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响堂山石窟的艺术特征
中国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在佛教的繁荣中,石雕、建筑和壁画在艺术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人都看过云冈石窟、敦煌石窟、龙门石窟,并被其佛教、建筑、雕刻和绘画等方面的博大和深宏所震撼。在河北,也有一处在佛教史、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石窟群,这就是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响堂山的响堂山石窟。一响堂山石窟艺术特征响堂山,又称鼓山,是太行山东麓的一条支脉。据宋代《永初古今山川记》和《武安县志》记载,山上有二石,其形如鼓,南北相对,故有“南鼓北鼓,相隔十五”的说法。相传自晋时至北齐及隋代,石鼓常鸣,鸣则兵乱,屡验有征。今二石虽不存在,但响堂山却因此而得名。响堂山石窟草创于北魏,建于北齐。当时北齐定都于邺(今河北省临漳县邺镇一带),以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附近)作为别都。位于鼓山的滏口陉,就成为北齐王朝在两都往来的必经之道。北齐把佛教奉为国教,高洋皇帝不惜人力物力,选择石质优良、山水秀丽、风景美好的鼓山开窟建寺,营建行宫,造就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地方风格的响堂石窟艺术。此后,隋、唐、宋、元、明均有续凿,所以响堂山石窟不仅是北齐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石窟艺术史的缩影。响堂山石窟包括南响堂寺、北响堂寺、小响堂寺(又称水浴寺)三组建筑群,分别位于风景名胜区内鼓山的南、北、东三侧,相距约30华里。这些建筑顺山势而造,洞依山深凿,佛依石造像,佛因山而弘传,山又依佛而扬名,现存石窟16座,大小佛像4300多尊,并有大量经文碑刻,其造型风格由北魏的俏瘦秀丽发展为后世的健壮厚实。不但继承了民族艺术的传统,同时吸收了外来艺术手法,为隋唐写实雕刻艺术奠定了基础,为北齐时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形成承前启后的新风格,是研究佛教、建筑、雕刻、艺术、书法的宝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196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响堂寺的大佛洞是南北响堂寺所有造像中最宏大的一个,形制为方柱通顶,其后开一宽2.4米的隧道,以便“礼佛”时通行。释迦牟尼佛的背光浮雕火焰忍冬纹,7条火龙穿插其间,生动活泼,尤为罕见。从整个石窟来讲,早有汉代工艺、北齐精华,晚有民国之作,正如北大考古系教授宿白所说,中国石窟艺术的缩影就在响堂。响堂山,是一座古老的山;响堂山石窟与殿阁结合,依山而筑,层层叠叠,浑然一体,别具一格。响堂山石窟历经沧桑,千百年来虽屡遭破坏,但仍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宝藏。响堂山石窟的出现与北魏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国历史的进程发展到386年左右,在华夏大地上出现了两大政治格局——南北朝。位居北方的是以北方少数民族为主的政权中心,这个阶段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魏的都城在山西大同,当时叫做平城。北魏的皇室贵族多崇信佛教,对一些僧人很是尊重。《魏书·释老志》记载,和平初年,一个叫昙曜的僧人“自中山被命赴京……帝后奉以师礼”。昙曜的赴京之行引发中原地区佛教造像艺术的高潮。昙曜在平城西侧武州山下“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雄伟,冠于一世”(《续高僧传》),这就是现在著名的云冈石窟。这五所石窟(即现在的云冈第十六窟至二十窟)被后人称之为“昙曜五窟”。据史料记载,这五座洞窟内的佛像是仿照北魏五个皇帝的形象开凿的。因此,云冈石窟明为佛寺,实际兼有北魏皇室贵族家庙祠堂的功能。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变过去对中原遥控的形势,利于整个国家的控制和政策的持续,也摆脱了一百多年来鲜卑贵族保守势力在平城的羁绊和干扰。迁都洛阳后,北魏皇室又在洛阳东南伊水河畔的龙门山下建筑了他们新的精神家园——龙门石窟。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权臣高欢因洛阳无险可据而率领40万户迁都邺城。《资治通鉴》记载“东魏主发洛阳四十万户……”,这其中自然包括洛阳的百工伎巧。洛阳人力物力的输入,促进了邺城经济发展。“皇舆迁邺,诸寺僧尼,亦与俱徙”(《洛阳伽蓝记》),一些大德高僧如慧光、菩提流支等也随之迁来,使本来就有佛教土壤的邺城,很快建立起更加浓厚的佛教氛围,一跃成为北方佛教中心。高氏皇室贵族集团礼佛之举几近痴狂,他们将国家财产分成三份,其中三分之一是用于供养僧尼。高氏皇室迁都邺城后,便在邺城西的鼓山之腰开凿壮观宏伟的鼓山石窟(北响堂山石窟),并请高僧僧稠为鼓山石窟寺寺主。高氏不仅在邺城开凿大石窟寺(鼓山石窟),还在陪都晋阳(太原)的西侧天龙山大兴土木,开凿了天龙山石窟。《北齐书》记载:“北齐幼主……凿晋阳西山为大佛,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北齐雕刻艺术走向了辉煌。目前,仅邯郸市境内遗留的北齐佛教雕刻就有南响堂石窟、北响堂山石窟、水浴寺石窟、娲皇宫石窟、林旺石窟等多处。此外,在临漳等地还出土过许多精美的贴金彩绘佛像等。紧随云冈石窟的开凿,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响堂山石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石窟的出现是源于皇室的大肆礼佛,而石窟中的刻经,则是源于统治集团对佛教的压制与破坏。响堂山石窟中大面积的刻经出现,就与北魏太武、北周武帝的两次灭佛运动有直接关系。飞天是人们对乾挞婆和紧那罗习惯的统称。乾挞婆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间神。紧那罗是印度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乾挞婆和紧那罗原是印度古神话和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传说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的夫妻,后来被佛教吸收,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在响堂山石窟中除了精美壁画,还有极具艺术价值的摩崖刻经。响堂山刻经书体多为隶书,体现了北齐以写经体隶书为主要书法体的特色。最大特点是以楷法写隶,间以篆意,用笔方圆兼顾,无较大起伏。撇捺的重按之笔蕴藉,笔势稳健,极少开张,其书貌瘦者而不显枯槁,肥者而不过于丰腴,是楷隶篆相融合的精神实质。刻经中多有一些当时书面写作中不常见的俗字,其中“万”、“无”等字竟与现行通用的简化字相同。受响堂山影响,山东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等也有相同特点。这对于研究我国书体的历史演变和书法艺术成就,具有重要价值。响堂山石窟刻经和其造像一样,刀法洗练娴熟,为刻经锦上增彩,给人一种读之忘归、欲罢不能的艺术享受。一响堂山石窟的文化内涵赵立春是土生土长的峰峰人,从小在响堂山下成长。如今他是响堂石窟的研究者,20年寒来暑往,他将半生心血都倾注于响堂山的一石一木,可以说是响堂石窟文化的守护者。当赵立春第一次走进响堂山的时候,看到响堂山石窟那些残破的、断头少臂的佛像,感到很惶惑也很凄凉。那时人们对于响堂山文化是一种“文化”的概念还非常模糊,甚至没有。因为人们都觉得那只不过就是一座山、一座庙而已,没有人把它当做是艺术宝库,何谈什么历史文物或者是文化的概念。一次偶然的机遇,赵立春有幸参加1988年北京大学考古系举办的“全国首届石窟考古专修班”。这个班面向全国共招12人,规定须是中高级职称以上或大学本科毕业,而赵立春那时还未读大学。当时北京大学考古系知名学者马世长,恰好来响堂山考察,看中了仍然在黑暗中摸索的赵立春,破例招进。他深感压力很大,不仅因为自己年龄最小、学历最低;也因为不清楚前边的路是什么?学习归来,面对石窟,还有那些雕像,他很苦闷,仍然有很多的未解之谜。但他有了超乎寻常的一个梦:“我要用我一生的时间来做这一件事!”为此,他几乎每天要待在洞子里,要和这些佛像和这些菩萨像进行对话、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响堂山有一流的文化,石窟研究却是一块处女地。当时国内外专家的目光都在敦煌、龙门、云冈石窟上,河北没有人专门搞佛教美术考古。有人说,赵立春是我国响堂山文化研究第一人。他却对此有另一番看法:“从云冈、龙门到响堂山,石窟是一个系列,响堂是中华石窟文化链条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同样是十分珍贵的艺术宝藏和文化遗产。”他只有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出一流的学问,才能对得起历史和自己的良心。自民国以来响堂山石窟破坏很严重,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响堂山的大小佛像都有毁坏。统一编号登记就是一件非常急迫的事情。原来的编号是在上世纪30年代日本人搞的,显然有些落后。赵立春用了几年时间对南北响堂石窟进行了详细调查和统计,对洞窟进行新的编号,并为当今学术界所公认。上世纪30年代,日本两个学者在南北响堂考察7天,就出版厚厚一本书《响堂山石窟》。而几十年来我国在响堂山石窟研究方面却是空白。“一定要拿出自己的成果出来。”赵立春感慨地说,“我们并不比日本差!还好,现在终于出来佛教最初传入中国之时,首先是在统治阶级上层传播,经过黄巾军大起义之后,才得以大规模发展,深入到社会的各阶层,并逐步成为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教之一。在佛教漫长的传播过程中,虽有它的兴盛和辉煌,但也有它的消沉和灾灭。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的“太武灭法”、北周建德六年(577)的废黜佛教、唐代武宗(841—846)的“会昌法难”等等,佛教经过这几次打击,历代名僧章疏文论,散失殆尽。各种经论,多遭湮灭。然而也正是这些法难,才迫使中国僧侣们创造出保存佛经的新形式——摩崖刻经。摩崖刻经,就是把某部佛经的全书或其中一个章节刻于石壁上、石坪上或刻于碑石上,因为“缣竹易销,金石难灭”。它是寺院、庙塔、佛像、经典等传教形式之外传播佛教的新形式,产生于北齐时代,响堂山便是摩崖刻经出现较早的地方。568年,北齐晋昌郡开国公唐邕在响堂山开创了将经文镌刻在石壁上的先河。这一形式在我国延续了1000余年,不仅丰富了佛教传播的形式,也作为佛教史上的一种文化现象和佛教重要遗迹保存下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刻经研究专家罗昭赞叹响堂山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4《背影》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
- 上海国内旅游合同范本
- 加油站供货合同范本
- 保安管理服务合同范例
- 健身房市场推广合同范本
- 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课堂使用)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2024)
- 企业合同范本英文
- 2024年宣城郎溪县县直事业单位引进专业人才考试真题
-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
- 劳动合同范本 宿舍
- 《静心的力量》课件
- 续命汤系列-千金要方治疗中风
- 冲压模具治具寿命管制表
- 《儿科学》课件第15章第四节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 安全管理组织结构分工图
- GB/T 2965-2023钛及钛合金棒材
- 2023年《植物保护》专业考试题库
- 六西格玛(6Sigma)详解及实际案例分析
- 华晨宝马汽车4S店营销策略毕业论文
- Python数据分析与挖掘实战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哲学的基本问题 【备课精讲精研】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