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1页
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2页
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3页
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4页
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上学期七年级第三单元基础巩固——课内知识清单设计对象:基础差或极端差的学生。设计目的:让学生巩固教材内基础知识,从而为提优作准备。让学生接触知识点考点,明确学习目标。【字音字形】记住下面字音字形确凿(záo)皂荚(jiá)树油蛉(líng)斑蝥(máo)攒(cuán)长(cháng)妈妈敛(liǎn)人迹罕(hǎn)至秕(bǐ)谷蝉蜕(tuì)狗窦(dòu)大开厥(jué)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拗(ǎo)盔(kuī)甲锡箔(bó)吾(wú)三省(xǐng)罔(wǎng)殆(dài)肱(gōng)逝者如斯夫(fú)笃(dǔ)志【成语积累】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沸,水开。不求甚解:语出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原指领会大意。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簇,丛集、聚集。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胜,完、尽。【课下注释】论语十二章【通假字】说:同“悦”,愉快。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古今异义】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善,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一词多义】为:①为人谋而不忠乎(替)②可以为师矣(成为,做)而:①学而时习之(表顺承,然后,就)②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表修饰)④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⑤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但是、却)⑥择其善者而从之(表顺承,然后、就)⑦博学而笃志(表并列,并且、和)知:①人不知而不愠(了解)②知之者不如好知者(懂得)③温故而知新(得到)乐:①不亦乐乎(愉快,快乐)②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其: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称代词,他的)②人不堪其忧(指示代词,这、那)③回也不改其乐(人称代词,他的)④乐亦在其中矣(指示代词,这)⑤仁在其中矣(指示代词,这)【特殊句式】人不知而不愠(省略句,人不知吾而吾不愠)可以为师矣。(省略句,可以之为师矣)贤哉,回也!(省略句,主谓倒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句)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判断句)【课文翻译】1.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谋事,尽心竭力了吗?3.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随心所欲,又不越过法度。”4.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理解,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5.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没有收获;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6.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箪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窄小的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7.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8.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9.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10.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孔子在河边(看着浩荡汹涌的河水)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11.原文: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改变。”12.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赏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一⑧段):描述百草园的无穷趣味。第二部分(第⑨一㉒段):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再塑生命的人》第一部分(第①一⑤段):写“我”初识莎莉文老师。第二部分(第⑥一⑬段):莎莉文老师用她特有的教育方式开启了“我”智慧和情感的大门。《<论语>十二章》《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第一章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学而时习之强调知识的学习需要自觉,不断实践。有朋自远方来体现学习又是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事情。人不知而不愠体现个人修养与别人知不知道没有关系,而是不求名利,自我进步。第二章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提高自我修养。第三章孔子自述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随年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四章强调思考是学习的关键,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第五章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即学和思要相结合,才能有所得。第六章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表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第七章体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第八章讲富贵和仁义之间如何抉择,体现了孔子宁愿贫贱而坚守义,不义之财不可取的观念。第九章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取长补短,同时要有端正的态度。第十章这句话是孔子对于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叹。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第十一章强调坚守志向,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坚守气节。第十二章讲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即要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这也是求仁的途径。【理解性默写】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9.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______________”,而能够持之以恒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10.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多学诗,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中表现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求别人去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中表现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论语》中表现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论语》中表现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论语》中表现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孔子认为质朴与文饰应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否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智、仁、勇是儒家传统道德中的三个重要范畴,孔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孔子对好学有自己的标准,阐述说话谨慎,做事敏捷,并且向有道德的人看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孔子强调在待人接物时要尊重他人意愿,《论语》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人而不仁,如礼何?2.人而不仁,如乐何?3.朝闻道,夕死可矣。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文质彬彬,然后君子。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8.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9.吾止也。吾往也10.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可以群,可以怨13.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15.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6.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2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5.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古诗词知识清单《峨眉山月歌》一、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二、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三、理解诗义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江南逢李龟年》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二、创作背景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三、理解诗义【注释】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寻常:经常。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君:指李龟年。【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二、创作背景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三、理解诗义【注释】1.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2.强:勉强。3.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4.怜:可怜。5.傍:靠近、接近。【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夜上受降城闻笛》作者简介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公元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公元820年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二、创作背景《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三、理解诗义【注释】1.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2.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3.城下:一作“城上”,一作“城外”。4.芦管:笛子。一作“芦笛”。5.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习题巩固】《论语》十二章★第一步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不愠(yùn)逝者(shì)B.罔(wáng)笃志(dŭ)殆(dài)焉(yān)C.箪(dān)好之者(hǎo)曲肱(gōng)惑(huò)D.三省(xĭng)传不习乎(zhuàn)逾(yú)矩(jŭ)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3)思而不学则殆(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于我如浮云(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7)博学而笃志3.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曲肱而枕之 可以为师矣 人不知而不愠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⑥学而时习之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⑧吾日三省吾身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A.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B.①⑤⑧⑨/②⑥/③④⑦C.②③⑥/④⑤⑦/①⑧⑨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⑨6.完成下面的填空。(1)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的句子是:。(2)阐述“吾日三省吾身”具体内容的句子:。(3)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语句:。(4)阐述人要有志气,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的句子:。(5)强调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6)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参考答案★第一步基础巩固1.【解析】B.罔(wáng)——wăng;C.好之者(hǎo)——hào;D.传不习乎(zhuàn)——chuán;故选A。【答案】A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答案】(1)生气,恼怒(2)多次进行自我检查(3)疑惑(4)以……为快乐(5)介词,对,对于(6)舍弃(7)坚定志向3.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解析】正确的划分节奏是:博学/而笃志。【答案】C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解析】B项,替/当。C项,表顺承/表转折。D项,乐趣/以……为乐趣。【答案】A5.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按照学习方法、对学习和时间的态度、个人修养三方面进行分类.②③⑥谈学习方法;④⑤⑦是谈对学习和时间的态度;①⑧⑨是谈个人修养。据此:A:分类不正确;B:分类不正确;C:分类正确;D:分类不正确。故选:C。【答案】C6.完成下面的填空。【答案】(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课外古诗词诵读》(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5题。(15分)峨眉山月歌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歌首句点出了诗人远游季节的是“”字,第一、二两句分别以仰望和的不同视角,写出动静之景。诗歌三、四两句寄托了诗人的情感。(3分)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画面。(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5分)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见下渝州。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人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题。(8分)《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题。(8分)《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1.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B.诗歌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显主题。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2.有人说《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中,“落花时节”有三重含义,请写出你的理解。(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6分)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1.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3分)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4分)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第一句作者回忆重阳节在长安登高的情景。B.“无人送酒来”化用了有关陶渊明的典故。C第三句诗人联想到沦陷的都城中的菊花。D诗歌流露出诗人惆怅、凄凉、难以言表的思绪。2.诗中的“故园菊”负载了哪些意义?请简要分析。(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6分)夜上受降城①闻笛唐·李益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内蒙古境内。②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1.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题。(6分)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

唐•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两首诗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题。(5分)[甲]雁门太守行

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乙]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甲诗三、四句和乙诗的一、二句都通过对边塞风光的描绘,为我们营造了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氛。(2分)

2.据说王安石对甲诗的一、二句曾提出疑问:“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你能否从诗歌赏析的角度为王安石解疑?(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题。(7分)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春夜闻笛唐•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1.这两首诗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