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2014-2024高考语文文言文挖空训练( I 卷、II 卷、甲卷、乙卷)教师版_第1页
【微专题】2014-2024高考语文文言文挖空训练( I 卷、II 卷、甲卷、乙卷)教师版_第2页
【微专题】2014-2024高考语文文言文挖空训练( I 卷、II 卷、甲卷、乙卷)教师版_第3页
【微专题】2014-2024高考语文文言文挖空训练( I 卷、II 卷、甲卷、乙卷)教师版_第4页
【微专题】2014-2024高考语文文言文挖空训练( I 卷、II 卷、甲卷、乙卷)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高考文言文挖空训练教师版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新高考全国Ⅰ卷材料一:李广有孙陵,为(担任)侍中,善(擅长)骑射。帝以为(认为)有广之风(风范),使(之)教射(于)酒泉、张掖以备(防备)胡。及(等到)贰师击匈奴,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率领)屯(驻扎)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希望)得(能够)自当(抵挡)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分化)单于兵,毋(不)令专(专门)乡(通“向”)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到)单于庭。”上壮(认为……豪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相遇),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拼搏奋战)攻之,虏还走(退兵逃跑)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徒步战斗)(于)树木间,复(又)杀数千人。陵居(在)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箭)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脸面)报(报答;回复)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怪罪)陵。上以(之)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极力申述):“陵事(侍奉)亲(双亲)孝,与士信(守信),常奋不顾身(振作起来奋勇前进,不顾及生命)以徇(舍身)国家之急(紧急之事),其素(向来)所畜积(积聚)也,有国士之风。且(况且)陵提(带领。《醉翁亭记》:“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步卒不满五千,深蹂[róu](踏入)戎马之地,抑(抵抗)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摧毁击败)亦足暴(显露)于天下。彼(他)之不死,宜欲得当(恰当机会)以报(报答)汉也。”上以(认为)迁为诬罔(欺骗,诬陷毁谤),下(使……下狱)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于是)曰:“捕得生口(俘虏),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使灭族)陵家。既而(不久)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yānzhī](匈奴单于之正妻的称号)欲杀陵,单于匿(藏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嫁给他做妻子)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被看重)用事(当权)。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才)入议(入帐商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带领)七万人出(出兵)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辗转作战)九日。(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材料二:李陵之降也,罪较著(闻名)而不可掩(掩盖)。如(如果)谓(说)其孤军支(抵抗)虏而(却)无援,则(那么)以(用,此处为带领)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夸耀)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得到)辞(推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等到)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带领)三万余骑追(追击)汉军,转战(辗转作战)九日,亦将委罪(推委罪责)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难道)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偏向两方)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之)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对峙)乎!迁之为(替)陵文(掩饰,修饰)过(过错)若(像)不及,而抑(又)称道(称赞)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世代功绩)。为(担任)将而(却)降,降而(却)为之效死(献出生命)以战(作战),虽(即使)欲浣涤[huàndí](洗刷)其污而已,缁[zī](染黑)之素(白色的绢)不可复(恢复)白。大节(节操,气节)丧(丧失),则余(其余)无可浣(洗刷)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愧对)苏武而为之辞(托辞)也。其背逆(背叛忤逆)也,固(本来)非迁之所得(能够)而文(掩饰,修饰)焉者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注]

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1)我愿意亲自率领一支队伍,到兰干山南面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让他全力对付贰师将军的军队。(2)李陵说“我是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朝”,只不过是见到苏武义举感到惭愧而找的借口。他的背叛,本来就不是司马迁所能文饰的。参考译文材料一:

李广有个孙子叫李陵,担任侍中,擅长骑马射箭,皇帝认为他有李广的风范,派他带领酒泉、张掖的军队防备匈奴。等到贰师将军李广利攻打匈奴时,李陵向皇帝叩头请求说:“我带领的屯守边疆的士卒,都是荆楚勇士、奇才剑客,希望能自己带领一支军队,到兰于山南以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让单于只攻打将军李广利的军队。”皇帝认为他说得豪壮,就答应了他。李陵到了浚稽山,与单于相遇,匈奴骑兵约三万包围李陵军。李陵与敌人交战,杀敌数千人。单于大惊,召集八万多骑兵来攻打李陵。李陵的军队在树林中步行与匈奴骑兵作战,又杀敌数千人。单于在山上,李陵在山谷中,单于向汉军射箭,箭如雨下,汉军伤亡很多,不能前进。李陵说:“我没有脸面回报陛下了!”就投降了匈奴。皇帝非常愤怒,群臣都指责李陵。皇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说:“李陵侍奉父母很孝敬,与士卒讲信义,常常奋不顾身地救国家的危难,他的这些素质,有国士的风范。况且李陵带领步兵不满五千,深入匈奴的腹地,牵制几万敌军,即使战败投降,他摧败敌人的战绩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他之所以不死,一定是想寻找机会报效汉朝。”皇帝认为司马迁这是诬陷,就把他交给狱官施以腐刑。很久以后,皇帝才后悔对李陵的处置失当。皇帝派公孙敖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说:“我抓到俘虏,说李陵教单于制造兵器防备汉军。”于是皇帝杀了李陵全家。后来,皇帝听说李陵教匈奴造兵器的是降匈奴的汉将李绪,不是李陵。李陵派人刺杀了李绪,匈奴大阏氏要杀李陵,单于就把他藏到北方。大阏氏死后,李陵才回来。单于把女儿嫁给李陵,立他为右校王,与卫律都显贵而当权。卫律常在单于身边;李陵在外边,有大事才入朝议事。征和三年三月,派李广利率七万人出五原,攻打匈奴。匈奴派大将与李陵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转战九日。(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材料二:李陵投降匈奴,他的罪行相当明显而无法掩饰。如果说他孤军奋战,没有后援,可是率领五千步兵出塞作战,乃是李陵自己炫耀勇力,而不是因为汉武帝下命令在先,而他无法推辞。李陵家被族灭,则可嫁祸给李绪;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李陵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转战九天,这也要嫁祸给李绪吗?如果说李陵是受到匈奴单于的控制,不得不奉命追击汉军四处转战,难道匈奴就没有可信之人了吗?假如李陵有两面讨好的心思,那么单于又怎么能信任李陵而委以重兵,让他深入腹地与汉军将领相持呢!司马迁不遗余力地为李陵辩护,文过饰非,又喋喋不休地称道李陵的祖父李广,来表彰其家族的世代勋业。身为将领却向敌人投降,投降以后又为新主子拼命作战,即使想要洗涤自己身上的污点,可已经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变白;大节已经沦丧,则其余的都没法洗干净了。李陵说:“我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报答汉朝”,只不过是见到苏武感到惭愧而说出的漂亮话罢了。他的背叛,本来就不是司马迁所能文饰的。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新高考全国Ⅱ卷材料一:文侯受(学习)子夏经艺(经学),客(以客礼对待)段干木①,过(经过)其闾(乡里),未尝(曾)不轼(凭轼致敬)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礼待),国人称(称赞)仁,上下和合(和睦同心),未可图(图谋)也。”文侯由此(因此)得誉(获得赞誉)于诸侯。(节选自《史记·魏世家》)材料二: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胁迫)留侯,强(竭力)要(要挟)曰:“为我画计(筹谋计策)。”留侯曰:“顾(只是,不过)上有不能致(招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如果确实)能无爱(吝惜)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写信),卑辞(言辞谦恭)安车(准备坐乘的小车。古车立乘,此为坐乘,故称安车。供年老的高级官员及贵妇人乘用。高官告老还乡或徵召有重望的人,往往赐乘安车。安车多用一马,礼尊者则用四马),因(接续,然后)使辩士(辩才出众之士)固(坚决)请(聘请),宜来。上知(了解)此四人贤,则一助(帮助)也。”汉十二年,上从(跟随)击破布军归,疾(病情)益(更加)甚(严重),愈(更加)欲易(更换)太子。及(等到)燕(同“宴”,指宴饮),置酒(置办酒席),太子侍(侍奉)。四人从(跟随)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hào]白(雪白),衣冠甚伟(高大,壮美)。上怪(以……为怪)之,问曰:“彼(他们)何为者(宾语前置)?”四人前(上前)对(奏对),各言(说)名姓。上乃(于是)大惊,曰:“吾求(访求)公数岁(多年),公辟逃(逃避)我,今公何自(自愿)从(跟随)吾儿游(交往)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轻慢士人)善(喜欢)骂,臣等义(讲究义理)不受辱,故恐而亡匿(逃避)。窃(私下)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爱护士人),天下莫(没有人)不延颈(伸长脖子)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劳烦)公幸(希望)卒(始终)调护(调教辅佐)太子。”四人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已毕,趋(小步快走)去,上起(起身)去,罢酒(结束酒席)。竟(最终)不易太子者,留侯本(原本)招(招致)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材料三:论者(评论者)或(有人)曰:“魏文式(扶轼)段干木之闾(乡里),秦兵为(因为)之不至(到达),非法度之功(功劳),虽(虽然)全(保全)国有益,非所贵(重要)也。”夫法度之功者,谓(说)何等(什么)也?养三军之士(将士),明(明确)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军队)非不锐(精锐),士众(士兵)之力非不劲(强劲)也,然而至于(到了)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好处)哉?使(假使)童子变(违背)孟贲[bēn]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拿着)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比得上)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施行礼教)尽敬(竭尽敬意),孟贲不忍犯(冒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振奋威力)。秦以(凭借)兵强,威(威武)无不胜。却军(退兵)还众(使众还),不犯(侵犯)魏境者,贤(以……为贤,敬重)干木之操,高(以……为高,尊崇)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商议)欲废太子,吕后患(担忧)之,子房教(之)以敬(恭敬之礼)迎四皓而厚礼(厚礼相待)之,太子遂安(安稳)。夫太子敬厚(敬重厚待)四皓,以消(消除)高帝之议,犹(犹如)魏文式(扶轼)段干木之闾,却(使退却)强秦之兵也。(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职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因不满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暴行而隐居于商山。后人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1)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答:我过去寻找你们好几年,你们总是逃避我,现在你们为什么主动跟我的儿子交游呢?“求”,动词,寻找;“辟逃”,动词,逃避;“从”,跟;“游”,动词,交游。

(2)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答:却撤回军队,不去侵犯魏国领土,是因为秦军尊重段干木操行贤良,推崇魏文侯的礼义。“却、还”,撤回;“犯”,侵犯;“贤”,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尊重;“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推崇。参考译文材料一:文侯师从子夏学经书,以客礼对待段干木,经过他的乡里,没有一次不凭轼致敬的。秦国曾想进攻魏国,有人说:“魏君对贤人特别敬重,魏国人都称赞他的仁德,上下和谐同心,不能对他有什么企图。”文侯因此得到诸侯的赞誉。(节选自《史记·魏世家》)材料二:皇上想废掉太子,另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赵如意。吕后很害怕,就派建成侯吕泽强制张良,坚持要求说:“给我出个计策。”张良说:“想一想皇上不能招致朝中的,当今天下有四个人,现在您果真能够不惜金玉璧帛,让太子写一封信。言辞谦逊,用车迎接,再让能言善辩者去请,(他们)应当会来。皇上知道这四个人有才能有德行,这对太子是一个帮助。”汉十二年,刘邦在打败黥布归来后,病情更加严重,更加想更换太子。等到宴会时,就摆设酒席,太子侍奉在席上。四位老人跟随太子,年龄都已八十多岁,头发眉毛雪白,衣冠非凡。刘邦感到很惊奇,就问:“这些人是干什么的?”四人上前对答,各说自己的姓名。刘邦听了大吃一惊,说:“我过去寻找你们好几年,你们总是逃避我,现在你们为什么主动跟我的儿子交游呢?”四人都说:“陛下轻视士人喜欢骂人,我们为义不愿受辱,所以才惶恐地逃避。我们私下听说太子为人仁爱孝顺,恭敬爱士,天下的人没有不伸长脖子想为太子效死力的,所以我们就主动来了。”刘邦说:“有幸烦劳各位终于能来调教护卫太子。”四人敬酒祝福完毕,就快步离去。刘邦起身离开,撤酒。最终没有更换太子,这是留侯张良招来这四个人的功劳。(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材料三:议论者中有人说:“魏文侯到里巷对段干木表示敬意,秦军因此不去攻打魏国,并不是法制的功效。虽然在保全国家方面有好处,也不值得重视。”那么,法制的功能,指的是什么呢?养活三军士兵,明确赏罚法令,严厉刑法,富国强兵,这就是法制。六国灭亡,都灭亡在秦国的军队。六国的军队并非不精锐,士兵的力量也并非不强,然而战不胜,甚至于被打败灭亡,这是因为强弱不相当,多少不一样,即使明确了法制,那又有什么用处呢?假使小孩违背了大力士孟贲的心意,孟贲发怒,小孩持刀跟孟贲对打,小孩肯定不能取胜,因为力量远远不如孟贲。要是孟贲发怒,而小孩讲究礼节对他非常恭敬,孟贲才会不忍加害。秦国与魏国,就像孟贲与小孩一样。力量弱小就该讲究德行,军队强大就该发扬威力。秦国靠军队强大,威力无穷战无不胜。却撤回军队,不去侵犯魏国领土,是因为秦军尊重段干木操行贤良,推崇魏文侯的礼义。汉高皇帝议论想废掉太子刘盈,吕后很担忧,立即召见张子房来出谋划策,张子房教太子用谦恭的态度去迎请四位受高皇帝敬重的白发隐士,并送给厚礼,这样太子的地位安稳了。太子敬重厚待四位白发隐士来消除了高皇帝废掉太子的想法,就像魏文侯到里巷对段干木表示敬意,退掉了强大的秦军一样。(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新高考全国甲卷人才莫盛(鼎盛)于三国,亦惟(只因为)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扶持),以成鼎足之势(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驾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契合,结交),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投合)。刘备为吕布所(表被动)袭(袭击),奔于操,程昱以(认为)备有雄才,劝操图(图谋,此处相当于除掉)之。操曰:“今收揽英雄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犹非与操有怨者。臧霸先从(跟从)陶谦,后助吕布,布为操所擒,霸藏匿(躲藏),操募(招募)得之,即以霸为琅邪相。先是操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操定(平定)兖州,翕、晖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交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做这样的事)也。”操叹其贤。盖操当初起(起事)时,方欲藉(借助)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及其削平群雄,势位已定,则孔融、许攸等,皆以嫌忌杀之。荀彧素(向来)为操谋主,亦以其阻九锡(指阻止曹操接受九锡)而胁(胁迫)之死。然后知其雄猜(很会猜忌)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之度外(考虑之外)用人,特(只是)出于矫伪(虚伪),以济(成就)一时之用,所谓(所说的)以权术相驭也。至刘备,一起事即为人心所向。观其三顾诸葛,咨(咨询)以大计,独有傅岩爰立(高宗武丁梦中见到宰辅人物的形象,因而刻象寻找,终于在傅岩找到了正在服劳役的刑徒傅说,于是便任命为相,使殷得以富强。后遂用“高宗刻象”表示求贤)之风。关、张、赵云,自少结契(结交),终身奉以周旋,即羁旅奔逃,无寸土可以立业,而数人者患难相随,别无贰志(没有背叛之心)。此固数人者之忠义,而备亦必有深结其隐微(深厚的情感纽带)而不可解者矣。至托孤于亮,曰:“嗣子可辅,辅之;不可辅,则君自取之。”千载下犹见其肝膈(肝胆)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亮第一流人,二国俱不能得,备独能得之,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功效)矣。至(至于)孙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企及)者。孙策生擒(活捉)太史慈,即解(解开)其缚曰:“子义青州名士,但(只是)所托非人耳。孤是卿知己,勿忧(担心)不如意也。”此策之得士也。陆逊镇(镇守)西陵,权刻印(印章)置(放置)逊所,每(每每)与刘禅、诸葛亮书,常过示(给……看)逊,有不安者,便令改定,以印封(封口)行之。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竭尽)心力者乎?陆逊晚年为杨竺等所谮(诋毁),愤郁而死。权后见其子抗(指陆抗),泣曰:“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深厚),以此负(辜负)汝。”以人主而自悔(追悔)其过,开诚告语如此,其谁不感泣(感动流泪)?此孙氏兄弟之用人,所谓以意气相感(感动)也。

(1)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

曹操让臧霸交出那两个人,臧霸说:“我之所以能够自立的原因,是因为不做这样的事情。”关键点:“出”,交出:“所以”,……的原因:“以”,因为:“……也”,表判断。(2)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我以前听信谗言,与令尊的关系不够深厚,因此辜负了你。关键点:“前”,以前:“笃”,深厚:“负”。辜负。参考译文三国时期的人才可谓是最为鼎盛的,这也得益于三国的君主各自善于用人,因此能够汇聚众人的力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他们用人的方式各有不同。大致来说,曹操是以权术驾取人,刘备是以性情结交人,孙氏兄弟则是以意气感召人。刘备被吕布袭击后,投奔曹操,程显认为刘备有雄才,劝曹操围谋除掉他。曹操说:“现在是收揽英雄的时候,杀一个人会失去天下人的心,这是不可以的。”然而,这还不是与曹操有怨的人。减霸先是跟随陶谦,后未帮助吕布,吕布被曹操擒获后,减霸藏匿起来。曹操通过招募的方式找到减霸,立即任命他为琅邪相。早先,曹操在兖州时,任用徐翁、毛晖为将,宛州发生动乱,徐翁、毛晖都变了。后来曹平定兖州,徐翁、毛晖投奔藏霸。到这时,曹操让藏霸交出那两个人,减霸说:“我之所以能够自立的原因,是因为不做这样的事情。”曹操叹息他的贤能。曹操当初起事时,正是想借助众人的力量成就大业,所以以此奔走天下。等到他削平群雄,势位已定时,孔融、许攸等人都因嫌忌被杀。前彧一直是曹操的谋主,也因为阻止曹操接受九锡而被通死。由此可见,曹操的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的宽容用人,只是出于权宜之计,以应一时之需,这就是所谓的以权术驾取人。至于刘备,一起事就为人心所向。看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咨询大计,独有傅岩立贤的风范。关羽、张飞、赵云,自年轻时结交,终身相随,即使在颠沛流离、无立足之地时,这几人也惠难与共,毫无二心。这固然是几人的忠义,但刘备也必定有深厚的情感纽带令人不能解开。到托孤于诸葛亮时,刘备说:“嗣子可辅,辅之:不可辅,则君自取之。”千载之下仍能见其肝胆相照,岂不是性情的流露?诸葛亮是第一流的人才,其他两国都不能得到,唯独刘备能得到他,这也可见以该持人的效果。至于孙氏兄弟用人,也各自有别人比不了之处。孙策生擒太史慈后,立即解开他的绑塆,说:“子义是青州名士,只是所托非人罢了。我是你的知已,不用担心不如意。”这是孙策得士的表现。陆逊镇守西陵,孙权把印章放在陆进那里,每次与刘样、诸葛亮通信,常常给陆进看,有不安之处就让他改定,然后盖上印章发出。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尽力的吗?陆逊晚年被杨竺等人读害,愤郁而死。孙权后来见到陆逊的儿子陆抗,哭着说:“我以前听信谗言,与令尊的关系不够深厚,因此辛负了你。”作为君主能自悔其过,像这样开该布公地告知,谁能不感动流泪呢?这就是孙氏兄弟用人,这就是所说的以意气感人的表现。202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新高考全国Ⅰ卷材料一:襄子(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围(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于晋阳中,出围(解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赵襄子的家臣)为赏首(受赏者中功推第一的人)。张孟谈(人名,赵襄子的家臣)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为什么)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国家危,社稷(指国家。社,土地神。稷,谷神)殆(危险)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轻慢;侮慢)之意者,唯(只有)赫子不失君臣之礼(礼节),是以(因此)先(意动用法,以之为先)之,"仲尼闻之。曰:"善(善于;擅长)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有人)曰:仲尼不知(懂得)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

超越自己的职责侵犯他人职守),群臣不敢失礼。上(君主在上)设(设置)其法,而下(臣子在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像这样),则(那么)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亲近密切)之泽(恩泽),操(掌握;控制)令行禁止(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形容法令严正,执行认真)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失去惩罚原则)也。为人臣者,乘(计量;计算,此指谋事)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表转折,却)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曰":“韩子立法,其所以(的原因)异夫子(特指孔子)之论者纷如(众多,纷繁复杂)也。予(我)每(常常)探(探究)其意而校(查对;核计)其事,持久历远(经历久长),遏(阻止)奸劝(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相同)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合适,恰当)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谈到最高的事物)必以极天(至天;达于天)为称(称述;称说),言下者(谈到最低的事物)必以深渊为名,好事(爱兴事端;喜欢多事)而穿凿(非常牵强地解释,硬说成具有某种意思)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引用)圣以自贤(把自己当作贤人肯定自我),欲以取信(赢得信任)于群愚而度(使效法)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对的)。请(请允许我)说一隅(指一个狭小的地区。也可以指事物的一个方面或片面),而君子审(仔细观察,考察;弄清楚)其信(真实准确)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从前,往日)赵、韩共并(吞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通“嘉”,嘉赏)具臣(1.备位充数之臣。2.泛称为人臣者。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表示赞许)之\引(引用)以张本(原由;依据)\然后(这样以后)难(质问;驳斥)之\岂有不似(不如;比不上)哉?然实(实际上)诈也。何以(以何,凭什么,为什么)明(说明)其然(这样)?昔我先君(称自己的祖先,孔子)以(在

的时候)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去世),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这)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才)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竟然)无怍(zuò,惭愧)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一类人),皆非(认为……不对;非难;责怪)之罪;故吾以(认为)是默口(缄口不言)于小道(礼乐政教以外的学说),塞耳(堵住耳朵,谓有意不听)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量(长短))天,植(竖立;树立)寸指以测渊,朦(迷惘,愚昧)大道(.正道;常理。指最高的治世原则,包括伦理纲常)而不悟(明白;领悟),信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捏造事实毁坏他人名誉)之辞”并不一样)以疑(怀疑)圣,殆(大概)非所望也。"(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1)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骄侮”(高傲轻慢)、“唯”(只有)、“是以”(因此,所以)各1分,句子大意1分](2)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一隅”(一小部分,一个方面)、“审”(仔细考察)、“信”(真实)各1分,句子大意1分]【参考译文】材料一: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突围后,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者中功劳第一的。张孟谈说:“晋阳城突围的事,高赫没有大功劳,现在却在受赏者中功劳排第一,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城被围一事上,我的国家形势危急,社稷危亡啊。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善于奖赏啊,赵襄子!奖赏一个人后天下做臣子的都不敢失礼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善于赏罚的,(使)百官不敢超越自己的职权,群臣不敢失掉君臣的礼节。主上设置了有关法令,而臣子没有奸诈的想法。像这样,就可以叫作善于赏罚了。赵襄子有君臣相亲的恩泽,执行着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法令,如果还有高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赵襄子失去了处罚的原则。做臣子的,参议政事并且有功劳的就奖赏。现在高赫仅仅因为不高傲轻慢,赵襄子就奖赏他,这就奖赏错了。所以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材料二:陈郡有个叫武臣的,对孔鲋说:“韩非确立法度,他和孔子不同的言论太多了。我常常探究他们言论的内涵并比较他们所做的事,发现它们历久不变、长久流传,在遏制奸邪、劝勉行善方面,韩非未必是错误的,孔子未必是全部合适的。像韩非那样的人,也是当代的圣人了。”孔鲋说:“如今世人说到高的一定要说达到了天的顶点,说低的必然要说深渊。那些喜欢多事而且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定会引述经书中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援引圣人的话来显示自己贤明,他们想以此取得愚昧民众的信任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就像诸子的书,里边的道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臣说:“好。”孔鲋说:“从前赵、韩一起吞并知氏,赵襄子进行奖赏,首先奖赏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然后才奖赏有功劳的臣子。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己的观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怎么会有不同呢?然而实际上是欺诈之言。用什么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呢?我的祖先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去世,到哀公二十七年荀瑶和韩、赵、魏三家讨伐郑国,遇到陈恒(率齐国军队救郑)而返,那时孔子去世已经十一年了,而晋国四卿都还在世。再往后到鲁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件事情前后相隔很远,而韩非(在书里)公然将两件事情合为一件来说,竟然没有惭愧之意。由此可见世上有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韩非的罪过。所以我因此对韩非这样的小道沉默不言,对诸子的学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了。但是你立起很短的表来计量天的高度,竖起寸长的手指来测量深渊,在大道上蒙昧而不能醒悟,相信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这当然不是我所希望的。”202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新高考全国Ⅱ卷材料一:凡(但凡)战,若(如果)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险要狭窄)之间,须要平易(平坦)宽广之地。闻鼓(击鼓声)则进(进攻),闻金则止,无有(没有)不胜。法(指兵法)曰:“用众(指指挥大部队)进止(指进攻停止的调度)。”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驻扎)寿阳,列阵(布列阵形)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对抗)。玄使谓符坚曰:“君远涉(长途跋涉)吾境,而临水(在河边)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稍稍)却(退后),令将士得周旋(辗转相追逐,此指打仗),仆(我)与诸君缓辔(放松缰绳,骑马缓行的意思)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阻截)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万无一失,绝对安全)。”坚曰:“但(只管)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逼近)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指挥)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溃败)。(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古代作战以对阵交锋为正,设伏掩袭等为奇;此处也可指奇谋),攻人不意(料想),斯(这)亦相(考察)变之法乎?”靖曰:“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指一丁点智谋)而胜无术,以片善(微小的善处)而胜无善,斯安(哪里)足以论(谈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击败)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表原因)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回头)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什么地方)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保全)。坚以(带领)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成功)。”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陷害)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符坚之类(像)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分化聚合),各贵(意动,以……为重)适宜。前代事迹,孰(谁)为善(擅长)此者?”靖曰:“苻坚总(统领)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讨伐)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分营驻扎),相去(距离)二十里,述来攻(攻击)汉,尚出合击,大破(打败)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借鉴)。”(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⑴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⑵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⑴你们要能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周旋交战,我与诸君骑马慢行而观战,不也是件乐事吗?(考查“少”、“却”、“周旋”,每词1分,句意1分)⑵古人在阵前出奇招,攻打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这也是奇正变化的法则吗?(考查“奇”“斯”、“相变”,每词1分,句意1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凡是作战,如果我众敌寡,就不能在险阻的地形上进行,而必须在平坦开阔的地方进行。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锣声就停止,这样没有不取胜的。兵法说:“用众之法(即指挥大军作战的方法)就在于能共进和共退。”晋太元年间,前秦王苻坚进驻寿阳,在淝水沿岸列阵,与晋将谢玄相对峙。谢玄派人告诉苻坚说:“您从远方来到我境内,靠近淝水布阵,这是不想速战。请您稍向后退一点,(使我将士能够渡水上岸),让双方士兵能够(有地方)交战,我与各位将军骑着马慢慢行走观看,不也是很快乐的吗?”苻坚部将都说:“应该将晋军阻隔在淝水那边,不要让他们上到我们这边岸上。我众他寡,取胜是万无一失。”苻坚说:“只稍稍后退,让他们渡河,不等他们渡完河,我就率领几十万铁骑向淝水冲击而消灭他。”苻融也认为这样可以。于是指挥军队后退,军队因为混乱不能停下来。在这个时候,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率八千精锐部队渡过淝水,在淝水南岸大战苻坚,苻坚军队大败。材料二:太宗说:“古人在战场上善于出奇制胜,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这也是一种变化的策略吗?”李靖说:“古代的战斗多是通过小技巧而战胜没有技巧的对手,用微小的长处战胜没有长处的对手,这能够论证兵法吗?例如谢玄击败苻坚,并不是谢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坚不善于用兵。”太宗回头叫侍臣拿出《谢玄传》,读了《谢玄传》,说:“苻坚什么地方是不善用兵的呢?”李靖说:“我看《苻坚载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秦军全军覆没,只有慕容垂的一支军队保全。苻坚带着一千多骑兵前去投奔,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慕容垂杀掉苻坚,但未成功。’这可以看出秦军内部有人制造混乱。慕容垂独自保全,说明苻坚已经被慕容垂所困。被敌人所困却想战胜敌人,难道不也是很困难的吗?所以我说没有策略啊,符坚这这类人就是这样的。”太宗说:“在军队中有分散和集中的时候,分散和集中以恰当为贵。前代的事例中,哪一个在这方面做得好呢?”李靖说:“苻坚统帅百万大军,却在淝水战败,这是因为兵力能够集中但不能分散所致。而吴汉讨伐公孙述时,与副将刘尚分散驻扎,相隔二十里,当公孙述进攻汉中时,刘尚出兵合击,大破敌军,这是因为兵力分散但又能够集中所致。”太宗说:“对的。前代的得失足以为后世提供借鉴。”202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全国甲卷周尧卿,字(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子余。其先(祖先)汝阴人。尧卿警悟(机警聪明)强记(记忆力特别强),七岁善(擅长)赋诗,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还没到壮年,叫作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以学行(学问品行)知名。天圣二年(“天圣”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天圣二年是公元1024年)登(考中)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积官(累积官衔和爵位)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解释)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忧愁哀伤)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抑制)情忍哀,不欲伤其意(内心)。母异(意动用法,以……为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像这样)多知孝养我矣。卒(最终)能孝养,志(志气,意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同宗兄弟,堂兄弟。),尤笃(忠实)有爱。执母丧(执丧,奉行丧礼,守孝),倚庐(古人为父母守丧时居住的简陋棚屋)三年,席薪枕块(席薪枕块:旧时居丧者以薪草为席,以土块为枕,以示哀苦之意),虽(即使)疾病不饮酒食肉。或(无定代词,有人)勉(劝勉)之以礼(状语后置句,正确应为“或以礼勉之”),曰:“《礼》‘老病不止酒肉’(年老有病的人不需停止喝酒和吃肉),意(内心)或不胜(忍受)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亲身。)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没有什么用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宾语前置,“苦自”)?”泫然(读作:xuànrán,意为水滴落的样子。)流涕曰:“过是(这个),虽(即使)欲(想要)竭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复可得乎?”尧卿为人简重(庄严持重)不校(读作:jiào,意为不计较),有慢(态度冷淡,没有礼貌)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使羞惭)之。居官禄虽薄,赒(读作:zhōu,意为周济救济)宗族(同一父系的家族)朋友,罄(尽,用尽)而后已。所至称治(治理的好),民有去思(地方士民对离职官吏的怀念)。尝知(掌管)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简称提刑官,是中国宋代特有的一种官职名称)杨纭入境,微伺(暗中伺察)刺史(部州监察长官)善否,有被刑(遭受刑罚。)而耘苗(给禾苗锄草)者,纭(人名,杨纭)就(接近)询(询问)其故(原因)。对(回答)曰:“贫以(因为)利故(原因),为(替)人直(作动词,证明……是直的、有理的)其枉(指理亏或违法的行为),令(县令,此处指周尧卿)不可欺(欺骗。),而我欺之,我又何怨(何怨,宾语前置,怨何)?”纭至邑,不复他察(他察,宾语前置,察他),第(只是)以所闻(听到的话)荐(推举)之。庆历间,范仲淹举(举荐)经行(举用人的科目名称,如“贤良方正”等)可为师表(品德、学识上值得学习的榜样),未及用而卒(去世)。尧卿之学,不惑(被动用法。被……所迷惑)传注(zhuàn解释经籍的文字),问(询问。)辨(辨别)思(思考)索(搜寻,寻找),以通(精通)为期(限,限度)。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此处无实意,不翻译)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揣测)志,是谓得之(指《诗》之真谛)”。考(研究)经指归(主旨,意向),而见毛、郑(汉代《诗经》学者大、小毛公及郑玄的并称)之得失,曰:“毛之《传》欲(想要)简(简洁),或(有时候)寡(少)于义理(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详(详细),或(有时候)远(远离,引申为“违背”)于情性(人情人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这)可以无去取(舍弃或保留)乎?”其学《春秋》,曰:“左氏(指春秋末期史学家左丘明,著有《左氏春秋传》,又称《左传》。)记之详,得经之所以(……的原因)书(书写)者。”至三传(指《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三本古代作品的合称)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情感,志趣)邪?”

欧阳修以文表(石碑,此处作动词,树立石碑)其墓曰:“若周君者,事(侍奉)生(指活着的人)尽孝,居丧(守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学问)长(擅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泫然流涕日:“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2)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周尧卿伤悲地流泪说:“过了这个,即使想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又怎么可以得到呢?”(2)杨纭到了县邑,不再察看其他东西,只是把听到的话(报告给朝廷),推举了他。参考译文周尧卿,字子余,他的祖先是汝阴人。尧卿聪明机警,博闻强记,七岁时就擅长作诗,二十岁时以学识和品行而闻名。天圣二年考中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和饶州通判。去世时年五十三岁。他的文集有二十卷,《诗》和《春秋》的注解各有三十卷。尧卿在十二岁时失去了父亲,悲伤哀痛得就像成年人,见到母亲句抑制情感、忍耐哀痛,不想让母亲伤心。母亲对此感到诧异,对亲戚说:“我的儿子这样的关怀我,非常懂得孝顺赡养我。”尧卿后来果然赡养孝顺母亲,他的志向如同母亲所说的那样。他对待兄弟,尤其厚道友爱。母亲去世后,他结草庐守孝三年,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即使生病也不饮酒吃肉。有人劝他按照礼仪规矩适度保重,他说:“《礼记》上说‘老年多病可以不停止吃酒肉’,也许是因为忍受不了丧亲之痛罢了。我虽然病了但还没有年老,能忍心像这样做吗?”安葬母亲时,他亲自背土填埋。有人告诉他说:“古代贫穷无法安葬逝者的人或许会这样做,现在你何必自苦呢?”他泪流满面地回答说:“过了今天,即使以后我想要像现在这样竭尽全力,还能有机会吗?”尧卿为人正直严谨,不喜计较,对于那些轻慢他的人,他必定会以丰厚的礼仪来使其惭愧。尽管担任官职的薪俸不高,但他会倾尽所能来救助亲族和朋友,直到用完为止。无论到哪里为官,他都以治理得当而受到民众的思念。他曾在汀州宁化县任知县,提点刑狱杨纭刚进入境内,暗中观察刺史行为的优劣,他看到身戴刑具却仍在田间劳作的农民,杨纭就靠近并询问原因。那个人回答说:“我因为贫穷而追求利益,(知县)为人正直不折,法令不可违反而我却违反了,我又有什么理由怨恨呢?”杨纭到达县里后,不再另行访查,只是将听到的情况上报来推荐他。庆历年间,范仲淹举荐尧卿为可作为学习榜样的老师,可惜周尧卿还没有得到起用就去世了。尧卿的学问,不拘泥于经传注释,他不断地提问、辨析和思索,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在学习《诗经》时,遵循孔子所说的“《诗》有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纯真无邪”,以及孟子所说的“解说《诗》的人,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才叫做有所得”。他钻研经传的主旨,同时也看到了毛氏和郑氏注释的得失之处,他说:“毛氏注想要简洁,有时缺乏义理,不符合‘用一句话概括’的经义;郑氏注则想要详尽,有时偏离了情性,不算是‘推测诗人的本意’。我们还能不经过筛选地获取知识吗?”在学习《春秋》时,他说:“《左氏春秋》的记述详尽,符合经典的编写方式。”对于三传的异同,他都有所取舍,说:“圣人的意图,怎么可能是不一样的呢?”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说:“像周君这样的人,对待双亲恪尽孝道,处于丧期极尽哀礼,而且以礼行事。他的学识高于毛、郑《诗》注和《左氏春秋》。”202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全国乙卷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成语:袒裼裸裎。袒裼:露臂;祼裎:露体。指脱衣露体,没有礼貌)而观之。釐负羁(釐负羁,又名僖负羁,生卒年不明,中国春秋时代曹国大夫。)与叔瞻(春秋时郑国人。文公时大夫。有贤名。与堵叔、师叔共同执政。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文公不礼。叔詹尝谏文公,或以礼待之,或杀之免后患,文公不听。后晋、秦围郑,欲得叔詹,遂自杀)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非常:非同寻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若:如果)有时反(反,通“返”,返回)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连,牵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是以,因此)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万乘:①指一万辆兵车。②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万乘之尊。③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穷,陷入困境)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子,您)奚(奚,为什么)不先自贰(自贰,指自别于人)焉。”负羁曰:“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遗,送给)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谋,商量)曰:“昔者晋献公(晋献公,春秋时期的晋国第19任君主,在位26年)与寡人交,诸侯莫(莫,无定代词,没有谁)弗闻。献公不幸离群臣(离群臣,去世的委婉说法),出入(出入,大约)十年矣。嗣子(嗣子,有继承权的嫡长子。这里指晋惠公)不善,吾恐此将令其宗庙(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不祓除(读作fúchú,意思是除灾去邪之祭)而社稷(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社稷”常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不血食(血食,是用于祭祀的食品。指古代杀牲取血以祭)也。如是弗定(弗定,不平定),则非与人交(交,交往,结交)之道(道,原则,准则)。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卒,士兵),革车(革车,古代兵车的一种)五百乘,畴骑(畴骑,精骑,指精选过的等类相同的马)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因,于是)令人告曹君曰:“悬(悬,吊出)叔瞻而出(出,使动用法)之,我且(且,将要)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薄,靠近)城,吾知子不违(违,反对)也。其表(表,标记)子之闾(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寡人将以为(以为,把……当作)令,令军勿敢犯。”曹人闻之,率其(其,自己的)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礼,礼貌。)之所用也。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危犹累卵,比喻形势非常危险,如同堆起来的蛋,随时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也,而以无礼莅(莅,对待)之,此所以(所以,……的原因)绝世(绝世,断绝后嗣)也。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他以后如果回国,必然要诛杀那些对他无礼的人,那么曹国必定首当其冲。于是釐负羁就把黄金装在茶壶里,冒充送餐,又加块玉璧放在上面,夜里派人送给晋公子。参考译文过去晋公子重耳出逃在外,路过曹国,曹君趁他脱去上衣时偷看他的骈肋。釐负羁和叔瞻在前侍奉。叔瞻对曹君说;“我看晋公子不是平常的人。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有机会回国成为君主而发兵,那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曹君不听。釐负羁回家,脸上不高兴,他的妻子问他说:“您从外面回来,带着不高兴的神色,为什么?”负羁说:“我听说,有福轮不到,祸来牵连我。今天国君召见晋公子,待他没有礼貌。我夹在里面,因此不高兴。”他的妻子说:“我看晋公子像大国的君主,他的随从人员像大国的相国。现在困窘逃亡,路过曹国,曹国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果返回祖国,必会声讨对他无礼的人,那曹就是第一个了。您为什么不先把自己和曹君区别开呢?”负羁说:“好吧。”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用璧盖上,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公子见了使者,拜了两拜,留饭而谢绝收璧。晋公子从曹到楚,从楚到秦。到了秦国三年,秦穆公召集群臣商量说:“过去晋献公和我结交,诸侯没有不听说的。献公不幸死去,已十年上下了。继位的儿子不好,我怕他会让晋国的宗庙得不到打扫而社稷得不到祭祀了。长此下去不变样,就不符合与人交往的原则了。我想帮助重耳让他回国,怎么样?”群臣都说:“好。”穆公因而发兵,革车五百辆,同一规格的马二千匹,步兵五万,帮助重耳回到晋国,立为晋君。重耳登基三年,就发兵攻打曹国了。于是派人告诉曹君说:“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我将杀掉他陈尸示众。”又派人告诉釐负羁说:“大军迫城,我知道您不会反抗我。请在您住的巷门上做好标记,我将据此下达命令,使军队不敢去侵犯。”曹国人听到后,率领他们的亲戚去依附釐负羁住地的有七百多家。这就是礼的作用。所以,曹是小国,夹在晋、楚之间,君主的危险就像叠起来的蛋,却用无礼来待人,这就是断绝后代的原因。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新高考全国Ⅰ卷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n作状,在夜里,连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将要)攻魏,子为(替、给)寡人谋,奈何(怎么办)?”孟尝君曰:“有诸侯之(结构助词,的)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希望)子之行也!”重(重视、郑重)为之约车百乘(指兵车一百辆)。孟尝君之(去、到)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表目的,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冒昧,斗胆)借兵者,以(表因果,是为了)忠(效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军队、兵力)非能强于(比)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每年,一年一年)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为什么)也?以(因为)其西为赵蔽(作为赵国的屏障)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歃血为盟)于秦是(这、这样)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将、将要)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孟尝君)又北(n作状,向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收成不好)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表目的,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国都的城门,也指边境)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献上好的计策)于(向)王(状语后置句),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主谓间助词,取独)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屈节)割地,以(把)国之半与秦,秦必去(撤兵)矣。秦已去魏,魏王悉(作V,倾其全部)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凭借、依靠)赵之众,以(用)四国攻燕,王且何利(n作v,得到好处)?利(n,好处)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道路与乡里)近而输(这里指粮草的供给)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悦)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而且)亟(快)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讲和、求和)于魏。因(于是)归(归还)燕、赵之兵,而(并且)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翻译: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会怎么样呢?(得分点:“岁不熟”、“且”的意思)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得分点:“折节”、“以”、“去”的意思)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参考答案】对赵国:晓之以厉害,为赵王讲清存魏对赵国的好处,也说明了魏国如果投降秦国将给赵国带来的危害;对燕国:请求发兵不得,便晓之以厉害,为燕王讲明如果魏国屈节割地求和于秦,转头向燕,对燕国极为不利。【参考译文】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的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马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赵国借些军队去救魏国。”赵王说:“寡人不能借。”盂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的原因,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盂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魏国的土地一年一年受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面为赵国作了遮蔽。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赵王答应了,为魏国发兵十万,战车三百辆。盂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从前家父经常为燕、魏两王的交往约会,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芏救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会怎么样呢?”盂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盂尝君说:“题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陷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叉西借秦国军队,再依靠赵国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禹,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自己会跋涉几千里寒帮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那么对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从您的了。”于是为盂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魏王大喜,说:“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全国甲卷(适用地区: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齐助楚攻秦,取(攻占、攻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主谓间助词,取独)交善(交好、友好),惠王患(担心)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正当、正在)欢(交好、友好),子为(替、给)寡人虑之,奈何(怎么办)?”张仪曰:“王其(还是,表委婉商量语气)为臣约车(准备车马)并(和)币(金钱),臣请试之。”张仪南(n作状,到南方)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于敝邑(古代对本国的谦称,犹言偏僻的地方)之王甚厚[现在对秦王来说齐王的罪恶是最严重的],敝邑欲伐之,而大国(尊称,指楚国)与之欢。大王苟(如果)能闭关绝(断绝邦交)齐,臣请使(让)秦王献商于之地,方(方圆)六百里。若此(如果这样),则是北(n作状,在北面)弱(使动,使…削弱)齐,西德(n作v,施加恩惠)于秦[状语后置句,在西面对秦国施加恩惠],而(并且,表递进)私(动词,私人占有)商于之地以为(作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通“悦”),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之于(介词,在)朝廷曰:“不榖(也作“不谷”,古代诸侯自称之谦辞)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全、都)贺,陈轸后(最后、后来)见,独(唯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表转折,反而)患(祸患)必至也。”王曰:“何也(为什么)?”对曰:“夫秦所以(…的原因)重(重视)王者,以(因为)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却,表转折)齐先绝,是楚孤(宾语前置,使楚国孤立)也,秦又何(怎么会)重(重视)孤国?且(况且,何况)先绝齐,后责(索取)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停止)口无言,以待吾事。”[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楚王使(派遣)人绝齐。张仪反(返回),秦使人使(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暗中合盟)。楚因(于是)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纵横)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发动军队)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趁机)赂之一名都(大点的城池),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补偿回来]。”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更多资料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资料整理与收集),楚兵大败于杜陵。故(因此)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过分,过于)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翻译: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是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参考译文】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秦地)曲沃。后来秦想要进攻齐国,由于齐、楚友好,秦惠王为此忧虑,对张仪说:“我想要发兵攻齐,无奈齐、楚两国关系正密切,请你为我考虑一下,怎么办呢?”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马和金钱,让我试试看。”于是张仪去南方楚国见到楚怀王,说:“现在对秦王来说齐王的罪恶是最严重的,秦国准备征讨齐国,然而楚国跟齐国交好。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交邦,让我劝说秦王献上商于的土地,方圆六百里。如果这样,楚国就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且获得了商于六百里土地,这就是一举三得的上策。”楚怀王非常高兴,在朝堂上宣布说:“我已经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听见这话的群臣都向怀王道贺,陈轸最后晋见,唯独不向怀王道贺。怀王说:“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反而一定会招来祸患。”怀王问:“为什么?”陈轸回答说:“秦王之所以重视大王的原因,是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如今还没有得到秦国的割地却先和齐国断绝邦交,是让楚国陷于孤立状态啊,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楚国如果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欺骗。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一定会进攻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怀王派使者跟齐国断绝邦交。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秦齐的盟约暗中缔结成功。楚国派遣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是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陈轸说:“攻打秦国,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不如趁此机会将一个大都市送给秦国,跟秦连兵伐齐,这样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补偿回来。楚怀王没有采纳,于是发兵北去攻打秦国。秦、齐两国合兵,楚军在杜陵惨败。可见,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人民和诸侯也并非软弱,之所以会陷入几乎亡国的惨境,是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忠告,而过于听信张仪的缘故。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全国乙卷(适用地区:河南、山西、江西、安徽、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陕西)圣人之(主谓间助词,取独)于(对,对于)天下百姓也,其(大概,表估计)犹赤子(刚生的婴儿)乎!饥者则食(n作v,拿食物给人吃)之,寒者则衣(n作v,拿衣服给人穿)之,将之养之(将养:侍奉赡养),育之长之(培育…成长),唯恐其不至于大也。魏武侯浮(漂流)西河而下,中流(泛指河流的中游),顾谓(回头)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险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指施行德政)不在险。昔三苗氏(部族名称,苗人之始)左洞庭而(表并列)右彭蠡(彭蠡湖,鄱阳湖古称),德义不修(宾语前置,“不修德义”,不讲仁义道德),而禹灭(使…灭亡)之。夏桀之居,左河、济(黄河、济水)而右太华,伊阙(山名)在其南,羊肠(羊肠阪,地名)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放逐)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更多资料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资料整理与收集)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都)敌国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攻克,打败)殷,召太公而(表顺承)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奈…何:拿…怎么办;士众:士人和百姓)?”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连同)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厌恶)其余胥(墙壁)。咸(全、都)刈(割,这指杀死)厥(其,他的、他们的)敌,靡(没有)使(让)有余,何如(怎么样)?”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怎么处理这事)?”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使…活下)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n作v,耕种)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只亲近那些有道德的人)百姓有过在予(我)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主谓倒置,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凡所以(…的原因)贵(认为…贵,,尊重)士君子者以(因为)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adj作n,老人)负薪(背着柴火)而有饥色,公悲(悲悯)之,喟然(叹气的样子)叹曰:“令吏养(赡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不幸),守国之本也。今君爱(怜惜)老而恩无不逮(达到),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而,表顺承)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评定、判定)而供秩(供养、安置)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犹言乐善好施),缓刑辟(刑法,刑律)而趋民时(犹农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用来…的)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节选自《说苑•贵德》)翻译:武王打败了商朝,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现在我请求找来老弱而没有人养活、丧妻丧夫却没有房屋的人,评定之后安置他们。参考译文圣明的帝王对天下的老百姓,就像对待婴儿一样!饥饿时就给他饭吃,寒冷时就给他衣穿,扶持他调养他,抚育他使他成长,总怕他不能长大。魏武侯渡西河顺流而下,渡了一半,回头对吴起说:“河山这样险固,真壮美啊,这是魏国最宝贵的!”吴起回答说:“国家依靠的是德政而不是险要的地形。从前三苗氏左有洞庭湖右有彭蠡大泽,不讲求道德仁义,大禹就消灭了他们。夏桀居住的地方,左有黄河、济水,右有长华山,伊阙山在他南边,羊肠之险在他北边,执政而不讲仁爱,商汤就放逐了他。由此看来,国家依靠的是德政而不是险要的地形。假若君王您不施德政,那么现在船上的这些人都会变成您的敌人。”魏武候说:“讲得好。”周武王战胜了殷纣王,召见姜太公并问他道:“将怎么对待殷商的官员和民众呢?"美太公回答说:“我听说春欢那个人,就兼及他房上的乌鸦;憎根那个人,就连他房外的篱笆也厌恶。全部杀掉那些敌人,不要让他们留下残余,怎么样?”武王说:“不行。”美太公退出,邵公进来,武王问他:“怎么对待殷商臣民?”邵公回答说:“有罪的杀掉他,无罪的留他一条活命,怎么样?”武王说:“不行。”邵公退出,周公进来,武王问他:“拿殷商臣民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耕种自已的土地,对旧人新人一视同仁,亲近仁德的人,老百姓有了罪过,都是我一人的责任。”武王说:“胸怀真宽广啊,天下能够平定了。”大凡君王之所以能尊重贤士,是由于他们讲仁义有德行啊。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有老年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齐景公为他们感到悲伤,他长叹一声说:“命令官府供养他们。”晏子说:“我听说,喜爱有才德的人而哀怜不才的人,这是守国的根本。现在大王哀怜老人并且恩惠无所不及,这是治国的根本。”齐景公面带喜色地笑了。晏子说:“圣明的帝王见到贤人就喜欢他们,见到不才的人就哀怜他们。现在我请求找来没人供养的年老病弱之人,没有家室的丧妻丧夫之人,评定等级后供给他们物品。”齐景公说:“可以。”于是,年老病弱的人都由国家供养,鰥夫寡妇都有了安身之处。晋平公在春季修筑亭台,叔向说:“不行。古代的圣王注重德政并极力施行,宽缓刑罚并遵循百姓的时节。现在春季修筑亭台,这就是耽误农时。怎能用来稳定天命安抚百姓,被后世之人称誉自己不愧为国君呢?”晋平公说:“好。”于是就停止了修筑亭台的劳役。(选自《晋书·王恭传》,有删节)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Ⅰ卷(山东

湖北

江苏

河北

广东

湖南

福建)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使强大)宗室以镇天下,故(

所以

)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

即使

)童孺皆为王(封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语气和缓)问群臣:“遍封宗子(皇族子弟)于(对于)天下利乎(吗

)?”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亲善厚待)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高),多给力役,恐非(这恐怕不能)示(显示)天下以至公(很公正)也。”上曰:“然(正确,表肯定

)。朕为天子,所以(用来

)养百姓也,岂可(

怎么可以)劳(使劳苦

)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爵位名称

),惟(

只有)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

平息盗贼

)。或(有人)请重法(严格的法令)以禁之,上哂(笑)之曰:“民之所以(原因)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没有时间)顾(顾及)廉耻耳(罢了)。朕当去奢省费(捐弃奢华,减少费用),轻摇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哪里要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天下太平

),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语气词,不翻译)。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用政道询问,状后)。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把持所有事务),不任(信任重用)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票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没有敢违抗的,宾前)。以(凭借)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天下事),借(即使)使得失相半,乖谬(犯的错误)已多,下谀上蔽(被下面阿谀奉承所蒙蔽),不亡何待(不亡国还等什么)!陛下诚(如果)能谨(谨慎)择群臣而分任以事(将政事分别交付给他们,状后),高拱穆清(自己安坐在朝廷)而考(考查)其成败,以施刑赏(施以刑法或者赏赐),何忧不治!”上善(以之为善)其言,擢(擢升)为侍御史。上患(担心)吏多受赇(接受贿赂),密使左右(身边近臣)试赂(贿赂)之。有司(官员)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的确)当(应当)死。但陛下使人遗(送)之而受,乃(这是,表判断)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用道德加以诱导),齐之以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当面顺从我),傥(如果)每事皆然(这样做),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

直言

)。”裴矩任(佞臣

)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讨厌

)闻其过则忠化为佞(

谄谀

奸佞),君乐闻直言(

直言劝谏

)则化为忠。是知君者表(

如同测影的表

)也,臣者景(影子)也,表动则景随矣(

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

参考译文唐高祖显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这一天,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以来都没有如此之多。封给的爵位既高,又多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将宗室郡王降格为县公,只有功勋卓著的几位不降。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贼。有人请求用严格的法令来禁止,太宗面含嘲笑着说:“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的。朕应当捐弃奢华,减少费用,轻徭薄赋,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做盗贼了,哪里需要用重法!”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面的大门都不用关闭,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担心治安问题。太宗听说了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声,召见他询问政道,张玄素答道:“隋主喜欢自己把持所有事务,不愿意信任群臣,因此群臣恐惧,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已,没有敢违抗的。以一人的智慧决定天下事,即使能够做到得失相半,犯的错误也已经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阿谀奉承所蒙蔽,不亡国还等什么!陛下如果能够谨慎地选择群臣,将政事分别交付给他们,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败而施以刑法或者赏赐,如果能够这样,何必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太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将他升为侍御史。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赂,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并不一味地顺从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国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臣司马光曰: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