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黄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黄陂重点中学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蕴含着中国乡村美学的主题和纲领性思想。乡村美学以回归为主题。这里说的“回归”有双重含义:一是物质意义上的回归,即游子回归故土;二是精神意义上的回归,陶渊明认为归隐故乡就是将自己从功利社会的“尘网”中解放出来,就像羁鸟归旧林,人员相对固定。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为居住者提供了熟悉、稳定的社会关系,获得身体的安全和心灵的自由,这就是陶渊明所说的“复得返自然”。乡村美学以具有地域局限性的村落为主体场景。作为乡土生活时代的基本社区,村落有地域的限制,这使得社群关系和地缘关系相对疏离。费孝通认为,他们接触少,生活隔离,陶渊明简要而真切地表现了村落狭小、疏离的状况。“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反映了他栖居的村落的规模,依依墟里烟”反映了村落之间相互疏离的状况。乡村美学以强烈的土地意识为基础,蕴含着对土地的热爱、眷恋之情和与山泽、草木、禽鸟和谐共生的思想。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衣沾不足惜,通过勤劳耕作使一家人得以生存、繁衍的愿望。费孝通说:“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农家人的欲望是由他们所居的土地培育的,并成为他们的文化的一部分。“暧暧远人村,鸡鸣桑树颠。”这样的乡村生活画面不是一个外来者能描绘的。因为,这样的画面并不是一片供外来者驻足观赏的景观。它是真实的农家生活乡村美学以道家自然哲学为内核,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乡村美学赋予土地、宅院、山泽、草木、禽鸟和人以有机的生命关联,将它们融为一体,《归园田居》五首诗中两次用到“虚室”一词。这个词出自“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庄子》),即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无限境界。陶渊明完全承继了庄子的生命观。这种生命观认为,终归“空无”并不是悲剧,与此相反,乡村美学在有限的乡土空间中使时间绵延,又在无始无终的时间中激活空间,在空间中超越空间的大化天地。(摘编自肖鹰《陶渊明《归园田居》与中国乡村美学》)材料二:审美价值是事物在带给人美感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人的心理、生理、人性等有益的价值。中国乡村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如培育人格、抚慰心灵、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承载乡愁等。在人格培育方面,作为乡村载体的土地,本身即极具独立而重要的审美功能。正如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所说的,“常常美而不善,艳里藏凶”,则“虚伪空洞,矫揉造作”,“虽真实,却往往欠美”,“美且善,善且真,善且真”的价值判断,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乡村的竹篱茅舍、野塘草径,会给人以自由闲适之感。远离纷争、超然物外、向往纯净天地的中国文人雅士,几乎都将田园视为自己的理想归宿。郑板桥在《靳秋田索画》中深情地写道:“三间茅屋,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郑板桥在这里强调的是乡村环境给人以心灵慰藉的审美价值。散漫自然的乡村审美空间,更有利于人的自由个性之生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会更加厌恶刻板与程式,但由于农村孩子自小生活在外在束缚较少的田园环境中,农村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常要比城市里的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更为突出。朱清时所说的田园环境对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激发自古以来,乡愁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审美情怀之一,无数诗文因写乡愁而被历代传诵。而中国乡村,是许许多多中国人魂牵梦绕的“家”之所在和叶落归根时的栖居之所。中国传统诗文中常见的“乡愁情怀”之中的“乡”,指的就是这样的村庄。中国乡村蕴藏的审美思想不仅长期滋润着中国人的灵魂,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个性,亦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摘编自杨守森《中国乡村美学研究导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园田居》表现了陶渊明归隐故乡后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既体现了物质意义上的回归,也体现了精神意义上的回归。B.陶渊明对乡村生活的熟悉程度是达官贵人所不及的,“暧暧远人村”四句表现的乡村生活画面也是达官贵人无法描画的。C.俞孔坚认为,第一自然常常美而不善;第三自然矫揉造作;第二自然美、善且真,有培育人格的作用。D.许多中国人将村落视为魂牵梦绕的“家”之所在和叶落归根时的栖居之所,并创作以“乡愁”为主题的诗文,寄托自己的情思。(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在乡土社会,村落之间缺乏信任,因而村落之间交往较少,村落人员也相对固定。B.费孝通指出,在乡土生活时代,乡村之间存在隔膜。而早在晋代C.《归园田居》表达了通过勤劳耕作使一家人生存、繁衍的愿望,这一愿望在当时引起农家人的共鸣,并形成一种文化现象。D.《归园田居》中两次使用“虚室”一词,该词体现了道家自然哲学思想,该词的使用是陶渊明承继庄子的生命观的有力证据。(3)下列选项,不能从正面体现材料一言及的乡村美学的主题或纲领性思想的一项是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C.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D.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饮酒<其三>》)(4)简述材料一、材料二的行文思路。(5)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创作了大量田园诗,以下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中的乡村体现出哪些独特的审美价值?请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简要分析。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路标茹志鹃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解解法,泄泄闷,自己活着。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是不做路标的。”“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肯定“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儿,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站起身,啊!一站起,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这如豆的一小点儿光。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着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看来,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老乡像背后长着触角,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把老乡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听不见,还不会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自己的重量,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老乡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小榕,为老邹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老乡挣脱了出来,急忙提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夜空下的世界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伍原没看到任何路标,想喊不能喊、不敢喊,是因为担心会暴露自己。B.“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正是这样死寂的环境让伍原几近崩溃。C.那“一小点儿黄黄的光”虽然微弱,但是让伍原不再孤独并燃起了希望。D.老乡听不见还不会说话,这让伍原手足无措、无计可施,陷入绝望之中。(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与标题形成反差B.文中不只一次写到伍原的“泪水”,既串联起了前后的故事情节,也让伍原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纯粹和单一。C.“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象征着伍原坚定不移的信念。D.文中对人物的刻画符合其身份特征,对迷路孤独的伍原多用心理描写,对“听不见不会说”的老乡多用动作描写。(3)本文情节一波三折,请简要概括文中波折,然后分析其效果。(4)有评论说“茹志鹃的短篇小说避重就轻地跳过革命的宏大叙事,婉转着墨于时代大背景的间隙,于杯水微澜之处反映出时代特点。”请结合本文分析其创作的这一特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夏。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材料二: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如此,臣请东见越王,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越王问曰:“此乃僻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诸A侯B有C相D伐E者F尚G耻H之I今J鲁K父L母M之N邦O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B.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不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成就了灭吴称霸的功业。(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②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5)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这是什么原因?(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梦李白二首(其二)杜甫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态。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以比兴领起,见浮云而念游子,所幸李白一往情深,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诗句。B.“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既写李白魂魄来去艰险,也意寓现实处境的恶劣。C.诗歌的最后两句,在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同情,也包含着诗人的无限心事D.全诗描述梦境,虚写李白“告归”,反映出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对命运的不平之气。(2)“告归常局促”至“若负平生志”六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李白?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名篇名句默写。(1)《沁园春•长沙》中,从“,”两句开始,是作者在深情回忆曾经的战斗岁月。(2)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和“”,令人叹为观止。(3)杜甫在《登高》中以写景抒怀,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诗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现如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手机几乎是如影随形。手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①“手机病”的门诊病例中,问诊最多的是骨科。手机拿久了,手臂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这在问诊中是最多的。相对于骨科,②,且是“重灾区”。手机屏幕发出的是蓝光,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会发生眼底黄斑病,严重的会使患者造成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眼底黄斑病又称“眼睛癌症”,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手机病”中,心理层面的问题也不能忽视。用手机上网,大脑对网络世界产生的大量即时愉悦反馈会不断把使用者带回网络世界,使用者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并最终成瘾。而一些手机应用软件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让一部分人深陷“信息茧房”,无法自拔。如今③,简单来说,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种“病”。对于我们来说,也要学会“下”网,不能做“低头族”(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少安踏着一片银白,淌过淙淙流水的东拉河,从枣林里穿过一条小土路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像先前那样卷起一根旱烟棒,一边抽着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①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总之,就他而言,整整一个历史时期已经结束他还应该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新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吆喝着,呐喊着②月亮是这样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不用说,这非凡之举博得一片赞扬之声。许多村民出罢修庙宇的钱,神鬼要敬,可孩子却是天使!(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如何表现出画面感的?请简要分析。(2)在文学作品中,省略号具有表情达意的效果。请从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处,分析其省略号的表达效果。(3)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却”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①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②就是呀,神鬼要敬,可孩子却是天使!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松弛感”成了网络的热词,它表达的是一种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坦然从容、不焦躁、不抱怨、不指责、不过分用力的一种状态。它既可指人际关系的状态,青春难在,青年就应该搏击奋斗;有同学认为:来日方长,不可汲汲于眼下的成功;还有同学认为:该“松弛”时则“松弛”。该较劲时且较劲,要分情况做论断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黄陂重点中学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蕴含着中国乡村美学的主题和纲领性思想。乡村美学以回归为主题。这里说的“回归”有双重含义:一是物质意义上的回归,即游子回归故土;二是精神意义上的回归,陶渊明认为归隐故乡就是将自己从功利社会的“尘网”中解放出来,就像羁鸟归旧林,人员相对固定。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为居住者提供了熟悉、稳定的社会关系,获得身体的安全和心灵的自由,这就是陶渊明所说的“复得返自然”。乡村美学以具有地域局限性的村落为主体场景。作为乡土生活时代的基本社区,村落有地域的限制,这使得社群关系和地缘关系相对疏离。费孝通认为,他们接触少,生活隔离,陶渊明简要而真切地表现了村落狭小、疏离的状况。“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反映了他栖居的村落的规模,依依墟里烟”反映了村落之间相互疏离的状况。乡村美学以强烈的土地意识为基础,蕴含着对土地的热爱、眷恋之情和与山泽、草木、禽鸟和谐共生的思想。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衣沾不足惜,通过勤劳耕作使一家人得以生存、繁衍的愿望。费孝通说:“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农家人的欲望是由他们所居的土地培育的,并成为他们的文化的一部分。“暧暧远人村,鸡鸣桑树颠。”这样的乡村生活画面不是一个外来者能描绘的。因为,这样的画面并不是一片供外来者驻足观赏的景观。它是真实的农家生活乡村美学以道家自然哲学为内核,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乡村美学赋予土地、宅院、山泽、草木、禽鸟和人以有机的生命关联,将它们融为一体,《归园田居》五首诗中两次用到“虚室”一词。这个词出自“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庄子》),即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无限境界。陶渊明完全承继了庄子的生命观。这种生命观认为,终归“空无”并不是悲剧,与此相反,乡村美学在有限的乡土空间中使时间绵延,又在无始无终的时间中激活空间,在空间中超越空间的大化天地。(摘编自肖鹰《陶渊明《归园田居》与中国乡村美学》)材料二:审美价值是事物在带给人美感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人的心理、生理、人性等有益的价值。中国乡村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如培育人格、抚慰心灵、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承载乡愁等。在人格培育方面,作为乡村载体的土地,本身即极具独立而重要的审美功能。正如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所说的,“常常美而不善,艳里藏凶”,则“虚伪空洞,矫揉造作”,“虽真实,却往往欠美”,“美且善,善且真,善且真”的价值判断,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乡村的竹篱茅舍、野塘草径,会给人以自由闲适之感。远离纷争、超然物外、向往纯净天地的中国文人雅士,几乎都将田园视为自己的理想归宿。郑板桥在《靳秋田索画》中深情地写道:“三间茅屋,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郑板桥在这里强调的是乡村环境给人以心灵慰藉的审美价值。散漫自然的乡村审美空间,更有利于人的自由个性之生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会更加厌恶刻板与程式,但由于农村孩子自小生活在外在束缚较少的田园环境中,农村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常要比城市里的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更为突出。朱清时所说的田园环境对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激发自古以来,乡愁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审美情怀之一,无数诗文因写乡愁而被历代传诵。而中国乡村,是许许多多中国人魂牵梦绕的“家”之所在和叶落归根时的栖居之所。中国传统诗文中常见的“乡愁情怀”之中的“乡”,指的就是这样的村庄。中国乡村蕴藏的审美思想不仅长期滋润着中国人的灵魂,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个性,亦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摘编自杨守森《中国乡村美学研究导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归园田居》表现了陶渊明归隐故乡后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既体现了物质意义上的回归,也体现了精神意义上的回归。B.陶渊明对乡村生活的熟悉程度是达官贵人所不及的,“暧暧远人村”四句表现的乡村生活画面也是达官贵人无法描画的。C.俞孔坚认为,第一自然常常美而不善;第三自然矫揉造作;第二自然美、善且真,有培育人格的作用。D.许多中国人将村落视为魂牵梦绕的“家”之所在和叶落归根时的栖居之所,并创作以“乡愁”为主题的诗文,寄托自己的情思。(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A.在乡土社会,村落之间缺乏信任,因而村落之间交往较少,村落人员也相对固定。B.费孝通指出,在乡土生活时代,乡村之间存在隔膜。而早在晋代C.《归园田居》表达了通过勤劳耕作使一家人生存、繁衍的愿望,这一愿望在当时引起农家人的共鸣,并形成一种文化现象。D.《归园田居》中两次使用“虚室”一词,该词体现了道家自然哲学思想,该词的使用是陶渊明承继庄子的生命观的有力证据。(3)下列选项,不能从正面体现材料一言及的乡村美学的主题或纲领性思想的一项是D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C.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D.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饮酒<其三>》)(4)简述材料一、材料二的行文思路。(5)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创作了大量田园诗,以下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中的乡村体现出哪些独特的审美价值?请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简要分析。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延伸拓展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C.“有培育人格的作用”错误,是本文作者认为。(2)A.“村落之间缺乏信任”错误,结合“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他们接触少,各自保持着相对孤立的社会圈子”可知。B,结合“费孝通认为,陶渊明简要而真切地表现了村落狭小,没有说是缺陷。C,并形成一种文化现象”错误。故选D。(3)D.“有酒不肯饮,只顾世俗虚浮名”。(4)材料一先总后分,结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蕴含着中国乡村美学的主题和纲领性思想”可知,结合“乡村美学以回归为主题”“乡村美学以具有地域局限性的村落为主体场景”“乡村美学以强烈的土地意识为基础、眷恋之情和与山泽、禽鸟和谐共生的思想”“乡村美学以道家自然哲学为内核,第二至五段分别叙述中国乡村美学的主题、基础。材料二先总后分、生理。中国乡村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抚慰心灵、承载乡愁等”可知,指出中国乡村体现出独特的价值,作为乡村载体的土地、野塘草径。远离纷争、向往纯净天地的中国文人雅士,更有利于人的自由个性之生成,必会更加厌恶刻板与程式,乡愁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审美情怀之一。而中国乡村,第二至五段从育人格、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中国乡村蕴藏的审美思想不仅长期滋润着中国人的灵魂,亦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末段总括性地写中国乡村蕴藏的审美思想的作用和意义。(5)托心灵。结合“中国乡村的竹篱茅舍,会给人以自由闲适之感、超然物外,几乎都将田园视为自己的理想归宿”“采菊东篱下。山气日夕佳,菊花、山,使他获得心灵慰藉。育人格。结合“在人格培育方面,本身即极具独立而重要的审美功能”“问君何能尔,欲辨已忘言”可知,形成了高洁的人格。答案:(1)C(2)D(3)D(4)材料一先总后分,第一段概括性指出归园田居蕴含着中国传统乡村美学的主题和纲领性思想、主体场景、内核在(归园田居)中的体现,第一段叙述审美价值的内涵,第二至五段从育人格、想象力和创造力,末段总括性地写中国乡村蕴藏的审美思想的作用和意义。(5)托心灵。菊花、山,使他获得心灵慰藉。育人格。在乡村这块宁静美好的土地上生活,淡泊名利的品格。【点评】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路标茹志鹃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解解法,泄泄闷,自己活着。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是不做路标的。”“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肯定“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儿,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站起身,啊!一站起,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这如豆的一小点儿光。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着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看来,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老乡像背后长着触角,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把老乡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听不见,还不会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自己的重量,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老乡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小榕,为老邹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老乡挣脱了出来,急忙提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夜空下的世界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DA.伍原没看到任何路标,想喊不能喊、不敢喊,是因为担心会暴露自己。B.“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正是这样死寂的环境让伍原几近崩溃。C.那“一小点儿黄黄的光”虽然微弱,但是让伍原不再孤独并燃起了希望。D.老乡听不见还不会说话,这让伍原手足无措、无计可施,陷入绝望之中。(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与标题形成反差B.文中不只一次写到伍原的“泪水”,既串联起了前后的故事情节,也让伍原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纯粹和单一。C.“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象征着伍原坚定不移的信念。D.文中对人物的刻画符合其身份特征,对迷路孤独的伍原多用心理描写,对“听不见不会说”的老乡多用动作描写。(3)本文情节一波三折,请简要概括文中波折,然后分析其效果。(4)有评论说“茹志鹃的短篇小说避重就轻地跳过革命的宏大叙事,婉转着墨于时代大背景的间隙,于杯水微澜之处反映出时代特点。”请结合本文分析其创作的这一特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波折及其效果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指定的某种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这让伍原手足无措、无计可施”有误,但还是尽力想办法让老乡知道自己的身份。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故选:D。(2)B.“纯粹和单一”有误,这里应该是让人物形象更为真实。故选:B。(3)由“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但是?”“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泪水便像决了的堤”“可是,慢?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这一点儿如豆的光,包含着一切的明天,不闪烁,当伍原不知该往哪里走陷入听天由命的绝望时,燃起希望!找到人了!‘老乡。这一声叫,这个人不但听不见,把他牢牢地撤在地上,是野战军”可知,却发现老乡听不见也不会说。由“可是老乡并不理解”“急,痛,头昏,浑身大汗淋漓。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不住地冒汗,流下了眼泪……伍原伏在老乡身上,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急忙提了火镰打着,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又急急地拿起灯。他一手擎着灯,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伍原点头,然后转身走去”可知当伍原苦于没有好的方法让这个聋哑老乡明白自己身份,疲惫至极甚至大哭绝望时、帽子来确认身份。小说情节一波三折的效果可从人物、情节。情节方面:层层铺垫,步步设疑,推动情节发展。人物方面:通过一次次波折,展现了伍原欣喜,甚至绝望的心理变化,伍原始终不忘自己身上的责任。读者感受方面: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引发读者对伍原命运的关注。(4)情节方面:本文主要叙述了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及时送到部队,始终坚定不移地前行,而是选择了一个迷路的战士的经历来写。人物方面:伍原在一次次波折中,有过欣喜,甚至绝望。伍原这一个人的形象代表着当时许多战士的形象。主题方面:“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最终给伍原提供了帮助,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这样的事情在整个时代中虽然不起眼。答案:(1)D(2)B(3)波折:①当伍原不知该往哪里走陷入听天由命的绝望时,看到了那如豆的一小点儿光。②当伍原靠近灯光发现老乡认为能顺利完成任务时,陷入新的困境,不知如何摆脱窘境,忽然老乡用手摸他的头,最终帮他指路。效果:①加快行文节奏,制造紧张的气氛,引发读者对伍原命运的关注。③丰富了人物形象,有过欣喜,甚至绝望。(4)①茹志鹃在这篇小说中跳过了“革命的宏大叙事”,没有描写某次大的战役宏大的战争场面。②在这抗战的大背景下,但他身上的责任感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又是那个时代许多共产党人和八路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优秀品质,但问题最终得以圆满解决,但也以小见大地反映了战争年代让人感动的军民鱼水情。【点评】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夏。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材料二: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如此,臣请东见越王,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越王问曰:“此乃僻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诸A侯B有C相D伐E者F尚G耻H之I今J鲁K父L母M之N邦O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B.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不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成就了灭吴称霸的功业。(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②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5)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这是什么原因?【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对于那些互相征讨的诸侯,我们尚且感到羞耻。“诸侯有相伐者”是定语后置句,“有相伐者”是“诸侯”的后置定语,做下一句的状语;“尚耻之”省略主语“我们”,“耻”是形容词意动,做谓语,结构完整;“今鲁父母之邦也”是判断句,“鲁”是判断句的主语,……也”的结构特点,可以起到强调作用。故FIK三处断开。(2)A.正确。“四方之志”的“四方”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四方之志”指志向远大。B.“意思相同”错误。“存”:保存。句意:我的坟墓也要筑(保存)在这里,探望。可见。C.正确。句意:这是偏僻简陋的小国。/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D.正确。“卑”:谦卑的言辞。句意:不要讨厌俯首低眉。/“卑”:低下。故选B。(3)C.“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错误。文中“其骑士锐兵弊乎齐,先在齐国受到损伤,可见吴国是在攻打齐晋两国的过程中消耗兵力。故选C。(4)①“万乘”“千乘”,万辆战车;“私”;“切”;“恐”。译文:现在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却与吴国争强。②“……者……也”,判断句,……的原因,偏义复词;“非常”。译文: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5)从材料一“德行:颜渊,闵子骞”可知;从“政事:冉有,冉有和季路的特长是“政事”,子贡”可知。由此可知,这符合出使的要求、子路等人的长处不在此,并人尽其才。同时,材料一提到子贡向孔子请教学业,使于四方,可见子贡请教学业之时曾涉及过出使之事。答案:(1)FIK(2)B(3)C(4)①现在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要占有只有千辆战车的鲁国,我深深替您担忧。②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强盗进入和不正常情况(发生)。(5)①子贡善于言辞,颜渊;②出使四方诸侯之事,在子贡向孔子请教学业的过程中曾涉及过;③孔子因材施教,并人尽其才。参考译文:材料一:德行好的人有:颜渊。善于辞令的人有:宰我。擅长政事的人有:冉有。通晓文献知识的人有:子游。子贡问道:“怎样才可称得上‘士’呢,出使不辜负君主的委托。”材料二:从前,他想作乱篡位自立、晏两家。鲁哀公十分担心,于是召集门生弟子,我们尚且感到羞耻,我的坟墓也要筑在这里,我们难道不应该出去阻止一下吗,孔子不同意,孔子也不同意,孔子同意了,对吴王说:“现在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而与吴国争强。况且营救鲁国,讨伐齐国。义在保存鲁国,那么成就霸王之业就不必怀疑了。”子贡说:“不可,齐国也就占有了鲁国,臣请求向东参见越王,这样您就使越国空虚(让越国没有力量背后偷袭)。”吴王非常高兴。子贡东行来拜见越王。现在先生竟然亲自到这里来,君王就应该不惜贵重的器物,以迎合吴王之心、用谦卑恭敬的话去奉承吴国,那么吴王就一定会去攻打齐国了,那就是君王的福分,必定又会乘胜调兵去对付晋国,劝说晋君、越两国共同进攻吴国,先在齐国受到损伤,那么君王可以利用吴国这疲败之际!”越王非常高兴,与齐军大战于艾陵,吴国部署兵力没有撤回。吴国晋国争为强者,大败吴军,渡江袭击吴国。所以说子贡一出国游说,齐国混乱,使晋国强大而使越国称霸。【点评】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梦李白二首(其二)杜甫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态。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开篇以比兴领起,见浮云而念游子,所幸李白一往情深,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诗句。B.“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既写李白魂魄来去艰险,也意寓现实处境的恶劣。C.诗歌的最后两句,在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同情,也包含着诗人的无限心事D.全诗描述梦境,虚写李白“告归”,反映出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对命运的不平之气。(2)“告归常局促”至“若负平生志”六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李白?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和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形象。【解答】(1)D.“全诗描述梦境”错误,诗歌描写梦境的部分为“三夜频梦君,若负平生志”。故选D。(2)“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中“常局促”“苦”是神态描写;“江湖多风波;“出门搔白首、动作描写揭示出“负平生志”的心理、郁郁不得志的李白形象,六句诗从不同角度刻画出了一个面容憔悴、郁郁不得志的李白形象。答案:(1)D(2)①刻画了一个面容憔悴、处境艰难;②“告归常局促;“江湖多风波,一语双关,也意寓现实处境的恶劣,若负平生志”、外貌揭示心理。③寥寥三十字,其形可见,其情可感,如在目前。译文:天上浮云日日飘来飘去。夜晚我屡屡梦中见到你。分别是你总是神色匆匆。江湖上航行多险风恶浪。出门时搔着满头的白发。高车丽服显贵塞满京城。谁能说天理公道无欺人。即使有流芳千秋的美名。赏析:“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是诗家比兴常例,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三夜频梦君,与上篇“故人入我梦,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其实,君明我忆也好,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告归”以下六句选取梦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每当分手的时候,江湖上风波迭起!”看他走出门去用手搔着头上白发的背影。“告归常局促;“江湖多风波;“出门搔白首,通过动作。寥寥三十字,其形可见,其情可感,如在目前,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阔,双关着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和他现实处境的恶劣。梦中李白的幻影,每次醒来,愈想愈不平,斯人独憔悴?将老身反累,唯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困顿不堪,连自由也失掉了!生前遭遇如此,人已寂寞无知!“千秋万岁名。”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名篇名句默写。(1)《沁园春•长沙》中,从“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开始,是作者在深情回忆曾经的战斗岁月。(2)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霓为衣兮风为马”和“虎鼓瑟兮鸾回车”,令人叹为观止。(3)杜甫在《登高》中以写景抒怀,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诗句是无边落水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古诗文默写能力。首先要熟悉课标要求的必背篇目并积极课外积累,根据题中情境提示补写诗文句,不多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重点字:稠)(2)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重点字:霓)(3)无边落水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重点字:萧)【点评】《登高》名句辑录: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3.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4.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现如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手机几乎是如影随形。手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①“手机病”的门诊病例中,问诊最多的是骨科。手机拿久了,手臂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这在问诊中是最多的。相对于骨科,②,且是“重灾区”。手机屏幕发出的是蓝光,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会发生眼底黄斑病,严重的会使患者造成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眼底黄斑病又称“眼睛癌症”,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手机病”中,心理层面的问题也不能忽视。用手机上网,大脑对网络世界产生的大量即时愉悦反馈会不断把使用者带回网络世界,使用者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并最终成瘾。而一些手机应用软件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让一部分人深陷“信息茧房”,无法自拔。如今③,简单来说,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种“病”。对于我们来说,也要学会“下”网,不能做“低头族”(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具体填写。(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找到病因,进而具体修改。【解答】(1)①此处为后面文段的总领句,后文谈到各类手机病。②结合后文可知眼科病很严重,对应“相对于骨科”“且是‘重灾区’”。③此处上承上网的害处,下对应“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可知是说上网是一把剑,故填“上网是一把双刃剑”。(2)画线句子有二处语病:一是“经过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会发生眼底黄斑病”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二是“严重的会使患者造成”句式杂糅,可改为“严重的会造成患者”或“严重的会使患者”。答案:(1)①是各种“手机病”的发生②眼科才是灾区(2)经过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眼睛会发生眼底黄斑病。【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少安踏着一片银白,淌过淙淙流水的东拉河,从枣林里穿过一条小土路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像先前那样卷起一根旱烟棒,一边抽着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①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总之,就他而言,整整一个历史时期已经结束他还应该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新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吆喝着,呐喊着②月亮是这样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不用说,这非凡之举博得一片赞扬之声。许多村民出罢修庙宇的钱,神鬼要敬,可孩子却是天使!(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如何表现出画面感的?请简要分析。(2)在文学作品中,省略号具有表情达意的效果。请从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处,分析其省略号的表达效果。(3)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却”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①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②就是呀,神鬼要敬,可孩子却是天使!【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标点符号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解答】(1)对于孙少安对投入新生活的心情描写,本是对一种抽象思想的描写,通过将这种思想画面化。首先,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通过这一比喻,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孙少安在一驾马车上疾驰的画面。其次,这段描写连续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