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7新高考要求下的情境写作课件_第1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7新高考要求下的情境写作课件_第2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7新高考要求下的情境写作课件_第3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7新高考要求下的情境写作课件_第4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7新高考要求下的情境写作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板块写作技能提升复习任务群七新高考要求下的情境写作语文内容索引第一步•必备知识梳理第二步•一轮学情诊断第三步•提分瓶颈突破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高考评价理念。高考作文的命题以核心价值为引领,以语文学科素养为导向,以阅读和表达作为关键能力,以语言、文学、文化等必备知识为学科基础知识,重在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有效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作文考题的性质来看,高考作文侧重考查考生在理解和掌握核心价值的基础上,面对特定情境的表达能力。高考作文是以“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为核心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最佳载体。写作素养以“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为立足点,承载着“一体四层四翼”的重任。在写作中,其具有定调、定位、定格、定色等多重作用。高考作文要紧扣时代脉搏,弘扬中国精神,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增长知识见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第一步•必备知识梳理第二步•一轮学情诊断[考题试做](2023·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立意这道写作题属于引语式话题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用四个“可以……”列举了“好的故事”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作用,由小及大,“表达沟通—触动心灵、启迪智慧—改变个人命运—展现民族形象”。最后一句话“故事是有力量的”是写作的话题中心,也是布局谋篇的落脚点。“好的故事”是行文的基本范畴,首先要确定什么是“好的故事”。“好的故事”可以是历史上的,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可以更好地展现形象,可以给人们带来勇气和希望。今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及时批驳谬误,解疑释惑,让世界看到新时代中国的变化是非常必要的。考生可以从“好的中国故事”入手。其次是“如何讲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说:“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内容上,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联想和思考选择合适的角度来立意,讲述故事如何发挥力量;也可以自行设计情境,讲述故事带给人以力量,带给社会以能量,或带给时代的影响、带给世界的力量。文体选择上,本题给予考生很大的发挥空间,考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选用不同文体。比如,可以记叙自己或他人生活中的故事和感悟;可以对某个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对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也可以探讨怎样讲故事才能让故事发挥出力量等问题。既可以书写日常生活中的微观方面和个性感悟,也可以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与体现中国形象等宏观问题。参考立意:①好的故事传承人类文明;②好的故事激励、感染、引领人奋发向前;③好的故事改变人的命运,成就辉煌人生;④好的故事能够展现民族形象,展示民族复兴征途中的奋斗轨迹;⑤讲好中国故事,彰显家国情怀;⑥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大国风范(智慧)。佳作展台故事的力量人生如书,每一页都记录着我们成长的故事。这些成长的故事,是我们人生中最精彩的篇章,触动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智慧,引领我们前行。从小到大,我们听过无数的故事,它们或许来源于书籍,或许来源于父母、老师和朋友。这些故事,或许有些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逐渐淡忘,但它们所传递的道理和价值观,却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劳动者的故事感人,具有价值引导力,给我们坚实的力量。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淤泥,经过长期而艰难的研究,发现天然杂交稻,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培育杂交稻,进一步选育“超级稻”。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挑战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他一生淡泊名利,播撒智慧。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探索者的故事动人,具有精神推动力,给我们前进的力量。人类在不断的探索与发现中推动文明的进步。从梦想到发现,科学的道路是艰苦而漫长的。屠呦呦带领团队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利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方法,拯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她出现。“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应该努力去做好,国家需要就是我努力的方向。”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让世界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奉献者的故事暖人,具有社会凝聚力,给我们关爱的力量。有些人,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师者桂梅,立德圆梦。“燃灯校长”张桂梅一直扎根在云南山区一线,拖着病体,战胜千难万阻,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她化作一束光,照亮了大山里女孩们的梦想,用知识改变山区女孩们的命运。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她。自然击她以风雪,她报之以歌唱;命运置她于危崖,她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她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总之,故事是有力量的。好的中国故事,呈现出一个生动、立体、全面的今日中国,展示了无数普通人奋进新时代、迈向新征程的昂扬姿态。作为时代变迁的见证者、感受者、记录者,我们应当讲好一段段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的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它们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页,成为国家繁荣昌盛的珍贵记录。点评文章叙述生动,描写细腻,条理清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选材亲和,论据典型,袁隆平、屠呦呦、张桂梅均为考生耳熟能详的人物,且均为“感动中国”人物,其背后的故事极具震撼力。二是文章脉络清晰,逻辑缜密,劳动者、探索者、奉献者都是故事主体,感人、动人、暖人,均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三是教考融通,指向考生课堂学习,体现对考生阅读实际的尊重,易产生情感的共鸣与激荡。四是文章结构清晰,表达夹叙夹议,阐释精当。[考情解码]1.选材上:坚守核心价值,设置写作情景近年来,高考作文坚守核心价值。2021年全国卷四套试题中作文题的命题,均体现了高考“立德树人”的主要目标,关注了时代重大主题、革命文化、传统文化、科技创新、体育精神等,贴近考生生活实际,均明确考生以青年的身份去探索青年与时代的关系、青年的成长和追求理想的道路。2022年作文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汲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藏的深厚力量,生动体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展现新时代伟大成就,激发青年奋进潜力,鼓励广大青年学子积极投身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勇于在实践中长志气、强骨气、厚底气,共同谱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青春乐章。2023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以“故事是有力量的”为话题中心,引导考生思考故事这一载体中蕴含的事实、形象、情感、道理,以及讲好故事的重要意义。2023年新高考全国Ⅱ卷作文材料围绕“青少年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的话题展开,贴近考生生活,与青年的成长息息相关。这些作文题目都借助具体语境,体现“立德树人”的宗旨。近几年作文对应用文体如演讲稿、书信、发言稿、倡议书等的考查,都与具体的情境设置有关。2021年全国乙卷融合了“个人体验情境”“学科认知情境”“社会生活情境”三类情境,思维含量很高。题目以引言的方式,从目标、意义、价值、基础、方法、路径等方面简明而又系统地揭示了“理想追求”这个话题的思考角度,以及知与行的关系,既有观点又有方法,内涵相当丰富,使考生在三个情境方面都有极大的发挥空间,驱动了考生在这些方面作深层次、立体的思考。2022年全国乙卷作文围绕“北京:双奥之城”组织信息,从两次奥运比赛成绩到两次奥运举办时的综合国力,多方面呈现体育精神、社会进步、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体会冬奥精神的深刻内涵,体会奥运会成功举办背后的国家力量和制度优势,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2.命题上:强化思辨能力,思考多重关系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思想深度在逐渐加大,注重对思辨能力的考查。2022年新高考全国Ⅱ卷的作文题,选择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典型,要求学生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无论是以“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攻克难关的科学家,辩证看待民族传统和世界思潮的摄影家,还是立足当前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建筑家,人生目标不同,职业选择不同,但都将个人价值的实现置于祖国建设的大局中。试题展示了新时代人才的精神面貌和风采,引导学生见贤思齐,“立志而贤则贤”,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既鼓励青年正视现实问题,做好个人的事业规划,也鼓励青年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青年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要“打牢知识功底、积蓄前进能量”,强调基础对于青年学习、成长的重要性。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写作试题借围棋学习中的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巧妙类比。意在启示一线师生,基础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忆,不是技能的机械训练,而是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掌握融通,阐明目标远大和磨砺功夫、基础扎实和创新创造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遵循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素养的基本规律,筑牢根本,守正而后创新。2023年全国乙卷作文材料“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借“一花”和“百花”说明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2023年全国甲卷作文材料“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中,“更好地掌控时间”与“成了时间的仆人”构成了辩证的两方面,需要考生调动联想、迁移、实证、推理等能力,展开论证。第三步•提分瓶颈突破任务一审题准确每年都有一大批考生的作文因立意出现问题而得不了高分。在高考考场上,面对作文题中的陌生材料或特定要求,考生常会因紧张而感觉无从下手。因此,在二轮的写作训练中,对于审题立意,考生要把握好下面的三大审题策略,让自己的作文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高分技巧]高分技巧一

围着“任务”审近几年,任务驱动型作文成为“新宠”,“写作任务”成为它的鲜明特征。这一作文命题形式改变了高考传统的写作观和写作实践,更具体地说,它带来了从审题到写作的一系列变化。随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任务驱动型作文又呈现出新的命题趋势和特点:情境化任务写作,即要求在真实情境下完成写作任务。因此,在审题上,要围绕“任务”审;在具体写作中,要紧扣“任务”写。高分技巧二

抓住核心概念,定义定意,阐释辨析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其材料中总包含一两个核心概念。对这一两个核心概念的理解,关乎审题立意是否准确、深刻。同时,弄清核心概念是议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议论文论证的力量之源。因此,对于考场作文来说,正确理解核心概念内涵,使它在审题立意、展开论证方面发挥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核心概念在议论文写作中具有两重作用:(一)从定义到定意,审题立意绝对不缺席审题立意前,要对材料进行审读,随着思考的深入,最终都会聚焦于材料中的一两个核心概念(语词)。因此,能否准确理解这一两个核心概念,决定了审题立意的成败。所谓“准确理解”,就是要对核心概念进行“定义”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确定文章最终要写什么(定意)。(二)阐释辨析1.阐释概念:写作第一步概念是思维的起点,也是议论文写作重要的第一步。阐释其核心概念,搞懂“什么是什么”,为全文内容标定“准星”。2.辨析概念:展开具体分析的抓手不少考生在议论说理中存在空泛、笼统、模糊等问题,如果能围绕核心概念展开分析,那就做到了具体化,进而避免了空泛等问题。用好概念分析法,要从核心概念的来源、表现、本质和意义四个层面来追问探索,进而把具体分析进行到底。高分技巧三

合理发散联想,创新思维求开拓如果觉得根据前两种策略仍较难确定立意,或者认为立意不够独到和深刻,不妨冷静下来,用发散思维想一想,独特的立意点或许就会“扑面而来”,这独特的立意会让作文在“千人一面”中显示出“唯我不同”。尤其对寓意型材料作文而言,没有合理推想,难有审题立意的准确和深度。“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是对写作“发展等级”“有创新”提出的具体要求之一。“推理”指能突破思维定式,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分析与思考;“想象”指既要大胆,想人所未想,又要合理,有现实基础。善于运用正向、反向、求同、求异等思维方式,就会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角度。具体来说,就是面对材料中的某种事物或现象,可以抓住其某个方面、某个特点或某个要素,作发散思考。[典题示范](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立意材料叙述了《红楼梦》中众人给大观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的事,向考生解释了何为借用、何为化用、何为创新,创设了写作的情境。材料后的提示给出了具体的写作任务。针对匾额题名的三种形式“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尽管不同的方法“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但命题的指向很清楚,“根据情境独创”才是命题者倡导的。因为“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的贾宝玉所题“沁芳”二字最佳,它既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又契合了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可见把“根据情境独创”作为写作中心才是最佳的选择。命题人提供的《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情节,只是引导考生深入思考和确定立意的由头和载体。如果围绕“根据情境独创”谈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也是题中之意,但写作时不应囿于《红楼梦》这一情节,而要根据立意,联系实际,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对社会发展的认识,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的提示语最为关键,不仅匾额名称的题写要“根据情境独创”,而且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科学研究中也要“根据情境独创”。既要追求创新,又要注重情境;既不能为了求新而脱离情境,也不能为了迎合情境而落入窠臼。参考立意:①据情境而独创,适合的才是最好的;②梦想时代,创新可为;③发展传承,贵在创新;④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上,结出创新与自信之果;⑤在借鉴中成长,在成长中创新。佳作展台数“沁芳”旧题,命今朝新篇众人在大观园中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题为“翼然”,虽古典却生硬;有人题为“泻玉”,虽有实景却无意境;宝玉独创的“沁芳”独有意境,应景应人。不论是为亭子题名,还是突破所面临的困境,都要求我们善用借鉴不断创新,为文明发展注入活力。“照着讲”不如“自己讲”。为亭子命名如此,开展艺术创作与文化继承大抵也如此。艺术讲究技巧,更讲究独创;推动艺术发展的不是匠人,而是艺术家。近代照相技术的成熟催生了摄影艺术,从画质上看,摄影好似优于手绘,但凝结在手绘作品中的独创意味却是摄影作品无法比拟的。文化继承同样不是全盘接受,而要采英撷华、去芜存菁。《典籍里的中国》从历史文献中汲取养料,讲述了先人的深邃思想与处世之道,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现代价值;《诗词大会》“绣口一吐”就是半个古代文化,审美理念与时代精髓同行。讲好中国故事,既要“照着讲”,更要“自己讲”。借鉴不是照抄,独创亦需切题。借鉴可谓一剂良策,照搬不免断鹤续凫,独创或可腾空一跃。借鉴需要眼光,我国曾有接受苏联科研“帮助”的失败经验。独创只有切合自身实际,才能交出完美的答卷。借鉴拒绝抄袭,独创还需切题。利民不法古,周事不循俗。小到文章题名,大到治国安邦,创新变革的话题始终不变。两千多年前,商君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不法古,不修今”为理念,把握时局动脉,为强秦运筹帷幄;百余年前,孙文先生内察国情,外察潮流,以“内在积弱,外部强劲”叫醒众人,凝聚了一股救国于危亡的“觉醒”力量;四十年前,邓小平同志拨乱反正,审时度势,亮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剑。而今,改革与创新的火焰仍在吾辈身上延续,时代的“命名”话题永不止息。“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时代是流动的、变化的。曾有人身先士卒扶大厦于将倾。我们何不以“新火试新茶”,立足自身,与国偕长?时代的“命名”话题永不止息,吾辈为成兴国之事,更当善于借鉴,敢于创新,为时代注入强心针,诗酒绘年华,创新写新篇!点评文章围绕“善用借鉴和创新”立意,将自己对借鉴和创新的认识融入其中,结合古今的具体实例分析借鉴与创新的深层关系,说理深刻。主体部分以“照着讲不如自己讲”“借鉴不是照抄,独创亦需切题”“利民不法古,周事不循俗”三个分论点构架文章,结尾点题,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语言整散结合,富于变化,引经据典,体现了考生深厚的文学积淀。[模拟演练]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从诸子百家到琴棋书画,从笔墨纸砚到诗词歌赋,从饮食服饰到建筑民俗……这些文化基因已经渗透到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塑造着我们的性情和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身成长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谈谈如何更好地理解、传承文化自信。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指导

材料由两段构成:第1段主要列举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并指出这些文化的重要作用;第2段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讲的是文化的意义及提出关于文化创造的希望。在此基础上,要求围绕“如何更好地理解、传承文化自信”来写,我们可以从中提取出关键话题“文化自信”。写作要紧紧围绕“文化自信”展开。如可以论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论述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也可以论述如何自信地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论述如何培养文化自信。参考立意:①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之根,是民族的精神家园;②强大的文化成就强大的国家,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民族的伟大复兴;③文化传承需要创新;④抛弃或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没有未来。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语曰,“人生有三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有人认为:见过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分量,见过天地才知道自己的卑微,这时再面对众生,才能以众生所需为自己所求,顶天立地,服务众生。也有人对“人生三见”的内在关系有不同的见解。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有关三元关系的作文题。以古语“人生有三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点出三元,然后指出三元的关系。“见过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分量”,意在学会正确认识自己、面对自己,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重视自我塑造。“见过天地才知道自己的卑微”,不看大地,就不知道自己的渺小;不见汪洋,就不知道自己的肤浅;不见高人,就不知道自己的不足。“见天地”是对自己最大程度的全面修正和提高,给自己明确的社会定位。到了这个境界,就可以泰然自若,用最恰当的适合自己的状态,从容面对众生。这表明人应该面对自己,认识并塑造自我,之后,见天地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见众生才能以众生所需为自己所求,顶天立地,服务众生,要学会把自己融入时代的洪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行文思路上,可采用递进式结构。可首先明确在天地和众生之中,自己的位置和责任及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然后论述当一个人不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放眼全天地间,认识到世界之大,自己之渺小,生起包容豁达之心;接着论述洞察自己,见过众生,放眼世界后的超然物外,抛开自我和一切物质束缚,将众人所需作为自己所求,寻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最后立足时代,结合青年的身份和时代特征,认清自我,准确定位,踏实奋进,激扬青春,实现服务于人民的理想。参考立意:①天地众生为镜,方知自我所在;②心怀天地众生,方能窥见自己;③洞见天地小我,心怀众生大我;④放下小我,始见众生。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人们从美食中感受人文情怀的温度,领略中华文化的厚重。在我国,食育文化源远流长,既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等与二十四节气相应的饮食风俗,又有“孔融让梨”等做人应该懂得礼让的经典故事,还有“饮食贵有节,做事贵有恒”的人生智慧……有人认为食育既是回归生活的教育,也是一种回归教育的生活。对于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写作指导

材料围绕“食”这一关键词展开,并引入“食育”的概念,着重将“食”这一平凡的生活话题与传统文化、人文情怀等内核相联系,要求考生正确理解“教育回归生活,生活回归教育”的内涵。在理顺生活、教育两者关系的同时,充分挖掘“食”在其间的重要作用。要求能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角度,并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展现“食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恰当解释“回归”之义。参考立意:①食育既是回归生活的教育,也是一种回归教育的生活;②美食能让人感受人文情怀的温度;③美食能让人领略中华文化的厚重。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

《国家宝藏》第三季一经推出,一如既往受到观众热捧。它建立了一种奇妙的联结,让静止的文物变成了鲜活的文化,让观众能真切地感受到文物背后的价值和力量。材料二

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舞蹈《唐宫夜宴》精彩出圈,它形象地再现了唐代乐师们从准备到演奏的过程。节目还利用现代科技,将国宝照片与舞蹈内容巧妙结合,让网友惊呼一秒回到了唐朝。材料三

2020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推出的“云”游武侯祠活动受到了观众的追捧。各种线上活动让市民足不出户就了解到博物馆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上材料给你哪些感受和思考?请以“让文物‘活’起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围绕“让文物‘活’起来”审题立意。“让文物‘活’起来”,可以借鉴《国家宝藏》的做法,让静止的文物变成鲜活的文化,让观众能真切地感受到文物背后的价值和力量;也可以借鉴《唐宫夜宴》的做法,利用艺术手段和现代科技,再现文物所处的时代或场景;还可以借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做法,发挥“云”端效应,让市民足不出户逛博物馆,尽情观赏文物。这三则材料给我们提供了“让文物‘活’起来”的具体做法,当然,做法不止这几种,关键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可以分析为何要让文物“活”起来,文物“活”起来与文化传承、国家建设之间有何关系。要找到“高大上”的关联点,把话题的重大意义讲出来。参考立意:①创意衍生让文物“活”起来;②“让文物‘活’起来”也是复兴的力量;③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传下来。任务二立意深刻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着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巧妙,则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俗话说,好文章在“骨”不在“皮”。什么是“骨”?就是文章的品质、品格。通俗点说,就是文章的立意。二轮复习中,考生要努力写出立意高、观点新的文章。[高分技巧]高分技巧一

摆脱“近视”“短视”,不断超越,抛弃“小我”为大家深刻的立意必须超越自身局限,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情感;必须把现实生活融入作文中,不要就事论事,尽量用长远的眼光去审视生活、生命和人生。在超越中,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到深的大致顺序是:自我—家庭—集体、阶级—民族、国家—人类—宇宙。如“习惯”,多数考生会写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性格习惯等,比较平庸,流于一般。若能用“大”眼光立意,可从实际谈到哲学,从理性高度对“习惯”加以思考;可从科学谈到政治,从历史发展的层面对“习惯”进行反思;可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对“习惯”发起挑战。这就不再是生活中一人一事的习惯了,自然超越了一般思维,显示了非凡的才识。高分技巧二

运用发散思维,注重辩证分析,纵横古今中外发散思维的实质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开多角度思考。辩证分析方式包括原因、结果,片面、全面,外因、内因,静止、运动,内容、形式,主观、客观,现象、本质等,表现为比较对照分析问题,一分为二分析问题,解剖表里纵横分析问题,从事物间的联系、关系上分析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纵向思考,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联想;横向思考,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地联想,由“水”想到长江、黄河甚至外国的江河湖海,它能使认识向四周延伸拓展。高分技巧三

融进时代气息,做时代变迁、国家发展的忠实记录者文章合为时而著,反映时代生活,传达时代气息,描绘时代风采,议论社会热点,使用当下论据,这是高考作文的命题要义,也是作文出新的方法。近几年高考作文题均体现出鲜明的“立德树人”的导向,引导考生关注时代热点,思考自己与时代、国家的关系,认识青年的使命与担当,激励青年为时代发展贡献力量。如2021年全国甲卷作文题,引导考生铭记、思考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具有良好的导向意义。[典题示范](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立意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摒弃了情境化要求,回归传统的材料作文考法,从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引入,明确写作任务。“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这就是说,本题是要求考生写“启示”。材料的基本意思是说,强弱并非天注定,后天也可以自由转换,这是在鼓励当代青年奋发自强,和全国甲卷异曲同工。其次,作文材料体现了辩证性思维的特征,也是与以往只需按照观点写作、不需进行思辨有着明显的不同。试题提供的强弱转化的辩证观点,既富有议论的话题感,又具有现实的既视感。材料的核心是强者不可滥用强,弱者变强需自信;强者不必喜,弱者不必悲,强弱是可以转化的。《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文章,我们都知道,《新青年》的使命便是唤醒青年的精神,让他们成为这个时代的先锋与楷模。但在这股精神解放的潮流中,激进自大者有之,悲观退缩者有之。身体固然不能恃强自损,精神的亢奋也无助于事业的成功;不能因为身体弱小而自损其志,精神也必然有一个从弱小到强大的过程。毛泽东其实是提醒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如何合理利用已有的条件构筑最有活力的时代精神。毛泽东这样的思想和理念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言的,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强大的过程,已经有力地验证了毛泽东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便有了自己的信仰,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流血牺牲,终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政党,才使得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材料的立意必须以“强弱”的转化作为立论基础,不能偏执于一个方面。参考立意:①强者不必喜,弱者不必悲;②强不可滥用,弱需强心针;③强弱非注定,自强方恒强;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佳作展台强弱非天定,自强方恒强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时间节点,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关于“体育之效”的宏论更显高屋建瓴。这些文字所承载的自强精神如时光隧道里不灭的星火,照耀着中国国力由弱变强的曲折征程。慨叹中,以史为鉴,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崛起揭示了“强弱非天定,自强方恒强”的定律。世间万物,皆有强弱之分,天生强者不可沾沾自喜,天生弱者不必自惭形秽。《伤仲永》的故事令人扼腕叹息,假如方仲永在展示自己“受之天”的通悟后,没有被父亲带着四处炫耀而是加强学习,是否还会“泯然众人矣”?与之相反,面对无声无光的世界,海伦·凯勒未因失聪失明而放弃自我,而是奋发有为,终成命运的强者。强弱并非天注定,弱者可变强,而强者也可变为至弱。是故,生而为强者应在自律自尊中实现自我升华,将浩气挥洒于霓虹之上!生而为弱者无须自悲,若在逆风中把握方向,生出羽翼亦能直上九万里!促使强弱转化的关键条件是先天还是后天呢?“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因此,促使强弱转化的关键条件不在于先天而在于后天。逆境是颠覆弱者生活之舟的波涛,又是磨炼强者钢铁意志的熔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无论是错失先机还是遭遇挫折打击,只要“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须知,自立自强,终成强者。强弱可互相转化,个人如此,国家亦如此。放眼当下神州大地,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骄人成果载入人类史册;碳达峰、碳中和等目标的设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再次展现“中国力量”……今日之中国以自强不息摆脱了“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的窘态,崛起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非但如此,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和14亿人口的超级大国,中国不侵略、不称霸,还多次向其他国家伸出援手,真正做到了“独善其身”和“兼善天下”。“德不孤,必有邻。”中国自然也赢得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和信赖。万物皆有尺度,强者若不“滥用其强”,推己及人、兼爱天下,则能恒强。

时代的号角已吹响,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我们希望强者愈强而恪守自我,关爱弱者,勇担使命,也希望弱者发愤图强,自强而恒强,万类霜天竞自由。愿世界和平,人类幸福!点评文章的立意基于体育之道,又突破常规,深挖内涵,由个人的强弱变化延伸至国家的强弱变化,视野开阔,立意高远。在清晰地阐述强弱转化之观点的基础上,作者观照现实,结合当前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深刻揭示出顽强拼搏可实现由弱变强、强者恒强的道理,极具现实意义。在具体的论述中,作者将历史事件、热点素材、名人名言等信手拈来,论据丰赡又紧扣主题。[模拟演练]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②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村夜》③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④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司空图《漫书五首》中国是农业大国,乡村是中国的根,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选择两三则,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型作文题,首先要分析每一则材料的含意,然后分析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①“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因此,要建设好美丽乡村,就必须保护好绿水青山。谈保护自然环境与建设“美丽乡村”之间的关系。②“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当诗人因秋夜浓重、秋声凄凉而心生悲切之时,一望无际、宏阔疏朗的田野又让诗人转而兴奋自喜,人与景物融为一体。谈乡村之美在于人与山水的共融共生。③“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和“蛙声”是最为常见的意象,这些意象是镌刻在中国人的血脉中,几乎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乡土记忆。谈乡土文化的根源。④“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乡音、乡景总能勾起无限的乡情愁思。谈乡土情结。中国是农业大国,乡村是中国的根,有美丽乡村,才有美丽中国。因此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美在村庄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在人与山水的共融共生,更美在人们共有的那些记忆与眷恋,还有永远定格在人们心底的乡愁。可以将这些材料有机融合,涉及“美丽乡村”“中国梦”“家国情怀”等热点主题。参考立意:①保护美丽乡村,留住乡土文脉;②美丽乡村,美丽中国;③在乡村建设中注入家国情怀的底色。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有人帮你,是你的幸运;无人帮你,是公正的命运。没有人该为你做什么,因为生命是你自己的,你得为自己负责。——《中国传统文化》公众号(2)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自胜者强,自强者胜。——习近平作为生活在这个大时代的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你面向青年读者,结合以上材料,为《中国青年报》的《时代青年》栏目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1)审材料。这个作文题由两则材料组成,这两则材料的关键词是“为自己负责”“自胜”“自强”。材料一强调的是,没有人该为你做什么,我们要为自己负责。材料的内涵告诉我们:别人没有帮助我们的义务,我们想要获得成功,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只有自己努力,才会遇到更好的自己。材料二强调的是,超越自我的人才会强大,自我强大的人才会永立于不败之地。这两则材料的共性就是强调依靠自己。因此在立意时,应该把“依靠自己”或“自立自强”等放在首位。(2)审任务。要注意提示语“面向青年读者”“为《中国青年报》的《时代青年》栏目写一篇文章”,要求考生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对象,内容要与青年紧密相关。而且写作时,考生要把自己与时代联系起来。身处当今这个大时代之中,“作为生活在这个大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自觉投身时代,关心社会,为时代发展贡献一己之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成就自我。参考立意:①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梦自己圆;②成功要靠自己争取;③珍惜青春,自立自强;④自己强大才是真的强大;⑤努力拼搏,终将遇到更美的自己。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唐太宗李世民对吏部尚书唐俭下棋不让自己的事情感到生气,想把唐俭贬谪为潭州刺史,但一时找不到他的错误,就召见尉迟恭说:“唐俭对我不敬,我要借贬谪他来惩戒百官,你去他家一趟,看他是否对我的处理有怨言。”第二天,尉迟恭复命,认为皇上的做法不对,自己也查不到唐俭的任何罪名。唐太宗很生气。有同僚认为尉迟恭不懂得变通,既然皇上要定唐俭的罪,尉迟恭就该识时务。但尉迟恭认为,是非曲直要弄明白,皇上做得不对,如果还去趋附,就是不忠。最终,尉迟恭坚持了自己的立场。后来,唐太宗反思自己,认为尉迟恭做得对。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你对这件事感触最深的地方是什么?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表述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唐太宗因为唐俭对自己“不敬”,想惩戒他;二是尉迟恭没有按照唐太宗的想法做事。分析时,可以从唐太宗、尉迟恭等角度进行。从唐太宗的角度分析,要否定的是他对唐俭的惩戒完全是按照个人的想法;要褒扬的是他后来进行了反思,认为尉迟恭的做法是对的。从尉迟恭的角度分析,皇帝让自己去查唐俭的罪行,是对自己的信任,但自己完全是按事实说话,在权威面前没有趋附,而是坚守底线;这样的不变通,是品格的坚持。当然,也可以从唐俭的角度分析,下棋就是技能竞赛,不能因为对手是皇帝就故意输掉;还可以从同僚的角度分析,同僚认为尉迟恭的做法太迂腐,没有看清形势,不懂得变通,考生对这种观点应该持否定态度。解读任务:形式是“发言稿”,情境是“班级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考生要准确解读材料中的人物和事件,从中选出感触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来写作。参考立意:①自我反省,从善如流;②坚守原则和底线;③作为领导者,做事应客观公正,不能感情用事。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

《庄子·逍遥游》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疙里疙瘩,树枝弯弯扭扭,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却看都不看它一眼。这棵树虽大,却是不材之木,人们只会鄙弃它。”庄子微微一笑:“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东西啊!把它栽种在旷野之中,大树因为不成材,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你也可以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逍遥自在地躺卧于树下,还有什么值得困扰呢?”材料二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是一门艺术。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感触和思考?请以“有用与无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材料一是《庄子·逍遥游》中一个有名的故事。惠子提出的命题是从对现实社会“有用”出发的,庄子却从“无用”的角度,说明人的生命并非只是用来消耗在纯物质的追求和占有上的,一种意义上的“无用”却可以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有用”。那棵在匠人眼里毫无利用价值的大树,遮天蔽日,不是恰好可以与无意追逐功名利禄的无为之士相互陪伴,共享悠闲自得、无拘无束的快乐人生吗?人和树,都因其无用而得终天年,享有生命的本真。可见,“无用”和“有用”是相对的,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据此,考生可以从“无用之用”“无用之人不一定做无用之事”等角度立意。材料二的关键词是“垃圾”“位置”“资源”,垃圾有时又是资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所处的不同位置。同样,无用要成为有用,也取决于它所处的位置。考生可以从“站对位置,无用也能成为有用”的角度立意。“有用与无用”是一个关系型话题。“有用”与“无用”,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有用”,无所谓“无用”;没有“无用”,也无所谓“有用”。读书学习,要“学以致用”,自然要重视“有用”的东西,但也不能急功近利,只讲“现实主义”,不讲“浪漫主义”,人还有精神上的诉求,需要空灵和超脱,因而也要像《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那样,要重视“无用之用”。参考立意:①放对位置,不材之木亦可成材;②要想“有用”,应多些“无用”之思;③“无用”之人做“有用”之事;④不缺“无用”之思,实缺“有用”之才;⑤无用之用是为大用。任务三文体鲜明“符合文体要求”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符合命题规定的文体要求,二是符合自我选择的文体要求。近年来,许多考区将高考作文题目中对文体的要求从“不限”“自选”改为“明确”“特征鲜明”,由此可以看出高考作文对文体的强化与重视。多数高考作文题虽没有明确规定写作文体,但题目中有隐性的要求,如“谈谈自己的看法”“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等,实际上都在暗示考生写议论文。但考生在备考时仍要多文体并重。[高分技巧]高分技巧一

议论文:化大为小显逻辑,理例结合求深刻高中生写议论文,常因出现以下问题而导致文体不明:一是以叙代议,大段大段地叙述素材,一句总结就结束了全文;二是布局零散,主体部分既没有语言形式上的联系,又无内在逻辑关系;三是风格混乱,文章整体是议论文的结构,行文时却多用记叙、描写类语言。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写议论文时尤其要注意:(1)明确论点显立场。论点是作者所持的观点,论点的提出要非常醒目,最好是开门见山,也可先破后立。(2)化大为小显逻辑。若只用一个论点统领全篇,往往会使文章显得不够深入细致,只有将一个大论点分成若干个小的方面和角度逐层分析,才能全面细致。需要注意的是,几个小角度之间必须有一定的逻辑关系。(3)理例结合求深刻。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所以必须适当引述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但必须注意,有“例”仍需说“理”,理例结合才能彰显论证的深刻性和严密性。高分技巧二

记叙文:用描写说话,用细节说话,用情感贯串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善于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凸显人物的个性特征。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注意事件的完整性和情节的波澜起伏,要根据主旨的需要对事件进行详略安排,还要注意挖掘事件背后的意义。写记叙文还必须设定一个明确的线索,不管写人还是记事,贯串文章始终的应是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生动感人。写记叙文不能一味平铺直叙,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比如少量议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旨的作用,穿插抒情可以达到强化情感、感染读者的目的。高分技巧三

演讲稿:旗帜鲜明,语气多样演讲稿也叫演讲词,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1.内容的针对性演讲稿是针对某一问题,阐述自己观点与主张的实用性文体。演讲的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单一性,不能散乱;演讲的观点必须鲜明。2.情境的特定性演讲稿是为演讲服务的,不同的演讲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听众,演讲稿的写作要与这些特定情境相适应。3.语言的鼓动性演讲稿还要在情绪上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语言上做到生动感人,具有鼓动性。演讲语言运用得好与坏,直接影响演讲的效果。演讲者使用的语言一定要确切、清晰地表现出所要讲述的事实和思想,同时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4.结构的条理性开场白是演讲稿的开头。好的开场白能够有效地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为整场演讲的成功打下基础。演讲稿的主体是主要部分。主体必须有重点,有层次,有中心语。由于演讲材料是通过口头表达的,为了便于听众理解,各段落应上下连贯,段与段之间有适当的过渡和照应。结尾是演讲内容的收束。它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结尾的方法有归纳法、引文法、反问法等。归纳法指概括一篇演讲的中心思想,总结强调主要观点;引文法则指引用名言警句,升华主题,留下思考;反问法指以问句引发听众思考。也可以用感谢、展望、鼓舞等语句作结,使演讲能自然收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例文世界命运与共,青年携手共担——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的演讲主席先生、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能与各位相识,今天我很荣幸作为中国青年代表,与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探讨、交流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问题,我演讲的题目是《世界命运与共,青年携手共担》。(表明身份,进入情境,展示话题)

首先感谢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物资上的寄言,给了我们莫大的支持和鼓励。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世界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公共卫生危机之中。“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名言警醒我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世界各国青年只有携起手来,共同担当,才能闯过“至暗时刻”。(引用材料,亮明观点,显示演讲的针对性)朋友们,众所周知,无论世界各国的国情和人民的肤色、文化有多大差异,我们都不能否认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地图上的国界线分不开连绵的山脉,切不断奔涌的河流。病毒不认国籍,灾难不分强弱。朋友们,消灭病毒不能仅靠一国之力,我们每一个青年都身负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历史重任。青年的思想将影响世界的思想,青年的脚步将带动时代的脚步,青年人正是这时代洪流的中流砥柱,要承担起应该担当的使命。(此段两处使用呼语,引起听者注意)勇担时代使命,共创和谐未来,青年应不畏诱惑遮望眼。(强调青年责任)众所周知,有个别人、个别国家出于一己私利,不顾世界本是地球村的事实,一直在破坏来之不易的和平友好局面。(明确特殊形势)但清醒的世界人民,特别是在座的各位,一定洞察了这些。“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让我们青年一代承担起时代的责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青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再次申述青年责任,强调观点态度)“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苏格拉底的这句名言写出了一个有志青年应有的姿态。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文明富裕的时代,就有责任让世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作为一名中国青年,我在为自己的祖国能够在抗疫最艰难的时刻向世界伸出援手而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呼吁各位代表能将中国所传递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带回自己的国家,让各国朋友能够真正了解中国、爱上中国。毕竟未来属于青年一代,只有青年人团结了,才能实现全人类的大团结。(发出呼吁,希望青年团结起来)朋友们,四海无高墙,世界本无疆,在新冠之战的硝烟还未完全消散的今天,让全世界的青年联起手来共对强敌、共创明天!我相信,我们将不负时代使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强调观点,照应开头)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点评文章提出了“世界命运与共,青年携手共担”的中心论点,并且贯串始终。结构上,从新冠疫情入笔,依次从“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勇担时代使命,共创和谐未来”“青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三方面逐层分析,再以呼吁结尾,层次清晰。特别是紧扣“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这个特定的场合要求,着重体现“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体现青年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很好地完成了情境化写作任务,也较好地体现了演讲稿的文体特点,语言朴实,语气亲切,有感染力和号召力。高分技巧四

书信:格式正确,重点突出书信的种类比较多,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书信,即写给亲戚朋友的书信,如家书;一类是特殊书信,即具有特殊功能的应用文,如慰问信、感谢信。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书信,基本格式都是一样的。格式1.开头称呼应在第一行顶格写,称呼后用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或以示尊敬。称谓应遵循长幼有序、礼貌待人的原则,选择得体的称呼。如果是长辈,可以在称呼语之前加上“尊敬的”“亲爱的”等词语;如果是平辈或晚辈,可直呼其名。2.正文正文是信函的主体。一般在问候的下一行空两格写。可根据对象和所述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文笔和风格。写信时要注意条理清晰,文字简洁。一般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情况分段。先答复对方提出的问题,再说自己的事。这是书信的主体。正文的书写要条理清楚,内容少的话,写一段即可,如果内容多,可分段分条来写。3.结尾写信人在书信结束时向对方表达致敬或祝福之类的话。正文结束后,可在正文之后写些致敬语,也可不写。致敬语一般都成套使用,如“此致敬礼!”“致礼!”“恭祝大安!”“顺祝近祺!”等。4.署名在书信的最后,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如果是写给领导或不太熟悉的人,要署上全名以示庄重、严肃;如果是写给亲朋好友,可只写名而不写姓;署名后面可酌情加启禀词,如对长辈用“奉、拜上”,对同辈用“谨启、上”等。在致敬语下面另起一行靠右边可直接写上写信人的姓名,也可在名字前加上自己的身份,在身份之后加冒号,与名字构成同位关系,如“好友:××”“侄儿:××”等。5.日期在名字下面写上×年×月×日。例文点染时代丹青,绘出自我画像——写给高一新生的一封信亲爱的新高一学弟学妹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即将以一名高中生的身份入读我的母校,我是你们的师姐,今年七月是我毕业的日子,而九月就是你们入校的日子,很抱歉,我不能亲自拉着你们的手为你们介绍我们美丽的校园了。所以,今天,在考场上,请容许我写下这封信,以师姐的身份和你们谈谈“如何为自己画像”。(亲切的称呼语,恰当的事由,使这封信的写作入情入理)为自己画像,不仅要明白自己是怎样的人,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更要考虑怎样使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其实,这与经典的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异曲同工,而回答这三问也好,为自己画像也罢,我们都应该将小我置于时代大背景中,只有点染时代丹青,才能绘出自我画像。(此段紧扣材料,破解标题,有总领下文的作用)怀公民意识,绘赤子之心。(第一个分论点)每一个个体离开了祖国这片大陆,不过是无根浮萍。先有“两弹元勋”邓稼先历尽艰辛,奔向祖国的怀抱;后有黄大年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怀着爱国热情返回祖国。这都是最好的明证。我们将他们作为“镜子”,照见我们自己的模样——黄皮肤、黑眼睛,我们是中华儿女,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自画像的内核应是那一颗永远守卫祖国的赤子之心。(此段以典型人物为例,告诉学弟学妹应该做怎样的人)怀攀登精神,绘奋斗姿态。(第二个分论点)进入高中,每一天都在“攀登”,高中学习的难度和强度是初中学习无法比拟的,你们或许会和我一样,刚开始会胆怯,会迷茫,请咬紧牙关,用“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态度迎难而上吧!翻越数理化生“四座大山”,直穿语文的“深谷地带”,再到英语的“冷僻山脉”走一遭,还有政史地的“奇美”值得一赏。当然,和珠峰测量登山队攻顶队员比起来,这些真的不算什么。至少,高中三年,在这些知识的山峰里穿梭几回,可以练就一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本领,而你做过的每一张试卷、读过的每一本书,甚至流过的每一滴汗水和眼泪,都在你自画像的画纸上绘出了奋斗的姿态。(此段以分析议论说理,告诉学弟学妹如何去做)尼采曾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学弟学妹们,高中三年是人生关键的三年,你们将在此迈进成人的方阵,为自己画好像,也就是为自己的未来描绘蓝图,希望三年后,当你离开母校时,心中已经绘制好了这幅自画像。(引用名言,总结点题)愿你们学业进步!(恰当的祝语)一位即将毕业的高三学姐2021年7月7日点评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书信。作者以亲切的语言、深刻的说理向即将进入高一学习生活的学弟学妹们分享了“如何画好自画像”的经验。正文第2段先用“为自己画像,不仅要明白自己是怎样的人,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更要考虑怎样使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提出问题;然后从“怀公民意识,绘赤子之心”和“怀攀登精神,绘奋斗姿态”两个角度回答问题;最后用尼采的名句再进一步告诫,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说理严密。高分技巧五

倡议书:目的明确,内容具体倡议书指的是由某一组织或社团拟定,就某事向社会提出建议或提议社会成员共同去做某事的书面文章。它作为日常应用写作中的一种常用文体,在现实社会中有着较广泛的使用。倡议书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1.标题倡议书标题一般由文种名单独组成,即在第一行正中用较大的字体写“倡议书”三个字。另外,标题还可以由倡议内容和文种名共同组成。2.称呼一般顶格写在第二行开头。可依据倡议的对象而选用适当的称呼,如“广大的青少年朋友们”“广大的妇女同胞们”。有的倡议书也可不用称呼,在正文中指出即可。3.正文一般在第三行空两格写正文。倡议书的内容需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写明倡议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倡议书的发出是为了引起广泛的响应,只有交代清楚倡议活动的原因,以及当时的各种背景事实,并申明发布倡议的目的,人们才会理解和信服,才会自觉行动。这些因素交代不清就会使人觉得莫名其妙,难以响应。(2)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这是正文的重点部分。倡议的内容一定要具体化。开展怎样的活动,都做哪些事情,具体要求是什么,它的价值和意义都有哪些,均需一一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一般是分条列出的,这样写往往清晰明确,一目了然。4.结尾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倡议书一般不在结尾写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5.落款落款即在右下方写明倡议者单位、集体或个人的名称或姓名,署上发出倡议的时间。例文倡

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我做起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肩负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民族辉煌的责任。为此,我代表学生会全体成员向大家倡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我做起。(开篇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引出倡议的具体内容)第一,深入挖掘,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世界古老文明相继衰落、消亡或中断有所不同,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上下五千年,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由此,我们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弘扬中创新。(“深入挖掘”“继承”是基础,故作为倡议的第一条,有条理)第二,推陈出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予以展示、创新,才能推动文化兴盛。陶瓷微雕技术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技艺,近乎失传。而王芝文却利用现代科技将其继承下来,一个人撑起了一项国家非遗项目。正是因为有着推陈出新的精神,王芝文最终将一项文化技艺继承并发展了下来,这启示我们,面对优秀传统文化,要在创新中弘扬。(“推陈出新”“发展”是具体“弘扬”的做法,举王芝文之例,具体说明做法)第三,面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走向世界舞台,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当下,我们应将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并展示出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与繁荣贡献力量。(“面向世界”“传播”是向外“弘扬”,与第二点构成照应,论述全面)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如果丢掉了,精神命脉就断了。当下的中学生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此段重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再申青年责任,强化观点)今天,我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剔除糟粕,吸收精华,继承本质,涵养精髓,改造转化,创新发展,延续血脉,开拓前行。在此,我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