参加了抗战的阵营,他姓张。离动身还有两小时,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胸前交叉的子弹带,手榴弹两颗“你也去吗?”客人之一好奇地问了一句。他笑嘻嘻点着头。“还有谁是去的?阿张呢?”又问。他很快地说着客家话。“他说什么?”客人之一问他的同伴。“他说。路上如果碰到了敌人,就请他们吃手榴弹。”勉强能听懂的老徐回答。“不要只顾快走,以至失了联系……”这是客人们向姓张的青年提出的要求。阿张都答应了。可是他再三叮嘱:“不可以打手电,不可以吸烟,不可以谈话。昨晚我们看见远远有火光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阿张的肩头斜挂着卷成一团的军毡,腰间是手榴弹,手里是一支手枪。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五个客人紧接着他,两副挑子放在他的前面。他撮口吹了一声,这一行人就在夕照中移动。第一次休息以后,月亮已经高挂天空,照得田野里一片苍白。这对于通过封锁线,不要吸烟”的叮咛又重复了一次,“不要太走快”的要求也重复了一次,疏疏落落的,但月光已被遮去了不少。穿过这树林,猛看见远处有像高墙一般的东西,却是连绵的山冈,又走了若干时,便见白森森地横在前面的像是一条河。队伍先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客人们跟着,已经走近那“河”边,这才知道原来是一条公路这该就是所谓封锁线吧?”客人们心里这样想。然而队伍还是不停地走,终于又遇到了树林,这才停下来休息。“刚才走过的就是封锁线罢?”客人们问。“不是,下去才是封锁线。不过这里两边山上全有敌人的哨位,这里是危险区域。”神情又紧张起来了。可是不慌。因为客人们最怕在这陌生地方掉了队,整然是行军的姿态,就增加了他们不少勇气。上路的时候,客人们又看见他们这休息的地点原来也是经过选择的;不但有树木隐蔽,还有两个瞭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一小时以后,所谓的封锁线也平安通过了,然而队伍忽在旷野中停止。阿张和其他的队员聚在一处。悄悄地说了一些话,远远近近有些矮小的松树。他们采了些松枝,插在白色的衣包上。阿张将他的手电筒也藏在衣襟里。“前面的山头、就有敌人的哨位,”阿张悄悄地对客人们说,“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