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原复习重点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这是因为: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②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倾向。(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内容: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哲学的最高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物主义世界观从古至今有三种基本的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3、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和基础。比如中国宋明时期的心学“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2)客观唯心主义:就是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神创世界)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①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思想基础是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③从19世纪30年代起,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和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这三次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④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3、马克思两大理论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1)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基石。唯物史观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从根本上决定了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了各种社会矛盾之间的关系及其转变,决定了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唯物史观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基本前提出发,既明确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2)剩余价值学说: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剩余价值是指在剥削制度下,被统治阶级剥削的,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报酬之间的差额,即: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4、辩证唯物论(“五观”: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践观、意识观)(1)物质观:①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②物质的存在形态: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③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2)运动观:①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②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既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③绝对的运动中有相对的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3)时空观:①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不可分割。②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③时间和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4)实践观:①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③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④实践是人及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类改造自然对象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物质生活本身。(5)意识观:①意识:意识的本质从生理层次上说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从社会层次上说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②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的起源和本质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③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5、联系观与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观和发展观)(1)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①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的固有属性,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因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的联系而存在,都存在于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中,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③联系具有多样性:分为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④联系具有条件性: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强行改变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既要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又要善于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2)发展观: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①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比旧事物更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新事物辩证否定旧事物,既包含着旧事物中具有时代意义的精华,又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③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过程,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和空间上的延伸;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不断更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④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6、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1)对立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原理:①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作用的原理:A.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的原理:A.矛盾的普遍性(共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个性)即事物的个性,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同一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同一阶段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B.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既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矛盾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包括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民间所说的“尚和去同”、“执两用中”、“举一反三”、“洞悉症结”等,都是人们常用的矛盾分析方法。(2)质量互变①事物的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的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事物的度是质和量统一,是保持事物质稳定的量的限度、幅度和范围,由若干关节点或临界点构成,要求我们凡事要掌握适度原则。②量变是事物保持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③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彼此包含: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③量变和质变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④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显示出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3)否定之否定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③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就是对立面不断转化的过程,就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要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由此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④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只看到事物运动的前进性是“直线论”错误;只看到事物运动的曲折性是“循环论”错误。7、人与自然的关系(1)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①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②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2)从实践论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①实践是人与自然的中介。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等依赖自然界,然而自然界对人类的各种活动都具有指导作用,人类不能任意的改造自然界,更不能违背自然规律。②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离的。在现实生活中,人离开了自然界就无法生活,而脱离了人的自然界也就不是人赖以生活的自然界了。(3)怎么做:面对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和环境污染日渐加重的严峻现实,我们应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加大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坚决禁止各种掠夺和破坏自然的行为,坚决改变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性增长方式,采取坚决行动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正确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8、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过程和规律(1)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的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只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的人,基本形态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人类主体;实践客体——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就是认识对实践的指导。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但是,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2)认识的本质认识本质问题上的哲学派别: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唯物主义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称为反映论;唯心主义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认为意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称为先验论。②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在认识本质问题上的区别所有唯物主义都持反映论。但辩证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有本质区别。旧唯物主义由于不懂得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直观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被称为“被动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认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的具有创造性的反映,因而称为“能动反映论”。(3)认识的过程和规律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指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貌的能动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基本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特点和表面性局限。②理性认识指人在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理性思维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动反映,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基本形式;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第一次飞跃的最高认识成果,是这次飞跃的高级阶段;在理性认识中,理性因素发挥着主导作用,非理性因素也有作用,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具有两面性。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表现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指导;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④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会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具体表现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从认识到实践——理论向实践飞跃的必要和条件理性认识形成后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因为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对实践发挥能动反作用,才能体现认识的目的和理论的价值;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是有条件的:①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②必须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必须为群众所掌握。9、真理的含义、属性和检验标准(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属性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3)检验标准——实践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因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吧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不是真理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10、历史观基本问题: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划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划分①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此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②唯心史观只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因而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③在马克思主义创立唯物史观以前,唯心史观占据统治地位,唯物史观的创立打破了唯心史观的一统天下;唯物史观更为深刻地考察了人们活动的动机,正确地指出一切社会现象都根源于人们的物质生活,认为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一部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史。(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社会存在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②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核心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反映经济基础的观念上层建筑,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本质内容。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同步、不平衡,社会意识各形式相互影响并具有相对独立的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1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①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由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要素构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就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一方面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既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也能阻碍生产力发展。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矛盾运动的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是生产力标准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变革生产关系的根本依据。(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①经济基础是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②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观念上层建筑的核心是政治法律思想。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就是社会形态的矛盾运动;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变革上层建筑的重要依据。12、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动力(根本动力、直接动力、重要动力及“有力的杠杆”)(1)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它们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②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③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不同阶段。(2)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①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根本动力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②阶级斗争的直接动力作用既表现在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也表现在社会形态的质变过程中;在同一社会形态持续的量变过程中,阶级斗争迫使剥削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在新旧社会形态交替的质变过程中,新旧生产方式的代表者间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社会革命,直接推动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③不同阶级的阶级斗争有不同的社会作用:历史上奴隶和农民的阶级斗争只能促成同质社会的量变;新兴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只是新旧剥削制度的更替;只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最终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3)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的重要动力——革命和改革:①改革是在保持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经常表现形式。②革命是进步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实现新旧社会形态更替,从而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行动。与改革相比,革命是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能够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因而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③剥削统治阶级的改革是在维护剥削制度基础上的改良,改良对同一社会形态的进步具有积极作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是消灭剥削制度的最后一场革命,其结果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阶级斗争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条件下具有解放生产力的革命作用,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4)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的“有力的杠杆”——科技革命: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系统,科技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推动社会生产力发生质变飞跃,从而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全面变革。①科技革命引起生产方式发生变革——改变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生产的社会结合方式并导致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革;②科技革命引起生活方式发生变革——学习不断更新的知识成为生活的迫切需求,交通通讯技术进步扩大着人们的眼界和社会交往时空范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人们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等等;③科技革命引起思维方式发生变革——科技革命创造出全新的主客观物质技术条件从而对人们思维产生巨大的影响,科技实践不断改变着人与世界的态度和方式,不断创新的科学研究方法更新着人们的思维方法。13、人(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在: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劳动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他们创造的物质财富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他们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劳动人民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实践变革活动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结果。(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①群众史观和认识运动的规律性原理转化为方法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群众观点包括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③群众路线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决策路线和工作路线。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求我们自觉地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求,解群众之所忧,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4、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价值规律、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等(1)商品价值量的决定:①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和量的规定两个方面,价值的质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价值的量的规定则回答价值的大小有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量是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②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补充:货币及其职能:①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②货币有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2)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②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③价值规律的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④价值规律作用的消极后果:可能出现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导致收入的两极分化。(3)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①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既是社会劳动,又是私人劳动。社会劳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商品生产者作为社会总劳动一部分而具有相应社会性质的劳动;私人劳动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商品生产者作为私有者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相对独立而具有私人性质的劳动。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15、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①资本主义所有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劳动者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在这里,生产资料和货币采取了资本的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②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由此具有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对抗性质,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16、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领域的关系等(1)剩余价值的生产:A.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①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是商品生产者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②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B.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C.资本时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D.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或提高劳动强度,从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通过这种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从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通过这种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就叫相对剩余价值。③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得到的更多的剩余价值。个别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2)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领域的关系: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资本的流通:A.资本循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①产业资本循环要经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要发生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态的转换,资本依次履行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剩余价值、售卖商品实现增殖三种职能。②产业资本正常循环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B.资本周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①如果每次资本周转带来的剩余价值一定,则资本周转越快,在一定时期内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②影响资本周转速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三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集锦
-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除法)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
- 阳光学院《矿井通风》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度个人经营性抵押贷款委托担保合同3篇
- 2025关于房屋买卖意向合同范本
- 2024年汽车维修业务员提成及激励合同3篇
- 2024年02月招商银行南宁分行2024春季校园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地方特色农产品采购代理合同协议书3篇
- 2024年度制片人影视作品主题展览合作合同3篇
- 2024年度房地产开发项目连带责任借款担保合同范本3篇
- 邓州市龙理乡第一初级中学-2025年春节寒假跨学科主题实践作业模板【课件】
- (新疆一模)2025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检测分学科第一次模拟考试 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 酒店宴会服务合同三篇
- 高一数学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03-【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解析版)
-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北京初中物理九年级期末培优试卷
- 2024卫星遥感应用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营合同
- 2023-2024学年北京海淀区初三(上)期中化学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必考1000题【历年真题】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八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 公司安全事故隐患内部举报、报告奖励制度
- 2024年WPS计算机二级考试题库350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