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12湖心亭看雪讲义(师)_第1页
九上12湖心亭看雪讲义(师)_第2页
九上12湖心亭看雪讲义(师)_第3页
九上12湖心亭看雪讲义(师)_第4页
九上12湖心亭看雪讲义(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湖心亭看雪学生姓名:年级:初三任课教师: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绝”“是”“白”等;掌握作者张岱的文学常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整体感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体会其家国之思。积累文言词语(重点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掌握特殊句式整体感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体会其家国之思课前测1015min讲上次课作业10min教学引入重难点笔记讲义3040分钟(给学生时间整理笔记)典型例题(老师带着学生讲练分析)2030min巩固提升2030min总结510min作业35min一:文学知识:1.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号陶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故自称“蜀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年患有痰疾而长住外祖父陶大顺家养病,因聪颖善对而被舅父陶崇道称为“今之江淹”,提出过“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画不能佳;以有诗意之诗为诗,诗必不妙”等观点;于天启年间和崇祯初年悠游自在,创作了许多诗文;于崇祯八年(1635年)参加乡试,因不第而未入仕;明亡后,避兵灾于剡中,于兵灾结束后隐居四明山中,坚守贫困,潜心著述,著有《陶庵梦忆》和《石匮书》等;康熙四年(1665年)撰写《自为墓志铭》,向死而生;后约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与世长辞,享年约九十三岁,逝后被安葬于山阴项里。史学上,张岱与谈迁、万斯同、查继佐并称“浙东四大史家”;文学创作上,张岱以小品文见长,以“小品圣手”名世。背景资料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书中主要追忆了过去的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湖心亭看雪》开头就用“崇祯五年十二月”交代游览时间,沿用明朝纪年,有着深刻含义,以此说明在作者心目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作者张岱向我们描绘出这么一幅冰清玉洁、宁静清绝的西湖雪景图,气势也是描写明亡后,他自己作为忠明的遗民孤独冷清的心境。他刻意突出湖中人是“金陵人”,主要是为了表达对明朝兴盛繁荣时期的怀念与追思。二:题目解说“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交代了赏雪的地点;“看”是欣赏、观赏的意思,“看雪”点明事件。文题简洁、明了,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三:字音梳理崇祯(zhēn)更(gēng)拏(ná)毳( cuì)雾淞(sōng)沆(hàng)砀(dàng)芥(jiè)毡(zhān)喃(nán)四:朗读节奏划分崇祯(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yān)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nán)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五:课文解读1.【原文】崇祯(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注释】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余:第一人称代词,我【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句解:交代看雪的时间、地点。开头两句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之事。本文写于明亡后,作者却沿用明朝的纪年,寄托了他对故国深深的思念之情。2.【原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注释】大雪: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俱:都绝:消失【译文】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句解:这句话妙在不从视觉的角度写大雪,而是通过听觉来写。一个“绝”字,写出了雪后西湖寂寥空旷的景象。3.【原文】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注释】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晚上八点左右定:停止,结束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拏:撑(船)拥毳(cuì)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拥:裹、围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译文】这天晚上初更时,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衣皮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句解:“是日更定”交代看雪的具体时间,“湖心亭”交代看雪的地点,照应题目。一个“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显示了作者异俗傲世的高洁情怀,体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暗示了作者的“痴”,为下文埋下伏笔。4.【原文】雾淞(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注释】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都【译文】(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句解:总写西湖雪景。“雾凇沆砀”,点明了气候特点。叠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上下一白”中的“一”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雄辩的景象。5.【原文】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注释】惟:只有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而已:罢了【译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句解:运用白描手法,由远及近,由大变小,让人顿时产生了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仿佛创造出一幅淡墨山水画,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痕”“点”“芥”“粒”几个量词的使用非常生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段解:总写雪景和雪夜舟中看雪,描绘了一幅水墨朦胧的湖山夜雪图。6.【原文】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注释】毡:毛毯对:面对,向着沸:沸腾【译文】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句解:紧承上段“舟中人”,写湖心亭上的三人,由赏雪景转而写赏雪之人,转换自然。【原文】见余\大喜曰:“湖中\焉(yān)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注释】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拉:邀请【译文】(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说:“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拉着我一同饮酒。句解:(湖心亭上遇知音。与结尾舟子的喃喃自语相互映衬。“焉得”写出了对方和自己的惊讶。“拉”体现了对方的热情。【原文】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注释】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三大白:三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别:道别【译文】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句解:“强”字写出作者的性情。【原文】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注释】客此:客居此地客:做客,名词作动词【译文】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句解:借舟中人之口,补叙其身份,表明这两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道出客为“金陵人”,更潜藏着故国之思。金陵,明初的故都。【原文】及\下船,舟子\喃(nán)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释】及:等到舟子:船夫喃喃:低声嘟哝莫:不要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更:还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译文】等到(回来)下了船,船夫低声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同相公一样痴的人呢。”句解:“痴”字是指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段解:叙述在湖心亭的奇遇六:古今异义1.余住西湖余:古义:我;(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古义:尽力;今义:强大。3.是日更定矣是:古义:这;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七:一词多义是:1.是日更定:这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更:1.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白:1.上下一白:白色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大:1.见余大喜:副词,非常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形容词,大余:1.余住西湖:我,指作者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一:上下一白:副词,全,都长堤一痕:数词,一八:词类活用1.大雪三日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2.是金陵人,客此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3.拥毳衣炉火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围着炉火4.与余舟一芥芥:小草,这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九:特殊句式⒈判断句是金陵人(“是”表判断)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见”前省略主语)十:主题归纳这篇游记以回忆的方式,运用淡雅的语言,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乐,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十一:写作特色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巧用白描手法,形神兼备《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表现作者痴迷山水以及淡淡的忧国愁绪。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几人痛饮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及写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况,这样写一方面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致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里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询问对方身份之时,也是彼此分别之时,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这怎么能不叫人遗憾!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而金陵人正是那"痴似相公者",“湖中人鸟声俱绝”仍出来赏雪。“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说明是早有准备,更体现了他们共同的“痴”。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十二:课文内容理解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文要素——看雪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目的地——西湖湖心亭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童子)事件——看雪、遇人文中交代中心事件的句子是:独往湖心亭看雪。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是否前后矛盾或让张岱改改?答: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高自赏的情感态度。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痴是褒是贬?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痴”?“痴行” “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痴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痴心”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中想象一下张岱如何回答?张岱在湖心亭巧遇两位金陵人会是怎样的心情呢?焉得有此雅兴之人„„)彼此彼此... ①惊喜、愉悦。②惆怅、感伤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问又不提地位官职,这段奇遇,看来,张岱关注心灵情趣沟通,更显脱俗。结尾“痴”有何含义?作者以舟子的话结尾有何用意?“痴”是对张岱的确切评价,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人与自然的交融,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从中可领略张岱隐世避居的情怀。用意是点明文章主旨,借舟子的话包含对“痴”的赞赏,对人格品味的肯定,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作者写自己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有何用意?答:用意有三:①表现作者与流俗迥异的孤怀雅兴;②表现作者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③作者深夜独往,可能出于不愿别人看见,也不愿见到别人,蕴含着避世的幽愤。“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的“粒”能否改为“个”或“位”。答:不能。因为整句是作者想象从远处或高处眺望湖心所看到的依稀可辨的情景;写人的渺小,更能显示山水云天的苍茫浩渺。文章段意:第一段,湖上大雪弥漫的壮丽之景;第二段,湖心亭中我与两人喝酒聊天。“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独字表现出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蕴涵着避世的幽愤,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为“更有痴似相公者”作铺垫。一.选择题(共8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崇祯(zhēn)更定(gēng)拏一小舟(ná) B.雾凇(sōng)沆砀(hàng)毳衣炉火(máo) C.一芥(jì)长堤(dī)更有此人(gèng) D.强饮(qiáng)喃喃(nán)铺毡(zhān)【解答】A.正确;B.有误,“毳”应读“cuì”;C.有误,“芥”应读“jiè”;D.有误,“强”应读“qiǎng”。故选:A.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余拏一小舟拏:撑(船) B.雾凇沆砀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酒杯 D.是金陵人,客此客:名词做动词,翻译成到此处做客【解答】D.有误,客:名词做动词,客居。故选:D。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是日更定矣/明辨是非 B.见余大喜曰/喜出望外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别具匠心 D.余拏一小舟/不遗余力【解答】A.不同,这/正确;B.相同,喜悦;C.不同,告别/特别;D.不同,我/剩余。故选:B。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天与云与山与水/与朱元思书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问其姓氏/其真不知马也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解答】A.前一句句意为:天跟云跟山跟水连成一线。与:和。后一句句意为:给好友朱元思的信。与:给。B.前一句句意为: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焉:哪。后一句句意为: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寒暑易节。焉:句末语气词。C.前一句句意为:问他们的姓氏。其:代词,他们。后一句句意为:难道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其:表示难道,表反问的语气。D.前一句句意为:我尽情地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而: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后一句句意为: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而: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故选:D。5.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而”相同的是()A.濯清涟而不妖 B.启窗而观 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D.潭西南而望【解答】“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的意思是“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而”表顺承。A.句意: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而”表转折;B.句意:打开窗子看。“而”表顺承;C.句意: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而”用在陈述句末,表示限止语气;D.句意:向潭的西南面望去。“而”表修饰。故选:B。6.下列句子中“一”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上下一白 B.余拏一小舟 C.一童子烧酒 D.湖心亭一点【解答】A.有误,“一”是副词,“全,都”的意思;BCD.均为数词;故选:A。7.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雾凇沆砀:(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 B.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一个叫金陵的人。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解答】C.错误,句意为: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故选:C。8.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游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B.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我划着一只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C.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我被强制着灌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解答】D.有误,应为:我尽力地喝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故选:D。一.选择题(共4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雾凇(sōng)长堤(dī)毳衣(cùi) B.沆砀(dàng)拏(ná)喃喃(nǎn) C.金陵(lín)芥(jiè)崇祯(zhēn) D.更定(gēng)铺毡(zhān)痴(chī)【解答】A.有误,“毳衣”的“毳”应读“cuì”;B.有误,“喃喃”的“喃”应读“nán”;C.有误,“金陵”的“陵”应读“líng”;D.正确;故选:D。2.选出朗读节奏处理不当的一项()A.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C.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D.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朗读节奏的把握能力。四个选项都属于句中短暂停顿,做题时可以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只要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就能准确划分。【解答】C.本句意思是: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声鸟声都没有。“人鸟声”是一个独立的单位,中间不停顿,应在“湖中”之后停顿。故选:C。【点评】解答此题。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客此(客人)拥毳衣炉火(裹着、围着) B.上下一白(全)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C.余拏一小舟(撑)强饮三大白(大杯酒) D.湖中人鸟声俱绝(全,都)及下船(等到)【解答】A.前句句意:在此地客居;客:客居。后句句意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解释不正确。B.前句句意:全是白皑皑的。后句句意冰花一片弥漫。解释正确。C.前句句意:我撑着一叶小舟。后句句意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解释正确。D.前句句意: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后句句意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解释正确。故选:A。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余住西湖余拏一小舟 B.是日更定矣更有痴似相公者 C.是金陵人是日更定矣 D.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解答】A.“余”都是“我”的意思;B.“更”的意思分别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还”;C.“是”的意思分别是“判断动词”“指示代词,这”;D.“白”的意思分别是“白色”“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故选:A。二.文言文阅读(共3小题)5.文言文阅读。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②是日更定矣这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了其怀念故国的深情。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C.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运用了神态、心理、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D.本文叙事时的情绪变化是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意: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②句意:这天初更时分。是,这。③句意: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强,尽力。(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沆砀,白气弥漫的而样子。一,全。句意: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上上下下全是雪白的。②重点词:惟,只有。而已,罢了。句意: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像草叶一样的我的船,像两三粒小米一样的船上的人。(3)本题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C.有误,语言描写不是心理描写。故选:C。答案:(1)①消失②这③尽力(2)①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上上下下全是雪白的。②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像草叶一样的我的船,像两三粒小米一样的船上的人。(3)C6.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各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雾凇沆砀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2)选出与“山之僧智仙也”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C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B.何陋之有?C.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D.属予作文以记之(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4)《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分析】【甲】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乙】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僧智仙。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①(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②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蔚然:茂盛的样子。(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之”的含义和用法。例句句意为:是山里的老僧智仙。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A项,句意为: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B项,句意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句意为:这或明或暗、变化不定的,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的景象。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D项,句意为: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之:代词,指这件事。故选:C。(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重点词语有:”强饮”:“痛饮”“别”:与谁告别,要补充完整,“白”:是酒杯之意。句意为:我痛饮(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②重点词语有:“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临”,靠近;“于”:在。句意为: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4)本题考查归纳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一是要结合文本,另外还要结合相关写作背景。《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选自《陶庵梦忆》卷三。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悠远脱俗的闲情雅致。(也可以写:清高自赏的情趣、超凡脱俗的情趣,还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带有淡淡的哀愁)。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寄情山水,从“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思想。答案:(1)①白气弥漫的样子;②茂盛的样子。(2)C。(3)①我痛饮(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②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4)《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情趣、超凡脱俗的情趣,还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带有淡淡的哀愁;《醉翁亭记》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思想。7.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①.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②.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③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⑤,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④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注释】①[为春为月]意思是春天的月夜。②[夕岚]傍晚山间的雾气。③[勒]抑制。④[歌吹为风]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⑤[夕舂]夕阳。【分析】译文:乙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白天里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的山光。那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柳迎风漂浮如绿烟,桃花盛开如红雾,弥漫二十多里。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着各色丝织品的富裕的游客很多,比堤畔的草还多,真是艳丽极了。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所述说呢!(1)对乙文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B.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C.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D.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上下一白由断桥至苏堤一带B.客此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C.问其姓氏始极其浓媚D.是金陵人别是一种趣味(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4)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A.甲文中的“更”定,乙文中的“午、未、申”,都是运用了天干地支计时法。B.甲文侧重于对景物进行白描;乙文侧重对景物特点概括介绍。C.“湖中人鸟声俱绝”“惟长堤一痕”“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些加点副词鲜明表达出了天寒地冻的景象和作者遗世独立的闲情雅致。D.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这“痕”“点”“芥”“粒”等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5)两文的作者,都有与一般俗士迥异的审美情趣。请结合两文的内容,分别说出,“迥异”体现在哪里?【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那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故停顿应为: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故选:B(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释义。A.全\一B.客居\客人C.他的\它的D.表示判读\表示判断故选:D(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重点词语:焉,哪能。更,还。句意:(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②重点词语:此,这。安,怎么。句意: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所述说呢!(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A.有误,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BCD.正确。故选:A(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细读两文,然后正确翻译后可知。甲文作者雪后半夜独自去看雪,乙文作者却避开了大家都游西湖的时间,在朝、夕二时去游西湖,可见他们都不与凡俗之人为伍,作者也以能看到常人不能看到的美景而自得。答案:(1)B(2)D(3)①(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②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所述说呢!(4)A(5)都不与凡俗为伍,能赏普通人未见之景。甲文作者半夜独往湖心亭看雪。乙文中杭州游人多在午、未、申三时游西湖,而作者却认为朝、夕二时,才是西湖最为浓媚的时刻,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月景虽最美,但并非人人能享受。作者颇能以受用此乐而得意。【点评】文言语句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补”五法: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例如,有时候句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情况;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5、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简单概括本节课讲了几个题型,方法,注意事项,易错点,踩分点等。(学生手写巩固)阅读下面文本,完成题目。湖心亭看雪张岱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与云与山与水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B.上下一白

一箪食,一豆羹C.见余大喜曰

见渔人,乃大惊D.是金陵人,客此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答案】C【解析】A.连词,和\动词,参与,这里指欣赏;B.副词,全、都\数词,一;C.动词,看见\动词,看见;D.名词做动词,客居\名词,客人;故选C。(2)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雾淞沆砀:(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B.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一个叫金陵的人。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答案】C【解析】C.翻译有误。“金陵”是地名,不是姓名。故选C。(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埋下伏笔。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深入思考,找出正确选项。D.不是正面描写,而是侧面的烘托。ABC均正确,故选D。(4)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余拏一小舟(挐,古通“桡”,船桨;撑(船)B.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色)D.是金陵人,客此(暂时寄住在这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从课文中迁移过来。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ABD均正确,故选C。(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余拏一小舟[撑(船)]B.是日更定矣(更多)

上下一白(全)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勉强)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D.大雪三日(雪花)

拥毳衣炉火(裹、围)【答案】A【解析】B.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C.强:竭力,尽力。“强”在这里是古今异义词,不可望文生义;D.雪:下雪。“雪”在此句中属于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下雪;故选A。(6)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余拏/一小舟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一童子/烧酒【答案】B【解析】B.划分有误。此项应为:余/拏一小舟。故选B。(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