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生猪养殖行业分析报告上篇:1.中国生猪养殖现状:大容量+低集中度
1.1中国猪肉需求将保持平稳
1.2中国的猪肉消费必须“自力更生”
2.邂逅生猪养殖的“黄金十年”
2.1成本优势转移带来行业的整合机遇
2.2伴随规模化,盈利能力进入上升通道
2.3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盛宴至少持续10年
下篇:
3.谁能脱颖而出
3.1千军万马,逐鹿中原
3.2养殖模式之辩
3.3具备突破扩张瓶颈的独特能力的企业将最终制胜
4.当“成长性”遇上“周期性”
4.1短期猪肉价格取决于供需,呈现周期波动的特点
4.2规模化并不能消除短期价格波动
4.3成长为主,周期为辅
5.投资建议及评级
投资要点生猪养殖行业年产值在1万亿以上,且市场集中度极低(第一大市场份额仅1%),存在巨大的发展机遇。迄今为止,它并未引起资本市场的足够重视相关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不足250亿。生猪养殖正迎来“黄金十年”。中国生猪养殖一直以散户为主,过去大量“隐性成本“的存在,导致规模企业盈利困难,规模化受阻。从2023年起,农民工工资的大幅提升带来散户退出以及“隐性成本”的显性化,规模养殖的成本优势逐步得到体现。预计未来生猪生产将进入规模化与技术进步螺旋式上升阶段。伴随着规模化,大企业利用技术优势降低成本,盈利能力有望同步提升。参照国外养殖业发展情况并结合中国国情,我们认为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将持续10年以上,行业的成长红利非常可观。
对内确保可持续发展,对外能够突破扩张瓶颈的企业将最终制胜。现有规模企业的养殖模式各有利弊,我们认为养殖模式选择本身并不重要,如何在模式下设计出科学完善、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的激励与利益分配体制才是模式成功的关键。在内部模式可持续的前提下,真正决定企业能否脱颖而出的因素在于其是否具备突破外部扩张瓶颈的能力。总结来说,优秀的企业需要对内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核心要素是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对外具备突破“六大扩张瓶颈“的能力。行业投资应以“成长为主,周期为辅“。受到供给波动的影响,猪价存在3-4年的价格周期。我们认为,这种周期波动不会因为未来规模化程度提升而减弱或者消失。从周期投资的角度来看,目前养殖盈利尚未见底,投资时机可能尚需等待。但我们认为,对于行业内优秀的企业而言,长达5-10年,复合30%-50%的高速、可持续增长足以弥补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周期性,建议更多从成长性的角度去考量。投资策略与建议:我们认为,生猪养殖行业正迎来千载难逢的“黄金十年“。对于龙头企业而言,预计未来将经历规模快速扩张和盈利能力持续提升,业绩有望具备持续超预期的潜质。目前行业尚处于”跑马圈地“阶段,不必过分拘泥于利润率等精细化管理指标,有效、快速地扩张是这一阶段甄选投资标的关键的因素。基于上述逻辑,建议关注行业优势公司的长期成长性,我们首次给予雏鹰农牧买入评级,给予正邦科技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生猪价格大幅波动,扩张不达预期。
不同于市场的观点:
1.市场普遍认为散户退出是近年来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的推动因素,但往往只看到了打工收入提高带来的机会成本提升。按照这样的逻辑,散户退出趋势是不具备可持续的,一旦养殖利润中人力资本要素回报提升幅度与农民工收入增幅相当,散户不再退出,规模化又将停滞。我们认为真正持续促使养殖规模化的因素在于成本优势的转移。过去以养猪为副业的散户存在的大量“隐性成本”在近两年随着养殖“主业化”转化为“显性成本”,规模养殖成本优势开始凸显,市场份额的提升自然“水到渠成”。这样的优势转移在未来是不可逆的,因而我们认为规模化的趋势会持续下去。
2.市场普遍关注规模化带来的市场份额的提升,但忽略了集中度提高的过程将伴随盈利能力的提升。我们认为:规模化和技术进步将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螺旋上升过程。在此过程中,规模养殖企业成本不断下降,但在规模化成为市场主导之前,价格并不会下降,利润率随之上升。技术进步带来的盈利能力的提升至少能够维持10年。
3.市场在评估养殖企业竞争力时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企业生产模式上,我们认为生产模式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能用有效的机制去保证模式的可复制性,只要能够可持续的模式都是成功的模式。真正决定企业未来发展速度的因素在于突破外部发展瓶颈能力。简而言之,我们认为甄选投资标的的要诀在于:对内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外具备突破“六大扩张瓶颈“的能力。4.市场认为散户占比高是生猪价格波动的原因,我们认为规模化并不能消除或者减弱价格波动,生猪养殖行业这种兼具“波动性”和“成长性”的特点正是它之于投资的魅力所在,在现阶段,应该以成长性为主。
1.中国生猪养殖现状:大容量+低集中度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每年生猪产量在6.6亿头左右。2023年中国猪肉产量达到5053万吨,占肉类整体产量的35%。以20元/千克终端价格保守计算,猪肉零售市场容量达到1万亿,加上饲料、疫苗等相关行业,“一头猪”一年能够撬动的产值在1万亿以上。
查看原图
2023年中国GDP中最终消费支出为18.69万亿。以此推算,猪肉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占比达到5%以上。正因为如此,猪肉价格在CPI的比重达到3%。到目前为止,这个上万亿产值的行业并没有引起二级市场太多的关注。A股生猪养殖类上市公司市值合计不足250亿。
查看原图
目前生猪养殖行业第一大企业温氏集团的市场份额仅1%,前十大企业的市场份额约2%。未来行业整合空间巨大。
查看原图
1.1中国猪肉需求将保持平稳
过去10年中国猪肉人均消费的复合消费为2.3%,高于世界1.7%的平均水平。未来增速会放缓,但绝对需求量不会下降。
消费习惯决定中国猪肉人均消费将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2023年中国人均猪肉消费达到38.5千克,大幅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消费习惯的影响。通过对比发现:(1)在世界范围内,同等经济水平下,亚洲国家人均猪肉消费水平较高。(2)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人均猪肉消费较高。中国大陆的人均猪肉消费从20世纪70年代的不足1千克/年发展到2023年的38千克/年,但仍低于同为华人,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台湾和香港。
查看原图
猪肉消费在中国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倾向于消费更丰富的肉类。过去30年中,猪肉消费的增速大部分时间落后于禽肉和牛羊肉,但差距有收窄的迹象,并且仅在90-95年出现负增长。
查看原图
城乡差距大,人均消费尚有增长空间。2023年,城镇人均猪肉购买量为20.37千克,农村人均消费量为14.4千克,差距在6千克/年(考虑肉制品和外出就餐消费,差距更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城镇人口占比上升,另一方面农村的人均消费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查看原图
2023年城镇收入前40%的人群人均猪肉购买量为22.63kg,假设未来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全国人均人均可以达到这个人均消费量,尚有30%以上的增长空间。
1.2中国的猪肉消费必须“自力更生”
2023年,全球猪肉生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9967万吨和10128万吨,其中中国猪肉产量和消费量分别占世界的50%和53%。中国不可能靠进口解决吃肉的问题。
查看原图
根据USDA数据,2023年中国进口猪肉数量创历史新高,仅80万吨(国内官方数据为120万吨),但相对于中国每年5000多万吨的消费量而言,占比不足2%。
查看原图
由于粮食成本较高,生产效率低下,中国的生猪生产成本在世界上处于较高的水平,以美国为例,即使考虑进口成本(包括运输费用,关税(12%-20%),进口增值税(13-17%),总进口成本在30%-45%)其仍然具备价格优势。
由于生产成本不具备优势,同时饲用玉米消费量近年来持续增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家粮食短缺。未来相当长期间内,中国猪肉进口量还将持续上涨,但对于解决中国猪肉消费问题杯水车薪。
查看原图
2.邂逅生猪养殖的“黄金十年”
2.1成本优势转移带来行业的整合机遇
中国生猪生产一直处于高度分散的状态。2023年,出栏50头以下的散户养殖量仍然占到整体的近40%,而万头以上的大型猪场仅占到整体的6%。
查看原图
大量散户的存在,导致国家对猪肉生产的控制力非常弱。近年来猪价的大幅波动导致CPI出现大幅波动,对整个宏观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国家迫切希望养殖规模化程度能够迅速提高。农业部发布养殖业“十四五规划”:希望到2024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50%,2023年这一比例仅为31%。
查看原图
2.1.1过去大量“隐性成本“的存在,导致规模化受阻
相对规模养殖户而言,散养户受到规模的影响和资金的限制,生产管理粗放,科学饲养意识淡薄,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品种退化严重、防疫意识差、饲料配比不科学、.批量出栏的能力弱、盲目生产等问题,导致存活率低下,加上规模小,真实成本不具备优势。
查看原图
以美国为例,2023年出栏规模在500头以下的养殖场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出栏肉猪数)比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养殖场低6头,相应地,营运成本和资本成本分别比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养殖场高9美元/磅和19美元/磅。
然而在中国,规模养殖的成本优势在过去很长时间得不到体现,主要是因为大量散户以养猪为副业,半自给自足。一是对成本不敏感,二是很多隐性成本(如家庭用工、土地成本、自产粮食成本)没有计入。导致他们计算的成本往往局限于付现成本,远低于真实成本。一个重要的印证在于:2023年以前,绝大多数时间,猪料比都处于盈亏平衡线4.4以下。换言之,中国生猪养殖业大部分时间处在“表面盈利,实际亏损”的状态。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对于规模养殖户而言,几乎所有成本都是显性成本(如雇工、土地、工业饲料成本),导致即使技术、规模上有一定优势,仍然无法弥补“隐性成本”劣势。在这个阶段,规模养殖户很难盈利。
2.1.2两个变化催生规模化的“春天“
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1995年农民工月均工资为495元,2023年为875元,10年间复合增长率仅为6.85%。从2023年起,农民工工资出现大幅上涨,2023-2023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8%,远高于同期CPI和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与此同时,中国生猪价格从2023年起经历巨幅波动,受累于疫情,大量散养户亏损严重。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生猪生产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变化:
(1)劳动力机会成本提升:与外出打工相比,养猪不具备成本优势,风险大,所以越来越多的散户选择退出。这种背景下形成的供给缺口逐渐由专业养殖户来弥补,
查看原图
(2)部分成本由“隐性”转为“显性”: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幅减少,以养猪为副业的“半自给自足”型生产大量减少。对散户而言,养猪由过去的“副业”逐渐转变成“主业”,付现成本势必提升,如天然粗饲料使用量明显减少,带来饲料成本提升,雇工增加等。
查看原图
在此情况下,规模化养殖户相对散养户的成本优势开始凸显。
1假定人均年养殖量为40头(调查平均水平),折算头均利润=农民工年收入/40;实际净利润=实际净利润+家庭用工折价
查看原图
从统计数据上看,相对于散养户而言,国内规模养殖户的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人工上,这个优势未来会继续延续和加强。与此同时,我们认为,随着散户饲养成本从“隐性”转为“显性”,规模户在饲料,种畜方面的优势也将逐渐显现。
查看原图
2.2伴随规模化,盈利能力进入上升通道
2.2.1生猪生产进入规模化与技术进步螺旋式上升阶段
通过分析美国生猪养殖企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看到规模化与技术进步存在相互促进的现象。
新技术的出现是生猪养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直接原因。美国养殖规模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养殖技术出现新的突破,科学饲养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主要体现在改良种猪、分段养殖,专业化饲养设备的出现等等,这些投入超出小规模养殖场的能力。大规模生产者通过改进养殖技术,赢得了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小生产者被淘汰,大规模生产者确立了市场地位。这一阶段以淘汰小养殖户为主,美国猪场数量从1970年的76万下降到1990年的26万,淘汰了近2/3的企业。
查看原图
大规模生产者确立了市场地位,得以大量投入,反过来促进了技术的进步。进入90年代后,美国生猪养殖逐渐高度垄断化。企业实力得到巩固后,开始大规模投入养殖技术研发,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套,体现在PSY从90年代起出现整体的长足进步。
2.3.2技术进步5-10年内利好规模企业
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将带来价格下降,但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对价格没有影响。因而当行业集中度提升是通过技术进步、规模优势等非价格战方式实现时,该过程往往伴随行业整合者毛利率的提升。
查看原图
我们无法获得规模养殖企业过去几年整体的利润情况,但可以类比看到,伴随着饲料行业集中度的快速提升,规模以上企业过去几年盈利能力出现明显提升。
回顾美国养殖业发展的历史,规模化始于70年代,在80年代开始加速。其中1985-1995年正处于规模化加速的10年,在这10年间,行业盈利能力呈现提升态势。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2包含资本和人力投入的机会成本,即ecnomicprofit=0,表示养殖者获得了社会平均的利润回报。
整体劳动生产率提高可能会带来猪价的下降。2023年之后,美国规模化逐渐进入尾声,体现在猪场数量不再下降,同时大规模猪场出栏占比趋于稳定。
与此同时,技术水平“方差”急剧缩小,体现在2023年,美国PSY、窝断奶仔猪数等技术指标前10%的猪场相对平均水平的优势已经非常小。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在这种背景下,部门劳动生产率整体提高,在需求没有出现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供过于求开始出现,猪价随之下降,企业盈利能力同步出现下降。
查看原图
2.3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盛宴至少持续10年
规模化带来的黄金发展期迟早是要“曲终人散”的,那么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在于:这样一场盛宴何时结束,我们认为生猪养殖业的“黄金期”至少能够持续10年以上。
2.3.1规模化任重道远
中国目前规模化程度还很低。2023年中国年出栏大于50头的猪场占比仅60%,而美国和日本2023年年出栏大于500头的出栏量占比分别达到97%和92%。(考虑国情,将500头以上作为规模化衡量标志)
查看原图
以美国为例,其规模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1985年左右开始加速,直到2023年开始放缓,2023年基本结束。从规模化进城来看,中国目前仅处于美国80年代末的水平。未来还需要10-20年的时间去完成规模化的进程。
查看原图
2.3.2技术水平相差甚远
由于养殖技术水平较低、防疫意识差等,中国散户目前的养殖水平还处在非常落后的水平,未来提高空间还很大。
查看原图
2.3.3扩张瓶颈决定”蓝海”不会瞬间变为”红海”
生猪养殖行业的巨大蛋糕正吸引着来自各行各业的资本,包括高盛、网易、武钢等其他行业的投资者纷纷涉足生猪养殖业,希望在行业整合过程中分一杯羹。市场不禁担心,“蓝海”会不会瞬间变成红海。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非常小。究其原因,在于目前养殖行业的扩张遇到几大瓶颈:
(1)土地瓶颈:生猪养殖对土地的消耗非常大。据估计,一个年出栏万头的猪场,占地面积在100亩以上。1亩地可以养殖1.8万只鸡、1万只鸭。只能养殖150头猪左右。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规定,生猪养殖只能使用荒山废地和一般耕地,一般耕地面积只占到中国整体耕地面积的10%-20%,指标非常紧张,很多地方政府一般耕地的指标已经用到2030年。
(2)跨区扩张瓶颈:中国的生猪养殖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北和湖南,三省占全国的比重超过25%,其中四川数量一直位居第1位,比重在10%左右。前10位的省份合计占全国的比重在66%左右。除了前3位的省份比较集中外,从整体来看,生猪养殖的集中度并不高。
查看原图
由于养殖业免税,无法为地方政府创造税收,政府并不欢迎外地人去养猪。从这个角度来讲,跨区扩张相对困难。
(3)资金瓶颈:出栏一头生猪的固定资产投资在800-1000元左右,若加上配套设施、流动资金等,则投入在1500元左右,意味着一个10万头猪场的前期投入在1.5亿左右。种猪场的固定资产投入更是高达1-2万元/头。
(4)技术瓶颈:养猪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既需要理论指导,又离不开实践经验的积累,相比制造业而言,无法标准化,对技术的要求其实很高。
(5)环保瓶颈:环保成本占生猪养殖成本的30%左右,且经常受到媒体的诟病
(6)人才瓶颈:养猪的工作环境又脏又臭,其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也比较低。更多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养猪。同时,养猪对防疫要求很高,可能需要长时间隔离,生活单调乏味,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第二监狱”。
瓶颈是双刃剑,一方面对企业的扩张产生了限制,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很多单一要素拥有者的进入。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试图扩张的企业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真正实现规划的屈指可数。双汇集团在2023年便制定下了要在2023年前出栏1000万头的宏伟目标,至2023年,出栏量仅为30万头。网易叫嚣了很多年,一头猪都没有养成。由此,我们认为行业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处于“蓝海”的竞争状态。3.谁能脱颖而出3.1千军万马,逐鹿中原
2023年,美国出栏生猪前十位企业共拥有母猪数达到238万头,占到美国母猪存栏总数的近50%。其中规模最大的smithfield拥有母猪数达到83.8万,而中国规模最大的温氏存栏母猪数量仅30万,规模化企业扩张的空间还非常大。
查看原图
在养殖企业积极扩张的同时,下游屠宰加工积极向上游延伸,同时饲料企业也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切入养殖业,纵向一体化成为未来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加上如“网易”“高盛”等其他产业资本涉入,行业未来将呈现“千军万马,逐鹿中原”的局面。
查看原图3.2养殖模式之辩
养猪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投入要素是人力和资本,根据这两个要素的生产组织方式不同,现有养殖模式分为:独立自养模式、公司+农户、雏鹰模式等。参照其他国家、其他养殖行业的养殖发展历史,我们认为模式之间各有优劣,长期来看在利润率等方面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别。鉴于中国人多地少,资源整合难度大的国情,我们认为“公司+农户”模式及其衍生出的“合作社”“养殖小区“等模式未来可能是中国养殖业未来发展的主流模式。
查看原图
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农业产业链中最难克服的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成本。我们认为:养殖模式选择本身并不重要,如何在模式下建立起一体化经营的产业链条,并设计出科学完善、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的激励与利益分配体制才是模式成功的关键。下面我们将以“温氏”和“雏鹰”为例解释不同养殖模式下机制设计的关键要素。
3.2.1解构“温氏“神话
“温氏”是“公司+农户”模式的典范。20年来无数企业试图复制“温氏”模式,真正成功的寥寥无几。
温氏集团创建于1986年,最初是自繁自养的养鸡场。后来为了突破资源发展的限制,开始尝试农户挂靠模式。公司为农户提供种苗、饲料、兽药、养猪技术及管理等一条龙服务,农户只负责生产,公司采用保护价收购产成品。与此同时,公司采用“分股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了员工与企业的利益分享。
查看原图
依靠独特的经营模式,温氏规模迅速扩张。1994-2023年17年间,销售收入从2.37亿提升至309.93亿,翻了130倍。在2023年收入破百亿之后,发展并未停滞,2023-2023年间的收入复合增速仍高达27%。2023年集团生产肉鸡7.77亿只、肉猪663.56万头、肉鸭1191万只,拥有合作农户5.21万户,户均获利6.32万元。
查看原图
“公司+农户”是一种合作性质的产业化经营形式,之所以在中国获得迅速发展,主要在于它解决了传统农业中农户分散经营、技术落后、抗风险能力低等问题。“温氏模式“看似容易,复制起来难度很高。如何建立起一体化经营的产业链条,做到散而不乱是成功的关键。我们认为:温氏成功的要诀正是在于其通过有效的利益分享机制以及长期的合作建立信任,通过降低各个环节的交易成本,实现公司与农户共赢的局面。温氏模式的问题在于最终会造成控制权过于分散。
查看原图
3.2.2雏鹰何以“展翅高飞”
雏鹰模式简而言之就是将农户请到公司自建(或租赁)的猪场集中养殖。该模式有效综合部分“公司+农户”和“独立自养”模式的优势。相对于“温氏“模式,由于集中饲养,很好地规避了农户道德风险。相对”独立养殖“模式,以养殖效果结算农户收入,较好地解决了农户激励问题。
查看原图
“雏鹰模式“的缺陷在于重资产,同时与”工厂化养殖“相比,员工是可以培养的,代养农户资源是有限的,规模扩大之后较易遇到瓶颈。
3.3具备突破扩张瓶颈的独特能力的企业将最终制胜
如果说解决内部可持续发展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那么突破外部瓶颈的能力则是决定企业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从外部来看,未来能够分享市场变革红利,在这场“圈地”运动中最终胜出的企业一定是在突破“六大瓶颈”方面领先于竞争对手的企业。
土地瓶颈和跨区扩张瓶颈:解决土地与环保瓶颈需要企业拥有强大的政府和社交公关能力。
资金瓶颈:上市企业和从其他行业切入养殖,已经进行完资本积累的企业具备优势
环保和技术瓶颈:长时间的养殖经验积累、科研投入等
人才瓶颈:解决人才瓶颈,无外乎两种模式,一是将现有的养殖户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为企业所用,“公司+农户”和”雏鹰模式“是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模式。二是通过不断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自身培养积累,牧原食品在这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其独创的“师徒制”在行业里颇有口碑。
查看原图4.当“成长性”遇上“周期性”
4.1短期猪肉价格取决于供需,呈现周期波动的特点
作为完全市场化的农产品,国家调控在生猪市场的作用相对较弱,可以说生猪价格基本是由供需决定的。需求和供给都是有波动的,其中短期需求增速主要与收入和替代品价格相关,中国生猪消费需求基本维持3%-5%的增长,需求会随着价格的涨跌迅速补平,但供给由于生产周期的缘故无法快速填平,因而波动主要来源于供给。
查看原图
短期需求影响与收入、替代品价格的关系。以1992-2023年数据做回归,得到城镇居民猪肉消费的收入弹性指数为0.67,农村居民收入价格弹性指数为0.82,农村居民猪肉消费受到收入的影响更大。从图中看出,2023年以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与猪肉消费的关系已经不明显。
查看原图
猪肉价格绝对水平并不影响其需求,但相对其他肉类的相对价格水平则对需求产生明显的影响,可见猪肉与牛羊肉、鸡肉间有较强的替代作用。
“蛛网效应“导致生猪市场的价格呈现周期性的波动。由于生猪生产存在14个月左右的周期,生产规模一旦确定,中途不能改变,因此供给的缺口无法随着价格涨跌迅速弥补。因而价格波动周期往往在3年左右。
查看原图
近10年,我国生猪价格一直呈现3-4年的波动周期。过去两个周期,价格波动有加剧,且周期出现紊乱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与疫病和政策有关。如06年的猪蓝耳和11年初的流行性腹泻,导致大量生猪死亡,加剧了供给缺口的扩大,导致价格大幅上涨。而2023年政府在价格下降过程中实施能繁母猪补贴,直接导致了母猪补栏非正常上升,导致行业亏损周期加长一年。
查看原图
4.2规模化并不能消除短期价格波动
生猪价格呈现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原因在于生猪养殖周期较长决定了供给缺口无法迅速得到弥补,“规模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生产决策者数量和提高信息透明度。只要供给的价格弹性尚在,产量就无法消除波动性,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也将无法避免。
查看原图
以美国为例,2023年之后规模化几近成熟,但价格和盈利能力波动较之前并未表现出减少的迹象。我们认为:未来生猪价格的周期波动仍然会持续,波动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受到疫病和政策影响。
4.3成长为主,周期为辅
4.3.1周期性投资尚需等待
价格短期大幅波动带来企业盈利的周期性波动本身意味着投资机会。从周期性投资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盈利预期(非实际价格)见底是投资的最佳时机。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认为还需等待。
查看原图
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季节性影响,未来猪价环比将出现温和反弹,但养殖盈利短期内难以出现明显改观,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本轮周期中,猪价于2023年9月见顶后开始进入下降通道,6月份在经历连续23个月盈利后出现第一次亏损,全行业未经历亏损,很难完成供需平衡的调节。
2.目前生猪存栏虽然出现下降,但母猪存栏仍处在历史高位,中期供应压力仍然存在。
查看原图
3.受美国干旱影响,豆粕价格较年初上涨达到50%。按照20%的添加量计算,100公斤出栏生猪需要豆粕在50-60公斤,头均成本增长在80-100元,折合每公斤为0.8-1元,本周期生猪价格底部将因此而提升1元/公斤左右,也即养殖盈利底部尚未来临,但猪价已经触底。
本轮猪周期尚需8-12个月。从过去周期的演进过程来看,仔猪价格开始快速下滑的同时,母猪补栏积极性受损,母猪存栏不再创新高。由于母猪从妊娠到仔猪育肥出栏,需要10个月左右。只要母猪存栏量减少,生猪出栏最快5个月,最迟10个月便可下降。因而从母猪存栏下降开始,10-14个月生猪价格出现反弹。本轮仔猪价格从6月初开始出现快速下跌,7月份母猪存栏环比首次出现下降,预计本轮猪周期猪价见底至少需要8-12月。
查看原图
4.3.2成长性投资:高速、高确定性、可持续的成长红利
在行业规模化提速的背景下,我们预计未来5-10年,规模企业扩张不会看到“天花板”,其扩张速度平均在30%-50%,而优秀的企业复合增速可以达到50%以上。对于那些证明具备优秀能力的公司,如此高速、高确定性、可持续的成长红利值得每一位投资者为之心动,短期波动”不足为惧“。回顾美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Smithfield的成长历程,有助于我们认识这样的成长红利。
查看原图
Smithfield1984年上市,1986年开始进入生猪养殖行业,其最高母猪存栏量达到122万头(2023年),年出栏生猪达到2500万头左右,占全美20%左右的市场份额。在长达20年的高速扩张中,,其股价最高涨幅达到153倍(2023年),并遥遥领先于SPX500。
查看原图
5.投资建议及评级
我们认为,生猪养殖行业正迎来千载难逢的“黄金十年“。对于龙头企业而言,预计未来将经历规模快速扩张和盈利能力持续提升,业绩有望具备持续超预期的潜质。目前行业尚处于”跑马圈地“阶段,不必过分拘泥于利润率等精细化管理指标,有效、快速地扩张是这一阶段甄选投资标的较为关键的因素。基于上述逻辑,建议关注雏鹰农牧、正邦科技的长期成长性。
查看原图
风险提示:生猪价格大幅波动:养殖企业利润随着猪价波动。若猪价波动过大,容易导致养殖企业利润波动加大。
查看原图
扩张不达预期:养猪属于重资产行业,同时受到土地、环保审批等众多行政因素影响,扩张进度存在较大的低于规划的风险。
002477.SZ雏鹰展翅,搏击长空
查看原图
投资要点
成功践行“雏鹰模式”,具备可持续扩张能力。雏鹰模式类似于“公司+农户+基地”是介于“独立养殖”和“公司+农户”之间的一种模式。养殖基地所有权属于公司,这点与“独立养殖”相似。养殖主体为独立的农户而非“员工“,这一点与”公司+农户“相似。通过利益共享的代养费激励机制将农户的积极性和责任性充分激发出来,同时通过“分散养殖、统一管理”保证了公司内部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独特的“能人模式“,通过合作建场实现高速、低成本扩张,与此同时,大幅提升了突破“土地”等扩张瓶颈的能力。预计公司未来三年的出栏量能维持50%的增速。2023年生猪出栏有望达到330万头。
公司战略清晰,抢占高端市场。中国高端猪肉市场占据约5-10%的市场份额尚无全国性品牌,去年全国销量最大的高端猪肉品牌“壹号土猪”出栏在15万头左右。公司在三门峡养殖生态猪,今年有望出栏3万头,13/14/15年的出栏量有望达到12/20/40万头。参考目前国内高端猪肉市场市场份额最大的壹号土猪的净利润率,测算未来三年贡献EPS有望达到0.12/0.56/0.88.。
高瞻远瞩。立志向下游扩涨。从其他国家养殖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利润将最终向下游倾斜。公司在持续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进军下游,今年推出“雏牧香”并投资屠宰场,开设50家品牌零售店。考虑到普通渠道费用投入过大,公司的品牌零售店将主要采取“团购+配送”的经营模式,避免了前期过大的广告投入和过长的门店培育期。预计未来品牌零售业务既能增加公司的利润,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平滑业绩的周期性。
财务与估值: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3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86、1.48、2.31元,三年复合增速达到42%。参考生猪养殖行业可比公司估值,给予2023年15倍PE估值,对应目标价22元,首次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生猪价格大幅波动,扩张速度不达预期。
查看原图
公司养殖水平和盈利能力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养猪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责任心,得益于“雏鹰模式“对农户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公司的生猪养殖虽然时间不长,但从盈利能力上甚至好于很多传统的养猪公司。
查看原图
独特的“能人模式“突破扩张瓶颈养猪是重资产行业,“资金”是养猪企业扩张中最重要的瓶颈之一。以公司为例,目前已公告项目的投资额高达75.5亿元,且仅能支撑到2024年的发展。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公司一方面可以利用股权、债权融资,(作为上市公司,在资金方面相对于竞争对手有明显的优势)。另一方面公司独创的“能人模式”也能够减轻不少的资金压力。
能人多为地方官员或者是有威望的人,公司在扩张过程中大量引入能人参与,除了提供资金以外,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利益捆绑,从而大大降低了扩张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有助于提高突破“土地”、“环保”等瓶颈的能力。图3:公司与能人合作模式图解
查看原图
高速扩张,但面临资金压力
公司已公告拿地的项目整体出栏已经达到330万头,加上目前现有的存栏量,完全能够满足未来3年的发展,等于基本已经锁定了未来三年的业绩。在融资方式上,公司除了少部分采用过去“合作建场“的模式以外,大部分将依赖于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
查看原图
高效渗透下游
从美国养殖业发展历史来看,利润最终将向下游渗透。与此同时,养殖业面临巨大的价格波动性和疾病风险。为增加抗风险能力,提升长期竞争力,公司已经迈出向下游渗透的步伐。目前已经公告的项目包括“20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以及”年存储10万吨的冷鲜肉冷链物流项目“。今年上半年,公司品牌零售业务正式启动,先期在郑州地区开设50家专卖店,逐步向河南省其他地区辐射,最终将走向全国。
查看原图
为了避免传统零售渠道投入大,培育期长的弊端,公司独辟蹊径,完全采用经销代理的模式来进行渠道扩张。在扩张过程中,继续秉承“雏鹰模式”中精髓的利益分享机制,充分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在合作初期,公司甚至打算将利润90%让利于经销商。我们认为公司的零售业务有望在较短的时间内打开局面。
查看原图
盈利预测
我们对公司2023-2023年盈利预测做如下假设:
1)收入的大幅增长主要来自于生态猪普通生猪和仔猪出栏数量的增长。
2)对2023/13/14年仔猪的均价假设为29/30/33元/千克。生猪均价假设为15/15/16.5元千克。假定2023年为猪价周期高点。
3)由于公司未来项目将采用部分自建,部分由合作方建设的方式,假设自建和租赁各占50%,租赁部分按照所需资金的12%作为租赁成本。
4)由于涉足下游屠宰和零售业务,公司所得税率分别提升至1.59%、2.39%和2.26%。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查看原图查看原图
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3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86、1.48、2.31元,三年复合增速达到42%。参考生猪养殖行业可比公司估值,给予2023年15倍PE估值,对应目标价22元,首次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查看原图
风险提示:
(1)由于生猪价格波动性较大,若生猪价格大幅下滑,将对公司盈利能力产生较大影响。表4:生猪、仔猪价格敏感性分析
查看原图
(2)生态猪业务规模扩张或者盈利水平不达预期。
生态猪业务属于公司新开展的业务,在国内目前也尚无成规模的标杆企业,其盈利水平和扩张速度目前都属于经验推测,存在较大的与实际不符的的风险。按照我们的测算影响如下:
查看原图
(3)资金难以支撑公司的发展。
公司目前已公布项目投资高达75.5亿元,按照公司的扩张计划,只能支撑到2024年的产能需求,未来还将持续投入。虽然公司目前已经上市,在资金方面相对其他企业有较大的优势,但如此庞大的资本开支,仍然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SZ002157):行业新兵,爆发尚需时日
投资要点
公司是饲料行业最早切入生猪养殖的公司之一。目前两大业务板块饲料和养殖,2023年分别占收入的85%和11.5%,毛利分别占比为48%和52%。预计饲料业务未来将维持稳定增长,而养殖业务(生猪养殖为主)将有望成为公司未来业绩主要的增长点。
公司是目前行业内为数不多的已经形成“种猪育种→饲料→商品猪养殖→生猪屠宰及肉食品加工销售”的一体化产业链的企业。良种猪繁育体系基本形成。公司2023年年底存栏原种猪879头,祖代1万头、二元母猪存栏近5万头。依据公司公告,到2023年计划达到500万头出栏量。今年将开工新增27个厂300万头产能,保守预计年底将完成土建和初次灌猪17个猪场
轻资产运作模式实现全国快速扩张。公司现有的饲料业务较多采用与行业有经验企业合资方式快速扩张,如天普阳光、和康源、山东万兴等均是与原六和集团业务骨干合资的方式,受益于他们的经验,扩张迅速。业绩增长有保障。未来在养殖业务扩张上,预计公司将沿用这样的方式,在资本环节大量引入产业资本,采用合资方式突破资金瓶颈,实现快速扩张,但长期来看可能导致少数股东权益过大,并且存在管理困难的问题。在生产环节预期公司将继续沿用“公司+农户”模式解决环保瓶颈和人才瓶颈。
预期公司未来盈利水平提升空间巨大。目前公司饲料业务和养殖的头均盈利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原因主要在于新建项目产能未充分释放,部分折旧先期计入成本;预期随着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有望迎来盈利拐点。
财务与估值: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3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45、0.69、1.13元,其中饲料业务预计贡献EPS分别为0.19/0.23/0.28元,养殖业务预计贡献EPS分别为0.35/0.64/1.08元。饲料业务给予2023年行业平均15.6倍PE估值,养殖业务给予行业平均15.2倍PE估值,扣除总部费用,对应目标价11元首次给予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生猪价格大幅下滑,扩张不达预期。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盈利预测
我们对公司2023-2023年盈利预测做如下假设:
1)仔猪、生猪2023/13/14年每公斤均价分别为29/30/33元和14.5/15/16元,判断2023年为猪价上行周期,均价较高。
2)公司饲料业务中猪料和禽料的占比为2:5,其中猪料的少数股东权益占比为35%,禽料少数股东权益占比为55%。
3)公司12/13年饲料业务所得税率维持15%,养殖业务不征税。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查看原图查看原图
投资评级:
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3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45、0.69、1.13元,其中饲料业务预计贡献EPS分别为0.19/0.23/0.28元,养殖业务预计贡献EPS分别为0.35/0.64/1.08元。饲料业务给予2023年行业平均15.6倍PE估值,养殖业务给予行业平均15.2倍PE估值,扣除总部费用,对应目标价11元,首次给予公司“增持”评级。
查看原图
风险提示:
(1)生猪价格大幅下滑,由于生猪价格波动性较大,若生猪价格大幅下滑,将对公司盈利能力产生较大影响。
查看原图
(2)规模扩张不达预期
查看原图
2023年纺织服饰品牌分析报告2023年8月目录TOC\o"1-4"\h\z\u一、品牌公司复苏时点 3二、本土服饰品牌复苏的突破口 81、品牌与产品差异化 82、传统渠道精简与整合 93、适度提升直营比重,加强渠道控制力 94、更重视电子商务,强调线上线下共同发展 105、管理层由创始人团队向职业化、专业化团队转变 116、通过品牌兼并整合实现集团化发展 12三、上市品牌服饰公司分析 14四、品牌服饰公司未来发展前景 16五、投资建议及重点公司简况 181、鲁泰A 192、富安娜 203、探路者 204、朗姿股份 215、卡奴迪路 226、罗莱家纺 227、森马服饰 238、华斯股份 24六、风险因素 25一、品牌公司复苏时点从行业终端来看,此轮服饰行业调整始于2022年。2022年在通胀大背景下,品牌企业为了应对持续上涨的成本费用压力同时实现盈利增长的要求,不断对产品进行提价,2022年下半年开始,虽然终端零售金额的增速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波动,但终端销量增速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恶化。终端疲弱对上市品牌公司的冲击已经从终端库存积压传导至订货会增速。由于加盟订货制的存在,上市品牌公司利润表增速的下滑会明显滞后于终端出现的恶化。从传导路径来分析,从2022年秋冬开始行业终端售罄率相对往年普遍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事实上行业的这轮调整尚在进行之中,多数品牌公司目前都处于打折促销去库存的状态,2022年秋冬订货会不少公司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今年上市品牌公司普遍面临着利润表增速进一步下滑甚至盈利下降的压力。行业调整之后,未来修复路径也将从终端开始。由于终端销售低迷,2021年下半年开始行业整体都在通过频繁的打折促销(包括电商渠道)清理积压的库存,我们认为终端的问题最终还是要先从终端修复,考虑到2022年秋冬订货会普遍不再压货,同时考虑到2021年开始大力清库存,我们预计2022年末全行业清库存会告一段落,2021年开始上市品牌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量表将逐步好转,随后传导至2021秋冬订货会数据与利润表将逐步修复转正。从戴维斯双杀到双击,上市品牌服饰公司的股价修复取决于净利润的恢复节奏。2021年下半年起品牌服饰行业爆发的库存危机、电商冲击、终端销售低迷等一系列问题使上市品牌公司在资本市场经历了一轮“戴维斯双杀”,随着盈利预测的不断下调与负面数据的不断出现,服装家纺行业上市公司整体PE从最高点的40倍下降到如今的14倍,我们认为从中长期来看,目前的估值水平已经大部分反映了资本市场对行业的悲观预期。一旦行业或部分脱颖而出的品牌公司在终端销售与订货会增速等指标上出现明显的向上拐点,预计行业的估值将会得到率先修复,业绩的逐步兑现会进一步推动股价的上涨。但从投资机会上看,本轮调整之后品牌服饰行业未来将很难出现齐涨齐跌的局面,个股之间的分化将明显加剧,最终走出来的企业将有一轮恢复性行业,而有一些品牌将逐步边缘化,未来更多拥有更好定位、更新渠道和更好商业模式的品牌企业将逐步加入资本市场,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更新的选择。二、本土服饰品牌复苏的突破口曾经的粗放式增长告一段落,未来行业将恢复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增长阶段。我们认为过去本土品牌服饰行业依靠开店铺货与产品提价方式实现的粗放式增长已经结束,在当前国内服饰需求增长相对低迷的背景下,品牌公司正在积极寻找复苏的突破口。1、品牌与产品差异化在过去行业高速发展阶段,本土品牌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并没有形成明显的品牌及产品差异,因此品牌也没有形成足够强大的客户粘性,产品提价无法弥补销量下滑带来的损失,这也在一方面造成了行业低迷阶段,各品牌出现一损俱损的局面。在行业调整中期,多数品牌服饰公司已经意识到品牌及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性,品牌特色和性价比将取代高定价倍率成为产品定位方向,户外用品行业中探路者通过产品定价的下调与品牌诉求上的持续投入,已经成功与主要外资户外品牌形成差异化的定位。品牌形象与号召力需要企业持之以恒的投入,如今越来越多的传播媒介与方式为品牌公司提供了足够多的推广渠道。2、传统渠道精简与整合过去粗放的开店铺货扩张模式对品牌公司已经开始产生负面影响,由于消费与商业环境的恶化,2021年起多数品牌公司及加盟商不再盲目扩张,对新开店的店址、费用投入与盈利会有更谨慎的要求与考量,现有渠道也会经历一个整合的过程,2021年起不少品牌公司净开店速度开始下降,关店数量开始增加。我们判断经过这轮传统渠道的精简与整合,未来渠道的内生性增长将是考量渠道的重要指标,也将成为品牌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之一,参考优秀外资品牌的成长路径,稳健的开店、良好的货品管理与店效的持续增长是推动品牌公司由小做大的主要驱动因素,也是本土品牌下一轮增长的突破口。3、适度提升直营比重,加强渠道控制力本土品牌普遍采用加盟订货制度在行业持续景气阶段让公司享受到了渠道数量快速拓展的收益,但也掩盖了品牌公司对渠道控制力较弱、对终端反馈不敏锐的不足,由于缺少零售与管理经验,品牌公司难以在实体渠道形象、货品管理、销售数据等方面进行统一的掌控与管理,也无法对消费需求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通过适度提升直营店比重,本土品牌公司已经开始由批发向零售转型的趋势,这一方面有利于减少中间环节带来的库存积压等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统一品牌推广,更好的与终端反馈。品牌鞋类公司中,达芙妮与奥康等已经开始通过加盟收直营与联营等各种方式来提升品牌公司对渠道的掌控。4、更重视电子商务,强调线上线下共同发展2021年前品牌公司更多是把电商作为消化库存的渠道,由于基数较小,各品牌公司电商收入跟随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步爆发式增长。2021年“双十一”各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让本土品牌充分尝到甜头,同时也开始逐步重视电商作为新兴渠道的作用与影响力,将电商视为新的增长点。针对电商渠道,目前本土品牌大多将其作为清库存的重要渠道,部分品牌也通过设立专属品牌、专供商品等方式平衡线上线下利益,同时设立专门的团队进行管理。我们认为未来电子商务将成品牌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简单的清库存渠道,O2O等发展也将为众多公司带来全新的机会。5、管理层由创始人团队向职业化、专业化团队转变随着国内零售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与消费偏好的日益细分成熟,本土品牌面临着消费环境与外资品牌竞争的双重挑战,从公司管理团队角度来分析,多数本土品牌原有创始人及创业团队由于经验依赖等原因实际上未必能够适应新的商业模式与消费环境,在保证股东长期利益的前提下,启用职业管理团队,并通过合适的激励方式来平衡各方利益,是本土品牌公司未来实现管理转型可以选择的突破口之一。在这一点上,探路者、七匹狼等公司已经走在行业的前头,通过多年的发展,公司职业化管理团队已经基本搭建完毕,并通过股权激励等方式将管理层与股东的长期利益捆绑在一起。6、通过品牌兼并整合实现集团化发展在当前行业洗牌加剧的背景下,相比非上市品牌公司,已上市公司相对拥有更强大的融资平台,并在信息、资源等方面拥有一定的优势,在握有充足资金的情况下,这些品牌公司都在积极地进行战略上的调整,收购整合品牌或渠道互补的同行或许将成为行业重要方向之一。在品牌零售普遍低迷的当下,部分非上市品牌面临着业绩大幅波动、加盟商盈利下降等成长瓶颈,融资与退出渠道的不畅使得这些具备潜力的品牌成为上市品牌公司的并购整合对象。从国外品牌公司的发展历史看,大型龙头企业普遍经历了单品牌单系列到单品牌多系列再到多品牌的成长过程,例如全球户外运动巨头VF集团、全球化妆品龙头欧莱雅无不经历了这样发展壮大的过程,当然这种发展模式的前提是整合方自身有一个较为稳固的自有品牌基础,同时要求有强大的整合能力,而被收购方管理团队能较长时间保持稳定。我们认为2022年6月森马公告拟收购GXG的案例或许已经打开了行业品牌间整合的序幕。三、上市品牌服饰公司分析国内的品牌服饰领域经过15—20年左右的快速发展,已经发展出相对齐全的子行业,不同的子行业因为发展阶段的不同和行业特征的不同,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将呈现出不同的分化。我们从子行业增长速度、扩容空间、竞争态势、行业可能达到的市场集中度、消费粘度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目前阶段对子行业基本面的排序是:户外行业、家纺、中高档女装、童装、商务休闲、时尚休闲、女鞋、男正装和运动装。从发展模式上分析,直营占比更高的品牌公司产生的历史库存压力通常小于代理加盟商为主的公司,短期终端销售的改善也会更快传导至直营占比更高的品牌公司的财务数据上。此外,电子商务作为行业新兴渠道与未来新的增长点,越来越获得品牌公司的重视,在这一点上,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和成型的电商战略的品牌公司将拥有先机。从行业调整传导路径来看,在订货会数据与终端零售等指标上最早开始恶化的上市品牌公司先于其他公司面对一系列问题,同时也有更长的时间做出调整改变,在库存消化告一段落后这些公司在财务报表上将呈现更早的复苏迹象。综合考虑上述3种不同维度的筛选,我们认为可能率先复苏的选标有:富安娜、朗姿股份、卡奴迪路、探路者、罗莱家纺和森马服饰。四、品牌服饰公司未来发展前景未来行业复苏是否有一些前瞻性的指标,这个也许是资本市场最关心的问题,我们认为,除了每季的订货会指标外(部分品牌由于订货比重调整可比性在逐步降低),终端零售与公司营运质量方面的相关指标持续改善也是行业或公司复苏的重要标志,具体包括终端打折促销频率、可比同店销量增长、营运指标(存货与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行业零售数据、售罄率、净开店等。打折促销频率的减少,一方面可以说明终端积压库存消化基本完毕,另一方面也可以部分反映消费者对品牌、定价、产品的逐步认可,未来的增长更多将来自销量的带动。可比同店销量增长摆脱低个位数甚至负增长后,恢复至接近双位数增速也基本可以反映行业复苏的态势。对于目前仍以加盟订货为主的品牌服饰企业来说,应收账款的变化通常是企业营业收入变化的前兆。根据我们前期对国内外品牌公司的比较研究(具体参考先前报告《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变化是企业营收转暖的先行指标》),当季度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变化下穿营业收入变化时,往往预示着企业当年或者次年营收复苏,因为对加盟商授信的减少预示着终端经营情况的改善,下一个订货期,订单量将会增加。在我们这篇定量分析的行业报告中初步帅选出有复苏迹象的可能标的包括富安娜、森马服饰和梦洁家纺。行业低迷的情况下,2021年开始不少品牌公司放缓了开店节奏,关店数量开始增加,传统渠道数量调整的时间一方面取决于零售终端的恢复,另一方面也取决于门店各类成本费用压力的减轻,在本土品牌公司越来越注重巩固现有门店质量(店效与平效的提升)的趋势下,净开店增长的恢复本身反映了公司对自身扩张与复制高质量门店的信心,同时可以反映加盟商信心与盈利水平的恢复。受到季节性、大规模促销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单月行业零售数据(全国百家大型零售企业、全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零售数据等)增速波动较大,我们认为连续3个月零售数据增速的回升基本可以反映行业复苏的态势,尤其是销量增速的持续回暖可以反映零售终端更高质量的复苏。五、投资建议及重点公司简况品牌服饰公司作为消费型企业,本身具备更多的防御属性,过去粗放式的发展与加盟商体制带来的库存问题以及国内经济本身的减速使得行业出现了较大的业绩波动,我们认为目前品牌公司经营业绩的波动一方面有经济减速的原因,另一方面更多是为过去的发展模式埋单。我们认为在行业调整与洗牌过程中,优秀的品牌服饰公司将向更可持续的增长模式与更高的营运质量转型,最终脱颖而出的公司在财务质量与自由现金流等指标上会出现越来越明显的改善,参考海外市场经验,资本市场通常愿意给予这些发展模式更为稳健的服饰品牌公司一定的估值溢价,我们认为经历本轮行业调整后生存并逐步壮大的品牌服饰企业尽管不会有以前那么高的盈利增速,但更可预期、更稳健的增长及更高的经营质量将为他们带来估值溢价。经过行业繁荣期的洗礼与快速增长,国内纺织制造龙头企业已经积累了自身优势,多年的扩张帮助中高端纺织制造企业形成了一定的产能规模,企业自身已经拥有了成熟的产业链配套体系,并且储备了较高素质、持续丰富的人力资源与研发力量,后期更多依靠研发能力的不断提升和产业链综合优势实现了稳健的经营增长。经历宏观环境波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的考验,中高端纺织制造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生产管理经验和研发能力,多年的市场摸爬滚打可以通过深入大客户的供应链体系从而逐渐绑定大客户,客户的高集中度形成的粘性正是行业重要的护城河之一,未来龙头企业也将充分受益于行业集中度与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我们认为,市场应该重新审视对传中高端纺织制造龙头企业的估值水平,持续稳定增长的现金流表现实际已经代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也理应对应更高的估值水平。综上,纺织制造类我们依然首推鲁泰A,四季度建议重点关注华斯股份的阶段性机会。品牌类未来一年我们更倾向的标的为:富安娜、探路者、朗姿股份、卡奴迪路、罗莱家纺和森马服饰。1、鲁泰A从公司上市13年以来的经营业绩指标看,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能力、稳定性、较高的盈利质量都体现了其在细分领域的护城河,优异的综合管理能力、研发能力及全产业链是公司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公司长期以来相对行业的业绩稳定性更强的重要原因。未来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与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将是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棉价的上涨将为公司业绩叠加弹性。近年来内外部宏观经济的变化将进一步加速行业洗牌,业内订单有望进一步向公司这样的龙头企业集中,随着公司产品结构中高价订单占比的逐步上升,预计近3年公司业绩可以保持20%左右的复合增长。在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减速的大背景下,鲁泰这样具有全球产业链竞争优势、不存在历史增长负担的企业所受影响相对更小,业绩稳定性相对更高,更具有吸引力。我们认为前期公司股价的上涨主要来自于业绩拐点的确认,后期公司股价上涨将更多来自于估值修复和业绩可能的超预期。2、富安娜较高的直营占比、鲜明的品牌产品特色带来的客户黏度、更为精细化的管理与相对更强的零售能力一直是公司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主要优势,也是公司在终端零售低迷的大环境下始终能保持相对更稳定的经营业绩的重要原因,公司一贯稳健的经营风格、严格的期间费用控制力度可以使其保持相对行业更好的经营质量。公司电子商务业务发展迅速,收入连续3年实现高增长。除了将电商作为处理库存的渠道外,公司将“圣之花”定为电商专属品牌,同时发展电商专属产品,在产品与设计风格上形成差异,避免线上线下冲突。中长期我们继续看好家纺行业处于消费升级晚期带来的快速增长和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另一方面公司由家纺向大家居用品的延伸可以使公司在更大的市场空间内凭借自身的品牌特色与经营管理优势丰富产品品类,进一步打开公司销售与市值空间。3、探路者考虑到国内户外用品市场较小的基数,我们预计未来3-5年国内户外用品行业仍能保持20%以上复合增长,是目前品牌服饰中增速最快的子行业之一。作为国内户外用品行业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公司较其他同类型本土品牌拥有更多的优势。公司较早完成了职业管理团队的建设,并且通过较为完善的激励措施充分保证了管理团队不断学习与改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管理团队本身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船闸课程设计地板计算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练习题
- 职业体验课程设计与实施
-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课程讲稿2
- 药店销售活动课程设计
- 群桩计算 课程设计
- 自动扫雷课程设计
- 物业管理行业采购工作总结
- 2024年秋季学期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课件 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 3.3 海陆的变迁
- 美容美发行业前台接待总结
- 反思单元 沈括的“海陆变迁”说(习题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科学(大象版 河南专用)
- 202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阅读与训练主题+工匠精神(含答案)
- 装表接电培训课件
-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知识点(彩版)
-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
- CJJT 164-2011 盾构隧道管片质量检测技术标准
- 2023年甘肃省定西市中考政治真题 (含解析)
- 中医科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学习试题
- 胃肠减压的护理措施要点课件
- 6.2《青纱帐-甘蔗林》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 25王戎不取道旁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