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高二年级第二单元练习卷()(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第二单元练习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鲁迅主张掀翻吃人的宴席,捣毁安排这宴席的厨房,但是,这宴席的一切享有者都必然要保卫这盛宴免遭扰乱。这就决定了鲁迅与权威话语之间的对立关系。看鲁迅的一生,直接干预政治的行为不多,发表政治时评极少,他总是守在文化阵地上,从事他的文学活动,而政治家们却对他视若洪水猛兽,原因大半在此。但是,鲁迅与权威话语的冲突还不仅在于他对古老传统的无情批判。而是在于他虽然很少谈政治,却从骨子里与政治权威格格不入。作为独立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不可能重新回到依附权威的旧路。他获得了现代独立性,也为这独立性付出了人生的代价。那就是要孤独地承受来自权威的各种压迫。而鲁迅的性格又使他越是在压迫之中,越容易坚守阵地。他顽强地坚守着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立场,捍卫着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无论有什么样的压迫,也决不放弃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独立批判权。在对权威话语的反抗中,鲁迅以自己的话语实践确立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独立性。
大概应该承认,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也有自己的某种独立性,而且几千年历史上一再出现的“道”与“势”的冲突往往显示着他们的骨气。但是,“道”与“势”的冲突是有限的,暂时的,从理论上讲,只有遇到“无道昏君”时这种冲突才会发生。如果皇帝宝座上坐的是“有道明君”,这“道”与“势”就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之所以是常态而不是偶然,因为古代帝王不仅多是圣人之徒,与读书人本是同门弟子,而且即使不是儒家信徒,在统治国家时也决不拒绝孔孟之道。儒家学说的命运历来如此:所有旧秩序的破坏者都要反孔,到旧秩序破坏完了,要建设自己的新秩序时就转眼变成尊孔的表率。这原因在于儒家学说是一种有利于安定团结的学说,它有助于使人做稳了奴隶。正因为这样,在古代中国,“道”与“势”没有根本的冲突。同时,科举制在弥合着道与势的裂缝。“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使古代文人没有承担知识分子的使命从而去探寻新“道”,这就避免了许多冲突。然而,正因为这样,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话语,中国文学也一样没有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
知识分子往往都很敏感,但有他那种感觉的大概不多。鲁迅总有一种压迫感,总感觉自己是奴隶。仔细想想,社会并未对鲁迅特别过不去,压迫放在别人身上也许根本没有感觉,鲁迅却为之痛心疾首。然而,正是这种感觉分出了觉醒和麻木,分出了甘于做奴隶和不甘做奴隶。在文坛上,则从帮忙与帮闲的文学中分出了独立的知识分子话语。这种感觉使他与权势者格格不入。
他反复抨击奴才,反对奴性,反对奴隶道德,是对奴隶制度和奴隶主义的彻底反叛。这与鲁迅对权威的反抗是一致的,是鲁迅反抗权威话语的一种表现。反对奴性之举与社会统治者制造奴隶的愿望是背道而驰的。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希望知识分子帮忙制造好的奴隶。鲁迅却坚决拒绝这种合作,背离了传统的康庄大道,而走上了孤独的险途。这是一切有奴隶主思想的人都不欢迎的,然而,没有这一点,就没有知识分子话语的独立性。
(摘编自李新宇《鲁迅: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基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与权威话语之间的关系对立,他不直接干预政治,极少发表政治时评,是政治家视鲁迅为洪水猛兽的原因。
B.无论有什么样的压迫,鲁迅也决不放弃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独立批判权,捍卫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
C.因为古代帝王多是圣人之徒,在统治国家时决不会拒绝孔孟之道,所以在中国历史上“道”与“势”统一是常态。
D.鲁迅反复抨击奴才,反对奴性,反对奴隶道德,是对奴隶制度和奴隶主义的彻底反叛,是反抗权威话语的一种表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比喻的论证手法,把鲁迅对政治权威的反抗比作掀翻吃人的宴席、捣毁安排宴席的厨房。
B.文章以中国历史上几千年一再出现的“道”与“势”的冲突,论证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立性的局限性。
C.文章以鲁迅对权威话语的反抗为前提,论证鲁迅以自己的话语实践确立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独立性的观点。
D.文章首先指出鲁迅与政治权威格格不入,接着阐述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局限性,最后归结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儒家学说是不利于团结的,科举制没有弥合“道”与“势”的裂缝,古代文人就能承担知识分子的使命,去探寻新“道”。
B.因为所有旧秩序的破坏者都要反孔,所有新秩序的建设者都要尊孔,所以儒家学说成了一种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的学说。
C.鲁迅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身份,但他在精神上已经不是奴隶。他的这种反抗态度和立场使他与权威形成了一种紧张的对立关系。
D.社会统治者希望制造奴隶,而鲁迅反对奴性之举与此相矛盾。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帮忙制造听话的奴隶,而鲁迅却坚决拒绝这种合作。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带伞的女人
吴富明
很多年以前,我还是报社的一名见习记者,我的第一个采访对象是一名舞蹈教师。她的《伞舞》获得了全国文艺大奖。
那天,她正在指导学生排演舞蹈。她显得活泼、开朗、动作轻盈,可说是个人见人爱的姑娘。我的采访很顺利。
可是当我和她从少年宫出来时,天却下起了大雨。她就将自己带的油纸伞撑开。我心想,她真有先见之明呢。
我的采访稿第二天就见了报,反响不错。我从报社出来时,正好又碰到她。我发觉她又带了那把油纸伞。我想,她真是个敬业的人,走路还忘不了自己的舞具。不过,天正火热,也许是为遮阳。
后来,她结婚时请了我。过了不久,她和她的先生去旅游了,在旅途中就发生了变故。在她住的宾馆里,她的那把油纸伞弄丢了。
那个晚上,她颤抖不已,并不时抱住头,往墙角躲。她的丈夫不住地劝慰:不就一把伞嘛,买一把就得了,干吗闹成这样?丈夫的话并没改变她的态度。这事让在宾馆住宿的人都觉得可笑,有人开始怀疑她丈夫所为了,这让做丈夫的感到难堪。
就在让人不可思议的时候,宾馆服务员送来了伞。走时说了句:您的伞忘在楼底了。不就一把伞,还是把油纸伞,就这么急的,要是丢了别的不就……
看服务员出去,丈夫才想起是自己在妻子睡着时,带伞出去买烟了,天正下雨。没想,到楼底进了趟厕所,就忘记伞了。
她见了伞后,一把夺过,忽地打开,罩在头上叫道:来呀,来呀,我不怕!丈夫这时才发觉自己的女人是疯了。丈夫就不理她了,由她闹去。在极度困乏中丈夫睡去了。她下意识地发现了自己的失态,就吃了一惊,只好无奈地一笑,把伞放在床边,也睡去。
可以想象,结婚的旅程就被打乱了。他们不得不回了家。丈夫要带她去找医生,可她却说,我没事,干吗找医生?丈夫说,你肯定是练舞过头了,那么多舞蹈,非要用伞当道具不可?她没有说话,只有无尽地泪流。
当我第二次采访时,她的又一个伞舞获了奖。只是,她已是一个离了婚的女人。
你们不是很般配吗,怎就……我问她。
男人护不了我的,在我无助时,还不如我这伞呢。她笑了下说。稍顿,她发觉我在发愣,忙说,不包括你这样的男人。
我就笑了。可心里却想,这个女人是不是真有毛病,还是心理有障碍呢?
你在想什么?她说,你们当记者的就是敏感。
再次祝贺你。愿你的伞舞更加成功。我热情地说。
太谢谢你了。她真诚地向我伸出了手。那手真柔滑,可以想象,伞在她的手里该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呀!
待我大学毕业的那年,我正式成为报社的一名记者。能取得如今的这个职位,对她的成功报道,正是对我的最好回报。我在心里十分感激她。
不过,我却一直不明白,她在无人时,为何总在腋下夹着那把油纸伞呢?我渴望解开这个谜。
那时,我开始对武侠小说感兴趣。常读到小说中武林中人用伞当武器,抵挡来自各方的暗器。我想,她带伞可不会是挡东西吧,除了雨、太阳,又能挡什么呢?我对自己有这种想法觉得可笑。然而,她突然打来的电话让我吃了一惊。
她说,我不知怎的,老记起你。我知道你在注意我的伞,今天就告诉你……她的话里流露着一股悲怆。
原来如此。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女孩,就因被心爱的人抛弃,而反被村人误解、嘲笑、诽谤,还时不时受冷不丁的石块、菜叶的袭击。由于多次被伤害,她就养成了带伞的习惯。有了伞,她仿佛就有了依靠,伞没了,她就感到恐惧,精神也垮了。
后来呢?我的心颤动着。
“那年冬天,我考上了艺院,我面试能过关,全凭的就是当年锻炼的伞技。说真的,伞还真管用,一撑一旋,什么物什全飞了,叫那些人目瞪口呆……可至今,我却离不开伞了,特别是一个人的时候,脑子里常会有幻觉……”
我感到电话那端气息有些凝咽,忙改变了话题说,你今晚有空吗?可否出来走走,我一个人也闲着。
“这……好吧,我有空,我一定来。”她的气息让话筒热起来了,“告诉你吧,我可是个武侠小说迷,那伞在书中真有许多精彩情节呢。”
哦,是吗?我的心暗暗一惊。
那晚,她没有带伞。她把我的手臂挽得很紧,走得特别轻盈。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我”的视角,通过写主人公与伞的关系变化,生动地讲述了她曲折的命运遭际,展现了她复杂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
B.前两次见她带伞,觉得她是个细心、敬业的女人,先从理解写起,继而写到一系列不理解,既为后文蓄势,也为增加小说的波澜。
C.“感到难堪”、将伞忘在楼下、“不理她”“由她闹去”等细节,都表明丈夫是个粗心、冷漠、心胸狭隘的人,对她缺乏理解和关爱。
D.“不包括你这样的男人”“她真诚地向我伸出了手”“她把我的手臂挽得很紧”,这些细节描写都含蓄地暗示出小说最后的美好结局。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带伞的女人”富有特色,能给读者一个鲜明的印象和强烈的视觉感受,同时还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她的气息让话筒热起来了”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她的情绪的变化,以及对我的友好态度。
C.小说中有许多生动的细节描写,不仅含蓄地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微妙变化,也很好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善于设置悬念,层层铺垫,以引起读者对人物经历、结局和内心世界的关切,收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3)针对后文讲到的主人公早年曾在农村“被村人误解、嘲笑、诽谤,还时不时受冷不丁的石块、菜叶的袭击”这一情节,前文设置了几处伏笔,请列举两例,并说明其作用。
(4)结合文本,概括分析“伞”这一事物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
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自咏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蟠木:弯曲的树。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
B.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颔联中的措辞可看出诗人的生活态度。
C.“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D.诗人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效果。
(2)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述了哪些人生态度。
三.默写(共1小题)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述而》中,“,”用比喻形象地表述了孔子对富贵和道义的态度。
(2)《芣苢》一诗出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
(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两句,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启示人们应目光长远,放眼大局。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道人也。逖性豁荡,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散谷帛以周贫乏。后博览书记,该涉古今,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年二十四,阳平辟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大驾西幸长安,关东诸侯范阳王虓、高密王略等竞召之,皆不就。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表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曰:“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初,北中郎将刘演距于石勒也,流人坞主张平、樊雅等在谯,演署平为豫州刺史,雅为谯郡太守。又有谢浮等十余部,皆统属平。逖诱浮使取平。樊雅遣众夜袭逖,直趣逖幕。逖命左右距之,督护董昭与贼战,走之。逖率众追讨,而张平余众助雅攻逖。蓬陂坞主陈川,自号宁朔将军。逖遣使求救于川,川遣将李头率众援之,逖遂克谯城。初,樊雅之据谯也,逖以力弱,求助于南中郎将王含,含遣桓宣领兵助逖。逖既克谯,宣等乃去。石季龙闻而引众围谯,含又遣宣救逖,季龙闻宣至而退。宣遂留,助逖讨诸屯坞未附者。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是吴人,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乃致妻孥汝南大木山下。逖虽怀帛忧愤,而图进取不辍,营缮武牢城。逖恐南无坚垒,乃使从子汝南太守济率众筑垒。未成,而逖病甚。俄卒于雍丘。
(节选自《晋书祖逖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B.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C.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D.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汉时设立的察举测试科目,用以任用官员,由地方官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明清变成对秀才的雅称。
B.关东,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东”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东为“关东”不同。
C.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意思是天子居住的地方规模很大,人口众多,现代泛指首都。以“京”称都城开始于周朝建立之初。
D.坞主,东汉,魏晋南北朝时坞堡之主。东汉末年以来,豪强地主或官僚贵族聚众筑坞堡以武装自守,因未有朝命,故称坞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逖仁爱善良,德才兼备。祖逖经常周济乡间穷苦百姓;博览群书,贯通古今,被世人誉为有辅佐之才。
B.祖逖忠君报国,不怀二志。祖逖积极为国建言,报效国家;虽有多方诸侯征召、任命,但他都拒绝赴任。
C.祖逖深得拥戴,逆转战局。在谯城战役中,祖逖在陈川、王含等人的帮助下,击败了樊雅、石勒。
D.祖逖发展贸易,不改初心。祖逖与石勒放开贸易,以休养生息;虽疾病在身,仍然坚守收复疆土之初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
②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
(5)请简要概括祖逖郁郁而终的原因。
五.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应物兄》是几十年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如果从文学谱系来讨论《应物兄》的话,这个庞然大物几乎是难以_______的。长久以来,我们祝愿中国文学能够让世人_______,能够有一部不负我们伟大学传统、不负我们百年来对中外文学经验积累的一部小说,经过漫长的等待,现在,它终于_______。《应物兄》发表之后,首先在上海批评界引发了近乎海啸般的震动,除了部元宝温和地提出了少许质疑和批评之外,几乎_______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小说封面有一句寄语或提示曰:虚己应物,恕而后行。其出自《晋书外戚传王濛》,意在说待人接物应有的态度和要求,顺应事物谨慎行事。这是作家对个人叙事和处理人物的自我提示,我不但更愿意从创作的方法上理解“应物”的含义。在塑造摹写应物兄等一干人物及其关系的时候,()。在这样的意义上,将小说命名为“应物兄”。而“应物”对小说而言,不仅是一个人物,而且是的创作方法和其自我期许。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理清刮目相看如期而至众口一词
B.理清另眼相看如约而至异口同声
C.厘清刮目相看如期而至众口一词
D.厘清另眼相看如约而至异口同声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但我更愿意从创作的方法上理解“应物”的含义
B.不但我更愿意在创作的方法上理解“应物”的含义
C.但我更愿意在创作的方法上理解“应物”的含义
D.但我更愿意从创作的方法上理解“应物”的含义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的主观愿望是力求达到应物象形的艺术效果
B.其主观愿望是力求达到应物象形的艺术效果
C.的主观愿望是力求做到应物象形的艺术效果
D.其主观愿望是力求做到应物象形的艺术效果
六.作文(共2小题)
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甘心做奴隶的人,不知道自由的力量。
﹣﹣贝克
没有自由的秩序和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
﹣﹣西奥多罗斯福
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
﹣﹣毕达哥拉斯
自由是古今中外永恒的话题。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谈到自由的话题,比如,学校禁止使用手机,学生就说限制了自己的自由;学校统一着装,也有学生认为限制了自己的自由。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联系自己的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8.《荷花淀》中“夫妻话别”时水生嫂的话温柔似水,表现出她温顺、体贴的个性,她对丈夫极为依恋,但她又是有勇气的,准备承担丈夫交给她的任何责任。请把她的话改写成个性泼辣的女人的语言,表现她用表面上的不在意掩饰内心的不舍之情,故意把事情说得轻描淡写好让丈夫放心去参军。要求:语言简洁、通畅,300字左右。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第二单元练习卷
参考解析与试题解答
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鲁迅主张掀翻吃人的宴席,捣毁安排这宴席的厨房,但是,这宴席的一切享有者都必然要保卫这盛宴免遭扰乱。这就决定了鲁迅与权威话语之间的对立关系。看鲁迅的一生,直接干预政治的行为不多,发表政治时评极少,他总是守在文化阵地上,从事他的文学活动,而政治家们却对他视若洪水猛兽,原因大半在此。但是,鲁迅与权威话语的冲突还不仅在于他对古老传统的无情批判。而是在于他虽然很少谈政治,却从骨子里与政治权威格格不入。作为独立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不可能重新回到依附权威的旧路。他获得了现代独立性,也为这独立性付出了人生的代价。那就是要孤独地承受来自权威的各种压迫。而鲁迅的性格又使他越是在压迫之中,越容易坚守阵地。他顽强地坚守着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立场,捍卫着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无论有什么样的压迫,也决不放弃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独立批判权。在对权威话语的反抗中,鲁迅以自己的话语实践确立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独立性。
大概应该承认,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也有自己的某种独立性,而且几千年历史上一再出现的“道”与“势”的冲突往往显示着他们的骨气。但是,“道”与“势”的冲突是有限的,暂时的,从理论上讲,只有遇到“无道昏君”时这种冲突才会发生。如果皇帝宝座上坐的是“有道明君”,这“道”与“势”就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之所以是常态而不是偶然,因为古代帝王不仅多是圣人之徒,与读书人本是同门弟子,而且即使不是儒家信徒,在统治国家时也决不拒绝孔孟之道。儒家学说的命运历来如此:所有旧秩序的破坏者都要反孔,到旧秩序破坏完了,要建设自己的新秩序时就转眼变成尊孔的表率。这原因在于儒家学说是一种有利于安定团结的学说,它有助于使人做稳了奴隶。正因为这样,在古代中国,“道”与“势”没有根本的冲突。同时,科举制在弥合着道与势的裂缝。“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使古代文人没有承担知识分子的使命从而去探寻新“道”,这就避免了许多冲突。然而,正因为这样,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话语,中国文学也一样没有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
知识分子往往都很敏感,但有他那种感觉的大概不多。鲁迅总有一种压迫感,总感觉自己是奴隶。仔细想想,社会并未对鲁迅特别过不去,压迫放在别人身上也许根本没有感觉,鲁迅却为之痛心疾首。然而,正是这种感觉分出了觉醒和麻木,分出了甘于做奴隶和不甘做奴隶。在文坛上,则从帮忙与帮闲的文学中分出了独立的知识分子话语。这种感觉使他与权势者格格不入。
他反复抨击奴才,反对奴性,反对奴隶道德,是对奴隶制度和奴隶主义的彻底反叛。这与鲁迅对权威的反抗是一致的,是鲁迅反抗权威话语的一种表现。反对奴性之举与社会统治者制造奴隶的愿望是背道而驰的。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希望知识分子帮忙制造好的奴隶。鲁迅却坚决拒绝这种合作,背离了传统的康庄大道,而走上了孤独的险途。这是一切有奴隶主思想的人都不欢迎的,然而,没有这一点,就没有知识分子话语的独立性。
(摘编自李新宇《鲁迅: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基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鲁迅与权威话语之间的关系对立,他不直接干预政治,极少发表政治时评,是政治家视鲁迅为洪水猛兽的原因。
B.无论有什么样的压迫,鲁迅也决不放弃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独立批判权,捍卫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
C.因为古代帝王多是圣人之徒,在统治国家时决不会拒绝孔孟之道,所以在中国历史上“道”与“势”统一是常态。
D.鲁迅反复抨击奴才,反对奴性,反对奴隶道德,是对奴隶制度和奴隶主义的彻底反叛,是反抗权威话语的一种表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文章运用比喻的论证手法,把鲁迅对政治权威的反抗比作掀翻吃人的宴席、捣毁安排宴席的厨房。
B.文章以中国历史上几千年一再出现的“道”与“势”的冲突,论证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立性的局限性。
C.文章以鲁迅对权威话语的反抗为前提,论证鲁迅以自己的话语实践确立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独立性的观点。
D.文章首先指出鲁迅与政治权威格格不入,接着阐述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局限性,最后归结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
A.如果儒家学说是不利于团结的,科举制没有弥合“道”与“势”的裂缝,古代文人就能承担知识分子的使命,去探寻新“道”。
B.因为所有旧秩序的破坏者都要反孔,所有新秩序的建设者都要尊孔,所以儒家学说成了一种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的学说。
C.鲁迅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身份,但他在精神上已经不是奴隶。他的这种反抗态度和立场使他与权威形成了一种紧张的对立关系。
D.社会统治者希望制造奴隶,而鲁迅反对奴性之举与此相矛盾。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帮忙制造听话的奴隶,而鲁迅却坚决拒绝这种合作。
(1)A.“他不直接干预政治,极少发表政治时评,是政治家视鲁迅为洪水猛兽的原因”错,根据第一段,“他不直接干预政治,极少发表政治时评”应是政治家欢迎的,而不是政治家反对鲁迅的原因。
(2)B.“以中国历史上几千年一再出现的‘道’与‘势’的冲突”错,应是以“道”与“势”的统一,论证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立性的局限性。
(3)A.根据第二段“在古代中国,‘道’与‘势’没有根本的冲突。同时,科举制在弥合着道与势的裂缝。‘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使古代文人没有承担知识分子的使命从而去探寻新‘道’,这就避免了许多冲突。然而,正因为这样,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话语,中国文学也一样没有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判断绝对化;B.根据第二段“儒家学说的命运历来如此:所有旧秩序的破坏者都要反孔,到旧秩序破坏完了,要建设自己的新秩序时就转眼变成尊孔的表率。这原因在于儒家学说是一种有利于安定团结的学说,它有助于使人做稳了奴隶”,颠倒因果;D.由原文最后段“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希望知识分子帮忙制造听话的奴隶”可看出这是统治者的一种希望,而D项表述“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帮忙制造听话的奴隶”则将其变成了事实。
解析:(1)A
(2)B
(3)C
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1.精读。不是“精细”地读,而是“精明”地读。所谓“精明”地读,就是该读的读,抓紧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应读的是重要信息,要精确把握;不该读的是次要信息,要置之不理。分割两类信息,是解决所有阅读题目的根本方法。
2、审题。审题干时先要明确选“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错误的一项”,再比较选项和题干,看是否答非所问。有的选项本身符合原文的意思,但却不是题干所问的问题。
3.定位。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中择出与之“对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对应句。
4.对照。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与二者有差异的表述并相互对照。
5.选取。比较选项,选出正确的或错误的一项。其间需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知识和能力积累,快速而准确地判定选项正误。在做该类文章阅读题时,如果不仅读懂了所给的材料,而且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那就能很容易识破陷阱,轻而易举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解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带伞的女人
吴富明
很多年以前,我还是报社的一名见习记者,我的第一个采访对象是一名舞蹈教师。她的《伞舞》获得了全国文艺大奖。
那天,她正在指导学生排演舞蹈。她显得活泼、开朗、动作轻盈,可说是个人见人爱的姑娘。我的采访很顺利。
可是当我和她从少年宫出来时,天却下起了大雨。她就将自己带的油纸伞撑开。我心想,她真有先见之明呢。
我的采访稿第二天就见了报,反响不错。我从报社出来时,正好又碰到她。我发觉她又带了那把油纸伞。我想,她真是个敬业的人,走路还忘不了自己的舞具。不过,天正火热,也许是为遮阳。
后来,她结婚时请了我。过了不久,她和她的先生去旅游了,在旅途中就发生了变故。在她住的宾馆里,她的那把油纸伞弄丢了。
那个晚上,她颤抖不已,并不时抱住头,往墙角躲。她的丈夫不住地劝慰:不就一把伞嘛,买一把就得了,干吗闹成这样?丈夫的话并没改变她的态度。这事让在宾馆住宿的人都觉得可笑,有人开始怀疑她丈夫所为了,这让做丈夫的感到难堪。
就在让人不可思议的时候,宾馆服务员送来了伞。走时说了句:您的伞忘在楼底了。不就一把伞,还是把油纸伞,就这么急的,要是丢了别的不就……
看服务员出去,丈夫才想起是自己在妻子睡着时,带伞出去买烟了,天正下雨。没想,到楼底进了趟厕所,就忘记伞了。
她见了伞后,一把夺过,忽地打开,罩在头上叫道:来呀,来呀,我不怕!丈夫这时才发觉自己的女人是疯了。丈夫就不理她了,由她闹去。在极度困乏中丈夫睡去了。她下意识地发现了自己的失态,就吃了一惊,只好无奈地一笑,把伞放在床边,也睡去。
可以想象,结婚的旅程就被打乱了。他们不得不回了家。丈夫要带她去找医生,可她却说,我没事,干吗找医生?丈夫说,你肯定是练舞过头了,那么多舞蹈,非要用伞当道具不可?她没有说话,只有无尽地泪流。
当我第二次采访时,她的又一个伞舞获了奖。只是,她已是一个离了婚的女人。
你们不是很般配吗,怎就……我问她。
男人护不了我的,在我无助时,还不如我这伞呢。她笑了下说。稍顿,她发觉我在发愣,忙说,不包括你这样的男人。
我就笑了。可心里却想,这个女人是不是真有毛病,还是心理有障碍呢?
你在想什么?她说,你们当记者的就是敏感。
再次祝贺你。愿你的伞舞更加成功。我热情地说。
太谢谢你了。她真诚地向我伸出了手。那手真柔滑,可以想象,伞在她的手里该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呀!
待我大学毕业的那年,我正式成为报社的一名记者。能取得如今的这个职位,对她的成功报道,正是对我的最好回报。我在心里十分感激她。
不过,我却一直不明白,她在无人时,为何总在腋下夹着那把油纸伞呢?我渴望解开这个谜。
那时,我开始对武侠小说感兴趣。常读到小说中武林中人用伞当武器,抵挡来自各方的暗器。我想,她带伞可不会是挡东西吧,除了雨、太阳,又能挡什么呢?我对自己有这种想法觉得可笑。然而,她突然打来的电话让我吃了一惊。
她说,我不知怎的,老记起你。我知道你在注意我的伞,今天就告诉你……她的话里流露着一股悲怆。
原来如此。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女孩,就因被心爱的人抛弃,而反被村人误解、嘲笑、诽谤,还时不时受冷不丁的石块、菜叶的袭击。由于多次被伤害,她就养成了带伞的习惯。有了伞,她仿佛就有了依靠,伞没了,她就感到恐惧,精神也垮了。
后来呢?我的心颤动着。
“那年冬天,我考上了艺院,我面试能过关,全凭的就是当年锻炼的伞技。说真的,伞还真管用,一撑一旋,什么物什全飞了,叫那些人目瞪口呆……可至今,我却离不开伞了,特别是一个人的时候,脑子里常会有幻觉……”
我感到电话那端气息有些凝咽,忙改变了话题说,你今晚有空吗?可否出来走走,我一个人也闲着。
“这……好吧,我有空,我一定来。”她的气息让话筒热起来了,“告诉你吧,我可是个武侠小说迷,那伞在书中真有许多精彩情节呢。”
哦,是吗?我的心暗暗一惊。
那晚,她没有带伞。她把我的手臂挽得很紧,走得特别轻盈。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小说从“我”的视角,通过写主人公与伞的关系变化,生动地讲述了她曲折的命运遭际,展现了她复杂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
B.前两次见她带伞,觉得她是个细心、敬业的女人,先从理解写起,继而写到一系列不理解,既为后文蓄势,也为增加小说的波澜。
C.“感到难堪”、将伞忘在楼下、“不理她”“由她闹去”等细节,都表明丈夫是个粗心、冷漠、心胸狭隘的人,对她缺乏理解和关爱。
D.“不包括你这样的男人”“她真诚地向我伸出了手”“她把我的手臂挽得很紧”,这些细节描写都含蓄地暗示出小说最后的美好结局。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题目“带伞的女人”富有特色,能给读者一个鲜明的印象和强烈的视觉感受,同时还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她的气息让话筒热起来了”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她的情绪的变化,以及对我的友好态度。
C.小说中有许多生动的细节描写,不仅含蓄地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微妙变化,也很好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善于设置悬念,层层铺垫,以引起读者对人物经历、结局和内心世界的关切,收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3)针对后文讲到的主人公早年曾在农村“被村人误解、嘲笑、诽谤,还时不时受冷不丁的石块、菜叶的袭击”这一情节,前文设置了几处伏笔,请列举两例,并说明其作用。
(4)结合文本,概括分析“伞”这一事物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
(1)C.“都表明丈夫是个粗心、冷漠、心胸狭隘的人”错误。这些细节主要是为了表现女主人公丢伞后过度反应,说明伞对她的重要;丈夫系列举动是正常行为,说他“冷漠、心胸狭隘”不当。
故选C。
(2)B.“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她的气息让话筒热起来了”没有运用比喻,而是夸张。
故选B。
(3)作答本类题型,学生首先应明确题目要求:针对后文讲到的主人公早年曾在农村“被村人误解、嘲笑、诽谤,还时不时受冷不丁的石块、菜叶的袭击”这一情节,前文设置了几处伏笔,请列举两例,并说明其作用。然后回到文章中去,结合具体文章内容,找到伏笔,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概括。
第一处,“那个晚上,她颤抖不已,并不时抱住头,往墙角躲”写出了没有伞的保护,女主十分害怕,暗示她曾遭受伤害。
第二处,“她见了伞后,一把夺过,忽地打开,罩在头上叫道:来呀,来呀,我不怕”暗示女主曾用伞来保护自己。
第三处,“常读到小说中武林中人用伞当武器,抵挡来自各方的暗器。我想,她带伞可不会是挡东西吧,除了雨、太阳,又能挡什么呢”暗示女主人公曾经用伞挡石块、菜叶。
第四处,“我知道你在注意我的伞,今天就告诉你……她的话里流露着一股悲怆”暗示,“她”曾遭受不行的遭遇。
伏笔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谨;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4)首先,梳理文章内容。
①伞是小说题目,文中“我”因她《伞舞》获奖初识,她因丈夫丢伞失态最终离婚,“我”与她因《伞舞》再次相遇,“我”探寻伞与她的谜题知她曾经的遭遇,“我”进一步理解她从而进一步交往,文章最后她不再带伞,“我”成为她的依靠。梳理文章结构可知,“伞”是小说的线索,贯穿文章始终。
丈夫粗心弄丢了伞,她因丢伞失态。“见了伞后,一把夺过,忽地打开,罩在头上叫道:来呀,来呀,我不怕!”,她的奇怪行为,使丈夫进一步误解。最终导致她的婚姻失败。丢伞、失态、找到伞、失态、最终导致婚变,“伞”推动情节发展,也使结构更加完整。
②由失去伞的她“那个晚上,她颤抖不已,并不时抱住头,往墙角躲”,得到伞的她“见了伞后,一把夺过,忽地打开,罩在头上叫道:来呀,来呀,我不怕!”和“男人护不了我的,在我无助时,还不如我这伞呢”可知,本文的伞具有象征意义,文章运用象征手法,伞象征着受过伤害的人生活和精神上的“保护伞”。由“不就一把伞么,买一把就得了,干吗闹成这样?……这让做丈夫的感到难堪”和“他们不得不回了家。丈夫要带她去找医生,可她却说,我没事,干吗找医生?丈夫说,你肯定是练舞过头了,那么多舞蹈,非要用伞当道具不可?”可知,她精神世界都与伞密切相关,伞使她的自我封闭,使她不被他人理解。
③由“那年冬天,我考上了艺院,我面试能过关,全凭的就是当年锻炼的伞技”可知,她因伞而考上艺院。由“我的第一个采访对象是一名舞蹈教师。她的《伞舞》获得了全国文艺大奖”和“她的又一个伞舞获了奖”可知,她因伞舞而获得艺术上的成功。由“只是,她已是一个离了婚的女人”。同时也因伞的丢失而失去婚姻,主人公的艺术成功和命运变化也都离不开伞。
④由“不就一把伞么,买一把就得了,干吗闹成这样?……这让做丈夫的感到难堪”和“他们不得不回了家。丈夫要带她去找医生,可她却说,我没事,干吗找医生?丈夫说,你肯定是练舞过头了,那么多舞蹈,非要用伞当道具不可”和“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女孩,就因被心爱的人抛弃……伞没了,她就感到恐惧,精神也垮了”可知,伞保护了她的同时,也成为她的心灵依赖。伞揭示了主题,即应该取得相互理解和信任,由“那晚,她没有带伞。她把我的手臂挽得很紧。走得特别轻盈”可知,只有理解和信任,才能走出隔膜,热情拥抱生活。
解析:
(1)C
(2)B
(3)例一:那个晚上,她颤抖不已,并不时抱住头,往墙角躲。
例二:她见了伞后,一把夺过,忽地打开,罩在头上叫道:来呀,来呀,我不怕!
作用:①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②使故事表现更含蓄,更具吸引力。
(4)①伞是小说的主要线索,贯穿着全文,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也使结构更加严谨完整。②伞具有象征意义,它既是一个受过伤害的人的生活和精神上的防护盾牌,也是造成自我封闭、不被他人理解的一道隔膜。③是塑造人物的重要元素,主人公的实际生活和精神世界都与伞密切相关,她的艺术成功和命运变化也都离不开伞。④含蓄地揭示出小说主题,应去掉遮蔽在心灵上的伞,取得相互理解和信任,热情拥抱生活。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解析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自咏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蟠木:弯曲的树。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诗人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
B.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颔联中的措辞可看出诗人的生活态度。
C.“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D.诗人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效果。
(2)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述了哪些人生态度。
(1)A.“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错,首联“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裘亦暖身”意思是饮食方面有什么吃什么勉强凑合着能够填饱肚子,衣服穿着方面虽然稍次一些但也足够来暖身了,一“聊”一“亦”足以表述诗人对生活要求不高自我满足的心态,可见首联虽然说客观上物质条件不充裕,但主观上是知足常乐的,并非指生活困窘。故选A。
(2)首联,饮食上只求“充腹”,穿着上只求“暖身”,可以看出诗人知足常乐,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能饱腹暖身即可。
颔联,“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诗人认为饮食随便充饥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见诗人不在乎物质条件,活出了精神方面的志满意足。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可看出其乐观知足。
颈联,“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桃李可以在春天争辉,但没有蟠木果实,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不羡不争、淡泊名利,洒脱随性,坚持自我的人生态度。“岂羡”,写老龟不羡慕虽然吃得很饱却作为祭祀之物的“牺牲”,运用典故,表现了自己不慕名利,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宁争”句,写“蟠木”不与“桃李”争春,表现了诗人豁达的性格特征。
尾联,“心自断”“是非”不用“问闲人”,自己心里自有判断,自然也不受他人影响,表述了诗人坚守本心,对自我生活态度的坚守。
解析:
(1)A
(2)①知足常乐: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能充腹暖身即可,他认为“瘦薄”不影响“得年”,“单贫”无碍“长富”,表现了一种乐观知足的态度;②淡泊不争,洒脱随性:诗人以“老龟”“蟠木”自比,不羡不争,“随分自安”,表述出淡泊随性的生活态度;③坚守本心:心中自有裁断,不在乎“闲人”的看法,可看出他对自我生活态度的坚守。
译文:
随便吃些适合自己的食物来充饥饱腹,穿质量次一点的衣服也可以遮体避寒。身体单薄不影响年寿,生活贫寒无碍长福。老龟岂会羡慕被喂饱之后去做祭祀品,弯曲的林木岂会与桃李争春。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心中自有裁断,事情的对错,不必去问那些不相干的人。
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能否合理地推断表述是否准确。
三.默写(共1小题)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述而》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比喻形象地表述了孔子对富贵和道义的态度。
(2)《芣苢》一诗出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启示人们应目光长远,放眼大局。
故解析为: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重点字:浮)
(2)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重点字:芣、苢)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重点字:缘)
《论语》中的名句辑录:
1.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句子是: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孔子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表现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朝闻道,夕死可矣。
5.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道人也。逖性豁荡,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散谷帛以周贫乏。后博览书记,该涉古今,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年二十四,阳平辟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大驾西幸长安,关东诸侯范阳王虓、高密王略等竞召之,皆不就。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表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曰:“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初,北中郎将刘演距于石勒也,流人坞主张平、樊雅等在谯,演署平为豫州刺史,雅为谯郡太守。又有谢浮等十余部,皆统属平。逖诱浮使取平。樊雅遣众夜袭逖,直趣逖幕。逖命左右距之,督护董昭与贼战,走之。逖率众追讨,而张平余众助雅攻逖。蓬陂坞主陈川,自号宁朔将军。逖遣使求救于川,川遣将李头率众援之,逖遂克谯城。初,樊雅之据谯也,逖以力弱,求助于南中郎将王含,含遣桓宣领兵助逖。逖既克谯,宣等乃去。石季龙闻而引众围谯,含又遣宣救逖,季龙闻宣至而退。宣遂留,助逖讨诸屯坞未附者。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是吴人,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乃致妻孥汝南大木山下。逖虽怀帛忧愤,而图进取不辍,营缮武牢城。逖恐南无坚垒,乃使从子汝南太守济率众筑垒。未成,而逖病甚。俄卒于雍丘。
(节选自《晋书祖逖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A.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B.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C.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D.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孝廉,汉时设立的察举测试科目,用以任用官员,由地方官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明清变成对秀才的雅称。
B.关东,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东”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东为“关东”不同。
C.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意思是天子居住的地方规模很大,人口众多,现代泛指首都。以“京”称都城开始于周朝建立之初。
D.坞主,东汉,魏晋南北朝时坞堡之主。东汉末年以来,豪强地主或官僚贵族聚众筑坞堡以武装自守,因未有朝命,故称坞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祖逖仁爱善良,德才兼备。祖逖经常周济乡间穷苦百姓;博览群书,贯通古今,被世人誉为有辅佐之才。
B.祖逖忠君报国,不怀二志。祖逖积极为国建言,报效国家;虽有多方诸侯征召、任命,但他都拒绝赴任。
C.祖逖深得拥戴,逆转战局。在谯城战役中,祖逖在陈川、王含等人的帮助下,击败了樊雅、石勒。
D.祖逖发展贸易,不改初心。祖逖与石勒放开贸易,以休养生息;虽疾病在身,仍然坚守收复疆土之初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
②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
(5)请简要概括祖逖郁郁而终的原因。
(1)根据句意断句。“河南”是“窥兵”的地点,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BD;“丰赡”为同义复词,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C.故选A.译文:石勒不敢向黄河以南进兵,给祖逖写信,请求互通使者展开贸易。祖逖没有回信,但听任贸易往来,收取十倍的利润,于是公私都丰足,士兵和战马日益增加。
(2)A.“明清变成对秀才的雅称”有误。孝廉,明清变成对举人的雅称。
(3)C.“祖逖在陈川、王含等人的帮助下,击败了樊雅、石勒”有误,原文为“逖遣使求救于川,川遣将李头率众援之,逖遂克谯城。初,樊雅之据谯也,逖以力弱,求助于南中郎将王含,含遣桓宣领兵助逖。逖既克谯,宣等乃去。石季龙闻而引众围谯,含又遣宣救逖,季龙闻宣至而退”可知,应为“祖逖在陈川、王含等人的帮助下,击败了樊雅、石季龙”。
(4)①老疾:老人和病人;躬自:自己;共:共同分用;宗:尊敬。译文:(祖逖)用自己乘坐的车马载着同行的老人和病人,而自己徒步跋涉,药物、衣物和粮食都与他们共同分用,又有许多应变的谋略,因此老幼都尊敬他。
②诚:如果;庶几:或许可以;愿:希望;图:考虑。译文:大王如果能够显示皇威任命将领,任命像我这样的人为统率众人的首领,或许可以洗雪国耻,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
(5)原文说到“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是吴人,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朝廷打算任用戴若思担任都督,祖逖认为此人缺乏远见卓识,因此祖逖心中怏怏不乐;原文说到“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大功不遂”,他听到王敦和刘隗等人结怨有矛盾,担心将发生内乱,大业不能成功。
解析:
(1)A
(2)A
(3)C
(4)①(祖逖)用自己乘坐的车马载着同行的老人和病人,而自己徒步跋涉,药物、衣物和粮食都与他们共同分用,又有许多应变的谋略,因此老幼都尊敬他。
②大王如果能够显示皇威任命将领,任命像我这样的人为统率众人的首领,或许可以洗雪国耻,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
(5)朝廷将派遣没有远见卓识的戴若思为都督;担心王敦与刘隗之间的矛盾引发内乱。
参考译文:
祖逖,字士稚,范阳道地人。祖逖性情豁达直爽,但是轻视财货,注重侠义,坚持正义有节操。每次到农夫田舍中,常散发粮食衣物来救济贫困人。后来他博览群书,遍涉古今,见过他的人都说他有辅佐的才能。二十四岁时,阳平征召他为孝廉,司隶再举为秀才,都没有去。皇帝向西巡幸到长安时,关东诸侯范阳王司马虓、高密王司马略等人竞相征召祖逖,他都没有去。京城大乱时,祖逖带领几百户亲戚乡党到淮泗避难,用自己乘坐的车马载着同行的老人和病人,而自己徒步跋涉,药物、衣物和粮食都与他们共同分用,又有许多应变的谋略,因此老幼都尊敬他。祖逖因为国家沦亡,常怀着复兴国家的志向。当时皇帝刚刚在江南开拓局面安定下来,还没来得及北伐,祖逖进言劝谏说:“现在遗民既遭残害,人人有奋激反抗的斗志。大王如果能够显示皇威任命将领,任命像我这样的人为统率众人的首领,或许可以洗雪国耻,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当初,北中郎将刘演抵御石勒时,流亡的坞主张平、樊雅等人在谯城,刘演任命张平代理豫州刺史,樊雅任谯郡太守。还有谢浮等十多支部队,都归张平统领。祖逖诱使谢浮去除掉张平。樊雅派遣军队在夜里袭击祖逖,直冲祖逖的帐幕。祖逖命令身边的人抵抗,督护董昭与敌人战斗,打退了敌人。祖逖带领部队追击,张平的余部帮助樊雅攻击祖逖。蓬陂坞主陈川,自称为宁朔将军。祖逖派人向陈川求救,陈川派将领李头带领军队援救,祖逖攻克了谯城。起初,樊雅据守谯城,祖逖因为势力薄弱,曾求助于南中朗将王含,王含派桓宣领兵救援祖逖。祖逖攻克谯城后,桓宣等人就离开了。石季龙听说后带领军队包围了谯城,王含又派桓宣去救援祖逖,石季龙听说桓宣到了便撤兵。桓宣就留在谯城,帮助祖逖讨平那些尚未归附的屯坞。石勒不敢向黄河以南进兵,给祖逖写信,请求互通使者展开贸易。祖逖没有回信,但听任贸易往来,收取十倍的利润,于是公私都丰足,士兵和战马日益增加。恰逢朝廷要任命戴若思担任都督,祖逖认为戴若思是吴人,虽有才能和声望,但缺乏远见卓识,一旦来统率人马,祖逖心中怏怏不乐。又听说王敦和刘隗等人结怨有矛盾,担心将发生内乱,大业不能成功。思虑成病,就把妻室子女送到汝南大木山下。祖逖虽然心怀忧愤,但仍不放弃前进复国的主张,营建修缮了武牢城。祖逖担心城南没有坚固的堡垒,就派侄子汝南太守祖济带领士兵修筑营垒。营垒尚未修成,祖逖病情加重。不久死在了雍丘。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测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测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五.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应物兄》是几十年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如果从文学谱系来讨论《应物兄》的话,这个庞然大物几乎是难以_______的。长久以来,我们祝愿中国文学能够让世人_______,能够有一部不负我们伟大学传统、不负我们百年来对中外文学经验积累的一部小说,经过漫长的等待,现在,它终于_______。《应物兄》发表之后,首先在上海批评界引发了近乎海啸般的震动,除了部元宝温和地提出了少许质疑和批评之外,几乎_______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小说封面有一句寄语或提示曰:虚己应物,恕而后行。其出自《晋书外戚传王濛》,意在说待人接物应有的态度和要求,顺应事物谨慎行事。这是作家对个人叙事和处理人物的自我提示,我不但更愿意从创作的方法上理解“应物”的含义。在塑造摹写应物兄等一干人物及其关系的时候,()。在这样的意义上,将小说命名为“应物兄”。而“应物”对小说而言,不仅是一个人物,而且是的创作方法和其自我期许。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C
A.理清刮目相看如期而至众口一词
B.理清另眼相看如约而至异口同声
C.厘清刮目相看如期而至众口一词
D.厘清另眼相看如约而至异口同声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D
A.不但我更愿意从创作的方法上理解“应物”的含义
B.不但我更愿意在创作的方法上理解“应物”的含义
C.但我更愿意在创作的方法上理解“应物”的含义
D.但我更愿意从创作的方法上理解“应物”的含义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B
A.的主观愿望是力求达到应物象形的艺术效果
B.其主观愿望是力求达到应物象形的艺术效果
C.的主观愿望是力求做到应物象形的艺术效果
D.其主观愿望是力求做到应物象形的艺术效果
(1)厘清:整理清楚。理清:整理清楚。“厘清”主要用于划清界线,区分不同,“厘清”后接关系、原则等。“理清”主要用于理清思路、头绪,“理清”是把乱七八糟的东东,整理、规整起来,一般用于有条理的事物。语境对象为“这个庞然大物”,不强调有条理,故空一应选择“厘清”。刮目相看:刮目,擦眼睛,表示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般。“刮目相看”指不同时间对同一对象的不同看法,是拿现在和过去进行比较。“另眼相看”是拿一个人与一般人进行比较。语境强调中国文学长久以来带给世人的新变化,侧重时间上的变化,故空二应选择“刮目相看”。如约而至:按着约定准时到达。如期而至:按照计划或者规律,按时到来。语境强调小说是按照规律发表的,而不是约定,故空三应选择“如期而至”。众口一词:形容大家说的完全一样。异口同声:不同的人说出相同的话。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异口同声”偏重在“异“,指不同的人,只要两个人以上就能用,一般用于说话的场合;“众口一词”偏重于众,指许多人,不限于说话的场合。语境说“除了部元宝温和地提出了少许质疑和批评之外”的许多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故空四应选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职业学院学生晚出、晚归、不归管理办法
- 2025年度绿色生态园承建及景观装修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计件工作制职工聘用协议版B版
- 2025年度电商平台短信催收合作协议范本3篇
- 2024年版公司员工通勤巴士租赁协议版B版
- 2024年赡养老年人义务合同示例一
-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及练习五课件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湖大简答题)
- 学校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流程图
- 2024年检验类之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通关试题库(有答案)
- 育婴师服务合同协议书(2024版)
- 情侣分手经济协议书范本
- 心理健康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 伟大的《红楼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北京大学
- 广州社会保险退款申请表
- 2024年知识竞赛-竞彩知识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
- 高效协同-培训课件
- 20XX年市场洞察模板
- 2023-2024学年《Web开发基础》试卷及答案解析
- 标准化考场方案
- 遥感技术在地表水源地水体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