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融会(十六)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_第1页
通史融会(十六)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_第2页
通史融会(十六)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_第3页
通史融会(十六)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_第4页
通史融会(十六)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史融会

(十六)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010203目录纲要再认再现

建联系·成体系核心问题释解强“实证”·明“特征”知能强化训练自主练·提素养04通史阶段评价纲要再认再现/建联系·成体系自主落实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1.国际协调——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建立,分别确立了资本主义国际金融体系和贸易体系,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协调机制,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2.资本主义的宏观调控与“福利国家”(1)背景:由于受到战争、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社会主义的冲击。(2)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的调整,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到新的黄金时期,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过度干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胀”现象,为此,各国再次实行调整,适当增加市场的作用。(3)“福利国家”内涵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评价福利制度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在消除社会不公,保障人民基本生存条件,促进社会民主和公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扩大了社会消费,刺激了社会需求和促进经济增长。但福利政策的长期推行,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导致劳动积极性下降等问题3.科学技术的新发展(1)背景①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标志着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②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③两次世界大战也促进了科技发展。(2)主要内容: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3)意义: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1.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内容评价赫鲁晓夫改革平反冤假错案,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推进了农业发展;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勃列日涅夫改革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后期发展缓慢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上实行“多元化”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2.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探索和改革开放三个重要历史时期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三、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1.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1945年至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2.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1)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势力。(2)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悟提高,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3)殖民地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主义政党的出现。(4)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鼓舞并有力地支持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5)联合国的非殖民化活动也是推动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3.新兴国家的发展成就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非洲国家独立后,经济一度发展较快。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面临挑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发展中国家自身也存在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核心问题释解/强“实证”·明“特征”深化学习重点关注(一)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析|史|料|

总览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体系发展过程,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各国国有化企业数目迅速增加。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末,法国、英国、意大利三国国有化企业在许多部门都是拥有绝对优势,而在采煤、电力、煤气、铁路、邮政和电讯业中,法国、英国、奥地利等国已是百分之百的国有化了……这些部门企业投资高,利润低,风险大,需要国有化企业的特殊性来维持。正因为如此,国家垄断资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常常不如私人垄断企业。1965—1983年间,法国财政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7.5%增至50%,英国从35.3%增至58.9%,意大利从32.9%增至56.6%,而荷兰已增至63.6%。国家通过垄断财政体系实现了部分社会再分配,缓和了社会分化的矛盾,增强了垄断资本的地位,促进了垄断资本的发展。战后欧洲国有化政策之一就是实施中央银行国有化,使其成为国家垄断资本用以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中枢职能机构。国家信贷机构以政府为后盾,发挥着维持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作用。国家制定和执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协调地区发展平衡,对经济部门结构进行调整,制定和执行社会收入和保障政策等方面所形成的社会管理和调节职能。这构成战后“福利国家”体制的基本内容,对增加国民经济实惠、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影响。——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探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提示]表现:提高经济国有化程度,国有企业数目增加;国家垄断财政体系实现部分社会再分配;中央银行国有化;国家垄断社会管理和调节体系。原因:经济危机和战争的教训;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凯恩斯主义;科技革命的需要;苏联及社会主义的影响。|明|史|论|

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评价(1)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使生产、技术改造过程更加社会化,从而可在更大程度上容纳生产力的发展。(2)宏观调控的发展,使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与市场机制日益有机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由市场经济的缺陷。(3)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重点关注(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析|史|料|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大事记:1978年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订约,决定在本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要“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城市改革进一步推进,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活力。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要“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摘编自2003年10月4日中新网[探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以及影响中国改革的主要因素。[提示]特点:中国改革是渐进式改革;由党和政府从调整发展决策入手,为改革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推进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步,改革从农村向城市逐步推进;用对外开放带动对内改革,改革开放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改革由体制外向体制内逐步推进,先试验,后推广,从点和局部做起,改革由局部向整体逐步推进。影响因素:党和政府的指导思想;国内的经济发展状况;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社会主要矛盾;人民的利益需求等。|明|史|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1)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和发展的基础。①提出“以苏为鉴”的思想,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②创新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③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2)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①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实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解除了思想束缚。②作出党和国家工作着重点转移的决定,为实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扫平了道路。③迈出改革开放的坚实步伐,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坚决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方略,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改革开放的新征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知能强化训练/自主练·提素养题点全训

随堂训练1.(2023·浙江1月选考)观察如图,解读正确的有(

)①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下降②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③美国大量劳动力从生产线上退下来缘于它最先建立“福利国家”

④两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

解析:依据图表数据信息,1990年与1950年相比,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下降,而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故①②正确;美国大量劳动力从生产线上退下来缘于生产力的提高,而且最先建立“福利国家”是在欧洲,故③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两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故④正确;故B项正确。2.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 B.减缓老龄化进程C.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D.缩小贫富间差距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面对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德国调整社会保障政策,以减少社会福利开支,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故选A项;减缓老龄化进程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措施打击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说法错误,排除C项;缩小贫富间差距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3.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据此可知,该时期(

)A.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B.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C.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削弱

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和进口额一直在增加,但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却在下降,故可得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D项正确;此时世界经济格局仍然是发达国家主导,排除A项;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推动了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排除C项。4.(2023·浙江6月选考)阅读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B.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受到触动C.政府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

贫困问题D.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

没有缓解5.1972年,苏联重启西伯利亚地区的贝阿铁路建设项目以开发油田和铜矿资源,在全国征召志愿者(海报如图),并承诺参与铁路修建的志愿者将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苏联重视(

)A.优化分配制度改善人民生活B.运用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C.引进西方技术开发远东地区D.调动社会资源优先发展工业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972年,苏联重新启动贝阿铁路建设项目,给予志愿者优厚待遇,这表明,这一时期的苏联重视调动社会资源优先发展工业,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铁路建设,而非分配制度,排除A项;苏联实行计划经济,而非运用市场规律,排除B项;材料体现政府动员民众参加铁路建设,而非引进西方技术,排除C项。6.1951年,美国黑人团体民权大会向联合国发起请愿活动,指控美国政府对黑人犯有种族灭绝罪行。美国政府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并寻找支持政府的黑人来驳斥这些指控。这反映出当时(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B.民权大会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C.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D.美国政府对国内的种族平等问题漠不关心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美苏冷战期间,面对黑人团体的指控,美国混淆视听,将矛头转向社会主义国家,认为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说明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故选C项;1955年华约组织的成立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对民权大会的指控是否有事实依据,排除B项;“驳斥”说明美国政府对民权大会指控的种族问题进行否认和歪曲,并非“漠不关心”,排除D项。7.(2023·杭州二中检测)二战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多种多样,下列哪一问题是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主要问题(

)A.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能力较差B.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影响发展C.发展最不平衡地区,近半数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D.“福利国家”增加了财政负担,社会运动此起彼伏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亚洲国家整体实力较弱,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能力较差,A项正确。通史阶段评价一、选择题1.(2023·温州一模)“拿着战后世界经济秩序蓝图规划大笔的政坛学界‘诸公’……如果说单靠20世纪30年代经济低潮的惨痛记忆,还不足以磨砺他们亟待改革资本主义的欲望,那么刚刚结束的一场政治生死斗,这场与大萧条之子纳粹德国的殊死战,其致命之处,却是再明显不过了。更何况眼前还面对着……苏联势力的西进浪潮。”作者旨在(

)A.夸大战后苏联成功

B.否定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C.强调改革的必要性

D.规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蓝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反映了作者对资本主义世界面临新危机的担忧,表明作者主张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改革的必要性,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2.(2022·浙江强基联盟统测)某国际组织的协定指出:推进国际贸易之平衡发展借以提倡并维持高度之就业与实际收益……提倡汇兑之稳定,在会员国间维持有秩序之汇兑方法,并避免竞争性之汇兑贬值。该组织(

)A.取消了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B.向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以发展经济C.用国家宏观调控解决全民就业D.是协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该组织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为推进战后国际贸易之平衡,维护成员国的就业水平以及实际收益,因此,它是二战后协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D项正确。3.20世纪70年代,西欧放弃了充分就业和高速经济增长的目标,各国决策者们寻求新的理论支持。当时流行的学术观点认为,制定经济政策的职责应当从财政部部长们转移到中央银行家们的手中,后者的运作应当尽可能地避免政治压力。这表明当时(

)A.减少国家干预成为普遍认识B.“福利国家”制度遭到挫败C.国家的社会控制力遭到削弱D.金融资产阶级实力增强答案:A解析: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滞胀”,开始寻求新的经济理论,因此西欧各国将制定经济政策的权力转移到银行家手中的观点得以流行,说明减少国家干预成为普遍认识,A项正确。4.如表为美国和联邦德国就业人口变化表。该变化主要基于(

)国家经济部门1950年1990年美国农业12.2%2.8%工业34.7%25.8%服务业48.9%71.4%联邦德国农业23.2%5.1%工业42.2%40.5%服务业32.4%54.4%A.国家宏观调控全面而有力B.社会中间阶层的不断壮大C.科技新发展推动生产力进步D.政府扩大开支推行社会福利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美国等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业就业人数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C项正确;服务业的发展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等,国家宏观调控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反映服务业的发展,与中间阶层壮大、推行社会福利关系不大,排除B、D两项。5.有学者认为:“20世纪40年代,一座经济体系大厦在战争废墟上重建。它顺应历史的潮流而出现,既不是神圣的庙宇,也不是邪恶的城堡……为战后风雨飘摇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撑起一方晴空。”对材料中“这座经济体系大厦”理解正确的是(

)A.首创自由贸易的经济主张B.建立起制度性的经济协调机制C.消除了国际自由贸易壁垒D.形成法制化和规范化贸易体系答案:B解析: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包括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其建立使世界经济发展走向了制度化、法制化,B项正确。6.(2023·绍兴统考)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已经失败,这些计划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也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尼克松和撒切尔夫人所要表达的相似思想是(

)A.自由放任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B.社会保障体系不利于社会稳定C.社会福利政策已不适应新形势D.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求平衡答案:D解析:20世纪70年代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滞胀”,政府减少福利开支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自由放任政策,排除A项;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社会稳定,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要改革社会福利政策,社会福利政策仍是社会需要的,排除C项。7.《剑桥美国史》载:“克林顿指出,对于这个步入后冷战时代、迈向新世纪的国家而言,这几乎是一场春之祭。美国不再与世界相脱离,而是通过之前几十年的技术发展,重新站在了世界的中心。”这一时期的美国(

)A.经济“滞胀”没有缓解B.政府干预强度加大C.经济复苏局面呈现D.知识经济发展迅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通过之前几十年的技术发展,重新站在了世界的中心”可知,美国知识经济发展迅速,故选D项。8.如表是美国1960—1993年间科技研发经费来源结构的变化情况(%),表中数据说明美国科技发展过程中(

)年份1960197019761980198519901993政府64.656.951.047.145.840.636.3企业33.340.045.449.450.955.058.9大学1.11.82.12.12.12.93.1A.经费来源结构日趋合理 B.市场的调节作用明显增强C.国际竞争压力越来越小 D.政府的支持力度不断减弱答案:B解析:政府提供的科研经费占比在降低,而企业和大学提供的科研经费占比在逐年增加,说明在推动科技发展过程中,企业越来越成为主导力量,市场的调节作用明显增强,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9.1947年,苏联不少地区缩小集体农庄基本劳动组织的规模,成立劳动组,并实行包产到组的制度。负责全国农业领导工作的安德烈耶夫在《真理报》撰文指出:“集体农庄劳动基本形式越个体化……对发展粮食和畜牧业越有成效。”这些探索(

)A.改变了苏联农业的社会主义性质B.冲破了苏联模式对农业的束缚C.拉开了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序幕D.反映了苏联社会摆脱困境的愿望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少地区尝试缩小集体农庄的规模,实行包产到组,领导人承认集体农庄的个体化有利于农牧业发展等,反映了苏联社会摆脱困境的愿望,D项正确。10.(2023·宁波二模)下表为苏联主要农产品国家采购价格平均指数(1952年为100)。国家采购农产品价格的变化(

)

1953年1957年1958年1959年全部农畜产品154266296302全部农产品132209203206全部畜产品38586175239①提高了苏联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改变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③体现了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政策④有利于苏联农畜产品产量的提高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得出在20世纪50年代,国家采购农产品的价格呈上升趋势,农产品采购价格的上升,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苏联农畜产品产量的提高,①④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至1959年是赫鲁晓夫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的时期,材料体现了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政策,③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错误。11.下表是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这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制定的煤钢产量的目标基本上得以实现,但是以肉、蔬菜和瓜类为代表的民生指标却远远未达到,这说明苏联模式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A项符合题意。12.南斯拉夫联邦中央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几乎把全部经济管理权下放到各个共和国,全国统一市场变为相对独立的8个封闭地方市场,甚至像铁路、电信、邮政等必须统一的行业也被人为分割。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①南斯拉夫推行权力下放,试图突破计划经济体制②南斯拉夫地方自主权大,联邦中央较难有效调控

③放权易使地方主义抬头,客观导致苏联扼杀改革④作为市场经济改革尝试,启示后世遵循经济规律A.①②④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A解析:根据“几乎把全部经济管理权下放到各个共和国”可知,南斯拉夫推行权力下放,试图突破计划经济体制,①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南斯拉夫地方自主权大,联邦中央较难有效调控,②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作为市场经济改革尝试,启示后世遵循经济规律,④正确;材料内容没有反映苏联对南斯拉夫改革的扼杀,③错误;故选A项。13.(2023·浙里卷天下测试)有人曾把20世纪80年代末的某大国比喻为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当时的“船长”很不称职,缺乏应有的胆略和能力,仓促应对,危难关头,“船长”竟弃船而逃,使得这个大国走向衰败。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满载军火”讽喻该大国大搞军备竞赛B.“方向不明”是由于背离社会主义方向C.“船长弃船”喻指他辞去最高领导人职务D.“船长”是该大国走向衰败的罪魁祸首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是苏联模式,而不是“船长”戈尔巴乔夫,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冷战之下的美苏大搞军备竞赛,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船长弃船”喻指他辞去最高领导人职务,故B、C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摆脱英国的殖民控制,西方学者称之为“非殖民化”,认为英国的“殖民撤退”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的,是其明智的殖民主义政策的目标和结果。该观点(

)A.抹杀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威力B.否定了西方殖民侵略的丑恶历史C.揭示了“非殖民化”的真实成因D.贬低了宗主国放弃殖民的主动性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该观点认为“非殖民化”是英国政府的殖民政策调整的结果。结合所学可知,两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者,促进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了这些地区摆脱西方的殖民控制而独立。因此“非殖民化”不仅仅是西方国家政策调整的结果,更是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推动,因此材料中的观点抹杀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威力,A项正确。15.一战前,非洲仅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三个国家独立。二战后,非洲国家相继取得民族独立。20世纪90年代,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非洲独立运动的胜利(

)A.根本原因是冷战期间美苏对峙B.摧毁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C.促进非洲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D.标志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形成答案:B解析: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B项正确;非洲独立运动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非洲人民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和增强,排除A项;C项本末倒置,民族意识觉醒是民族独立的前提,排除;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D项。16.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非洲成立的部分经济组织。据此可知(

)时间经济组织1959年西非国家关税同盟1960年非洲国家咖啡组织1981年东部和南部非洲特惠贸易区1983年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1987年非洲石油生产国协会A.南北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B.国际经济旧秩序逐步瓦解C.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D.非洲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些经济组织的建立都有利于加强非洲国家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动了非洲经济的一体化,C项正确;表格内容仅仅体现了非洲国家之间的联系,没有体现南北合作,更不能说明国际经济旧秩序瓦解,排除A、B两项;仅根据经济组织的建立不能说明非洲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排除D项。17.20世纪60年代,美国帮助玻利维亚修复其最大的国企矿业公司,然而,玻利维亚国内频繁爆发集体罢工和示威游行,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提高,民主化进程出现了倒退。随着1964年军事政变的发生,玻利维亚重新恢复了独裁政府统治。这可以用来说明(

)A.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不彻底B.拉美国家的发展任重而道远C.军事独裁统治增强了独立性D.美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是美苏冷战时期,亚非拉欠发达国家是美苏争夺的对象之一,经济援助是主要方式,但美国的经济援助带有殖民色彩,会加大拉美地区对其依赖程度,B项正确。18.下表是新加坡1959年以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在于(

)时期1959—1965年1966—1975年1970—1985年1980—1997年1998年至今措施进口替代出口导向技术密集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