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生猪养殖行业分析报告_第1页
2023年生猪养殖行业分析报告_第2页
2023年生猪养殖行业分析报告_第3页
2023年生猪养殖行业分析报告_第4页
2023年生猪养殖行业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生猪养殖行业分析报告2023年4月目录TOC\o"1-4"\h\z\u一、我国猪肉需求将进入缓慢增长期 PAGEREFToc366142295\h41、猪肉是我国重要的肉食来源 PAGEREFToc366142296\h42、猪肉消费增速放缓,但仍有空间 PAGEREFToc366142297\h6(1)国际对比:我国肉类人均消费量已过高增长期 PAGEREFToc366142298\h6(2)我国肉类消费走势历史验证:增速已进入稳健增长状态 PAGEREFToc366142299\h7(3)我国猪肉占肉类消费比例未来下滑空间有限 PAGEREFToc366142300\h8(4)猪肉人均消费的国际对比:提升空间还有 PAGEREFToc366142301\h9(5)未来猪肉消费量的测算 PAGEREFToc366142302\h113、猪肉消费将更加注重安全、健康和品质 PAGEREFToc366142303\h14(1)食品安全威胁人们健康,猪肉的安全性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PAGEREFToc366142304\h14(2)对健康和品质要求的提高将带来猪肉消费的升级 PAGEREFToc366142305\h16二、我国生猪养殖的过去和现在 PAGEREFToc366142306\h161、猪的品种:从地方猪种到国外引进 PAGEREFToc366142307\h162、我国生猪养殖的地域分布 PAGEREFToc366142308\h193、生猪养殖者的类型 PAGEREFToc366142309\h21(1)按饲养阶段 PAGEREFToc366142310\h21(2)按照规模分 PAGEREFToc366142311\h223、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分散,集中度提升空间很大 PAGEREFToc366142312\h23三、我国生猪养殖行业进入转型期 PAGEREFToc366142313\h241、生猪养殖集中度有望不断提升 PAGEREFToc366142314\h24(1)集中度提升驱动力之一:农户散养加速退出 PAGEREFToc366142315\h24(2)集中度提升驱动力之二:生猪养殖的内在规模经济 PAGEREFToc366142316\h28①大型养殖场在劳动效率和饲料成本方面优势明显 PAGEREFToc366142317\h28②规模化与技术进步相互促进,引发良性循环 PAGEREFToc366142318\h30(3)集中度提升驱动力之三:下游需求更偏好规模化猪场的产品 PAGEREFToc366142319\h31①规模化猪场的肥猪产品更受下游屠宰厂接受 PAGEREFToc366142320\h31②规模化猪场的仔猪和种猪性能更优 PAGEREFToc366142321\h33③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不会快速推进 PAGEREFToc366142322\h33④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目前面临一定的土地约束 PAGEREFToc366142323\h332、“专业化分工+合同生产”的深化 PAGEREFToc366142324\h383、猪肉供应链的一体化程度将提升 PAGEREFToc366142325\h46四、寻找生猪养殖行业的千里马 PAGEREFToc366142326\h531、三维度考察生猪养殖企业 PAGEREFToc366142327\h532、各类规模化养殖企业未来发展能力比较 PAGEREFToc366142328\h54五、生猪养殖行业盈利能力之长期趋势:进入上升通道 PAGEREFToc366142329\h581、美国和日本生猪养殖盈利能力的变动规律 PAGEREFToc366142330\h582、我国生猪养殖额盈利能力将走向上升通道 PAGEREFToc366142331\h61六、生猪养殖行业盈利能力之猪周期:猪价缓慢向上 PAGEREFToc366142332\h631、猪周期在我国还将发挥作用 PAGEREFToc366142333\h632、三季度后期猪价具备较为坚实的上行动力 PAGEREFToc366142334\h693、此轮猪价上行的空间不会太大 PAGEREFToc366142335\h70(1)母猪补栏的积极性一直不低 PAGEREFToc366142336\h70(2)目前没有大规模生猪疫情爆发,对生猪及母猪存栏影响小 PAGEREFToc366142337\h71(3)本来养殖低谷期的亏损程度略好于上个周期 PAGEREFToc366142338\h724、仔猪价格反弹幅度也将小于之前 PAGEREFToc366142339\h72七、投资策略:关注雏鹰农牧 PAGEREFToc366142340\h731、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与全产业链布局并举 PAGEREFToc366142341\h732、公司生猪出栏有望继续快速扩张 PAGEREFToc366142342\h753、向终端销售延伸——前景光明 PAGEREFToc366142343\h76一、我国猪肉需求将进入缓慢增长期1、猪肉是我国重要的肉食来源肉类食品1是现代人食物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类别。从营养学的角度看,肉类食品是人体必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一个很好来源,动物蛋白所含的八种必须氨基酸含量和比例接近人体需要,是一种优质蛋白;除钙质外,肉是所有矿物质的最好来源;另外肉类也是B族维生素特别是B12的极好来源。从营养成分来看,各种肉的营养成分差异不大,只有肥猪肉的脂肪含量比较高。在当前饮食健康越来越被重视的情况下,高脂肪的肥猪肉消费量会受到影响,瘦肉受偏好。由于猪瘦肉与其他肉类有相同的低脂特征,猪肉不会被抛弃,影响消费比例的主要是消费习惯。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各国的肉类消费种类和比例差异性比较大。与其他绝大多数国家相比,猪肉在我国肉类消费中的比例较高,是中国消费者日常饮食中最重要的肉类食品。根据USDA今年5月推出的预测报告,2023年中国的猪肉消费量预计将达到5261.5万吨,占全球猪肉消费总量50.2%,远高于第二大的消费地区欧盟27国和第三大的美国。由于猪肉对中国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家对猪肉的进口依赖度极低,每年进口、出口占消费量比例仅为1-2%。进口产品主要包括猪杂碎和鲜冷冻猪肉,主要来自法国、美国、丹麦等,出口产品主要为生猪、猪肉及其副产品,超过七成以上的猪产品出口到香港。2、猪肉消费增速放缓,但仍有空间(1)国际对比:我国肉类人均消费量已过高增长期通过研究2023年全球各国人均GDP和人均肉类消费量的关系,我们发现肉类消费量与收入水平存在确定性的关系,在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收入增加极大地促进了畜产品消费量的增长,而在人均GDP较高的国家,收入上涨对畜产品消费量增长影响较小。人均GDP在5000美元左右可作为肉类消费的临界点,当低于5000美元时,肉类消费增速最快。我国2023年人均GDP为7400美元,已经越过了快速增长的时期。不过从消费量的增长潜力来看,我国人均肉类消费尚有空间。(2)我国肉类消费走势历史验证:增速已进入稳健增长状态从历史趋势来看,我国肉类消费量的走势也印证了其消费量复合增速的先升后降。我国肉类消费经历了三个特征鲜明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年以前,肉类消费处于紧缺性消费阶段。我国居民的肉类消费既受到收入水平的限制,也受到猪肉供应量的限制,居民的消费得不到充分满足,增速较低。第二阶段是从1980年到1995年,肉类消费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此期间,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肉类消费能力随之提高,加上畜禽养殖业走向市场化,我国实现了肉类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猪肉在此期间消费增速回复到7%-10%,牛、羊、禽肉消费增速不断提升,特别是牛肉1990-1995年年均复合增速达到了25%。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肉类消费不断进入稳步增长阶段。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肉类消费增速不断下移,当前猪肉消费量的年均复合增速已经下降到2.5%左右,牛肉、羊肉和禽肉则分别下降到3%、4%和4%左右。从当前的消费增速来看,我们也基本判断肉类消费整体步入稳健增长期。(3)我国猪肉占肉类消费比例未来下滑空间有限猪肉在中国消费者主要的肉类消费中占比较高,随着人们食物品种类的多样化,牛羊肉以及禽肉都对猪肉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替代,猪肉占肉类消费的比重呈现小幅下滑的态势。不过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未来猪肉消费占肉类的比例下滑空间不大,有望保持稳定。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各国猪肉占肉类消费的比例高低不一,总体而言,欧洲大部分国家及中国大陆、台湾地区、香港地区、越南、菲律宾、韩国等亚洲国家猪肉消费占比最高,考察这些国家猪肉消费占比的历史走势可以发现,其猪肉消费占比在时间序列上表现得较为稳健,没有发生趋势性的大幅下滑。另外,前面提到,肉类各品种消费增速都已经下滑到较低的状态,从这两点来看,未来我国猪肉占肉类消费的比例未来继续出现系统性下降的可能性不大,有望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在我国整个肉类消费消费量尚有一定上升空间的情况下,猪肉消费占比继续下滑的空间不大,那么我们可以判断猪肉消费量的增长尚有空间。(4)猪肉人均消费的国际对比:提升空间还有从人均猪肉消费的绝对量的国际对比来看,我国当前的水平虽位于前列,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并非没有空间。我国2023年人均猪肉消费量为38.7kg(USDA),相当于2023年奥地利和香港的59%,德国的71%,台湾的93%(由于数据可得性,国外采取较早一点的数据)。由于发达国家人均猪肉消费量近年来已经从高位有所下滑,而同这些猪肉高消费国家的历史数据相比,我国猪肉消费显示出更大的提升空间。当然,由于消费习惯以及体质差异较大,我国人均猪肉消费量未必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起码可以看出我国人均猪肉消费量还有提升的空间。(5)未来猪肉消费量的测算根据可得的数据,我们将猪肉消费分为农村家庭直接消费、城市家庭直接消费以及非家庭直接消费。非家庭直接消费包括户外猪肉消费和猪肉制成品的消费,当前没有农村和城市各自的非家庭直接消费量数据统计,但从直观感觉,城市居民在外就餐较多,农村以家庭直接消费为主。根据上面的分类,我国猪肉消费的发展历史和趋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农村及城市家庭直接人均消费量未来提升缓慢。从人均家庭消费和收入增长的走势来看,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家庭人均猪肉消费量的增长势头都很缓慢。2、农村人均家庭直接消费量和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未来全国人均消费量提升的驱动力。3、非家庭猪肉消费量不断增长。户外就餐日益成为人们特别是城市居民的主要饮食模式,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外出用餐支出快速增长,2023年达到1083元/年,占城市居民消费性支出的比例不断提升。随着户外就餐支出的不断提高,全国人均户外猪肉消费量明显增加。另外,而城市居民由于工作生活节奏紧凑,支付能力较强,对猪肉的户内消费中逐渐增加了猪肉制成品消费的比重。为测算未来我国猪肉消费量,现对模型做如下假定:1、由于贸易量占全年产销量比值小,猪肉产量可近似为每年的销量,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统计局2023年猪肉产量的最新数据。2、根据2023年的猪肉消费量以及发展趋势,合理假定2023年农村和城市人均家庭猪肉直接消费分别为15kg/人和21kg/人,2023年维持在此水平。2023年开始,假定农村每年增长0.2kg,2023年达到当前城镇最低收入户水平以上;城市每年增长0.1kg,2023年达到当前城市中等收入户水平。3、假定全国总人口2023年达到14亿,城镇化率2023年达到61%。4、假定人均非家庭直接猪肉消费量未来年均增速为1.5%。参看近10年该指标的走势,在结合未来收入增长及城镇化率提升的情况,1.5%的假定是较为合理的。根据前面的假定,我们计算得出2023和2023年我国猪肉消费量将分别达到5618万吨和6140.5万吨,2023-2023年复合增速为2.07%,2023-2023年复合增速为1.79%;2023和2023年人均猪肉年消费量分别达到40.87kg和43.58kg。可见我国猪肉需求将进入缓慢增长期。猪肉消费是个上万亿的大市场。以猪肉价格20元/kg计算,猪肉消费市场在一万亿以上,而且随着未来猪肉消费量的继续增长,整个市场空间还会扩大,这给包括养殖在内的整条产业链上的参与者都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3、猪肉消费将更加注重安全、健康和品质我国居民的猪肉消费正由温饱型向追求质量安全的小康型转变,居民的猪肉消费将越来越重视安全、健康和品质。(1)食品安全威胁人们健康,猪肉的安全性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早晨,吃根地沟油炸的油条,一个苏丹红咸蛋,一杯三聚氰氨奶;中午,吃个注水肉炒农药韭菜,有毒猪血,瘦肉精火腿肠,再来碗转基因米饭。晚饭,买点尿素豆芽,激素西红柿,开瓶甲醇酒,吃个染色馒头;晚上钻进黑心棉被,睡了……辐射算神马!”——来自新浪微博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从最初被曝光的二恶英、红汞、甲醛、激素、面粉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面粉漂白剂、假酒(甲醇)、洗衣粉油条、陈化粮毒米、苏丹红、瘦肉精、铁酱油、毛发酱油,到牛奶业普遍使用三聚氰胺、养殖业普遍滥用抗生素、食品工业违规滥用食品添加剂、滥用氢化油(反式脂肪酸)、农药残留严重超标、甚至品牌猪肉也出现瘦肉精等等,这些问题已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可以说,当前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居民和政府的一块“心病”,人们对其关切程度也非常高。猪肉作为我国居民肉类消费量最大的食品,其安全性理应得到非常大的重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推进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安全猪肉的需求意愿将愈发强烈。(2)对健康和品质要求的提高将带来猪肉消费的升级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将更加注重消费品质的提升,对猪肉的营养价值以及口感味道等都将提出更高要求,这会给行业带来变革:1、生猪的品种将更加多样。不同品种生猪产出的猪肉口感和营养成分差别比较大,收入的提升将带动需求向更高层次发展,特殊品种的猪肉将满足此类需求。2、猪肉的安全将被提升到更高的重要程度,对养殖环节的食品安全控制将更严格。3、猪肉加工和运输方式将更趋合理。比如我国当前的猪肉消费以热鲜肉为主,而健康、营养和新鲜度高的冷鲜肉占比仅为10%,这发达国家近90%以上的占比相差甚远。二、我国生猪养殖的过去和现在1、猪的品种:从地方猪种到国外引进伴随着我国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我国生猪品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20年前,遍布中国的还是国内地方猪种2,但我国地方猪种地方种猪由于消费偏好、生产效率低等原因,现在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国地方猪种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强、产仔率高、肉质好等优点,但随着人们消费偏好转向脂肪含量更低的瘦肉,国外引进猪种3因生长周期短、屠宰率高、瘦肉率高、饲料转化率高等优势而被养殖者青睐。特别地,世界著名猪种长白、杜洛克、约克夏被广泛引入中国,国外“三元杂交”模式在我国不断推广,对我国生猪养殖行业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以“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为主的引进品种占出栏总数的70%以上,是我国猪肉生产的主力。引进猪种对饲养管理的要求较高,生长速度较快,然而,品种的变化也对生猪养殖的供给面产生了一定影响:1、外国的优良猪种虽然具有生产效率高,瘦肉率高的优点,但是这些外国猪种对防疫、饲养管理技术的要求也较高,更适合于在技术力量较强和管理水平较高的规模化养殖场进行养殖。2、引进猪种生猪速度更快,饲养周期较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供需变化的节奏,影响到“猪周期”的长度。外三元完整的生猪繁育体系包括纯种猪(包括原种猪/祖代种猪)——父母代种猪(二元种猪)——商品猪(三元猪)。原种猪场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国内主要引进长白、大约克和杜洛克三个品种。国内种猪场向国外原种场进口其生产的祖代种猪,通过同品种纯繁扩充祖代产能,并通过纯种母猪和公猪杂交生产父母代二元种猪,在国内种猪市场销售,成为国内养殖户补栏的后备军。没有种猪繁育能力的小型养殖场/户再通过向种猪场购买父母代二元种猪,产下的仔猪经育肥后就可以作为商品猪销售到市场上。2、我国生猪养殖的地域分布从地域分布来看,长江流域、华北、西南和东北地区四大地区生猪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是我国主要的生猪产区。2023年生猪出栏量在5000万头以上的省份为四川(全国占比10.58%),湖南(8.43%)和河南(8.1%)。1、西南产区是我国传统的生猪产区,地形以丘陵山区为主,多为散养,猪多体肥,产量大,调出量小。2、长江中下游产区是我国传统生猪主产区和粮食产区,粮食资源丰富,生猪生产总量大,调出量大。区内人口众多,消费市场潜力大,而且邻近上海、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容量大。3、东北、华北产区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常规饲料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生猪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高。地区粮食生产和运输半径决定了我国当前的生猪养殖地域分布:1、生猪养殖对饲料消耗量大,因此主产区都集中在粮食主产区。不同的粮食生产结构也一定程度决定了生猪的养殖规模结构,西南地区水稻产量大,区域内散养户比例较高。2、我国当前以热鲜肉消费为主,由于生猪和猪肉的运输半径受新鲜度和经济性要求不能过长,因此各销区的猪源供给由相对应的产区供给。长三角地区的猪源来自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珠三角则主要来自湖南、广东、广西,四川和云南等西南主产区,而环渤海地区的猪源由华北和东北供给。3、生猪养殖者的类型(1)按饲养阶段1、专业母猪养殖户,是专门饲养二元母猪并出售仔猪的养殖户。其母猪主要从附近较大的规模猪场或种猪场购得,或者从自家母猪所繁殖的后代中挑选,所生产的仔猪主要提供给周围的专业育肥猪养殖户。2、专业育肥猪养殖户,买仔猪进行饲养的养殖户,4个月即可出栏上市,周期较短,目前专业育肥猪养殖户是我国生猪生产结构中的主要力量;3、自繁自养养殖户,购进或自产母猪专门生产仔猪,最终饲养至出栏上市,自繁自养模式涵盖了从种猪到育肥猪的整个生产过程;4、专门生产种猪的养殖户,种猪养殖是养殖风险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阶段,包括曾祖代和祖代种猪,统称为纯种猪养殖。具有一定技术优势的企业往往重点经营这一环节,较少向下游发展。(2)按照规模分1、年出栏50头以下的散养户,大部分散养户均属于买仔猪饲养的专业育肥猪养殖户;2、年出栏50~500头的专业养殖户,专业养殖户多属于自繁自养户;3、年出栏500~3000头的小型养殖场,小型猪场有部分仔猪生产企业;4、3000~1万头的中型养殖场;5、1万头以上的大型猪场;中、大型猪场通常可以对外提供种猪。3、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分散,集中度提升空间很大中国的生猪养殖产业化程度落后,市场集中度极低。根据中国畜牧业年鉴统计,2023年,我国生猪出栏头数在3000以上的养殖场出栏数量占全国的比例为15.4%,出栏规模在50000头以上养殖场年出栏占全国比重仅为1%。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提升潜力空间很大。对比生猪养殖行业产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美国2023年生猪存栏量达到5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存栏占比为78%,存栏规模50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存栏占比达到54.7%;日本存栏规模在3000头以上的猪场存栏占比低于美国,但也达到了56.3%。三、我国生猪养殖行业进入转型期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一系列外力将作用于生猪养殖行业,行业将进入转型期。1、生猪养殖集中度有望不断提升(1)集中度提升驱动力之一:农户散养加速退出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在1990年以前主要以散养模式为主,年出栏生猪占比达到90%。近年来,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比例不断上升,到2023年末已经接近65%,散养户在不断退出,为规模化养殖企业留出更大的市场空间。农村生猪散养户退出并非养殖成本处于劣势。由于散养户一般与家庭小农经济相结合,家庭剩饭剩菜甚至田间杂草都可以成为猪的饲料,猪的养殖成本为非完全成本,与专业化养殖场相比其养殖成本并不高。农场生猪散养户退出的大背景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很多农村劳动力不愿留在农村外出打工,农村人口越来越少,特别是养猪需要的青壮年劳动力数量将不断减少。小规模养猪的收益越来越不及提高的机会成本。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尤其是我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07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劳工荒”现象越来越多,劳动力价格开始逐步上升,2023年我国农民工平均工资上涨至2290元/月左右,较2023年2049元上涨11.76%。随着农民工工资的快速增长,以及农民工就业条件的不断改善,导致生猪养殖的机会成本大大提高。以生猪自繁自养的头均盈利为例,从2023年1月至2023年5月,我国生猪养殖头均盈利的波动区间在-126元/头至691元/头,近两个低点(2023年6月和2023年6月)间的平均值为270元/头,年出栏规模在50头生猪的散养户(散养户的出栏上限,假设只需1个劳动力参与)每年的盈利水平在1.35万元左右。如果按头均盈利较低的专业育肥猪养殖来算,其平均盈利水平大约为60-70元/头,年出栏规模在50头生猪的散养户每年的盈利水平在3000-3500元左右。相比养猪,农户外出务工收益更高。按照外出务工月工资2023元计算,每个劳动力的年收入可到达2.4万元,远远高于养猪的收益。未来,随着农民工工资的不断提升,外出打工更好的经济效益将驱使更多的农民退出生猪的散养。另外,相比于生猪养殖,农民外出务工还可规避养殖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也节省了生活支出(包括吃、住、甚至服装费用),甚至减轻了劳动强度,又脏又累的养猪工作显然更难留住农民。当然,农民也可以不外出打工,而是选择扩大养猪规模。但是扩大规模后需要增加劳动力,而且扩大规模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以及过硬的养殖技术,这并不是所有农户都具备的,从而退出养猪可能是他们更好的选择。由于扩大规模需要增加劳动力,我们按一对夫妇来进行计算。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掌握的养猪技术有限,假定他们将进入技术和资金门槛较低,市场风险较小的专业育肥猪养殖。比较发现,扩大规模需要投入较多,收益不明显,退出养猪是绝大多数农民的更好选择。(2)集中度提升驱动力之二:生猪养殖的内在规模经济前面讲到的是农民散养不断退出养猪市场,其背后的动力是务农与进城之间的抉择,而非成本方面的竞争劣势。当我们去考察规模化养殖场的时候,因为其成本变成完全成本,大型养殖场内在的规模经济将不断显现,促使养殖场向更大的规模跃升。①大型养殖场在劳动效率和饲料成本方面优势明显大型养猪场需要更多的专业设备,但是由于每个劳动力可以养殖更多的数量,从而其在劳动效率方面具备优势,另外,大型养殖场饲料可以集中采购或者自备饲料工厂,从而其饲料成本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我们以日本生猪养殖为例。日本的大型养殖场在单头劳动效率方面优势非常明显,从成本占比达85%的物料费来看,虽然大型猪场每头猪承担的兽医兽药费、母猪费、猪舍费以及农机具费用较高,但是由于饲料费用具有明显优势,总体物料费成本较低。②规模化与技术进步相互促进,引发良性循环大型养殖场更有能力应用新的养殖技术。以美国为例,其养殖规模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养殖技术出现新的突破,科学饲养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主要体现在改良种猪、分段养殖,专业化饲养设备的出现等。这些投入超出小规模养殖场的能力,而大规模生产者通过改进养殖技术,赢得了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小生产者被淘汰,大规模生产者确立了市场地位。当大型养殖场不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后,便可以有能力继续加大投入,反过来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效率提升。从美国的例子来看,1992-2023年间,大型养殖场的成本降低比例更大,体现了规模化对效率提升的作用。进入90年代后,美国生猪养殖场数量减少,大型猪场存栏比例不断提高,相对应的是生猪养殖的效率不断提升,可见这种相互促进在时间序列上是稳定的,这样的过程是持续的。(3)集中度提升驱动力之三:下游需求更偏好规模化猪场的产品①规模化猪场的肥猪产品更受下游屠宰厂接受1、大规模采购有利于下游屠宰企业降低运输成本及稳定开工率。由于规模化猪场出栏节奏比较稳定,一次出栏量大,对于规模化程度更高的下游屠宰企业来说,向一家规模企业集中采购要远远好于向大量养殖户零散采购。2、散养或中小规模养殖情况下,猪肉质量和安全无法保证,生猪养殖中瘦肉精、抗生素、消毒药滥用难以控制,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大规模养殖场。屠宰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如果出现食品质量问题,对品牌的影响巨大。当前生猪养殖业规模化程度与屠宰行业不匹配,屠宰企业对养殖集中度提升的需求将一直存在。目前,双汇发展、雨润食品和大众食品是我国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的前三强,三者年营业收入合计占全国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的9%,行业集中度远高于生猪养殖。不过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屠宰行业集中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美国前三家屠宰企业(史密斯·菲尔德公司、泰森公司、JBSSwift公司)总体市场份额已超过56%。近年来,我国政府强制推广定点屠宰政策、技术设施标准、卫生防疫标准和环保要求,生猪屠宰加工规模化和集约化有望进一步提升。②规模化猪场的仔猪和种猪性能更优大规模养殖企业生产的商品仔猪由于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其市场售价明显高于小规模养殖企业和散养户。大规模养殖企业具备强大的育种研发能力,生产的二元种猪由于成活率和产仔率高,其市场售价也明显高于小规模养殖企业,在生猪养殖集中的区域最大价格差距可达到40%以上。③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不会快速推进影响养猪企业做大做强的三大要素为资金、土地和人才。特别是我国土地资源、耕地资源和水资源本身就很稀缺,加之目前又处在工业化深化发展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总规模极其庞大的生猪产业发展无疑给自然资源的供给带来压力。④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目前面临一定的土地约束在传统的分散养殖时期,猪舍位于田前屋后,所有生猪产业发展不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而当生猪产业进入工厂化繁育和规模化养殖后,养殖场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耕地可占用量小,与城市建设抢地国土部和农业部规定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应坚持鼓励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废弃地或荒山荒坡一般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很差,最好的选择仍是利用耕地。然而,耕地中除了禁止占用的基本农田外,可利用的一般耕地大约占耕地面积的14.5%,而此类耕地用途也非常紧张,养殖面临与城市建设抢地的局面。1、18亿亩耕地红线压力较大。我国2023年耕地为19.14亿亩,2023年耕地为18.257亿亩,7年减少了8800万亩,到2023年剩下12年只有2023万亩的空间。2、未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还将将快速推进,新增建设用地量降低的可能性不大,每年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尽管近两年耕地减少的态势有所减缓,但主要是通过占补平衡、土地整理等方式进行的。3、在保耕地红线的压力和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情况下,养殖场占用耕地的空间比较小。大型养殖场地理条件要求高,东部地区符合要求的少一座基础母猪1000头、年出栏20230头的工厂化猪场在严格按畜禽防疫及卫生标准设计时至少需要120亩-150亩土地,同时每座猪场选址要求周围至少1-3km半径范围内无居住人口和动物活动,核心种猪场选址要求至少达到5km半径范围内无居住人口和动物活动。如果将目前我国出栏的近6亿头生猪全部按这种标准生产设施建设,将需要3万个猪场,需要360万-450万亩建设用地,按照平均2km无人居住半径计算,覆盖面积为5.7亿亩,占未利用土地的14%,相当于江苏、安徽和山东的面积总和,数量极其庞大。而且事实上,在我国东部地区符合这种选址条件的土地几乎难以找到,而生猪养殖集中在东部,产业发展的空间已到极限。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面临一定的政策风险养猪行业面临政策风险,以土地和环保为名驱赶养猪场的事件在全国各地频繁发生,养猪业被认为是“厌恶性产业”:养殖业免税,对地方政府没有财政贡献;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和大规模疫病流行,地方官员要负连带责任;国家支持养猪业的财政补贴,中央和地方财政要按比例分摊;养猪场的污染物处理不当容易造成污染。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面临人才瓶颈养猪行业缺乏有能力、懂技术、肯吃苦的熟练饲养人员,而具备全面操作能力,职业化的规模化养殖场场长更是凤毛麟角:养猪的工作环境又脏又臭,其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也比较低,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养猪行业。规模化养猪对防疫要求很高,可能需要长时间隔离,生活单调乏味,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第二监狱”。我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发展还有“黄金15年”从土地资源来看,我国人均国土占有面积低于美国,但大大优于日本,另外从生猪饲养密度来看,我国也是远远低于日本的,从而我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进度可能达不到美国的发展进度,但应该快于日本。我们按照日本的规模化进度做比照,预计2028年左右我国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猪场占总出栏的比例将达到85%左右,2023-2028年均提高3%,我国生猪养殖仍面临15年的规模提升期。而以上我们所做的估计是很保守的,原因如下:1、我国的生猪养殖规模化提速速度很可能快要日本;2、我们计算中利用的“我国年出栏500头以上”这个数据,“年出栏500头”的规模是小于“存栏500头”的,在规模化的后期,我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猪场占总出栏的比例应该更高。2、“专业化分工+合同生产”的深化随着生猪养殖产业化程度的提升,一方面是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产业组织形式也在发生变革。在美国,随着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其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合同养殖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在我国规模化养猪的实践中,有各环节一体化的养殖场,专业化分工+合同生产形式的养殖企业快速发展,也有企业将二者进行结合,创新了养殖模式。美国生猪养殖的专业化程度很高美国一般把生猪的饲养分为3个不同的阶段:1、繁殖—断奶(Breedtowean):指能繁母猪经过受精、妊娠然后生产小猪直到小猪达到10-20磅使其断奶的阶段。2、保育(Nursery):有专门的哺育设施,提供专业化的饲料和照顾,经过8~10周的时间,断奶小猪的体重达到40-60磅仔猪的阶段。3、育肥(Finish):是将40-60磅的仔猪饲养至225-300磅后出栏屠宰的阶段。从美国的行业发展历史来看,伴随着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传统的从种猪养殖到生猪出栏多阶段一体化的自繁自养型养殖场慢慢让位于专注某一阶段的养殖场:自繁自养型猪场数量占比从1992年的52%降低到2023年的31%,出栏生猪数量占比从65%下降到18%;专业育肥型猪场数量占比从1992年的19%上升到2023年的40%,出栏生猪数量占比从22%上升到77%。养殖的专业化带动了规模化的突飞猛进。从1992年到2023年,从自繁自养一体化的养殖场的平均规模增长了66%,而同期专注于育肥阶段的养殖场平均规模增长了5倍以上。专业化养殖场之所以快速发展,在于其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1、分阶段饲养有利于疫病的控制;2、养殖劳动力更加专业化;3、群体较大,呈现规模效应;4、专业化有利于扩大规模,从而有利于应用新技术,相互促进。美国生猪养殖中合同生产覆盖面非常广随着美国生猪养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各养殖环节之间更多地采用了合同来建立联系,而不是采用市场价格进行结算。在美国,随着单个生猪养殖场的规避不断变大,养殖分工的不断深化,一些大的公司(生猪养殖企业、大的猪肉加工企业或者饲料加工企业)充当了行业的整合者,主要以整合或与其他生产者签订长期生产合同的方式进行生猪的养殖。合同生产是指合同公司提供生物资产、饲料、药物、运输和技术服务等,养殖者提供养殖设施和劳动的一种养猪运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猪属于合同公司,最后散户将生猪以固定价格出售给企业,而不是按照随生猪市场不断变化的价格。合同生产模式可以概括如下:1、养殖者饲养的猪属于合同公司;2、公司提供饲料药物,运输和技术服务;3、合同养殖者提供劳动力和猪场设备,提供养殖劳动并得到固定回报和生产奖励。合同生产快速增长,1992年合同生产猪场数量及其出栏量占比分别为3%和5%,而到2023年,这两个比例已经达到了28%和67%。养殖合同将专注于某阶段的养殖场串联了起来,这些专业型猪场的合同生产比例很高。以2023年为例,专业育肥型猪场的养殖场数量和出栏量合同生产占比分别为50%和73%,繁殖—断奶仔猪型猪场数合同生产占比67%,专注于保育型猪场数合同生产占比为90%。合同生产是充分利用了专业化养殖的优势,并将各环节上的生产者用合同的形式整合在一起,这种组织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1、通过这种组织形式,整合企业可利用资本杠杆更快的扩大规模。企业主要负责整合各个环节,或者主要投资于某个环节例如仔猪饲养,而育肥环节的设备投资由饲养者提供,这样减轻了企业土地和资金的投资压力。2、合同养殖中市场风险主要由公司承担,养殖者面对稳定的预期,更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积极性,这样行业整合者获得了数量增加和单体规模扩大的双重扩张效果。3、合同养殖模式可以将非常大的养殖规模分散到不同地点,可以减轻某一地区的环保压力。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合同生产的猪场单体规模增长更快。1992年合同生产专业育肥猪场平均出栏量比非合同生产的多1000头左右,2023年和2023年该差距达到了3700头和4500头。从所有权来看,美国生猪养殖集中度更高前面提到,美国的生猪养殖集中度已经远远高于我国,然后,如果从生猪的所有权来看,美国的行业集中度会更高。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合同养殖使得生猪的养殖过程与其所有者产生了分离,很多养殖企业拥有不止一家养殖场。通过合同养殖,美国生猪养殖更加向大型企业集中。以2023年情况为例,拥有5000及以上生猪存栏的养殖企业其存栏占比达到总量的75%,而存栏头数超过50000的110家企业占全美存栏总数的比例高达54%。从各种规模的养殖场来说,小型养殖场被纳入到合同生产的较少,中大型养殖场中合同养殖的比例很高。以2023年情况为例,存栏规模1-99头的养殖场被合同养殖覆盖的数量很少,以所有者衡量的猪场仅减少115家,占比极低;存栏规模在100-499头的养殖场中合同生产的数量也仅减少558家,减少不明显,反观存栏量在500-5000头的养殖场,纳入到合同生产的比例非常高。总体而言,美国通过合同养殖将中大型养殖场组合成规模更大的养殖企业。“专业分工+合同生产”在我国初步发展由于我国当前生猪养殖仍然处于极为分散的状态,合同养殖在我国的表现形式是“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公司+农户”模式已经渐渐成为我国大型养殖企业的一种扩张方式。“公司+农户”模式的操作过程与美国的合同饲养大同小异:公司向农户提供仔猪、饲料、疫苗等物料,产品回收时根据养殖成果结算农户利润;在养殖过程中执行统一的养殖技术、规定饲料以及疫苗的使用,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户饲养的生猪产权归属于公司。广东温氏集团是我国最早摸索“公司+农户”养殖模式的农业企业。2023年起,温氏将肉鸡养殖的“公司+农户”模式移植到生猪养殖,之后肥猪上市量快速增长,2023年上市肉猪达到813.89万头,全国市场占有率为1.17%,是国内唯一一家肉猪年上市量超100万头的养殖企业。不同于美国的情况,在我国“公司+农户”模式的参与双方是公司和养殖规模较小的农户,这些农户的养殖规模普遍比较小,比如:1、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里“公司+农户”模式起步最早、发展最成功的企业是广东温氏集团,其户均肉猪饲养量目前约为300头左右。2、新五丰“公司+适当规模小农场”项目从2023年初开始在耒阳试运行,单户单批次饲养规模平均约为250头/户,年出栏规模计划打到500头/户。3、大康牧业采用“公司+基地+养殖大户+农户”的经营模式,其中“公司+养殖大户”与上述模式一致,每户养殖户年出栏育肥猪300-600头,平均约为320头。4、雏鹰农牧各养殖阶段均采取农户代养,单户饲养规模较小,例如,保育阶段单个农户负责2栋180头/栋的猪舍;育肥阶段农户负责2栋90头/栋的猪舍。不过,随着我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不断加快,合同生产串联起来的各个养殖场规模将不断扩大。温氏在推动合作农户向“现代农场”或“现代小区”转变,力争使户均饲养肉猪量近期从300头提高到1200头以上,增加户均饲养量,提升饲养效率;雏鹰农牧也在进行养殖场改造升级,改造后的新型猪舍将大幅提高单个农户的饲养量,推动规模化生产发展。对照美国的发展历程,随着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化进程的深入,“专业分工+合同生产”将不断深化,同时,被合同生产覆盖的专业化养殖者的单体规模也将不断提升,这两个规模扩张效应相叠加,将会加快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进程。3、猪肉供应链的一体化程度将提升我国生猪养殖业和生猪屠宰加工业都将不断走向规模化经营,伴随这一趋势发生的另一趋势将是生猪养殖与上下游间更紧密的整合,这种产业链的整合背后的驱动力在于:1、养殖向屠宰加工拓展。○1养殖向屠宰和销售扩张,有助于有效控制营销渠道及市场波动的风险。生猪养殖是周期性很强的行业,进入日常消费品领域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周期性的风险;养殖企业有了屠宰能力之后,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可以将猪肉冷冻,待市场回暖时再出售。○2从美国猪肉产业链的价值链分布来看,零售环节的获利空间越来越大,而养殖和批发环节的获利空间一直没有增长且波动剧烈。生猪养殖企业进入销售终端,打造全产业链,可以在未来占有产业链上更多的价值。2、猪肉加工规模的扩大也促使屠宰加工企业考虑如何取得稳定的、有质量保证的生猪供应。○1生猪供应紧张和价格波动会影响到屠宰加工企业的开工情况,影响经营业绩;○2当食品加工企业需要针对消费需求变化开发独特口味的猪肉时,对上游养殖的控制也显得非常必要;○3当终端消费者对猪肉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时,屠宰和加工企业需要建立可靠的追溯机制保证生猪来源的安全性。总之,食品加工企业向生猪养殖扩张,有助于有效控制生猪肉类产品原料生产及上游供给各种风险。美国是生猪产业纵向一体化程度高随着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美国开始出现横跨饲料生产、生猪养殖、猪肉食品生产与销售的大型食品集团。这些大型食品集团用各种形式对上游养殖进行了参与,如美国前25家大型养猪企业的母猪数量占全美母猪总数的52.4%,其中前三大都是大型综合性畜禽生产加工企业,他们的母猪总数全国占比达到了25%。根据USDA的报告显示,2023年存栏超过50万头的超大型养殖企业产出占美国总屠宰量的40%,而这些大型养殖场生猪产量的23%是完全或部分属于屠宰或猪肉加工企业。USDAGIPSA2023年的研究也显示2023-2023年间美国20%-30%的生猪出栏属于猪肉加工企业,而89%的出栏肥猪都是通过远期合约、协议价格或者直接归属与下游猪肉加工企业发生关联。美国大型猪肉食品企业一般拥有“饲料生产—生猪养殖—肉品加工销售”一体化完整产业链,一般由公司养殖母猪,育肥养殖分自养和合同生产两种方式,最后再由公司屠宰销售。以SmithfieldFoods为例,其通过纵向一体化拥有自己的养殖基地或和养殖公司签订协议、拥有屠宰场、肉制品加工厂,拥有了生猪养殖到肉制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目前SmithfieldFoods是全美第二大肉制品生产商,世界第一大生猪养殖、猪肉加工和销售企业,目前约占有30%的美国猪肉市场份额。在生猪供给方面,Smithfield养殖部门2023年内部销售收入占比80%,提供了猪肉加工部门约45.6%的生猪需求,而公司与农户的合同养殖也提供约39.1%的生猪,这保证了公司生猪需求的充足供应。在生猪质量方面,公司专门研发了良种种猪SPG,公司还自产猪饲料,可以针对猪生长的每个阶段提供针对性的饲料。通过良种猪的研发和养殖,公司以低成本产出了高品质的猪肉,加工的产品与其他厂商的猪肉产品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化,受到客户的青睐。我国猪肉供应产业链也开始不断整合近几年,我国猪肉供应链的一体化趋势明显,生猪养殖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企业纷纷宣布投入巨资进入养殖领域,而生猪养殖行业也渐渐从生猪养殖拓展到上游的饲料生产和粮食购销,下游拓展到屠宰和终端零售。进入生猪养殖和食品加工的上游企业主要是饲料生产企业,包括新希望、正邦集团、中粮集团、正虹科技、天邦股份、唐人神集团、正大集团、艾格菲、百世腾等。进入生猪养殖的下游企业主要是屠宰和肉食品生产企业,包括双汇集团、雨润集团、金锣集团、河南众品、山东龙大、上海梅林等。生猪养殖企业也不甘示弱,也在不断拓展产业链条:生猪养殖行业内规模最大的企业是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其实行产业链式经营,从上游的饲料原材料采购、饲料及动物保健品的生产、农牧设备的生产到下游的食品加工、有机肥料生产等,基本上牵连到畜牧产业链的行业,企业都有涉及,且公司生产发展所需的饲料、药物、疫苗等基本上实现自给自足。不过公司往下游的拓展力度还比较小,目前公司只有10万头的生猪屠宰加工基地,猪源来自完全受控的定点供港澳注册养殖猪场。相对于超过800万头的年肥猪出栏量来说,温氏屠宰比例还很小。生猪养殖的其他大型企业如雏鹰农牧、牧原食品、新五丰、大康牧业等养殖龙头也纷纷加大上下游的布局力度,从上游粮食购销、饲料生产到下游有机肥生产、屠宰以及食品价格和终端销售都在不断布局。谁能笑到最后还无法预知我国猪肉供应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行业整合的空间还很大,来自各环节的整合者都有很大的发展机会。屠宰加工行业整合还有巨大的空间,养殖企业还有很大的机会进入。如前所述,双汇发展、雨润食品和大众食品是我国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的前3强,三者年营业收入合计占全国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的9%,前6强的总市场份额也仅有10%。屠宰加工行业的分散给产业链中的其他企业提供了未来发展的可能空间。同样地,其他行业的进入者目前也不会威胁到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的生存空间。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比屠宰加工业更加分散,行业发展存在巨大的空间。就算前6大生猪屠宰加工企业都实现100%自产生猪,总计也仅占生猪出栏量的10%,况且大规模生猪养殖投资巨大,短期内大型屠宰企业不可能实现全自产生猪,例如,双汇提出2023年屠宰量达到3000万头,而养殖也仅达到300万头,自给率10%。猪肉供应产业链的各类企业布局全产业链的步伐都将不断推进,它们都具备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都有发展壮大的机会,谁能笑到最后还是无法预知的。四、寻找生猪养殖行业的千里马1、三维度考察生猪养殖企业在养殖规模化以及全产业链布局的角度来看,从以下三个维度对生猪养殖企业进行考察:一、养殖规模。规模化生猪养殖企业具有规模优势、下游需求优势,养殖龙头企业的养殖规模本身就是一种先发优势,而且目前的发展规模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企业的发展能力。二、养殖规模的扩张能力。规模化的实现方式有多种,不同的养殖模式规模化扩张的能力不同,另外,企业的管理能力,技术能力都将影响到公司未来扩张的速度。三、全产业链布局的拓展能力。对于生猪养殖企业来说,全产业布局的拓展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下游终端市场的布局,第二是生猪养殖的安全保障和品种开发能力。从目前来看,由于生猪养殖企业的终端市场布局都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扩张主要还是看养殖,所以短期内对公司的当前规模和养殖扩张能力的考察更为重要。对于未来向终端销售拓展,养殖企业的核心优势在于生猪品质和安全的保障能力及育种研发能力,以安全、可靠和高品质不断建立品牌知名度,生猪养殖企业在进行养殖规模扩张的同时需要为未来大规模向下游发展留做好准备。2、各类规模化养殖企业未来发展能力比较各类规模化生殖养殖企业模式比较我国生猪规模养殖主要有“公司+农户”和工业自动化两种模式,而“公司+农户”又可分为“公司与农户紧密结合型”和“公司与农户松散结合型”,也有公司将“公司+农户”和工业自动化两种模式进行组合,发展出新的生产模式,如雏鹰模式。工业自动化模式下企业雇用农工,自建养殖场实现工业标准化、自动化规模养殖。这种模式易于统一饲喂统一防疫从而控制生猪质量,另外,由于单人养殖规模大,效率高,盈利能力较好。问题在于资金需求量大,大面积的用地难以获得,且难以招到高素质产业工人愿意从事养殖工作。“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下,由于养殖过程集中在农户处,资金占用相对较小、规模易扩大,但是这种养殖模式面临着养殖质量控制难以保证的风险,同时公司也面临着的控制力不足的风险。“雏鹰模式”将工业自动化模式下科学的养殖流程与“公司+农户”模式的灵活性相结合,兼具养殖规模扩张能力强和产品安全控制能力强的特点,有望使公司在生猪养殖行业变革中占得先机。企业实例:养殖规模扩张能力比较从实际的企业来看,我们这里选取国内生猪养殖龙头温氏、雏鹰农牧以及牧原食品来进行比较。这三家公司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而且由于这三家都是民营企业,管理效率等方面有可比性。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自动化养殖的牧原食品盈利能力更强(养殖各环节的利润都被公司占有,而“公司+农户”模式中农户会占有一部分利润),但从过去的扩张能力来看,温氏和雏鹰农牧更强。企业实例:向下游的拓展能力比较温氏向屠宰加工迈进的步伐比较小。目前公司基本都以“公司+农户”模式进行生产经营,公司只有少部分产品属于自行饲养上市的,该部分产品主要是供香港的冰鲜鸡及冰鲜猪,约占公司总收入的2%。目前公司生猪屠宰加工的猪源来自完全受控的定点供港澳注册养殖猪场,该部分为公司自养,并在“公司+农户”的模式下进行。牧原食品的养殖模式支持其向下拓展。根据招股书披露,截至2023年底公司已有牧原二场、十三场和十五场等10个养殖场被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批准为龙大牧原的出口猪肉备案养殖场。公司销售给龙大牧原的商品猪经其屠宰分割后,作为向日本出口熟食品企业的原料肉使用。雏鹰农牧实行“封闭管理”,可以对整个生产过程实现完全掌控。公司通过制定严格的封闭管理制度,技术员、合作农户一旦开始一阶段畜禽养殖,直到畜禽转栏移交,才可以离开养殖区。这种管理方式从根本上杜绝了养殖户使用其他饲料或药品的可能性,保障了食品安全,而这种对于食品安全的掌控有利于公司向下游拓展。五、生猪养殖行业盈利能力之长期趋势:进入上升通道1、美国和日本生猪养殖盈利能力的变动规律在此我们选取了日本和美国两个生猪养殖产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进行研究,以期发现在生猪产业规模化提升的发展过程中行业盈利能力的变化规律。日本养猪行业毛利率经历了先降后升的两个阶段,走势呈现出“U形”:1、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消费增速下移,集中度不高,行业毛利率不断下滑。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日本生猪小规模养殖为主,养殖规模在500头以下的养殖场出栏比例在70%以上,且这一阶段规模化提升的幅度很慢。猪肉的需求增速在这个阶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高位一路下滑。1961-1966年间猪肉消费量的复合增速在22.3%,在此阶段,行业的毛利率水平也较高,随着消费增速的不断下移,生猪养殖行业的毛利率水平也不断下滑。2、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消费增速维持低位,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毛利率不断上升。80年代中期之后,日本猪肉消费增速维持在3%以下,近年来消费量维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然后,80年代中期之后,行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养殖场平均规模开始显著提升,养殖量在500头以上猪场养殖数量占比迅速提升,伴随着养殖规模化的不断提升,行业毛利率水平出现了显著上升。一般而言,影响行业毛利率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产品的供需关系,产品供不应求,则毛利率高;产品供不应求的关系缓和,则行业毛利率水平一般呈现下降的趋势;二是行业竞争格局,分散充分竞争的毛利率水平相对低,而行业集中度提高通常伴随着毛利率水平的提升。日本生猪养殖行业同样遵循以上的规律:1、从供需格局来看,需求增速正是反映供需格局变化的指标,当需求增速很高时,产量跟随需求,容易出现供不应求,行业盈利能力就强,而当行业需求增速下滑时,供求容易达到平衡,供不应求的概率降低,行业盈利能力下滑。2、我们用每户平均养殖头数来代表行业集中度,尽管供求较为平衡,但随着行业竞争格局的改善,行业盈利能力也逐步提升。美国的发展历程也印证了日本生猪行业盈利能力的发展规律。美国猪肉消费量一直保持较为低速的增长,1960年以后其增速都非常低,今年来复合增速基本位于1%以下。由于数据可得性的局限,我们缺乏较长期的美国毛利率和规模化养殖的数据。美国养殖规模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后期,美国平均每户养殖数量上升到170头以上,和日本的规模接近,此时行业的毛利率应该进入了上升通道,我们美国实际的数据也可以看到,美国生猪养殖毛利率处在上升的通道之中。进出口不是影响盈利能力提升的原因或许有这样的质疑会被提出来:日本80年代中期之后盈利能力提升是不是由于国内猪肉产量不能满足需求,净进口日益扩大而致?我们认为这个疑问不成立,理由如下:1、净进口不代表供不应求,只是供给端从国外转到国外而已。2、我们可以观察美国的情况,美国在净出口的情况下毛利率仍然出现提升,与日本在进出口方面走势正好相反。2、我国生猪养殖额盈利能力将走向上升通道由于可用农业资源的限值,我们认为我国未来生猪养殖的规模化走势会更像日本。我们可用利用生猪养殖行业毛利率水平变化与供需关系及行业竞争格局的关联,来大致判断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毛利率走向上升拐点是否具备条件。1、根据前面的预测,我国未来猪肉消费量将进入缓慢增长期,表现为刚性增长,供需格局不会发生巨大变化。2、从行业集中度来看,日本养猪行业毛利率从低到高的拐点时期的存栏头数大于300养殖场出栏比例达到60%左右,存栏头数大于500头养殖场出栏比例达到40%以上。由于我国统计养殖规模是按照出栏头数为标准,年出栏500头大约相当于存栏350头左右。按照日本生猪养殖行业盈利毛利率上行对应的行业集中度条件,我国年出栏>500头猪场的产量占比应该达到50-60%。2023年我国年出栏>500头猪场的产量占比为35%,推算2023年达到43%-45%。从这点来看,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初步具备了盈利能力向上提升的集中度条件。从我国过去一段时间生猪养殖行业盈利能力走势来看,与前面的判断一致,利润率已经筑底并呈现出震荡上行的态势。随着行业集中度的继续提升,行业盈利能力不断提升的走势将更加明确。六、生猪养殖行业盈利能力之猪周期:猪价缓慢向上1、猪周期在我国还将发挥作用我国生猪价格的长期历史波动生猪价格4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便显示出一定的周期性,特别是自2023年以来几个周期的波动频率更加规律,单个波动周期约为3-4年。以波谷划分的周期来看,最短约为3年,最长为8年。最近的几个波动周期分别是2023-2023年、2023-2023年、2023-2023年。而从波峰来看,近年来波峰分别出现在2023、2023、2023、2023和2023年。我国的猪周期可能在变得更加规律蛛网理论认为,某种产品形成周期性的价格和产量波动,需要以下几个条件:1、市场必须在没有政府控制下运行;2、供给曲线富有弹性,需求曲线缺乏弹性;3、产品的生产时间至少会需要一个完整的时期。我们认为我国生猪市场发生的一些了变化,不断使得蛛网模型的条件得以成立,我国生猪生产和价格规律的周期性不断形成。1)生猪价格由市场供求自由决定。自1985年,我国政府就放弃了对生猪价格的干预,当配给制在1990年左右彻底结束后,猪肉价格也由市场来决定。自从取消配给制后,省级行政部门和中央政府并未实行有效的猪肉最高限价。可以说,1985年以来我国生猪整个行业进入了市场化阶段,市场供求成为决定价格的关键因素。2)我国猪肉的需求价格弹性不断降低。首先,猪肉作为我国饮食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而且是主要蛋白质来源,受到居民偏好,需求价格弹性很低。其次,猪肉需求价格弹性随居民收入提高而降低。当家庭收入较低时,除基本食物和商品外的所有商品需求倾向于具有价格弹性,消费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也较大,而当收入较高时,肉类逐渐变成家庭食物消费的正常组成部分,价格弹性降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较高收入增长应使得猪肉需求函数变得更加缺乏价格弹性。3)行业组织结构的变化使得供给价格弹性增加。2023年以后,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内占比增长最快的是专业养殖户或小型养殖场,他们供给的价格弹性大,加剧了周期的波动性。农户散养价格弹性较低。一般年出栏量在50头以下,供给的价格弹性较低,表现在:○1对于农户来说,生猪养殖可作为传统庭院饲养户一个重要的肥料来源不是很重要的经济来源;○2农户利用残渣、青饲料及其它粗饲料饲喂,成本较低;○3生猪养殖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不高。专业养殖户和小型养殖场价格弹性较高。一般专业户年出栏量500头以下,小型养殖场规模稍大,这些养殖户供给的价格弹性较高,表现在:○1生猪养殖是家庭重要的经济来源,对价格敏感;○2大量使用配合饲料,较大程度上的完全成本,对经济效益敏感;○3基础设施通常较为简化且并不昂贵,养殖规模易于扩展和收缩。中大型生猪养殖场价格弹性较低。一般养殖规模较大,供给的价格弹性有所降低,表现在:○1养殖销量高,产业链长,成本较低;○2资本实力较强,有一定的抗波动能力;○3基础设施通常较为专业化,投资大,养殖规模不易于扩展和收缩。最近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生猪养殖的主力预计仍将是专业养殖户和小型的养殖场,它们的占比还将有所提高,生猪价格波动的这方面驱动力还会持续存在。那么,未来随着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在不断提升,中大型养殖场比例将越来越高,很多人就怀疑,猪周期是不是不起作用了?观察美国1970年至今的生猪价格,我们发现美国的猪价也在持续演绎着周期波动。鉴于此,我们认为随着中国生猪养殖逐渐规模化,猪周期不会消失,而且,参照美国的情况,超过4年的概率也并不大,周期普遍比3年稍长。4)养殖品种的变化使得生长周期更加规律。随着世界著名猪种长白、杜洛克、约克夏被广泛引入中国,国外“三元杂交”模式在我国不断推广,这对我国生猪周期也产生了影响。因为我国地方品种猪生长时间长,生长节奏不统一,而“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生长周期短,周期稳定,更加规律,更有可能造成周期的缩短与规律形成。目前以“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为主的引进品种占出栏总数的70%,是我国猪肉生产的主力,形成了以“曾祖代——祖代——父母代——商品代”为基础的杂交繁育体系。商品猪的供应则必须依靠父母代种猪(主要依靠能繁母猪)的规模。如果将商品猪比作工业企业的产品,那么能繁母猪就是工业企业的产能,但是这个产能自身也是生物资产,需要额外的“建设期”。“杜长大”三元杂交猪的“生产周期”和产能建设周期是有规律性的:1、能繁母猪需要经过4.5—5个月的妊娠期和哺乳期,然后可生产9—10头仔猪,一月龄左右的仔猪可以供应到市场,作为育肥场采购,而仔猪需再长约5个月就可以作为商品猪流通到市场上。2、能繁母猪作为一种生物资产,其从出生到养成能繁母猪大约需要8个月的时间。因此,生猪建产能到实现商品猪生产,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周期实际需要将近1.5年。目前猪价的位置大概率越过周期的底部从反映生猪养殖盈利能力的猪粮比走势来看,上一周期的谷底为2023年6月初,到现在已经经历了3年多的时间,按照周期性的波动规律,目前猪价的位置大概率越过周期的底部附近。2、三季度后期猪价具备较为坚实的上行动力一头能繁母猪需要经过10个月左右时间生产出商品猪供给市场,所以理论上来说母猪存栏量的大小会对10个也之后的商品猪市场供求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商品猪的价格。我们将生猪价格与11个月之前的能繁母猪存栏量相对比,发现二者存在非常强的负相关关系,现实的数据显示能繁母猪存栏量走势可以用来预测10-11个月之后的生猪价格走势。能繁母猪存栏量在2023年10月达到高点,11月开始降低,根据上面的关系,我们可以判断生猪价格将在今年三季度后期具备较为坚实的上行动力。3、此轮猪价上行的空间不会太大(1)母猪补栏的积极性一直不低虽然仔猪价格从高点下滑较多,但是二元母猪价格一直保持在较高的价位,补栏积极性处于比较积极的状态,特别是能繁母猪存栏开始下滑的时段里,二元母猪价格仍然没有大的下降,从这点来看,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去化速度会比较慢,较大的产能将压制猪价上行的空间。(2)目前没有大规模生猪疫情爆发,对生猪及母猪存栏影响小疫病将使生猪集中提前出栏,供给增加,也可能造成恐慌,消费量下降,从而导致短期猪价下跌。不过从中期来看,疫病将降低生猪存栏量,降低4-6个月后的供给,如果母猪染病,则会影响远期的商品猪供给,造成猪价上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生猪养殖疫情稳定,程度较轻,本来猪价的反弹幅度可能低于上一轮。(3)本来养殖低谷期的亏损程度略好于上个周期国家以猪粮比(猪价比玉米价格)为养殖效益主要参考指标。在绿色区域(猪粮比在9︰1~6︰1)区间,说明猪价处于正常水平,农户养殖效益基本稳定;当比价高于9︰1,说明猪价过高,这会大大刺激农户补栏;而若猪粮比低于6︰1,说明猪价过低而成本偏高,养殖面临亏损。亏损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能淘汰的幅度。从本周期的低谷来看,生猪养殖的亏损程度比上轮周期情况略好,从这点也可以判定猪粮比未来反弹的高度将很可能低于上期高点8.48。4、仔猪价格反弹幅度也将小于之前仔猪价格的走势和生猪价格基本吻合,然而其波动幅度要大的多,我们以“仔猪价格/生猪价格”表示其偏离程度,可以发现该指标存变动幅度较大。仔猪价格波动幅度大于生猪的原因有:1、采购仔猪的是专业育肥猪养殖户,这些养殖户普遍规模比较小,这种分散的格局造成追涨杀跌的概率更大。2、对于育肥猪养殖户来说,仔猪在肥猪成本中的比例为30%左右,未来肥猪价格一定幅度的上涨带来的收益可以容忍更大仔猪价格更大幅度的增长。3、疫情对母猪和仔猪的影响一般较大,会直接影响母猪或仔猪的供应,容易导致仔猪短期的供求失衡,从而导致仔猪价格大幅上涨。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规模化程度在提升,今年的生猪疫病情况也比较正常,仔猪反弹的幅度可能会低于前面两个周期。七、投资策略:关注雏鹰农牧1、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与全产业链布局并举雏鹰农牧位于我国第三养猪大省河南,是一家以生猪养殖为核心业务的畜牧业上市公司。公司2023年出栏生猪约152.76万头,是国内第二大的生猪养殖企业。公司过去几年快速扩张,经营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5.83亿元,净利润达到3.02亿元。公司2023-2023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速为50%,虽然2023年净利润下滑30%,但净利润5年复合增速仍高达69%。雏鹰不仅仅要做一个出色的养殖企业,其未来的发展目标是打造完整产业链,实现从饲料生产、生猪养殖、生猪屠宰、肉制品加工到终端销售领域的全程把控,从而能够有效控制生产成本、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风险、提升盈利水平和竞争力。2、公司生猪出栏有望继续快速扩张公司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张见证了“雏鹰模式”的成功。公司2023~2023年公司销售生猪分别为13.36、24.90、43.38、66.49、102.40和152.76万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2.79%。公司上市时对于2023~2023年的发展计划是年生猪销售量分别达到70、110、160、240和360万头,年均增长率在50%以上。虽然2023-2023年生猪销售量略低,但计划完成率都在95%左右,基本符合规划预期。公司强大的综合竞争力使得公司生猪养殖继续快速扩张。我们估算公司已有及在建产能在2023年有望达到560万头(450万头普通猪+100万头生态猪+10万头藏香猪+0.3万头野猪)。如果吉林洮南的年出栏生猪400万头项目在2023年投产,那么届时总产能将接近1000万头,产能的扩张支持公司继续扩大规模。3、向终端销售延伸——前景光明公司进入终端销售采用“雏牧香”专卖店的模式。“雏牧香”是公司肉类品牌,专卖店的作用除了现场销售产品外,更兼具形象店、产品配送以及对所覆盖区域进行营销开发的作用。我们认为公司刚进入终端不久,专卖店的模式有利于广泛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宣传效果。专卖店的销售产品主要包括冷鲜肉(公司自产普通猪肉、高端生态猪肉)、自产蛋类以及自种有机蔬菜,未来还将有肉制品,品类将不断丰富。公司专卖店模式可有效整合外部各种资源,实现快速扩张。首先,公司在专卖店运营方面采用了轻资产运营模式,这种模式下公司在进入新市场时不需要投入很多资金,快速扩张的资金压力比较小。其次,代理商的经营业绩与公司的销售直接挂钩,而且公司在招商时非常注重合作对象的客户资源,专卖店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发挥代理商的“能人效应”,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市场开拓的问题,特别是大客户如学校、公司等单位食堂用肉的销售。今年专卖店计划开设到1000家。2023年9月26日,雏牧香50家店在郑州同时开业,标志着公司正式进军终端市场。今年公司将继续开拓河南市场并进军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目前已经完成了河南省300家专卖店的招商,上海已经有开店,北京市场也在筹备之中,预计公司今年有可能会开到1000家店。根据雏牧香网站显示,公司目前在河南省内有专卖店118家,上海有25家。假定2023-2023年销售生态猪分别为5、15、30、50万头。另外,当前河南省内专卖店普通猪肉销售占比较大,随着长三角和北京专卖店的的拓展,未来生态肉占总销售量的比例有望上升,假定未来销售生态猪与普通猪的头数比例为1:1。暂时不考虑肉制品以及蔬菜的收入以及企业税收因素,综合前面的预测,公司终端销售板块2023年有望实现盈利1.15亿元。公司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盈利预测核心假设:1、预计公司生猪的出栏量2023~2023年分别为216、324和453.6万头,其中生猪销售206、294和393.6万头,进入屠宰和终端销售的分别为10、30、60万头。2、由于公司在生猪销售结构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及公司发展灵活控制,根据对未来生猪价格走势的判断,我们认为2023年仔猪销售比例仍然会比较高,随着2023和2023年猪价提升,仔猪价格会有所降低,肉猪比例不断比例提高。3、预计饲料成本稳步上涨。2023年上半年玉米均价为2.39元/kg,结合玉米供给和需求方面的因素,我们认为下半年维持当前水平的概率比较大,假定2023年国内玉米平均价格为2.40元/kg,2023和2023年玉米平价格分别为2.52和2.57元/kg。另外,假定2023-2023年豆粕平均价格分别为4.10、4.31和4.52元/kg。4、通过对唐人神、大北农及金新农等饲料生产企业配合饲料生产成本的研究,我们发现以“饲料价格*0.68+豆粕价格*0.32”拟合饲料生产成本的准确度很高。然后再通过猪的生长周期模型计算得出2023-2023年公司仔猪、二元种猪和商品肉猪的生产成本。5、通过前面对猪周期的分析,我们认为猪价的周期性规律波动仍将继续,但后期的反弹幅度可能有限。假定本轮周期从10月开始趋势性反弹,2023年3月左右达到高点,但反弹高点猪粮比低于上一轮,假定为8以下。在下一周期长度为3年,猪粮比高点为7.8的假定下,预计2023-2023年平均猪粮比分别达到5.77、6.35和6.95,各年较上一年的增幅分别为-6.27%、9.90%和9.52%。6、假定公司禽类养殖业务规模维持现状,粮食收入小幅增长,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