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州南越王墓鼓腹型句的出土与演变
文浩是中国古代一种流行的时钟乐器。形制酷像铜钲,与铎相近,以致于常有误称为钲、为铎者(1),实际上三者是有所区别的。句鑃合瓦形腔体,平腹修长,上宽下窄,于口弧曲下凹,弧度鲜明,两铣较尖锐;柄常为扁方形,略带锥度,柄端无封衡,无旋无干,手持执奏或套置植奏。关于钲与句鑃在形制、奏法及功用上的差异早有杜迺松、李纯一、方建军等学者作了详述(2),兹不赘叙。“句鑃”一词并不见于史籍,而来自于乐器自名。如姑冯句鑃上刻“自作商句鑃”,道光年间出土的其次句鑃有“其次择其吉金铸句鑃”铭文。从铭辞“以享以孝”、“以宴宾客,以乐我诸父”、“以乐宾客,及我父兄”等及出土时伴有其它乐器的情况来看,句鑃主要用于祭祀和燕享场合。句鑃多出于江苏、浙江、安徽等长江下游地区,散见于湖北、山东等省,是江南吴越音乐文化中的特色乐器,流行于春秋战国期间。1983年广州象岗西汉南越王墓也出土了一套编乐句鑃,把该乐器流行的时间下延至西汉初期,将地域扩至岭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意义。一南越王墓句南越王墓是西汉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赵佗之孙)的陵墓,它的发现震惊了国内考古学界,被誉为中国考古史上最辉煌的发现之一,是岭南地区目前唯一一座蕴藏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和文物材料的大型文化宝库。所出珍贵文物为研究南越国史和汉代早期墓葬形制以及岭南地区秦汉时期的考古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尤其是随葬青铜器物,使我们对岭南秦汉时期甚至于先秦时期的冶铸业、生产生活用具、南越国的经济和青铜文化及其与周边地区的关系有较为明确、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而在这批精美的青铜器中,编乐句鑃堪称是精品中的珍品!8件句鑃发现于南越王墓的东耳室北壁,旁有甬钟一套5件,东壁还排列钮钟一套14件、编磬8件和10件共两套。句鑃保存完好,形制相同,大小次第递减,最大一件通高64厘米、重40公斤,最小一件通高36.8厘米、重10.75公斤,整套重达190多公斤,器体浑硕。正面钲部分两行竖刻“文帝九年乐府工造”篆文,下面还镌刻“第一”至“第八”的排列编码。内腔近于口处布满凿痕,应为调音所致。此套句鑃形制既与吴越句鑃一般形制有一致之处,但又富有岭南地区创造性的一面。在传世和出土的80余件、六套成编句鑃中,南越王墓句鑃是器体最为硕大的一套,而且器壁较厚,为南越国帝王权势和地位的杰出表征。制造如此硕重的编乐器显然是为了与赵眜其“王”者的身份相匹配,在器体上它首先体现的是一种礼乐重器。其合瓦形腔体与安徽广德、江苏高淳松溪106-111、高淳青山106-111、武进淹城遗址发现的句鑃以及配儿句鑃、其次句鑃相同。舞面也是平整呈橄榄状,柄亦作长方形扁体,却与山东章丘小峨眉山和湖北广济鸭儿洲所出句鑃的扁圆形长柄不同。于口内凹,弧度较其它句鑃平缓些,且两铣稍内敛。南越王墓句鑃最大的特点在于:柄短体阔,两栾略显弧曲,呈鼓腹状,有别于以往任何一件句鑃,直接反映了南越国对吴越乐器的积极吸收和大胆改造,句鑃铸造上并不囿于既定样式,敢于融入新的因素、创造出合乎其审美意趣的乐器风格。纹饰上,南越国句鑃通体光素。其它地区所出句鑃除其次句鑃、配儿句鑃和浙江海盐原始瓷质句鑃饰有三角纹、波曲纹、云雷纹外均无纹饰,可见该套句鑃具有吴越句鑃通体光素的一般性特征。另一方面或许是继承了岭南越式甬钟的纹饰风格。春秋战国时期,岭南甬钟相对于中原甬钟略显粗糙陋朴、纹饰简单,在造型和纹饰上总体变化倾向于越来越简化113-114。作为铜制钟类乐器之一的句鑃自然顺应了越式甬钟纹饰的发展趋势;况且,在钟类乐器的发展历程上,秦汉时甬钟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西汉南越国句鑃可能受到这种大音乐文化潮流的影响而表现出质朴的面貌来。铸造工艺上,采用内外合范法一次铸成,从第一、第三、第八件句鑃内腔可清晰见到横向的合范痕迹。这种铸造法与其它句鑃同样属于双范合铸法,只是南越王墓句鑃钟壁较厚。音乐性能方面,南越王墓句鑃每件均能发正、鼓两个音,音高明确,但多呈二度音程关系,有别于双音钟的三度音程结构,可能是年久音高发生偏差失准之故。从各件内腔均有调音凿痕来看,该套句鑃显然经过调试,是作为旋律性乐器使用的。在伴出乐器编甬钟、编钮钟和编磬中,句鑃是最厚重浑大的一套,结合测音数据可知是充当低音乐器使用。组合形式上,既可8件一组独立成编,单独演奏;亦能与甬钟、钮钟和编磬编配组成一个四种共45件乐器的庞大打击乐队,辉煌、铿锵的金石之乐可见一斑,丝毫不减当日帝王威严和气魄。除单件句鑃零星出土外,句鑃同甬钟配置似乎是一种较为固定的组合形式。这种组合在其它地区已有先例,如:江苏高淳青山茶场的7件句鑃伴出2件甬钟;湖北广济鸭儿洲2件句鑃与23件甬钟共出;山东章丘小峨眉山的22件句鑃与4件甬钟编组;浙江海盐丰乡村一战国墓随葬明器有12件原始瓷句鑃,同时出土的乐器还有瓷质甬钟13件、钮钟3件、磬4件、铃11件和2件錞于。周代的礼乐制度,尤其是乐悬制度的具体实施情况文献记载非常明确,地下文物也多与史籍载述吻合,但是乐悬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其用器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也不断发生变化,直至汉代亦复如是。西汉南越王墓编甬钟、编钮钟、编磬与编乐句鑃按一定方位顺次陈设摆置,在反映南越文王赵眜的用乐制度和钟鸣鼎食的奢侈生活的同时,也说明汉初南越国把句鑃提升、纳入到礼乐重器之列,将其吸收到乐悬制度当中,使其拥有同自西周以降作为权势象征性符号的编钟、编磬、建鼓等一类乐器相当的地位,成为岭南地区迟来的礼乐制度中的新增成员。这在岭南音乐史和身份明确的墓葬音乐考古史上尚属首例,是迄今所见乐悬编组方式中配置有句鑃的罕见一例,弥足珍贵,值得深入探究。二汉初岭南青铜文明的联系以上的考察可知,南越王墓的句鑃具有吴越句鑃的器体类型,但又富有独创之处而表现出南越音乐文化在接受吴越音乐文化影响之后的再创造性。江南吴越特色乐器在岭南的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证实了这两个地区音乐文化的交流关系。这种联系是以一定的地域文化背景和物质基础作前提的。岭南古为百越之地,相比较于在周代率先进入青铜文化繁荣阶段的吴越、扬越地区,南越的青铜文化发展明显迟缓了些。除了中原文化对岭南地区产生影响外,吴越地区的冶铸业文化也辐射到岭南两广。春秋以后,吴越青铜文化因素开始大量融入岭南的铜器冶铸中,并在青铜乐器铸造技术和制作工艺上有很大程度的表现,如阴线界格三角雷纹和S形夔纹越式甬钟源自于吴越地区175。汉初,南越国及周边的闽越、东越等国,“虽然受到汉文化的强烈影响,但它们同时也继承了周代越族文化的主体内容”201。这种主体内容亦包括对吴越乐器的模仿。岭南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和发展青铜冶铸业的优良条件,但冶铸技术的进步和大量接触先进青铜文明是在秦平岭南、打开五岭通道之后。徐恒彬在《广东青铜器时代概论》中指出:广东的先秦青铜冶铸业“是直接在中原地区、特别是楚文化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这种影响在青铜乐器形制、纹饰和工艺技术都有明显的反映。而这与吴越文化对岭南的影响是不相矛盾的,相反,楚文化在吴越与岭南两地青铜文化交流中还起着重要的桥梁、中介作用。战国时期,越灭吴国,又败于楚;至战国晚期,楚文化全面占领吴越地区,吴越文化归化于楚国,在五岭打通后楚文化南下时,岭南地区通过楚文化间接吸收、接纳富有南方特色的吴越青铜文化,其中也涵盖了乐器铸造技术和工艺原则等方面。此外,南越国都城番禺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是西江、北江和东江三江交汇之地,“水路四通八达,沿江而走可通南越境内的许多郡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情况使吴越青铜文化亦有可能通过水路沿海从北往南传入,直接影响岭南地区。实际上,岭南百越自先秦就同江浙一带越族有不同程度的接触,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关联在周代青铜乐器上有着突出的反映,并一直延续到汉初南越国,编乐句鑃就是两地文化交流、渗透的绝好例证和最佳体现。尽管南越王墓句鑃在某些局部形制上显示了独具的特色,然而在铸造工艺及总体风格上与吴越句鑃仍保持着一致性,其地区性还是让位于整体的统一性。总之,遵于原型句鑃形制而又有所超越发展的鼓腹型句鑃,是吴越与岭南青铜文化和音乐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三乐府管理职能南越句鑃另一研究重点在于钲部用篆文铭刻的“文帝九年乐府工造”,透过铭文我们已经解读了史籍所记“文帝”二字的所指和《史记》、《汉书》遗留的一些历史疑题;“乐府”一词说明南越国一度设有掌管朝令、宴享所用音乐的官署,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本文拟就有关问题进一步讨论南越王墓句鑃对于研究音乐机构“乐府”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它佐证了秦汉乐府机构兼有制造乐器这一职司。秦立乐府,有文献籍载和陕西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乐府钮钟可相互参证(1)。关于秦汉乐府专掌宫廷俗乐、汉武帝扩大编制增设“采诗夜诵”的职能来收集和整理民间歌谣等问题早有学者撰文深入考究,然乐府兼有制作乐器一职却为大多数人所不知或存在歧义。许继起认为,乐府职官能教习乐工、乐人,管理乐器,“可以参加乐器制造时监管工作,却不具备制造乐器能力,尤其是大型金石之器,其制作的难度之大非专职工人不能为之”15,力主秦至西汉的乐器铸造承沿周代,主要由“少府下属机构考工室署官、令丞、考工完成,非由乐府官员制作”16。李文初则在《汉武帝之前乐府职能考》一文中以秦代乐府钮钟为立论依据论证乐府司掌乐器制造的职能;陈瑞泉也认为隶属少府的乐府机构其职责包括管理民间俗乐和钟类乐器的铸造、发放等。现在,凭借南越王墓出土的音乐文物,这一问题可以得到明确的解答。南越句鑃以工整、规范的铭文明白无误地向世人昭示:这套句鑃乃由南越国乐府管辖的工师铸造而成,即南越国乐府兼掌宫廷乐器的铸造。南越国仿效汉制,西汉又上承秦制,相沿不改,因此南越句鑃有力地证明了秦汉音乐机构——乐府除专管音乐外还参与到乐器的制造和监管工作中来。其次,南越国虽设立乐府,但这一音乐机构未必掌管“采诗”的职责。南越国乐府何时设置,史书无载,不得而知。然编乐句鑃铸造时间为“文帝九年”,乃汉武帝元光六年,即公元前129年,而文王赵眜即位是在公元前137年,可推断乐府当在此前南越武帝赵佗时早已设立。赵佗是秦朝将领,建立南越国初多继承秦制;而后政治制度大部分沿用汉制。(1)从文献记载和出土的印玺、陶器等文物资料可知南越国的王室宫官制度都仿效汉朝,乐府也自不例外。秦至汉初(包括汉高祖、惠帝、文帝、景帝),乐府并无收集、管理民间歌谣的职能。“采诗”制度是汉武帝重建乐府、定郊祀之礼时建立的,(2)是汉武帝扩大乐府规模和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通典》有明言:“乐府在汉初虽有其官,然采诗入乐自汉武始。”因此,南越国乐府不论是在建国初草创还是在汉代才设置,奉秦也好,依汉也罢,它都尚未确立和施行采诗制度。再者,岭南之地的土著族群文化落后,粗陋野蛮,至秦征岭南时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南越国的建立才使当地逐步摆脱落后,逐渐向社会封建化进程迈进,其在文化、艺术发展历程上亦是远比中原为后的。岭南地区的社会状况和文化面貌决定了南越国乐府在采集、整理民间音乐并配诗入乐的实施上存在着极大的困难,“采诗夜诵”几乎不大可能,这应是南越国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所使然的。当然,不排除南越国末期乐府也沿袭汉制扩增采诗职能,但至少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乐府官署主要负责国内宫廷日常宴享、朝令和出行时的用乐以及铸造、管理宫廷所需各种乐器。南越乐府的创立,固然是适应南越王及贵族阶级享乐的需要,但它无疑为岭南地区带来先进的音乐文化,给原始的艺术机体输入新鲜的血液,带动乐器制作技术、工艺和音乐创作、表演等各方面的发展,并影响当地土著人民的音乐艺术,丰富、充实着他们的文化生活。因而,南越国设立乐府乃是一项明智的举措,它对南越国音乐文化的进步和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南越句鑃是南越王墓的一颗珍品、岭南汉代文化宝库的一落基石。它的出土不仅是岭南与江南吴越地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科书销售管理办法
- 协会项目库管理办法
- 因病修复学管理办法
- 厦门航标处管理办法
- 小学升国旗管理办法
- 政务服务局管理办法
- 新技术验证管理办法
- 加强血浆站管理办法
- 合同制教师管理办法
- 喷涂技术部管理办法
- 国家开放大学专科《法理学》(第三版教材)形成性考核试题及答案
- 《中电联团体标准-220kV变电站并联直流电源系统技术规范》
- 消化性溃疡护理业务学习(胃十二指肠溃疡)
- DBS术后病人程控-RJ
- 口服化疗药护理
- 长租公寓计划书
- 2022施工升降机安全生产隐患识别图集
- 哈药集团制药总厂无菌青霉素钠(106车间)新版GMP改造项目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109号哈药总厂106车间钾转钠楼内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哈
- 建筑工程(一切)险公估作业规范
-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 市场营销实务中职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