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_第1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_第2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_第3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_第4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言心理健康教育:21世纪学校新兴的教育服务

人类已经迈向崭新的21世纪,在新世纪里,人们对于现代教育提出了种种革命性的构想,新的教育思想总是在不断地反思、批判与传承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得以建立。从21世纪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又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未来社会的公民不仅要聪敏智慧、道德高尚,而且还有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创造精。现实与未来对学校教育的期待归结为一点,就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与健全发展的人。

心理辅导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新兴的教育活动。它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教育方法与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代进步的世界教育潮流。

我国学校心理辅导走了近20年的历程,取得了不少进步和成效。在过去的近20年里,学校心理辅导发展基本上是从民间学术团体推动、学校自发实践为主的态势,逐步走向政府部门规范领导、专家指导学校自主实践和区域推进的态势。发展形势令人鼓舞。具体体现在:心理辅导的理念在学校系统得以广泛的传播,并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认同;相关的学术组织和行业协会逐渐建立和扩展,不少地区和学校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涌现了一批热心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和实践工作者队伍;政府部门逐步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自1999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到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都分别下达了有关文件,提出了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示和要求;同时,社会各界也开始逐渐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与之相呼应的就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心理学学科——学校心理辅导也正在逐步形成。

第一章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心理健康观第一节心理健康的含义与实质健康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亦是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现代疫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关于健康观念的转变,绝大多数人越来越意识到,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因素同生物生理的因素一样,与人的健康、疾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与之相应,健康的概念也超越了传统的医学模式,心理的健康成为“健康”概念和范畴中的必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1.国内外组织、学者对“心理健康”的理解

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在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第三届(1948年)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状态下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状况,不只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心理学家英格里希(H.B.English)

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的这样一种心理状态。——日本学者松田岩男

心理健康应有满意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人格完整,个人与社会协调,情绪稳定——台湾学者钱苹(1980)

心理健康“是个体内部协调和外部适应相同一的良好状态”。——国内青年学者刘艳(1996)

【小结】尽管国内外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琳琅满目,但仍存在共同点:其一,基本上都承认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其二,大都视心理健康为一种内外协调统一的良好状态;其三,都把适应(尤其是社会适应)良好看作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或重要特征;其四、都强调心理健康是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2.我对“心理健康”的界定——所谓心理健康(mentalhealth)是指个体在与各种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内外条件许可范围内,主体能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结构,自觉保持心理上、社会上的正常或良好适应的一种持续而积极的心理功能状态。

3.“心理健康(mentalhealth)”与“心理卫生(mentalhygiene)”的区别与联系

心理卫生侧重指一种专业服务体系,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而心理健康则是一种功能状态,提升这种功能状态的功能水平及其稳定性,正是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目标。简言之,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手段与目标的关系。因此,不能把心理健康“扩大化”为心理卫生,更不能把心理健康“泛化”为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二、心理健康的实质

心理健康意义上的适应,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主体能够通过自身调节系统做出积极而能动的反应,从而使主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因此,从心理的能动反映论出发,心理健康的实质也可以说就是个体心理调节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第二节心理健康的标准近年来,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问题,国内外理论研究方面的学者已经给出了许多不同的标准,而且新的标准还在源源不断地出台。与此同时,学者们就研究中存在的分歧所引发的争论也日趋“白热化”。

一、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看法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美国心理健康协会(NAMA)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经常感到快慰、舒适

2.不为恐惧、愤怒、爱、妒忌、罪恶或者忧愁等情绪所捆绑

3.能坦然接受不如意的事

4.能以容忍、开放的心胸,面对自己、面对他人,必要时,还能自我解嘲

5.能不高估也不低估自己的能力

6.能接受自己的缺失

7.能保持高度的自尊心

8.能善于处理所面临的各种情境

9.能从每日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汲取生活乐趣

10.经常感受人际关系的乐趣

11.能经常关怀他人,热爱他人

12.拥有永久的、非常良好的友谊

13.相信别人,由衷地喜欢别人,也渴望人家爱自己、信任自己

14.尊重别人的思想与意念,尽管这些思想与意念与自己有些分歧

15.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见,也不随便接受别人的看法,甚至甘心让人家颐指气使

16.乐于参与各种团体的活动

17.对左邻右舍,甚至所接触的任何人,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18.胜任并愉快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需求

19.能自行处理所有的问题

20.勇于负责

21.尽可能谋求与环境的良好相处

22.乐于接受新经验与新观念

23.能充分运用自己的天赋

24.能确立合理的人生目标

25.能自我思索、自我抉择

26.能全力投入工作,从而寻求乐趣

马斯洛和密特曼(H.A.Maslow&Mittelman)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充分的安全

2.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

3.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4.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发展与控制

9.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罗杰斯(C.Rogers)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经验的开放性

2.时刻保持生活充实

3.对自身机体高度信任

4.有较强的自有感

5.有高度的创造性

另外,罗杰斯还提出了一个“未来新人类”的心理健康标准:

1.对经验开放

2.拒绝伪善和欺诈

3.对科学技术持怀疑态度

4.追求生命的完整

5.渴求亲密的关系

6.重视生活的过程

7.热情帮助别人

8.有强烈的生态意识

9.反对僵化的体制,反对因循守旧

10.信赖自身的经验

11.不看重物质的享受

12.向往与追求精神生活

台湾学者张春兴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了解自己并肯定自己

2.掌握自己的思想行动

3.自我价值感与自尊心

4.能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5.独立谋生意愿和能力

6.理想追求不脱离现实

王极盛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绪稳定而愉快

3.意志健全

4.统一协调的行为

5.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

6.行为反应适度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吴增强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3.具备积极的成长发展趋势,以及对挫折的承受力

4.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

刘华山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现实的正确认识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

黄希庭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绪健康

3.意志健全

4.人格完整

5.自我评价正确

6.人际关系和谐

7.适应能力强

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二、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主要分歧

(一)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是什么?

1.统计学的标准2.社会学的标准3.医学的标准

(二)遵循“众数原则”还是遵循“精英思路”?

“众数原则”提出的是一种相对标准,只具相对性;“精英思路”提出的是一种绝对标准,又过于绝对化——单一的“众数原则”或单一的“精英思路”都有局限,两者的兼容并绪才可取。

(三)关于社会性与个体性

一种好的心理健康标准观应是个体既能和谐地与社会相融,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个性的弹性与张力。

(四)如何理解“社会适应”社会适应不等于就是适应社会,也不等于就是对社会的遵从;概言之,社会适应实际上就是个体全面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且个体社会化要达到的两个目的:首先是获得人的生存能力,以适应社会;其次是获得改造社会的能力,以推动社会前进。

(五)心理健康评估只是对心理机能的评估吗?

刘华山认为“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并认为心理健康的人有观念明确、能身体力行而又有一定程度弹性的道德准则,缺乏道德观念与坚持“超道德”观念正是人格异常者与神经症患者常见的特征。

【小结】当前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的“四大缺乏”:对影响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因素缺乏统一的认识;缺乏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研究的整体观;缺乏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研究的辨证观与灵活性;对心理健康的内涵与实质缺乏明确而一致的认识。我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

(1)心理健康标准的“二维适应论”

(2)“二维适应论”有助于我们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一个较为清楚的理解和认识

——以“二维适应”为“一级标准”,以学习、人际关系和自我修养这三个方面为“二级标准”,以“具体要求”为“三级标准”第三节学生的心理问题本节主要以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教师课堂总结为主

【教师小结】

(一)转型期的学生成长问题——

1.厌学问题2.学业失败3.注意力障碍4.学习过度焦虑5.学校恐怖6.网络综合症

(二)现代学校的使命——

1.培养个体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2.培养个体的合群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3.树立个体终身学习的观念

4.培养个体的独立判断、选择能力第四节学生心理健康的机理

一、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生理因素:如遗传;病菌或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中毒;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等。

2.家庭因素:如家庭主要成员不全;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变迁等。

3.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

4.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

5.个人心理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因素(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情绪因素,个性因素(性格、气质、能力和个性倾向性等)。

6.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

二、学生个体心理健康形成发展的机制

1.个体自我系统(自助系统)

个体因素是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自我系统自然是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机制中的枢纽与核心。在这个系统的众多因子中,相对重要的四个方面是:(1)作为基础的学生个体生物遗传及生理健康状况;(2)学生个体所拥有的知识、经验及隐性的思想意识状况;(3)具有信息加工及心理调节功能的工具性心理认知能力;(4)学生个体的人格特质。

2.社会系统(他助系统)

社会系统所涉及的诱发因素是个体心理健康发生变化的外在原因。从学生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来看,这些诱发因素主要包括:(1)学校教育环境与行为;(2)社会的精神存在及其运动;(3)家庭教育环境与行为。

【小结】从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角度看,在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发展中,个体自我因素构成心理健康的自助系统,而社会因素则构成心理健康的他助系统,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赖于这两个系统各自的功能状况以及系统间交互作用的性质。故而,学校心理辅导是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取向,追求的是为学生的发展打基础,它不仅要求学生将来能够适应现代社会,而且还要建设性地改造现代社会。培育学生现代人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宗旨,因此,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信念;健康的情绪;高尚的情感;积极的社会适应与生存能力;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开发智慧潜能。第二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第一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一、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有许多大中小学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内容、目标、形式和方法等都是基本一致和共同的,但是提法却各异。比较常见的、至今仍在使用的有:心理卫生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教育(简称为心育),还有心理健康教育。这类提法含义基本一致,即离不开“心理”两字,最终还在于教育,即成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还有一类提法也比较普遍,如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心理诊断、心理卫生等,这类提法沿用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术语,但含义十分广泛,也是多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我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理解——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大教育视野、大教育观念中的一种教育活动,其内涵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相比要丰富得多,它可以涵盖辅导、咨询等其他助人活动。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科渗透、心理辅导与咨询以及优化教育环境等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和心理机能健康发展的一类教育活动。

二、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承担者”的概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要通过教师来开展的,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对此,时下常见的有“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员”和“心理辅导员”等称谓。

就目前情况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对学校此项工作承担者的最合乎实际的称谓。这一称谓既能涵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承担者的所有角色,又与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提法基本一致。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我国的中小学中也将出现“学校心理学家”的称谓,或者随着此项工作分工的具体化,这一称谓也可能出现进一步的分化。

三、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场所”的概念

顾名思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场所就是学校用来开展或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地方或空间,但在此指的是专门而固定地用于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心理咨询室”。但目前普遍使用的“心理咨询室”的名称是不妥的,“心理咨询室”这一称谓或许可以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却是“讳莫如深”。

“心理辅导室(中心)”则是合适的称谓,这一名称既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转移意义,又统合了此项工作中“主动”与“被动”的双重功能,较为符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

四、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的概念

严格说来,“学校心理健康状况评价”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概念,而是一组概念的总称。它指的是人们在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时所使用的若干概念。第二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大理论基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牵涉到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多种理论基础的教育活动,但就宏观而言,构成其支柱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如上图所示的三个方面:

1.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首先是人的智力和体力在充分自由发展的基础上的完整结合;其次是指人的个性包括思想品德、精神状态的充分自由发展。

不断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从一个侧面较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2.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的理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青少年学生为对象,直接依据的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运用的主要是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与技术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解决的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目的是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机能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必须有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的支持,并主要包括了(1)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心理学理论原理;(2)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的理论。

3.教育学基础:素质教育的思想

现代教育本质论认为,教育应同时具有两种功能,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两种需要,并且这两种功能是有机统一的。素质教育很好地体现了现代教育本质论的思想,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中介,它既是对素质教育目标的一种体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结】哲学(特别是人学)、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思想、学说或理论为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同时,我们还需明确两点:(1)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实际上存在着共通的东西,它们不是截然分开的,心理学、教育学本身也是人学的学科之一。所以,无论是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教育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理论基础应是共同的。(2)上述的阐述知识基于宏观的层面,从微观的角度看,还有许多理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构成“专门的”支持。第三节当代教育视野中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20世纪教育改革运动的产物,是研究和培育学生现代人格的一门科学,是一门应用型、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应用心理学学科。由于其既符合现代教育的思想,又能进一步丰富甚至提升现代教育的精神,因此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可以说,在当代教育视野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将成为现代化学校的一个标志,也必将成为当代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

一、在当代教育视野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体发展的理念

——即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展

◆全人发展的理念

——即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潜能开发的理念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标

——即坚信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终身教育的理念

二、在当代教育视野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民主的教育精神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精神

——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学生是自己认识、成长和发展的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索,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能掌控自己心灵世界的“思想家”。

◆追求教育性与人性的统一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有两层:一层是指导者、教育者对被指导者、受教育者的关系(即“教育性”关系);另一层是作为平等的个人对个人的关系(即“人性”关系)

◆兼顾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既要让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恢复正常,又要促进大多数正常学生有更好的发展。

◆移情性的学生观

——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倡导并强调师生间的合作式、民主式的人际关系。(罗杰斯对心理咨询人员的三个内在的条件要求,即真诚、尊重和同感)

◆“助人自助”的教育精神

——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先是受助者,后是助人者,终成自助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他们在“他助”与“互助”中学到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人生技能,从而实现“自助”,进而达到自我完善与发展。

三、在当代教育视野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支持性的教育“平台”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与载体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体力与智力、能力和志趣、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多方面的统一发展,是包括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内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乘数效应,它对学校其他诸育起着“酵母”式的促进和放大作用,直接影响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水平。

◆各种教育的“中介”

——学生德、智、体、美、劳诸种素质的提高都必须以其心理素质为基础和中介,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也都要以必要的心理发展为前提。

◆实现多种教育“整合”的唯一合适的教育力量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能自然地融入学校的学科教学、学生工作、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各种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到潜移默化且深长久远的作用。

三、在当代教育视野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极具借鉴价值的教育“范式”

基本组成是:以教育观念更新为前提,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学生的心理成长为中心,以学生的潜能开发为重点,以学生参与各种活动为载体,以尊重学生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学会自助为目的,以学校、家庭、社区的协同开展为支持,以教育者的心理健康为保证。

四、在当代教育视野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三性一体”的教育工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科学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技术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艺术

【小结】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教育活动,它有自己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它是关于塑造人的教育活动。

五、在当代教育视野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既理想又现实的教育选择第四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密切关系早已为古人所认识。例如,汉语中的“德”字,其最初的象征字形便有“二人同心”的涵义,以后发展演变为“二人相见以心”或“二人以心相见”的内涵。这种字源的考证,可以作为“德”与“心”内在关联的佐证。在现代教育学中,德育既包括通常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又包括本来意义的道德品质教育。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是必然的

1.德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和补充

(1)德育的实践已证明,德育的绩效取决于道德内化程度,在此过程中,主体的自我意识、情感及性格等心理素质是内化的决策性机关和重要的调控器

(2)心理健康教育适当扩充和完善了德育所需要扩充和完善的目标和内容,有利于学生完善人格的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德育的“导引”和“参与”

(1)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德育视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大德育观念的层面对育人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其在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上不能背离德育的方向

(2)从心理健康的结构观点来看,心理机能的发挥无疑受主体更为内在的隐性的思想意识所制约,而这些意识又受制于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意味着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有观念明确、能身体力行而又有一定程度弹性的道德准则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是可行的

1.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相对独立,是并列关系,不是隶属关系;它们都是对学生素质全面培养不可缺少的基础

2.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是一种交叉关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1)有共同的教育目的,都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为宗旨的

(2)内容上相互交叉

(3)工作方式上密不可分

(4)类似的教育途径,具有共通的运行“模式”

(5)遵循一些共同的教育规律,如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个体的发展等

3.实践证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不但可行,而且富有成效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是双向的

1.德育应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吸取有益的成分,融入自己的工作中,为“己”所用

2.心理健康教育应依靠德育为自己导引方向,并借助德育实践拓展自身的操作途径

3.应把“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作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最佳“切入点”

【小结】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决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以心育德、以德育心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丰富了德育的内容,扩展了德育的方法,增加了德育的途径,巩固了德育的基础,强化了德育的地位和功能,使德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与其他各育获得了更为和谐的统一;同时,德育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它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可以各斯其责,各得其所,并能相互借鉴与提高,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效应。第五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与发展作为一门学科和一项服务工作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其产生与兴起,主要受益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心理卫生、心理测量和职业指导这三个领域的发展及推动。

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美国,迄今为止,美国在这一领域依然领先;我国的台湾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初;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中国大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式开展使20世纪80年代,已有近20年的发展。

一、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1.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产生

(1)心理卫生运动的推动

◆当代心理卫生运动是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精神病及其患者开始的(1973年,法国著名的精神科医生皮内尔(P.Pinel))

◆比尔斯(C.W.Beers)自传体《一颗自我发现的心灵》(A.MindThatFoundItself):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作出直接贡献的先驱者

心理卫生运动引起了全社会对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视,促使人们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关注,从而使心理咨询与辅导等活动成为学校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2)心理测量运动的影响

◆心理学家比奈(A.Binet)和西蒙(T.Simon)

心理测量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科学的手段和工具,因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可靠的依据和保证。

(3)职业辅导运动的贡献

◆1907年,戴维斯(J.B.Davis),推行职业与品德辅导工作

◆在早期的职业辅导运动中,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F.Parsons),他所创立的波士顿职业局,成为现代心理辅导诞生的标志,其个人也被誉为“心理辅导之父”

◆1896年,维特默(Witmer,L.)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儿童心理咨询诊所,他被后人誉为“美国学校心理学之父”。

2.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1.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队伍不断扩大

(2)政府投入不断增长

(3)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4)组织机构不断健全(如,美国咨询与发展协会AACD,《孩子是我们的未来,2000年的学校咨询》的发表)

(5)培养工作不断完善

(6)工作内容不断丰富

(7)专业性学术期刊不断创办

2.2.日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日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处理两类主要问题:一类是偏重于认知的问题,例如升学、就业、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心理辅导教师主要给予知识性的辅导;一类是偏重于情绪的问题,例如学生在情绪、态度、行为方面的问题,如自杀、学校恐怖症、厌学症、学习障碍、不良行为、性格偏差、校内暴力等问题,这类问题往往需要高层次专业化的心理学干预。

(2)日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管理、方法和专业人员方面都具有不同于美国的特色。在管理上,体制较美国更加严密;在辅导方面和技术方面,日本保持和发扬了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叶批判性地借鉴了国外的方法和技术,发展过程中避免了全盘西化的倾向,更具有本土性和适应性,为亚洲其他国家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二、中国台湾和香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1.台湾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台湾省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初,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全台湾省推广。1965年,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聘请有关专家,协助设计职业辅导计划,并编印心理卫生丛书和职业辅导丛书。1967年,台湾地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之时,辅导制度开始正式建立。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台湾省又开始实施了一项规模更为庞大的规划,即《辅导工作六年计划》,总时限从1991年至1997年,其总目标是“结合家庭、学校、社会及国内资源,建立全面辅导体制,统整规划辅导工作发展,以减少青少年问题行为,培养民众争取的人生观,促进身心健康,增益社会祥和”。

台湾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特色是,社会辅导机构发达(其中以“张老师”辅导中心为代表),在台湾地区心理辅导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面对未来,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著名辅导专家吴武典教授等人预测21世纪的台湾省心理辅导趋势是:在理论上,将加强研究力度,强调本土化研究,强调辅导的人生化本位;在内容和方法上,职业辅导将会成为重点,咨询范围将会扩展,学校辅导课程将有进一步发展;在技术方面,计算机将有助于推进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同时,辅导人员专业化、职业化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2.香港特别行政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香港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最初的工作完全由班主任策划和推行,后来逐渐得到专门负责家庭与儿童福利的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的帮助。为协调各方面的工作,香港地区教育署还设立了学生心理服务及特殊教育组和升学及辅导组。

香港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明显的特色表现为:搭理倡导学校本位辅导方式。

三、中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1.历史

一般认为,我国内地的心理辅导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1)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我国心理学的发展为学校心理辅导的实验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3)素质教育的推广提升了心理教育的地位

2.现状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如,2001年3月15日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要求:“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这是我国第一次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

又如,2001年6月14日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又十分明确地指出“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

(3)各地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如,开展学生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学生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建立心理辅导室(中心),开设心理辅导热线,等等。

(4)注重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5)加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

全国各省市认真抓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工作,举办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长、短期培训班,有关高校还积极配合地方教育发展需要,调整专业或课程,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

(6)编撰出版了一大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读物

3.存在的问题

我国内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师资培养、信息与技术缺乏、流于形式及地区间差异等问题。

4.发展趋势

我国内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将面临普遍化、专业化、现代化、本位化和本土化的发展趋势。

【小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式开展在中国只有20年的历程,发展快、成效大、势头好,但也面临着底子薄、水平低、问题多的挑战。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的深化,大众素质的提高,今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将更适合国情,更能体现华夏文化的特点,更符合中国的需要,更注重实际教育效果,更能够将国外先进的理论和中国教育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从而使具有我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长足进步和持续发展。第三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与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具有自己独特的目标、任务和原则等,正确理解这些,可以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一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整个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航标”和“方向盘”,科学地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确立的准则和依据

1.应与教育的总目标一致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促进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防治学生心理疾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心理素质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2.应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和谐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注意发展性、激励性和促进作用,不能满足于没有问题和解决了问题,而要重视积极、主动和超前的教育与发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个性和谐发展。因此,目标的确立应坚持以积极主动的发展提高为主,同时开展预防和矫治。

3.应是多层面及各系统的协同

4.应是立足当前又面向未来的

5.应是社会与个人兼顾的

学校心理健康的目标不仅能满足个体的需要,同时又要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规范,而这正是心理健康者的特征性行为。

6.应以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及年龄特点为依据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应当反映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体现不同阶段学生在心理发展上的分化与衔接。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当具有层次性、对象性、阶段性、系统性,是分层次、分阶段的目标——

◆总目标

——形成、维护、促进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增强全体受教育者的心理机能,并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谐地发展,从而为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中间目标

——(1)从对象看,可以分为正常学生和少数异常学生;(2)从纵向看,可以分为矫治性目标、预防性目标、发展性目标;(3)从横向看,又可以集中分解为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几个领域。

注意:纵向目标应当是呈一种环状递次排列并呈单向由内及外辐射的“靶状”结构关系。

◆具体目标

——(1)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着重于提高小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力;

(2)中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着重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提高学生应对身心变化及处置心理矛盾的能力,并提高选择能力和克服压力的能力;

(3)大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着重于增强选择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积极开发自我潜能,能以更为成熟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去对待生活、学习和工作。第二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如同学校其他教育工作一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除遵循学校教育的一般原则之外,还要遵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自身所特有的原则。

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状况和实际需要,以下八个原则是当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首先必须遵循的原则。

◆教育性原则

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贯彻教育性原则,要求做到: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和观点作指导,充分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有选择地借鉴西方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能照搬照抄。其次是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结合起来,使心理素质、道德品质、思想觉悟的培养与提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统一发展。再次,重视正面的启发教育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远大理想。

◆全体性原则

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以绝大多数直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目标。

贯彻全体性原则,应注意:首先,教育者要了解和把握所有学生的共同需要,以及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其次,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的所有活动;另外,所有工作的出发点都要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差异性原则

这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贯彻差异性原则,首先是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学习差异、思想差异和心理差异等;其次是区别对待不同学生,灵活采用不同方法、手段和技术,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等,具体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再次是认真做好个案研究,积累资料,总结提炼,增强个别教育的实效。

◆主体性原则

这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所有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辅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

贯彻主体性原则,要做到: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活动都要首先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现实生活和存在的问题为基准,以达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提高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我选择和自我指导,促使学生自知、自觉、自助,不能采取强制手段,也不能替代学生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整体性原则

这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学生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贯彻主体性原则,要做到: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观点,教育活动时刻要关注学生人格整体的完整和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要从整体、全局、多方面的角度进行,把内外因、主客观、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人诸因素综合起来;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与辅导要采用综合模式,不局限于某一种方法和技术。

◆发展性原则

这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发展为重点,促进全体学生获得最大程度发展。

贯彻发展性原则,要做到:确立发展的观点,明确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防治应与发展相结合;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以辨证的方法看待学生的特点,正确对待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不要以僵化的、苛刻的态度要求学生,以鼓励和帮助学生战胜困难、克服缺点,促进自我发展。

◆活动性原则

这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重视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贯彻活动性原则,要求做到:首先,要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其次,要精心组织和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的活动;再次,要耐心指导学生实际操作,亲身体验。

◆保密性原则

这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有责任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障。

贯彻保密性原则,要做到:求助学生的所有资料和信息绝不应作为社交闲谈的话题;除了在训练的情况下,求助学生的个人身份能得到充分隐藏之外,个案的资料不应出现在教育者的公开演讲或谈话中;教育者应避免有意无意以个案举例,来炫耀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教育者所作的个人记录,不能视为公开的记录,不能随便让人查阅;教育者不应当随便将记录档案带离咨询与辅导机构;任何咨询与辅导机构都应设立健全的储存系统来确保当事人档案的保密性。第四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可以用“三层次”、“三领域”来概括——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纵向逻辑上看,其内容应包括心理健康概念的教育与辅导、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与辅导、心理健康方法的教育与辅导;从横向上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概括为与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发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学习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一、学习和学习辅导

(一)关于学习的界定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持久变化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因经验而使行为或行为潜能产生持久变化的过程。

【小结】1.学习的变化可以是外显的行为,也可以是内隐的心理过程。2.学习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产生于经验,而不是来自成熟。

(二)学习辅导

◆所谓的学习辅导,是指教育者运用学习心理学及其相关理论,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包括认知、动机情绪、行为等方面)进行辅导。

◆学习辅导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1.提高学生学习技能,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其创造能力;

2.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机;

3.正确对待学业的成功与失败,树立自信心,能克服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困难;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帮助学生解决与学习有关的各种心理困惑。

二、学习动机与激发

(一)涵义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推动和维持两个方面。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TheYerks—DodsonLaw,1908)

(二)学习动机不同的分类维度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与辅导

◆培养学习兴趣

◆即使反馈和适当评价

评价的主要原则是对指向掌握目标(学习目标)的活动(或努力)作肯定评价,而不是进行成绩导向的评价,即不是通过比较学生间差异而进行竞争性评价。

◆科学使用奖赏和惩罚

◆克服习得性无能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从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发入手。比如:强调重视过程,而不要太看重结果;对于失败情境要合理归因;强化自我评价,淡化他人评价;建立适当期望,获得成功体验,建立成功信念。

◆确立积极的成就期望,培养积极的能力信念

成就动机训练归因训练

(四)学习策略辅导

1.涵义

学习策略(learning—strategies)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既可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是外显的操作程序和步骤。它可以分为:基本学习策略、支持性学习策略、自我调控策略。

2.各策略详介

◆基本学习策略

复述策略组织策略精制策略

◆支持性策略学习计划与时间管理预习与复习听课与记笔记

◆自我调控策略

3.考试心理辅导

3.1.考试焦虑的表现及影响

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考生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紧张、不安、担心、忧虑、恐惧等在情绪上的反应都可称之为考试焦虑。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在考试来临前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焦虑;另一类是指在考试过程产生的焦虑。

考试焦虑对学习和考试造成的影响是双重的,适度的考试焦虑有助于精力更加集中、知觉更加敏锐、思维更加灵活,对学习和考试具有积极作用。但过度的考试焦虑对学习和考试具有不利影响,它会降低学习效率、影响考试成绩,甚至形成焦虑性人格,进而对身心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

3.2.克服焦虑的心理调适

(1)端正应试动机,减轻心理负担;(2)作好充分准备,形成良好的应试状态;(3)冷静处理“怯场”;(4)系统脱敏法。等等第二节生活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生活辅导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和促进学生社会适应与人格发展,以及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最终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个性品质的一种教育活动。

生活辅导主要包括自我意识辅导、情绪辅导、社交辅导、休闲辅导、消费辅导、性心理辅导和网络文化辅导。

一、自我意识辅导

(一)相关概念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个性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品德方面和社会方面的自我意识,其主要表现形式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意象、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等。

◆自我意识辅导: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激励自我、调适自我、管理自我,促进学生良好自我概念的形成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自尊、自信、自重、自爱、自强、自制的健康人格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自我意识辅导的内容

自我意识辅导的内容和策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全面地认识和把握自己;二是处理和解决自我意识发展中的自卑、孤傲和角色混乱等问题。

二、情绪辅导

(一)概念

◆情绪辅导,又称情感教育,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认识、接纳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识别他人的情绪并能有效地沟通,掌握控制、疏导不良情绪的适当渠道和方式,防止和克服消极、冲突的情感,培养良好情感品质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情绪辅导的内容

情绪辅导的内容主要包括:正视和面对压力及其所引发的情绪问题;通过恰当的途径宣泄情绪;积极行动,解决问题;调整认知以重新评价问题;善用防御机制,调控情绪;妥善处理中小学生常见的包括焦虑、恐怖、抑郁等常见的情绪问题。

三、社交辅导

(一)概念

◆社交辅导,又称人际关系辅导或人际交往教育,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指导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和人际交往活动,藉此增进学生的人际互动和社会适应,克服人际交往障碍,提高人际交往质量,进而促进学生人格成长和成熟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社交辅导的内容

社交辅导的内容主要包括:使学生对人际关系有一种积极的、全面的认识;让学生懂得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能够有条理、有序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妥善地解决人际冲突,从而形成良性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网络;学会合作与竞争;帮助学生克服和消除社交障碍,提高人际交往质量。

四、休闲辅导

(一)概念

◆休闲辅导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休闲观念和态度,获得必备的休闲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会选择安排有益的休闲活动方式,从而使自己获得充实而丰富的休闲生活,发展自己的才能与个性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休闲辅导的内容

1.校内休闲辅导:通过开设休闲辅导课程,向学生讲授有关休闲的知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休闲观念和态度;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的组织作用,组织学生休闲团体;恰当组织课余休闲活动。

2.校外休闲辅导

五、消费辅导

(一)中小学生消费行为的问题表现

◆高消费——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档;◆盲目消费——赶时髦,讲攀比;

◆消费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学生的零花钱不是用于买书、读报等活动,而是用于买零食、过生日、看录像等活动;◆唯我消费——独生子女集一家人之爱于一身;

◆野蛮消费——不少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损害他人利益。

(二)消费辅导的内容及策略

1.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消费的一般常识;澄清个人的消费动机;培养合理的消费行为。

2.策略:加强对学校消费教育的研究和指导;家庭要教育孩子学会理财;学校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学生科学消费的良好习惯;社会要提供健康良好的消费大环境。

六、性心理辅导

(一)概念

◆性心理辅导,又称性教育,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根据个体性心理发展过程和规律及性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对其进行的有关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和性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以增进其性心理健康的一种教育活动。它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贯穿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整个学校教育过程。

(二)性心理辅导的目标及内容

1.目标:旨在增进学生的性心理健康——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地接纳性身份,乐于承担相应的性别角色;能够正确面对和顺应自身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发展和变化,保持开朗的态度和心境;能够保持融洽的两性关系和人际交往;性心理和行为能够符合社会的规范,不违反社会准则;能够正确处理和性有关的问题,保持健康的人格。

2.内容:通过性生理教育教给学生性生理和卫生知识;通过性心理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性心理和性行为习惯,进而增进性心理健康;通过性道德教育使学生的性行为充分表现出性道德的高尚和现代社会的高度文明;通过性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划清正常的异性交往和性罪错的界限,增强学生在性问题上的守法观念,自觉鉴别和制止形形色色的性污染和性犯罪。

七、网络文化辅导

(一)网络综合征

◆概念:人们把上网成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称之为网络综合征。

◆美国心理学家杨格提出诊断网络综合征的十条标准:

1.下网后总念念不忘网事;2.总嫌上网的时间少而不满足;3.无法控制用网时间4.一旦减少用网的时间就会焦躁不安;5.一上网就能消散种种不愉快;6.上网比上学做功课更重要;7.为上网宁愿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和工作;8.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9.对亲友掩盖频频上网的作为;10.下网后有疏离感、失落感。

只有有上述4种以上症状,便可以判断有网络综合征。

(二)应对网络问题的辅导建议

1.帮助学生分清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让学生感受到现实比虚拟更美好

2.正确引导学生求知欲望,增强道德伦理教育和审美教育,提高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提升青少年的精神境界

3.多让学生参加积极、生动的体育、文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多样的兴趣和特长,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4.注意对网络成瘾学生的专业治疗与干预,做好网络迷恋学生的转介和干预

5.构建积极的网络活动平台第三节生涯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一、生涯辅导

(一)生涯辅导概述

1.概念

生涯辅导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对个体的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准备、生涯安置、生涯进展等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辅导活动,进而实现个体的生涯成熟和生涯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2.生涯辅导与职业辅导

生涯辅导是以个体的生涯发展为着眼点,它主要是协助个体建立并发展一个整合而适当的自我概念(含职业自我),同时将此概念转化为实际的生涯选择和生活方式,达到个人的生涯发展目标,并满足社会的需要。

职业辅导是帮助学生选择职业、准备职业、安置职业,并在职业上取得成功的过程。

职业辅导知识生涯辅导的一个环节。

3.生涯辅导的特征

(1)发展性(2)广泛性(3)综合性

4.生涯辅导的目标

促进个体的生涯成熟,即个体实际达到的发展阶段应符合个体应该达到的发展阶段。

5.生涯辅导的内容

(1)生涯规划和生涯决策能力的辅导;(2)了解自我状况和澄清个人价值观的辅导;

(3)升学和就业的辅导;(4)开发自我潜能的辅导。

二、学校生涯教育的阶段

生涯认知————幼儿园和小学阶段;

生涯探索————初中阶段

生涯准备————高中阶段

生涯安置————高中以后

注意中学阶段是学校实施生涯教育的关键时期。在生涯探索和生涯定向阶段,在年级上有重叠现象,这是因为有部分学生在初三年级就开始选择专业或职业的方向了。

三、升学和就业辅导

(一)涵义

升学和就业辅导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增强对学科、专业和职业的认识,指导学生按照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特点合理选择专业或就业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目标

升学和就业辅导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三个观念”(劳动观、职业观、择业观),做到“三个了解”(了解社会、职业、自己),处理好“三个关系”(国家、集体、个人)。

(三)内容

(1)培养学生的则也意识,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专业和社会;(2)协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和职业气质等心理特点;(3)进行职业观、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4)指导学生在多种活动中进行职业探索。

(四)升学和就业辅导的实施

(1)理解职业和专业;(2)了解自己的职业心理;(3)升学和择业技巧辅导第五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

——学校教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的核心问题,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复杂性决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仅需要运用多种途径与形式,而且需要将这些途径与形式有机构成一个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系统。即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途径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都是独特的。

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全面渗透”最能体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参与、全体受教、全面铺开、全程实施”的“四全教育”的思想。全面渗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在德育、学生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3)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4)在校园环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渗透”的所有途径中,“学科渗透”是最为重要的途径。————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组织的“教学与发展”实验研究表明,通过各科课程教学能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实质就是心理发展)。

-、学科课程及其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问题

学科教学中能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最关键的就是要看学科课程本身及其教学过程是否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

◆学科教学的过程也富含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师生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观与学生观、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课堂心理氛围、课堂管理模式、课堂秩序、课堂上教师的表扬与批评、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处理、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方式等。

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问题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无非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即一要科学性,二要合理。具体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次级目标”或称为“副目标”、“辅目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学科本身的任务为主线,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副线,后者服从于前者,为前者“锦上添花”,绝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本末倒置。

(2)应符合学科及其教材的内在规定性。即一是在目标设定时应充分考虑并利用本学科可资凭借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同时要充分认识各学科之间的“质”的差异性;二是每一堂课所要“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是该堂课的教学素材中所蕴含的,是份内的、自然的,而不是脱离教材外在地强加上去的,任何牵强的、贴标签式的目标设定都是既不科学也不合理的。

(3)目标设定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状况,具有客观针对性。

(4)目标设定应尽量避免过于“线性化”,贵在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这种内隐的、暗示的、濡染的方式。

三、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管理问题

要实行良好的课堂管理,使学生在课堂这一特定的环境中有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状态”,能经常体验良性的情绪、情感,从而有助于维护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努力做好几方面的工作:(1)选择适当的课堂管理模式

(2)形成有效的课堂管理

(3)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坚持愉悦性、激励性、差异性、支援性等课堂教学的心理卫生原则的前提下,着力于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鼓励成功,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来带动课堂的良好气氛。

四、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问题

(1)要讲究有机渗透,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尽量做到“顺其自然”,避免生硬渗透;

(2)要讲究适度渗透,尽量做到“适时”、“有度”;

(3)要讲究灵活渗透,领会、体现教无定法。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

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

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老师做昏倒状,全班大笑)。

好,下一个问题:

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说真话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

孩子们,下一个问题:

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是的!

老师: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倒王子了。(全班再次大奖)

老师:虽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帮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看到,认识和爱上她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

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能够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是的!!!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过了好一会)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孩子们欢呼雀跃。一一这,是美国一所普通小学的一堂阅读课。第二节学生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应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于体验。其中,在中小学不同教育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注意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通过学生工作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到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这不仅能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会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实处。

一、不同学生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少先队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学校应将少先队例行活动的开展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时机。如以新少先队员入队仪式、升旗仪式、“心连心”活动、毕业典礼为基础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通过小品、故事评议等活动培养初入学儿童的基本学习技能和智力品质;通过拼凑图形、哑剧表演、情境分析等活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和行为训练,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智力游戏、兴趣展览、故事接力等活动提高中年级学生的学习技能,促使学生的智力品质协调发展;通过实验演示、专题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情绪自控、人际交往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选词作画、软化头脑训练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道德评价水平。

◆共青团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大多数中学生是共青团员或少先队员,这就便于团队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共青团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使中学生的知、情、意、行、个性等协同发展。

2.共青团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发动学生,创办团队读物;诱导情绪,促成积极心态;挖掘潜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改变能够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在福建师范大学2005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叶一舵同学们:

你们好!

在这个欢庆你们毕业、欢送大部分同学离开校园的场合,我很愿意代表师大的全体教师说几句话,作为老师给你们的大学毕业的临别赠言。

第一句话是要做一个适应社会的人。这句话更多的是说给马上要走向工作岗位的同学的。我希望你们都能真切地意识到,社会和学校很不一样,因此你们要打起精神以全新的姿态去适应即将步入的社会,就如同四年前你们要学会适应大学生活一样。但是,这一次的适应不论是在跨度上还是在难度上都要比四年前大得多,因为这是你们真正成为“社会人”的开始!社会与大学不同,大学的评价体系主要由老师来定,奖励的主要是你的智力,而社会是一个市场,更多是一个利益交换的场所,社会对你的评价主要是看你能否拿出什么别人想要的东西,评判标准是由分散的公众消费者确定的。因此,社会会对你说:如果你有什么素质,有什么能耐,你就得给我拿出来,就得给我变成实打实的东西——也许是一堂观摩课,也许是一次有效的心理咨询,也许是一份合同起草。就如在座的许多已经经历过择业面试的同学所深深体会到的那样,你不能说“我不行”,甚至不能说“我现在不行”。当然,你可以努力,也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来改变自己。但社会更需要你能够尽快聚集并释放自己的能量,因为社会不会无休止地等待你成长。社会还要对你说:我这里没有绝对的公平、公正,甚至还有许多让你感到不舒服而你又无力改变的事情。你可能委屈,你可能不服,但这也是生活的一种真实。社会就是这样,它有自己的标准,有自己的“格式”,社会在某种意义上不相信眼泪。一句话,适应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