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件_第1页
大学语文课件_第2页
大学语文课件_第3页
大学语文课件_第4页
大学语文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语文

《诗经·蒹葭》

一、《诗经》介绍:

1、名称由来:《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2、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3、对“风骚”的解释。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它们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后比喻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4、孔子对《诗经》的评价: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為詩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

5、《诗经》的影响:诗经开启了中国数千年來文学的先河,亦开创了中国多年以现实主义为主的文学作品;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二、作品赏析:背景简介:

《蒹葭》选自《诗经》中的《秦风》。大约2500年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该地是周朝王族的发祥地,当时农业发达,巫祝文化盛行.“在水一方”由三要素组成:追寻者——河水——伊人。作为追求对象的“伊人”,可是恋人,友人.也可联想为福地,仙界;或功业,理想等;作为阻隔象征的“河水”,可是高山,深谷,或宗法,礼教.同样,追寻人也可转变为相对应的角色.《蒹葭》一诗的整体内涵,就是世间一切因受阻而可望难即境况的艺术写照,“在水一方”则表现人类悲剧处境和悲剧心态.在这里,不懈的追求精神是可佳的,但结果是可悲的,前途是渺茫的(联系《哈姆雷特》).特色分析:

1、起兴手法的运用.

全诗三章都以秋景起兴,将清秋景物于惆怅的相思之情融为一体,设立了一个抒情的空间.秋景与人情的关系;尤其是“蒹葭”这一水边植物的选择颇具用心。诗人以淡淡的白色为主色调,把蒹葭、霜、白露这三个意象叠加在一起,置其于飘着雾气的时空中,为全诗铺设了迷惘伤感的情感基调。2、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将客观实景(时空变化)和主观实情(执着追寻)以及想象、幻象(伊人)结合在一起,亦虚亦实,似梦似真,感染力极强.3、复叠的章法也使写景抒情更具表现力.

三章句式相同,内容相近,反复咏叹,营造出了回肠荡气的虚幻、失落的美感。三、重点难点:

1、了解《诗经》的情况;探讨《诗经·秦风·蒹葭》所折射出思想内涵。

2、把握《蒹葭》的艺术特色:赋比兴;重章叠句、叠词;虚实相生等技法。四、思考练习:

1、搜集如广东客家民歌、青海花儿等,欣赏、学唱,并与《诗经》比较。

2、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与艺术效果。六、参考资料:

1、《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79年版。

2、《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出版,1980年版。

3、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4、余冠英选注《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5、闻一多《诗经新义》、《诗经通义》,收入《古典新义》,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

五、课外拓展:

1、比较《诗经·蒹葭》与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相似之处。

2、查阅《管锥编》,了解钱钟书对此诗的评价。撰写人:夏晓《论语•侍坐章》一、孔子《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对其言行的记录。《论语》的“论”,是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二、作品赏析:作品主旨: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实现大同世界。

内容分析:

文章是围绕着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这一思路展开的。

《侍坐》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通过对话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艺术特色:1、鲜明的人物形象2、活泼的语言形式3、清晰的构思层次人物形象:

孔子——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指导、热情地鼓励。子路——“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出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冉有——谦虚谨慎,坦率真诚。其谈吐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谦谦君子的风范。公西华—谦恭有礼,善于辞令。据《论语》记载,他仪表堂堂,风度翩翩,擅长辞令,应对得体。曾皙——他的结束弹瑟的动作,“鼓瑟兮,铿尔,舍瑟而作”,属于体态语言,充分表现了他的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和不同的人物神态的刻画。

教学难点:孔子评志——哂之、叹之、惜之、与之,以及述志。四、思考练习:

1、从孔子的评志中看孔子的思想主张。

2、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文化等的深远影响。六、参考资料:

1、《古文鉴赏辞典》,吴功正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论语正义》,刘宝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孔子“吾与点也”义涵再考》,林怡,中华文化月刊,155期,1992年9月。五、课外拓展:

1、阅读《论语.为政》、《论语.宪问》、《论语.颜渊》、《左传.哀公十一年》等章节,了解孔子的“性善”、提倡仁义忠恕、法先王、以德治国的思想主张。

2、课后阅读于丹的《论语心得》,思考经典通俗化的得失。《孟子•好乐何如》一、孟子《孟子》简介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主要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言行,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撰而成。《孟子》共有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98),名轲,字子舆,活动于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他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王道”,反对“残民”、“虐民”,尖锐地抨击暴君、暴政,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重要的民本思想。

《孟子》一书,沿用《论语》的语录体形式,但篇幅更长,更具文学色彩。《孟子》的散文,感情充沛,气势磅礴,高屋建瓴,锐气逼人。尤其擅长于运用浅显、确切而生动的比喻和类推的逻辑方法说理,具有很强的鼓动性和说服力。对中国后世的散文发展有显著的影响。二、作品赏析:(一)内容分析:本文论述了君主的忧乐观,涉及为君之道,立论的理论几点十君主当行人证,以民为本。第一节从庄暴与孟子对话提纲挈领的指出“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以众乐乐”。再将之引向“与民乐乐”“则王矣”发结论。第二节写孟子借与齐宣王讨论文王之囿是大是小的问题,说明君主之囿若遇民同用,再大也不算大;若诛杀出入囿中的民众,则设囿如同设阱,小亦为大。此节仍体现孟子君民同乐得主张。第三节以问答的形式,借齐景公、晏子的问对之词,说道君主与民同乐的方法。

(二)艺术特色:

1、论辩层层推进,跌宕生姿。

2、行文气势充沛,语言犀利晓畅。

3、比喻生动,深入浅出。

4、善用典故,旁征博引。孟子从对齐威王的个人爱好引出君主“与民同乐”的治国之道和“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称王之术,颇能反映《孟子》说理近而能深入浅出的艺术特点。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内涵;

2、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教学难点:孟子的论辩技巧。四、思考练习:1、分析体会孟子的论辩技巧。2、比较“民本”与“民主”的异同。五、课外拓展:1、阅读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体会孟子文章的论辩艺术。2、结合《齐桓晋文之事》、《寡人之于国也》等孟子的作品,了解孟子的“王道”、“仁政”的思想。《秋水》

一、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并称“老庄”。庄子的主要思想是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亦称《南华经》,是庄子及其门人后学的著作,道家学派的经典。今通行本33篇(内篇7、外篇15、杂篇11)。二、作品赏析:

《秋水》是《庄子》中的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该怎样去认识外物。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通观全文,其旨意带有消极虚无的色彩,但其中辩证法的思想却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某些有益的启迪。本文的艺术特色1.寓言故事:通过神话人物的对话展开说理。2.形象描写:衬托不同的认识境界,渲染主题。3.援譬设喻:使抽象的哲理具体化。4.排比反诘:增强文章气势和说理力量。三、重点难点:

1.重点是课文中的北海海神与河神的谈话。

2.难点是庄子认识论的价值及现实意义。四、思考练习:

1.从寓言运用、景物描写、援譬设喻等方面,具体分析本文把抽象哲理化为具体形象的特点。

2.道家和道教的异同。

3.道家思想的积极意义。五、课外拓展:1.关于庄子对儒家学说的否定与批判。

2.如何把握庄子散文的艺术特征。

3.思考并讨论:没有成为主流思想的道家,为什么能传承下来并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六、参考资料:晋·郭象《庄子注》中华书局1961年7月清·王先谦《庄子集解》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4月《谏逐客书》李斯一、作者简介:李斯(?~前208即秦二世二年),战国时楚上蔡人,与韩非同为荀子弟子。后助秦始皇统一中国,官至丞相,为秦始皇定郡县之制,下禁书令,以小篆为标准统一文书。生平事迹详见《史记·李斯列传》。秦代,唯李斯一人可称为作家。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汉文学史纲要》)。李斯主要作品《谏逐客书》,作于秦始皇十年(前237)。

作品背景:

韩国派了一个水工郑国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国国力,达到削弱秦国的目的。被秦发觉,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情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二、作品赏析:

第一段,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用客卿而成帝业的事实说明客卿对秦国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依据。这里,先说这四个君主的成就,都靠任用客卿取得,从正面论述客卿对秦国之大用;后从反面假设和推论,在列举史实,层层渲染的基础上,腾挪跌宕,反复论证,把客卿对秦国的重要作用阐述得极为透彻。

第二段,多设比喻,用来说明秦王对不是秦国产的物十分喜爱,对人却持有另一种态度是不对的。意思分为四层:第一层:“今陛下……何也?”这一层以珠宝等物为喻,设问作结:这些东西一样也不是秦国出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只提出问题,不立即回答,但不答自明,显得耐人寻味。

第二层“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赵女不立于侧也。”这一层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论:如果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能用,那么,秦王的宫廷生活将受到莫大的损伤。这一层从反面把“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的严重危害说得很透辟。更显出非秦国所出的宝物不可或缺。第三层“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层以音乐为喻,进行对比:以秦国的音乐与别国的音乐相比,指出弃秦之乐而用别国之乐的事实,说明其为了痛快和舒服能择善而从,归纳了秦国对物取舍的标准,为下文转入正题做了很好的铺垫。第四层:“今取人则不然……制诸侯之术也”。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说明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的错误,推论符合逻辑,立意超卓不凡,具有一种高层建瓴的气势和撼动人心的力量。这段设喻丰富多样,写法灵活多样,运笔酣畅流利,为全文最精彩的部分,前人对此极为称誉,如宋代李涂就说:“中原诸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犹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深得作文之法。”(《文章精义》)

第三段:论述驱逐客卿有利敌国,而不利于秦国。先从正面说理,指出胸襟博大开阔,才能包举贤士,广罗人才。接着又深一层阐明五帝三王所以能够无敌于天下的原因也在于用人。以古论今,强调应该不分地域,广揽人才。敌我对比,提出两种做法,两种结果,说明逐客与对秦国统一大业的利弊关系。

第四段:总结说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总结前文,以见“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做法不当,表述了“窃以为过”的中心意图。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文章所表现出的不分地域,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三、重点、难点:

1.归纳论证和类比论证有机结合本文围绕“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的论述主题,举出秦历代四位君主用客卿而富国的事实,得出结论:“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同时又用当今“陛下”多用它国物产,说明利秦者非独秦之所产,借以同上文照应,论述用物如是,用人亦当如是。

2.正反论证与对比论证有机结合围绕“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的论述主题,分别从正面列举秦历代四君主用客卿富国的事实,如“昔缪公求士……”,用非秦之“五子”,“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国以富强,……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接着从反面讲“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又如“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从正面论述非秦之物为其所用,接着则从反面说“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接着,与用人的态度相比,指出用物与用人不同,“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四、思考练习

1.举例说明本文是如何运用归纳论证、正反论证、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的。

2.分析本文运用论据材料的特点。

3.从历史长河来看,焚书坑儒对后代的影响。五、课外拓展1.艺术表现手法学习:

A.善于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如文中写到:“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天下,在取人方面也应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藉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仇”的愚蠢行为,形象而有很强的说服力。

B.铺陈、骈偶的得体运用,使文章气势奔放,文采斐然。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华美辞藻使文章具有一种音乐节奏之美和气象意境之美。如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通畅,并有音节之美。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言辞谐美,而且充满了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于文采。清李兆洛《骈体文钞》选录此篇为“骈体初祖”,指出了本篇对后世骈文写作的深远影响。2.讽谏散文拓展学习:本文是一篇讽谏论说文,面对君王,既要反驳其偏颇之成见,申述自己的观点,又要遁其锋芒,不能伤害对方;同时,最终要说服对方放弃成见而接受正确的意见。这样的说论之文,既要言辞委婉、先后有序,又要有理有据、泼辣率真,具有强悍的逻辑说服力量。类似的说谏散文请参看《战国策》中诸文,如:“庄辛说楚襄王”(《战国策·楚策四》)“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齐策》)“唐且说秦王”(《战国策·魏策》)“鲁仲连义不帝秦”(《战国策·赵策》)“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赵策》)等。六、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李斯传》,中华书局,1954年出版。

2.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论李斯》,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

汉乐府一、作品介绍: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歌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1、《有所思》:这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铙歌本为“建威扬德,劝士讽敌”的军乐,然今传十八曲中内容庞杂,叙战阵、纪祥瑞、表武功、写爱情者皆有。清人庄述祖云:“短箫铙歌之为军乐,特其声耳;其辞不必皆序战阵之事。”(《汉铙歌句解》)本篇就是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波折前后的复杂情绪的。

庄述祖、闻一多皆以为《上邪》即本篇下文,应合为一篇。余冠英亦认为“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此说合理。2、《上山采蘼芜》:

从风格上讲,这首古诗有乐府体的风格,但是,在宋刻本郭茂倩编纂的《乐府诗集》中,并没有收录,最早见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古诗第一首。这首古诗历来被很多人解析,大部分的结论都是倾向这是一首弃妇诗,讲述了一名封建女子的不幸婚姻。

二、作品赏析:曹植《弃妇篇》:“石榴植前庭,绿叶摇缥青。丹华灼烈烈,帷彩有光荣。光好晔流离,可以戏淑灵。有鸟飞来集,树翼以悲鸣。悲鸣夫何为?丹华实不成。拊心长叹息,无子当归宁。有子月经天,无子若流星。天月相终始,流星没无精。栖迟失所宜,下与瓦石并。忧怀从中来,叹息通鸡鸣。反侧不能寐,逍遥于前庭。踟蹰还入房,肃肃帷幕声。褰帷更摄带,抚弦弹素筝。慷慨有馀音,要妙悲且清。收泪长叹息,何以负神灵。招摇待霜露,何必春夏成。晚获为良实,愿君且安宁。”关键词:“蘼芜”“长跪”据《古诗源笺注》,这首诗最后还有弃妇与前夫讲的话:“悲与亲友别,气结不能言。赠子以自爱,道远会见难。人生无几时,颠沛在其间。念子弃我去,新心有所欢。结志青云上,何时复来还!”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首诗中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塑造和悲剧的根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妇女的命运问题四、思考练习:

1、分析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根源。

2、《有所思》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塑造。

3、《上山采蘼芜》中女子被弃原因。五、课外拓展:

1、阅读《汉乐府》的其他著名诗篇,体会中国古代早期诗歌的艺术特色。

2、阅读《孔雀东南飞》等其他弃妇诗,思考中国古代妇女的命运问题,以及妇女解放问题。六、参考资料:〔清〕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1963〔清〕张玉谷《古诗赏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张永鑫《汉乐府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选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项羽本纪》司马迁一、司马迁简介: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汉武帝元封八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前91年完成《史记》。二、作品赏析: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在刻划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2、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四、思考与练习:

1、《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的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如何评价他的功过得失?

2、《项羽本纪》如何塑造项羽形象的?

3、《史记》对后代小说的影响。五、课外拓展:观看河南大学文学院王立群读史记的相关视频资料。六、参考资料:《史记》(西汉)司马迁-浙江古籍出版社《史记》(文白对照·全注全译)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经典史籍人物故事史记人物故事司马迁》浙江古籍出版社《司马迁的思想与《史记》编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太史公生平著作考论》(袁传璋)安徽人民出版社《司马迁》人民文学出版社

《终南别业》王维一、作者简介:

王维(700-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开元九年(721)中进士,释褐为太乐丞,官终尚书右丞,后世称为王右丞。与孟浩然齐名,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王维早年即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玄宗后期,政事日益腐败,他的佛家思想愈趋浓厚,并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后人称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二、作品赏析:

王维是虔诚的佛教徒,并精通禅理。他常以禅悟禅法入诗,力求创作出禅宗诗学所主张的于“观境中”求得“净心”而又“不沾滞于境”的作品,此诗是最成功的一例。诗人主要运用因情言事、以事寄兴的手法。诗中也写景,写得空灵简淡,是情中景,也是含“道”之景。三、重点难点: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能突破语言媒介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启示作用,在读者的头脑中唤起对于光、色、态的丰富想象和联想,组成一幅生动的图画。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富于禅趣。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王维对语言的平仄声调,字音的长短轻重、抑扬顿挫、嘹亮低沉都精于鉴别。他的诗歌大多具有和谐流畅的节奏韵律,读来琅琅上口,悦耳赏心。四、思考练习:1、首联“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中的“道”指什么?

2、“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请就其某一方面鉴赏。

3、如何理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所蕴含的禅趣?

4、以此诗和《汉江临泛》为例,谈谈王维诗歌语言的特点。五、课外拓展:

王维纯熟自如地驾奴五七言古体和近体律绝,以及四言、六言、杂言诗与骚体诗,几乎各体都有佳作。他的诗歌语言,丰缛而不华靡,精美而不雕饰,明净而不浅露,自然而不拙直,深得陶渊明语言的“清腴”,却更有色泽和光彩。王维的诗歌创作也有局限和缺点。他受佛道思想影响较深,一生大部分时间过着安闲舒适的庄园主隐逸生活,逃避现实,消极出世,所以他的诗歌未能如李白和杜甫那样广泛、深刻揭露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他也写了一些纯粹歌功颂德的应制诗、阿谀权贵的唱和诗以及直接宣扬佛理的诗,内容不可取,亦多陈词套路,枯燥乏味。六、参考资料:1、陶文鹏《王维孟浩然诗选评》,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2、陈铁民《王维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作者简介:1、生平:“十五好奇书”“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约在二十五、二十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天宝元年(742),李白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此后11年内,李白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2、创作: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

诗人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蔑视权贵,孤高自诩。“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上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他宣称“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古风》第二十),“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苏轼曾借用晋代夏侯湛的话:“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雄节迈伦,高气盖世”(《李太白碑阴记》)。清龚自珍说李白诗歌融屈原、庄周为一炉(《最录李白集》)。“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喜爱、歌颂高山大川。在他笔下,咆哮万里的黄河,白浪如山的长江,“百步九折萦岩峦”的蜀道,“回崖沓嶂凌苍苍”的庐山,无不形象雄伟,气势磅礴。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象,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桃花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想象丰富。“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梁甫吟》、《古风》、《远别离》。《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奇之又奇”(殷璠《河岳英灵集》),“变幻错综,窈冥昏默”(胡应麟《诗薮》)。

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明代王世贞:“太白古乐府,窈冥惝恍,纵横变幻,极才人之致。”(《艺苑卮言》卷四)胡震亨:“太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离,离而实合,曲尽拟古之妙”(《唐音癸签》卷九)。反对“雕虫丧天真”(《古风》第三十五)的雕章琢句之风。语言特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明朗自然。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语言风格的显著特色。

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诗歌汲取营养,受其影响。

李白还有若干词作、散文。二、作品赏析:1、赏析: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清代的沈德潜:“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唐诗别裁》卷二十)2、集评:谢榛《四溟诗话》卷四:“作诗有三等语,堂上语,堂下语,阶下语。知此三者,可以言诗矣。凡上官临下官,动有昂然气象,开口自别。若李太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此堂上语也。”

锺惺《唐诗归》:“无限羁情,笛里吹来,诗中写出。”

黄生《唐诗摘抄》:“前思家,后闻笛,前后两截,不相照顾,而因闻笛益动乡思,意自联络于言外。与《洛城》作同,此首点题在后,法较老。”

《唐宋诗醇》:“凄切之情,见于言外,有含蓄不尽之致。”

刘拜山《千首唐人绝句》评解:“以听笛抒迁谪之感,结句用意双关,飘零之思,迟暮之悲,皆于弦外见之,措语蕴藉,神韵悠扬。”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李白的文学人生与创作。

教学难点:李白的创作风格。四、思考练习:

1、深入了解李白的人生经历与创作间的关系。

2、中国的诗歌土壤上为什么很难出现浪漫主义诗人?

3、从这首诗生发开去,分析浪漫主义诗歌的风格、特点。五、课外拓展:

1、阅读李白的其他诗作,进一步思考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是如何处理个人品格与国家民族命运之间的关系的。

2、解读“盛唐之音”。六、参考资料: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日〕松浦友久《李白——诗歌及其内在心象》,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刘忆萱、管士光《李白新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88

刘开扬等《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陈文华《诗酒李太白》,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1

裴斐、刘善良《李白资料汇编》(金元明清之部),中华书局1994

徐文海、李晓峰《李白诗酒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

中国李白研究会《20世纪李白研究论文集》,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新婚别》杜甫一、作者简介:1生平(712-770):世称“杜工部”、“诗圣”、“杜拾遗”。字子美。原籍襄阳人,曾祖依艺为巩令,因居巩(今河南巩县)。早年漫游吴、越、齐、赵各地,35岁入长安。在天宝年初(746年)应进士,不第。后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胄曹参军小官。安禄山陷京师,肃宗即位灵武,杜甫自贼中遁赴行在,拜左拾遗,世称“杜拾遗”,后获罪遭贬。再以论救房琯,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乱,寓居同州同谷县,身自负薪采梠,哺糒不给。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759年,严武镇成都,奏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世称“杜工部”。武与甫世旧,待遇甚厚。乃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枕江结庐,纵酒啸歌其中。武卒,杜甫无所依,乃之东蜀就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蜀帅相攻杀,蜀大扰。杜甫携家避乱荆楚,出川东游、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亦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卒于湘水舟中,终年59。元和中,归葬偃师首阳山,元稹志其墓。2成就与地位: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1)天宝间,甫与李白齐名,时称“李杜”,是唐代最伟地的诗人之一。两人各有所长,如元稹、白居易之言评曰:

“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元稹)

“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元、白之论如此。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于诗。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白居易)

(2)诗歌内容深厚真实,深刻反映了唐代由胜到衰转折期动荡现实与忧患意识,带丰富的政治内容与时代气息,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疾恶如仇的伟大人格,作品享有“诗史”美誉。(3)创作上博采众家之长,以精湛又丰富的艺术技巧形成“沉郁顿挫”悲怆浑融流转清新的风格,善把主观感受置于客观景物中,以人物独白、俗语突出人物个性化;所作的古体、近体诗均能推陈出新,把现实主义艺术推向新高峰,享有“诗圣”美名。3作品:旧集诗文《杜工部集》共六十卷,今编诗十九卷。现存诗歌共1400多首,现结集《杜少陵集》4风格:沉郁顿挫、悲怆浑融、流转清新二.作品赏析:创作背景:安史之乱后,兵役徭役深重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别”之一,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中描写了一对新婚夫妻的离别,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头天结婚,第二天新郎就去当兵,这完全违背当时新婚者不服兵役的常理和习俗。一想到丈夫就要到九死一生的战场上去,新娘悲痛得心如刀割。但她同样认识到,丈夫的生死,爱情的存亡,与国家民族命运,是不可分割地连结在一起的,要实现幸福的爱情理想,必须作出牺牲。于是,她强抑悲怨痛楚,在离情别绪中,平静而深情地鼓励丈夫,同时炽热坚定地表达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这首诗写出了当时人民面对战争的态度和复杂的心理,以及他们对正常人生和亲情的留恋,他们为国家承担责任的勇气。2赏析:

(1)开头以比兴起头“兔丝”,一种蔓生植物,多缠附在别的植物上生长,古人用以比喻女子之依附男子。这里是新娘用以自比。“蓬麻”,两种低矮植物,用以比征夫。开篇以“兔丝附蓬麻”这一自然现象,比喻婚后女子依附丈夫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比中有兴,贴切巧妙,恰到好处,不仅准确地把握了结婚仅一天的新嫁娘的特定身份、语气口吻、感情色彩及心理动态,也符合诗歌进程的需要。比兴意义并不局限于表示夫妇的依存关系,而是更形象深刻地表达了新娘对新郎那种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情意,这样婉转入笔,比开门见山效果更佳,而且从新妇的角度叙述,不宜直截了当。丈夫应征入伍,吉凶难卜;自己依托无着,生活前景难料。一想到此,她又怎能不痛断肝肠,无奈悲伤?(2)中间以赋叙事,突出结发为妻、暮婚晨别的情绪变化,就事抒情这里借用语气的由重加急,以通俗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描画出一位爱怨交织、感情细腻的新嫁娘形象。女主人语气变化的轨迹:态度矜持,语带羞涩,备极吞吐——感怨嫁与征夫为妻的痛苦——担忧安危,主动请缨参战,——自劝自誓,庄重沉郁——支持劝慰,送郎参军。全诗如泣如诉,字字凄惋,发乎情也元代刘埙《隐居通议》说,以下八句“沈郁顿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之言也”。“苍黄”,本指青色和黄色。《墨子·所染》:“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后因以“苍黄”比喻极大的变化或事与愿违。“结发”,古时婚礼,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因以指成婚。“姑嫜”,即公公和婆婆,古代儿媳妇称婆婆为姑,称公公为章,“章”即“嫜”。古时结婚礼制,女子出嫁三天,要告庙上坟,才算成婚,人妻的身分才确定。1线索结构新妇感情独白的形式结构,构思新婚惨别图景,抒发新婚离别的哀伤、送夫征战的深明大意之情,情节曲折,冲突凸现。诗中一连用了七个“君”字:“君妻”、“君床”,见出聚之暂;“君行”、“君往”,见出别之速;“随君”,见出情之切;“对君”,见出意之伤;“与君永望”,见出志之贞且坚。如此频频呼君,出语沉痛,动人心魄,几乎一声一泪,充满生死离别之感。

2选取三个典型画面,抓住人物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刻画出伤心欲绝、深明大意、爱国爱家的新妇形象:矜持羞涩——欲说还羞——坦率直白,心路历程之变让人物更可信3人物语言独立有个性,缓急舒张自如,带“顿挫”之色,提升“怨妇”形象意蕴;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更有利于主人公的诉说,也更便于读者的倾听。押韵上,《新婚别》和《石壕吏》有所不同。《石壕吏》多次换韵,《新婚别》则一韵到底,这大概与它所采用的人物独白的方式有关新婚后怨言——担心丈夫安危唠叨——劝勉勇敢杀敌豪言(3)结尾借景抒情,点明主题,揣摩入微,前呼后应,人物形象深刻而又逼真。仰望天空飞着的百鸟,无论大小都成双飞翔。人间之事却多不如意,但愿我们的情意能地久天长。篇终仍比兴兼用,与开篇相照应。至此,将国事、家事、个人事绾成一个丝丝相扣的同心结。“永相望”三字,扣题目中的“别”字。“错迕”,杂错交迕,即不如意。

3艺术成就概括:《新婚别》的叙事抒情主人公是新娘,其倾诉对象为新郎。诗歌所述内容,主要是这对新婚夫妇暮婚晨别时的复杂情愫。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说:“此诗以比体起,比体结,语出新人口,情绪纷,而语言涩。”情感与心理的发展主线上,只有悲与壮的起伏,所以,诗人的语言运用注重清淳、自然、朴实、雅正,集中体现了儒家温柔教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诗教要求。这一首感人至深的千古佳作,其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对新娘这一叙事抒情主人公的塑造。一方面,在新娘的身上倾注了作者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在具体刻画上,既鲜明地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同时也运用了大胆的艺术虚构:实际上杜甫未必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也不可能听到新娘子对新郎说的私房话,况且洞房之夜,即是生离死别之夜,如此巧合,本是现实生活中可能有而不一定有的事。但诗中的这一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有发展,人物的语言生动而逼真,丝毫不感到勉强和抽象。她通过曲折剧烈的痛苦的内心斗争,最后毅然勉励丈夫从军,表现战争环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显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三、重难点:重点:唐诗的形成与特点比较杜甫、白居易诗歌特色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博爱情怀与史诗般的诗歌艺术成就的内在联系难点:诗歌的本质属性就杜甫诗歌风格及其文学成就进行归纳,并陈述原因四、思考练习:

1.思考战争与社会心理、女性的关系。

2.为什么称杜甫的诗为“诗史”?

3.李、杜、王生活的时代大致相同,为什么诗风差别如此之大?五、课外拓展:

1、比较《无家别》与《新婚别》的主题基调。

2、对比阅读唐五代词与杜甫的作品,思考其对女性心理的表现差异。六、参考资料:1陈才智《杜甫诗精品赏读》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出版2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

3傅璇琮等《唐诗研究集成唐人选唐诗新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张中丞传后序》韩愈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世人尊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昌黎先生文集》

存诗四百余首。韩愈主要思想政治思想:反对藩镇割据,主张中央集权。哲学思想:恢弘儒道,排斥佛老。文学创作思想:倡导古文,反对骈文。韩愈的艺术风格:纪昀等《唐宋诗醇》卷二十七: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其诗亦卓绝千古。散文:敛气蓄势,雄奇奔放,曲折变化,流畅明快。苏洵《上欧阳内翰书》:韩子长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古文运动“古文”的概念,是韩愈等人针对“时文”即魏晋以来形成、至初唐仍流行的骈体文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先秦两汉时单行散句、没有规定形式的文体。理论主张:文道合一,文以明道;师法先秦两汉古文;师其意不师其词;惟陈言之务去;不平则鸣。艺术成就:其一,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历史上有“杜诗韩笔”“孟诗韩笔”之称。其二,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有“韩文如江,苏文如海”之说。影响:开启了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苏轼等发起),一扫时文羸弱之气。苏轼评价韩愈:“道济天下之溺,文起八代之衰”。诗歌:以文为诗,奇崛险怪。胡震亨《唐音葵签》卷七:皇甫湜云:韩公愈茹古涵今,无有端涯。及其酣放,豪曲快字,凌纸怪发,鲸铿春丽,惊耀天下。陈寅恪:“既有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韵散同体,诗文合一”叶燮《原诗》:“韩诗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二、作品赏析:写作背景: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未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安史之乱中,许远、张巡守睢阳而死。但当时一些坐观睢

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张巡的友人李翰因而作《张巡传》上书肃宗。韩愈在元和二年(807年)四月十日读到李翰所作的《张巡传》深感所述颇有不足,因而写了这篇文章。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交待写作本文的时间和缘由。第二部分(2,3,4段):驳斥小人的流言蜚语,歌颂张许二人的高贵品质和历史功勋。

第三部分(5,6,段),记叙南霁云的事迹

第四部分(7段):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艺术特色: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2、描写人物,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丰富饱满。场面描写言行细节描写

3、衬托手法塑造人物(人物之间的相互映衬和衬托)

正面人物,相互映衬。正反映衬。三、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传记的文体特点以及文章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2,把握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塑造高尚的人格。

难点:认识文章叙议并重的特点。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三个正面人物的相互映衬作用。四、思考练习:

1、谈谈本文的议论与叙事并重的特色

2、概述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的性格特征。

3、分析本文的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初春小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晚春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左迁至蓝关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朝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五、课外拓展:六、参考资料:钱仲联,马茂元《韩愈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钱基博《韩愈志》,中国书店1988年影印本。刘国盈《韩愈评传》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长恨歌》白居易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卒谥文。下邽(在今陕西渭南境)人。先世太原(今山西太原)人。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为翰林学士、左拾遗,屡上奏章指摘弊政,直言无忌。自太子左赞善大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后还朝任中书舍人。历杭州(今浙江杭州)、苏州(今江苏苏州)刺史。晚年居洛阳,以刑部尚书致仕。诗文皆长,尤以诗名世,与元稹并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其诗浅显平易。诗作以讽谕诗《新乐府》、《秦中吟》与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二、作品赏析:

背景简介: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应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取人第四等,被任为位于长安西南的周至县县尉。这年冬天,他与友人陈鸿、王质夫一起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暇游,谈及李、杨之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离奇特出之事,如没有大手笔为它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消没失传。于是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诗歌分析:(一)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长恨歌》所以激动人心,原因首先在于其故事情节之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故事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始,叙述李隆基寻求美色、得到杨玉环的经过。接着相对具体地描写了他们纵情恣乐的宫闱生活,以暗示这一悲剧产生的原因。而后,作者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两句叙述“安史之乱”爆发,使故事情节的发展陡生变化,急转直下,其场景转换之急促频繁,令人应接不暇。整首诗的情节跌宕起伏,穷极变化,富有浪漫气息和传奇色彩,充分体现了作者艺术构思之奇妙和想象力之丰富。

(二)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本诗塑造了李、杨两个人物形象。作者不仅生动地描述了他们的行为举止,而且将笔触深入其内心,细腻地刻划了他们的心理活动。对李隆基,诗歌第一部分侧重写他贪恋美色。此后,作者又以大量笔墨,多角度、多层次地描述了郁结在李隆基心头的深沉哀伤。

对杨玉环的描写刻划,作者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她的美貌,一是她的忠贞。作者对杨美貌的描绘,贯串了全诗始终,运用于多种手法。刻划杨贵妃对唐玄宗的忠贞,则集中在第四部分“闻道汉家天子使”以下的诗句里。把杨妃不忘旧情,感恩报德,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划得淋漓尽致,使这一形象平添光彩。

(三)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婉转叙述故事情节发展的同时,作者倾注了自己的丰富感情,全诗始终贯穿着叙事、抒情、写景熔于一炉的特色。

三、重点难点:重点:1、白居易的生平、创作主张及其成就

2、初步了解叙事诗的写作特点。难点:1、《长恨歌》为什么在历代读者的心目中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2、《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一)讽喻说(二)爱情说(三)双重主题说。三种说法中,我们认为“双重主题说”较为客观、中肯,符合于作品实际。四、思考练习:1、本篇中对李杨爱情有无批判、讽刺内容?如果有,请指出,并加以评论。2、《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的?五、课外扩展:1、白居易所领导的新乐府运动的影响。2、唐代由盛入衰对文学的影响。六、参考资料

:1、严杰《入仕求禄与退隐——浅议白居易的出处进退》,《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2

2、张文生《白居易诗论新探》,《锦州师院学报》1997.2

3、王用中《白居易初恋悲剧与〈长恨歌〉的创作》,《西北大学学报》1997.2

4、叶渭渠、唐月梅《中国文学与〈源氏物语〉——以白氏及其〈长恨歌〉的影响为中心》,《中国比较文学》1997.3

5、李靖国《灵魂的审判——白居易〈长恨歌〉主题重探》,《名作欣赏》1997.4

6、周相录《〈长恨歌〉在日本的影响》,《文史知识》1997.10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

一、作者简介:柳永(987?-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有《乐章集》。

柳永二、作品赏析:主题:此词通过登高远望所见,抒发了他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写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据词中“想佳人”“识归舟”等语,既可以看作是词人离家思亲也不排除为伶工演唱而作的可能性。

关于词牌:词牌一名甘州,《西域记》云:“龟兹国土制曲,《伊州》《甘州》《梁州》等曲翻入中国。”内容分析:上片纯写景,写全景这在慢词长调中是不多见的。它取楼头放眼远望的角度,全方位地摄取镜头,画面开阔高远,秋情秋景融为一体,将古今才人失意之悲寄托于自然界美好事物的衰谢销亡之中。下片纯系抒情,表现内心的矛盾苦闷:不忍登高临远又偏临远,不当淹留又已淹留,思念家园又下不了回家的决心。千回百转,柔肠寸断。艺术特色:

柳永的《八声甘州》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三、重点难点:柳永对词的创造性贡献:1、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尤其是开辟了羁旅行役的内容,使词摆脱了樽前苑囿的狭小空间,步入了广阔的社会。2、使用大量俗化,尤其是市井化的情调、俚俗化的语言。3、他精通音乐,喜好制作中长调的词;他借鉴了赋体、散体文的方法,铺陈描写,大大扩展了词的表现功能。四、思考练习:1、该词是如何以秋景烘托离愁的?2、仔细体味“洗”、“叹”、“想”、“误”等词的表达效果。五、课外扩展:宋代赵令畴《侯鲭录》卷七引苏轼语:"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陈廷焯称此词为"古今杰构",是"耆卿集中仅见之作"(《词则·大雅集》),王国维更以此与苏轼《水调歌头》媲美,认为此二作皆"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由此可见它在词史上的地位。第二韵不单苏东坡赞。刘体仁《七烦堂词译》又比作《敕勒歌》意为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又极富情感色彩。此际词人乃觉遍宇宙间悲哉之秋气,似乎一齐袭来,要他一人禁当!六、参考资料

:1、杨海明《唐宋词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2、曾大兴《柳永和他的词》,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3、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4、叶嘉莹《唐宋十七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前赤壁赋》苏轼

一、作者简介:

1、生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仁宗景佑三年(1036)十二月十九日生于四川眉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他留下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余篇文章。

作为作家,发展了宋代哲理诗及宋调,形成了“东坡体”诗歌,开启了豪放派宋词;作为学者及思想家,是蜀学的代表人物;作为书法家,“苏黄米蔡”他居其首;作为画家,是宋代文人画派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苏东坡在《自题画像》(去世前两月看到李公鳞为苏所画像而题):“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后句指他的三次贬谪。第一次是元丰二年(1079),他在湖州任上,被判诋毁新政之罪,贬黄州团练副使,即有名的“乌台诗案”。到元丰七年(1084)才赦罪。第二次是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征,尽贬元祐诸臣,苏轼出知定州(河北),次年,又贬知英州,在路上即再贬宁远军节度使,惠州安置。第三次是绍圣四年(1097),再贬儋州。元符三年(1100)才内迁。次年病逝于常州借住的房子里。2、成就:A、苏诗苏轼现存诗歌2700余首,风格多样,代表宋诗的最高成就和主要特色。苏轼精研历代诗歌,从《诗经》到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从庄、屈到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从孟子到韩愈的诡异奇险,以及韩愈的以文为诗的作法,他都兼收并蓄。晚年喜欢陶渊明的冲淡高逸、柳宗元的峻洁孤傲。严羽《沧浪诗话》批评“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严羽称素诗为“东坡体”,称苏、黄诸公诗为“元祐体”。B、苏词

苏轼词现存345首,清人陈廷焯甚至认为“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此老平生第一绝诣。”(《白雨斋词话》卷七)。”

苏轼词坛的地位不仅在于他的创作成就,而且在于他的改革精神。“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鸡漫志》)他的改革是以柳永为对手的,主要针对柳永慢词以赋的铺叙手法缺少韵味以及大量写作俗词比较单调、不够典雅,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胡寅《题酒边词》)苏轼明确表示自己的词“自是一家”,表现在:第一,“以诗为词”,其核心为“诗人句法”。《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诗的写法的典范,接近李白的长篇乐府诗。第二,主张有韵味。苏词的风格多样,不仅有豪放,还有“韶秀”、“清雄”、“清丽舒徐”等,更多的是旷达,旷达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审美趣味,它使词作具有隽永的韵味。第三,扩大词境。苏词境界阔大,不仅有儿女柔情,也有英雄事业,不仅有宦游感慨,也有兄弟、家人的情谊,不仅有贤人君子的遗迹,也有农村生活的抒写,不仅以情致胜,而且以理趣胜。C、苏轼的古文、辞赋

其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散文风貌多彩纷呈,汲取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但语言平易。有“韩文如江,苏文如海”之称。

D、苏书书法史上有“苏黄米蔡”之称。“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芾(襄阳漫士)。从书法风格上看,苏武丰腴跌宕,天真烂漫;黄庭坚纵横拗崛,昂藏郁拔;米芾俊迈豪放,沉着痛快。二、作品赏析:1、结构解析:

泛江而乐——月夜江景使作者暂时忘却贬谪的现实与痛苦怀古生愁——哀叹人生及其价值:短暂、虚无达理而喜——水、月的象征性而及人生的价值观,思维视角(变与不变的角度)

2、写作手法:

A.主客问答的传统赋体,抑客扬主

B.句式对仗,骈散结合

C.外在的时间线索——内在的情感线索:乐、悲、喜

D.由景生情,由情入理的构思脉络

E.水、月的景物性与象征性(代表淡泊的人生态度与人生境界)三、重点难点:重点:1.景、情、理融合的写作手法

2.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的形成难点:以传统赋体的结构表达情、理。

四、思考练习:

1.作者由泛江的情感“乐”到辩理后的“喜”是内容的重复吗?

2.水、月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3.在黄州时期苏轼达到了创作的高峰,试举几首此段期诗词并分析。五、课外扩展:1.《后赤壁赋》2.《记承天夜游》

3.《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5.余秋雨《东坡突围》思考:1.阅读苏轼的散文,体会其清雅的文风,旷达闲散的心境。2.阅读黄州词,理解其道家旷放豁达的境界。3.阅读余秋雨的散文,体会那段历史给人的影响。六、参考资料

:宋诗选注

/

[钱钟书著].-

北京:

三联书店,

2002唐宋词简释/唐圭璋选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苏轼词选[专著]

/

苏轼著;

陈迩冬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7苏轼选集

/

(宋)苏轼著;

王水照选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2东坡乐府笺

/

(宋)苏轼撰;

龙榆生校笺.-

香港:

中华书局香港分局,

1979.6苏轼诗选

/

(宋)苏轼著;

陈迩冬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12苏轼

/

王水照著.-

上海:

上海古典出版社,

1981.12苏东坡在黄州[专著]

/

饶学刚著.-

北京:

京华出版社,

1999三苏传

/

洪柏昭著.-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苏轼书法鉴赏

/

张弘主编.-

呼和浩特:

远方出版社,

2004苏东坡传

/

林语堂著;

张振玉译.-

北京: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7苏轼研究/王水照著.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永遇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