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一、单题1.北魏实行租调制,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除租、调外,男子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这一演变(

)A.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B.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C.缓解了地主兼并土地 D.提升了农民社会地位2.田赋是清朝的“惟正之供”,长期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0%以上,也是民众最主要的赋税负担。田赋联系着皇帝、官僚、绅衿与小民,以其为切入点,可以观察到国家、社会的运转方式及其相互关系。据此可知,田赋(

)A.是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的根源 B.大大加重了民众的生活负担C.在封建国家中具有重要作用 D.能够保证封建经济正常运转3.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母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反映了唐代A.分配土地严重不均 B.官吏腐败贪污C.均田制已遭到破坏 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了北方4.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制定了“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两税法。这有利于A.实现农民的人身自由 B.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C.消除人民的税赋压力 D.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5.下面是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的从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至武则天神龙元年户籍人口与国家实际控制人口变化整理的数据(按照每户一丁计算)。这可用于研究这一时期(

)太宗贞观十三年高宗永徽三年武则天神龙元年(公元639年)(公元652年)(公元705年)籍面人口/万户300约380约615实际控制人口/万户300约380约430籍面年增长率—1.85%0.91%实际年增长率—1.85%0.23%A.均田制遭到一定的破坏 B.政府注重保护弱势群体利益C.农民赋税负担日益减轻 D.中央集权政治体制趋向崩溃6.安史之乱后,唐政府推行两税法,要求地方按照国家规定征税,并停止藩镇一次性缴纳辖区赋税的做法,改为由各藩镇属下的州县直接上供。唐政府此举旨在(

)A.增加财政收入 B.削弱藩镇势力C.减轻农民负担 D.抑制土地兼并7.下图是中国个税起征点的变化趋势图,这反映了我国(

)A.公民纳税意识的增强 B.对外贸易不断发展C.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D.贫富差距逐渐消除8.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发展迅猛,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多次进行调整(如下图)。据此推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旨在(

)A.增加国家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B.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效率C.提高消费水平,拉动经济增长 D.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9.秦代经济比较落后的湖南西部地区,每亩田租高达1斗3升,而西汉末年经济比较发达的山东东部地区,每亩田租大约平均8升。据此可知A.秦代徭役繁重 B.土地兼并严重 C.西汉田赋降低 D.赋役一概折银10.下列有关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古代国家通过赋税剥削农业生产者的收入B.各个朝代征收赋税的比例和数额有所不同C.汉朝征收“泰半之赋”D.农户交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11.“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绵……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该诗反映了(

)A.租调制下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两税法实施后存在的弊端C.租庯调制推动政令的实行 D.贞观之治隐含不稳定因素12.徭役在中国古代变化比较大,秦汉时期强制性服役,隋唐可以纳庸代役,明朝一条鞭法后折银代役。这一趋势反映了(

)A.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B.白银流通量出现大幅增长C.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 D.国家对农民控制逐渐松弛13.下表是明代财政收入的统计数据表。下列对其影响分析正确的有(

)年份米麦(万石)布(万匹)绢(万匹)宝钞(万锭)银(万两)1430397920.594.17388.932.91552265913.332.02414.4243.31621278012.920.68.1755.2A.推进国家财政的货币化 B.突破“工商食官”格局C.出现了当铺等金融机构 D.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14.下表是雍正、乾隆年间人均土地占有量统计表,据此可以获得的直接信息是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雍正十二年(1734年)2735546232.54乾隆十八年(1753年)1027500006.89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2080957963.56A.资源危机日益暴露 B.耕地面积逐步减少C.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D.重农抑商的重要性15.2018年,我国进行个人所得税改革,将个税起征点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5000元,将按月计算应纳税调整为按年计算,并扩大3%、10%、20%三档低税率的级距(累进税率按课税对象数量划分等级的起点和止点的区间),相应缩小25%税率的级距,30%,35%、45%这三档较高税率的级距保持不变。这一改革(

)A.旨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扩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C.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 D.标志着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16.西汉文景时期,朝廷以田地产量的三十分之一向自耕农征收赋税,然而佃农向地主缴纳的地租往往超过田地产量的二分之一。这一状况导致当时A.中央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B.重农抑商政策的颁行C.朝廷严惩豪强兼并行为 D.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17.赋税是维持封建政府的主要来源,征税标准开始从人丁为主转为财产为主的标志是A.编户制度 B.租庸调制 C.一条鞭法 D.两税法18.唐代的两税法是一次划时代的赋税变革,它取代了以丁身作为征税标准的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原则是: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一政策的调整A.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B.以财产性收入作为征税依据C.使税收种类由单一变得繁多 D.以政府严格控制户籍为前提19.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反映出A.农民生产时间得到保证 B.政府不再抑制土地兼并C.传统小农经济出现了突破性发展 D.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20.安史之乱后,唐朝各地方税率“皆由州牧制裁”,各地“征敛多名,且无恒数”,这些非法赋敛多为地方所有。唐德宗推行两税法时,将地方别出心裁的种种非法赋敛纳入国家“正供”(正式的国家税收),使其合法化。这一举措()A.解决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B.消除了中央与地方的财税矛盾C.意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铲除地方藩镇割据势力二、材料分析题21.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国力最强盛、统治时间最长大一统王朝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晋以后,门阀政治影响及于选才,“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隋唐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扭转了这种局面。它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改编自《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主要选官制度,并概述隋唐推行的选官制度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材料二: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并分析两税法的推行产生的影响。材料三:鉴真……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险,“频经炎热”,双目失明,终于在754年(天宝十三年)携同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鉴真把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他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创建的,它对日本建筑艺术有重要影响。该寺至今还收藏着鉴真和尚的坐像,这是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纪念物。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双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种药物,日本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3)根据材料三,概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影响。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寒时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时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畜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斌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一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初,实行轻薄赋政策,以“征赋宽简”为原则,规定每丁一年交“租”粟二石,输调”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文五尺、麻三斤),此外,每丁每年劳役二十天。不应役者,按每日三尺绢折纳,叫“庸”。同时加强户籍管理,“诸脱户者,家长徒三年”,里正“不觉(户口)脱溺增减者,一口答四十,三口过杖一百,十口徒三年。材料二中唐以后,军部割据,战乱频繁,人口流亡,唐王朝直接控制地区减少,经济危机进步加深。据载,山东、河北、河南地区15道71州的23人口,12仓贮谷物,23的调绢帛,1/10的盐税均为藩镇所占。780年宰相杨频行两税法,规定:按“量出以制入”的原则,根据财政支出确定总税额,分掉到各州;“户无主客,以见居为”,不论土著户与上迁户,律在现居地立籍纳税,不论行商、坐商,都要交税;“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废除租席调及一切杂税,主要依据田地及户等、资产征税,“资产少者则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两税计钱征税,百姓实物折缴;商人据其收入,征税130;两税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分别为六月末和十一月末为期——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下)(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至唐中期赋税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运用所学知识,简析两税法改革的历史意义。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A2.C3.C4.D5.A6.B7.C8.D9.C10.C11.B12.D13.A14.A15.C16.D17.D18.B19.D20.C21.(1)制度:九品中正制。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2)变化:征税标准从人丁为主转为财产为主。影响: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