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显示器件面板行业分析报告_第1页
2023年显示器件面板行业分析报告_第2页
2023年显示器件面板行业分析报告_第3页
2023年显示器件面板行业分析报告_第4页
2023年显示器件面板行业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显示器件面板行业分析报告目录TOC\o"1-4"\h\z\u一、面板产业高度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 61、LCD面板产业分工细密 62、LCD面板基本原理简介 73、TFT-LCD三面板大基本制程介绍 8二、产业链上肥下瘦且高度垄断 111、玻璃基板市场:大额投资,垄断竞争 132、彩色滤光片市场:In-House趋势明显 153、偏光片市场:日韩厂商垄断 164、背光模组市场:LED化进程加速 17三、经济切割决定最适生产效率 191、不同尺寸面板应用在不同终端领域 192、面板企业通过不断扩大规模来降低生产成本 193、面板世代线是以其所采玻璃基板尺寸来定义 204、不同世代线有其不同经济切割 22四、液晶周期成为景气指标 231、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232、液晶周期主要由四大因素所驱动 243、2022年也许是新一轮液晶周期的开端 25(1)第一阶段:日本主导、韩国新进 27(2)第二阶段:韩国跃居第一,台湾地区成为日本扶植对象 28(3)第三阶段:中国大陆厂商扮演“追赶者”的角色 30五、2022年面板产业趋于健康 311、2022年面板产业周期性向好 312、中大尺寸以上面板供需趋于紧张 32(1)中大尺寸面板产能增加有限 32(2)大尺寸面板需求稳健 343、2022年中小尺寸面板将由平板电脑所带动 354、各类面板价格可望微幅上扬 375、高世代线军备竞赛不再是万灵丹 40六、中国大陆面板产业跃上舞台 421、全球产能过剩带来集体萧条 422、国际大厂策略转向新技术开发 433、中国大陆面板产业蓬勃发展 45(1)中国大陆成为海内外兵家必争之地 45(2)龟兔赛跑戏码正在上映 47(3)中国大陆8.5代线成为瞩目焦点 48(4)外资企业“以线养线”进军中国大陆 494、大陆面板产业展露另类中国特色 51(1)“32是个神奇的数字” 51(2)关税调整对外资施压 53(3)反垄断宣示意味浓厚 545、台湾遭遇大陆竞争日趋激烈 55(1)台湾地区优势逐渐丧失 55(2)新技术之争台湾暂时领先 57七、LCDTV面板的光环将逐渐逝去 601、成熟市场与新兴市场LCDTV需求大不相同 62(1)日本市场萎缩、北美出货停滞、西欧需求衰退 62(2)泛亚洲及拉丁美洲市场表现不俗 62(3)中国大陆为全球最大消费地区 622、39寸、50寸与直下式LEDTV仍可望增温 63(1)台湾企业深耕39和50寸产品可望受惠 63(2)直下式LEDTV低价抢市、优势显著 643、各国家地区LCDTV产业互有消长 65(1)韩国品牌稳坐龙头 65(2)日本品牌大幅衰退 65(3)中国大陆品牌异军突起 66(4)台湾组装出货衰退 66八、中小尺寸由量的竞争转变为质的竞争 671、产值增速远高于出货量增速 682、面板新技术革新方兴未艾 69(1)LTPS在中小尺寸领域竞争将加剧 69(2)IGZO考验面板厂商研发实力 70(3)AMOLED推动了OLED在中小尺寸市场的渗透率 713、新技术推动中小尺寸面板产值持续上升 734、得技术者得天下 74九、后起之姿跃上舞台的巨亏英雄:京东方 751、京东方所代表的不仅是一家企业 76(1)京东方成为名副其实的“巨亏英雄” 77(2)“欠债哲学”也是京东方微妙的手段 782、京东方屡战屡亏、屡亏屡战,布局趋于完整 80(1)拥有令外资称羡政府站台的保证 80(2)天时地利使发展热情得以尽情“燃烧” 80(3)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823、龟兔赛跑的戏码正精彩上映 83(1)龟兔赛跑的赢家有待商榷 83(2)京东方2022年仍可乐观看待 842021年全球LCD面板产业景气低迷是个不争的事实。2021年盛夏,当时歌唱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里的一句“32是个神奇的数字”,我们联想到的是中国大陆TFT-LCD面板制造所独有强大的32寸LCDTV面板领域。时序迈入夏秋交接,当京东方和TCL集团旗下的华星光电陆续交出漂亮的成绩单时,大陆面板产业可谓喜讯不断,市场上陆续开始有更多的投资人关注这个领域。就在11-12月间,正当众人还半开玩笑地议论着玛雅末日预言之际,我们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各地展开密集的调研行程,并且针对LCD面板相关信息求证来回穿梭于海峡两岸之间。而就在2022元旦跨年之后,发改委终于针对面板垄断形势出了重手,首度针对境外企业进行经济制裁,针对韩国和台湾地区等6家面板企业祭出重罚,就全球面板竞争态势而言,此举已是个重大的警讯。展望2022年,市场对于LCD面板景气趋势依旧存在着许多分歧,然而中国大陆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相关面板业者的野心早非昔日吴下阿蒙,台湾厂商却面临内忧外患,全球老二的地位早已摇摇欲坠,此时大陆面板厂商业已商兴起购并台厂的念头。另一方面,尽管现阶段市场上32寸面板基本都是大陆企业的天下,也间接造成供不应求、逆势提价的局面,但如果就此判定大陆企业从此进入业绩拐点,这恐怕还有一些疑虑存在,毕竟面板领域里讲究的是“得技术者得天下”。然而,我们依然认为大陆相关企业从2022年起,极有可能晋阶到另一个崭新的局面。一、面板产业高度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众所皆知,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LCD)面板是一个高度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过去长年以来,全球面板市场几乎由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等相关企业所瓜分,然而近期中国大陆挟广大市场、国家政策和政府扶植之姿,国内相关企业急起直追,颇有扶摇直上的架势,撇除技术升级不说,至少在量产规模上已经明显威胁邻近国家和地区了。在讨论LCD面板未来景气和前景趋势之前,不可避免的,我们的报告还是打算花一些篇幅为各位简介一下LCD面板整体产业架构、相关制程,以及所对应的相关企业。1、LCD面板产业分工细密基本上,LCD面板产业链上中下游关联图如我们所绘制的图1所示,大体上略分为:1).上游基础材料和零部件,2).中游面板制造和模组制造,以及3).下游应用产品和渠道销售。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皆有其自身特殊的商业利基性存在。LCD面板制程极其复杂、所涉领域既多且广,各个环节所需Know-How并不亚于半导体制程,同时其所需原材料繁多,且各原材料及主要设备间的技术障碍亦高,因此上中下游各个厂商间的分工亦较为明确,各个环节都涌现出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外厂商,我们为此汇整了全球及海外代表性企业,以及其所对应环节内相关之A股上市公司,如表1所示。站在证券投资的角度,我们为各位整理出这个表的好处之一,是在于我们经常可以透过海外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表现,约略推知所对应的子行业是否近期存在亮点或机会,也许,我们说的也许,部分涉及相似题材的A股上市公司也许也会有所表现。2、LCD面板基本原理简介LCD面板的构造是在两片平行的玻璃基板(GlassSubstrate)当中放置液晶盒,下基板玻璃上设置薄膜晶体管(Thin-FilmTransistor,TFT),上基板玻璃上则设置彩色滤光片(ColorFilter,CF),通过TFT上的信号与电压改变来控制液晶(LiquidCrystal)分子的转动方向,从而达到控制每个像素点偏振光出射与否而达到显示目的。3、TFT-LCD三面板大基本制程介绍依据生产设备、管理设备特征和无尘室等级来区分,典型的TFT-LCD面板基本制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阵列制程(Array)、成盒制程(Cell)、模组制程(Module)。Array制程与半导体制程极为类似,主要乃将薄膜晶体管TFT制作于玻璃之上,包含成膜、黄光微影、蚀刻、去光阻等制程,各道单站制程都要依托ITO导电玻璃展开。ITO玻璃是一层镀有氧化铟锡导电层的玻璃基板,具备良好的光学和电学特性,可以为TFT提供导电通路。ITO导电层则是通过沉积薄膜、光阻涂布、显影、蚀刻和剥膜的工序形成TFT晶体的纹路。一般工艺流程至少必须重复5次,甚至7次前述过程,整个制程耗费时间约7-10天,Array段制程才算完成、TFT阵列才能成型。近期部分技术开发领先者,已可简化至仅重复4次即可,如此将有利于大幅缩短制程时间与交期。Cell段制程主要是以前段TFTArray的玻璃为基板,让其与彩色滤光片结合,并在玻璃基板上灌注液晶,而后切割成所需要的尺寸。首先将基板洗净,分别对TFT基板和彩色滤光板进行配向膜印刷及配向,然后将下一步将要用到的密封胶涂于基板上,并喷洒间隔物至彩色滤光板上,注入液晶然后将基板与彩色滤光板进行高精密度的贴合,最后在上下表层进行偏光片的贴附,至此完成成Cell盒段制程。本阶段制程平均耗费时间约2-3天。Module段制程,则是将Cell段所切割好的面板,与其他元器件如BLM背光模组、PCB印刷电路板、框架等组装成LCDModule(LCM),而后移交给下游终端产品组装厂进行整机组装。本段制程技术含量较低,不过人力需求相当高,必须仰赖较多的人力来加以组装,属于劳力密集模式,且客制化程度较高,包括背光模组等元器件的加工需要与客户协调设计、共同研发。Module段制程主要包括COG/COF制程、FPC软板压合、PCB印刷电路板压合、背光模组的组装及老化测试,整个流程大约费时2天左右。而所谓的OpenCell是指上述三大段制程中,完成了Cell段组装,但尚未进行Module段制程,亦即未完成LCM组装的半成品。目前市场现象和趋势,则是部分中小尺寸面板以OpenCell为主,再出货给拥有后段LCM模组产能的下游组装厂。由于不同制造环节面临着不同的技术壁垒、竞争格局和技术流动障碍,因此各环节的设备投资门槛亦存在相当大的落差。一般而言,Array段设备的全球出货金额占到整体LCD制程设备金额约50-55%,彩色滤光片CF的制程设备则约20%左右,Cell段设备投资约20-25%,而Module段的设备投资仅占约3-5%。Array段设备获得高溢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整个生产系统升级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最大程度的改造。如图4所示,在整个LCD生产制程中,Array段制程和彩色滤光片CF制程耗时都较长。而Array制程和Cell制程的主要技术专利,皆集中在日本、韩国、美国和德国等厂商手中,所需设备的主要供应商也多集中在上述几个国家相关厂商。而这显着的技术壁垒和垄断格局,所造成的后一段设备与前段设备的巨大价格差异也将长期存在。对于后进入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庞大的负担,技术引进和专利许可费用,往往高达初始资金的8-12%。最后,Module制程由于技术门坎相对较低,人工需求量大,生产企业正逐步向大陆转移。二、产业链上肥下瘦且高度垄断上游基础材料、零部件和元器件,主要包括:玻璃基板、镀膜材料、液晶材料、彩色滤光片、偏光片、背光模组。这些基础材料需要极高的材料科学背景、半导体工艺做为支撑,而这些Know-How和相关产品供应,基本上皆由日本、美国和韩国企业所垄断。也许各位在许多报告中都看得到,这张来自DisplaySearch极为经典的LCD面板产业微笑曲线图(图7),它几乎已经完美表达了面板产业上中下游各个环节,以及各不同终端应用的毛利率分配状态。我们决定保留原图直接陈列在报告之上而不另行绘制。微笑曲线图中间底部为面板制造,曲线两端朝上,由此往左右两侧发散,左边为上游关键原物料和零组件、右边则为下游各个终端应用产品。左边越往上游,由于所涉及的研发技术和Know-How及相关专利越多,因此毛利率理所当然越高,呈现出“上肥下瘦”的产业现象,基本上相关的技术资源悉数掌握在国际大厂手中;右边则偏属于地区性竞争的产品应用和市场营销,只要占有利基商业模式并且凸显优势、提高附加价值,相关企业依旧得以享有相对高毛利;微笑曲线最中间底部的面板制造,则像是被悲催的魔咒所禁锢着,毛利率介于-20—+30%之间,能够获得的附加值往往最低,产业周期性波动也较大,因此相关企业将常随着所谓的液晶周期(CrystalCycle)而表现出巨亏或大赚。关于液晶周期,我们稍后还会再提及。液晶面板产业链相关子行业情况的分析详细见表3。1、玻璃基板市场:大额投资,垄断竞争玻璃基板(GlassSubstrate)是LCD面板的核心部件和重要物质基础,在产业链中地位极其重要,占到LCD面板成本的7-10%。LCD面板的很多性能,如:分辨率、透光度、重量、视角…等,都与玻璃基板的性能密切相关。一片TFT-LCD面板需使用两片玻璃基板,分别用作TFT阵列基板及彩色滤光片基板。做为TFT-LCD上游原材料中投资规模和持续投资压力最大的产业,玻璃基板产业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大额的投资和产出的“规模效应”。玻璃基板厂商必须不断跟进才能满足面板厂商不断扩大生产尺寸的要求。面板大尺寸化的趋势演进对玻璃基板厂商的技术和资金实力的要求也愈发提高。一条5代以上的玻璃基板生产线仅后段的裁切制程就需要至少1亿美元以上,并且一旦前段玻璃熔融、成型工序建成投产就必须24小时运转,巨大的玻璃熔炉一旦停火减产,想再次点火所耗费的时间周期和资金成本都是极其惊人的。玻璃基板的工艺极其复杂,技术门槛很高,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垄断竞争的市场。其供应商主要有4家:包括美国的康宁(Corning),以及日本的旭硝子(AsahiGlass)、电气硝子(NEG)和板硝子(NGTechnology),其中康宁占据全球近50%的市场份额。这类处于垄断地位的原材料企业对其下游有着很强的议价能力,企业盈利水平普遍较高,如康宁公司近几年毛利率超过80%,净利率也在40%左右。玻璃基板的工艺极其复杂,技术门槛很高,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垄断竞争的市场。其供应商主要有四家:美国康宁(Corning)、日本旭硝子(AsahiGlass)、日本电气硝子(NEG)和日本板硝子(NGTechnology),其中康宁占据全球近50%的市场份额。这类处于垄断地位的原材料企业对其下游有着很强的议价能力,企业盈利水平普遍较高,如康宁公司近几年毛利率超过80%,净利率也在40%左右。由于中国大陆正不断兴建面板产能,目前的全球玻璃基板需求业已朝中国大陆转移,以此趋势研判到了2015年时,包括韩国、日本和台湾地区的玻璃基板需求比例都分别将呈现下滑,只有中国大陆逆势上扬,对于玻璃基板需求占比将从2021年的10%左右大幅提升提至20%以上。目前国内玻璃基板厂商彩虹股份(600707.SH)和宝石A(000413.SZ)也取得技术突破,在5代线以下的市场具备自给的能力,例如京东方5代线部分已试用彩虹股份的玻璃基板,这也许是个亮点。2、彩色滤光片市场:In-House趋势明显彩色滤光片(ColorFilter,CF)的性能,如:开口率、色纯度、色差等,直接影响到LCD面板的色彩还原性、亮度和对比度。LCDTV面板用的彩色滤光片大约占面板模组LCM总成本约19%,在成本占比上仅次于背光模组BLM。其原理是通过红R、绿G、蓝B三种原色的排列,在白色光透过时产生所需颜色。为防止串色现象,在像素点之间插入黑色矩阵(BlackMatrix)隔开。目前,日本的凸版(Toppan)、大日本印刷(DNP)、东丽(Toray)是全球大尺寸彩色滤光片的制造巨头,全球市占率约占70%。然而彩色滤光片的In-House趋势相当明显,一方面是出于成本考虑,面板厂商以此来压缩成本,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高世代的彩色滤光片所用的玻璃基本相当薄,一般只有0.4-0.6mm,而玻璃基板的面积却又很大,如8.5代线的基板面积为2200×2500mm,因而需要相当高昂的运输成本和包装成本,故高世代面板生产线基本都配合In-House的彩色滤光片。3、偏光片市场:日韩厂商垄断偏光片的关键材料是三醋酸纤维素(TAC)膜、聚乙烯醇(PVA)膜和光学补偿膜,主要工艺为将TAC膜与PVA膜经过多次复合、拉伸、涂布等工艺制成的一种复合材料,以实现高亮度、高对比度的特性。直观来讲,偏光片的基本结构为两层TAC膜中间夹一层PVA膜。全球偏光片市场,同样也被日本和韩国厂商所垄断。日本富士占据全球TAC膜市场的80%,日本可乐丽(Kuraray)在PVA膜市场占据超过60%的份额,全球80%的偏光片生产技术来源于日本厂商,其市场被LG化学、日本日东电工(NittoDenko)及住友化学(Sumitomo)等几大厂商垄断。4、背光模组市场:LED化进程加速背光模组(BackLightModule,BLM)包含背光源和光学膜,在LCD面板的成本结构中占比最高,依不同终端产品类别看,约为21-47%,其中,LED背光源价格比传统冷阴极管(ColdCathodeFluorescentLamp,CCFL)背光源价格昂贵,大尺寸LCDTV中LED背光源的成本占比甚至逼近50%。其基本原理是将CCFL或LED发射的光线通过反射片的反射进入导光板,改变光线的方向和分布,继而引导其射入下扩散片,从而将电光源转化为面光源。BLM用光学膜片则包括棱镜片、扩散膜、导光片、反射膜。而棱镜片又逐步衍生出一般棱镜片、多功能棱镜片、微结构棱镜片、反射式偏光增亮膜(DualBrightnessEnhancementFilm,DBEF)几种结构(后面三种结构主要是将增亮膜和扩散膜的功能进行整合,从而降低成本)。这几种光学膜片主要由美国和日本厂商供应,具体供应厂商见表4。从背光源方面来看,LED背光源的渗透率已显着提升,随着LED芯片价格的不断下滑,LED背光源在LCDTV的渗透率出现了跨越式的高度增长,这一趋势仍将持续进行。按照LED光源排布的位置,可将LED背光源分为直下式(DirectType)和侧边式(EdgeType)两种:直下式乃是将LED光源直接安装在LCD面板之后,散热好、功耗低、对比度大,使特大尺寸LCDTV背光不再困难;侧边式则是将LED背光源安装在LCD面板侧边,经导光板将光线均匀的分散到整个屏幕。BLM的客制化程度较高,需要提前和下游客户进行协商设计定案,故而In-House的生产合作方式也得到了厂商的青睐。同时BLM生产门槛较低,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国际大厂纷纷实现BLM的In-House内部生产。目前,背光模组的生产厂商多数集中在台湾地区,如瑞仪、中强光电、辅祥…等,还有韩国的喜新电子,行业基本处于垄断格局。三、经济切割决定最适生产效率1、不同尺寸面板应用在不同终端领域在此我们简述面板大中小尺寸的分类,以及其所适用的下游终端应用产品。一般而言,屏幕大小在10寸以下称为小尺寸产品,下游主要应用包括:平板电脑、手机、数码相机、PDA、GPS等;10-22寸之间为中尺寸产品,下游应用包括:LCDMonitor及NB;最后,22寸以上称为大尺寸产品,主要包括:LCDTV、工业电脑之IPCMonitor等。当然,这并非绝对的分类法,只是多数业者普遍接受的概略性分类,有了这个概念之后,也方便我们进一步向下陈述。2、面板企业通过不断扩大规模来降低生产成本首先,我们为各位澄清一个普遍的误解。我们常听说某某面板厂有几代线、几代线的,不少人可能会误解为是否面板有着不同的技术,因此以几代几代来做为区分。其实,面板厂所谓的的几代线,是以它所采用的玻璃基板尺寸大小来定义的。尽管制程技术会因为尺寸越大或玻璃基板越薄而有些不同,但大致上几乎都是采取相同的流程来加以制作,最后再予以切割。那么为什么许多面板厂商还纷纷往高世代产线投入呢?因为一块面板产出需要好几道单站制程,所费的时间也多,如果能够在相同的时间内产出更多的数量,首先直观上节省的是时间成本,再者最为明显的和最具经济效益的是,一张大尺寸玻璃基板不管切成多少片面板,一次得以产出总面积更大的产品,每单位所能摊销的固定成本会越多,相形之下每片面板的平均单位成本就因此而降低了。只是为了追求这个目标,相关厂商所必须投入的制程设备要求也越高、制作的困难度越高。于是,面板产业的竞争逻辑就是:通过不断扩大规模来降低生产成本。至少,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热销之前,这个逻辑根深蒂固地普遍存在于各面板企业,各厂无不积极投入更高世代的生产线,像是军备竞赛一般,企图以领先对手的速度,以时间换取空间去降低自身的成本。3、面板世代线是以其所采玻璃基板尺寸来定义这里有一段话先让各位读过一遍:“6代线玻璃基板尺寸约1500×1800mm,可切割8片32寸面板,或6片37寸面板;8代线玻璃基板尺寸约2160×2460mm,一般可切割8片46寸面板,或6片52寸面板。”我们相信,许多人读到上面这段话,并不会有明确的概念或感觉,尤其当听闻某某面板厂几代线投产之后可生产多少片几寸面板,或几代线适合切割某些特定尺寸面板,这些疑问估计是不少投资人甚至专业人士含糊不清的问题。为此,我们将为各位解释一下各不同世代生产线的划分依据,以及各世代生产线所可以切割的面板尺寸、片数,以及经济切割尺寸(有时也被称作最适切割尺寸)。如前所述,面板厂各不同世代线的划分依据,是以它所采用的玻璃基板尺寸大小来定义的,如图14所示,左边蓝色方形代表着所谓的玻璃基板,左下角颜色最浅且面积最小的,即为第1代线,其玻璃基板尺寸大小为320×400mm,高度尚不及膝盖,也就是一片15寸的面板罢了;依此类推,到了6代的1500×1800mm,其高度已经比一个成年人还要高了。一直到了8代线、10代线,玻璃基板的尺寸面积已经相当巨大了,此时玻璃基板产品不适合做远距离的搬运动作,因此高世代玻璃基板产能往往设在配套合作的面板厂附近,以搭配其下游面板高世代生产线运行,以利达成就近供货的目标。4、不同世代线有其不同经济切割既然面板企业是通过不断扩大规模来降低生产成本、拉开与竞争对手的距离,那么如何有效利用玻璃基板既有的面积,在固定范围内去裁切出最多的面板片数,也就是各面板企业在意的课题。这个时候就衍生出所谓的经济切割。玻璃基板所能切割出的面板片数,乃存在一个最佳经济值,达到这个经济值以上,即意味着该生产线拥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尽管并非绝对,但一般而言,业界公认的经济切割片数是6片,也就是说,为了摊销面板制程所产生的固定成本,一张玻璃基板至少必须裁切出至少6片以上的面板,如此才具有最起码的经济效益。不同于坊间凌乱不全且相互抄袭的报告,以下表6是我们根据不同世代的玻璃基板面积,以16:9宽屏幕规格为基础,自行计算出切割不同尺寸面板的片数,以及切割面板相较于玻璃基板面积的利用率;当然,您若需要4:3屏幕规格的计算结果,我们也可以随时提供。我们相信这是目前为止您所能看到数字最为齐全完整的表格,此表将有助于大多数投资人厘清片段琐碎的概念。如前述提及,一般业界公认的经济切割片数是6片,如此具备最基础的经济效益。表6当中我们将各世代线切割片数达6片和6片以上的部分,以红色粗线框起来,在正常情况下,框框内的部分是各世代线具备基本经济效益的切割方式,一般而言,厂商还会针对利用率较高的方案去加以选择。四、液晶周期成为景气指标1、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旧唐书》里的〈魏征传〉,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征的几句评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当中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用来研究周期性产业如电子产业,尤其是LCD面板产业,经常可以发现对于趋势发展的一些蛛丝马迹。液晶周期(CrystalCycle)这个名词是LCD面板产业独有的。液晶周期大致的轨迹是:每当研发创新、面板主流尺寸更替时,通常会出现需求增加、供给紧俏、价格上扬的状态,市场气氛跟着乐观,导致厂商投资增加甚至过度投资;待景气出现反转下滑,产能过剩的窘境随即出现,于是产品价格下跌,厂商被迫减少或停止投资,直到景气降到谷底。接着,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市场需求再度复苏,直到供给无法满足需求之际,产品价格重新上扬,厂商又开始进行新世代产线投资,如此便完成一个所谓的液晶周期。说穿了,这其实也就是类似于经济学里头的蛛网理论(CobwebTheorem)。2、液晶周期主要由四大因素所驱动我们回顾几次液晶周期的历史,发现其演进的因素不外乎:供给、需求、分工和技术。此外,我们考虑专业化趋势、竞争程度、金融市场、变动的消费者需求、动态的产业界线,我们归纳得出液晶周期的主要驱动因子为:1).垂直整合,2).需求市场,3).开发新产品,以及4).扩厂投资,如下图所示。图16清楚地交代了LCD面板产业20年的历史发展轨迹,从最早期的日本开始,一路由韩国、台湾地区所接替,紧接着是中国大陆以后起之姿站上舞台;面板尺寸也从10.4寸、12.1寸一路提升至28寸以上;我们也呈现了各不同时间点,其下游应用领域如NB、LCDMonitor、LCDTV各自辉煌的年代;最后,在资金和技术的交织下,不同年代也各自有着其主流的规格和技术。3、2022年也许是新一轮液晶周期的开端造成面板供需关系循环性大幅波动,其主要原因在于,供给面产能扩张与需求面变化,以及其成长幅度在事先是很难预期的,即便经验老道的国际面板大厂也经常错估形势;再者,一条面板产线从投资建厂、设备引进、参数调校、小量试产到足以量产,通常也需要经历至少18-24个月的时间,紧接着再经历良率提升的爬坡期,很有可能的结果是,迎接它的已经是市场供过于求的窘境。因此,面板是一个周期性很强的产业,每隔数个季度或数年,几乎就会形成一个明显的周期;从过去的几次液晶周期来看,尽管不是绝对,但这个经验值通常约落在9-13个季度之间。在一个液晶周期内,面板价格经常出现大幅波动的现象,进而引发相关企业业绩的起伏和变化,即便是国际级的LCD面板大厂和巨头们,也多徘徊在大赚与巨亏之间。不同于图16的动态液晶周期循环图,我们另外绘制了图17以方便各位投资人回顾20多年来每一个液晶周期历程。从1990所谓的TFT大型化元年开始,总共可分为3大阶段:1).日本主导、韩国新进;2).韩国跃居第一,台湾地区成为日本扶植对象;3).中国大陆厂商扮演“追赶者”的角色,而20多年来,至今已经走完至少6个液晶周期。而每个液晶周期的时间长短不一,经验值约落在9-13个季度之间;时序正式迈入2022年的今天,许多信息悄然透露出4Q22-1Q23可能是第7个液晶周期走完的时间点,而随着众多国际大厂不再陷入力拼高世代规模量产的迷思之后,产业长期供过于求的恶性竞争也趋于健康,那么2Q23-3Q23开始,也许就是第8个液晶周期的初始点,因此我们看待2022年之后的LCD面板产业景气,也许可以不必过度悲观。在此我们还是为各位整理过去20年来面板行业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这有助于对景气研判的信心。(1)第一阶段:日本主导、韩国新进面板产业崛起于1990年,我们称之为TFT-LCD大型化元年。1990-1996年期间,全球兴建了25条LCD面板生产线,其中21条集中在日本。这段期间可谓日本面板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日本企业遥遥领先,并伴随LCD面板的崛起,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不论上中下游、制程设备、关键材料和零组件,每一个环节都至少有一家相映的日本企业,直至今日,全球各国家地区拥有完整供应链的也惟有日本。这段期间面板产线从1代线发展到3代线,面板尺寸从8寸提高到12寸,良率从最初的10%提高到90%,日本厂商夏普、NEC、东芝稳居行业前三,合计全球市占率高达到90%以上。准确来说,第一次液晶循发生于4Q94-3Q96。在1995年以前,LCD面板只是单纯地应用于NB,并且以日本为发展重心,甚至为发展核心。但是自从1996年开始导入3代线开启LCD显示器应用,在发展初期由于材料和零组件价格昂贵、良率不高、售价不低,还面临廉价的映像管(CathodeRayTube,CRT)显示器的竞争,发展过程非常艰辛,但未来前景相当亮丽。韩国企业也蠢蠢欲动,但在韩国尚未进入市场前,TFT-LCD市场被日本独占,且当时的NB所使用的面板以STN-LCD为主流,因此对TFT-LCD的需求不高。但是到1996年,NB所使用的面板转向以12.1寸以上为主,期间出现缺货情况,正式吸引了韩国厂商的加入。此时,日本与韩国厂商同时导入3代线量产制程,NBLCD显示器由10.4寸规格提升至12.1寸时,每张玻璃基板所能切割出来的面板片数减少,直接导致缺货情况出现。韩国厂商进入TFT-LCD的时点并不好,虽说其具备日本厂商所称羡的充沛资金和政府支持,但由于市场尚未打开,依旧亏损连连,1997年又爆发亚洲金融风暴,影响整个亚太地区,韩国、日本及台湾地区无一幸免,持续一年左右。技术成熟、良率提升、3.5代线量产等因素共同影响,致使韩国厂商纷纷降低TFT-LCD售价以吸引外汇,造成TFT-LCD价格迅速滑落,供过于求的状况随之发生。(2)第二阶段:韩国跃居第一,台湾地区成为日本扶植对象第二大阶段的主旋律是台湾地区厂商进入面板行业,成为日本厂商制衡韩国厂商所扶持的对象。TFT-LCD产业经过1997-1998年供过于求的液晶循环周期,造成日本TFT厂商亏损连连,1999年的设备投资计划金额剧减,并将TFT-LCD量产技术转移到台湾地区。日本低迷的经济更逼迫企业瘦身、重组、搁置设厂预算,转而集中心力于品牌通路。台湾厂商合作,透过转移非晶硅TFT技术的方式,让台湾厂商拥有制造面板的能力。第三次液晶循环发生在4Q98-2Q01,这一期间最大的事件为韩国厂商超越日本厂商坐上全球第一把交椅。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三星和LG采取逆向投资策略,先后建成3.5代线,领先于当时只有3代线的日本厂商。2001年全球电脑消费市场不景气,面板供过于求状况持续上演,面板的价格愈来愈低。价格的下跌引发了强烈的替代效应,使得LCD显示器出货量增幅高达到148%,占整个LCD面板出货量的38%,渐渐地取代了传统的CRT显示器。2001-2022年,韩国厂商不断新建和扩充4代线、5代线,采取规划经济与大量生产的低成本策略。到了3Q03,韩国厂商所拥有的三条5代线良率均已提升到80%以上,此时台湾厂商5代线的良率仍然较低,加之韩国厂商对上中下游的关键零组件布局积极,垂直整合程度较台湾厂商高出很多。2022年,中国大陆厂商京东方通过收购韩国现代显示TFT-LCD资产正式进入TFT-LCD领域,开启了中国大陆通往LCD面板行业的大门。这期间主要应用产品为NB(15寸、15.4寸)、LCDTV(20寸-32寸),LCDMonitor则以17寸为主流。2023年TFT-LCD顺利取代CRTMonitor成为IT用面板主流,并持续稳定成长朝大型化和高画质的产品趋势发展。2022年5代线导入后,因产能过剩造成市场供需失衡。由于低估5代线的难度,实际上各主要领导厂商都花费9-12个月的时间才达到量产。与此同时,面板领导厂商运用LCDTV做为调节产能的避风港,LCDMonitor市场的替代性需求持续增温,加上2023年上游原材料持续吃紧,使得产能无法正常开出,面板价格稳定微幅上升,各家厂商获利暴增。2022-2023年面板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高世代线大批兴建,而且开始出现差异化,7代线、7.5代线、8代线所采用的玻璃基板尺寸都不尽相同,投入资金成本过大、回收期限拉长,且由于将所有投资的希望均寄托在LCDTV爆炸性的成长的预期下,因此当景气低迷之际,各家厂商都面临极大压力。台湾面板厂商此时也展开另一波的合并风潮,产业逐渐趋于集中。(3)第三阶段:中国大陆厂商扮演“追赶者”的角色2016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TFT-LCD行业同样未能幸免,然而这次全球性的衰退却给了中国大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在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厂商都放慢或停止建厂的时候,这一次,是中国大陆厂商选择了逆市投资,6代线、8.5代线纷纷在此时投建并陆续顺利量产。此前悉数仰赖进口的大陆彩电企业,也逐渐加大对本土面板的采购,再加上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大陆的竞争力正逐渐加强、不容小觑。五、2022年面板产业趋于健康面板是一个周期性很强的产业,一条面板产线从投资建厂到足以量产,至少需要18-24个月的时间,且每隔数个季度或数年,几乎就会形成一个明显的周期。从过去的几次液晶周期的历史经验来看,每个周期大约落在9-13个季度之间。从1990年TFT元年至今20多年来,已经至少完成过6个液晶周期,而第7个液晶周期在历经10-11个季度之后,很有可能结束于4Q22-1Q23这个时间点,而第8个液晶周期也很有可能从2Q23-3Q23之间展开,因此2022年也许是新一轮液晶周期的开端,我们看待2022年之后的LCD面板产业景气,也许可以不必过度悲观。1、2022年面板产业周期性向好一条全制程面板生产线,从投入建设一直到足以量产阶段,一般需要18-24个月的时间,因此面板产业的资本周期和产能增长两者之间,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面板价格由供需决定,供需偏紧时价格会上涨,偏松时价格也随之下滑。根据产业经验来看,产能高于需求10%以上代表着产能富裕;产能高于需求5-10%表示产能偏紧;产能仅高于需求不到5%,则表示产能吃紧了。因此尽管还是供过于求,一旦产能高于需求的幅度是低于5%,那么面板价格还是逆势上涨的。2022年预料将是面板产业周期性向好的一年。从供给端来讲,现阶段并无新产线的增加,供应链趋于紧张,尽管产业依然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然而产能供给仅高于市场需求5%左右,甚至可能会出现暂时性的缺口。从需求端来讲,LCDTV预料仍将是2022年带动需求的主力产品,受惠最明显的仍将是大尺寸面板;而另一方面,在Monitor、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推动下,中小尺寸的需求仍然稳健上升。这样的状况预料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而2022年的供需关系将会较2021年将更加紧张,即便到2014年新增产线也不多,亦即长年产能过剩的状态初步得以缓解。2、中大尺寸以上面板供需趋于紧张(1)中大尺寸面板产能增加有限过去长久以来,面板企业皆是通过不断扩大规模来降低生产成本、拉开与竞争对手的距离,因此长期以往皆积极投入新世代新增产能,直到最近这1-2年间这样的竞争逻辑开始出现变化,慢慢地不再以量取胜。整体而言,2022年全球中大尺寸LCD面板整体产能增加有限,预料仅微幅增加3.4%,如图19所示。从图20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全球7代线以上面板产能的变化,在2018-2019年间,每年增幅均超过40.0%,然而2020-2022年增幅已明显下滑,2022年甚至降至10.0%以下,约为7.9%。除了受到经济不景气所导致的增速趋缓之外,某种程度也说明了面板企业的思维正在改变。我们再把高世代、大尺寸的范围缩小一点,看待全球8代线以上面板产能变化,如图21所示,2018-2020年间同样也呈现高速成长,到了2021-2022年增速亦逐渐放缓。正当国际面板大厂都放慢8代线以上产能投放脚步,只有中国大陆依然积极大步迈进;2022年的全球8代线以上产能的增长,主要还是来自中国大陆面板企业的扩产经营。如前所述,从2022年各国家地区大尺寸面板产能的增幅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大陆,增幅高达27.7%;台湾地区产能增幅为3.2%,其中以群创(奇美)的5.0%较多;日本因为部分产能转供中小尺寸应用,故大尺寸面板产能反而将减少1.8%;而韩国在大尺寸产能部分则将首次出现衰退现象,主要是因为LG将持续转换部分产能至OLEDTV面板和中小尺寸LTPS面板,因此韩国2022年大尺寸将减少0.5%。因此整体而言,2022年全球中大尺寸面板产能增加有限,仅将微幅增加3.4%。(2)大尺寸面板需求稳健2021-2022年LCDTV出货量预估分别为2.1亿台和2.2亿台,而2021-2022年9寸以上面板出货面积以LCDTV应用所占比重最高,分别达69.1%和72.3%,如图26和图27所示,LCDTV可以说是主宰整体9寸以上面板需求最为关键的终端应用。2022年9寸以上面板出货面积,同样以LCDTV应用增幅最大,达16.4%,主要原因是该领域面板年出货量增长率为3.6%,另外2022年LCDTV面板平均尺寸增加6.0%,此相当于单片电视用面板的面积成长12.4%。因此,2022年全球LCDTV面板总出货面积成长幅度最高。如前所述,2022年中大尺寸面板产能供给面积将仅增加3.4%,但需求面积预估将增加11.2%,预料最早在2Q23,或稍后的3Q23-4Q23传统旺季来临时,LCDTV面板极有可能出现供给紧张的情况。3、2022年中小尺寸面板将由平板电脑所带动2021-2022年Monitor出货量预估分别为1.6亿台和1.5亿台,NB面板因2021年出货量较NB整机出货量高出约20%,预料1Q23将面临库存调整压力。如图30所示,2022年无论是LCDMonitor、NB,或9寸以上平板电脑,其所使用的面板需求面积,均将较2021年有所衰退。2022年平板电脑主要成长动能将来自于7-8.9寸规格产品,而9寸以上规格比较不受到青睐故2022年需求面积将会减少。如图31所示,7-8.9寸平板电脑2022年增幅将达94.1%,整机出货将上探1.4亿台,其中品牌机约7,830万台,白牌机则为6,580万台,年增幅分别为170.4%与40.5%。因此2022年中小尺寸面板需求,预期明显将由平板电脑所带动。在全球中小尺寸面板出货量方面,2021年较2020年衰退8.3%,如图32所示,这和部分明星产品的出货延后有着直接的关系,而2022年则将较2021年增长12.1%,回温之后将略高于2020年的水平。而在全球中小尺寸面板产值部分,2022年亦将较2021年增长19.7%,2022年之后增长速度将明显放缓。从下游终端应用产品来看,平板电脑被认为是下一阶段的主战场,在NB、PC衰退的背景下,平板电脑的成长格外引人注目,出货量一路上涨。回顾2021年间,平板电脑的竞争格局出现变化,虽然苹果的iPad依然独占全球第一,但三星、谷歌、亚马逊等不甘示弱地推出产品分食大饼,7寸平板电脑的抢市效应明显,使得苹果也于4Q22顺势推出iPadmini加入到小尺寸格局。展望未来,7寸平板电脑市占率可望逐渐提高,持续抢占9寸产品的市场。4、各类面板价格可望微幅上扬长久以来各类面板价格持续下滑,只有在景气好转或旺季出现时,价格才会持平止稳甚至微幅上扬。2021年面板价格出现难得一见的小幅上涨,应该只是一个短期现象。以产业供需缺口和产业淡旺季来看,我们预估1Q23面板价格将会出现小幅下滑,而在旺季或将重新上涨,2H13有望与2H12持平。若产业景气度尚佳,则可能出现3-5%的上升。自2020年3月以来,NB、LCDMonitor和LCDTV的面板价格都有所下降,中间略有波动,其中NB、LCDMonitor用面板于2H12止稳,LCDTV面板价格则在2H12已经有所回升。展望未来,我们根据市场信息以及我们的测算,由于1Q23传统淡季到来,各类面板价格将微幅下滑,须待旺季来临使得以回温。我们选用中国大陆本土面板企业其销售量高的几个尺寸,如:如28寸、32寸、37寸、46寸和48寸的OpenCell价格为基础,以做为行业趋势分析的依据,如图38所示。以LCDTV为代表的大尺寸面板部分,在其价格预期方面,根据我们的渠道调研和第三方独立研究机构指出,几乎共同的结论认为,LCDTV面板价格在1Q23将呈现淡季维稳,2Q23旺季过后估计会有小幅提升,4Q23则有可能表现持平,直到2014年则将可能因为中国大陆的低价促销而有所下降,不过由于届时市场上也不会有过多的大尺寸LCDTV面板新增产能,因此整体而言,大尺寸2022年景气向好的趋势很有可能持续至2014年甚至2015年,而这绝大部分的利益几乎也将由中国大陆特定企业所独享。另外在讲究创新的中尺寸面板价格上,以技术不断更新的平板电脑之面板做为代表,由于平板电脑选用的技术规格不同,其面板报价也不尽相同。为此,我们选用了7寸和10.1寸的IPS/FFS面板为基础,以做为观察平板电脑面板价格走势的依据。结果平板电脑面板价格与和LCDTV面板价格走势极为相似,1Q23小幅调整后,至3Q23有所回升,同样到了2014年价格也将出现松动。这部分未来的决战点不在于量产规模,而是在于导入新技术并且提升产品功能和效应,亦即从量的竞争蜕变为质的竞争。不论是LCDTV或平板电脑,其面板价格在2022年间估计都还有相对不错的表现。5、高世代线军备竞赛不再是万灵丹撇除3Q22-4Q22中国大陆独有的32寸面板市场紧俏之外,其实2021年LCD面板产业整体景气并不理想,受到NB销售不佳、台式电脑Monitor裹足不前、32寸以外的LCDTV销售趋缓的影响,2021年大尺寸面板出货量与产值的增长分别只有8.7%和4.3%,而以目前角度看待2022年大尺寸趋势,预计全年出货量及产值虽仍持续增长,但涨幅可能仅分别为6.4%和2.5%。在中小尺寸面板部分,2021年出货量与产值的增长分别为8.3%和12.0%,2022年同样虽仍将持续增长,但出货量与产值增长率也将面临趋缓的现象,分别约为3.7%和9.5%。这里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大尺寸面板2022年出货增长6.4%而产值仅微幅增长2.5%,然而中小尺寸出货增长3.7%产值增长却高达9.5%,说明中小尺寸每单位平均售价ASP明显要高于大尺寸,说得白话一点,就是同样单位面积大小的面板售价,中小尺寸的价格远远高于大尺寸的价格。我们认为这个趋势可能会越来越明显,国际大厂也将陆续改变经营战略。之前我们曾提及,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尚未热销前,面板企业要卖好多片中小尺寸面板,才足以媲美卖一片大尺寸LCDTV面板,而且各面板大厂无不积极投入更高世代的生产线,企图通过不断扩大规模来降低单位平均生产成本,这个逻辑在过去相当根深蒂固,直到苹果iPhone和iPad改变了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市场结构、中小尺寸面板大量导入新技术,如:LTPS、AMOLED、IPS、In-Cell/On-Cel触控功能等,说穿了,拼量产规模以求降低成本的观念已经陈旧了,最终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打破了固有的逻辑思维,还是回归那句老话——“得技术者得天下”。六、中国大陆面板产业跃上舞台1、全球产能过剩带来集体萧条2020-2021年整体面板市场需求低于预期,出货及营收情况不佳、供过于求现象严重,各大厂商为避免库存高涨而引发价格崩盘,不得不降低产能利用率,韩国及台湾地区厂商产能利用率分别跌至75%和65%左右,直接导致海外面板厂商连续7季亏损,直到3Q22情况才稍稍好转。2020年夏普、三星、LG、友达和群创(奇美)五大全知名的面板厂商,无一例外的亏损。三星的持续亏损,也最终使得索尼停止与其合作,转而和东芝、日立共同组建了JapanDisplay。直到3Q22三星和LG终于实现正利润,而友达和群创(奇美)仍然亏损。争攀高世代产线和大量扩产,意图拖垮竞争对手但同时也拖垮了自身,面板产业成为了一个没有赢家的战场。2021年大尺寸面板整体供过于求的局面仍存在,随着中国大陆高世代线的相继投产,也进一步压缩了海外面板厂商在大陆低端市场的生存空间。2、国际大厂策略转向新技术开发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热销、改变面板企业投资经营思维之前,各厂无不积极投入更高世代的生产线,像是军备竞赛一般,企图以领先对手的速度,以时间换取空间去降低自身的成本。回顾2002-2021年LCD面板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近10年来产业在规模上的发展,是远超过技术创新的开发。面板企业通过不断扩大规模来降低生产成本,早已经是根深蒂固的铁律。2002年全球主流世代线为4.5代与5代线,到了2015年夏普投产全球第一条8代线,又再经过了3年,夏普再次投产到目前为止仍是全球唯一的10代线。这7年当中面板世代线的进阶是相当神速惊人的,在夏普领军之下,包括三星、LG、友达、群创(奇美)、京东方,均后不惜重金投资了数十条高世代面板生产线。这些年来,除了偶一为之的小创新,如:窄边框、广视角,以及LED背光之外,面板企业仍通过传统经营模式,不断在扩大生产规模以求降低单位成本。时至今日,大尺寸终端产品如LCDTV、NB、LCDMonitor的需求早已趋缓,当年叱咤风云的夏普已经退去了昔日的光彩,它的10代线从炙手可热一度戏剧性地变成烫手山芋,其他国际大厂也都出现连续数个季度亏损。全球现有的产能规模,已经足以满足现阶段的大尺寸的市场需求,于是各厂不约而同处于观望的角度看待后市前景,不少投产计画也暂时搁置或封存。在主流32寸LCDTV持续推销下,2022年大尺寸面板仍可享有较佳的表现机会,然而长期趋势下,这样的优势也许无法长久。相较于大尺寸的长期趋势的浑沌不明,中小尺寸由于大量导入AMOLED、In-Cell/On-Cell、高分辨率、广视角等新技术,往高规格、高性能趋势发展,且配合下游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的新应用,其产品平均单价也远比大尺寸来得高,使其得以领先大尺寸提前走出液晶循环谷底。正所谓“得技术者得天下”,高世代生产线拼规模的迷思正逐渐被打破。取代LCD潜力极大的AMOLED技术,被国际大厂列为下一步重点发展的项目。在此情况下,中国大陆再耗巨资建置普通的TFT-LCD高世代生产线,其实和海外面板大厂的战略发展有点背道而驰。中国大陆本土面板厂商始终处于追赶的状态,一方面在传统TFT-LCD技术要做到成熟,另一方面又得加紧新技术的研发进度。以下我们针对面板主要国家地区,包括:日本、韩国、台湾地区、中国大陆,依照其优势、劣势,以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汇整表7如下所示。3、中国大陆面板产业蓬勃发展(1)中国大陆成为海内外兵家必争之地在2016年以前,中国大陆始终没有6代线以上的面板产能,由于6代线也适合切割32寸面板,而32寸正是LCDTV主流产品规格,是大陆政府和本土彩电业者亟欲拓展的领域。当时6代线以上的制程技术和相关管理Know-How则掌握在韩国、日本和台湾地区,而中国大陆的LCDTV品牌企业如:TCL、海信、创维、康佳、海尔、长虹,其在国内市占率合计高达70%以上,每年却必须仰赖海外大量进口LCD面板,其各自货源如表8所示,因此掌握上游面板产能,成为中国大陆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相关彩电企业的重点发展项目。安徽合肥不仅在次贷危机盛行的2016年,联合京东方投建了中国大陆第一条6代线,而且在6代线刚刚投产时就积极协助发展8.5代线,预计1Q14将可达量产。江苏南京则自中电熊猫从夏普引入6代线,下一步发展目标为将原来的8代线升级为10代线。湖北武汉在引入深天马4.5代线和9万片产能的CF产线之后,仍积极谋求发展更高世代线。另一方面,LCD面板产业在高世代产线的投资金额动辄数百亿人民币,是一个相当烧钱的大型产业,对于讲究计划性经济的中国大陆而言,在中央既定政策推动下,各地方政府积极发展LCD面板产业,乃得以引领区域内上中下游各相关子行业健全发展,并且能够带动的就业机会与经济发展成就,地方首长也较容易做出绩效,因此全球各大面板企业也视中国大陆为未来面板最大的出海口,也开始纷纷在中国大陆建立6代线以上的产能,成为海内外面板企业兵家必争之地。如图47所示,中国大陆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大半江山都陆续设立了LCD面板相关产能。(2)龟兔赛跑戏码正在上映海外面板企业曾经叱咤一时、创造高利润,前端制程对劳动力要求较低,出于对技术保护和产出综合考虑,固守产线不外迁是较好的策略,当时仅仅成本考虑而是将后段LCM模组制程移转至中国大陆,其他前端制程则予以严格控管。台湾政府也曾严密控制相关企业,防止高世代技术外流至中国大陆。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当海外面板企业盈利能力大不如从前之际,索尼也放弃曾经耗资巨大和三星合作的8代线、夏普也将引以为傲的10代线控股权拱手让人。一场此消彼长的龟兔赛跑的戏码正在上映。过去长久以来,中国大陆面板无法完全自制,而本土彩电业者对于面板需求殷切却必须仰赖进口,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地方政府亟欲导引产业升级,同时考虑庞大的就业压力的舒缓,以及GDP达成的目标,都使得中国大陆亟欲发展LCD面板产业,并且力图站上世界舞台。于是各种高压怀柔政策陆续出台,既奖励外资企业赴大陆合作设厂,也惩罚外资面板垄断行为,并且提高从海外进口面板至中国大陆的门槛。也许就是3-5年之后,中国大陆就将成为全球最大的LCD面板制造基地。(3)中国大陆8.5代线成为瞩目焦点针对众所瞩目的8.5代线领域,如图48所示,目前在中国大陆布局的外资企业主要为三星、LG和友达。三星在苏州投建的8.5代线将于2022年底进入量产阶段;LG在广州投建的8.5代线也有望在2014年中期开始量产;昆山的龙飞光电(友达)8.5代线,正由昆山政府代为建设厂房,而友达因为担心景气持续低迷而暂时处于观望。此外,面板的上游玻璃基板厂商也为了达成就近供货的目的,也相继在中国大陆建立高世代玻璃基板的完整产线。2019年5月旭硝子首先宣布,计划在昆山投资10亿美元建设玻璃基板生产线,包含前段熔炉制程,以利配套筹建中的三星和龙飞光电的8.5代线;2019年7月康宁跟进宣布,在北京投资8亿美元建设玻璃基板生产线,配套京东方8.5代线;紧接着2020年初,旭硝子宣布与TCL在深圳合作玻璃基板生产线,配套旗下的华星光电8.5代线。目前这三条玻璃基板产线均已顺利投产。(4)外资企业“以线养线”进军中国大陆考虑广大消费市场、享受政策补助、降低生产成本等综合因素,海外面板企业陆续将产线转移至中国大陆,和转向去投资开发AMOLED或LTPS等新技术一样,这些都是海外面板企业另寻生机的策略方式。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产线转移本身就伴随着技术更替,而在行业越是低迷之际,转移的速度也会越快。这个“你丢我捡”的现象目前正在发生;一个巴掌拍不响,海外面板相关企业想进入中国大陆捞钱、大陆各级政府也想做出政绩,越是高世代产线越是受到欢迎。这里所谓的产线转移,并不是直接出售产线给中国大陆企业,而是透过和当地政府及相关国营企业合资成立公司的方式,进而将海外既有的产线迁到中国大陆。常见的合作模式是,外资企业提供人才与技术,以及相关机台设备,大陆则提供土地厂房、资金挹注,所合资的企业还能进一步享有政府各种名目的高额补助,同时因为已经本土化了,也得以避免了高昂的关税。这种通过与中国大陆政府或国营企业合资建厂、转移现有产线,是目前许多海外面板厂的一种变通方式,谈不上高明,但却也是目前最可行的方式,这就是所谓的“以线养线”的模式。“以线养线”模式,就是海外面板企业将过剩的或过时的产线,或即便是高世代但却看不到未来前景的产线,以半卖半送的方式过渡给设在中国大陆的合资公司,把自身空出来的资源转而投入新技术开发,产线移转后的空间随即可以引进新型设备;另一方面,海外面板企业在中国大陆也协助合资公司,以利提升产品良率、提高生产效率,完成地方政府以及合资方国企的期许,顺便带回一些现金流,以此做为改善自身财务结构的依据,并且为自身发展新技术提供部分资金后盾。看得出来,这其实是个缓冲之计,长期而言,一旦外资企业顺利进阶到新技术且逐渐发展成为主流,到时候来个回马枪,那么目前刚刚起步的大陆高世代生产线,届时也将面临今天外资企业所遇到的问题和窘境。4、大陆面板产业展露另类中国特色(1)“32是个神奇的数字”现阶段32寸LCDTV占电视市场约40%为大宗,如表9所示,而32寸面板基本上都已经是大陆厂商的天下。这主要是因为相较于其他尺寸,大陆厂商在32寸技术相对最为成熟,同时投入的产能也最多,再加上2021年4月大陆面板关税调整,32寸及以上面板取消3%的优惠关税而恢复至5%的进口关税,此举将一部分海外产能阻挡在外,也间接迫使部分海外面板厂主动撤出32寸市场,转向更大尺寸、更高性能的产品领域。接着,连续数月以来,32寸面板出现供不应求的荣景,价格甚至出现难得一见的微幅反弹。3Q22适逢32寸面板的好时机,京东方和TCL集团旗下的华星光电陆续交出漂亮的成绩单,于是开始有乐观的声音出现,认为该现象可望持续,甚至整个2022年都还能乐观以对。时序正式迈入1Q23,目前下游LCDTV渠道通路商库存约为7-8周,元旦和春节LCDTV消费所需的面板早已铺货,而春节的销售状况将可望成为去化库存的关键。除了期盼春节消费超预期之外,下游LCDTV市场其实已经进入传统淡季,面板厂此时多已开始调整产能利用率以为因应,品牌大厂对于面板拉货的力道也已减弱,占市场大宗的32寸面板价格业已出现小幅下跌。此现象可归咎于季节性因素,随着1Q23工作天数减少、消费力度下降,面板需求下滑亦为正常现象。展望未来,2022年4月份TV品牌厂即将陆续推出多款新品上市,紧接着的大陆五一传统旺季促销之前,亦可望提前产生幅度较大的拉货力道,若能如预期带动需求提升,那么市场状况也将同时跟着改善。尤其整体而言,2022年全球面板产能除了中国大陆以外,并没有新增的扩产计划,预料2022年整体面板大环境应将可望比2021年微幅好转。尽管2022年对于32寸面板仍得以乐观看待,然而因为32寸市场走的是低价策略,外加政府政策保护阻挡了不少知难而退的外资,其实已经没有多大的利润空间,国际大厂陆续撤出32寸领域,也加速大陆本土企业独强的局面。但是这是一个根本的逻辑,既然外资厂商都已没有利润空间了,那么中国大陆厂商专营32寸市场,究竟还可以吃多久时间,是一年还是两年?是更久或者更短?中长期而言,大陆企业如果不跳脱32这个神奇的数字,一旦外资“以线养线”的策略在将来的某个时点如预期奏效了,那么势必回头狙击中国大陆面板厂商,这是忧虑之处。(2)关税调整对外资施压自2021年4月1日开始,32寸以上不含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板的税率由原来暂时性的优惠税率3%恢复到5%。此前由于大陆本土TV厂商采购均依赖进口,因此将32寸以上面板税率定为3%,由于大陆本土TV厂商均自建模组厂,因此32寸以上LCM税率则为5%。随着京东方6代线、8.5代线和华星光电8.5代线的相继投产,大陆本土大尺寸TV面板自给率突破“零时代”,为保护尚处襁褓中的本土高世代产线,此次关税调整将32寸以上面板税率提高2%,和LCM税率拉平。2%的税率换算成人民币依面板尺寸不同在15-40元人民币不等,对本土TV厂商影响不大。而对外资厂商而言,由于此前和大陆本土厂商已建立起较好的合作关系及稳定的货源和品质,因此短期内可以通过摊派税率的方式来规避关税对其影响,但随着大陆本土面板产品品质趋于稳定、产能的持续提升、产品规格的日渐齐全,进口面板或LCM的税率根据需要随时可能会被进一步地提高,通过拉大本土和进口产品的价格差距来保护大陆面板产业。因此,此次税率调整可视为大陆对外资面板厂商施压的序曲,幅度虽小却意味深长。(3)反垄断宣示意味浓厚2022年元旦之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发改委反垄断局宣布,针对包括台湾地区的友达、群创(奇美)、华映、彩晶,以及韩国的三星、LG,合计处以人民币3.53亿元的面板价格垄断经济制裁。这是中国大陆首度针对境外企业进行经济制裁,显示大陆当局为维护本土企业利益,未来将会加强反垄断法执法力度,以对抗境外企业相关联合垄断的行为。此举宣示意味浓厚,就全球面板竞争态势而言,已是个重大的警讯。5、台湾遭遇大陆竞争日趋激烈(1)台湾地区优势逐渐丧失目前台湾地区是全球第二大面板生产地区,仅次于韩国,拥有全球知名的面板“两只老虎”友达、群创(奇美),和其他面板厂,如:华映、彩晶、元太,以及透过购买产线而生产TFT-LCD的胜华、凌巨。4Q10开始受到景气疲弱的影响,大尺寸面板需求不振,然而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热销下,高阶中小尺寸面板需求则是相当畅旺。由于高阶中小尺寸利润比传统大尺寸来得好,所以面板大厂纷纷减缓甚至停止新建高世代面板厂计划,转而投资中小尺寸面板及AMOLED、触控面板等新技术的研发。台湾地区仅剩友达和群创(奇美)仍生产大尺寸面板,其余皆纷纷退出大尺寸而转向中小尺寸和触控面板领域,因此造成台湾地区TFT-LCD投片面积增幅下降的局面。此外,过去台湾地区曾经try-error了些新技术,PDP曾一度盛行,最终由于其发展性不及TFT-LCD,厂商相继亏损从而渐渐退出市场,台湾PDP产业就此终结。而OLED也因为当时技术不成熟,致使厂商于2015年退出该市场,直至2019年AMOLED需求重新点燃,并且被视为可能是下一代主流显示技术,于是又再吸引各面板厂相继头入,当然群创(奇美)和友达也重新投入AMOLED研发。与此同时,中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需成长,已成为全球LCDTV最大市场。如前所述,大陆过去没有高世代线生产电视用大尺寸面板,导致本土TV厂商必须依赖进口,从而使得台湾面板供应商成为首选,加之台湾没有强势的终端电视品牌,双方自然而然形成产业垂直合作关系。目前友达和群创(奇美)LCDTV面板的出货量中分别有35-38%和43-46%是销往中国大陆。然而,京东方和TCL集团的华星光电,其8.5代线相继在2H11实现量产,中国大陆正式告别了无高世代线的尴尬局面,过去长期倚赖台湾地区和其他海外产能的情况从此有所改变。由于大陆彩电品牌企业所推出的平价产品,也都陆续改采大陆本土所生产的LCDTV面板,促使京东方和华星光电的8.5代线产能满载,其全球市占率更是提升至10.0%。而京东方在合肥新建的第二条8.5代线计划1Q14量产,近日又和重庆市政府达成协议,计划新建第三条8.5代线,且中电熊猫也和冠捷规划在南京设立10代线,预计未来3年大陆面板产能仍将有明显成长,2014年全球市占率可望进一步提升至18.5%。除了拼量产之外,在新技术的研发方面,大陆企业虽然不及国际大厂的实力和进度,但挟庞大的资金优势投入研发并且延揽国际人才,大陆面板企业在LTPS和AMOLED等技术方面亦有着墨,和台湾地区相关企业的的竞争日趋激烈。(2)新技术之争台湾暂时领先台湾地区目前有7家面板企业,共40座面板厂;中国大陆有6家,共13座面板厂。台湾企业已步入成熟期且暂时不再新建新生产线,大陆则处于快速扩张期,到2014年将陆续建成5座8.5代线,且持续投资热情不减。台湾地区以群创(奇美)和友达产能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先进,大陆则以京东方产线最为全面、产能最大,对台湾厂商的威胁最大,尽管目前其规模还难以超越台湾两家企业。海峡两岸皆投入VA和IPSTFT-LCD相较同类其他产品来说有一重大缺点,那就是视角小。弥补这一缺憾的两项技术分别为垂直配向的VA和水平配向的IPS广视角技术。在VA部分,由于制程难度较低、良率高,VA面板受到广泛应用,友达、群创(奇美)、三星、夏普等均采用VA技术,而LG则选择发展IPS技术,因此,LCDTV的主流广视角技术为VA技术。而在IPS部分,全球热销的iPhone采用IPS面板掀起一阵风潮,使得IPS成为高阶小尺寸TFT-LCD的广视角主流技术,平板电脑和NB之中尺寸广视角TFT-LCD主要也是使用IPS技术,该技术随着应用面的拓展变得日益重要。拥有IPS技术的面板厂商,预料将比采用VA技术的面板厂商更具优势,因为IPS能够应用在小尺寸智能手机、中尺寸平板电脑和NB,以及大尺寸LCDTV,应用范围远比VA技术来得广泛。但拥有的技术积累越多,对于竞争优势还是有所挹注的。如表10所示,在台湾地区同时拥有VA和IPS技术的面板厂商只有友达和群创(奇美),其余都是发展IPS广视角技术;在中国大陆,京东方仍将是台湾企业可敬的对手,对台湾地区最具威胁。中国大陆LTPS仍须仰赖引进台湾专才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友达和群创(奇美)是台湾唯二可以量产LTPSTFT-LCD的面板厂商,也是两岸LTPSTFT-LCD的主要供应商。京东方、天马微电子与天亿显示科技等大陆面板厂商正在新建4代以上产线,若良率能够达到量产水平,则2022年后产量有可能会超越台湾厂商。不过现阶段大陆厂商的研发实力较得依靠从台湾吸引的专业人才。台湾企业在IGZO仍然领先做为一项真正考验面板厂商研发能力的技术,IGZOTFT制程参数需要根据产线状况进行调整,技术难度高,大陆厂商的研发能力同台湾的友达和群创(奇美)相比仍有差距,面板“双虎”在此项技术上仍将在两岸居领先地位。大陆2014年AMOLED将超过台湾地区我们在前面已详细介绍了AMOLED技术及其发展情况,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大陆面板厂商在都已开始研发并新建产线,但由于技术研发仍有难度,需要依靠台湾的专业人才提供技术支持,2014年后AMOLED产业规模有望超过台湾地区。触控面板领域台湾仍然较强由于iPhone采用投射式电容触控面板,使得原本以电阻式触控面板为主的台湾厂商纷纷投入投射式电容触控面板的研发和量产,占得先机。虽然大陆厂商起步较晚,但大陆市场的特殊需求拉到了大陆面板厂商的出货量,这一特殊需求即为林林总总极为盛行的山寨品牌手机和平板电脑所形成的山寨机产业对触控面板的大量需求,由于其采用低价策略,采用的也是被中高端机淘汰的电阻式触控面板。OGS正受到台湾厂商的大力追捧,其优势在于可用面板厂Array或CF制程设备生产,而大陆厂商目前较领先的技术为G/F/F结构投射式电容触控面板。但由于ITO导电膜尺寸有限,G/F/F投射式电容触控面板只能于低世代线生产。大陆厂商中从事这一领域的厂商数量较少,且产能满载,较为触控式面板的机率小,暂时难以与台湾厂商进行抗争。长信科技虽已开始OGS的研发,但由于没有相关经验,量产时间推迟,但OGS这一趋势已是外挂式投射式电容触控面板的终极发展,若要持续保持竞争力,厂商只能始终追赶新技术的发展趋势。目前大陆厂商还没有从事In-Cell的研发,只有天马微电子宣布了发展计划。研发难度高使得In-Cell成为两岸厂商之间的技术瓶颈。七、LCDTV面板的光环将逐渐逝去之前提及,受到NB销售不佳、台式电脑Monitor裹足不前、除了大陆独强的32寸LCDTV之外,其他尺寸LCDTV销售趋缓,整体而言2021年LCD面板产业景气并不理想。回顾2021年,1H12受到日本节能补助结束、欧洲发达国家出货衰退,以及中国大陆五一销售平淡等不利因素影响,LCDTV出货量为8,683万台,较1H11衰退了2.0%;2H12受低价LEDTV与SmartTV新机推出、伦敦奥运会,以及中国大陆“节能惠民”政策刺激,2H12的出货量上探至1.2亿台,较基期偏低的1H12增长37.3%。然而2021年全年的结果是,全球LCDTV仅较2020年成长1.3%。整体而言,尽管新兴市场如中国大陆、泛亚洲、拉丁美洲等地区LCDTV出货畅旺,然而成熟市场如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地,销量却是的持平或衰退的,在一增一减相互抵销下,2021年LCDTV的全球出货量仅为2.1亿台,较2020年仅微幅增长1.3%。某种程度这已经说明了大尺寸LCD面板已经出现疑虑,过去耀眼的光芒也逐渐退去,展望20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