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四)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_第1页
微专题(四)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_第2页
微专题(四)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_第3页
微专题(四)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_第4页
微专题(四)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专题(四)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01目录系统认知(一)——正确认识和看待生态环境问题02系统认知(二)——跨境污染物转移与国家安全03命题新视角——碳汇系统认知(三)——碳排放与国际合作0401系统认知(一)——正确认识和看待生态环境问题(2022·湖北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条子泥湿地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盐城滨海湿地核心区,拥有面积广阔的潮间带滩涂,是众多候鸟迁徙途中的理想栖息地。每年春秋迁徙季,大量候鸟在此停歇。但由于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候鸟栖息地严重减少。为给候鸟就近找一块合适的歇脚地,当地将靠近海边原用于围垦养殖的720亩(1亩≈666.67m2)鱼塘,经过生态修复和改造,变成了能够满足各种候鸟需求的高潮位栖息地。“720高地”建成后来条子泥停留的鸟儿越来越多,候鸟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图1)。图2示意条子泥湿地位置。

[典题感悟](1)分析导致当地候鸟栖息地减少的原因。(2)说明“720高地”建设与维护的具体做法。(3)该地恢复鸟类栖息地的成功实践,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和湿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请你拟定一个经验总结提纲。[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候鸟栖息地减少,因此需要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角度分析作答。结合材料可知,建设“720高地”目的是将其改造为可以满足候鸟栖息所需的高潮位栖息地,说明原栖息地可能被淹没,因此可推测自然原因为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方面可能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占用了栖息地,包括围垦、养殖等,以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鸟类食物来源不足。第(2)题,“720高地”的改造建设是为了满足候鸟在高潮位时的栖息需求,结合材料中改造鱼塘为高潮位栖息地可知,需要改造地形、恢复生态、建设候鸟栖息地自然保护区,建成“720高地”。再通过生态修复和生态管理维持后续栖息地的生态稳定。加强生态修复,比如增加海洋生物资源汇入和植被覆盖率;加强生态管理,组织农业生产要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要求,净化养殖用水,确保达标排放。第(3)题,结合材料中栖息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再按照时间顺序,将具体做法进行总结和拓展,形成逻辑性强的提纲即可。[答案]

(1)海平面上升,涨潮时水位升高,淹没栖息地;植被减少,候鸟食物来源不足;农业围垦占用湿地,沿海地区的盐业、渔业、旅游业等行业发展导致栖息地受到破坏。(2)“720高地”的建设:对720亩鱼塘进行地形改造、湿地修复、环境整治,建成“720高地”。“720高地”的维护:加强生态修复,可以增加海洋生物资源、增加植被覆盖率;加强生态管理,可以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要求组织农业生产,养殖用水净化后确保达标排放。(3)对当地栖息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栖息地面积减少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条子泥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为核心,保护滨海种质资源库和湿地生物的多样性,修复滨海生态湿地;通过观鸟、护鸟以及科普宣传,提高普通民众保护滨海湿地、重要水禽栖息地的生态意识,同时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持续维护。(一)生态破坏问题的分析思路1.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1)湿润地区+地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2)湿润地区+地表植被破坏——泥石流和滑坡。(3)干旱的农业区+不合理的灌溉——次生盐碱化。(4)牧区+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土地荒漠化。(5)干旱农耕区+过度引水灌溉——土地荒漠化、盐碱化。[归纳拓展]2.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地形海拔、地势起伏状况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气候气温、降水、风力、风向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河流河流流量的大小、侵蚀强度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土壤土壤特性会影响区域生态环境植被植被破坏会引发多种生态环境问题(2)人为原因①农业结构单一或不合理,会导致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遭到破坏。②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如柴草的大量使用,会导致植被破坏;过度开垦、秸秆不能还田,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3.制定综合治理的思路(1)首先分析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然后从减弱或消除那些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的影响角度分析对策。(2)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退田还湖。(3)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相结合。(二)环境污染问题的分析思路1.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1)找污染源:分析某种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污染主要从该生产(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建设等)、生活活动过程中每个环节考虑是否造成污染及造成的污染物是什么。(2)看促进污染形成的自然因素:如水体的自净能力、地形的封闭程度、大气的稳定程度、热量条件等。2.环境污染整治类试题的分析思路(1)降低污染物浓度——稀释:如加强水体交换;处理:如污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2)减少污染物数量——减少排放:如提高资源利用率;回收利用:如固体废弃物的分类回收。(3)政府、公众参与——法律法规:如严禁乱扔垃圾;环境意识:如加强环保宣传。3.常见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处理措施近地面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可产生臭氧,臭氧浓度达到100μg/m3即可能产生臭氧污染,危害人类健康。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夏季臭氧浓度和太阳总辐射强度的典型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考法集训]1.该城市可能是(

)A.乌鲁木齐市

B.成都市C.杭州市

D.哈尔滨市2.下列应对臭氧污染的措施可行的是(

)A.限制电能汽车出行

B.午后锻炼强身健体C.实行污染监测管控

D.关闭所有的化肥厂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城市在北京时间13时左右太阳辐射强度最强,为地方时12时,计算可知该地位于105°E附近,结合选项可判断,应为成都市,B正确。第2题,由材料“近地面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可产生臭氧,臭氧浓度达到100μg/m3即可能产生臭氧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可知,实行污染监测管控可减少臭氧污染的发生,C正确。(2023·葫芦岛二模)吉首蒲儿根,种群极度稀少,仅在德夯流沙溪流沙瀑布下形成优势种群(湘西武陵山德夯风景区)。德夯为半封闭式“V”字形峡谷,深达数百米,谷内光照时间、温度和湿度均与外界有显著差异。根据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其濒危级别达极危,繁殖和延续受到威胁。下表是德夯风景区气候特征以及吉首蒲儿根的生长环境。据此完成3~5题。年均气温介于12—23℃之间,平均为17℃湿度94%—96%土壤黄红壤,pH值为6.8左右年降雨量1200—1600mm全年日照1400h左右开花期3—5月3.吉首蒲儿根生长需要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是(

)A.阴暗高湿

B.地势崎岖C.土壤肥沃

D.光照充足4.导致吉首蒲儿根物种濒危的直接原因可能是(

)A.种子落水错失萌发条件 B.开花期短结实率较低C.人为过度干扰生存环境 D.瀑布环境传粉效率低5.下列对吉首蒲儿根的保护措施可行的有(

)①组培快繁,建立苗圃②扩大人工种群③风景区实施封闭管理④建立种群信息库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3.A

4.C

5.B

解析:第3题,由表可知,吉首蒲儿根的生长环境湿度为94%—96%,全年日照1400h左右,平均一天不足4小时可以看出,吉首蒲儿根生长需要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是阴暗高湿,A正确,D错误;瀑布下形成优势种群,主要对应的环境特征是高湿而非地势崎岖,B错误;黄红壤相对贫瘠,C错误。故选A。第4题,结合材料可以看出,其生长要求严苛,人类活动过度干扰生存环境,使吉首蒲儿根物种濒危,C正确;种子落水错失萌发条件、开花期短结实率较低、瀑布环境传粉效率低都是一直存在的现象或条件,并不是导致目前变为濒危的原因,A、B、D错误。故选C。第5题,对吉首蒲儿根的保护措施可行的有组培快繁,建立苗圃、扩大人工种群、建立种群信息库,①②④正确;风景区实施封闭管理不现实,③错误。故选B。02系统认知(二)——跨境污染物转移与国家安全(一)跨境污染物转移的形式形式后果空气、水体流动使一国发生的污染扩散到邻国或周边地区贸易把可利用的污染物作为商品输送到远离所在国或地区的欠发达国家或地区投资发达国家将落后的重污染设备、技术和行业等转移到本国区域之外[归纳拓展](二)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1.自然因素导致的污染物跨境转移随空气和水自然流动,没有明确目的地,临近或不临近的国家或地区都可能受到影响,污染物的污染范围大。2.人为因素导致的污染物跨境转移3.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危害特点危害直接性污染当地水源和土壤,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加重,并危害人们的健康长期性产生连锁反应,引发区域性环境危机全球性长期积累对全球环境造成危害4.防控措施项目内容国际贸易充分利用国际公约与污染物出口国或地区进行交涉,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环境权益制度建设逐步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控制,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资源利用全面提升国内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水平,逐步补齐国内资源缺口公众参与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的良好氛围(2023·青岛二模)2021年4月,日本政府单方面宣布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125t核废水分批排放到太平洋。为了处理这些核废水,日本政府曾讨论过蒸发释放、电解排放、稀释入海、地下掩埋以及注入地层五种处理方案,但最后选择了排入大海。据此完成1~2题。[考法集训]1.日本政府最后选择将核废水排入大海,其主要原因是该方案(

)A.投入少

B.技术要求低C.耗时短

D.安全系数高2.日本核废水入海极易引发国际争端,其主要原因是(

)A.福岛及其周边海域将遭受二次伤害B.核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无法完全消除C.核污染将随洋流漫延至太平洋沿岸国家D.海洋物种减少导致海洋产业链发展受阻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相比于其他的核废水处理方案,将核废水排入大海投入的成本更少,A正确。第2题,海洋具有连通性,核废水入海后会在洋流的作用下不断扩散,核污染会漫延至太平洋沿岸国家,威胁各国人民生命健康,此种做法易引发国际争端,C正确。2021年1月1日,我国《关于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有关事项的公告》正式实行,明确禁止以任何方式进口固体废物,禁止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下图为我国2015—2020年固体废物进口量统计图。读图,完成3~4题。3.图中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进口固体废物(

)A.经大洋环流扩散

B.受全球化影响减弱C.数量上逐年增多

D.减少速度先慢后快4.为了防范固体废物跨境转入,目前我国应(

)①禁止境外输入②加强对源头监测③加强国际合作④加强无害化处理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3.D

4.A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知,我国2015—2020年固体废物进口量总体呈减少趋势,2015—2017年减少速度较慢,2017—2020年减少速度较快,D正确,C错误;由图文材料看不出近年来我国进口固体废物经大洋环流扩散,或受全球化的影响,A、B错误。第4题,为了防范固体废物跨境转入,目前我国应禁止境外固体废物输入,并且加强国际合作,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和转移,①③正确;加强对固体废物源头的监测和无害化处理与防范其跨境转入无关,②④错误,A正确。03系统认知(三)——碳排放与国际合作(一)掌握碳排放原理的分析思路1.碳循环的过程分析[归纳拓展]2.碳排放增多的原因分析(二)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类”题目的分析方法1.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分析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分析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可从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海平面、海岸带、水循环、极端天气等)和人文环境(农业、工业、政治、经济、贸易、外交、人体健康等)的影响两大方面分析,再从有利和不利影响两个层面进行描述。3.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策略(三)国际合作中的碳交易产生根源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需要治理,而治理温室气体则会给企业造成成本差异;既然日常的商品交换可看作是一种权利(产权)交换,那么二氧化碳排放权也可进行交换;由此,借助碳排放权交易便成为市场经济框架下解决污染问题最有效的方式。这样,碳交易把气候变化这一科学问题、减少碳排放这一技术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一经济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市场机制来解决这个科学、技术、经济综合问题基本原理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费用获得另一方碳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2023·龙岩模拟)“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我国已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图表示1997—2017年我国碳排放演变趋势。据此完成1~3题。[考法集训]1.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应对的环境问题是(

)A.臭氧层空洞

B.气候变暖C.酸雨

D.物种灭绝2.关于我国各地区碳排放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部地区的碳排放量最多B.西部地区的人均碳排放量最多C.中部地区的碳排放量最少D.东北地区的碳排放量增速加快3.下列措施中,可帮助我国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的有(

)①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②提高能源的利用率③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④大力发展低碳产业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1.B

2.A

3.D

解析:第1题,人类生产生活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强了大气的保温效应,使全球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因此该方案应对的环境问题是气候变暖,B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东部地区的碳排放量最多,东北地区的碳排放量最少,A正确,C错误;各地区人均碳排放量的信息无法从图中获取,B错误;2011年以来,东北地区碳排放量没有明显变化,D错误。故选A。第3题,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可以减少能源消耗总量,从而减少碳排放;低碳产业是以低能耗为基础的产业,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可以减少能源消耗,从而减少碳排放;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属于实现“碳中和”的措施;综上,①②④正确,③错误。D正确。故选D。人类活动产生的大规模能源消费碳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之一,深刻影响着地表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极为突出。如图示意2000—2018年黄河流域碳排放变化趋势。据此完成4~5题。4.下列关于2000—2018年黄河流域碳排放变化趋势,叙述正确的是(

)A.黄河流域碳排放总量大,增长速率持续上升B.上游碳排放量占比呈上升趋势,能源利用效率提高C.中游碳排放量占比最高,经济对能源依赖性强D.下游碳排放量占比先降后升,地区经济结构优化5.下列关于未来黄河流域低碳发展的措施,合理的是(

)①制定差异化减排政策,尽快实现碳达峰②鼓励创新与绿色发展,淘汰高耗能工业③控制人口规模与城镇开发,减少碳排放④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答案:4.C

5.D

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2000—2018年黄河流域碳排放总量持续上升,但增长速率呈现下降趋势,A错误;2000—2018年上游碳排放量占比整体呈上升趋势,原因是上游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能源消耗拉动了碳排放量的增长,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应有利于碳排放量的降低,B错误;由图看出,2000—2018年中游的碳排放量占比均最高,主要原因是中游晋陕地区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基地之一,经济对能源的依赖性强,伴随着煤炭工业的迅速发展,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量高,C正确;由图看出,下游碳排放量占比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与当地经济转型发展、经济结构优化密切相关,D错误。选C。第5题,黄河流域作为以河流串联的流域生命共同体,需协同发展,统筹规划,根据上中下游的特征,制定差异化减排政策,尽快实现碳达峰,①正确;黄河中游以能源工业为主的地区是黄河流域的重点减排区域,应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④正确;在当前“双碳”目标下,能源富裕地区使用的是风电、水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高耗能产业同样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不能“一刀切”淘汰所有高耗能工业,②错误;黄河流域减排政策的实施需从流域发展的视角出发,在保持经济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实现流域低碳、绿色发展,全流域控制人口规模和城镇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悖,③错误。选D。04命题新视角——碳汇(一)碳汇的含义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拓展认知](二)固碳的方式(碳汇类型)1.森林碳汇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当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森林是陆地生态碳汇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2.草地碳汇草地碳汇主要将吸收的二氧化碳固定在地下的土壤当中。相比森林,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较低。长期以来,我国草地受到过度放牧、开垦和人为活动干扰,植被循环转换较快,地表凋落物的积累量较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固碳能力相对更强。随着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尤其是退化草地的固碳增量更加明显,因此可充分发挥草地的固碳作用。3.耕地碳汇(很少一部分)耕地固碳仅涉及农作物秸秆还田固碳部分,原因在于耕地生产的粮食每年都被消耗了,其中固定的二氧化碳又被排放到大气中,秸秆的一部分在农村被用作燃料,只有作为农业有机肥的部分将二氧化碳固定到了耕地的土壤中。

4.海洋碳汇海洋是除地质碳库外最大的碳库,也是参与大气碳循环最活跃的部分之一,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效应方面作用巨大。海洋碳汇方式:海洋物理固碳、深海封储固碳、海洋生物固碳、海滨湿地固碳等。(1)海洋物理固碳海洋物理固碳,是指通过海洋“物理泵”的作用,使海水中的二氧化碳—碳酸盐体系向深海扩散和传递,最终形成碳酸钙,沉积于海底,形成钙质软泥,从而起到固碳作用。这种海—气界面的气体交换过程以及二氧化碳从海洋表面向深海输送的水动力过程被称为“物理泵”。(2)深海封储固碳水体温度的变化会影响海水中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因此,冬春季海水低温期是吸收二氧化碳的“碳汇期”。碳在海流的作用下不断被带入,达到固碳的效果。(3)海洋生物固碳海洋生物固碳,是指通过海洋“生物泵”的作用进行固碳,即由海洋生物进行有机碳生产、消费、传递、沉降、分解、沉积等系列过程,从中实现“碳转移”。海洋中的藻类、珊瑚礁、贝类等都有很强的固碳能力。(4)海滨湿地固碳我国滨海湿地面积约为6万平方千米,常见的滨海湿地有河口三角洲、滩涂、红树林、珊瑚礁等。在沿海盐沼,大米草和互花米草是主要的植物类型,它们作为固堤造陆植物引入我国,如今已遍及沿海盐沼。涨潮水流经过植物群落后,水流能量大量减弱,水中所挟带的大量颗粒物沉降,而在落潮初期的水流速度小,无法使滩面沉积物发生再悬浮,加大了沿海盐沼的沉积速率,从而实现了固碳的目的。(2023·东营二模)土地的利用方式变化会引起“碳源”和“碳汇”的变化。下表示意2000—2010年鄱阳湖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量(单位:104t)。据此完成1~3题。[热点集训]年份耕地林地草地水域200044.05-27.75-0.16-10.58200543.53-28.24-0.15-10.65201043.10-28.19-0.13-10.78年份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碳排放总量碳源与碳汇的比值2000426.31-0.03431.8512.212005752.89-0.03757.3520.3920101190.41-0.031194.3731.521.能够增加“碳汇”的自然过程是(

)A.岩石圈的沉积过程

B.大气圈的受热过程C.绿色植物的呼吸过程

D.地下煤层的自燃过程2.鄱阳湖区“碳汇”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

)A.耕地

B.林地C.草地

D.建设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