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北宋皇祐四年八月,在外为官多年的欧阳修带着母亲的灵柩回到了家乡江西永丰,是年冬天,《欧阳氏图谱》成为后人修谱的典范体例,而且翻阅宋代史籍,可以看到,同姓血缘团体“累世义居,如何维系秩序?据记载,抚州金溪县以前有邓、傅两个大姓,“远近颇畏之”,而且邓家两个儿子,邓、傅两家在地方崛起靠的还是武力,而不是科举功名。傅家后来“离析”了,原因是“俱受制于陆”。这个“陆”,就是大名鼎鼎的陆九渊家族。这使人不禁想起一个有趣的事实,而是祝家庄这样的家族武装力量。小说家言不足为证,但亦非空穴来风。宋代在基层社会占据着强势地位的几百人聚居的大家族很显然和明清时期的“宗族”有着明显的不同。明清时期的宗族是一个个独立生活的家庭组成的,而且,他们有着可以祭拜先祖的“祠堂”。历史上,宗法理论只适用于贵族,而且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至于“庶人”则“无庙”,“祭于寝”。当然,在坟墓上祭奠。另外有一个模糊边界的做法,就是把祖先影像放在佛寺、道观和官方认可的贤良祠中祭拜。但并不是每个人的祖先都有资格。宋元出现了许多以祖先为著名先贤而要求单独设立贤良祠祭拜的事例。江西吉水杨氏家族曾经出现过杨万里和杨邦义两位名人。杨万里是宋代名臣、文学家,绝食而死,死后谥“文节”。杨邦义据说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杨铁心的原型,坚贞不屈,被金人剖心,后来,又放入其他祖先牌位,正式变成了初坐,但这已经是明初的事了。正是由于宗法礼制局限而无法“敬宗收族”,宋代的理学家觉得要改革宗法礼仪,放宽对祭祀等级的限制。朱熹的《家礼》第一句话就是“君子将营宫室必立祠堂于正寝之东”。朱熹设想,适用的是小宗之法,即五世则迁,即使富于改革精神的朱熹所倡导的祠堂离明清时期的祠堂还相差甚远。实际上,从“庶人祭于寝”到允许建祠堂拜先祖的过程非常漫长无论如何,从宋代到明代的中国南方基层社会,一个引人注目的转变就是,就这样由一个儒家的理念,变成了明清以后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实体性基层社会组织。(摘编自黄志繁《宗族的由来》,有改动)材料二《传统家族试论》说宋元以下有“新的宗族结构出现”,“新式宗族是由许多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或共祖家庭组成的,共财单位很少超出同祖父的成员,图图相连,牵牵扯扯,是所谓的“一方之望”。他们回籍行孝,其价值、行为、道德表率作用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思路是沿着由上到下的系统关系走的,所以在人际伦理中也就强调尊高者的义务。孔子很早就与弟子讨论过士的行为的规范榜样作用,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孔子的话对中国历史上士人阶层的人格塑造和定位有着长久和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的各类文献资料都反映出,与地方下层社会的庶民思维之间有难以衔接的矛盾。其中,“孝”在庶民中间就没有被完全贯彻实行。“礼下庶人”“化民成俗”的工作中国传统社会公共事务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士,而且士在组织大家、管理各种事务的同时,还沟通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关系,通过使“道”与乡土衔接让“地方”具有更多自足的意义。而宗庙、家谱等,正是这些礼仪和儒家思想观念、价值下到民间的重要途径。(摘编自徐跃《花开即故山》,有改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杨万里死后得到“文节”谥号的事例,可以看出士在中国传统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所起的榜样作用。B.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宗族做出思考,但所依据的史料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并不相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C.材料二关注到儒家思想的局限性问题,如“孝”这个观念只适合读书人,导致其无法在庶民中间被践行。D.材料二指出,传统乡村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呈水纹状网络结构,这与《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差序格局”内涵一致(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氏图谱》为“欧阳氏后人建构宗族的基础”,可见族谱对宗族有重要意义。B.根据封建宗法理论规定,老百姓可在自己房屋中、坟墓上或贤良祠中祭拜祖先。C.宋代理学家改革宗法礼仪并非为了变革社会,而是为了不断完善既有社会秩序。D.宗族由儒家理念变为实体性基层社会组织,经过了漫长的时间与很多人的努力。(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四段从朱熹的改革说起,推演出祠堂形成过程之漫长,论证思路严谨清晰。B.材料一通过比较宋代大家族与明清宗族的不同之处,阐释了宗族的由来。C.材料二举孔子与子贡的问答为例,意在论述士应以修身自律、不辱使命为己任。D.材料二第三段围绕士在沟通上下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展开论述,肯定宗庙的意义。(4)材料一认为“小说家言不足为证”,却两次提到小说中的人物或事迹,请简析其作用。(5)材料一、二均关注到“礼下庶人”的现象,但论述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传统绘画中对光感的表现,基本是通过两极黑白间的明暗度变化来完成的。“知白守黑”的黑白观念是中国画艺术的典型特征之一,通过“留白”来达到艺术上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的审美风格和“畅意”“畅神”的审美效果。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常用留白来表现云、天、水等景色和事物,并形成了一种特定语言范式,因此中国山水画的光也融入黑白之间的对比及以黑白两极间互渗的阴阳转换的关系之中。留白不是表现力的示弱而是带给观者更多想象的空间。中国画正是通过黑白两色间体现视觉中“虚空”的精神内涵,进而传达出充满灵性的光感。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于水面上,一个渔翁独坐于舟上垂钓,船尾徵徵上翘,船周围画了寥寥几笔的微波,除此之外周围几乎完全是空白,却使人感受到江水浩渺,寒气逼人。马远恰恰是利用虚实、黑白的对比,使人感受到江水给人带来的寒气和水面所发微出的微光。这种留白所代表的中国画形式美的表现方式,给主体以更多自由活动的精神空间。龚贤是明末清初的山水画家,他以其积墨法而取得突出成就。他的山水意境神秘深邃,层层积墨法形成了其黑白对比强烈的艺术特点,对近代李可染等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龚贤的黑白构成关系的处理,使其画面黑、白、灰层次产生了神秘而微妙的变化,造成了其作品带有自然光作用下的真实感,而其对明暗、黑白关系的处理又不是西方素描处理黑白、明暗的构成意识。他对黑白的处理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所包含的美学内涵。他在其作品中作山石底部层层积墨,而愈往上墨色愈淡,而积墨的遍数也逐渐变少而在山石顶部有空白,山石底部墨浓重厚润,这与山石顶部形成了鲜明对比,带有西方绘画“高光”的效果。中国绘画主要是以线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其本身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中国山水画经常先用线条勾勒物体轮廓,然后再进行皴、擦、点、染表现出物象的阴阳明暗变化。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往往被人所忽视的“白线”,这种“白线”也同样承载着艺术家精神情感的内涵和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墨线相比,它显得更为抽象,更为隐藏,往往通过“知白守黑”挤白方式得以体现的。如李可染在树梢上留有一空白,表现了背光的审美意象。龚贤树干所留有的空白远观如同几条白线,光洁闪亮,因此这里白线作用与黑线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代表其绘画中一种形式语言,借以表达出作者的艺术情思。因为这些是白线在周围笔墨围剿作用下的“挤白”留白完成,因此其间散发出光的审美意象。中国绘画除了“空白”有着高层次的审美价值外,“空黑”同样代表深层的精神内涵,引人进入一个神秘的、求知的精神世界。现当代山水画经常用到由亮部向暗部延伸,暗部同样达到了虚空,令人向往,有着“景外之景,音外之音,象外之象”的效果。李可染长期深入生活,到大自然中写生,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艺术规律,开拓中国山水画新的意境美。他将逆光引进山水画的写生和创作中,经常将后面的树画的较黑较重,用以反衬前面的树,通过对比使前面树显得较亮,突出逆光效果。可以说他发现了“黑白背反”的新规律,这种运用大面积黑墨表现出虚灵空间视觉传达,较之于马远的艺术效果更为摄人。当代评论家王鲁湘点评:“李可染实现了中国山水画黑白关系的‘拓扑转换’,过去在山水画中是黑的部分,在李可染画中成了亮的部分,过去在山水画中是白灰的部分,在李可染画中成了黑的部分。”李可染运用这种黑白反转的新的绘画表现手法使其作品透射出一种神灵的光感。(节选自韩吴《中国山水画中光艺术与笔墨的关系》,有删改)材料二:笔墨是中国绘画的标志性特征,两者密不可分,笔中有墨,墨中见笔。黄宾虹说过:“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从笔也。”笔法是墨的主体,而墨法表现出笔法的特征,不论是干、湿、浓、淡的变化,还是泼、破、积墨等技法的应用,都离不开用笔用墨。笔墨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它体现每个时期的美学的法度和审美观点,折射出画家独特的情思,从而使中国绘画获得新的艺术活力。清代画家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的观点。他笔墨恣肆,淋漓洒脱,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对开创近代山水画的新路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现当代山水画吸收了西方诸多表现因素,如光影、素描、色彩、肌理等,这些使笔墨获得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活力。李可染将背光引入其山水画的创作,突出中国画笔墨的浑厚华滋,使山石的重量感超越前人。他在表现逆光的山水画创作中,将泼墨法积墨法相结合,于墨法中注入“光”元素,并将其以“计白当墨”的表现形式使其代入到中国绘画线墨结构中,在层层积染中“光”所占的比例凝聚到了极小的范围,这大大加强了中国画笔墨的表现力抽象美,强化了东方笔意的韵味,使中国画笔墨获得了新的活力,打破了僵化的笔墨套式的束缚。“光”无疑使笔墨的韵味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提高了笔墨的表现力和视觉张力,使墨韵达到了极高的视觉美感。(节选自韩吴《中国山水画中光艺术与笔墨的关系》,有删改)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传统绘画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通过“留白”以达到绘画艺术上的独特风格和效果。B.龚贤的积墨法很有特色,他的山水画黑白对比强烈,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内涵的体现。C.中国山水画中的“白线”,在审美内涵和表现形式的丰富性上,无法与墨线相提并论。D.李可染在创作中运用大面积黑墨以突出逆光效果,实现了中国山水画黑白关系的反转。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的山水画有自身特定的语言范式,如淡墨疏疏勾勒几笔就为一带远山。B.材料一中龚贤树干的“白线”散发出光的审美意象,而《寒江独钓图》的微波则没有这一效果。C.材料二指出,清代的石涛与近代的李可染都将“笔墨光”完美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视觉美感。D.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是相同的,都是围绕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特征展开论述。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龚贤在《半千课徒画说》中提到“非黑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判其黑”。B.清代笪重光在《画筌》中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C.李可染的《树杪百重泉》:山势迎面而来,屋舍隐于山间,瀑布浓缩为几条白色的裂隙。D.唐代王维在《山水论》中写到“凡画山水,意在笔先”。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国山水画中光艺术与笔墨的关系”,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5.在评价我国山水画时,美术史论家王伯敏有“极怜画里漫天雪,边角毫端墨自浓”之语,其他评论者亦有“黑山黑水,意境绝妙”之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山西省三晋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立足本土,关注天下,这是中国史学的传统。先秦中国把中原之外的世界视为蛮荒之地,如何与这些夷狄交往,使这些化外之民成为“华夏之民”就成了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对外关系的主题。与之类似,古希腊人也将周围的非希腊人视为“蛮族”(Barbarians)。不过,这个“Barbarians”最初并非源于对非希腊人的歧视,而是出于对其语言的不通,感觉就像“bababa”的发音。古代中国和希腊均有一些关于域外世界的著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司马迁的《史记》与希罗多德的《历史》。此后,不论是西方的希腊、罗马世界,还是东方的中国,都在继续扩大着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希腊化时期出现了有经纬线的地图,囊括希腊人、罗马人已知世界的《地理志》等著作不断出现。中国方面也没有落后,西域的“三通三绝”固然是指外交关系的中断与延续,但实际上的联系却从未中断。罗马与中国的海上直接往来则在公元166年最终实现。至此,海上丝路全线贯通,与以前的绿洲丝路和草原丝路一道,中国终于与遥远的地中海世界连为一体,以丝绸之路为联系通道的欧亚大陆新世界形成了。显然,世界史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人类向未知世界、周边世界探索的结果。但是,那时的“世界史”充其量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本国史或本民族史的外延。由此可见,立足本土的世界史研究古而有之。其动力一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占有欲,二是自身的强大,可以满足这种好奇与欲望的实现。当然,视野开阔、具有使命感的史家的横空出世是必不可少的。希罗多德、司马迁显然就属于这样的史家。没有他们,我们对当时世界的了解,不知要失去多少有价值的回忆。古代世界的文明虽然大多独立生成,但相互之间的联系始终存在,只是交往的程度不同新航路开辟之后,整个地球上的文明地区连为一体,任何国家和民族几乎难以超然世外各个国家、民族、地区的历史都是世界史研究的对象,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哪些国家、民族、地区的历史,关注哪些历史现象、事件、人物,这就要根据研究条件和现实需要来选择,尤其是一国的现实需要。现实需要就是紧扣时代的脉搏和国家的关切,以本国实际为研究起点。事实上,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世界史研究整体来看,我们基本上都与时代的需求相适应。从整体上看,我国世界史学科自觉地顺应了历史的选择。但在具体的研究上,应该如何立足于本土从事中国以外的世界史研究,亦即如何协调本土与世界二者之间的关系呢?其一,打破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学科壁垒,促进二者之间的融通。试想,离开了世界史研究,何以理解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以及中华文明的真正内涵。同样,离开了中国史,世界历史的整体性和规律性也都难以把握。立足于本土,就是要自觉地把中国史的内容纳入世界史的体系和范畴之中。而这一点,正是中国世界史学者的强项,因为我们有着丰厚的史学资源可以利用。其二,注重现实关怀,充分发挥历史学的经世功能。例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人类生存环境的历史变迁、外国社会治理的经验教训等,都是世界史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主题。其三,有意识地参与国际合作研究,在国际学界尤其是与我们关系重大的历史问题上发出中国学者自己的声音。总之,作为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者,我们要秉承立足本土、走向世界、放眼未来的原则,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世界史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为世界史的发展繁荣贡献中国学者的智慧。(摘编自杨巨平《世界史研究的本土定位》)材料二:中国的世界史学科起步很晚。古代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只有“天下”的概念,没有“世界”的概念,虽有对异域的少量记载,但缺少成熟的世界史。直到19世纪中期,中国与西方接触以后,世界史学科开始发端,20世纪中叶正式形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世界史学科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总体来说,它深受西方历史编纂学的影响,有意无意地落在“西方中心论”的陷阱中。“西方中心论”最大的特点,是把西方文明说成唯一正确的文明,把西方历史等同于世界史,这使得许多人头脑里的“世界史”只是几个大国的历史。为写作真正的“世界史”,中国学者进行了一些创新性探索,可以讲两个比较重要的方面。第一,世界的历史,不是国别史的简单叠加,而是从全世界的角度来观察人类历史的整体发展。这就要求既阐释各地区的历史进程,也要寻找把各种分散的历史连接起来的人类交互网络,将国别史和全球史结合起来。第二,写“世界史”必须破除西方中心论,真实体现世界各地区的历史脉络。长期以来非西方地区、国家的历史是被忽视的,甚至被排除出“世界史”。其实,自罗马帝国衰亡到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东强西弱”是常态,资本主义在西欧出现才改变这种态势。在近代早期,即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仍长期维持多元并立的格局,直到近代晚期欧洲开始工业化之后,西方才掌握了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绝对优势。需要注意的是,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广大地区,在世界体系中虽处于边缘地位,但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摘编自周晓菲、高学思《勾勒世界历史的横线和纵线建构中国自主的世界史知识体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西世界史的发展历史,并提出世界史研究需要注意的地方、遵循的原则,具有宽阔的学术视野。B.研究世界史具有经世功能,比如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的历史,可以以历史为依据,发挥更好的现实作用。C.“西方中心论”以西方文明和西方历史为正宗,甚至中国学者也受这种观点的影响,认为几个大国的历史就是世界史。D.世界史在中国发端于《史记》,之后日益发展,在有着丰厚的史学资源可以利用的情况下,我国对世界史的研究会更加成熟。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秦时期,中原王朝对外交往的主要目的是教化蛮夷之人,使这些化外之民成为“华夏之民”。B.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促使欧亚大陆新世界形成,让世界史有了进一步发展。C.如果没有重要的史家出现,就不会有世界史的出现,我们对世界史的把握将会出现空缺。D.离开了中国史,世界史是不完整的,离开了世界史研究,也将难以理解中华文明的真正内涵。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由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对世界的认识引入,论述古人对世界的认知都是立足于本土的。B.材料二以破除“西方中心论”为中心论点,认为世界各文明应保持多元并立的格局。C.材料一既放眼历史,又立足现实,使人们对世界史发展能有较全面、较深刻的认识。D.材料二主要采用事实论证,列举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发展以及世界历史发展变化的事实依据。4.“立足本土,关注天下”是中国史学的传统,也是我国现代世界史学科建设的选择。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答:5.对于世界史研究,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出的策略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答: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友兰中学等校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的开拓者,宗白华先生不仅对中国人的时空意识及其在文艺中的呈现作出别树一帜的阐释,还对中国艺术意境的产生和演变作出别开生面的解析。什么是意境?宗先生指出:“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简言之,“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清代画家恽南田曾这样描述一幅画:“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宗先生评价:“这几句话,真说尽艺术所启示的最深境界。艺术的境相本是幻的,所谓‘灵想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但它同时却启示了高一级的真实,所谓‘意象在六合之表’。古人说:‘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借幻境以表现最深的真境,由幻以入真,这种‘真’,不是普遍的语言文字,也不是科学公式所能表达的真,这只是艺术的‘象征力’所能启示的真实。”而“真实是超时间的,所以‘荣落在四时之外’。艺术同哲学、科学一样,也启示着宇宙人生最深的真实,但却是借助于幻想的象征力,以诉之于人类的直观心灵与情绪意境,而‘美’是它的附带的‘赠品’。(《略谈艺术的“价值结构”》)宗先生的理论贡献,不仅在于对前人相关论述的发掘和爬梳,提出意境作为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情”与“景”的结合,是唐代画家张璪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结果;更在于对意境的创造途径、意境的表现层次、意境与人格涵养,以及意境在诗画乐舞等不同文艺门类中呈现方式的异与同等诸多问题,从传统文论向现代美学转化的高度进行深入而细致的阐释,达到突破前人、启迪来者的新境界。在宗先生看来,意境创构的本质是“化景物为情思”,是通过逼真的形象表现人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内在精神和意趣。这不仅表明意境的形成要远离老调重弹而自出机杼,还表明意境形成的关键在于“化实为虚”,即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表现。欧阳修有一首诗:“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此诗每一句写一种客观景致,其月夜、乱花、棋罢、酒阑,每种景致都包含和传达出一种抑郁恍惚的情绪。宗先生分析道:“这里情感好比是水,上面漂浮着景物。一种忧郁美丽的基本情调,把几种景致联系起来,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于是成就了一首空灵优美的抒情诗。”(《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化景物为情思”的意境创构,如清代画家石涛所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画语录》山川第八,见朱良志辑注《石涛诗文集》)这就是说,意境是艺术家以心灵之光烛照万象,代山川万物塑形铸魂,是艺术家的生命情思与对象的生命状态融为一体的产物。正是如此,宗先生指出:艺术意境的创造,首先就是人格的创造。人格境界的高低及生命本体丰富与否,直接决定艺术意境的层次与质量。艺术意境的实现,“绝不是纯客观地机械地描摹自然,而是以“心匠自得为高,(米芾语)”,“端赖艺术家平素的精神涵养,天机的培植,在活泼泼的心灵飞跃而又凝神寂照的体验中突然地成就。”(《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宗先生称赞徐悲鸿的创作,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作品中饱含着人格的精神力量。他认为“徐君幼年历遭困厄,而坚苦卓绝,不因困难而挫志,不以荣誉而自满”的内在人格,是其取得辉煌艺术成就的不竭原动力。(《徐悲鸿与中国绘画》)伴随考察的深入,宗先生发现艺术意境不是一种平面的意义铺陈,而是一个多层次的意蕴结构。他认为,从直观感相的摹写,到活跃生命的传达,再到最高灵境的启示,艺术意境可分“情胜”“气胜”“格胜”三个层次。“‘情’是心灵对于印象的直接反映,‘气’是生气远出的生命,‘格’是映射着人格的高尚格调”。(《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这种划分与其在《中国艺术三境界》中所说的“写实”境界、“传神”境界、“妙悟”境界相联系,意在凸显中国艺术不仅注重形象写实的技巧、能力和兴味,更重视在形象中寓有隽永之意蕴和雅正之格调,达到“格胜”和“妙悟”的境界。而这种艺术意境的创成,关键在于“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王夫之谈论诗歌创作的这两句话,以极精练的语言道出中国艺术意境创构的奥秘。(选自钱念孙《美学散步的风仪与胜景——宗白华的人生和学术》)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宗白华先生认为,艺术的境相本是幻的,却可以表现最深的真境,这种“真”不同于科学公式所表达的“真”。B.朱良志认为,意境是艺术家用自己的心灵来观照世间万象,代替山川万物表达,是艺术家的生命情思与审美对象“神遇”而融为一体的产物。C.宗白华先生认为,徐悲鸿少年时代遭遇了人生的困境而坚忍不拔,这种人格的精神力量投射在他的绘画作品之中。D.宗白华先生关于艺术意境“情胜”“气胜”“格胜”三层次的划分,与其《中国艺术三境界》中“写实”“传神”“妙悟”三境界的划分有内在联系。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意境不仅包含了客观的自然景象,而且涵盖了作者的主观情感。B.宗白华先生对“意境”的研究是系统而全面的,他把传统文论上升到了现代美学的高度。C.“情胜”对应摹写直观感相,“气胜”对应传达活跃生命,“格胜”对应启示最高灵境。D.中国艺术意境创构的奥秘在于“三层次”和“三境界”一一对应,缺一不可。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B.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点绛唇》)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D.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苏轼《永遇乐》)4.文中有两处加点短语“别开生面的解析”“深入而细致的阐释”,请分别简析其含义及作用。(4分)5.学校要举办“宗白华对于中国艺术意境的见解”专题讲座,请你围绕主题结合材料列出讲座思路。(6分)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11月质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古代中国,“愁”是文人墨客笔下常见的主题,“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尧典》),作为人的一种具有类属性的情感,乡愁情结浸润在文化的各个领域,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诗歌领域。李白一生豪放不羁,在静夜中依旧写下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恬淡如水的“诗佛”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战火纷飞,国破家亡的时节,杜甫祈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江山易主,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直把异乡当故乡……缕缕乡愁,是古代诗人说不尽、道不绝的话题,更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情结。中国人安土重迁,同时又遥望远方,对血缘、地缘关系珍重,“父母在,不远游”(《论语·里仁》),同时又常怀“治国平天下”之志,从而很容易产生双重矛盾的心理,乡愁之情便油然而生。学界对“乡愁”的定义未取得共识,看法不尽相同,但基本内涵是个体内心深处对于家乡或故居地的一种情感依恋和精神需求,是个体在时间与空间上因远离家乡而表现出来的心理诉求。可见,对亲人、家乡生活环境的怀旧是乡愁的第一种形态。古代中国是以家庭为单位组成的小农经济社会,个体的生存与生活环境主要在家乡,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乡村文化、伦理道德十分重视血缘亲疏、宗法秩序。家乡作为个体的栖息地,不仅需要亲人、朋友、自然环境等要素,在精神上也在建构自己的家园,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成长过程中的乡土文化无疑是精神安顿的“伊甸园”,故游子在外,始终怀念故乡的民风民俗、乡土文化。今天,无数海外华人共度春节,吃饺子、舞狮子,妈祖文化、潮汕文化、冼夫人文化在东南亚落地生根,皆是华人们对故乡文化的深深眷恋。他们对故乡的怀旧并不局限于对亲人的思念,自然山水的向往,更重要的是对文化的追寻,精神价值的寄托,希冀以精神家园疗愈现实生活的苦闷、不安与焦灼,此是乡愁的第二种形态。从对乡土文化的怀旧拓展为对传统文化的怀旧,是乡愁的第三种形态,后两种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乡愁”,具有形而上的文化属性,故属于“文化乡愁”。文化乡愁的产生根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怀旧和文化危机感。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礼记·中庸》),便是为了复兴尧、舜、禹三代帝王之治。宋、明时期佛教、道教兴盛,“儒门淡薄,收拾不住,尽归释氏”,理学家们遂重新诠释儒家经典中的心性之学,与之抗衡。自唐代韩愈提出孟子后,道统断裂,引来道学家们深深的焦虑,自觉地参与到传道、弘道的过程。可以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怀旧与危机意识是中国古代学者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情结。当代“文化乡愁”概念的提出起源于2013年年末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一句令人难忘又启人深思的诗意口号:“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此时“文化乡愁”也增添了以往所不具备的含义,首先是环境保护的生态文明意义,目睹全球工业化给城市和农村带来的环境破坏,要“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其次是传承乡土文化的人文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潮州考察时谈到:“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他在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视察时也强调:“要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最后是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乡愁情结提高到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历史动力的地位。“‘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民族复兴是新时代以来的历史重任,而“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历史根据和历史动力。至此,文化乡愁概念具有了政治性和学术性双重属性的内涵。(摘编自李晓锋《文化乡愁的历史逻辑与价值意蕴》)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海外华人对故乡深深眷念,是因为家乡既是个体的栖息地,也是大多数人精神的“伊甸园”。B.记住历史,记住乡愁,对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保留中华文化基因,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C.乡愁于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双重矛盾心理,他们既安土重迁,对血缘、地缘关系珍重,又遥望远方,心怀天下。D.学界对乡愁的认识主要有三种形态,后两种从对传统文化的怀旧拓展为对乡土文化的怀旧,属于“文化乡愁”。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化乡愁”具有政治属性内涵,其根本原因是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其概念的提出与习总书记的重视。B.习近平总书记在潮州考察时的谈话,说明乡愁具有一定的人文意义,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有助于人们记住乡愁。C.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学者大多有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怀旧与危机意识的心理情结,这体现了“文化乡愁”产生的根源。D.中国古代,乡愁情结浸润在文化的各个领域,作者用《尚书·尧典》中的话来引出乡愁在诗歌领域中普遍存在。3.下列选项不符合“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举措的一项是(3分)()A.保护推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B.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加大宣传力度C.利用现代科技保留并传承传统文化D.摒弃老旧传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4.请简要说明文中将乡愁分为三种形态的依据是什么。(4分)5.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说明文本中的“文化乡愁”具有哪些内涵。(6分)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九中学高中部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紧密相连、互相成就,前者为后者创设学理论证,后者为前者提供传播场域,两者共同反映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加快建构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叙事体系是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是一定时期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时代精神和文化传统的表达范式,是一国在以国外受众为主要对象的沟通传播中使用的话语模式或话语风格,承载着国家形象和国家利益。中国叙事体系,是由中国特色的术语、概念、范畴和言说体系构成的。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当务之急是优化拓展话语内容,积极参与和平发展、环境治理、气候变化等世界性议题的设置,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而优化拓展话语内容的关键,则在于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标识性概念是构建叙事体系的突破口。近年来,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观”等,既向世界传达了中国愿景,又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的背景下,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既要用中国实践做好国际传播“文章”,积极创设世界性议题;也要善于讲好中国发展“故事”,挖掘具有世界意义和人类价值的叙事,增强对外传播的自塑能力。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是构建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引导受众准确理解中国、激发共鸣和共情的重要举措。话语方式创新,包括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两个方面。内容创新重在以理服人、以事化人,增强话语的说服力和解释力,从道理上说服人、打动人;形式创新则重在以情动人,以趣引人,打通话语表达方式和受众的共情通道。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要协同推进话语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话语内容创新要以事实为基础,以情感为铺垫,讲好中国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生动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提高译介能力,在充分考虑目标受众文化背景与接受水平基础上,运用多种方式准确表达话语表述中的核心思想。话语形式创新要善于运用生动鲜活的时代话语、通俗易懂的群众话语、言之成理的学术话语,采取主动吸纳、巧妙融合、交相呼应等方式,进行既有思想、品质,又有温度、温情的表达;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用好用活以文字、图像、声音、影像和网络互动耦合而成的多模态媒介。(摘编自刘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光明日报》2023年6月30日)材料二:习总书记曾强调:“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某种程度上,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受国际社会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影响,我国综合国力虽然显著提升,但文化软实力的欠缺并没有为我国赢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话语权,在国际上实际处于“失语”的被动位置。因此,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环境,西方国家妄想通过“和平演变”和“普世价值”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构成威胁,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话语体系建构是提升我国话语权地位的应有之义,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肆无忌惮地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意识渗透和“文化霸权”,妄想通过“和平演变”政策推翻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同时,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一些错误思想的兴起和泛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例如历史虚无主义用以偏概全、歪曲事实等方式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扣上“霸权文化”“阶级文化”等帽子。因此,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话语体系有利于应对错误思想的影响,有利于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内涵及其成果,必然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的发展。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统话语解释已经在现实环境中丧失了可读性、活泼性和时代性。在当代应该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话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能够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的生命力与时代感,而且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向世界,推动其发展和传播。(摘编自唐杰伟等《浅析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个国家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共同反映该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B.叙事体系是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是由中国特色的术语、概念、范畴和言说体系构成的。C.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用中国实践创设世界性议题,要挖掘具有世界意义和人类价值的中国“故事”。D.文化软实力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重要。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加快建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使其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B.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的当务之急。C.话语方式创新包括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内容创新要以事实为基础,善用时代话语、群众话语和学术话语。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的发展,必然会促进中国道路的成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内涵及其成果。7、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开头都引用了习总书记的话语,但材料一是由此直接引出论点,材料二则是借此间接引出论点。B.从全文来看,材料一是总分结构,第一段是总论,第二、三段分别从不同角度详细论述;而材料二则是递进式结构。C.材料一第二段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的,第三段则是运用对照式结构展开论证的。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且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语言严谨。8、如何更好地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9、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有哪些重要意义?请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5分)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北宋皇祐四年八月,在外为官多年的欧阳修带着母亲的灵柩回到了家乡江西永丰,是年冬天,《欧阳氏图谱》成为后人修谱的典范体例,而且翻阅宋代史籍,可以看到,同姓血缘团体“累世义居,如何维系秩序?据记载,抚州金溪县以前有邓、傅两个大姓,“远近颇畏之”,而且邓家两个儿子,邓、傅两家在地方崛起靠的还是武力,而不是科举功名。傅家后来“离析”了,原因是“俱受制于陆”。这个“陆”,就是大名鼎鼎的陆九渊家族。这使人不禁想起一个有趣的事实,而是祝家庄这样的家族武装力量。小说家言不足为证,但亦非空穴来风。宋代在基层社会占据着强势地位的几百人聚居的大家族很显然和明清时期的“宗族”有着明显的不同。明清时期的宗族是一个个独立生活的家庭组成的,而且,他们有着可以祭拜先祖的“祠堂”。历史上,宗法理论只适用于贵族,而且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至于“庶人”则“无庙”,“祭于寝”。当然,在坟墓上祭奠。另外有一个模糊边界的做法,就是把祖先影像放在佛寺、道观和官方认可的贤良祠中祭拜。但并不是每个人的祖先都有资格。宋元出现了许多以祖先为著名先贤而要求单独设立贤良祠祭拜的事例。江西吉水杨氏家族曾经出现过杨万里和杨邦义两位名人。杨万里是宋代名臣、文学家,绝食而死,死后谥“文节”。杨邦义据说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杨铁心的原型,坚贞不屈,被金人剖心,后来,又放入其他祖先牌位,正式变成了初坐,但这已经是明初的事了。正是由于宗法礼制局限而无法“敬宗收族”,宋代的理学家觉得要改革宗法礼仪,放宽对祭祀等级的限制。朱熹的《家礼》第一句话就是“君子将营宫室必立祠堂于正寝之东”。朱熹设想,适用的是小宗之法,即五世则迁,即使富于改革精神的朱熹所倡导的祠堂离明清时期的祠堂还相差甚远。实际上,从“庶人祭于寝”到允许建祠堂拜先祖的过程非常漫长无论如何,从宋代到明代的中国南方基层社会,一个引人注目的转变就是,就这样由一个儒家的理念,变成了明清以后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实体性基层社会组织。(摘编自黄志繁《宗族的由来》,有改动)材料二《传统家族试论》说宋元以下有“新的宗族结构出现”,“新式宗族是由许多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或共祖家庭组成的,共财单位很少超出同祖父的成员,图图相连,牵牵扯扯,是所谓的“一方之望”。他们回籍行孝,其价值、行为、道德表率作用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思路是沿着由上到下的系统关系走的,所以在人际伦理中也就强调尊高者的义务。孔子很早就与弟子讨论过士的行为的规范榜样作用,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孔子的话对中国历史上士人阶层的人格塑造和定位有着长久和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的各类文献资料都反映出,与地方下层社会的庶民思维之间有难以衔接的矛盾。其中,“孝”在庶民中间就没有被完全贯彻实行。“礼下庶人”“化民成俗”的工作中国传统社会公共事务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士,而且士在组织大家、管理各种事务的同时,还沟通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关系,通过使“道”与乡土衔接让“地方”具有更多自足的意义。而宗庙、家谱等,正是这些礼仪和儒家思想观念、价值下到民间的重要途径。(摘编自徐跃《花开即故山》,有改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杨万里死后得到“文节”谥号的事例,可以看出士在中国传统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所起的榜样作用。B.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宗族做出思考,但所依据的史料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并不相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C.材料二关注到儒家思想的局限性问题,如“孝”这个观念只适合读书人,导致其无法在庶民中间被践行。D.材料二指出,传统乡村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呈水纹状网络结构,这与《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差序格局”内涵一致(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氏图谱》为“欧阳氏后人建构宗族的基础”,可见族谱对宗族有重要意义。B.根据封建宗法理论规定,老百姓可在自己房屋中、坟墓上或贤良祠中祭拜祖先。C.宋代理学家改革宗法礼仪并非为了变革社会,而是为了不断完善既有社会秩序。D.宗族由儒家理念变为实体性基层社会组织,经过了漫长的时间与很多人的努力。(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四段从朱熹的改革说起,推演出祠堂形成过程之漫长,论证思路严谨清晰。B.材料一通过比较宋代大家族与明清宗族的不同之处,阐释了宗族的由来。C.材料二举孔子与子贡的问答为例,意在论述士应以修身自律、不辱使命为己任。D.材料二第三段围绕士在沟通上下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展开论述,肯定宗庙的意义。(4)材料一认为“小说家言不足为证”,却两次提到小说中的人物或事迹,请简析其作用。(5)材料一、二均关注到“礼下庶人”的现象,但论述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1.【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证的相关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分析引用的作用的能力。首先注意引用的内容不同所表达的内容也不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看看各自写出了什么东西。另外注意引文本身在表达上所起到的效果。分开分析,注意结合文章内容。(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A.“可以看出‘士’在中国传统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所起的榜样作用”错误;C.“无法”错;D.文中所谈关系网核心是士绅阶层,所以二者内涵不一致。故选B。(2)B.“坟墓上或贤良祠中祭拜祖先”不是封建宗法理论规定的。故选B。(3)C.“意在论述士应以修身自律,结合“孔子很早就与弟子讨论过士的行为的规范榜样作用……孔子的话对中国历史上士人阶层的人格塑造和定位有着长久和深远的影响”可知。故选C。(4)①结合“这使人不禁想起一个有趣的事实,当年水泊梁山上势力强大的宋江团队最难对付的其实不是官府,第一次引述祝家庄的事例。②结合“杨邦义据说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杨铁心的原型,他在金兵入侵建康时被俘,被金人剖心”可知,说明杨邦义这个人物的影响比较深远,避免了论述的单调。(5)①结合“无论如何,从宋代到明代的中国南方基层社会,一些有地方控制力的几百人规模的大家族转变为了有祠堂。宗族,变成了明清以后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实体性基层社会组织”可知。②结合“中国传统社会公共事务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士,而且士在组织大家,还沟通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国家意识形态,材料二侧重从“化民成俗”的角度分析士人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答案:(1)B(2)B(3)C(4)①第一次引述祝家庄的事例,意在反映宋代大家族靠家族武装力量维系秩序。②第二次提到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说明杨邦义这个人物的影响比较深远,避免了论述的单调。(5)①材料一侧重从突破等级限制的角度分析“礼下庶人”的过程。②材料二侧重从“化民成俗”的角度分析士人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上下沟通者对“礼下庶人”的作用。【点评】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传统绘画中对光感的表现,基本是通过两极黑白间的明暗度变化来完成的。“知白守黑”的黑白观念是中国画艺术的典型特征之一,通过“留白”来达到艺术上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的审美风格和“畅意”“畅神”的审美效果。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常用留白来表现云、天、水等景色和事物,并形成了一种特定语言范式,因此中国山水画的光也融入黑白之间的对比及以黑白两极间互渗的阴阳转换的关系之中。留白不是表现力的示弱而是带给观者更多想象的空间。中国画正是通过黑白两色间体现视觉中“虚空”的精神内涵,进而传达出充满灵性的光感。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于水面上,一个渔翁独坐于舟上垂钓,船尾徵徵上翘,船周围画了寥寥几笔的微波,除此之外周围几乎完全是空白,却使人感受到江水浩渺,寒气逼人。马远恰恰是利用虚实、黑白的对比,使人感受到江水给人带来的寒气和水面所发微出的微光。这种留白所代表的中国画形式美的表现方式,给主体以更多自由活动的精神空间。龚贤是明末清初的山水画家,他以其积墨法而取得突出成就。他的山水意境神秘深邃,层层积墨法形成了其黑白对比强烈的艺术特点,对近代李可染等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龚贤的黑白构成关系的处理,使其画面黑、白、灰层次产生了神秘而微妙的变化,造成了其作品带有自然光作用下的真实感,而其对明暗、黑白关系的处理又不是西方素描处理黑白、明暗的构成意识。他对黑白的处理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所包含的美学内涵。他在其作品中作山石底部层层积墨,而愈往上墨色愈淡,而积墨的遍数也逐渐变少而在山石顶部有空白,山石底部墨浓重厚润,这与山石顶部形成了鲜明对比,带有西方绘画“高光”的效果。中国绘画主要是以线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其本身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中国山水画经常先用线条勾勒物体轮廓,然后再进行皴、擦、点、染表现出物象的阴阳明暗变化。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往往被人所忽视的“白线”,这种“白线”也同样承载着艺术家精神情感的内涵和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墨线相比,它显得更为抽象,更为隐藏,往往通过“知白守黑”挤白方式得以体现的。如李可染在树梢上留有一空白,表现了背光的审美意象。龚贤树干所留有的空白远观如同几条白线,光洁闪亮,因此这里白线作用与黑线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代表其绘画中一种形式语言,借以表达出作者的艺术情思。因为这些是白线在周围笔墨围剿作用下的“挤白”留白完成,因此其间散发出光的审美意象。中国绘画除了“空白”有着高层次的审美价值外,“空黑”同样代表深层的精神内涵,引人进入一个神秘的、求知的精神世界。现当代山水画经常用到由亮部向暗部延伸,暗部同样达到了虚空,令人向往,有着“景外之景,音外之音,象外之象”的效果。李可染长期深入生活,到大自然中写生,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艺术规律,开拓中国山水画新的意境美。他将逆光引进山水画的写生和创作中,经常将后面的树画的较黑较重,用以反衬前面的树,通过对比使前面树显得较亮,突出逆光效果。可以说他发现了“黑白背反”的新规律,这种运用大面积黑墨表现出虚灵空间视觉传达,较之于马远的艺术效果更为摄人。当代评论家王鲁湘点评:“李可染实现了中国山水画黑白关系的‘拓扑转换’,过去在山水画中是黑的部分,在李可染画中成了亮的部分,过去在山水画中是白灰的部分,在李可染画中成了黑的部分。”李可染运用这种黑白反转的新的绘画表现手法使其作品透射出一种神灵的光感。(节选自韩吴《中国山水画中光艺术与笔墨的关系》,有删改)材料二:笔墨是中国绘画的标志性特征,两者密不可分,笔中有墨,墨中见笔。黄宾虹说过:“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从笔也。”笔法是墨的主体,而墨法表现出笔法的特征,不论是干、湿、浓、淡的变化,还是泼、破、积墨等技法的应用,都离不开用笔用墨。笔墨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它体现每个时期的美学的法度和审美观点,折射出画家独特的情思,从而使中国绘画获得新的艺术活力。清代画家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的观点。他笔墨恣肆,淋漓洒脱,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对开创近代山水画的新路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现当代山水画吸收了西方诸多表现因素,如光影、素描、色彩、肌理等,这些使笔墨获得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活力。李可染将背光引入其山水画的创作,突出中国画笔墨的浑厚华滋,使山石的重量感超越前人。他在表现逆光的山水画创作中,将泼墨法积墨法相结合,于墨法中注入“光”元素,并将其以“计白当墨”的表现形式使其代入到中国绘画线墨结构中,在层层积染中“光”所占的比例凝聚到了极小的范围,这大大加强了中国画笔墨的表现力抽象美,强化了东方笔意的韵味,使中国画笔墨获得了新的活力,打破了僵化的笔墨套式的束缚。“光”无疑使笔墨的韵味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提高了笔墨的表现力和视觉张力,使墨韵达到了极高的视觉美感。(节选自韩吴《中国山水画中光艺术与笔墨的关系》,有删改)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传统绘画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通过“留白”以达到绘画艺术上的独特风格和效果。B.龚贤的积墨法很有特色,他的山水画黑白对比强烈,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内涵的体现。C.中国山水画中的“白线”,在审美内涵和表现形式的丰富性上,无法与墨线相提并论。D.李可染在创作中运用大面积黑墨以突出逆光效果,实现了中国山水画黑白关系的反转。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的山水画有自身特定的语言范式,如淡墨疏疏勾勒几笔就为一带远山。B.材料一中龚贤树干的“白线”散发出光的审美意象,而《寒江独钓图》的微波则没有这一效果。C.材料二指出,清代的石涛与近代的李可染都将“笔墨光”完美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视觉美感。D.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是相同的,都是围绕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特征展开论述。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龚贤在《半千课徒画说》中提到“非黑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判其黑”。B.清代笪重光在《画筌》中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C.李可染的《树杪百重泉》:山势迎面而来,屋舍隐于山间,瀑布浓缩为几条白色的裂隙。D.唐代王维在《山水论》中写到“凡画山水,意在笔先”。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国山水画中光艺术与笔墨的关系”,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5.在评价我国山水画时,美术史论家王伯敏有“极怜画里漫天雪,边角毫端墨自浓”之语,其他评论者亦有“黑山黑水,意境绝妙”之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1.【答案】C【解析】文中表述,“白线”也同样承载着艺术家精神情感的内涵和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墨线相比,它显得更为抽象,更为隐藏。并非无法与墨线相提并论。2.【答案】A【解析】B项,《寒江独钓图》的微波能让人感受到水面所发散出的微光。龚贤树干的“白线”,同样散发出光的审美意象。C项文中并未提及清代的石涛将“笔墨光”完美融合在一起。D项,二者的针对性并不相同。3.【答案】D【解析】D项“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是说凡作山水画,须先立意构思,然后动笔。4.【答案】(4分)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述中国山水画中光艺术的笔墨特质。主要从绘画时笔墨的“知白守黑”“巧用白线”“反黑为白”三个特质来谈论光艺术与笔墨的关系。②材料二侧重于论述中国山水画中光艺术的笔墨表现力。中国山水画将笔墨与光艺术结合在一起,更突出了凸显了笔墨的韵味,提高了笔墨的表现力和视觉张力。5.【答案】(4分)①“极怜画里漫天雪,边角毫端墨自浓”,是说中国画正是通过留白,给观者更多想象空间,以此达到高妙的艺术效果;“黑山黑水”则是说中国画通过黑白反转,反白为黑同样有高妙的艺术效果。②两句意在表明,在中国画中白与黑具有同样的艺术效果,无论是空白还是空黑或者反白为黑都是一种艺术处理,使画作投射出一种光感。山西省三晋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立足本土,关注天下,这是中国史学的传统。先秦中国把中原之外的世界视为蛮荒之地,如何与这些夷狄交往,使这些化外之民成为“华夏之民”就成了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对外关系的主题。与之类似,古希腊人也将周围的非希腊人视为“蛮族”(Barbarians)。不过,这个“Barbarians”最初并非源于对非希腊人的歧视,而是出于对其语言的不通,感觉就像“bababa”的发音。古代中国和希腊均有一些关于域外世界的著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司马迁的《史记》与希罗多德的《历史》。此后,不论是西方的希腊、罗马世界,还是东方的中国,都在继续扩大着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希腊化时期出现了有经纬线的地图,囊括希腊人、罗马人已知世界的《地理志》等著作不断出现。中国方面也没有落后,西域的“三通三绝”固然是指外交关系的中断与延续,但实际上的联系却从未中断。罗马与中国的海上直接往来则在公元166年最终实现。至此,海上丝路全线贯通,与以前的绿洲丝路和草原丝路一道,中国终于与遥远的地中海世界连为一体,以丝绸之路为联系通道的欧亚大陆新世界形成了。显然,世界史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人类向未知世界、周边世界探索的结果。但是,那时的“世界史”充其量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本国史或本民族史的外延。由此可见,立足本土的世界史研究古而有之。其动力一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占有欲,二是自身的强大,可以满足这种好奇与欲望的实现。当然,视野开阔、具有使命感的史家的横空出世是必不可少的。希罗多德、司马迁显然就属于这样的史家。没有他们,我们对当时世界的了解,不知要失去多少有价值的回忆。古代世界的文明虽然大多独立生成,但相互之间的联系始终存在,只是交往的程度不同新航路开辟之后,整个地球上的文明地区连为一体,任何国家和民族几乎难以超然世外各个国家、民族、地区的历史都是世界史研究的对象,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哪些国家、民族、地区的历史,关注哪些历史现象、事件、人物,这就要根据研究条件和现实需要来选择,尤其是一国的现实需要。现实需要就是紧扣时代的脉搏和国家的关切,以本国实际为研究起点。事实上,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世界史研究整体来看,我们基本上都与时代的需求相适应。从整体上看,我国世界史学科自觉地顺应了历史的选择。但在具体的研究上,应该如何立足于本土从事中国以外的世界史研究,亦即如何协调本土与世界二者之间的关系呢?其一,打破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学科壁垒,促进二者之间的融通。试想,离开了世界史研究,何以理解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以及中华文明的真正内涵。同样,离开了中国史,世界历史的整体性和规律性也都难以把握。立足于本土,就是要自觉地把中国史的内容纳入世界史的体系和范畴之中。而这一点,正是中国世界史学者的强项,因为我们有着丰厚的史学资源可以利用。其二,注重现实关怀,充分发挥历史学的经世功能。例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人类生存环境的历史变迁、外国社会治理的经验教训等,都是世界史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主题。其三,有意识地参与国际合作研究,在国际学界尤其是与我们关系重大的历史问题上发出中国学者自己的声音。总之,作为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者,我们要秉承立足本土、走向世界、放眼未来的原则,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世界史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为世界史的发展繁荣贡献中国学者的智慧。(摘编自杨巨平《世界史研究的本土定位》)材料二:中国的世界史学科起步很晚。古代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只有“天下”的概念,没有“世界”的概念,虽有对异域的少量记载,但缺少成熟的世界史。直到19世纪中期,中国与西方接触以后,世界史学科开始发端,20世纪中叶正式形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世界史学科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总体来说,它深受西方历史编纂学的影响,有意无意地落在“西方中心论”的陷阱中。“西方中心论”最大的特点,是把西方文明说成唯一正确的文明,把西方历史等同于世界史,这使得许多人头脑里的“世界史”只是几个大国的历史。为写作真正的“世界史”,中国学者进行了一些创新性探索,可以讲两个比较重要的方面。第一,世界的历史,不是国别史的简单叠加,而是从全世界的角度来观察人类历史的整体发展。这就要求既阐释各地区的历史进程,也要寻找把各种分散的历史连接起来的人类交互网络,将国别史和全球史结合起来。第二,写“世界史”必须破除西方中心论,真实体现世界各地区的历史脉络。长期以来非西方地区、国家的历史是被忽视的,甚至被排除出“世界史”。其实,自罗马帝国衰亡到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东强西弱”是常态,资本主义在西欧出现才改变这种态势。在近代早期,即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仍长期维持多元并立的格局,直到近代晚期欧洲开始工业化之后,西方才掌握了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绝对优势。需要注意的是,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广大地区,在世界体系中虽处于边缘地位,但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摘编自周晓菲、高学思《勾勒世界历史的横线和纵线建构中国自主的世界史知识体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西世界史的发展历史,并提出世界史研究需要注意的地方、遵循的原则,具有宽阔的学术视野。B.研究世界史具有经世功能,比如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的历史,可以以历史为依据,发挥更好的现实作用。C.“西方中心论”以西方文明和西方历史为正宗,甚至中国学者也受这种观点的影响,认为几个大国的历史就是世界史。D.世界史在中国发端于《史记》,之后日益发展,在有着丰厚的史学资源可以利用的情况下,我国对世界史的研究会更加成熟。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秦时期,中原王朝对外交往的主要目的是教化蛮夷之人,使这些化外之民成为“华夏之民”。B.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促使欧亚大陆新世界形成,让世界史有了进一步发展。C.如果没有重要的史家出现,就不会有世界史的出现,我们对世界史的把握将会出现空缺。D.离开了中国史,世界史是不完整的,离开了世界史研究,也将难以理解中华文明的真正内涵。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由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对世界的认识引入,论述古人对世界的认知都是立足于本土的。B.材料二以破除“西方中心论”为中心论点,认为世界各文明应保持多元并立的格局。C.材料一既放眼历史,又立足现实,使人们对世界史发展能有较全面、较深刻的认识。D.材料二主要采用事实论证,列举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发展以及世界历史发展变化的事实依据。4.“立足本土,关注天下”是中国史学的传统,也是我国现代世界史学科建设的选择。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答:5.对于世界史研究,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出的策略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答:1.B2.C3.B4.①在中国传统史学中,世界史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本国史或本民族史的外延,是中国古人以中国为中心,向未知世界、周边世界探索的结果。②在建设我国现代世界史学科时,也同样要“立足本土,关注天下”,紧扣时代的脉搏和国家的关切,以本国实际为研究起点,同时要自觉地把中国史的内容纳入世界史的体系和范畴之中。(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的情给分)5.①材料一所述策略侧重于世界史研究的具体方法。具体研究方法有打破学科壁垒、充分发挥历史学的经世功能、参与国际合作研究等。②材料二所述策略侧重于世界史研究对象。要将国别史和全球史结合起来,要破除西方中心论,真实体现世界各地区的历史脉络。(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的情给分)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友兰中学等校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的开拓者,宗白华先生不仅对中国人的时空意识及其在文艺中的呈现作出别树一帜的阐释,还对中国艺术意境的产生和演变作出别开生面的解析。什么是意境?宗先生指出:“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简言之,“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清代画家恽南田曾这样描述一幅画:“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宗先生评价:“这几句话,真说尽艺术所启示的最深境界。艺术的境相本是幻的,所谓‘灵想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但它同时却启示了高一级的真实,所谓‘意象在六合之表’。古人说:‘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借幻境以表现最深的真境,由幻以入真,这种‘真’,不是普遍的语言文字,也不是科学公式所能表达的真,这只是艺术的‘象征力’所能启示的真实。”而“真实是超时间的,所以‘荣落在四时之外’。艺术同哲学、科学一样,也启示着宇宙人生最深的真实,但却是借助于幻想的象征力,以诉之于人类的直观心灵与情绪意境,而‘美’是它的附带的‘赠品’。(《略谈艺术的“价值结构”》)宗先生的理论贡献,不仅在于对前人相关论述的发掘和爬梳,提出意境作为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情”与“景”的结合,是唐代画家张璪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结果;更在于对意境的创造途径、意境的表现层次、意境与人格涵养,以及意境在诗画乐舞等不同文艺门类中呈现方式的异与同等诸多问题,从传统文论向现代美学转化的高度进行深入而细致的阐释,达到突破前人、启迪来者的新境界。在宗先生看来,意境创构的本质是“化景物为情思”,是通过逼真的形象表现人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内在精神和意趣。这不仅表明意境的形成要远离老调重弹而自出机杼,还表明意境形成的关键在于“化实为虚”,即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表现。欧阳修有一首诗:“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此诗每一句写一种客观景致,其月夜、乱花、棋罢、酒阑,每种景致都包含和传达出一种抑郁恍惚的情绪。宗先生分析道:“这里情感好比是水,上面漂浮着景物。一种忧郁美丽的基本情调,把几种景致联系起来,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于是成就了一首空灵优美的抒情诗。”(《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化景物为情思”的意境创构,如清代画家石涛所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画语录》山川第八,见朱良志辑注《石涛诗文集》)这就是说,意境是艺术家以心灵之光烛照万象,代山川万物塑形铸魂,是艺术家的生命情思与对象的生命状态融为一体的产物。正是如此,宗先生指出:艺术意境的创造,首先就是人格的创造。人格境界的高低及生命本体丰富与否,直接决定艺术意境的层次与质量。艺术意境的实现,“绝不是纯客观地机械地描摹自然,而是以“心匠自得为高,(米芾语)”,“端赖艺术家平素的精神涵养,天机的培植,在活泼泼的心灵飞跃而又凝神寂照的体验中突然地成就。”(《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宗先生称赞徐悲鸿的创作,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作品中饱含着人格的精神力量。他认为“徐君幼年历遭困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黄山学院《电影编剧》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黄山学院《单片机原理及应用》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自动控制原理》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中外文化交流专题》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羽毛球》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做视频课件教学课件
- 淮阴工学院《汽车理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DB6505T193-2024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 建筑装饰空间规划与布局设计案例考核试卷
- 道法第二单元 成长的时空 单元测试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融通财务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7 中华民族一家亲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 时代乐章第一课城市名片 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 【课件】Unit+4+My+Favourite+Subject大单元教学说课课件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汉语拼音3《b p m f》(分层作业)一年级语文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统编版2024秋)
- 餐厅服务员四级理论考核试题
-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 2024年美国胶原蛋白肽市场现状及上下游分析报告
- 运动生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湖南师范大学
- 新教科版四上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新课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