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放言诗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放言诗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放言诗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放言诗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放言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诗歌专题训练放言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放言五首(其一)①白居易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②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③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④,可怜光彩亦何殊。【注】①本诗是诗人因直言上谏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②底事:何事。③臧生,指臧武仲,当时人称他为圣人,孔子斥之为凭借防地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子,指宁武子,孔子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④燔柴:大火。照乘:明珠。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紧扣“辨伪”二字,直言作伪者难以被辨别,锋芒也指向了当时的黑暗政治。B.颔联用“但爱”“可知”二词,表达了对世人追随伪圣、不识真贤的愤慨。C.诗人否定“草萤”“荷露”的同时,也抒发了因自身力量微薄的无奈之情。D.这首诗是针对辨别人才真伪的设喻说理,形象生动,发人深省。2.本诗尾联和诗人在《放言五首(其三)》中的“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同样谈到了对人才的辨识之法,请谈谈你对这两处诗句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放言五首(其二)①白居易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率缠卒来休。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②。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③。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之时。②〔藏钩〕一种游戏,藏物于手,赌猜为胜。③〔马失应无折足忧〕此处引用塞翁失马的典故。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结构圆融完整。“卒未休”是对“无定”的阐释,也与“局终头”相对应。B.乌龟因灵验而被杀,塞翁失马或无折足祸事,二者表明福祸相互转化的道理。C.诗人认为人生如下棋,只有在终结时才能知晓输赢,这是消极的宿命论思想。D.本诗以议论为主,所述虽是日常事物但蕴含人生哲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4.白居易《放言五首》是对元稹《放言五首》的应和之作,元稹诗云:“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本诗颔联是如何印证元稹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放言五首·其三①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②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注】①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元稹被贬江陵,写下五首《放言》诗表达自己的心情。五年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贬官途中,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②周公:周武王之弟姬旦。武王死后,周公辅佐年幼的成王,位高权重,有人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成王二十岁时,周公还政于成王。③王葬: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为人谦恭下士,素有威名。他效仿周公摄政,辅左太子刘婴。公元8年篡汉,建立新朝。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一“赠”字很郑重地告诉元稹,解决狐疑可以不用龟甲或蓍草茎占卜这样的方法。B.颈联运用周公“恐惧流言”和王莽“谦恭下士”的典故,说明人们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C.尾联写若二人当初死去就会真假难辨,可见人死万事空,只有活着才有改变命运的机会。D.本诗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以议论为主,行文极为曲折,小中见大,耐人寻思。6.诗人通过“试玉”“辨材”之例,用具体事物表现普遍哲理,同时又包含了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放言五首(并序)(其五)白居易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句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每咏之,甚觉有味,虽前辈深于诗者未有此作。唯李颀有云:“济水自清河自浊,周公①大圣接舆狂②。”斯句近之矣。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属以续其意耳。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③无心羡老彭④。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注】①周公:周武王胞弟。曾于乱世避居洛阳,不问政事。②接舆(yú)狂:传说是春秋时楚国隐士,以佯狂避世。其真实姓名不可考,因曾迎孔子车而歇,故称接舆。③颜子:即颜回。早卒,死时年仅三十余岁。④老彭:即彭祖。道教神仙中,彭祖以长寿著称。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序言可知,此前元稹也曾写过《放言五首》组诗,作者对其评价颇高,借李颀之句暗示二人都愿走“自清”之路。B.诗歌首句“泰山不要欺毫末”表达的观点与“是以太山不让土壤”(《谏逐客书》)基本相同。C.颔联和颈联对仗十分工整,均态度鲜明地表达了诗人通达的生死观。D.扬雄《法言·君子》:“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本诗尾联正是道出死和生都是自然规律,对于“始”和“终”不应过度拘泥的道理。8.本诗蕴含了哪些人生哲理?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放言王禹偁人生唯问道如何,得丧升沉总是虚。宁可飞鸟随四皓,未能鱼腹葬三闾。傅岩偶梦谁调鼎,彭泽高歌自荷锄。不向世间争窟穴,蜗牛到处是吾庐。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崇尚问道和对得丧升沉有着透彻体悟的诗人形象。B.诗歌颔联运用了比喻,表现了诗人对自由飞鸟的羡慕和对屈原之死的痛惜。C.诗人看似追求隐逸的生活,实际上表达的是自己对国家对朝廷的关心。D.诗歌结构严谨,前后照应,表现了诗人内心淡泊超然和对世间争夺的厌倦。10.请简要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放言五首·其四①白居易谁家宅第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北邙②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顶波③。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注]①元和五年,白居易好友元稹被贬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五年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贬官途中,他写下了《放言五首》来奉和。②北邙(máng):山名,亦作北芒,即邙山,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北。东汉及北魏的王侯公卿死后多葬于此,后人常以之泛指墓地。③顶波:稳定的波浪。1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贫穷人家房屋残破、亲朋为之痛哭悲歌的情形,体现了作者关注民生、同情疾苦的情怀。B.“莫”字管“笑”与“夸”二字,“莫笑”二句为告诫语,告诫世人不要嫌贫爱富。C.颈联以东海波浪的起伏为喻,意在说明富贵贫贱不会一成不变。D.全诗饱含作者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人们正确认识人生和社会的变化,不无哲理性的启示。12.本诗颔联“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有怎样的寓意?请予以分析说明。答案1.C2.①“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辨别人才和试炼玉石、辨别木材一样,都不能靠短时间去辨别,真正的人才要经过时间的考验。②本诗:如果不取燔柴大火、照乘明珠与草萤、荷露来作比较,又如何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真正的人才要经过认真比照(写“对比”亦可)才能辨别。【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也抒发了因自身力量微薄的无奈之情”说法有误,这里应当是借对“草萤”“荷露”的否定坚定地表示:真与伪有本质区别,并无无奈之情。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句子含义,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这句诗的意思是检验玉的真假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需要等待七年。此句富有理趣,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可见该句的辨识重点在于“时间”。本诗尾联“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诗句意思是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这就相当于谚语所说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可见,这里诗人提出对比是辨伪的重要方法。3.C4.①本诗颔联中的“祸福”“荣枯”与元诗中的“左降”“登朝”照应,“回还”“反覆”与“两回”“数度”照应,表明人生中的祸福轮回、荣枯反覆都是常态。②本诗颔联借“车转毂”“手藏钩”的比喻,抒发了诗人对世事轮回、人生无定的感慨,与元诗对命运无常的思考相印证。【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消极的宿命论思想”错,诗句说如不信时请看下棋的人,输赢还得等到局终才分晓,这是客观的现实规律,并非消极的宿命论思想。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应准确理解两句诗的意思:元诗“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意思是我已经有两回被贬谪降职了,必须要知道自己的天命了。虽然数度登上朝堂,哪有什么可光荣的呢?体现出诗人对命运的认知与思考。白诗颔联“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意思是祸福轮回像车轮一样,荣光枯萎反来覆去像手持钩。然后抓准诗句中的关键对应点,具体分析:本诗颔联中的“祸福”“荣枯”指像车轮一样的祸福轮回,像手持钩一样的荣光枯萎反覆,与元诗中的“左降”“登朝”照应,“回还”“反覆”指轮回、反来覆去,与“两回”“数度”照应,表明人生中的祸福轮回、荣枯反覆都是常态。本诗颔联“车转毂”“手藏钩”运用比喻,将祸福轮回比作车轮的运转,荣光枯萎反来覆去像藏钩的游戏,抒发了诗人对世事轮回、人生无定的感慨,与元诗中“知命”相印证,体现出对命运无常的思考。5.C6.①检验玉的真假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的材质要等七年。诗人通过“试玉”“辨材”所用时间之长的事例,表现了“事物的优劣往往需要时间检验”这样一个普遍哲理。②诗人用玉石和木材的辨别隐喻人才的识别,人才也是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其才华人品才能被大众所认识。③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友人元稹的劝慰及与之共勉的情感。【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可见人死万事空,只有活着才有改变命运的机会”错。尾联“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意思是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意在表明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①“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意思是检验玉的真假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的材质要等七年。据此分析出,诗人通过“试玉”“辨材”所用时间之长的事例,表现了“事物的优劣往往需要时间检验”这样一个普遍哲理。②“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诗的第二、三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说明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据此分析出,诗人用玉石和木材的辨别隐喻人才的识别,人才也是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其才华人品才能被大众所认识。③诗人表示像他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然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他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据此分析出,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友人元稹的劝慰及与之共勉的情感。7.B8.①人各有优点,不必羡慕他人,应自尊自信。②人生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深度,应努力实现个人价值。③对于生死要顺其自然,不必因眷恋生而畏惧死,也不必悲观厌世。④生死之事是不可知的,应回归生活,聚焦于人世间实实在在的美好情感。【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观点……基本相同”错误。“泰山不要欺毫末”,主要强调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不能以大欺小。而《谏逐客书》中“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主要强调的是人要有包容心,要广纳人才,才能成就大业。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的能力。①首联“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意为:泰山不要傲慢欺侮小山,颜渊无意羡慕老聃和彭祖。以“泰山”和“毫末”“颜渊”和“彭祖”对比,用“不要”和“无羡”表明态度,意在说明万物不管形体大小、生命长短都与众不同,不要以大欺小,不必羡人之长,而应专注自我。由此而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各有自己的优点,应自尊自信。②颔联“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意为:松树活了一千年终究要死,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即使长寿如松柏也终会腐朽,短命如槿花也能傲然盛放,所以不必执着于生命的长短,应该努力地在有限的生命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由此而得: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其长度,而在于其深度。③颈联“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意为:何必眷恋尘世常怕死,也不要嫌弃而厌恶生活。两句是对生死观点的客观阐述,生死无法避免,那就顺其自然,不要因为眷恋人世间的一切而畏惧死亡,也不要因为悲观产生厌世的想法。由此而得:正确地看待生死,不能因宿命论消极处世。顺其自然,不必因眷恋生而畏惧死,也不必悲观厌世。④尾联“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意为:生与死都是一种幻觉,虚幻之人所产生悲哀欢乐又维系着什么样的感情呢。意在表明不必拘泥于生死之辩,执着于起点终点,而应聚焦于人世间的美好情感。生死不过一场梦幻,但在这场梦幻中却有维系人生的喜怒哀乐。由此而得:不必执着于生命的长短,应该把目光放到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上。9.B10.①语言直白,感情深沉蕴藉。诗歌直言对道的崇尚,对名利得失的超然,但却暗藏着对国家的热爱,对政局的关心。看似豁达,实则激愤。②用典丰富,托物言志。诗歌借用了四皓、屈原、傅岩和陶渊明的典故,使诗歌内容丰富,意蕴深厚,同时他以飞鸟追随四皓,表明自己坚守节操的选择。【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表现了诗人对自由飞鸟的羡慕”错误,诗人是表示自己愿意像飞鸟那样追随上古贤人,表达了对高洁品性的追求;“对屈原之死的痛惜”错误。“未能”二字实际表达了作者不能效法屈原,只能保持高洁品行的遗憾和激愤。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诗歌多用典故,说自己宁愿若飞鸟一般追随商山四皓(汉初隐居的贤人)隐居,不能像三闾大夫(屈原)一样葬身鱼腹,傅岩辅佐帝王治理天下,陶渊明选择高歌荷锄。使诗歌内容丰富,意蕴深厚:诗人表面选择了前者,但其中的矛盾挣扎、不甘和对国运的担忧都暗含在其中了。同时他以飞鸟追随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