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_第1页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_第2页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_第3页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_第4页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伍隍中学20223级高一(上)半期考试历史测试题一、选择题1.在研究西周某一政治制度时,学者董恩林指出:周代受封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在分封各诸侯“并国”“开地”的过程中,周王的天下一统局面才得以形成和扩展,达到空前广袤的程度。作者意在强调A.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B.西周的国家政权开始逐渐趋向严密C.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的政治特权 D.礼乐制度保证了周王具有至尊权威【答案】A【解析】【详解】西周诸侯从周天子处获得了因地制宜、开疆拓土的权力,正是诸侯们履行这些权力的同时,使得周王天下一统局面得以形成和扩展,说明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A正确;国家政权趋向严密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和管理,题干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B;题干涉及的是分封制而非宗法制,排除C;题干中强调的是诸侯开疆拓土和周王天下一统局面形成之间的关联,而非礼乐制度对周王权威的维护,排除D。2.西周时期,戎狄主要居于周朝西北部边境地带。春秋时期,戎狄中有不少分支已逐步分散地进入中原,与各诸侯国杂居,填充了各诸侯国之间的很多空地。这一变化A.加剧了边疆地区的民族矛盾 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逐步确立C.导致了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 D.促进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春秋时期“戎狄中有不少分支已逐步分散地进入中原,与各诸侯国杂居”,戎狄逐渐融入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促进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无法体现民族矛盾加剧,排除A项;铁犁牛耕促进小农经济的逐步确立,排除B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3.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 B.处理军政事务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 D.加强地方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和目的题。时空是秦代(中国)。据材料“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可知,秦始皇通过设置御史大夫,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丞相的干预,强化君权,A项正确;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并不是处理军政事务,排除B项;御史大夫并不掌控军权,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机构的信息,与地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4.东汉桓帝时,出身望族的李膺因敢于打击当权的宦官,被太学生敬为“天下楷模”。灵帝时,面对宦官搜捕的“党人”,好多百姓“破家相容”。据此可知,当时的反宦官专权斗争()A.推动了“清议”之风的兴起 B.具有一定社会基础C.遏制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D.反映了皇权的衰落【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后期,广大太学生推崇打击当权宦官的言行,好多百姓不顾身家安危保护遭到宦官搜捕的“党人”等,反映出当时的反宦官专权斗争具有一定社会基础,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反宦官专权斗争与士大夫“清议”的关系,排除A项;反宦官专权斗争未能遏制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皇权衰落,排除D项。故选B项。5.三国时期,官学一蹶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王昶要求子孙“尊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A.儒家思想日益衰落B.既“贵儒”又“尊道”C.传统文化走向断裂D.奉行三教并行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三国时期王昶教育子弟“尊儒”之教、“履道”之言和诸葛亮告诫子孙“修身”、“养德”,以“淡泊、宁静”成就“君子志向”为宗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当时家庭教育观念具有贵儒尊道的倾向,B项正确;材料提供的两个例子,都将儒学放在重要的位置,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三国时期人们继承了两汉时期重视儒学的文化传统,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佛教教义,不能体现三教并行,D项错误。6.南朝时期各地农业经济普遍发展,荆州“田土肥美”,地跨“南楚之富”。侨雍州(襄阳地区)“田土肥良,桑梓野泽,处处而有”。益州一直号称“天府”,南朝时仍是“土境丰富”。交州一年二熟,“恒为丰国”。促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有()A.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传入 B.玉米、甘薯推广种植C.曲辕犁在江南地区的推广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南朝时期,荆州、侨雍州、益州等南方地区农业生产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结合所学,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经济有了明显发展,A项正确;玉米、甘薯推广种植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唐代曲辕犁在江南地区推广,排除C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D项。故选A项。7.公元782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联合王武俊、李纳等势力,公开反叛朝廷。镇海军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供给朝廷,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唐德宗遣使于吐蕃,请发其兵,后未果。据此可知()A.藩镇是拱卫唐政府的关键力量 B.唐政府对藩镇存在一定依赖性C.吐蕃纳入中央的正式行政管辖 D.经济重心基本转移到江南地区【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镇海军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供给朝廷,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可以看出唐朝时期地方藩镇有一定的财权,能为朝廷提供军粮,反映了唐政府对藩镇有一定的依赖性,B项正确;材料未突出藩镇的特殊地位,排除A项;材料不能看出吐蕃纳入中央正式行政管辖,排除C项;材料不能看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D项。故选B项。8.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A.世官制度 B.察举制度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制度指的是科举制。世官制度,官位世袭,与题干不符,故排除A;察举制以考察、推荐为选官办法,与题干不符,故排除B;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声望为选官依据,故排除C。9.唐太宗时期设10道为监察区。733年,唐玄宗改为15道,并设置采访使、观察使以常驻,道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后,唐廷便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军事成为当时"道"的主要政务。这些调整()A.完善了地方的监察制度 B.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C.提高了基层的行政效率 D.加速了唐朝统治的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唐朝初期到中期,道的数量和职能逐渐扩大,反映了唐代道的演变是随着现实政治发展而进行的,B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显示地方监察制度的完善,排除A项;道作为州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并未涉及基层政权,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虽然地方节度使掌握地方军政大权,但多数节度使在形式上还是服从中央的,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统治,且材料本身也无法看出唐代统治的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1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看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制度上。”宋代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A.实行节度使制度B.创立三省六部制C.任命文官做知州D.实行二府三司制【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制度上。”可知,材料说唐朝地方政府不如汉,即崩溃在地方制度上。因此宋代任命文官做知州加强中央集权,C正确;实行节度使制度是唐朝中后期,A错误;创立三省六部制是唐朝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在中央实行制度,B错误;实行二府三司制是北宋在中央实行的加强皇权,分割相权的制度,D错误。11.《旧唐书》所载从唐肃宗到唐代末年之间的人物,大约有将近十分之七出自名族和公卿子弟,出身于寒素者不及七分之一,如果以宰辅的家世作比较,两者的比例更加悬殊(80%:7%)《宋史》所载布衣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发生以上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科举制度的完善 B.君主专制的加强C.封建经济的发展 D.官僚政治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与唐代相比,宋代科举出身的官员比例更高,说明科举制得到完善,而科举制能够得到完善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C项正确;科举制的完善是材料中描述的表象,排除A项;科举制完善主要得益于封建经济的发展,而非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B项;官僚政治的形成是在秦朝,排除D项。故选C项。12.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末清初顾炎武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两者共同反映了A.维护封建统治的使命感 B.继承传统儒学的教育观C.弘扬为国为民的责任感 D.追求个人名誉的荣辱观【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都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故C项正确;ABD项与材料所弘扬的主旨无关,排除。13.清代的戴震指出:“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有欲而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不可易之谓理。无欲无为,又焉有理?”这里戴震抨击了()A.道家的无为而治 B.程朱理学的理欲观C.王守仁的知行合一 D.佛教徒的禁欲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这段材料反映的是清代戴震对理学中欲和为的批判,强调有欲有为和无欲无为是正常的现象,不应被束缚,未体现道家的“无为而治“,故A项错误;戴震抨击了程朱理学的禁欲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知行合一的内涵,故C项错误;佛教徒并未提出有关“理”的概念,与材料中所出现的“理”不相符合,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宋明理学【名师点睛】宋明理学是儒家学说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关于宋明理学,常常考查理学代表人物的观点和对理学的评价。如“二程”认为理是万物之本源,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并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理学要求人们加强道德修养,重视气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起了重要作用,但理学压抑人性,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14.“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A.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B.使地方保持相当大权力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元代的行中书省”“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是中央侵入了地方”可知,统治者最初设置行省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所以D项符合;A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中未体现皇权问题;B项与材料意思相反,行省设立是削弱了地方权力;C项在材料中未有体现,排除C。15.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如果说中国传统政治是皇帝的独裁专制,那么只有明、清时期才符合这种说法。其主要依据是A.废除了宰相制度B.官员管理规范化C.内阁掌握决策权D.根除了割据势力【答案】A【解析】【详解】明朝废除丞相,没有了宰相对皇权制约,清朝设立的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A正确;B项不能体现皇帝的专制独裁,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故C错误;D项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也与题干无关,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如果说中国传统政治是由一个皇帝的独裁专制,只有明、清时期才符合这种说法。联系所学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分析解答。16.宋朝以前,宰相大臣见皇帝时,皇帝让坐着面谈,还时常赐茶。到了明清时期,大臣奏事连站着都不行了,必须跪着。这种状况从本质上说明了A.宰相和皇帝的关系日间疏远 B.满族和汉族风俗有很大差别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大臣从坐着到跪着,反映的是大臣地位与权力的下降,其本质是皇权的不断加强,故C项正确;关系日间疏远、风俗都与主旨无关,不能体现,排除AB项;D项不是本质,排除。17.清廷从政治标准出发,多次颁布法令,对民间戏曲进行干预,禁唱词曲;同时,清政府尤其是乾隆后期又召集民间不同的戏班进宫演唱,供他享乐。清廷的上述做法()A.使京剧艺术带有强烈的阶级性B.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C.改变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D.客观上为京剧的产生提供了空间【答案】D【解析】【详解】清朝对于戏曲采取了内外不同的政策,体现出是时代的发展趋势是戏曲艺术的发展,清朝政策的干预客观上是给出了戏曲艺术发展的空间,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这与戏曲艺术的内容不符;B选项错误,民间禁唱戏曲是不利于戏曲市民性的发展;C选项错误,戏曲艺术的内涵与功能并未因此而改变。18.王国维曾说过:“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今“清华简”出,则先秦历史之认识,别有洞天。2021年岁末,一篇名为《五纪》的清华简,因其文有“黄帝有子曰蚩尤”的内容,故而一经媒体报道,立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讨论。有学者认为《五纪》不过是言黄帝的“百家”之一,有不同的属辞比事(作文纪事)亦属正常;有学者从共同体内君臣关系出发,提出“子”乃子爵“之谓;有学者则释“子”为一种“社会性关系称谓”。围绕由清华简引发的上述讨论,说明()A.清华简是学界公认的可信史料,对此大可不必予以质疑B.对学界视为定论的传统说法,不可官从,应当以新史料为据C.研究历史问题既需要百家争鸣,也需要一家独断,更需要媒体的引导D.文献理解要放到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中去,以避免单纯的字句巧合导致误解【答案】D【解析】【详解】“清华简”中的“黄帝有子曰蚩尤”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学者从专业角度分析,即结合文献的历史背景去解读“黄帝有子曰蚩尤”,而非单纯从字面角度分析,这说明文献理解要放到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中去,以避免单纯的字句巧合导致误解,D项正确;“清华简”属于文献史料,应当参考其它史料进行对比验证,排除A项;新史料的利用前提是真伪,排除B项;媒体的引导并不一定利于历史研究,而一家独断更不是历史研究应当主张的,排除C项。故选D项。19.王国维是早期研究甲骨文的重要学者,他运用甲骨文中出现的商代先公先王与《史记殷本纪》的记载作比较,以甲骨文的记载为标准,纠正了《史记•殷本纪》中的一些错误。这说明A.考古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佐证有利于甄别真伪B.《史记》等二手史料不能作为探究历史真相的证据C.只有考古史料才能印证历史的真伪D.《史记》的记载是司马迁伪造的历史材料【答案】A【解析】【详解】甲骨文属于一手史料,王国维通过甲骨文纠正了《史记·殷本纪》中的部分错误,说明考古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佐证有利于甄别真伪,故选A;《史记》也拥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B;C项说法绝对,不符合事实,排除C;D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故选A。20.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学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实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在强调史家在理学思想影响下主观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了对历史人物史实的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当然难有定论,但是并不能说是“永远难有定论”,历史真相的反映是依靠考古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历史真相并不取决于多数人的意见或者少数人的意见,并不能说“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也并不一定就愈客观,历史评价与时代远近没有关系的,其实B、C、D三个选项本身也均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考点:史学研究•史家主观认识•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适当地给学生传授一些历史理论、历史研究方法、历史史观等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等常用的知识,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二、材料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经过唐末五代的武人政治,宋太祖不愿再见军队夺取政权的威胁。宋代的政治权力,即倚仗儒生士大夫所撑持的一个庞大的文官系统……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宋代科举取士,儒生基本上是经由竞争,以经典知识与文字表达能力,进入文官系统。宋代名臣,如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两宋(宋郊、宋祁)、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都没有显赫家世,凭着文采与知识,在士大夫中脱颖而出。宋代优遇士大夫,胜于前后列朝。据说,宋太祖留下祖训,不得诛戳士大夫。核对历史,宋代党争虽烈,失势的官员至多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甚至身陷罗网也属罕见。宋代知识阶层的地位提高,未必只是由于政权对文人儒生的尊崇,其实还在于这一阶层人口众多,形成相当广大的社会基础。……大概由于教育较为普及、知识传布较为方便之故。宋代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也较过去更为重要。读书人往往是以个人的身份,在小区拥有发言权,受乡里尊重。——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表现,非简要分析其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说明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主要原因。【答案】(1)表现:行政官僚系统由文官组成;失势文官没有杀身之祸;朝廷名臣大多出自科举;社会地位较高且受到民间尊重;读书人是社会教化的主要承载者。(答中2点)影响:促进儒家思想在民间的传播;为理学形成提供浓厚的文化氛围;强化“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风气;古代中国读书人社会地位较高的传统形成。(答中2点)(2)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重用文人治国;宋太祖的个人因素;农、工、商业较为发达,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教育较为普及,知识分子社会基础雄厚;印刷术先进,有利于文化知识的传播。(答中3点)【解析】【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的中国。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中“宋代的政治权力,即倚仗儒生士大夫所撑持的一个庞大的文官系统”可得出行政官僚系统由文官组成;根据材料“宋代党争虽烈,失势的官员至多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可得出失势文官没有杀身之祸;根据材料“宋代科举取士,儒生基本上是经由竞争,以经典知识与文字表达能力,进入文官系统”可得出朝廷名臣大多出自科举;根据材料“宋代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也较过去更为重要。读书人往往是以个人的身份,在小区拥有发言权,受乡里尊重”可得出社会地位较高且受到民间尊重;读书人是社会教化的主要承载者。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促进了儒家思想在民间的传播;为理学形成提供浓厚的文化氛围;强化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风气;古代中国读书人社会地位较高的传统形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中“经过唐末五代的武人政治,宋太祖不愿再见军队夺取政权的威胁”,可得出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重用文人治国;根据材料中“宋太祖留下祖训,不得诛戳士大夫”,可得出宋太祖的个人因素;根据材料中“宋代知识阶层的地位提高,想必只是由于政权对文人儒生的尊崇,其实还在于这一阶层人口众多,形成相当广大的社会基础。……大概由于教育较为普及、知识传布较为方便之故”,可得出农、工、商业较为发达,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教育较为普及,知识分子社会基础雄厚;结合宋代科技可知印刷术先进,有利于文化知识的传播等。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还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面对西学的冲击,中国开明的知识分子才真正意识到,原来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文明,并不是这世间唯一先进优越的,这些耶稣会士“货真价实的代表了欧洲的智慧,迫使他们的东道主承认在自己的文明之外,还存在有一种假如不相等,但也是可以钦佩的文明”。然而,传教士们在传教之时,只是把学术作为一种笼络人心的工具,在传播时也加以保留。因此,这种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当时的实际效果是很有限的。材料二从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最初目的,是在中国传播天主教。但是他们很快发现,僧侣在中国的地位并不怎么高,至少不如他们在欧洲的时候一般德高望重受人敬重。而中国人,已经在“天朝上国”的繁荣强大之下受用了几千年,对一切的外来文明都似乎不屑一顾。而当时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走向空前的强化。正统儒家文化需要对中国社会保持一种极为严格的思想控制。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儒家文化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绝不容许任何其他宗教在此完整体系上打开哪怕是一个缺口。——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西学东渐对中国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早期西学东渐在当时的中国没有产生实际用的原因。【答案】(1)影响:引入西方的某些自然科学技术,丰富了中国的传统科技;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部分有识之士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但实际效果有限,没有触动中国专制统治的思想体系。(2)原因:传教士在传播西方文化时存在缺陷;中西两种文化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天朝上国”理念的阻碍;明清时期专制主义空前强化;传统儒家思想的严格控制和排他性。【解析】【详解】(1)根据“中国开明的知识分子才真正意识到,原来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文明,并不是这世间唯一先进优越的”、“传教士们在传教之时,只是把学术作为一种笼络人心的工具,在传播时也加以保留。因此,这种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当时的实际效果是很有限的”等内容可从西学东渐的正反两方面阐述其影响。积极影响在于丰富中国的传统科技,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消极影响在于实际效果有限,没有触动中国专制统治的思想体系。(2)根据“传教士们在传教之时,只是把学术作为一种笼络人心的工具,在传播时也加以保留。因此,这种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当时的实际效果是很有限的”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从西方文化在传播时即存在缺陷,中西文化理念存在差异,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阻碍等方面的因素探讨原因。三、论述题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列表格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时期录取数量或方式考试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