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亚河中的帖木儿汗征西域的历史_第1页
明代亚河中的帖木儿汗征西域的历史_第2页
明代亚河中的帖木儿汗征西域的历史_第3页
明代亚河中的帖木儿汗征西域的历史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亚河中的帖木儿汗征西域的历史

众所周知,元末明初,随着察河台汗国的解体,西域和河中地区形成了两个分裂政权。第一个察河东部的汗国由杜艾玛统治(洋葱岭东部),第二个察河东部的汗国(洋葱岭西部)由巴鲁舒总督领导。东察合台汗国的朵豁剌惕部属尼伦蒙古人。察合台汗国初建时,成吉思汗将部分朵豁剌惕人赐给了察合台。八剌汗统治察合台汗国期间(1266—1271年),察合台汗国与元朝为争夺天山南北发生战争。八剌汗从元朝手中夺取斡端(和田)、可失哈耳(喀什)地区,并将其纳入察合台汗国领地。朵豁剌惕部因此而进入天山之南。14世纪后,朵豁剌惕部的势力在天山以南地区逐渐发展壮大,而统一的察合台汗国却日渐衰落。汗国内部的各种势力,为争夺汗位而厮杀不已。朵豁剌惕部异密播鲁只面对当时的局势,审时度势,于1347年在阿克苏拥立秃黑鲁帖木儿(察合台系中血统最为尊贵的都哇汗之孙,也迷里火者之子)为汗,建立东察合台汗国。其领地“东接瓦剌,西至巴尔喀什湖,北界为叶密立河与额尔斯河,南界则从费尔干延伸至喀什噶尔”。秃黑鲁帖木儿汗及其继承者曾致力于恢复察合台汗国的统一,几次出兵河中,并短时期达到过目的,但终归失败,只能保持其在葱岭以东汗国的统治。帖木儿汗国所处的河中地区,明初也非太平。各地蒙古突厥语部众的异密拥兵自立,各据一方。其中以巴鲁剌思部、速勒都思部、札剌亦儿部、阿鲁剌惕部四部的力量最为强大。他们“早先跟随成吉思汗西征进入河中地区,都占有一定的地区作为他们的采邑”。1360年,当东察合台汗国的秃黑鲁帖木儿汗进攻河中时,巴鲁剌思部的帖木儿率部主动归降秃黑鲁帖木儿汗,并被任命为渴石及其属地的监治官。后来,帖木儿与河中统治者也里牙思火者(秃黑鲁帖木儿之子)反目,被迫在呼罗珊等地流窜,与忽辛等人联合抗击也里牙思火者的军队。经过10年的苦战,先后击败也里牙思火者、忽辛等对手统一了河中地区,创建帖木儿汗国。至此,一条以南起喷赤河,向北经葱岭至塔拉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为界的东西两大政治势力形成。1365年,东察合台汗国的朵豁剌惕部异密哈马鲁丁在也里牙思火者汗死后,公开叛乱。“他在一天之内杀死了(秃黑鲁帖木儿)汗的十八个儿子(除黑的儿火者外)”,自立为汗,“者台汗国(东察合台汗国)为哈马鲁丁所据有”。由于他非成吉思汗之后裔,因而他的上台执政,必然要“遭到众异密的坚决反对”。这种不满情绪导致东察合台汗国的一些部落(如克烈部)异密们公开与哈马鲁丁对抗。汗国政权危机四伏,给帖木儿汗入侵提供了便利,由此引发了双方长达22年的战争。1368年,西域的“忽木扎和月即别·帖木儿(克烈部人)一同投奔异密帖木儿”,请求帖木儿派兵打哈马鲁丁。帖木儿权衡利弊后认为,“利用敌方内部矛盾”打击哈马鲁丁,“要比冒险进攻敌方更稳妥”。于是,他派兵越过葱岭,进攻东察合台汗国。哈马鲁丁也亲统军队迎击帖木儿汗军,双方在东察合台汗国境内的艾沙哈敦河岸开战,互有胜负,双方将领议和班师。帖木儿得知后大为不满,不久就单方面撕毁协议,亲率大军再次攻入东察合台汗国。哈马鲁丁不敌而退,帖木儿汗军初战告捷。哈马鲁丁交战失利后,潜心致力国内政务,四处招兵买马,造车备战。1373—1375年,他乘帖木儿出兵花剌子模,帖木儿汗国东部空虚之机,频频进兵河中地区,接二连三地“占领了河中边境地区的许多城堡”,不断吞食大片帖木儿汗国领地,直接威胁河中地区,帖木儿汗国举国震动。帖木儿曾“向哈马鲁丁发出通谍,命他退出河中,遭哈马鲁丁的拒绝”。帖木儿只好付诸武力。1375年6月,帖木儿以其子只罕杰儿为前锋进攻来犯的哈马鲁丁,并设计将其主力军队歼灭。哈马鲁丁见事不妙,率残部“连夜撤出所有的城堡”,退回西域。帖木儿汗军乘胜追击,不仅收复了失地,还越过边境,进入天山之南。哈马鲁丁率部抵抗,双方在乌什和费尔曼(喀什附近)地方发生激战,结果帖木儿汗军大获全胜,哈马鲁丁大败而逃,其妻子土绵·阿哈和女儿迪勒沙·阿哈也均被帖木儿汗军俘获。然而,哈马鲁丁并不甘心失败,千方百计伺机而动。1376年,哈马鲁丁联合河中地区的反叛势力撒儿·不花和阿的勒沙,组成联军向帖木儿汗发动猛攻。关于这次战争,《拉失特史》记载道:“哈马鲁丁带着一支军队进入了俺的干地区(费尔干纳),忽答克的哈札拉人在那里背叛了乌马儿·沙黑,投入敌军”12。哈马鲁丁乘机攻入河中,占领大片土地。帖木儿亲率军队南下费尔干纳。哈马鲁丁获知后,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术,“主动撤退,他让眷属和部落离开阿忒八失,自己带着四千骑兵埋伏在一个地方。等到帖木儿的大军过去后,哈马鲁丁军队从埋伏地冲出来,将帖木儿和他的卫队团团围住。帖木儿率部奋力拼杀,才得以脱身。”哈马鲁丁军队获胜。之后,帖木儿重整军队,二次向哈马鲁丁逼来。当双方军队在桑格即哈吉地方相遇时,由于哈马鲁丁的军队过于轻敌,最终导致哈马鲁丁全军覆没。“哈马鲁丁本人也身受数伤,徒步逃跑,仅以身免”13。帖木儿汗乘胜收回了被哈马鲁丁侵占的失地。哈马鲁丁经上述战事后,实力锐减,只得从进攻转入防守。帖木儿汗虽也损兵折将,但元气尚存。为彻底削弱哈马鲁丁,防止其东山再起,1377年,帖木儿派乌马儿·沙黑率军进攻东察合台汗国的北线游牧区,并指令异密阿里·不花、异密契丹·把阿秃儿等的军队协同作战。他们侵入对方北线游牧区后,很快在忽老图沙漠中与哈马鲁丁遭遇。经激战,哈马鲁丁不支而溃14。但帖木儿认为未达到预期目的,决定亲征。同年,帖木儿派木撒之子马黑麻·别乞、异密阿拔思和安克·撒木儿为先锋再次攻打哈马鲁丁。双方在伊塞克湖附近的布哈姆摆开阵容。双方一经交战,哈马鲁丁的军队便四散奔逃。帖木儿亲统军队追击,将哈马鲁丁的残部追至伊塞克湖西南之库什卡儿方才收兵,返回时还纵掠该地。1383年,帖木儿派遣军队向东察合台汗国的北部又一次发动小规模战争。哈马鲁丁仓促应战,在其境内的阿塔库姆战败,率残部退进伊塞克湖周围的群山中。帖木儿汗军紧追不舍,因未找到哈马鲁丁的踪迹,帖木儿汗军洗劫该地后凯旋。1390年,帖木儿汗的讨伐军对哈马鲁丁进行了一次扫荡,以期彻底铲除其军事势力。而此时,哈马鲁丁已丧失东察合台汗国的统治权,在伊犁和伊塞克湖一带四处流窜,后来不知所终。帖木儿此次用兵就是要借哈马鲁丁丧权之机,一举根除哈马鲁丁及其残部的势力,以解帖木儿的心头之患。帖木儿汗军越过边界进入东察合台汗国境内。他们一路势如破竹,经伊塞克湖、倥格斯山、伊犁河、博尔塔拉河到达额尔齐斯,横扫东察合台汗国的北境,哈马鲁丁及其残部望风北逃阿尔泰。之后,帖木儿汗军经阿敦·库格和巴尔喀什湖返回河中。至此,双方长达22年之久的战争终告结束。帖木儿汗的这次东征,对明代西域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政治上,帖木儿汗的东征使哈马鲁丁为首的“僭汗”政权垮台,代之以察合台后王黑的儿火者汗为首的“合法”政权。从本质上看,这场战争是河中维护蒙古“黄金家族”的传统势力与西域反对“黄金家族”变革势力间的一场决战。它发端于蒙古势力相对薄弱的西域,结果给西域和河中地区带来了灾难。河中帖木儿以“黄金家族”的代言人自居,迎合当时人们对“黄金家族”的趋从心理,打起维护其正统地位的旗帜,“招降纳叛”,分化瓦解哈马鲁丁的实力,以达到消灭哈马鲁丁,巩固河中统治地位的目的。而西域的哈·马鲁丁试图冲破这种传统观念,但受自身实力的限制,几经周折,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不可避免地导致失败之厄运。鉴于此,战后双方的紧张对峙局面有所缓解。河中帖木儿汗取胜后,削弱了东察合台汗国对其东部边界的威胁,但西域的朵豁剌惕部异密家族的势力仍很强大。这就意味着,河中帖木儿要在短期内完成统一西域的宏业并非易事。所以,帖木儿汗一改原先单一的武力征服,对葱岭东的西域以政治威慑为主,将重点放在对汗国西部的伊利汗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征伐上,以获取更多的土地和财富。而黑的儿火者登上汗位后,与帖木儿汗罢兵言和,潜心于汗国内政务的治理。他依靠西域朵豁剌惕部异密忽歹达的辅政,恢复了久遭哈马鲁丁废弃的汗制,稳定了汗国政局,“汗国的朝政以及贵族的藩务也都重新按部就班”。同时,黑的儿火者汗还积极东扩疆土,进行统一西域的战争。《拉失德史》记载道:“黑的儿火者在位时,曾经举行过圣战进攻契丹(明朝)”。“他亲自攻占了契丹的两个边陲重镇哈剌和卓(吐鲁番县的高昌故城南二堡遣址)和土鲁番”,并将吐鲁番地区纳入其版图。西域政治的逐步稳定,为西域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基础。随着战后西域和河中形势的发展,双方各自战略重点的相应调整,决定了双方政治格局的分离。尽管双方也偶发军事冲突,但对双方政局影响甚微,缓和似乎已成为彼此政治生活的主流。东察合台汗国以经营西域为治国之本,并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措施,强化本土意识,旨在确保西域的统治。帖木儿汗此时也把精力移至对西亚的征服。葱岭作为双方政治地理的分界线已成定局。从此,双方以葱岭为界开始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随着这种政治格局的延续,一条从喷赤河横穿葱岭至塔拉斯河和巴尔喀什湖的政治地理分水岭形成,为我国西部疆域走向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在经济上,这场战争给西域造成巨大创伤,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社会经济严重破坏。由于战争主要在西域展开,每次战役后,帖木儿汗都要从西域掳走大批战俘和财富,“以至于这个地区(指西域)几乎没有能够从这次破坏中恢复过来”,导致西域人力、物力极度匮乏。15世纪初,明朝的陈诚等人出使西域,仍能看到战乱的痕迹:西域“惟鲁陈(今鄯县鲁克沁)、火州(今吐蕃县高昌故城)、土尔番(今叶鲁番)、喀石喀(今喀什)、阿力马力(今霍城县阿勒台遗址)数处略有城邑民居田园巷陌,其他处虽有荒城故址败壁颓垣,悉皆荒秽,人多居山谷间”。西域严峻的经济形势,迫使统治者改弦易辙,发展生产,“与民休息”。黑的儿火者汗统治期间(1389—1403年),朵豁剌惕部异密忽歹达秉政。他注重西域社会经济的治理,倡导廉政,他“一生大部分时间甚至连坐骑都没有”19。裁撤军队,遣散务农。用重金赎回战俘,充实农业生产。忽歹达为恢复喀什噶尔、叶尔羌、和田、阿克苏、拜城、库车等地的农业生产,不惜重金从河中地区大批赎回穆斯林战俘,给他们备办粮食和牲口什物,回乡务农20,增加汗国赋税。歪思汗统治时期(1417—1432年),也以发展经济为己任。他不仅将首都从别失八里迁至亦力把里(今伊宁),引导蒙古部族从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农业生活过渡,还在吐鲁番亲自灌溉土地,种植农作物,自给口粮。上述措施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战后西域社会经济败落的面貌,但客观上对西域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对外关系上,经这场战争后,双方相互敌视的关系略有改善,从敌对趋向友好。黑的儿火者汗及其追随者在战后开始意识到,继续与帖木儿汗对抗非明智之举,这是因为连年的战争,国破民贫。恢复和平友好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否则只能加速自己的灭亡。为此,黑的儿火者汗在战后,主动与帖木儿和解。帖木儿也希望尽早解除双方的敌对状态,以便抽身向西进行大规模的远征。1397年,黑的儿火者汗“派其长子沙米·加罕作为特使前往撒马儿罕,商谈同帖木儿和亲事宜”22。结果,“黑的儿火者汗以宗室女塔瓦卡勒公主嫁给帖木儿”,并与帖木儿签订和平协定。通过联姻使双方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仅如此,黑的儿火者汗还谋求与明朝发展友好关系。他登上汗位不久,就向明朝派出使臣,1391年到达南京。明太祖也派出使臣回访。从此,“西域之使岁岁不绝”。明朝与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