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政策法规_第1页
社会工作政策法规_第2页
社会工作政策法规_第3页
社会工作政策法规_第4页
社会工作政策法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工作政策法规万

师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

2011年3月教师简介万师,1965年生,男,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哲学讲师,湖南省湘潭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近现代专业研究生,哲学硕士。主要从事教学、科研和《江东论坛》的编辑与发行工作。主要从事的课程有:《西方经济学教程》、《国

际政治与经济》、《秘书学教程》、《政治经济学》、《宪法学》、《“天人关系”下的生态伦理研究》、《哲学原理》等。联系电话0555-2324070E-mail:w-sh65@163.com■第一讲■■■■(一)此门课程的性质和学习目的:《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是中央电大社会工作专业的专科生的必修课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工作和管理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明显,社会政策与法规及其研究也就成了一项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的新型社会事业。该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地了解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的内涵、原理、以及制定、执行、评估的过程,初步掌握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向学生解析当前我国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的发展现状,引导他们审视现实社会问题,理解和反思当前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深刻内涵。本门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社会政策与法规基本理论;下篇是社会政策与法规实务;(二)此门课程的学习要求:要求选课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学专业知识基础。由于本门课程具有实务性强、涉及知识面广等特点,因此,在每次教学课后都针对学生的具体知识水平和能力,适当安排一些习题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以加深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具体政策和法规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适当安排一些讨论等,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加强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三)此门课程所涉及的教材:1,文字教材:叶海平、李冬妮编著:《社会政策与法规》,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其它材料:关信平著:《社会政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白钢、史卫民主编:《中国公共政策分析》(2006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自主阅读)(四)第一讲面授辅导的内容:绪论、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发展趋势及其特征、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基本原理、社会政策与法规问题与议程一、

绪论(一)公共政策内涵

1、外国学者对公共政策的定义(美)伍德罗·威尔逊:“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并由行政人员(国家公务人员)执行的法律与法规。”首先,制定政策对象的广泛性。政治家、公众、公务人员、公共机关等;其次,执行政策范围的全面性。政治家、公众、公务人员。再次,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政府计(美)哈德罗·拉斯维尔:“公共政策是一项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美)戴维·伊斯顿:“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美)托马斯·戴伊:“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决定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美)詹姆斯·安德森:“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机构或政府官员所制定的政策。”罗伯特·埃斯顿:“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机构和它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2、我国学者对公共政策的定义(我国台湾)伍启元:“公共政策是政府所采取对公私行动的指引;公共政策是将来取向的;公共政策是目标取向的;公共政策是与价值有密切关联而受社会价值所影响的;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或有决策权者所采取或选择的;公共政策具有拘束性而受大多数人接受的行动指引。”(我国台湾)林水波:“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选择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张金马:“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和指南。”宁骚:“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陈振明:“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的总称。”陈庆云:“公共政策的本质就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权威性分配。”他对公共政策本质的理解:(1)它是对全社会利益的分配;(2)它是基于多种利益关系上的有选择的利益分配;(3)它是通过综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4)它是要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和调节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公共政策的定义:公共政策是一种用于调整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政府产出,其实质是通过综合运用人、财、物、信息、技术等政策资源,在各种外力的协同作用下,实现社会利益(物质)和价值(精神)的分配与再分配,从而最终实现某些群体的意志,并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平衡发展的具有特定形式要求的政府活动。公共政策基本特点:(1)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统一。■■(二)公共政策的分类

1、纵向分类。元政策(总政策)它是用以指导和规范政策行为、政策方向的一套理念和方法。基本政策A、具有全面性和广泛性、针对全国所有机构部门的根本指导原则;B、必须与第一类基本政策相一致,而不能与之冲突。方面政策(具体政策)2、横向分类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教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按纵向层次划分■■■元政策是关于政策的政策。元政策是指导和规范政府政策行为的理念和方法。涉及的内容包括:哪些团体和个人,按照怎样的程序,根据什么样的原则,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如何制定公共政策等。元政策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地制定、执行、评估、分析公共政策。

在西方公共政策的发展演变中,元政策最初集中研究公共政策制定系统的改进与优化,先将内容扩张到对公共政策执行模型、方法、政策评估的科学系统与模式。因此,元政策是整个公共政策系统与过程的政策,表达关于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方法论。■■政策体系中处于统帅地位的,对一个国家的全局产生决定性作用的政策,又称总路线、基本路线等。我国■■■■50年代初----过渡时期总路线;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文化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1978年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思想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基本政策■是相对于具体政策的主导性政策,它确定具体政策所应采取的态度、所应依据的假设以及所应遵循的原则。■任何一个国家或政治系统都会有若干基本政策作为其本的行动准则。通常写在宪法中,或者是国家所推崇的思家的著作中、执政党的党纲、政治首脑的观点等。■如: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一国两制;一部分任何地先富起来;■基本政策具有如下特征:层次性

广泛性

稳定性权威性

强制性■■具体政策广义的具体政策是指除基本政策以外的所有公共政策,包括实质性政策、战略与策略、规则与程序等;■狭义的具体政策则单指实质性政策,它主要涉及政府的财政预算和发展计划,以及政府各个部门

(如经济、社会、外交等)的相关政策。

具体政策最典型的特征是变动性,相对基本政策而言,它所持续的时间通常要短得多。■按横向划分政治政策:处理人们政治生活、政治关系的规范与准则。◆■一般包括政党政策、法制政策、军事政策、行政管理政策、人事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经济政策:调整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包括农业、工业、金融、财政、贸易、房地产、区域发展等政策。科技政策:指导整个科学事业发展的策略。包括科技管理政策、高新技术开发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等。文教政策:国家对自身的文教事业的规划、发展方向所制定的指导原则。包括大众传播政策、文学艺术政策、体育政策、国民义务教育政策、高等教育政策、职业教育政策、继续教育政策、社会教育政策等。(三)社会政策的定义1873年,德国的一批经济学教授们为求解决德国当时的劳动问题,组织了“德国社会政策学会”,此即社会政策名词的由来。休谟纳:德国社会政策学会会议主席在前一年的预备座谈会上致开幕词时说:“本会的性质不是讨论主义,而是要深入问题的中心,把握目前最重要的改良事项,例如对于罢工、工会、工厂法以及劳工住宅问题,使其发生实际的效果”。瓦格纳是该会的三大主干人物之一,他于1891年发表社会政策、财政政策、租税政策的论文时说:“所谓社会问题,就是分配上的不公平。……所谓社会政策,就是要把分配过程范围内的各种弊害,采取立法及行政手段,以争取公平为目的而加以清除的国家政策。”他第一个给予社会政策科学的概念。■一九七二年,海牙国际社会福利协会第十六届大会会前印发文件(Conference

BulletinMay,1971for

National

Reports

of

the

16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welfare)■中的定义:依传统性的说法,社会政策当是一个国家所采取的一种政策,旨在减少被剥削阶级的社会问题,而现代的想法则认为:社会政策乃是改进社会环境,以及探求全体人民的安全与平等的政策。1962年,“国际劳工组织大会”通过了关于社会政策基本目标和准则的公约,要求各国政府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去促进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早期侧重社会救济和福利事业,后扩展到社会保障、社会服务、文教卫生、住房、社会保险等领域,目前还包括社会发展规划。■■戈夫认为社会政策是政府输出的一个环节,是国家影响劳动力及住户再生产,而最后结果是个人及社群的社会福利。米德格累具体地将社会政策的重要结果(社会福利)操作化为社会问题的控制、社会需要的满足及社会机会的保障。■■■英国费边社将社会政策简要定义:为社会福利的一系列政策活动。沃尔克尔认为社会政策是社会资源及社会关系(地位及权力)的再分配。这些社会资源序列包括收入、财产、安全、地位和权力。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政策,特别是福利政策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有不足而推行的,其目的是照顾未能在资本主义危机阶段度过难关的工人。■蒂特姆斯认为,社会福利或市民的福祉不单只是政府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服务或待遇,工作岗位雇员的就业福利及政府的财政、税收优惠,也反映不同社群的资源分配结果。

他认为社会政策是积极的改革工具;有再分配的性质;是国家政策,与经济政策平衡发展;其内容是有关福利或幸福的,保护人们的福利,特别提供给缺少福利和服务的人群;其宗旨是行善,政策指向为市民提供福利;兼有经济及非经济的目标,如最低工资,最低收入保障标准,还涉及某些进步的资源再分配手段,如劫富济贫。体现政府的干预角色即小政府,提供广泛的社区设施和安全保证;是社会控制工具。■德国早期社会政策概念三要点:■■■1、社会政策是劳动政策,因当时社会问题以劳动问题为主;2、社会政策是经济政策,因大多数社会政策学者是经济学者,他们认为社会政策的理想注重于经济的发展,所以社会政策是经济政策之一。或者社会政策比经济政策更为广泛,但始终都离不开经济。3、社会政策是国家政策,因为社会政策必须由国家行使立法与行政的权能,才能实现。■■■国内学者叶海平:社会政策与法规是与我国社会工作和管理的含义及其内容联系在一起的,是党和政府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工作和管理的目标所采取的政府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政策、谋略、法规、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杨团: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的各种社会力量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协调成果。社会政策是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影响社会福利的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具有政策指导性和政策倾向性的活动。甚至可以说是只能放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来理解的政治过程。■■■陈国钧:它是国家政策的一部分,它

是专门解决社会问题,或是从事社会改进

所采取的基本原则或方针。所谓社会政策,是经由国家以立法及行政为手段,以提高

国民生活,增进利益,促使经济的社会的

平衡发展。白秀雄:一个国家依据立国精神及当

前社会需要而制定的一种有系统解决或预

防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关系,革新社会制

度与指导社会进步的施政方针,基本原则,具体的行动路线。王卓棋:社会政策其实是关系分配与再分配的问题,包括从资源的再分配到社会关系的再分配。■社会政策的定义:■■■■■■社会政策是指专门解决社会问题、提高人民生活、增进社会利益、谋求社会平衡与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规范与措施。(李冬妮)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关信平)社会政策的基本内容:社会保障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政策、公共教育政策、保护妇女儿童政策、公共住房政策、劳动就业政策、公共医疗卫生政策等。社会政策的实质: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的干预行动。(通过在社会福利事务上建立必要的强制性规则,以引导社会福利体系向良性方向发展,并通过在各种社会服务方面投入必要的公共资源,以满足民众的需要。)(四)社会政策合法化与法规1、政策为合法化的过程(1)政策的基本含义“政策”概念有狭义和广义的理解。狭义的政策主要是指政府和政党有关行动的规则体系。广义的政策除了包含规则体系的含义之外,还包含政府或政党在某一行动领域的基本方针和具体行动。因此,从广义上看,“政策”的概念为:“国家、政府和政党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总体方针、行动准则和具体行动的总和。”(关信平)第一,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第二,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第三,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2)法规的基本含义一般性的意义上看,法规是指国家立法机构和政府行政机构为规范社会秩序和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而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本书中所指的法规为:由国家和地方立法机构以及政府行政机构为规范社会秩序和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而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包括正式的法律、国务院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各级政府及其行政部门制定的其他各种规范性文件。■(3)政策合法化的含义■■■■■■“政策合法化”概念有狭义和广义的理解。狭义的“政策合法化”主要是指政策方案获得合法性被批准实施的过程。广义的“政策合法化”不仅指最后选择的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准予实施,而且还指具备特定条件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政策合法化主要是指经由政策制定部门最后确定的比较满意的方案,由特定的主体遵循一定的程序,赋予这些政策合法化,最重视这项政策方案具备合法性和权威性,获得实施的权力,并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它包含两方面内容,即政策合法性过程与政策的法律化过程。(4)政策获得合法化的过程立法机关政策合法化的过程;行政机关政策合法化的过程;其他主体政策合法化的过程。■■(5)政策转化为法律化的程序(A)法规议案的提出;(B)法规草案的审查;(C)法规草案的审议过程;(D)法规的通过(即立法批准);(E)法规的公布。社会政策合法化是由一定部门制定并最后抉择比较满意的社会政策方案,遵循一定的程序,赋予这些社会政策合法化,最终使这些社会政策方案具备合法性和权威性,并获得实施的效力,并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接受。社会政策转化为立法的条件(1)只有成功和成熟的政策才能转化为立法;(2)只有具有长期稳定性的政策才能转化为立法;(3)只有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政策才能转化为立法。■■■■(五)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政策与法规的联系1、社会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而法规是社会政策的法规体系;2、法规规范着社会政策运行的全过程;3、社会政策行动是制定、实施和修改相关法规的过程。社会政策的决策是制定相关法规的过程;社会政策的实施事实上是贯彻相关法规的过程;而社会政策的修订则是修改法规的过程。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区别1、制定主体不同;2、制定程序不同;3、表现形式不同;4、适用范围不同;5、稳定性不同;6、灵活性不同。二、社会政策与法规发展趋势及其特征■■■■■(一)国际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发展1、国际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历史发展过程(1)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及其影响(英国)。该法规定教区应负责供养区内得不到亲属供养的无依贫民,并对不同类型的贫民采取不同的救济方式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1834年《新济贫法》也沿袭这种救济原则。(2)19世纪80年代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1883年《工人医疗保险法》,规定对工人实行强制性的医疗保险;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规定在工作中对发生事故的人或死难者家属可以依法从保险联合会得到抚恤金;1889年《伤残和养老金保险法》,规定70岁以上的人可以获得养老金,伤残者可以获得伤残救济金。哲学保险法采取风险分担的保险原则,即和工人、企业主及政府的财力,保障工人遇有疾病、伤害、老残、死亡时,支付保险给付,以应付风险之需。(3)1942年《贝弗里奇报告》的诞生及其影响。A、目的:消除社会中的“五大病害”,即匮乏、疾病、无知、肮脏和懒惰;建立一个新的、统一的、综合的和基本上涵盖全体人民的社会保险体制,取代旧的国民保险计划。B、基本条件:第一,由政府建立一个家庭津贴系统,对第一个儿童以下的每名儿童,每周予以津贴;第二,引入一个综合的健康和康复服务,为全体人民提供免费的卫生和康复服务;第三,由政府承担起维持充分就业的责任,借兴办公共工程,维持人民的全面就业。C、主要特点:以均等给付和均等供款为基础,充分满足最低限度的生计需求,由被保险者、雇主和政府三方共同负责其经费来源。(4)欧洲“福利国家”体制的形成。“福利国家”一词首次出现于英国大主教威廉·邓普1941年《公民与教徒》一书,福利国家是一种工业国家的国家形态,它不只是社会保险或公费医疗,也不只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助计划,甚至也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它们的总和。从1944-1948年,英国初步出现“福利国家”的体制。1944年《就业政策白皮书》、《教育法案》,1945年《家庭津贴法案》,1946年《国民保险法案》,1948年《国民救助法案》、《国民健康服务法案》、《城乡规划法案》、《儿童法案》等。它用一个全新的统一的和综合的以社会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取代了以往的济贫系统和20世纪初期的“杂乱安排”,尤其它的不论地域、收入,每个人均可获得一样的服务的公民普遍权利原则;每个人均应被保障不因失业、疾病、生育、残疾、老年而导致生活陷入最低生活标准之下原则;中央政府全面介入社会福利事务,并依法负责为国民提供各种福利服务的原则。从20世纪40年代,北欧的瑞典、丹麦、挪威,西欧的法国、联邦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瑞士、意大利等建立了“福利国家”的体制。(5)美国社会政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罗斯福:“社会保障(包括公共援助)不应当是一种慈善,而应当是一种公正。”1935年《社会保障法案》,两个社会保险计划(老年及遗属保险和失业保险),三个现金援助计划(分别为盲人、孤儿和未列入老年及遗属保险范围内的老年人而设的津贴计划)。美国《社会保障法案》标志着美国的社会福利体制从过去的以私人福利为主的模式向强调更多的政府开支的公共政策模式转变;从地方社会福利模式为主向联邦政府承担更多责任的模式转变。20世纪60年代,《社会保障修正案》、《再发展法案》、《人力发展与训练法案》,创立了“食物券”以帮助穷人满足其食物需求。并提出了“大社会”的概念,通过满足公民的需要而实现社会公平。在此概念之下,相应地通过了一些重要的社会福利法案,涉及对穷人的援助、对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对公共学校的联邦援助、对情人的健康照顾、对人是青年的工作训练、对少数民族的保护、对妇女和幼儿的营养和健康计划、对移民工人的健康照顾等。“社会工作的一些概念和理论体系在七十年代已经获得了发展

完善”(约翰逊,1998),但是受到多元意识形态的影响,一方面是以不同的理论支持来提出对社会工作的解释,各种治疗性的社会

工作方法出现,将已有的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模式推向更专精的方向。另一方面,在激进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也出现了激进社会工作取向和结构社会工作取向,对传统的社会工作的目标发起了背道而驰的挑战。总之,在这个动荡的年代,社会工作更注重从不同的学科、学派的理论中吸取营养,建立严密的理论论述和程序,向多元化、综合化同时又更为专精的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起,整个世界的发展日趋全球化。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不仅是多元,而且更是尖锐和复杂化。社会政策发生的变化是出现多元福利模式。在欧美,福利政策的制定更强调政府与民间在福利提供方面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同时个人和家庭也要在福利资源上扮演一定的角色。这种福利主张导致的结果是,由政府直接提供的福利服务减少,而转向鼓励多种形式的民间承办的社会福利事业,即志愿服务和服务的私有化扩大。■■■社会工作的发展为顺应社会环境与社会政策的变化,必须作出响应并积极调整。为获得社会认可,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注册制度普遍发展起来。但在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开始更为关注存在社会工作之中的文化差异,以重新思考社会工作者在承担“对人与社会服务”实践中的道德伦理角色。社会工作的发展为顺应社会环境与社会政策的变化,必须作出响应并积极调整。为获得社会认可,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注册制度普遍发展起来。但在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开始更为关注存在社会工作之中的文化差异,以重新思考社会工作者在承担“对人与社会服务”实践中的道德伦理角色。2、国际社会政策与法规发展趋势(1)全球化;(2)人本化;(3)多元化。3、国际社会政策与法规发展的主要特征

(1)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发展始终围绕着国家、市场与福利三者的关系展开;(2)社会政策与法规发展的多样化;(3)社会政策与法规发展的规范化。■4、国际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历史发展中的法律文■■■■■■件。(1)《劳工章程》(1394);《亨利济贫法》(1536),早期社会政策出现;(2)《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社会政策研究基础;(3)《西方国家法律制度、社会政策及立法》(1891),标志着社会政策与法规进入现代阶段。5、国际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历史发展的主要理论。以亚当·斯密及大卫·李嘉图思想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理论。(二)国际社会政策与法规发展的经典模式1、欧洲社会政策与法规经历两个阶段:(1)《贝弗里奇报告》涉及到“福利国家”;(2)西方“滞涨”后的政策与法规改革。2、欧洲社会政策与法规发展的经典模式分类:

(1)瑞典模式,强调福利的普遍性,主要包括瑞典、挪威、丹麦等北欧国家;

(2)欧盟模式,实行“社会保障待遇与工资挂钩”的原则,其价值取向偏向于国家利益,主要包括德国、法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家;

(3)东亚模式,倡导促进生产福利资本主义,主要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瑞典模式1、表现:世界上唯一一个社会保障支出超过国民生产总值40%的国家。世界各国中就业状况最好的国家,它的失业率仅为1.6%。2、做法:强调福利的普遍主义原则,强调权利和平,强调公民权等;福利的普遍性是指把社会权利作为提供福利的核心依据,它努力满足人们比较高层次的需要并在这种层次上追求平等。以国家为基础,主张通过逐渐扩大预算来扩展社会服务。3、特点:第一,社会保障对象具全民性。

第二,高税收是它赖以存在的基础。1985年政府雇员和企业雇员交纳的社会保险费相当于薪金总额的34·5自由职业者交纳的大约相当于其收入的32%。

第三,社会保险基金由税收部门征收,国家社会保险局负责管理,实行专款专用。

第四,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居全球之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83年度该组织23个成员国人均社会保障费支出平均为1929美元,瑞典为3649美元,荷兰为

3133,法国为2961,同年度日本为1079。社会保障支出占国民收入比重来看,1987年瑞典为40·7%,法国为36·9%,英国为25·5%,美国为16·2%,日本为

14·85%。欧盟模式■■■■■1、特点:

(1)就业与贡献相结合公共社会保险计划,许多福利由家庭来承担;社会责任共同负责原则;共同责任主要指提高就业率、加强劳资对话、改善工作条件、发展人力资源、提高生活水平和反对排斥行为。建立完善与全面的保障体系与结构的欧盟社会政策目标。欧盟社会政策目标,主要是解决因一体化带来的各国制度矛盾问题和各成员国间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在欧盟层面设立一种保护机制。■东亚模式■■■日本设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程序是先由中央主管部门提出法律草案,然后分别经过国会参议院和众议院讨论批准,最后才作为国家法律公布实施。日本社会保险制度包括《社会福利事业法》、《生活保护法》、《国民年金法》、《老年保健法》、《老人福利法》、《儿童福利法》、《儿童津贴法》、《母子福利法》、《残疾者福利法》、《精神病患者福利法》、《国民医疗保险法》、《劳动基准法》、《劳动组合法》、《劳动关系法》、《劳动者灾害补偿保险法》、《就业保险法》等。政府对社会保障的管理主要体现为立法和监督,一般将具体事务交给健康保险局,社会保险局,儿童家庭事务局,职业保障局及地方社会保险机构等管理。埃斯平·安德森“三个世界模型或模式”1、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自由主义特点,针对穷人;2、欧洲大陆传统模式,就业与贡献相结合的公共社会保险计划;3、斯堪的纳维亚模式,“社会民主”模式,普遍性与平均性的给付原则。(三)我国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形成于发展第一阶段(1949-1966年),初创阶段。1、内容:《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1950),《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1),对职工的医疗、生育、养老、病假、伤残、死亡、失业等待遇做了最低标准的规定,还在社会救助、医疗卫生等方面陆续颁布了系列政策法规。2、特点:(1)在城市中建立了基本生活资料的定量配给和低价供应制度,以及充分就业制度;在农村建立了依托集体经济的充分就

业和基本生活资料保障制度。(2)在城市建立了由政府投资或依托

集体经济的公共医疗卫生和公共教育体制;(3)在城市中通过国有

企业为劳动者提供了充分而稳定的就业,通过计划性的劳动工资制度

为职工提供医疗、养老、工伤等方面的保险和高水平的福利性的服务;(4)在城市和农村中都建立了基本的社会救助体系。■■■第二阶段(1966-1976年),倒退阶段。社会工作受到破坏,管理机构撒消。第三阶段(1978-1992年),深化发展阶段。■■■■■■1、内容:《劳动人事部保险福利局关于做好统筹退休金与退休职工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1985),《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设想》(1988),《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991),《关于试行职工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的意见》(1992)2、特点: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就业和自谋就业相结合;社会福利方面,把福利与个人劳动、个人缴费联系起来;住房方面,变福利性无偿分配城镇居民住房为购房制,变低房租为保障“以房养房”的合理租金制。社会保险方面,实行不同类型的职工采取不同的养老金筹资方式。■第四阶段(1992年至今),形成新的框架阶段。1、内容:《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1993),初步建立了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1994),推动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要求构建由单位与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统帐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正式确认了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7),确立了现行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国务院关于建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1999),从而确立了我国新型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失业保险条例》(1999)。2、特点:在社会保险方面,形成了新的制度体系;在社会救助方面,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进行了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城市实行商品化的住房供应体系。■■近年来我国社会政策的最新发展■■■■■第一,社会政策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民生为基础,以满足民众基本生活需要和维护社会稳定并重为政策制订原则;第二,近年来社会政策更加强调社会公平和基本权利的保护;第三,近年来社会政策更加强调向弱势群体倾斜,残疾人、农民工、长期贫困者、儿童等社会群体得到了更多的关注;第四,在社会政策主体责任方面,中央政府责任明显增大,中央财政在社会政策行动中的投入增大,地区之间再分配(转移支付)水平提高;第五,在福利水平方面,这一阶段福利水平总体上升政府社会开支占GDP的比例明显提高。三、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基本原理■■■(一)社会政策与法规的价值1、价值与价值观的含义。最初含义:

“掩盖、保护、加固”的意思。派生意思:“尊敬、敬仰、喜爱”的意思。进一步引深:“可珍贵的、可尊敬的、可重视的效用论的解释:一是商品交换的量度或依据,即某物的价值(效用),在商品市场中,价值最终被定为人类劳动的凝结。二是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一件事物、一个人或一个集团,当其满足了他人或社会的利益。便被认为是有价值的。本质论的认识:价值对于个体是关于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强与弱、多与少的一种主观认定;对于群体既是一种主观认定,又是一种社会存在,是一种主观认定与客观存在相统一的偏好。通俗地说,价值是一定群体所具有的不易随具体情况的改变而转移的期望、肯定、支持和反对、讨厌、否定的评价标准。■价值观是指导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某种行为去实现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满足的思想体系,是人们关于各种价值现象的观点、看法中比较稳定的、比较深层次的东西。■不同的社会、文化类型、社会集团和阶级、乃至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甚至对立的价值观,并依据这对于价值的总观点、总态度,去进行自己的行为选择。价值观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一旦形成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生活方式,并且相对稳定。价值观表明客观事物在人们心理中的偏好排列次序,如金钱、权力、奉献、工作等。价值观作为较深层次的心理结构,决定人

们的行为取向和行为方式。■政策价值观是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模式,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就是政策系统行为的选择,即对社会资源的提取和分配以及对行为管制的选择。■2、社会政策与法规价值的内涵(1)社会公平。■正义是公共政策必须以维护社会正义为价值取向。公共政策的正义在于价值或利益分配的争议公平(前提和结果的双重正

义),而且这种正义的享受者是所有国境内的自然人和法人。正义的功能还在于引导一种社会正义公平的氛围,促使形成一种社会公正的内在机制。一般指机会均等、等价交换和结果公平,这三者本身都承认存在差别。(2)社会治理■治理,它的原意是控制、引导与操纵;基本含义在一个确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满足公众的需要。(3)公民权利A、政治方面;B、法律方面;C、社会方面。(4)国家责任A、国家责任的内涵:■国家责任是现代国际法上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它是指国家对其国际不法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也意味着被影响国家因此而拥有的权利。B、一般国家责任条件:■国际不法行为归责于国家。一些个人虽然在国家机关没有正式的任职但事实上却代表国家行事,其不法行为由国家承担责任。条件:他们依照国家的指示行动:他们的行动在国家的掌握之中;事实上他们像国家官员一样行动。国家作为国际法人主体,在违反国际法时应承担责任(或后果)。■60年回顾之中国社会治理■■■■60载,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变迁。中国社会转型尚在进行中,中国社会进入矛盾凸显期、风险期,不断考验着党的执政治国能力。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提出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日渐明晰。而面向未来,欲实现社会发展、社会公正、社会和谐,当有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结构,政府当由社会的直接管理者逐步转向社会治理的主导者,治理方式当由人治转向法治,由施压转向合作。三大变量合演中国社会变奏曲:

变量一:个体自由度跃升。公民与社会关系由“身份关系”到“契约关系”。变量二:利益关系剧变过程基本结束。社会结构处于定型化过程中。变量三:公民发育成熟度整体提升,社会公共领域的公共精神逐渐形成。(二)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特征1、现代社会的政治组织(1)特点:(A)代表一定阶级和民主或团体的根本利益;(B)与国家政治权利有密切关系;(C)面向整个社会开展活动。(2)构成:(A)国家;政党;利益集团。2、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目的性;层次性;结构性;相关性。(三)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功能1、引导功能明确目标;指导行动;统一思想。

2、调控功能采取措施让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保持正常运行,不使它们偏离既定的轨道。3、促进功能创造条件;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扶持;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支持与鼓励;促进不同领域发展的相互配合。破旧促新;提供保护。四、社会政策与法规问题与议程(一)社会政策与法规问题1、社会政策问题的内涵。社会政策问题是指应该由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构负责解决的,并且已经纳入政府工作程序,开始实际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应该理解:社会政策问题是多数人认识到的意志客观事实;社会政策问题是政府纳入工作程序开始解决的问题;社会政策问题表现为社会利益的失衡、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冲突。2、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