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声音的传播的说课稿10篇声音的传播的说课稿篇1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令我们心旷神怡,可恶的噪声却可能干扰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我们心情烦躁。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关声音的知识呢?好,那么就请允许我做一名导游,伴随同学们来探究声音知识的宝库吧!
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媒体播放机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向学生展示乐曲的波形图,使学生感到惊奇;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常见的声音,请学生思考这些声音都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活跃思维。接下来,再通过声波枪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声音居然会和现代战争中的高科技联系在一起。目前,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声波枪,它可不是普通的枪,因为它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而且它专门用来袭击人类,被袭击者往往会感到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说机枪大炮来得更光明磊落的话,声波枪则显得有些暗箭伤人。为什么呢?因为声波枪所发射的声波不在我们人耳的听力范围之中,它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来去无踪。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则消息后心里会不会感到紧张?我们暂且不去考虑美国人要拿声波枪去对付谁,但是,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我们能够束手无策吗?大家有没有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作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我们还没有能力去主动进攻,那么,我们今天就象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
这时,便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教师接着提示:
《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声波枪如此厉害,要想有效地防御它,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声波?声波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身边来的?
板书: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实验探究讲解新课(35分钟)
1、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7分钟)
这个活动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动(3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以后,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并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发声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最有创意。
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用手指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
思考:
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使物体发声,教师参与讨论,适当给予提示或引导。然后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表示赞赏和鼓励。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头,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
(2)小结(1分钟):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板书: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交流(2分钟):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
注意: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学生难以调动,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①动物的发声方法:鸟类是怎么发声的?蝉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和苍蝇发出的“嗡嗡”声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②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音?
(4)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及时巩固所学知识(1分钟)。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早期机械唱盘表面的放大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唱片表面上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漕,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漕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盘记录声音的方法。
2、通过类比引出声波的概念(2分钟)
教师重复刚才得出的结论,提出新的问题: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是如何向远处传播的?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水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水滴落入水中时出现了什么现象?水波是怎样产生的?(水滴使平静的水面发生了振动,形成了水波。)能否以水波作一个类比,思考一下: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可能会以什么形式向远处传播?
板书:2、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3、创设情境、提出假设,通过分组实验加以验证,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35分钟)
(1)提出问题,激发思维(4分钟)
有了上面这些知识,我们现在就来研究一下怎样防御声波枪。假如声波枪所发出来的声音正无声无息地向我们袭来,我们怎样才能把自己保护起来呢?注意:声波枪所发出来的声音我们人耳听不到,但它却仍然能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教师动员学生大胆猜想: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防御声波枪?
学生可能提出的办法有:
①用隔音材料做成盾牌(教师评议:声波枪所发出的次声波很特殊,它在传播的过程中损耗很少,用一般的材料很难吸收,到现在还没有攻克。)
②将声波枪发出的声波反射回去(教师评议:把次声波反射回去或想办法对它进行干扰,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但是,我们这些中学生暂时还没有能力去进行研究。)
③潜入水中,用水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④进入真空,用真空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⑤用固体物质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2)分析方案,提出假设(2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对同学们提出的方法加以分类,区别对待(前两种方法尽管偏离了我们的课堂研究方向,教师也要向学生简要解答一下,并予以鼓励,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探究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上来,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假设:
假设一:固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二:液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三:气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四: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分组实验,验证假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一定正确呢?不是,那么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动手实验。现在我们就分成三组来研究这个问题:第一组验证固体能否传播声音,第二组验证液体能否传播声音,第三组验证气体能否传播声音。
教师分组发放实验器材,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相互协作,搞好配合。
教师提示:不管我们研究的是哪一个问题,都要尽量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例如在验证固体能否传播声音时,要尽量避免液体、气体影响到我们的实验;同样,在验证液体能否传播声音时,要尽量避免固体、气体对我们实验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在科学上叫做控制变量法。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相互交流,得出结论(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请各小组推荐1-2名代表,从三个方面交流实验感受。(1)你的假设是什么?对不对?(2)你是如何验证的?(3)你的结论是什么?同学们在说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可以创造性地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或者想出其它办法,只要能验证自己的假设就可以了。
学生代表交流验证过程时,教师给予适当引导,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结论: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板书:3、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5)联系生活,巩固新知(5分钟)
气体可以传播声音。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和动物传递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地球上的动物大多数都具有听觉。而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就只能通过无线电交流。
液体也可以传播声音。在河边钓鱼的人最怕别人在旁边追逐打闹,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诗《小儿垂纶》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意思是说:一个小孩儿学大人们钓鱼,侧着身子坐在水边的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手,因为害怕惊跑了鱼而不敢回答。
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据说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30多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耳疾,听力完全丧失,但是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将木棒的另一端顶在钢琴的键盘上感受旋律,继续自己的创作。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让学生感受美妙的旋律。
现在同学们听到的《田园交响曲》就是贝多芬在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这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表达了作者丧失听力以后对大自然深沉的眷恋之情,与《命运交响曲》一起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交响曲之一。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经历种种挫折和不幸,但是,只要我们能像贝多芬那样,不向命运低头,敢于迎接挑战,就一定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教师指出:虽然我们刚才的假设都是错误的,但我们却通过
实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无法找到材料来阻断次声波的。那么,我们用什么办法才能防御声波枪呢?
教师演示真空铃实验(3分钟):有空气时,发声体发声,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当用抽气筒抽出部分气体以后,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变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推导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
板书: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教师提出问题:假如现在有人要用声波枪向我们袭击,我们该怎样防御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在我们周围设立一道真空。教师讲述一个小故事:1995年,美国士兵在索马里使用了一种高粘度的泡沫,企图将示威的群众粘在地上,但是聪明的索马里人却很快地发现,只要在地上铺上报纸,人就可以大摇大摆地走过去,让花费了巨资来研制泡沫的美国人无可奈何。现在,美国人又研制出了新式武器──声波枪,但是,我们这些只有十几岁的中学生,仅仅用了半节课的时间,就想出了防御的办法,不知那些美国人听到这些消息后,会做何感想?同学们是不是特别有成就感哪?
4、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声速(2分钟)。
创设情境:有时候会在电影里看到这样的画面,演员的口型与我们听到的话不同步,我们听到的声音比演员的口型慢了半拍。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把声音在每秒种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种物质中的声速表。教师引导学生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从表中可以看出,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思考: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时,让士兵头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觉,可以及时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则记载与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吗?
三、回顾总结、重温要点(2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在这节课里,同学们象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去探究,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帮助我们解决了很重要的实际问题。我想每一位同学都有成为科学家的可能,假如我们从现在开始,能始终保持探究科学的兴趣和激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牛顿、伽利略和钱学森将会在我们当中再次出现!
四、想想议议、活跃思维(2分钟)
1、敲打桌子时,听到了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2、通过查阅教材中的声速表我们可以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但是同学们能不能想出其它办法来测量一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说出你的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提示,以降低难度:①请同学们按照以下思路进行探索: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你准备用什么办法测量这些量?测量这些量时需要用到哪些器材?②同学们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声源离人耳的距离要适当,不宜过近。测量时间的工具也要尽可能地精确。③每个小组认真讨论后,共同设计一种实验方案,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一下,看看哪一组的办法最好。
五、布置作业、巩固升华(1分钟)
作业:教材p1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1、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2、教研组发言
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案例反思
4、模板。设计与反思
5、物理案例教学反思
声音的传播的说课稿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每一部分都是以问题开始,通过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在声音的传播部分,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进而通过实验与分析,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现象之一,但学生对声现象的认识大都属于生活层面的感性认识。另外,由于初二学生刚刚接触“科学探究”这种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能力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声现象的感性认识,在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基础上,使他们经历提出问题、制定简单的实验方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等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以及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并最终将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问题—思考—探究实验—结论”的实践过程,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的意识;
2.在分析实验现象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传播需要的介质;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条件,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五、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及分组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主要用到的教学方法有: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观察对比法、转换法。
六、教学资源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杯、水、纸片、鼓(桌面)、白纸、铅笔、长条桌、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电铃、多媒体课件和动画。
七、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让学生聆听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声音。
媒体播放:优美的鸟叫声、动物大象的怒吼声、潺潺的流水声、电子琴声和优雅的钢琴声等。
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探究新知
1、声音的产生
探究活动1:
(1)发出“啊——”的声音,同时用手摸喉部;
(2)用桌面上的任何一种东西,想办法让它发声;
(3)正在发声的音叉与不发声的音叉有什么不同。
提醒学生注意:
(1)你在听到声音的同时,看到了或感觉到了什么?
(2)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实验器材: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发声体的共同特点:都在振动。
如:鼓面振动——嘭嘭响
树叶振动——哗哗响
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1)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
你能想办法间接观察发声体非常微小的振动吗?
实验器材:水杯、水、纸片、鼓(桌面)、长条桌
例:桌面的振动可以通过观察桌面纸屑的跳动或者桌面上水杯中水面的波动来间接观察发声体非常微小的振动,这就用到了转换法。
2、声音的传播:
教师提问:在声源发出声音和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中,声音经历了怎样的传播过程?宇航员在月球上如何交谈?
探究活动2:
真空可以传声吗?
实验器材:真空罩、抽气机、电铃
实验步骤:
(1)把电铃调至响振状态,然后轻放于真空罩中,用抽气机将空气逐渐抽出,仔细听铃声的变化和观察电铃的振动情况;
(2)去掉抽气机,逐渐打开阀门,逐渐放入空气,仔细听铃声的变化和观察电铃的振动情况。
实验现象与结论:
随着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减弱;当真空罩内逐渐处于真空状态时,虽然观察到电铃在振动,却听不到铃声;打开阀门放入空气,铃声逐渐增强,由此可见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传播的条件:有介质
(1)介质指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物质;
(2)固体、液体、气体均能传播声音。
注意:真空不能传声。
教师提问: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教师引导:以击鼓为例
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跟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声音传播的形式——声波
3.声速
教师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立刻就能听到声音。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继续提问:
(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通过以上问题学生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学生讨论: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
声音传播的速度:
(1)声音在固体(金属)中传播最快,在气体(空气)中传播最慢。
(2)v声=340m/s(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受温度的影响。
(4)回声: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三)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声音
C.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D.物体振动停止,有可能还在发声
2.在敲大钟时,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还会“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A.“余音”是我们听到的钟声的回声
B.大钟还在振动
C.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四)课堂小结
1、基本知识
(1)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5)声速
2、基本技能:
会用转换法分析物理问题。
3、基本方法:
观察法、对比法、转换法
声音的传播的说课稿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通过实验、观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聆听不同动物的发声,认识动物不同的发生方式。
教学重点
观察和发现物体发生的共同特征,分析和归纳物体发生与振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将物体发生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实验记录表、教学ppt。学生材料:塑料袋、钢尺、音钹、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感知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刚刚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生活中到处都有声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些是什么声音,传递了什么信息?
2.播放音频:闹钟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打雷声。
3、提问:这是什么声音,这个声音表达了什么意思?
4、学生汇报所听到的声音,以及这个声音表达的意思。闹钟声-起床时间到了汽车喇叭声-有汽车来了,注意安全狗叫声-有陌生人来了
5、小结:看来,声音可以向我们传递信息,不停的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6、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一)通过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运动有关
1、提问:(出示保鲜袋)同学们,刚刚听了那么多声音,现在你能用保鲜袋制造一个声音吗?
2、提问:你有什么办法?
3、(示范)学生代表说一说:准备用什么方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
4、全班活动,要求:看谁的发现最多;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
5、教师控制:开始!—停!
6、提问:谁能把你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用一个“动词”概括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的动作方式,是什么?
7、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动词”。
8、交流:通过敲、打、拍、吹、摩擦等动作方式都可以使塑料袋发出声音,不同的方式都可以使物体运动产生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追问:现在你认为物体必须怎样才能发出声音?
2、学生交流讨论
3、谈话:(出示实验器材)为了研究这个问题,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样实验器材。仔细看看都有些什么?这些物体不动时,它会发出声音吗?你有什么办法分别让它们发出声音呢?
4、学生观察实验器材并思考,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的方法。讲解实验方法并出示实验记录表
5、教师随机指导,完善并讲解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6、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因此,要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和总结:一个物体发声时,它的运动轨迹有什么变化?
7、讲解实验记录单并举例示范。举例: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感受。我们可以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喉咙在发声时的运动轨迹。
活动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产生的原因我的验证过程
8、ppt出示实验要求:看,发声物体有什么现象产生?摸,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发声物体,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运动。画,画出发声物体发声时的运动轨迹。说,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9、实验:按要求进行下面5个发声实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跟着它发声时的运动轨迹来画图,完成记录单。
10、小组汇报,教师适时作出引导,使学生注意观察发声物体运动轨迹的变化。
11、提问:通过这几个活动,对于“物体必须怎样才能发出声音?”你有什么想法?
12、学生思考并回答。(预设学生回答,上下左右快速运动)
13、小结:物体受力以后,上、下、前、后、左、右做快速地来回往复运动,我们称之为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
14、谈话:既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会消失吗?是不是这样呢?怎样改变上面的实验去证明?哪位同学来试试?
15、学生示范如何使发声中的音钹、钢尺、喉咙、矿泉水瓶停止振动。
16、交流:通过刚才实验,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17、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三、运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原理,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现象
1、描述: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这些振动有时还能带来很奇妙的现象(展示音叉和水鼓)
2、演示1:依次走到部分同学耳朵边,用锤子敲击音叉的侧面。演示2:用鼓槌敲击鼓面
3、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4、学生回答。(声音)
5、思考1:敲响音叉后,接近水面,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思考2:在鼓的表面倒上一点水,用鼓槌敲击水鼓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6、教师演示音叉激水,敲击水鼓
7、追问:物体的振动带来了什么神奇现象?你如何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刚才的现象呢?
8、学生汇报。
9、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四、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
1、谈话:物体振动能够产生声音。那么,大自然中的动物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发出声音的呢?
2、播放视频《动物的叫声》。
3、交流:通过刚才的视频,你了解到了什么?
4、学生汇报,教师PPT总结哺乳动物、昆虫、鸟类、蛇类、鱼类发声的方式。
5、小结:无论人、动物、还是生活中的各类物体,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五、拓展应用
1、拓展练习:解释贝多芬的的故事:晚年利用振动感受音乐。
2、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谈话: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声音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六、课堂小结
声音的传播的说课稿篇4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
[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
[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音的传播的说课稿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中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声音的世界
学生阅读图3-1~3-4,(或播放此类声音),让学生感觉声音的世界。补充一例:大家知道吗,有一种笑树,风一吹,笑树就能发出声音?
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
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大家先来做个实验:请每位同学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引导学生举例: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鸟鸣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青蛙鸣叫中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总结:由观察和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各种乐器在演奏时都是通过相应部位振动而发声的。
三、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提问: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
演示实验“声音的传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声音逐渐减小,最后消失)。说明: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观察图3-11,另外,同学们在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许多的声音。说明:水可以传声。
学生小实验3-12:说明:木头可以传声。
总结:空气、水、木头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可见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声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学生阅读图3-13(人耳的结构):振动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引起鼓膜的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的声音。
对照表(声音在常见物质里的传播速度),分析: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是
V固V液V气
在1标准大气压下,15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340/s。
四、回声
学生阅读信息窗——“天坛回音壁”,介绍,如果要听到回声,时间间隔至少要0.1秒。
回声可加强原声,或测量距离。
五、本节小结,作业:1,2题。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成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七、教学后记
声音的传播的说课稿篇6
一、设计思想
作为有趣的“声现象”的一节,要让学生体验到各种美妙的声音。在体验和探究中学会物理,从而由生活上升到物理,体现“生活——物理——社会”的理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能力。借助于体验、探究、观看视频、自主学习等方式,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章是学生构建“物理既有趣又有用”这一思想的重要章节,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声音特性”、“噪音”和“声音传递信息与能量”的基础。没有这一节有效的知识构建和能力储备,学生很难理解“声音传递能量”和“噪音的危害与控制”。
初三学生刚接触“声现象”,他们有大量关于声音的生活经验的见识与积累。但是他们缺乏对声音的理性认识。本节课就要试图为学生构建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论基础;为他们构建“波”的概念打基础。他们特别乐于探究,所以我采用合作探究、小组交流、欣赏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完成内容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复述声音产生的条件;能复述声音传播的条件;知道真空不能传声。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能记住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体验声带振动的过程。
合作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认真观察和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更加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更加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和沟通。
四、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六、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音频素材,有鸟鸣、羊叫、水流、汽车鸣笛、闪电雷鸣、鼓掌声……让学生听并区分是哪种声音。
学生活动:认真聆听音频中的声音,并说明听到的声音。
预期成果:学生能区分声源是哪个物体,回忆起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声音,对本节课产生很大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以兴趣引导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
模块一:探究声音的产生,知道声音产生的条件
环节1体验和观察振动
教师活动1:让学生一手食指轻轻接触喉咙处,发出“啊——”的声音,感受手指的颤动,借此感受声带的振动。再让学生尝试不发声而让声带振动。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1: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声带振动与发声之间的关系。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师活动2:找同学代表,演奏古筝或者吹横笛,让大家聆听并感受乐器的振动。
学生活动2:认真聆听,观察古筝的弦的振动和横笛笛膜的振动;交流自己的感受和观察的结果。
预期成果:初步认识声源,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为猜想提供依据。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学会严谨的表达。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一方面增加学习自信,另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使大家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环节二合作探究中明白声音产生的条件
教师活动:给学生提供仪器:白纸、半盆水、音叉、小锤、尺子、橡皮筋等。要求学生用尽量多的方法使这些材料发出声音。给学生4min左右时间,完成之后准备展示。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发声的物体与它不发声时的不同。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使白纸、音叉、水、尺子、橡皮筋等发声。并为展示交流做准备。思考:声源发声与不发声时的不同特征。
评价策略:教师和学生对学生的展示进行合理评价。从操作规范性、解说是否详细准确等方面评价。
预期成果:学生知道声源的概念。通过合作活动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理的振动。
(设计意图:保证学生充分动手,在合作中学会声音的产生条件是物体的振动。有效的评价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剂,所以无论生生互评还是教师的评价都给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环节三通过逆向思维活动理解声音产生于记录振动的关系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如果需要记录声音,是否可以记录下振动呢?让学生自学教材第35页最下面一段文字。再演示机械音乐盒循环播放音乐的过程(或者播放相关视频),并打开音乐盒后面的振动振子。让学生看到记录有规律的声音的方式其实就是记录有规律的振动。
学生活动:逆向思维思考振动与发声的关系。自主阅读教材领悟早期木纹唱片记录声音的方式。观察音乐盒的振子与发声之间的关系。
预期成果:学生通过自学和教师引导,理解振动与发声的关系。知道记录下有规律的振动就会记录下有规律的声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让学生深入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机械音乐盒,并揭示其中奥秘,会让学生赞叹物理的有趣有用性。)
模块二: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环节一知道气体、固体、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教师过渡语:声音由声源产生,靠什么传播到远方呢?
教师活动1:演示真空罩内的闹钟发声(或者播放视频)。教师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通过这个实验(这段视频),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1: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说明自己的发现,感受声音的传播需要有介质。
学生活动2:同桌两人合作,做“桌子传声”实验。做完实验后交流讨论:这个实验说明声音传播需要物体(或物质)。
教师活动2:得出气体和固体都能传声的结论后,教师转问:液体能传声吗?你能用什么例子来说明?
学生活动3:列举简单的事例说明:钓鱼时,鱼儿怕大声说话。
如果学生没有列举出相关事例,就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潜水员在水中听到远处的动静;在水中跳舞的运动员,可以听到岸上的音乐声。
预期成果:学生得出规律:一切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明白物理学里把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介质,即: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知道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必要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介质对声音传播的重要性。在客观条件有限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视频教学。让学生领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环节二知道声音传播的形式
教师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36页,第三段。播放视频,展示声波的传播方式。引导学生依据导学案整理笔记。
学生活动:完成自主学习和观看视频,了解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并整理笔记。
评价策略:把优秀的笔记在班级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整理笔记的方法,并给予鼓励性评价。找1——2名学生代表对展示学生进行评价。
预期成果:学生了解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设计意图:培养良好的抓重点、会整理、擅长总结的习惯。
模块三:了解声速、回声
教师活动1:讲解:对着远处的山崖喊话,过一会听到回声。这说明:声音传播一定的距离,需要一段时间。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距离与时间的比值,我们叫声速。教师呈现声速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出2—3条规律,教师随时准备评价和补充。
学生活动1:针对数据分析一分钟,再交流一分钟。完成之后交流分享意见和结论。
评价策略:学生得出规律后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也鼓励生生互评。
预期成果:通过讨论,学生明白(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2)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声速与温度有关。
教师活动2:出示例题:小明面对山崖喊话,2秒后听到回声。小明距离山崖多远?
学生活动2:分析题意,正确解答。并总结通过回声计算距离的方法。
预期成果:学生明白根据回声计算距离问题需要总路程除以二。并且,计算中学生记住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交流和自学中学会声速的知识。教师的及时评价给学生以正确引导。有效的例题讲解,对学生规范做题是很好的示范。)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以相互提问的方式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学得不明白之处。学生有疑惑,就让其他学生来解答,不完善之处教师点拨。
没有疑惑后,学生整理课堂笔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反思和总结;并养成及时整理学习笔记的习惯。
(四)课堂反馈:
1.(A)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发声体的停止了,发声也就停止了。
2.(A)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m/s
3.(A)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这是因为不能传声.
4.(B)一名同学对着一口枯井大喊一声,经过0.6秒听到回声。则这口枯井多深?(环境气温15℃,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作业布置,让学生检测自己学习状况。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吃饱、吃好。)
八、板书设计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源
二、声音的产生:振动
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三、声音的传播:介质
四、声速:声音传播距离与传播时间的比值
回声
九、教学流程图
十、教学反思
学习《声现象》就应该让各种生动、美妙的声音充满课堂。可以让学生吹拉弹唱,可以让学生模仿自然界的声音,还可以截取自然界的一些典型声音……让学生体会到声现象就在我们身边——这样多种方式并存,就为课堂构建了和谐的背景。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体验声带的振动来感知声音的产生;通过合作探究知道声音产生于振动、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通过观看视频和自主学习了解声波等概念;通过小组交流与合作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过师生构建规范的做题步骤来理解回声问题。多种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这样的课堂必然是高效的。
同时,我的评价手段也是多元而有效的。通过师评、生评等方式,通过合作探究式评价以及课堂检测式评价,让学生有效的把握自我成长的进度和速度。这样的课堂充满了学生成长的气息。
声音的传播的说课稿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2、教材内容特点;
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
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
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
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准备
1、教具:
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
⑵、音响,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
⑶、媒体展示(动画、视频)和习题(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导入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让学生加深对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声音的传播的说课稿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没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他们能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探究物体传声的实验,估测声速。
教学准备
教师:鼓一面、吉他一把、纸悄若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强、闹铃一个、气球一个。
学生: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玻璃缸一个(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
设计思路
教材提供了教学的框架和资源,而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内容的逻辑处理却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本节课是本书的第一节,又是初二学生刚刚进入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应该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以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教学设计的主旨。
一开始就进行情境创设。通过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
接着围绕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了几个学生活动。
1、声音的产生。
(1)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结论。
(2)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比如动物的交流方式。
2、声音的传播
(1)通过讨论生活事例,以及设计在固体和液体中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教师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实验,让学生增进理解。
3、声波:因为比较抽象,在这里不宜展开,可采用我媒体的动画造型让学生在大脑中初步建立一个模型。
4、声速的估测:学生第一次在物理中涉及到估测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引入“击敲长铁管听声”的事例,让学生联想。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事先录抽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听见的某些声音。例如:电铃声、钢琴声曲片段、工厂烧电焊声等。
教师:(播放录音)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同学回答:声音。
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同学们,你们自己想知道哪些有关声音方面的`知识?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回答: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
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
教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就是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中的某几个,并说明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同学们也可以课后去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
二、探索性活动
这人活动分为四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验证=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动。教师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
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们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们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
思考:
(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物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演示研究的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给予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咙,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教师: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演示:击鼓
教师: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们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们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在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们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物体难以觉察的运动”的方法?
2、教师:(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比如动物间有趣的交流方式。
(说明:学生的发声活动是在开放互动的形式中进行的,教师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发声的方法,汇报体验和感受,例如对学生利用树叶吹奏出声音等方法,及时给予鼓励,并让学生在现象中归纳问题的本质。如果学生不能对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可作一定的提示和演示。)
(说明: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1)动物的发声方法:蝉是怎样发声的?蚊子是怎样发声的?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2)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声?能否试一试?可让学生讨论发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探索性活动
(创设情境)医生利用听诊器听到的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让学生狂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让学生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狂想。就用课桌做传声物,引导学生考虑这个实验需要什么条件?(联想医生听到病人身体器官运动的条件。)如何操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也可提示:发声体—接受体(人耳),中间为传声物质(课桌)。
学生活动:两位同学合作,一位同学轻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教师:从以上的活动中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们还可以想出生活中的其他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吗?(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
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教师:你们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体验一下?如果你们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们能否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讨论)
这时,让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设计和探究,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对照固体传声的小实验回答问题:用什么做发声物比较简单?传声物是什么?该把发声物放在哪里比较合适?
学生活动:方法设计好以后,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辅导,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教师:空气可以传声吗?列举事实说明。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回答:
1、听到铃声。
2、听到人的说话声。
3、听到脚步声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让学生做实验试一试。
教师:同学们,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想一想这个实验该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
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电铃)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思路理清楚后,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这个实验由教师演示,让两位学生上台辅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
(1)抽去空气前和抽去空气后铃声的对比;
(2)抽出空气后再通入气体,两种情况下铃声的对比。教师及时纠正错误的猜想,最后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教师:(引导)通过刚才这一段的学习,同学们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
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四、声波
教师: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学生实验: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
教师:你们会看见什么?
引导学生联想:空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形呢?
播放多媒体声波的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五、声速以及估测
情境:有时候在电影里看见这样的画面,赏的口型与观众听到的话不是同一时间的,听到的声音要比赏的口型慢半拍,这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一定时间。我们要把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声速度)让学生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和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教师: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学生抢答,并说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你们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播距离与传播时间的关系,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教师:如果我们想知道声音在室温状态下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学生说出实验方案)
教师:(引导)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声源、声音传播的距离、传播时间)你们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些物理量?需要用到哪些器材?
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每组想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
(说明: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声源离人耳的距离适当,不宜过近。测时间的工具也要尽可能准确。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只要原理得当,就应该给予鼓励)
声音的传播的说课稿篇9
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动手实践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学生经过过观察、讨论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3.学生能利用本节所学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实践的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方式。
2.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初步掌握基本观察能力和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使学习充满乐趣和积极性,并且能用所学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
教学重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一般不同。
教学难点
学生观察、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以声波的形式进行传播。三、声速
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和介质的温度有关。150C时,V空=340m/s
教学反思
一、教案中的“得意”之处
1.整个教案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对物理知识学习兴趣的培养,充分展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入手,例如音乐声、海浪声、各种动物的鸣叫声入手,导入新课,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就是自己生活中活生生的情景,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充满了兴趣。
2.本节教案所有结论的得出均由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或自己动手实验总结得出。通过观察音叉的发声等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玻璃罩中的闹铃声随着空气的减少而变弱而得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等结论;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实例的思考(如雷电现象)、总结得出声速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刚刚接触物理知识的初中生对于物理实验的把握不好,不会进行正确的设计,这点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点。不知道观察的重点在哪里,在实验结论的总结中也存在用词不当、语序不合理等现象。
2.演示实验的课堂秩序还比较好,但是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时候课堂秩序就需要多控制一下,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验(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时,有的学生用特别大的力敲击桌面,甚至在实验结束之后还在不停地敲击,影响到正常的上课,这些都需要老师多用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养也是物理课堂中比较重要的内容。
3.结论的应用不好,学生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动手实验,小组讨论,得出了科学合理的结论,但是不会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在课堂检测环节,教师多巡视、指导、予以必要的讲解。
附件1
课堂检测
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
声音的传播的说课稿篇10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情况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发声体
现象
结论
声带
说话时喉咙部位在振动
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直尺
发声时直尺在振动
发声的直尺在振动
水
水发声时在振动
发声的水在振动
橡皮筋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音叉
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手感觉发麻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发声的音叉在水面上激起水花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
铅笔在白纸上留下波浪线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桌面
桌面发声时细砂会跳动
发声的桌面在振动
桌面
桌面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版建筑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控要点2篇
- 2024年甲乙双方关于无人机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合作协议
- 2024年美容店租赁合同模板
- 2025版预制构件购销合同(海洋工程专用)3篇
- 2025年度安全监控系统设计与安装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非洲进口物流代理协议
- 2025版青岛港口物流货物租赁合同2篇
- 2025年度货车司机薪酬福利合同规范样本3篇
- 2023年红外线气体分析仪项目融资计划书
- 2025年度XX水务公司污水处理厂设备采购与安装合同2篇
- 教你炒红炉火版00缠论大概
- 消防管道施工合同
- 大学生计算与信息化素养-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2023年国开大学期末考复习题-3987《Web开发基础》
- 《骆驼祥子》1-24章每章练习题及答案
- 国际金融课后习题答案(吴志明第五版)第1-9章
- 《基于杜邦分析法周大福珠宝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报告(6400字)》
- 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三级全真模拟试题二-2023修改整理
- 02R112 拱顶油罐图集
- 英语课presentation中国麻将-Chinese-mahjong
- GB/T 8571-2008复混肥料实验室样品制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