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0 苏武传()_第1页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0 苏武传()_第2页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0 苏武传()_第3页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0 苏武传()_第4页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0 苏武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0苏武传()(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0苏武传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栘中(yí)厩监(jiù)数通使(shù)且鞮侯(jūdī)

B.缑王(gōu)煴火(yùn)浞野侯(zhuó)昆邪王(kūnyé)

C.阏氏(yānzhī)斧钺(yuè)左伊秩訾(zī)棫阳宫(yù)

D.牧羝(dī)啮雪(niè)檠弓弩(jìng)汤镬(huò)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常果引张胜引:牵攀,招供

B.复举剑拟之,武不动拟:比画

C.会论虞常会:会同

D.子为父死,无所恨恨:怨恨

3.下列各句中加线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汉亦留之以相当

B.武使匈奴,明年,陵降

C.武等实在

D.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

4.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和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②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③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④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⑤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⑥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④/③/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5.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C.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D.大王来何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A.惠等哭,舆归营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B.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虽蒙虎钺汤镬,诚甘乐之

C.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D.其一人夜亡,告之天雨雪,武卧啮雪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32~92),西汉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历二十余年基本修成《汉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四史.

B.《汉书》是《史记》以后又一部重要的纪传体史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共二百二十九年的历史.

C.《汉书》把《史记》中的“书”改为“志”,记述典章制度;废弃“世家”,并入“列传”.全书计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

D.《汉书》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它的语言严谨、整齐,带有骈偶成分,在描写人物、叙述史事方面也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二.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现作“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节)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选自李陵《答苏武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B.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C.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D.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2)对下列文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官名。帝王侍从官侍郎、中郎、郎中等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差遣等侍从之职。

B.“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表降职,“右迁”表平级调动。

C.“胡”,古代泛指居住在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此处指匈奴。蛮,是我国古代对南部各民族的称呼。

D.“节”是符节,以竹为竿,上缀有牦牛尾。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苏武“卧起操持”之物即是皇帝所赐符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受到朝廷恩惠: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都作了皇帝的侍从官。苏武逐渐被提升为汉宫栘园中管马厩的官。

B.汉匈关系时好时坏:当时汉朝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相互扣押使节,天汉元年,匈奴单于新立,唯恐受到汉的袭击,又修好关系,释放使节。

C.苏武被扣有偶然因素:单于正要派使节护送苏武等人回汉朝的时候,适逢昆邪王的儿子缑王、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所以扣押苏武。

D.苏武不辱使命: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也没脸面回家,于是拔刀自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②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也。宣帝循武帝故事,求通达茂异士,召见武等于宣室。武诣博士受业,治《易》。以射策甲科为郎。光禄勋举四行,迁为鄠令。武兄弟五人,皆为郡吏,郡县敬惮之。武弟显家有市籍,租常不入,县数负其课。市啬夫求商捕辱显家,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赋繇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久之,太仆王音举武贤良方正,征对策,拜为谏大夫,迁扬州刺史。九江太守戴圣,《礼经》号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及武为刺史,使从事廉得其罪,圣惧,自免。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廷。武闻之,终不扬其恶。而圣子宾客为群盗,得,系庐江,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为刺史,二千石有罪,应时举奏,其余贤与不肖敬之如一,是以郡国各重其守相,州中清平。行部必先即学宫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初,武为郡吏时,事太守何寿。寿知武有宰相器,以其同姓故厚之。后寿为大司农,其兄子为庐江长史。时武奏事在邸,寿兄子适在长安,寿为具召武弟显及故人杨覆众等,酒酣,见其兄子,曰:“此子扬州一长史,材能驽下,未尝省见。”显等甚惭,退以谓武,武曰:“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职在进善退恶。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逸,乃当召见,不可有所私问。”显、覆众强之,不得已召见,赐卮酒。其守法见惮如此。武为人仁厚,好进士,奖称人之善。世以此多焉。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

(选自《汉书何武传》,有删改)

啬夫,文中指征收赋税的小吏。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行部必先即学宫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

B.行部必先即学宫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

C.行部必先即学宫/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

D.行部必先即学宫/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科,是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即皇帝所定甲第,包括状元、榜眼、探花。

B.四行,文中指汉代以德行举士的四条标准,即敦厚、质朴、逊让、节俭。

C.市籍,指秦汉时对市内商人专立的户籍,有市籍的商人,要向官府缴纳赋税。

D.二千石,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两千石,于是以二千石作为郡守的代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武富有才识。他曾因博识通达、才能卓越被汉宣帝召见于宣室;他又拜博士为师,研习《周易》。

B.何武公正无私。何武的弟弟何显家经常不交纳赋税,被征税人求商侮辱,何显想报复求商;何武说服弟弟按章纳税,并招纳求商做了卒吏。

C.何武仁爱厚道。他常劝勉称颂别人的好处,喜欢举荐士人,世人因此称赞他。

D.何武坚持原则。他检举有罪官员,考察任命官员严谨讲规则;他为官声名显赫,政绩显著,受到百姓感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武奏事在邸,寿兄子适在长安,寿为具召武弟显及故人杨覆众等。

②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

(5)大儒者戴圣为何十分佩服何武?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10.给下面的语段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

苏武北海牧羊十九载,高风亮节,两千年来一直为国人传颂。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苏武墓就在咸阳市武功县武功镇龙门村。今年4月27日,记者在咸阳武功县文物旅游推介会上了解到,武功县武功镇将逐步恢复以“武功八景”为核心的九街十八巷龟形古镇原貌,大打历史名人苏武品牌,未来将依托苏武纪念馆,规划重现“苏武北海牧羊”场景。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0苏武传

参考解析与试题解答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栘中(yí)厩监(jiù)数通使(shù)且鞮侯(jūdī)

B.缑王(gōu)煴火(yùn)浞野侯(zhuó)昆邪王(kūnyé)

C.阏氏(yānzhī)斧钺(yuè)左伊秩訾(zī)棫阳宫(yù)

D.牧羝(dī)啮雪(niè)檠弓弩(jìng)汤镬(huò)

A.“数通使”中的“数”应读作“shuò”;

B.“煴火”中的“煴”应读作“yūn”,“昆邪王”中的“昆”应读作“hún”;

C.正确;

D.“檠弓弩”中的“檠”应读作“qíng”。

故选:C。

字音易读错的情况

(1)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ào”不读“xiào”,“恪守”的恪读“kè”不读“gè”,“缕”读“lǚ”而不读“lǒu”,“咯血”的“咯”读“kǎ”,不读“kè”等。

(2)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读“zhèn”,后者读“jiū”,两者容易混淆。

(3)多音多义字的误读。如“发卡”“关卡”中的“卡”读“qiǎ”不读“kǎ”。“角色”中“角”读“jué”不读“jiǎo”。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常果引张胜引:牵攀,招供

B.复举剑拟之,武不动拟:比画

C.会论虞常会:会同

D.子为父死,无所恨恨:怨恨

D.恨:遗憾。译文为: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遗憾。

故选:D。

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

3.下列各句中加线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汉亦留之以相当

B.武使匈奴,明年,陵降

C.武等实在

D.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

A.相当:古义,相抵押;今义,相同;汉朝也留下匈奴使者来相抵押;

B.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苏武出使匈奴,到了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

C.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不虚假或的确;苏武等人确实还活着;

D.相知:古今同义,相互了解;虞常在汉朝时,向来和副使张胜相互了解;

故选:D。

1.爱人: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古义;爱百姓。今义:丈夫或妻子。

2.把握:其为物身轻宜藏,在于把握

古义:手掌内。今义:抓住成功的可靠性

3.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今义:言行不道德。

4.暴露:将士暴露数十年,所欲者土地人民耳

古义:在野外征战。今义:显露出来。

5.便宜:数上书言便宜事

古义:对国家有利的。今义:常用于指东西价钱低廉或不应得的利益。

6.不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7.不避: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

今义:不亚于、不次于。今义:不躲开

8.不起:诸府五辟,诏十至,坚卧不起

古义:不出来做官。今义:略。

9.不可:时有请立刘氏七庙者,太后问辅臣……鲁宗道不可

古义:不同意,不认可。今义:不可以。

10.不过:不过数仞而下

古义:不超过。今义:转折连词

11.北面:何不按兵柬甲,北面下事之

古义:面向北,投降。今义:方位名词之一。

12.城市: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古义:城市里做买卖。今义:略。

13.成立:至于成立

古义:成家立业。今义:略

14.处分:处分适兄意,进止敢自专

古义:安排处理。今义:处罚。

15.初一: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古义:刚一。今义:衣历每月的第一天。

16.从容: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言语、行动得体。今义:不慌不忙

17.从事: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下属官职之一。今义:略。

18.从而: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他)并且…….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19.聪明:耳目聪明,四肢坚固

古义:听力好、视力好。今义:略。

20.操持: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21.动摇:而齿牙动摇

古义:松动。今义:态度不坚定

22.独立: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古义:与众不同。今义:不依赖他人。

23.地方: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略。

24.怠慢:怠慢忘身,灾祸乃作

古义:松懈、轻忽。今义:冷淡不热情

25.反复: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古义:恢复。今义:略

26.放心: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

古义:放纵散漫的心。今义:略。

27.逢迎: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古义:迎接。今义:言行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28.分布:(陆)逊乃益施牙幢,分布角鼓

古义:到处布置。今义:散布在一定区域内。

29.夫人: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今义:男子的配偶。

30.非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情况。今义:很,极。

31.放心: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

古义:放纵散漫的心。今义:略。

4.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和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②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③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④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⑤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⑥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④/③/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①“以”介词,因为;

②“以”,介词,把;

③“以”,介词,把;

④“以”表示时间,“在……的时候”;

⑤“以”,表目的连词,来;

⑥“以”,表目的连词,来;

故选:D。

解答本题主要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只有明确不同虚词的用法,然后多加练习,提高对文言虚词的运用的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5.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C.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D.大王来何操?

例句,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我离开亲人侍奉您的原因,只不过是仰慕您的高尚节操;

A.被动句,“见……于……”表被动,译文: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您欺骗而辜负赵国;

B.定语后置句,“留在汉者”修饰“匈奴使”后置;译文: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

C.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强秦不敢对赵国用兵的原因,只不过是我们两个在;

D.宾语前置句,“何操”即“操何”;译文:大王来时携带了什么;

故选:C。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A.惠等哭,舆归营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B.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虽蒙虎钺汤镬,诚甘乐之

C.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D.其一人夜亡,告之天雨雪,武卧啮雪

A.均为名词作动词,舆:抬、扛,杖:拄、持;

B.均为意动用法,壮:认为…壮烈,乐:认为…快乐;

C.均为使动用法,斗:使…争斗,归:使…归;

D.“夜”是名词作状语,在夜间,“雨”是名词作动词,下雪;

故选:D。

名词活用作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它们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②驴不胜怒,蹄之。

2、如果名词放在助动词、副词的后面或助词“所”“者”的前面,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①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3、谓语后面的介词结构通常作主语,名词后面如果接上了介词结构,那么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为动词。例如:①树之以桑。②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4、名词与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例如:①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②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5、名词还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识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例如:①阙秦以利晋。②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32~92),西汉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历二十余年基本修成《汉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四史.

B.《汉书》是《史记》以后又一部重要的纪传体史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共二百二十九年的历史.

C.《汉书》把《史记》中的“书”改为“志”,记述典章制度;废弃“世家”,并入“列传”.全书计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

D.《汉书》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它的语言严谨、整齐,带有骈偶成分,在描写人物、叙述史事方面也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A项中“西汉”应为“东汉”;

B项,正确;

C项,正确;

D项,正确;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这四史有关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平时的积累作出恰当的判断,如果平时积累的太少,解答本题就会出错,所以要注意对文学常识的积累.

二.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现作“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节)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选自李陵《答苏武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

A.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B.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C.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D.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2)对下列文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郎”,官名。帝王侍从官侍郎、中郎、郎中等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差遣等侍从之职。

B.“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表降职,“右迁”表平级调动。

C.“胡”,古代泛指居住在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此处指匈奴。蛮,是我国古代对南部各民族的称呼。

D.“节”是符节,以竹为竿,上缀有牦牛尾。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苏武“卧起操持”之物即是皇帝所赐符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苏武受到朝廷恩惠: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都作了皇帝的侍从官。苏武逐渐被提升为汉宫栘园中管马厩的官。

B.汉匈关系时好时坏:当时汉朝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相互扣押使节,天汉元年,匈奴单于新立,唯恐受到汉的袭击,又修好关系,释放使节。

C.苏武被扣有偶然因素:单于正要派使节护送苏武等人回汉朝的时候,适逢昆邪王的儿子缑王、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所以扣押苏武。

D.苏武不辱使命: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也没脸面回家,于是拔刀自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②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1)“斩将搴旗”“追奔逐北”都是并列式的动宾式结构,所以“斩将搴旗”中间不用断开,“追奔逐北”中间不用断开。同时“斩将搴旗”“追奔逐北”是两件事情,中间应该断开,排除A、B、D。故选:C。句子翻译为:但是仍然斩敌将,拔敌旗,追逐败逃之敌,在肃清残敌时,斩杀其骁勇将领,使我全军将士,都能视死如归。

(2)B.“‘右迁’表平级调动”错误,“右迁”是升官的意思。

(3)C.“昆邪王的儿子缑王”错误,原文是“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不是昆邪王的儿子。

(4)①乃:于是;以:凭着……身份;匈奴使留在汉者: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定语后置句;因:趁便;答:答谢。句子翻译为: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趁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

②发:被揭发;以:把;状:事情经过;及:牵连;见犯:受到侮辱;乃:才;重:更。句子翻译为: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

解析:

(1)C

(2)B

(3)C

(4)①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趁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

②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

参考译文: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都作了皇帝的侍从官。苏武逐渐被提升为汉宫栘园中管马厩的官。当时汉朝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廷也扣留了人来抵押。天汉元年,且鞮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趁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已经到了匈奴那里,备办了一些礼品送给单于。单于渐渐倨傲,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汉朝正要派送苏武等人的时候,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降汉,后来又跟随浞野侯陷没在匈奴,以及卫律所带领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中,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赐。”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告发了这件事。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单于派卫律审理这一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因此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左伊秩訾说:“假如是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恢复气息。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节)

从前先帝授予我步兵五千,出征远方。五员将领迷失道路,我单独与匈奴军遭遇作战,携带着供征战万里的粮草,率领着徒步行军的部队;出了国境之外,进入强胡的疆士;以五千士兵对付十万敌军;指挥疲惫不堪的队伍,抵挡养精蓄锐的马队。但是仍然斩敌将,拔敌旗,追逐败逃之敌,在肃清残敌时,斩杀其骁勇将领,使我全军将士,都能视死如归。我没有什么能耐,很少担当重任,内心暗以为,此时的战功,是其他情况下所难以相比的了。

(选自李陵《答苏武书》)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也。宣帝循武帝故事,求通达茂异士,召见武等于宣室。武诣博士受业,治《易》。以射策甲科为郎。光禄勋举四行,迁为鄠令。武兄弟五人,皆为郡吏,郡县敬惮之。武弟显家有市籍,租常不入,县数负其课。市啬夫求商捕辱显家,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赋繇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久之,太仆王音举武贤良方正,征对策,拜为谏大夫,迁扬州刺史。九江太守戴圣,《礼经》号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及武为刺史,使从事廉得其罪,圣惧,自免。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廷。武闻之,终不扬其恶。而圣子宾客为群盗,得,系庐江,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为刺史,二千石有罪,应时举奏,其余贤与不肖敬之如一,是以郡国各重其守相,州中清平。行部必先即学宫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初,武为郡吏时,事太守何寿。寿知武有宰相器,以其同姓故厚之。后寿为大司农,其兄子为庐江长史。时武奏事在邸,寿兄子适在长安,寿为具召武弟显及故人杨覆众等,酒酣,见其兄子,曰:“此子扬州一长史,材能驽下,未尝省见。”显等甚惭,退以谓武,武曰:“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职在进善退恶。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逸,乃当召见,不可有所私问。”显、覆众强之,不得已召见,赐卮酒。其守法见惮如此。武为人仁厚,好进士,奖称人之善。世以此多焉。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

(选自《汉书何武传》,有删改)

啬夫,文中指征收赋税的小吏。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

A.行部必先即学宫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

B.行部必先即学宫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

C.行部必先即学宫/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

D.行部必先即学宫/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甲科,是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即皇帝所定甲第,包括状元、榜眼、探花。

B.四行,文中指汉代以德行举士的四条标准,即敦厚、质朴、逊让、节俭。

C.市籍,指秦汉时对市内商人专立的户籍,有市籍的商人,要向官府缴纳赋税。

D.二千石,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两千石,于是以二千石作为郡守的代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何武富有才识。他曾因博识通达、才能卓越被汉宣帝召见于宣室;他又拜博士为师,研习《周易》。

B.何武公正无私。何武的弟弟何显家经常不交纳赋税,被征税人求商侮辱,何显想报复求商;何武说服弟弟按章纳税,并招纳求商做了卒吏。

C.何武仁爱厚道。他常劝勉称颂别人的好处,喜欢举荐士人,世人因此称赞他。

D.何武坚持原则。他检举有罪官员,考察任命官员严谨讲规则;他为官声名显赫,政绩显著,受到百姓感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武奏事在邸,寿兄子适在长安,寿为具召武弟显及故人杨覆众等。

②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

(5)大儒者戴圣为何十分佩服何武?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1)“试其诵论”“问以得失”与前文的“见诸生”一样,皆为何武到学宫之后的行为,故“试其诵论”“问其得失”前皆应断开,由此排除A、C、D。故选:B。句子翻译为:巡行部属一定要先到学宫接见诸生,考查他们的诵读和论辩,询问他们政事的得失﹒然后进入传舍,拿出记录询问耕种田地的数量,五谷的好坏,之后才会见郡守,把这作为惯常的次序。

(2)A.“甲科,是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错误,“甲科”为古代测试科目名,汉取士有甲乙等科。

(3)D.“他为官声名显赫,政绩显著”错误,由原文“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可知,他做官也没什么显赫的名声,离任后常被人怀念。由此可知,他为官名声并不显赫,“政绩显著”文中也不明显。

(4)①时武奏事在邸: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时武在邸奏事”;适:恰好;为具:备酒席。句子翻译为:当时何武在官邸奏事,何寿哥哥的儿子恰好在长安,何寿备酒席请来何武的弟弟何显和老朋友杨覆众等人。

②疾:憎恶;于:向;以:来;相:互相;参检:参考检验。句子翻译为:然而他憎恶朋党,一定向儒者询问考察文官,一定向文官询问考察儒者,用来相互参考检验。

(5)由原文“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廷。武闻之,终不扬其恶”可知,后来(他)做了博士,在朝廷上诽谤何武。何武听说了这件事,自始至终未宣扬他的恶行。由此可知,戴圣在朝廷上诋毁何武,何武始终未宣扬他的恶行。

由原文“而圣子宾客为群盗,得,系庐江,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可知,后来,戴圣的儿子的宾客聚众为盗,被官吏捕获,拘囚在庐江,戴圣自以为儿子一定会死。何武用心公平地裁决这件事,戴圣的儿子最后未被判死罪。从这以后,戴圣羞愧心服。由此可知,戴圣儿子的宾客聚众为盗,戴圣的儿子被抓后,戴圣以为儿子必死,何武却公平裁决,令戴圣的儿子免于死罪。

解析:

(1)B

(2)A

(3)D

(4)①当时何武在官邸奏事,何寿哥哥的儿子恰好在长安,何寿备酒席请来何武的弟弟何显和老朋友杨覆众等人。

②然而他憎恶朋党,一定向儒者询问考察文官,一定向文官询问考察儒者,用来相互参考检验。

(5)①戴圣在朝廷上诋毁何武,何武始终未宣扬他的恶行。②戴圣儿子的宾客聚众为盗,戴圣的儿子被抓后,戴圣以为儿子必死,何武却公平裁决,令戴圣的儿子免于死罪。

参考译文:

何武字君公,是蜀郡郫县人。汉宣帝沿袭武帝旧例,寻求博识通达才能卓越的士人,在宣室召见何武等人。何武拜见博士学习,研习《周易》。凭考中射策甲科做了郎官。光禄勋以四行推举官吏,何武升任鄠县县令。何武兄弟五人,都是郡中官吏,郡县的人很敬畏他们。何武的弟弟何显家有商人户籍,经常不交纳赋税,县里多次负担他的赋税。集市上负责收税的人求商抓住这点侮辱何显家,何显大怒,想要凭借官吏职事中伤求商。何武说:“因为我们家交租赋服徭役不在众人之前,以公事为重,不徇私情的官吏难道不应该这样吗!”何武最终报告太守,招纳求商做了卒吏,州里的人听说了这件事都很敬佩他。过了很久,太仆王音以贤良方正推举何武,(皇帝)召他对策,授予他谏大夫之职,升他为扬州刺史。九江太守戴圣,是《礼经》中号称小戴的那个人,实行惩处多不遵守法令,前刺史因为他是大儒,宽容了他。等到何武做刺史,何武派从事查访到他的罪行,戴圣害怕,自己辞了官。后来(他)做了博士,在朝廷上诽谤何武。何武听说了这件事,自始至终未宣扬他的恶行。后来,戴圣的儿子的宾客聚众为盗,被官吏捕获,拘囚在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