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建业国际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第一次测试(Word)_第1页
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建业国际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第一次测试(Word)_第2页
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建业国际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第一次测试(Word)_第3页
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建业国际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第一次测试(Word)_第4页
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建业国际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第一次测试(Word)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建业国际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第一次测试(Word)建业国际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第一次测验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每种戏剧形式都有自己的经典:话剧有《茶馆雷雨》,京剧有《锁麟囊》,越剧有《梁祝》,豫剧有《朝阳沟》,河北梆子有《宝莲灯》……它们创作时间有早有晚,流传时间有长有短,但都已成为舞台上的“常客”。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某种艺术的本质规定性,犹如一块界碑,标识着这种艺术曾经达到的高度。

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每次演出都会成为“灯迷”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同时,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作出微调。从某种意义上说,舞台艺术在打磨作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戏剧是现场的、一次性的艺术,同时又是可以而且应该反复打磨的艺术。这为创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斟酌采纳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

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其厚度,反映出创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述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

如果我们把艺术视为情感的外化,那么这种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是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的,在人的情感世界中具有统摄意义,最能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经典作品在描写具体的人与事的过程中,捕捉并呈现隽永的思想与情感,并将其与一定艺术技巧相结合。技与道的统一赋予了作品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艺术形式因历史感、人文感的加持而拓宽了审美空间,时代精神也因此获得了审美表述。相反,如果创眼中只有浮表化的情感,热衷于表现一时的情绪,追求短暂的热闹,其作品极有可能不是乏味单调就是浅薄庸俗,即便有些亮点,也似烟花转瞬即逝。

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舞台艺术的现场性和冲击感,使作品的温度更具暖人的力量。当人们在舞台上看到自己与身边人的影子,内心的欢喜与忧愁就找到了出口。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已演了1400多场,是著名的保留剧目。当人们为舞台上的“沉香”热烈鼓掌时,掌声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包含着对孝心孝行以及惩恶扬善的赞许。贴近百姓口味自然就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而具有现实温度的。

总之,艺术的高度、文化的深度、生活的温度,是经典作品与观众之间的重要桥梁,也是作品常留舞台的诀窍所在。面对新时代条件下人民大众日益旺盛的美好生活需求,舞台艺术创作理应坚定文化自觉,推出更多贴近百姓口味、充满生活温度的精品力作,以高质量的艺术创作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丰盈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们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胡一峰《为什么压箱底儿的经典老戏永不过时》)

材料二:

2018年两会上,出生于淮剧世家的陈澄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带去了《进一步强化戏曲进校园》的建议。“让戏曲进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让更多的人走进它,了解它,传承它,这是我的责任。”她深知戏曲的魅力,将一些经典剧目的光碟以及她和父亲陈德林先生的戏曲专辑随身携带,并送给参加采访活动时见到的孩子。她觉得,很多戏曲故事都融入了忠孝节义、催人奋进等思想元素,孩子们接触了就能感受到其中的道理,就很可能喜欢上戏曲。

自2018年起,淮剧艺术开始走进校园。陈澄介绍,大型现代淮剧《小镇》进高校9场、“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折子戏专场”13场,还在多个高校进行了返场。“返场,说明戏曲是能够被当代青年人认可和喜欢的。”让陈澄高兴的是,进校园的效果远超她的想象。不仅是江苏省本地高校重视,很多外地高校也邀请她去为学生讲座、表演。

“一开始进校园演出,发宣传页的时候没多少人去领,但学生们看过以后就去抢着要,排着长队伍要我们签名。有的剧社、对戏曲感兴趣的大学生们都留下来跟我们提问。”陈澄兴奋地说,我们的文化被新一代接受了,这条路我们是走对了。

陈澄告诉记者,盐城一家幼儿园成立了淮剧班,专业演员将对娃娃们进行戏曲技术性的辅导。“这里面的孩子说不定未来就会走上戏曲道路,这就是我们的后备力量。”陈澄对戏曲的未来传承充满干劲和信心。

(摘编自王启慧《大学生“追戏”戏曲被年轻人接受还有多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茶馆》《雷雨》《锁麟囊》虽然创作和流传时间不同,但都已经成为戏剧的经典之作,标识着京剧曾经达到的高度。

B.张火丁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既源于她技艺的炉火纯青,又因为她唱的是程派,程派最能保持“味儿”的纯正延续。

C.尽管《朝阳沟》所讲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但该剧并未因时过境迁而被湮没,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着深沉的家国情怀。

D.陈澄为了挽救濒于危亡的淮剧,提出了戏曲进校园的建议,这一建议的实施对扩大淮剧影响并使之得到传承意义重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身段往往比较柔软”是说戏剧不僵化,能够根据演出需要作出微调,这一就近取譬,生动形象且易于读者理解。

B.戏剧能把人们对祖国、乡土的热爱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统摄着人的情感世界,故而极易引起心灵的共鸣。

C.如果创热衷于表现浮表化的情感,追求短暂的热闹,而不加持历史感、人文感,其戏剧艺术的审美空间必定狭窄。

D.《小镇》等淮剧艺术多次走进校园,甚至还出现返场,说明演出效果良好,这让陈澄对淮剧艺术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一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

A.戏剧《白毛女》拍成电影后风靡全国,田华演的白毛女、陈强演的黄世仁,形象极为生动。

B.话剧《天下第一楼》首演于上世纪80年代末,如今已被打磨成了百姓最爱看的戏剧之一。

C.现代评剧《过大年》讲述了辽北农村脱贫致富的故事,在2020年沈阳艺术节上备受好评。

D.著名作家田汉赞颂革命者爱国情怀的剧作《黄花岗》,本计划写五幕,结果只写了两幕。

4.材料一为什么主要运用例证法?请简要分析。(5分)

5.依据上述材料,想要使戏剧被新一代人接受,戏剧人具体应该怎样做?请简要回答。(5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孩儿面

梁晓声

那天晚上,我在友人家做客。友人乃中年书法家,墨迹很是值钱,其父生前也是一位极有分量的书法家。

正聊着,忽闻敲门声,声称要找“汪铭老先生”,归还一样东西。友人妻开了门,让进一位20多岁的青年。看其衣着气质,山里人无疑。

友人问青年从何处来?

答曰从大兴安岭林区来。

问归还什么?

青年犹豫不语。

于是友人将青年引入另一房间,指墙上其父遗像说:“我是你要找的人的儿子。而且他只我这么一个儿子。”

青年沉吟半晌,默默从肩上取下布袋,放于桌上。又默默从袋中取出布包,一层、两层、三层,展开三层包裹,现出一块砚来,光润莹洁,精湛浑朴。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

友人不禁“呀”了一声,急问:“此砚是怎么落在你手中的?”

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今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了却一桩心事……不过我现在好渴……”友人立即吩咐其妻:“快沏茶来!”赶紧让于沙发,待为嘉宾。

青年饮了几口,讲出下面一段事:22年前,大兴安岭某农场的一个伐木队里,来了一个人,一个神色沉郁、50多岁的劳改分子。

当天,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30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少,书却挺多,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咱们谁也不许为难他。”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一头熊,闯入伐木人家属住的房子。炕上正睡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归还古砚的青年。熊,就卧在孩子身旁,将嘴巴伏在两只前掌上打盹……

几个小伙子,攥着利斧,要闯入屋里;有人从窗口偷偷伸进去猎枪……他们被那接受改造的人一一拦住了。

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将孩子抱出来……”他以他所主张的方式救出了那个孩子……他在伐木工们的心目中成了传奇人物。伐木队长公然和他交上了朋友,毫无避讳地和他称兄道弟,还经常请他到家里去喝酒……

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被另一棵树半空“扯”住。

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半空“扯”住的险情。

他打准了第三棵的倒势,开动了电锯。

森林里突然刮起一股风。那风起得好疾,好猛。他刚听一声大喊:“闪开!”一抬头看时,两棵断树被刮得脱了依持,凌空向他压顶砸下来。他还没来得及做出迅速的反应,就被人推出一丈多远,跌倒在雪窝里……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压着的是伐木队长……

半月后,他离开了大森林。谁也不晓得他将被弄到哪里去,等待他的是凶是吉。

他没有忘记向伐木队长的妻子告别。

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你丈夫的救命之恩。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姑且收下吧。有机会变卖掉。可维持三年五载的衣食。”

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

最后,他叹息一声,说:“就算我将它寄托于你们吧。若是哪一天,我的处境略有转变,就让孩子带这块砚去找我。我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友人及其妻听至这里,不禁四目涕视,我看得出,他们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

友人嗫嚅地说:“可是,可是我父亲……我刚才告诉过你的,他已经去世了……”青年说:“我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去世前,再三叮嘱我——将来一定要寻找到这块砚的主人。当年讲好是寄托于我们的,我们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物归原主。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除此没有别的目的。”

友人夫妇,顿时肃然。

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么?”

友人愧曰:“当然当然。”

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

友人问:“你可知此砚现在值多少钱?”

青年回答:“3年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

友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块安徽歙县出品的古砚。曾是宫廷之物,归于我家祖上,已传七八代之久。抚之如柔肤,叩之似金声。素享“孩儿面”之美誉。苏东坡曾赞“孩儿面”——‘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可不是区区两万元就能买卖之物啊!”

遂向其妻暗使眼色,其妻领悟,转身取一信相赠,言内有五千元,聊谢归还诚意……青年坚拒不受。

友人说:“请稍候。我为你写一条幅,可愿收下?”青年微笑,说这是很高兴收下的。

于是友人铺展纸幅,便用那“孩儿面”细细研墨。研罢,悬笔在手,似一时不知该写什么,侧目求援视我……我沉吟有顷,想出四句话:世人皆图币,君子古心来,孩儿面依旧,朴拙放异彩!

友人随声落笔,果然龙飞蛇舞,墨迹不凡!

我望着那青年,心中暗思——好一段古砚情!好一块“孩儿面”!好一位品性古朴未染的青年!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年来京归还古砚,将古砚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藏布袋里,足见青年的小心谨慎和对古砚的无比珍视。

B.汪铭老先生当年冒险从熊口下抱出孩子,足见他的大智大勇。后来伐树遇到危险,伐木队长为了救他牺牲了性命,这使得队长妻儿以后的生活很艰难。

C.当听到父亲要将青年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时,友人与妻“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微妙的想法”是指友人夫妻因平白多了一个兄弟而暗自喜悦。

D.小说结尾青年拒收五千元,友人只好展纸挥毫,题字相赠,是因为要表述对青年归砚的感谢和对青年美好品质的赞许之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孩儿面”是小说的线索,不仅使故事情节得以集中、紧凑地展开,也引出一段感人至深的古砚情,有利于主题的表述。

B.小说结尾友人的展纸挥毫,题字相赠,“我”的心中暗思,都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具有余韵悠长的效果。

C.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我”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

D.小说运用语言、心理、细节等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使作品呈现出准确华丽的语言风格。

8.请结合文本分析“青年”人物形象。(5分)

9.青年归还古砚是小说的主体情节,但小说为什么要花近一半的篇幅,写青年讲述往事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傲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游于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平原君曰:“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平原君遂见新垣衍曰:“东国有鲁仲连先生者,今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交之于将军。”新垣衍曰:“吾闻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仲连先生。”平原君曰:“胜既已泄之矣。”新垣衍许诺。鲁连见新垣衍,曰:“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齐湣王之鲁,夷维子为执策而从,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夷维子曰:‘子安取礼而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莞裔,摄衽抱机,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乃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裔,不果纳。不得入于鲁,将之薛,假途于邹。当是时,邹君死,潘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倍殡棺,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固不敢入于邹。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膊褛,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也,梁亦万乘之国也。俱据万乘之国,各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新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出,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平原君欲封鲁连,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节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B.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C.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D.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士,指品行高尚,超脱世俗的人,也指隐士。文中是指后者。

B.南面,帝位坐北朝南,文中齐湣王以天子自居,欲坐北朝南吊唁。

C.三晋,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因春秋末年三家分晋而得名。

D.为寿,祝颂之辞,指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仲连目光敏锐,见微知著。他洞悉强秦并吞天下的野心,深谙各国力量变化的影响,危难之际,为齐国及其余诸国利益存亡拼死一辩。

B.鲁仲连正直耿介,扶危济困。强秦围赵之时,他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向新垣衍展示了不畏强暴、反抗虐行的决心,终解邯郸被围之危。

C.鲁仲连善于谋略,有胆有识。他先一针见血地指出秦乃虎狼之邦的本质,继而指明了救赵的策略,终于说服新垣衍放弃尊秦为帝的想法。

D.鲁仲连口才超群,能言善辩。他举邹、鲁拒绝以天子礼接待齐湣王的事来警示新垣衍,若尊秦为帝,魏国将失去尊严,任人宰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

李白有诗赞鲁仲连:“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李白如此称赞鲁仲连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巴岭答杜二见忆

严武

卧向巴山落月时,两乡千里梦相思。可但步兵偏爱酒,也知光禄最能诗。

江头赤叶枫愁客,篱外黄花菊对谁。跂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胜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诗题中的"答"和"见忆"可知,本诗是对杜甫寄赠的回应。

B.首联写和杜甫相隔遥远,无法见面,只能在梦中寄托相思之情。

C.颔联借助爱酒能诗的历史人物,表现对杜甫的喜好与才情的了解。

D.尾联写多次想骑着快马飞奔到好友身边,苦于路途遥远只能作罢。

16.为了满足格律的要求,诗句中字词的排列往往与日常表述不同,这种"陌生化"处理,使诗歌的语言"能量"更大,表意更为婉曲而新颖别致。请结合本诗的颈联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苦苦思考,却“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

(3)古人在诗词中常用“霜”“雪”作喻,或感伤年华逝去“____________”,或赞美江山如画“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述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堪称中国美学的“灵魂”。无论是创作还是传播的过程,书法艺术都体现出的文化价值。在艺术上,书法强调审美意境和艺术情境的和谐统一;在文化上,书法艺术表现出多重的文化内涵。

书法不仅有书写规律和法则,还有着独特的语言意义。书法中结构与章法的运用巧妙依靠的是由书写者娴熟的技巧与审美水平决定的。在书法艺术作品中,结构与章法表现得越好,就越能体现出作品的意境。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由线条来完成的。书写的轻重、快慢、强弱在纸上留下浓淡、干湿、刚柔等的线条,能够充分体现书法的和谐美和动态美。书法家通过线条把真挚、强烈的感情到作品中去,使观赏者感动,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因此,蕴含着深厚感情的作品,深受喜爱,备受。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可估量五花八门贯注青睐B.不可限量千变万化贯注青睐

C.不可限量五花八门灌注推崇D.不可估量千变万化灌注推崇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丛书”的头一本是《论语》,我永远不会忘记

B.霍金被科学界公认为用手指“说话”的天才巨人。

C.“木叶”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钟爱的艺术形象。

D.南仁东因突出贡献被授予“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错误类型并改正。(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干细胞是人体内的一类细胞,存在于人体发育过程中以及成体之后。干细胞可以自我复制,多向分化,常用于生长发育、疾病发生、药物筛选等科学研究。此外,干细胞还可以用于疾病治疗,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干细胞尤其是间充质干细胞被应用于重症以及危重症的救治研究中。

然而,①。获取干细胞必须进行体外扩增,但随着扩增代数的增加,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会逐渐减弱,这使得能够应用的干细胞可用代次有限,导致干细胞资源难以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

为此,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二十余年持续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一套可以模拟体内微环境的干细胞仿生赋能系统,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干细胞体外培养问题。研究人员介绍说,目前的干细胞培养系统存在四大痛点:增殖能力不足,②;功能丢失,治疗效果差;干细胞纯度低③;细胞资源稀缺,生产成本高。简言之,现有的培养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够用、不好用、不敢用和用不起等四个问题,目前还需要从干细胞仿生培养材料入手,全面优化配套培养体系。

请结合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用一个单句给干细胞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梁启超说:“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阅读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体会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建业国际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第一次测验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每种戏剧形式都有自己的经典:话剧有《茶馆雷雨》,京剧有《锁麟囊》,越剧有《梁祝》,豫剧有《朝阳沟》,河北梆子有《宝莲灯》……它们创作时间有早有晚,流传时间有长有短,但都已成为舞台上的“常客”。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某种艺术的本质规定性,犹如一块界碑,标识着这种艺术曾经达到的高度。

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每次演出都会成为“灯迷”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同时,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作出微调。从某种意义上说,舞台艺术在打磨作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戏剧是现场的、一次性的艺术,同时又是可以而且应该反复打磨的艺术。这为创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斟酌采纳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

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其厚度,反映出创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述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

如果我们把艺术视为情感的外化,那么这种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是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的,在人的情感世界中具有统摄意义,最能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经典作品在描写具体的人与事的过程中,捕捉并呈现隽永的思想与情感,并将其与一定艺术技巧相结合。技与道的统一赋予了作品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艺术形式因历史感、人文感的加持而拓宽了审美空间,时代精神也因此获得了审美表述。相反,如果创眼中只有浮表化的情感,热衷于表现一时的情绪,追求短暂的热闹,其作品极有可能不是乏味单调就是浅薄庸俗,即便有些亮点,也似烟花转瞬即逝。

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舞台艺术的现场性和冲击感,使作品的温度更具暖人的力量。当人们在舞台上看到自己与身边人的影子,内心的欢喜与忧愁就找到了出口。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已演了1400多场,是著名的保留剧目。当人们为舞台上的“沉香”热烈鼓掌时,掌声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包含着对孝心孝行以及惩恶扬善的赞许。贴近百姓口味自然就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而具有现实温度的。

总之,艺术的高度、文化的深度、生活的温度,是经典作品与观众之间的重要桥梁,也是作品常留舞台的诀窍所在。面对新时代条件下人民大众日益旺盛的美好生活需求,舞台艺术创作理应坚定文化自觉,推出更多贴近百姓口味、充满生活温度的精品力作,以高质量的艺术创作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丰盈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们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胡一峰《为什么压箱底儿的经典老戏永不过时》)

材料二:

2018年两会上,出生于淮剧世家的陈澄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带去了《进一步强化戏曲进校园》的建议。“让戏曲进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让更多的人走进它,了解它,传承它,这是我的责任。”她深知戏曲的魅力,将一些经典剧目的光碟以及她和父亲陈德林先生的戏曲专辑随身携带,并送给参加采访活动时见到的孩子。她觉得,很多戏曲故事都融入了忠孝节义、催人奋进等思想元素,孩子们接触了就能感受到其中的道理,就很可能喜欢上戏曲。

自2018年起,淮剧艺术开始走进校园。陈澄介绍,大型现代淮剧《小镇》进高校9场、“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折子戏专场”13场,还在多个高校进行了返场。“返场,说明戏曲是能够被当代青年人认可和喜欢的。”让陈澄高兴的是,进校园的效果远超她的想象。不仅是江苏省本地高校重视,很多外地高校也邀请她去为学生讲座、表演。

“一开始进校园演出,发宣传页的时候没多少人去领,但学生们看过以后就去抢着要,排着长队伍要我们签名。有的剧社、对戏曲感兴趣的大学生们都留下来跟我们提问。”陈澄兴奋地说,我们的文化被新一代接受了,这条路我们是走对了。

陈澄告诉记者,盐城一家幼儿园成立了淮剧班,专业演员将对娃娃们进行戏曲技术性的辅导。“这里面的孩子说不定未来就会走上戏曲道路,这就是我们的后备力量。”陈澄对戏曲的未来传承充满干劲和信心。

(摘编自王启慧《大学生“追戏”戏曲被年轻人接受还有多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茶馆》《雷雨》《锁麟囊》虽然创作和流传时间不同,但都已经成为戏剧的经典之作,标识着京剧曾经达到的高度。

B.张火丁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既源于她技艺的炉火纯青,又因为她唱的是程派,程派最能保持“味儿”的纯正延续。

C.尽管《朝阳沟》所讲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但该剧并未因时过境迁而被湮没,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着深沉的家国情怀。

D.陈澄为了挽救濒于危亡的淮剧,提出了戏曲进校园的建议,这一建议的实施对扩大淮剧影响并使之得到传承意义重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身段往往比较柔软”是说戏剧不僵化,能够根据演出需要作出微调,这一就近取譬,生动形象且易于读者理解。

B.戏剧能把人们对祖国、乡土的热爱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统摄着人的情感世界,故而极易引起心灵的共鸣。

C.如果创热衷于表现浮表化的情感,追求短暂的热闹,而不加持历史感、人文感,其戏剧艺术的审美空间必定狭窄。

D.《小镇》等淮剧艺术多次走进校园,甚至还出现返场,说明演出效果良好,这让陈澄对淮剧艺术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一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

A.戏剧《白毛女》拍成电影后风靡全国,田华演的白毛女、陈强演的黄世仁,形象极为生动。

B.话剧《天下第一楼》首演于上世纪80年代末,如今已被打磨成了百姓最爱看的戏剧之一。

C.现代评剧《过大年》讲述了辽北农村脱贫致富的故事,在2020年沈阳艺术节上备受好评。

D.著名作家田汉赞颂革命者爱国情怀的剧作《黄花岗》,本计划写五幕,结果只写了两幕。

4.材料一为什么主要运用例证法?请简要分析。(5分)

5.依据上述材料,想要使戏剧被新一代人接受,戏剧人具体应该怎样做?请简要回答。(5分)

1.解析:C解答: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A.“标识着京剧曾经达到的高度”有误,不是作品标识达到的高度,而是这些作品集中体现的某种艺术的本质规定性。B.“程派最能保持“味儿”的纯正延续”有误,依据原文“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偷换概念,这是两个不同的“程派”和“角儿对技艺的执着”。D.“陈澄为了挽救濒于危亡的淮剧”有误,初衷不对,依据原文“让戏曲进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让更多的人走进它,了解它,传承它,这是我的责任”,陈澄的向人大提出的建议,是为了让青少年了解它,传承它,而非“挽救危亡的淮剧”。故选C。

2.解析:B解答: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戏剧能把人们对祖国、乡土的热爱深植于社会结构”有误,依据原文“如果我们把艺术视为情感的外化”,概念范围缩小,文本说的是“艺术”,却表述成“戏剧”。故选B。

3.解析:B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观点是经典老戏魅力永存不过时。A.“《白毛女》拍成电影后”不适合,不是戏剧,且侧重演员的生动表演。C.“现代评剧”不适合,文本更多表现经典老戏。D.未成品,不足以作为论据。故选B。

4.解析:①材料一探讨的是经典老戏永不过时的原因,只有通过对具体剧作进行分析,才能对原因作出归纳。②所表述的意思,只有借助具体剧作,才能阐述得具体生动且易于读者理解。③用确凿、典型的实例来证明观点,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题干问“材料一为什么主要运用例证法”,先找出材料一使用了哪些例子,从中概括出其剧目都是经典老戏,分析原因,不难发现例子充分说明经典剧目不过时的真正原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等。例证法的表述效果,可从三点考虑,例证法做出推演,例证法使之含义丰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5.解析:①要有精湛的技艺,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②要对戏剧进行打磨,作出微调使之适应时代审美语境。③要扎根文化沃土,让剧作反映出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体现时代精神。④要让剧作贴近新一代人的生活,使戏剧具有生活的温度,能引发人们共鸣。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明确“依据上述材料”充分说明解析应从材料里概括。另外,问题核心是“使戏剧被新一代人接受,戏剧人具体应该怎样做”,强调“戏剧人”怎么做。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孩儿面

梁晓声

那天晚上,我在友人家做客。友人乃中年书法家,墨迹很是值钱,其父生前也是一位极有分量的书法家。

正聊着,忽闻敲门声,声称要找“汪铭老先生”,归还一样东西。友人妻开了门,让进一位20多岁的青年。看其衣着气质,山里人无疑。

友人问青年从何处来?

答曰从大兴安岭林区来。

问归还什么?

青年犹豫不语。

于是友人将青年引入另一房间,指墙上其父遗像说:“我是你要找的人的儿子。而且他只我这么一个儿子。”

青年沉吟半晌,默默从肩上取下布袋,放于桌上。又默默从袋中取出布包,一层、两层、三层,展开三层包裹,现出一块砚来,光润莹洁,精湛浑朴。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

友人不禁“呀”了一声,急问:“此砚是怎么落在你手中的?”

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今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了却一桩心事……不过我现在好渴……”友人立即吩咐其妻:“快沏茶来!”赶紧让于沙发,待为嘉宾。

青年饮了几口,讲出下面一段事:22年前,大兴安岭某农场的一个伐木队里,来了一个人,一个神色沉郁、50多岁的劳改分子。

当天,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30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少,书却挺多,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咱们谁也不许为难他。”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一头熊,闯入伐木人家属住的房子。炕上正睡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归还古砚的青年。熊,就卧在孩子身旁,将嘴巴伏在两只前掌上打盹……

几个小伙子,攥着利斧,要闯入屋里;有人从窗口偷偷伸进去猎枪……他们被那接受改造的人一一拦住了。

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将孩子抱出来……”他以他所主张的方式救出了那个孩子……他在伐木工们的心目中成了传奇人物。伐木队长公然和他交上了朋友,毫无避讳地和他称兄道弟,还经常请他到家里去喝酒……

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被另一棵树半空“扯”住。

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半空“扯”住的险情。

他打准了第三棵的倒势,开动了电锯。

森林里突然刮起一股风。那风起得好疾,好猛。他刚听一声大喊:“闪开!”一抬头看时,两棵断树被刮得脱了依持,凌空向他压顶砸下来。他还没来得及做出迅速的反应,就被人推出一丈多远,跌倒在雪窝里……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压着的是伐木队长……

半月后,他离开了大森林。谁也不晓得他将被弄到哪里去,等待他的是凶是吉。

他没有忘记向伐木队长的妻子告别。

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你丈夫的救命之恩。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姑且收下吧。有机会变卖掉。可维持三年五载的衣食。”

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

最后,他叹息一声,说:“就算我将它寄托于你们吧。若是哪一天,我的处境略有转变,就让孩子带这块砚去找我。我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友人及其妻听至这里,不禁四目涕视,我看得出,他们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

友人嗫嚅地说:“可是,可是我父亲……我刚才告诉过你的,他已经去世了……”青年说:“我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去世前,再三叮嘱我——将来一定要寻找到这块砚的主人。当年讲好是寄托于我们的,我们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物归原主。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除此没有别的目的。”

友人夫妇,顿时肃然。

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么?”

友人愧曰:“当然当然。”

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

友人问:“你可知此砚现在值多少钱?”

青年回答:“3年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

友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块安徽歙县出品的古砚。曾是宫廷之物,归于我家祖上,已传七八代之久。抚之如柔肤,叩之似金声。素享“孩儿面”之美誉。苏东坡曾赞“孩儿面”——‘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可不是区区两万元就能买卖之物啊!”

遂向其妻暗使眼色,其妻领悟,转身取一信相赠,言内有五千元,聊谢归还诚意……青年坚拒不受。

友人说:“请稍候。我为你写一条幅,可愿收下?”青年微笑,说这是很高兴收下的。

于是友人铺展纸幅,便用那“孩儿面”细细研墨。研罢,悬笔在手,似一时不知该写什么,侧目求援视我……我沉吟有顷,想出四句话:世人皆图币,君子古心来,孩儿面依旧,朴拙放异彩!

友人随声落笔,果然龙飞蛇舞,墨迹不凡!

我望着那青年,心中暗思——好一段古砚情!好一块“孩儿面”!好一位品性古朴未染的青年!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年来京归还古砚,将古砚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藏布袋里,足见青年的小心谨慎和对古砚的无比珍视。

B.汪铭老先生当年冒险从熊口下抱出孩子,足见他的大智大勇。后来伐树遇到危险,伐木队长为了救他牺牲了性命,这使得队长妻儿以后的生活很艰难。

C.当听到父亲要将青年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时,友人与妻“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微妙的想法”是指友人夫妻因平白多了一个兄弟而暗自喜悦。

D.小说结尾青年拒收五千元,友人只好展纸挥毫,题字相赠,是因为要表述对青年归砚的感谢和对青年美好品质的赞许之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孩儿面”是小说的线索,不仅使故事情节得以集中、紧凑地展开,也引出一段感人至深的古砚情,有利于主题的表述。

B.小说结尾友人的展纸挥毫,题字相赠,“我”的心中暗思,都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具有余韵悠长的效果。

C.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我”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

D.小说运用语言、心理、细节等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使作品呈现出准确华丽的语言风格。

8.请结合文本分析“青年”人物形象。(5分)

9.青年归还古砚是小说的主体情节,但小说为什么要花近一半的篇幅,写青年讲述往事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5分)

6.解析:C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暗自喜悦”错,当听到父亲要将青年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时,友人与妻对视,嗫嚅而言,是害怕青年此来会成为自己的负担。故选C。

7.解析:D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华丽”错误,小说的语言风格是质朴而非华丽。故选D。

8.解析:①谨守信用,仅为当年的一句托词。②坚持执著,青年十几年间,干里迢迢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归还古砚——“孩儿面”。③心存感恩,只因汪铭当年从熊口救过自己,青年一心只为归砚报恩。临走还不忘向老先生遗像鞠躬作别。④古朴淡泊,无论是别人出高价求购“孩儿面”,还是友人以钱酬谢,青年都不为所动。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由“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今天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了却一桩心事”,可见解析:信守承诺。仅因当年的一句托词,青年千里迢迢归还古砚——“孩儿面”。由“友人问:‘你可知此砚现在值多少钱?’青年回答3年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友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块安徽歙县出品的古砚。曾是宫廷之物……可不是区区两万元就能买卖之物啊!”遂向其妻暗使眼色,其妻领悟,转身取一信封相赠,言内有五千元,聊谢归还诚意……”得出解析:古朴淡泊。别人出高价求购“孩儿面”,青年不为所动;友人以钱酬谢,他也拒不接受。由“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除此没有别的目的“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青年坚拒不受(谢礼——5000元)”,得出解析:坚持执着。为了归还古砚,青年十几年间专程到北京四五次。由“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吗?”……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得出解析:心存感恩。只因汪铭当年从熊口救过自己,青年临走还不忘向老先生的遗像鞠躬作别。

9.解析:①从故事情节看,这段往事是对古砚来历的必要交待,这才有了小说归还古砚的故事,使故事情节曲折有致,富有波澜。②从人物塑造看,插叙内容表现出上一辈人的勇敢、智慧、朴实、牺牲、友爱的精神品格,丰富了人物形象。③从思想主旨看,这段古砚情蕴含着对苦难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朴实友爱精神的赞美之情,丰富了小说内涵,突出了小说人情美的主题。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情节构思的能力。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以及艺术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从小说的情节上来看,小说插叙“青年讲述的一段往事”,“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你丈夫的救命之恩,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姑且收下吧。有机会变卖掉。可维持三年五载的衣食。”交代古砚台的来历,使得情节有了波澜。从艺术效果来看,“青年讲述的一段往事”是小说的插叙部分,补充交代了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使内容丰富充实,也说明了归还古砚的原因,而且使小说结构更加曲折有致。从人物塑造看,插叙的部分内容,表现出上一辈人的精神品格。“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将孩子抱出来……”表现了汪铭老先生的勇敢、智慧;“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压着的是伐木队长……”表现了伐木队长的牺牲、奉献;“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表现了母亲的朴实;“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30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少,书却挺多,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咱们谁也不许为难他。”表现了队长的朴实、友爱。从思想内涵看,插叙部分介绍了这段古砚情的由来,苦难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朴实、友爱精神令人感动,“青年讲述的一段往事”丰富了小说的内涵,突出了小说人情美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傲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游于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平原君曰:“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平原君遂见新垣衍曰:“东国有鲁仲连先生者,今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交之于将军。”新垣衍曰:“吾闻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仲连先生。”平原君曰:“胜既已泄之矣。”新垣衍许诺。鲁连见新垣衍,曰:“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齐湣王之鲁,夷维子为执策而从,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夷维子曰:‘子安取礼而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莞裔,摄衽抱机,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乃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裔,不果纳。不得入于鲁,将之薛,假途于邹。当是时,邹君死,潘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倍殡棺,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固不敢入于邹。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膊褛,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也,梁亦万乘之国也。俱据万乘之国,各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新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出,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平原君欲封鲁连,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节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B.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C.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D.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士,指品行高尚,超脱世俗的人,也指隐士。文中是指后者。

B.南面,帝位坐北朝南,文中齐湣王以天子自居,欲坐北朝南吊唁。

C.三晋,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因春秋末年三家分晋而得名。

D.为寿,祝颂之辞,指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仲连目光敏锐,见微知著。他洞悉强秦并吞天下的野心,深谙各国力量变化的影响,危难之际,为齐国及其余诸国利益存亡拼死一辩。

B.鲁仲连正直耿介,扶危济困。强秦围赵之时,他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向新垣衍展示了不畏强暴、反抗虐行的决心,终解邯郸被围之危。

C.鲁仲连善于谋略,有胆有识。他先一针见血地指出秦乃虎狼之邦的本质,继而指明了救赵的策略,终于说服新垣衍放弃尊秦为帝的想法。

D.鲁仲连口才超群,能言善辩。他举邹、鲁拒绝以天子礼接待齐湣王的事来警示新垣衍,若尊秦为帝,魏国将失去尊严,任人宰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

李白有诗赞鲁仲连:“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李白如此称赞鲁仲连的原因。(3分)

10.D11.A12.C

13.(1)如果让他无所顾忌地称帝,进而统治天下,那么我就只有跳进东海去死了,我不甘心做它的顺民。

(2)被天下才德非凡的人看重的(天下才德非凡的人所看重的),就在于替人排除祸患,消解灾难,解决纷争而不索取报酬。

14.鲁仲连解赵被围之急而不居功自傲,不慕名利,拒收千金;李白以淡泊闲适、潇洒放达为精神追求,与鲁仲连志趣相投,对其产生共鸣。

首先“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中“魏王”是动词“使”的主语,而“令赵帝秦”的主语是“客将军新垣衍”,所以“客将军新垣衍”与“令赵帝秦”之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其次“何敢言事”的主语是“胜”,且“其人在是”的句子结构完整,所以“胜也”放后一句,据此排除B。

句意:魏王派来客籍将军新垣衍让赵国尊奉秦国为帝,如今这个人还在这儿。我哪里还胆敢议论国家大事!鲁仲连说:“我当初还觉得您是天下贤能的公子,我今天才明白您其实不是。”

A.“文中是指后者”错。根据原文“吾闻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可知文中的“高士”指鲁仲连,但鲁仲连当时不是隐士,所以“高士”在这里是指“品行高尚的人”。

C.“继而指明了救赵的策略”错。根据原文“鲁连见新垣衍,曰:‘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新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出,不敢复言帝秦。’”可知鲁仲连见到新垣衍只是讲了齐湣王到鲁国的故事,并没有指明救赵的策略,选项无中生有。

第一句重点字词:“肆”,无所顾忌;“为政于天下”,统治天下;“过而”,进而;“蹈东海”跳进东海。

第二句重点字词:“贵”,重视;“释”,消除;“纷乱”,形容词作名词,纠纷杂乱的事情;“取”,取得报酬。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的意思是:他看轻那些功名富贵,回头笑着拒绝了平原君的千金馈赠。我也是和他一样的放达之人啊,事了拂衣去、功成便身退是我们共同的志趣。

文中最后写道“平原君欲封鲁连,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当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赠时,他却推辞离去,可见他不居功自傲,不慕名利,拒收千金的高尚人品。这正是“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李白直书其事,赞赏之意溢于言表。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可见其与鲁仲连志趣相投,对其产生共鸣,同时李白也是以鲁仲连为楷模,表述自己热爱自由和渴望建功立业,同时又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能功成身退。

参考译文:

鲁仲连,是齐国人。他擅长谋划一些奇妙宏伟、卓越不凡的谋略,但又不愿意出来做官,喜欢保持高尚的节操。鲁仲连到赵国游历,恰好遇到秦军围攻赵都,听人说魏国派来的将军想让赵国尊奉秦昭王为帝,就去求见平原君,对平原君说道:“这件事情您想怎么处理”平原君说道:“前不久,赵国在外面损失了四十万大军,现在秦军包围了国都邯郸,而我却不能让他们撤兵。魏王派来客籍将军新垣衍让赵国尊奉秦国为帝,如今这个人还在这儿。我哪里还胆敢议论国家大事!”鲁仲连说:“我当初还觉得您是天下贤能的公子,我今天才明白您其实不是。从大梁来到赵国的客人新垣衍在哪里呢我请求替您斥责他一番,让他回魏国去。”平原君说:“那就让我来为您介绍,让你和他见面。”平原君于是面见新垣衍说:“东方的齐国有位鲁仲连先生,如今他就在这里,我来替您介绍,让他跟您成为好友。”新垣衍说道:“我听人说鲁仲连先生是齐国志行高尚的贤士。我是魏王的臣子,我出使赵国是因为自己有事情要办,我不愿见鲁仲连先生。”平原君说:“我已将你在这里的事情透露他了。”新垣衍只好答应。鲁仲连见到了新垣衍,说:“那秦国,是一个鄙弃礼节道义而崇尚以斩获敌首计功的国家,国君靠着权术来驾驭各级官僚士人,像对待仆役一样役使本国人民。他如果无所顾忌地称帝,进而统治天下,那么我就只有跳进东海去死了,我不甘心做他的顺民。齐湣王到鲁国去的时候,夷维子替他拿着鞭子像随从一样为他赶车,向鲁国人问道:‘贵国将要用什么来招待我们的国君呢’鲁国人说:‘我们会用十太牢的礼数来招待您的国君。’夷维子说:‘你们从哪里学来的礼节,竟然这样接待我们的国君我们那位国君,是天子。天子巡查各个诸侯国,诸侯应迁出正宫,移居别处,交出钥匙,撩起衣襟,安排几桌,站在大堂下面伺候天子用饭,等天子吃完饭,才可以退出去处理本国的朝政。鲁国人把关口的大门锁上,不肯接纳他们入境。齐湣王无法进入鲁国,就想到薛地去,但要从邹国借路而行。就在这个时候,邹国的国君去世了,潘王想进入邹国的国都吊丧,夷维子又对邹国的新君说道:‘天子到邹国来吊丧,丧主一定要把灵柩转换方向,在南面安放朝北的灵位,然后天子面向南吊丧。’邹国的大臣们说:‘假如一定要这样做的话,我们就宁可拿着宝剑自杀。’所以齐洛王不敢进入邹国了。邹国和鲁国的大臣们,在国君还活着时没能尽心尽力地侍奉和供养,国君死后又不能周全地完成葬礼,可是当齐湣王想在邹、鲁两国行天子的礼仪,邹、鲁两国的大臣们却能够坚决地不接纳齐湣王。现在秦国是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梁也是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都是据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在名分上都是王,看到它打了一次胜仗,便想顺从地尊奉它为帝,这使得韩、赵、魏三国的臣子比不上邹、鲁两国的奴仆、婢妾。”新垣衍站起来,向他拜了两次,道歉道:“刚开始,我认为先生只是个普通人,我直到今天才明白先生是才德非凡(天下最优秀)的士人啊。请让我离开赵国,我不敢再劝赵国尊奉秦国为帝了。”秦军的主将听说这件事,为此向后退兵五十里。平原君想要封赏鲁仲连,把千金送给鲁仲连为他祝寿。鲁仲连笑着说道:“被天下才德非凡的人看重的(天下才德非凡的人所看重的),就在于替人排除祸患,消解灾难,解决纷争而不索取报酬。如果收取酬劳,那就成了生意人的行为了。”鲁仲连于是向平原君告辞,离开了赵国,到死也没有跟平原君再见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巴岭答杜二见忆

严武

卧向巴山落月时,两乡千里梦相思。可但步兵偏爱酒,也知光禄最能诗。

江头赤叶枫愁客,篱外黄花菊对谁。跂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胜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诗题中的"答"和"见忆"可知,本诗是对杜甫寄赠的回应。

B.首联写和杜甫相隔遥远,无法见面,只能在梦中寄托相思之情。

C.颔联借助爱酒能诗的历史人物,表现对杜甫的喜好与才情的了解。

D.尾联写多次想骑着快马飞奔到好友身边,苦于路途遥远只能作罢。

16.为了满足格律的要求,诗句中字词的排列往往与日常表述不同,这种"陌生化"处理,使诗歌的语言"能量"更大,表意更为婉曲而新颖别致。请结合本诗的颈联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15.D(3分)

16.(1)不直写自己因客居他乡思念友人而生愁绪,却说江边的红叶使他满怀愁情;(2)自己无心赏菊,却说菊花无人可以面对;(3)移情及物,也使诗人的烈绪和孤寂愈加深重。(6分,每点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苦苦思考,却“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

(3)古人在诗词中常用“霜”“雪”作喻,或感伤年华逝去“____________”,或赞美江山如画“____________”。

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⑤.艰难苦恨繁霜鬓/鬓如霜⑥.怒涛卷霜雪/卷起千堆雪

第Ⅱ卷表述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堪称中国美学的“灵魂”。无论是创作还是传播的过程,书法艺术都体现出的文化价值。在艺术上,书法强调审美意境和艺术情境的和谐统一;在文化上,书法艺术表现出多重的文化内涵。

书法不仅有书写规律和法则,还有着独特的语言意义。书法中结构与章法的运用巧妙依靠的是由书写者娴熟的技巧与审美水平决定的。在书法艺术作品中,结构与章法表现得越好,就越能体现出作品的意境。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由线条来完成的。书写的轻重、快慢、强弱在纸上留下浓淡、干湿、刚柔等的线条,能够充分体现书法的和谐美和动态美。书法家通过线条把真挚、强烈的感情到作品中去,使观赏者感动,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因此,蕴含着深厚感情的作品,深受喜爱,备受。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可估量五花八门贯注青睐B.不可限量千变万化贯注青睐

C.不可限量五花八门灌注推崇D.不可估量千变万化灌注推崇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丛书”的头一本是《论语》,我永远不会忘记

B.霍金被科学界公认为用手指“说话”的天才巨人。

C.“木叶”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钟爱的艺术形象。

D.南仁东因突出贡献被授予“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错误类型并改正。(4分)

18.D19.B

20.不合逻辑,在“审美水平”前加“高超的”;句式杂糅,去掉“由……决定的”或“靠的是”。

修改后为:书法中结构与章法的运用巧妙依靠的是书写者娴熟的技巧与高超的审美水平。

或者:书法中结构与章法的运用巧妙是由书写者娴熟的技巧与高超的审美水平决定的。

不可估量:难以估计。不可限量:形容前程远大。语境说书法艺术的文化价值难以估计。应选用“不可估量”;

五花八门: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千变万化:形容变化非常多;没有穷尽。语境指书法的线条变化多,应选用“千变万化”;

贯注:(精神、精力)集中;(语意、语气)连贯;贯穿。灌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