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改革语文教学_第1页
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改革语文教学_第2页
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改革语文教学_第3页
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改革语文教学_第4页
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改革语文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

改革语文教学薄俊生一、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的表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前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程基本理念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的规律。-课程设计思路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教学建议二、语文学科教学必须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任务小学语文科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儿童语言,——提高儿童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1955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初稿)》提高学生理解汉语和运用汉语的能力,是初级中学汉语教学的重要任务。-1956年的《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1963年小学、中学的语文教学大纲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的“理解”和“运用”是两个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概念,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运用”不能离开“理解”这个基础,“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形成。特别是“理解”不能笼统地指向语言(汉语),应当明确化为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周文叶除了语文课程之外的所有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的正确理解所学教科书的语言文字的任务。如果不突出“运用”的特殊性,就不能突出语文内在的规定性。-周文叶“理解”和“运用”是个整体,就其对象而言,“理解”也适用于写作教学,“运用”更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理解”最主要的、最关键的是理解文本、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周文叶离开了运用,理解就可能浅表化,甚至误入歧途……语文教学的全部奥秘,几乎全在“运用”二字。-周文叶平常读一本数学课本,不研究它的叙述如何正确;读一本史地课本,也不研究它的叙述如何精当。数学课本与史地课本,原可以在写作技术方面加以研究;因作者的造诣不同,同样是数学课本与史地课本,其正确与精当的程度实际上确也大有上下。但是在学习数学、学习史地的立场,自不必研究那些;如果研究那些,便转移到学习国文的立场,抱着研究国文的态度了。-叶圣陶国文功课训练阅读,独须内容形式兼顾,并且不把内容形式分开来研究,而认为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叶圣陶学习国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叶圣陶我们认为,开设这样一门课程,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本国的语言文字。说“语文”是“语言与文字”也好,是“语言与文学”也好,“语言与文章”也罢,其核心内容都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实用性的运用和艺术化的运用——为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事务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与他人交流沟通,为了表达对人、事、物、景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运用语言文字,通过形象抒发自己的情怀。-巢宗祺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可能在它的基本功能之外衍生出新的功能,产生大量的附加值。语文课程在它学习与教学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专门性功能的基础上,也会产生出其他的重要功能。在这具有多重功能的课程中,我们应该紧抓核心不偏离,争取综合效益不偏废。-巢宗祺从我国语文独立设科以来的百年历史来看,还没有哪个阶段的语文教育水平已经高到需要批判语文的工具性的程度,脱离或忽略语言工具性特点的语文课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倪文锦新课程标准的修订稿清晰的将语文定位为“语言文字运用”,无疑给飘忽不定的语文课程一根缆绳、一个锚杆或定海针。-荣维东语文的本体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王尚文从前我看文学作品,摄引注意力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所写的思想或情境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到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不用管了。-朱光潜近年来我的习惯几已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存心装饰的文章甚至使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彩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要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则一回事。-朱光潜以读为例,应当自始至终关注课文如何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即它的言语表达形式,而不是它的表达内容。-王尚文语文就不同了,虽然在品味形式的同时也在理解内容,但它的目的主要不在把握内容,而是学习特定的形式如何表达特定的内容。简言之,在读写听说活动中,语文聚焦于“怎么说”,而其他课程则是“说什么”。-王尚文仅仅关注课文“说什么”,不是语文课;即使着眼于“怎么说”,却旨在把握“说什么”,也不是及格的语文课;只有以课文的言语形式为纲,自觉而明确地指向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语文课。-王尚文不能以为只要是在进行读写听说活动就是在学习语文,因为读写听说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主要途径,也是中小学其他课程特别是文科类课程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王尚文语文化的读写听说活动其立意是为了培养正确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泛语文化、非语文化的读写听说活动,其立意则指向语文之外。-王尚文关注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并不是不要“人文”,而是要将“人文”渗透到语文中来。“渗透”是人文进入语文的惟一方式。-王尚文“渗透”所要求的不是离开语文本体而另起炉灶,而是把它自然地渗入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之中。-王尚文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日,就是国立北京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ZF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吧,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如果读者出于学习鲁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一目的,读时就必须深究:文章写于同年4月1日,为什么要写出“中华民国十五年”的字样?教学的目的不是在于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在这一天都有些什么活动,碰见了谁,谈了一些什么等等,而是在于鲁迅先生如何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从鲁迅先生具体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中,真切感受体验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只有从课文的语言文字,我们才能真正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的人文内涵;同时,也只有在感悟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懂得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具体独特的表达的奥妙。三、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改革语文教学

(一)“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以诵读积累范文语言为前提学生在最初的阅读阶段,应该着重进行积累性阅读。进行这种阅读要特别强调熟读、背诵。通过熟读、背诵,学生既进行了字、词、句、篇等语言表达形式方面的积累,又进行了文章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方面的积累。1.朗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全部了解一个作品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地高声诵读。作品一被高声诵读,就成为好懂与易解了。-张寿康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叶圣陶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朱熹读时分轻重缓急,恰好和文中情事的起伏相应,足以帮助对于文章的了解,领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情绪。-周振甫旧式的图文教学,往往教小孩读几千年前高深的哲理书,这是无论如何不能使小孩子了解的书。可是到后来,小孩渐渐长大了,读的书也渐渐多了,以前不懂得的,自然会慢慢懂起来,那就靠熟读。这些句子,既然都熟读在脑里,则看见了这个字,自会唤起脑中许多的句子。-周振甫2.朗读有利于理解语言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的表现能力诵读的目的不仅在于理解和懂得,而且还在于熟习……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熟习词句的各种构造,熟习词句的节奏,可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表现能力。-张寿康提高语言能力,必须以朗读、精读、熟读、多读为基础,这可以说是古今中外一条共同的经验……就学习语文说,朗读最重要。-张志公读者就好象作者,作者的语言就好象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作者的那些词汇,那些句式,那些表达方法,经过熟读,就能够消化吸收,成为读者自己语言储备里的东西,想用就能拿出来,拿出来就能会用。-张志公3.朗读有利于增加语言储备,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朗读得多了,时间久了,优秀作品经过加工锤炼的语言会跟自己的口头语言沟通起来,丰富自己的口头语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这些,必然会在自己的书面语言----写作中反映出来。-张志公从朗读到背诵,在这个孕育的过程中,作者的语言经过咀嚼消化,变成读者自己的语言。阅读的时候,遇到某些词汇、某些句式、某些表达方法,不仅“似曾相识”,而且“司空见惯”,阅读能力就提高了,写作的时候,想用某些词汇、某些句式、某些表达方法,就会涌来笔端,取之左右逢源,写作的能力就提高了。-蒋仲仁读了几年书,学了不少文章,教师一篇一篇讲过去,学生一篇一篇听过去,讲是讲了,听是听了,时间一过,也就随之消逝,不在大脑皮质上留下痕迹,学习的东西积累不起来,这怎么希望语文学得好呢?好文章的那些个词汇、句式和表达方法,不靠朗读来揣摩、领会、学习,也不靠背诵记住,等用的时候拿出来,这怎么能希望语文学得好呢?-蒋仲仁读熟了字句妥贴的文章,习熟于种种变化的句式和虚字的安排,到写作时,自然不会写出生硬不妥的句子,运用虚字,也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中渐渐合乎规则了。-蒋仲仁4.朗读能促进背诵

从朗读到能够背诵,中间有一个孕育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缺少。为了完成背诵作业,一句一句地硬背,硬记,学习的人太苦了,一点儿读书的乐趣都没有,而且效果也未必好,记得快,忘得也快。这种背诵方法应该改进一下,要引导学生多从朗读方面下功夫,要强调“熟读”而后“背诵”。——蒋仲仁5.朗读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作品的诵读占着我们工作的大部分。假如我们认为诵读的材料是第一流的作品,则这种作品的艺术方面:色彩、形象、语言的生动,必须用这样的方式来教,即是保证了对美的了解。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懂得和受。——张寿康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徐世英(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以熟习范文语言形式为基础

以《滴水穿石》(苏教版第九册)中的2个句子教学为例: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中的两句话,大家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①如果我们也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②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生:两句话都强调做事必须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意思一样。第一句通过反问的句式得出肯定的意思;第二句是用陈述的方式表达意思。生:第二句中间的“目标专一”和“三心二意”意思正好相反,“持之以恒”和“半途而废”的意思也正好相反,通过词语的对比应用来强调,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生:前一句话是对太极洞内的水滴“滴水穿石”发表的感慨,后一句话是对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位名人“滴水穿石”发表的感想,两者前后照应,使表面上不相干的内容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进一步突出了“滴水穿石”的道理。以《滴水穿石》(苏教版第九册)中的2个句子教学为例:师:作者用不同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同一个意思,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意义更加明确。将来写作时可以学习这种表达方式。以《滴水穿石》(苏教版第九册)中的2个句子教学为例:(三)“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以学习运用范文语言为起点

1.课文第四节第一句话说“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什么?(狼是保护森林和鹿群的“功臣”、鹿是破坏森林和毁灭自己的“祸首”)

2.“功臣”是什么意思?“祸首”又是什么意思?

3.找一找,这一节中作者用哪些词语说明“人们在鹿群大量死亡之前做梦也没有想到狼是保护森林和鹿群的‘功臣’、鹿是破坏森林和毁灭自己的‘祸首’”?(居然、反倒、倒)

4.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找出反映森林、鹿群、狼群和人们变化的句子。想一想,这个故事中的哪些变化是你原本想不到,而现在让你感到惊讶的。等一会儿请你用上“居然”这个词告诉大家。以《狼和鹿》(苏教版第六册)教学为例:

5.交流:①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二十五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了六千多只。人们对狼居然恨到这个程度,他们的行为简直比狼还狠毒。②在人们捕杀狼以后,鹿群在凯巴伯森林中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鹿的繁殖速度居然这样快。以《狼和鹿》(苏教版第六册)教学为例:③鹿群大量繁殖以后,森林里闹起了饥荒,它们居然连小树、嫩枝和树皮都给吃了。④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简单地算一下,每年的死亡数居然高达三万只,比当年增加的速度还要快。⑤人们原本希望狼被捕杀后鹿群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到头来居然使鹿群落得一个生不如死的下场。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八千只病鹿。以《狼和鹿》(苏教版第六册)教学为例:

这个教学环节的意义有三点:一是编织了一张巨大的网,把整篇课文的内容都“网”了进去。学生用“居然”说话,在说话时反复提及课文有关内容,各种信息碎片通过“居然”得到了融合和组合,实现了对课文内容整体的把握。二是通过给出的“话语结构”,掌握“居然”这个词语的用法。由于有内容可说,有结构可依,学生发言踊跃,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三是通过反复说话,实现了由内容整合到意义构建的发展。课文所要说明的道理是要全面看待问题,要保护“生态平衡”。通过用“居然”说话,学生的认识在反复说话中得到了强化。(四)“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以丰富学生生活内容为源头

学生每天读着教科书,作业写着教科书,考试考着教科书。学生学习语文变成了学习“语文书”,很难接触到社会“大语文”素材,“课堂”几乎与“生活”隔离。

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在于:如何冲破狭窄的课堂“围城”,让语文课程的“触须”向外延伸,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领域学语文、用语文,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1.课堂教学生活化师:“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生:今天的课上,面对同学、老师,我想也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如果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向同学老师展示自己的风采,也是实实在在的。以《最大的麦穗》(苏教版第十二册)教学为例:师:这个最大的麦穗被你拾到了。生:学校组织踢毽比赛,由于怕这怕那,我没有报名,而比赛的结果,连冠军的成绩还不如我。哎,……生:大队部改选,我认为自己能力不够,打消了竞选的念头,后来就后悔了,我并不比别人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