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_第1页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_第2页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_第3页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_第4页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经受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展验证,培育学生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展模拟试验验证猜想的力量。

3、培育学生对天文现象的探究意识和力量。

4、培育学生敬重事实、实事求是,仔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符合规律的推理力量。

教学预备

1.多媒体课件。(关于太阳东升西落,日月星辰活动的课件)

2.地球仪,大头针,电筒。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课件出示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

2.问:学生看到什么?有什么问题?

3.收集归纳学生形成的问题。

二、推想假设

1.为什么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白天和夜晚会不断交替呢?

2.学生依据已月的学问作出假设。

3.师收集学生的假设。

三、模拟试验

1.师出示试验器材,让学生明白其作用。

2.学生做模拟试验并记录所观看到的试验现象。

四、进一步推想

1.在同学们猜想中你认为消失“昼夜交替”现象,哪种可能性最大。

2.学生推想,沟通。

五、阅读资料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缘由。

六、沟通汇报

七、课外延长

1.课后了解哥白尼的故事,并把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与同学沟通。

2.了解更多有关天文方面的学问。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试验;

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熟悉的历程。

科学学问:

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进展的,人类对自然的熟悉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

熟悉昼夜交替形成的缘由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试验,熟悉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教学预备:

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

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

2、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3、学生争论沟通。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通过模拟试验,熟悉昼夜交替的成因]

1、你认为昼夜现象是什么缘由造成的?

(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不断的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2、嬉戏:一人从你左边消失,又在你右边消逝,又在你左边消失,猜测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状况?(自转、围着你转)

3、学生争论并沟通。

4、那你认为昼夜现象究竟是什么缘由形成的呢?

(以上两种状况,会是哪一种?)(教师记录下学生发表的各种可能性)

5、你能设计一个模拟试验来解释你们的假设吗?

(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

6、学生争论汇报并上台演示过程。

教师提示学生几个留意点:

(1)依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2)把投影仪(手电筒)的光射向地球仪;

(3)投影仪(手电筒)不能靠地球仪太近,要让射出的光“包围”地球仪。

7、学生分组模拟试验,争论昼夜的成因。

8、分组汇报。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篇3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地球上有很多地理现象的产生与地球运动亲密相关,探究这些地理现象的形成缘由和规律使我们学习地球运动的目的。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是地球上昼夜交替消失的缘由和相关规律。

讲授新课:

一、用地球仪演示,并通过学生绘图,探究昼夜交替及晨昏线的判读

师:大家看这个地球仪,当这束光照在地球仪上时,地球上有多大面积被照亮?(1/2)此时地球仪上一半被照亮,另一半处在黑夜中,地球仪中消失了昼夜现象,再拨动地球仪,地球仪上的各点就消失了昼夜交替。

提问:那么,地球上为什么会消失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呢?

答复:由于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亮,当太阳从一侧照耀到地球上时,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当地球自转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师:我把大家刚刚看到的地球上的某一瞬间的昼夜现象定格下来,这边是昼半球,这边是夜半球,他们之间还有个分界限。现在,大家从地球仪的侧面看地球上的昼夜分布状况,然后将它给绘出来。

师:此时,我们看到A点消失在昼夜半球的分界限上,它此时正看到日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A点会消失一次昼夜的交替。那么,在下一时刻,A?(白天)。那么B点呢?(和A一样)。AB所在的这条线上的各点在下一时刻都将进入白天,它叫晨线。地球上还存在一条昏线了。晨线和昏线共同构成一个经过地心的”大圈,叫晨昏线,也叫晨昏圈。

二、晨昏线特点

三、晨昏线的判读

活动:自己动手画二分日时的太阳光照图(侧视图和俯视图)

课堂小结:主要学习了昼夜交替的产生和晨昏线的判读,大家要学会画图。

教后反思:

1、导入不够清楚,要有突破点,可以让学生说说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都和哪些因素有关,如地球、太阳等。

2、条理不清,学问间的联系不严密,每个因素和昼夜现象的关系不清楚。可以对每一因素进展逐次假设,如假设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再假设只公转不自转;最终只自转不公转。

3、演示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动起来。

4、重点不突出,在小节中要有表达

5、内容可以少点,但要思路清楚。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试验,讨论昼夜现象产生的缘由。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试验。

4、在试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仔细。

5、对试验的结果进展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

设计模拟试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

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预备:

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消失。

2、思索: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消失?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1、沟通: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消失?

2、解释:哪些状况可能消失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争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三、试验探究:

1、演示试验:

(1)假如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消失昼夜交替现象?用试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试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展模拟试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试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展模拟试验。

3、沟通汇报。

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4、争论:

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四、小结:

通过试验,我们发觉许多状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毕竟是什么缘由呢?下节课我们将连续讨论,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讨论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沟通。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地球自转

教学后记: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试验,了解昼夜温差变化的缘由,会进展科学的解释。

2.学会用曲线图分析数据,能从已有的数据中猎取有价值的信息。

3.能凭借已有的阅历对昼夜温差变化的形成缘由进展大胆的猜想。

4.敬重证据,培育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乐于与他人合作、沟通,感受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预备

温度计、黑色的纸袋、白炽灯、钟表、记录表、词典等较厚的书本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出示情境图)提问:观看这三幅图,你发觉有什么不一样?

二、探究新知

1.感知昼夜温度的变化。

(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一天中温度的感受。

(2)提出问题:昼夜温度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

(3)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温度变化的规律。

2.分析昼夜温度变化的规律。

(1)提出质疑:一天中温度变化毕竟有什么规律?

(2)出示气温测量记录表,学生观看。

说一说:从记录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观看这几天的气温,你发觉了什么规律?

(3)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①提出任务:为了便于我们观看,直观的反映出温度变化的规律,任选两天的数据绘制曲线图。

②学生绘制曲线图。

③观看气温曲线图,沟通发觉。

④整理沟通,把发觉记录在书上27面。

3.探究昼夜温度变化的缘由。

(1)提出问题:昼夜温度变化可能是什么缘由引起的呢?

(2)学生依据自己的阅历提出推想。

(3)学生进展试验讨论:

①教师讲解试验要求。

②小组合理进展分工,开头试验,并做好记录。

③争论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记录,发觉四支温度计温度的变化规律)

④汇报沟通。

(4)分析试验现象,探究试验结论。

①引导学生比照分析,思索:试验中的白炽灯相当于什么?早上、正午的太阳光照耀,分别类似于试验中的哪种状况?

②结合试验分析:昼夜温度变化与太阳的照耀有什么关系?(与照耀的距离、角度、面积等有关)

三、总结延长

1.说说你本节课的收获,对自己的学习进展评价。

2.一年四季气温不一样,你认为是什么缘由?

3.昼夜温度的变化对动植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课后收集相关资料。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能够区分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能计算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2)过程与方法:

依据二分二至日地球光照示意图,能够读出某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状况;

培育读图猎取信息、概括总结得出规律的力量;

依据详细情景,能够运用正午太阳高度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进展变化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

难点: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缘由分析。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小组争论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找到同一时间在不同季节的照片,作为导入,更为直观)

[情境创设]去年6月,李明的父母购置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觉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拦住了。他感到很怀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分,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拦住了呢?你能帮李明分析缘由吗?

2、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能画出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轨迹图么?

3、用画简洁示意图的方式介绍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留意正高与太阳直射点的联系,直射光线与晨昏圈的关系

(1)随纬度变化在同一天,每个地方的正高是一样的么?在什么地方最大?最大为多少?(离直射点越远,正高越小)

观看二分二至日光照图,完成表格一:小结规律:同一时刻,正高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留意表述)

由此我们可否计算出某天某地的正高?比方,计算夏至日时北极圈的正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直射点纬度、当地纬度)

计算公式: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纬度差)

练习:计算夏至日和冬至日时北京和钦州当地正高(北京40°N钦州22°N)

(2)随季节变化小组争论完成:不同纬度范围的正高消失最值的时间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

赤道上

赤道至南回归线之间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3)应用

①楼高与楼距:规律总结:H=Ltanα

(H为楼高,L为楼距,α为当地一年中最小正午太阳高度)

例1:房地产开发商在某城市(北纬30°)建筑了两幢商品住宅楼,某户居民买到了北楼一层的一套房子,于春节前住进后发觉正午前后太阳光线被南楼拦住。请问:

(1)该房子一年中正午太阳光线被南楼拦住的时间大约是()

A.1个月B.3个月C.6个月D.9个月

(2)为避开这种纠纷,房地产开发商在建楼时,应当使北楼全部朝南房屋在正午时终年都能被太阳照耀。那么在两幢楼间距不变的状况下,南楼的高度最高约为………()

A.20米B.30米

C.40米D.50米

(tan35°≈0.7tan45°≈1tan60°≈1.732)

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与正午太阳高度

规律总结: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与正午太阳高度互为余角

例2:在30°N四周的日光城拉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尽可能使一年内正午太阳光线与集热板保持垂直,集热板与地面夹角的调整幅度约为

A、23.5°B、30°C、47°D、60°

③影长、影子朝向与立杆测影求正午太阳高度或当地纬度

(课后作业:设计试验利用正高求当地纬度)

4、[过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不仅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也使得昼夜长短发生变化。依据日常阅历:哪个季节天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