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实务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1页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实务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2页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实务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3页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实务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4页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实务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2002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综合知识考研真题.........................................................................................42002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外文化综合知识考研真题...........................................................................82003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综合知识考研真题........................................................................................112003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外文化综合知识考研真题.........................................................................172004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综合知识考研真题.......................................................................................212004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外文化综合知识考研真题.........................................................................252005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67综合知识考研真题................................................................................292005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66中外文化综合知识考研真题..................................................................332006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66新闻业务考研真题................................................................................362007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61新闻业务考研真题................................................................................382008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61新闻业务考研真题................................................................................392009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4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及详解......................................................................402010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47新闻实务考研真题及详解......................................................................462012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46新闻实务考研真题及详解......................................................................532013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46新闻实务考研真题及详解......................................................................592014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34新闻实务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整)及详解......................................662016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32新闻实务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712017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32新闻实务考研真题及详解......................................................................78说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年新闻学专业只招收保研的同学,不对外招生,故无试题。本科目近年的科目名称为新闻实务,科目代码经常变动。2006~2008年使用的科目名称为新闻业务;2002~2005年报考不同专业方向的考生,所使用的试卷不同。

2002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综合知识考研真题2002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外文化综合知识考研真题2003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综合知识考研真题2003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外文化综合知识考研真题2004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综合知识考研真题2004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外文化综合知识考研真题2005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67综合知识考研真题2005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66中外文化综合知识考研真题2006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66新闻业务考研真题2007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61新闻业务考研真题2008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61新闻业务考研真题2009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4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及详解参考答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新闻实务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三度重复答:美国将消息的倒叙结构,亦即俗称的倒金字塔结构称为新闻(消息)写作的“三度反复”。意思是,对同一新闻事件,从标题至导语,到主体,分三步呈递进式展开叙述。标题第一次用一句话报道新闻事实,起索引作用;导语第二次叙述同一新闻事实,补充标题,吸引读者;主体第三次叙述同一新闻事实,补充导语,完全打开包袱。它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导语,通过导语,将新闻事件的结果、新闻事实的精要,首先呈现给读者。在这一点上,以反映事物最新变动为主的动态消息尤为典型。不过,从总体上看,无论何种类型的消息,基本上都不能完全摆脱倒金字塔结构的束缚。2.《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9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经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通过,予以公布,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三十八条,分为五章: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公开的范围;第三章,公开的方式和程序;第四章,监督和保障;第五章,附则。3.简光洲答:上海《东方早报》记者,也是第一个点名“三鹿”奶粉的记者,被誉为“媒体人的良心”。当选《新周刊》2008“中国娇子新锐榜”2008年度新锐人物。主要作品:四川地震系列报道,“接抗战老兵回上海”,“南通智障女子宫被切”等。4.支票簿新闻答:为采访而向消息来源付费的做法被称为“支票簿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通过付费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消息来源依靠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得到经济和物质上的回报。在媒体越来越市场化的今天,“支票簿新闻”的产生有其合理性。但是“支票簿新闻”有可能“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败坏信息的品质”;有可能对传媒市场正常的竞争秩序造成相当大的破坏;有可能损害公民的知情权;有可能导致行贿罪的发生。为此,我国当前应该出台一些操作性的办法,依靠法律法规使媒体市场走向规范化和合理化。5.隐性拍摄答:隐性拍摄是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拍摄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拍摄方式。这是一种特殊的拍摄方式。明知或者估计当事人不会同意,因而拍摄者故意隐瞒甚至伪装身份、意图,偷偷进行的拍摄、录音。这种做法比较复杂,有合法的,也有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就可以确定是非法的,即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对此,社会各界颇有争议,认为隐性拍摄实际上就是“偷拍”,触犯了法律和道德底线,应该予以禁止。但也有人认为为了获取真相或揭露黑暗,是有必要和需要进行隐性拍摄的。6.新闻专访节目答:新闻专访节目是记者或主持人就一定的事件、观念、人物的相关信息与特定的采访对象进行采访交流活动的新闻报道节目。新闻专访具有内容集中、目的性强、交流充分等特点。所谓内容集中,是指话题单一、谈论的内容具体详实;目的性强是指通过专访,可以有针对地了解专门、具体的事实,采访、传播目的明确,较好地满足观众的欲知心理;交流充分,明确了专访不是简单的答问式的采访,而是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因此,综合上述特点可知,新闻专访也应属于深度报道的范畴。二、简答题(第1题17分,第2题18分,第3题15分,共50分)1.简述做好灾难新闻报道的几点要求。(17分)答:记者在灾难新闻采访中应当强调和注意的事项有: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灾难作为一种客观现象,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因报道就存在、就多发生,也不因不报道就不存在、少发生。报道灾难与丑化、损害国家形象也无必然关系。历史告诉我们,新闻报道排斥灾难新闻,其本身就是一种灾难。因此,记者在采访中一定要高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帜,改变观念,勇敢、迅速地向人民告知灾难的真相,让人民直面灾难的悲剧性质,激发起危机感和责任心,呼吁本国人民及国际社会的援助,与党和国家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共同努力弥补灾难造成的损失。(2)热情讴歌,正确导向不回避灾情,直面灾难的悲剧性质,但又不是被动、消极地被灾难牵着鼻子跑,而是主动积极地采集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抗灾救灾的事实,热情讴歌抗灾救灾的壮举、义举,在灾难新闻中融入科学和理性,给人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激发起广大干部群众的信心、力量和希望,这是灾难新闻所必须高扬的时代主旋律。记者在采访中必须围绕这一主旋律挖掘材料。这是因为,大面积的灾难肆虐,事关国计民生、政局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大局,记者千万不可凭一时的感情冲动,不分主次地乱采乱写一气,一定要坚持主旋律。1998年的特大洪灾报道,既按新闻规律办事,真实客观地报道了灾情,又坚持主旋律,高奏正气歌,上上下下、国际国内反映很好,给新时期的灾难报道提供了有益的启示。(3)融入情感,弘扬人性灾难新闻应当坚持以人为主体,其视角应集中指向人民。这是因为,一场灾难过后,人们感到痛苦、悲伤,灾区人民对重建家园表现了极大的渴望,广大受众对灾区人民也表现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因此,灾难报道的人情因素格外突出。再则,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抗灾赈灾的主体,灾难新闻责无旁贷地应当热情沤歌人民群众抗灾救灾的英雄业绩。这就需要记者在采访写作中融人满腔的热情,从而才能推出极富人情味、感染力、感召力的佳作。在灾难新闻的采访中,记者应特别注意抓取灾难新闻的组成因素,具体有:(1)死伤情况灾难不论大小,一都人畜伤亡,这是构成灾难新闻的重要因素,其中主要包括死伤数目、脱险或获救数目、受伤情况、伤者的照料、死者的处理、死伤及脱险人员中有无知名人士等。(2)财产损失情况在某些人口众多的国家和地区,有时财产损失的重要程度和引起人们关注的程度,要超出人员的死伤这一因素,一笔巨大财的损失或一座古迹的被毁等,可能更会引起人们的关注。(3)原因灾难的原因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即使一场天灾,仍然可以找出人力所应尽而未尽到的责任,如气象台、地震局、防汛指挥部等机构未及时预报或通知有误等。当然,在确定灾难新闻的原因时,记者一定要谨慎,在未获确凿材料和证据前,不要轻易下结论,要尽可能找到事件的参与者、目击者及其他有关方面人员(消防队、救护队、交通警察等)的证言。找到灾难的原因。有助于人们吸取教训。提高警觉,从而预防类似灾难的发生.或即使发生也可减少损失。(4)救护、救济情况受众对这一类情况的关切程度,几乎与灾难本身相等,不管是出于人类的同情心还是出于社会安全的考虑,救护和救济情况的及时报道,是最能给受众以满足的。(5)灾区灾后情况对灾区灾后的景象,人们也是十分关心和急于知道的。再则,一场灾难的严重性,除了死伤人数、财产损失等报道外,灾区景象的描述是最能直观表现灾难严重程度以及获取人们同情的。当然,这一类情况的报道要适度,一般不应过于渲染。2.浅谈传媒市场的“碎片化”理论对新闻报道的影响及启示。(18分)答:随着传媒产业化时代的到来,中国传统媒介逐渐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党的喉舌”向市场经济下自主经营转变,传媒市场变得越来越开放,媒体间的竞争变得越发激烈了。在传统媒介对广告利润吞噬的同时,近年来受新技术、新科技的影响,中国传媒业又涌现出了众多以广告经营为主的传媒公司,他们也占据巨大的广告空间。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贫富二极分化加大,城市中产阶层(月收入3000~10000元)迅速形成和崛起,财富阶层(月收入10000元以上)正迅速扩大化和年轻化。这些人讲究品味,追求时尚,由于工作节奏日益加快,他们正与电视等传统媒介渐行渐远,对传媒介接触率比普通人少得多。美国结构主义理论家彼特.布劳的结构变迁理认认为:社会分化就是指社会结构系统不断分解成新的社会要素,各种社会关系分割重组,最终形成新的结构及功能专门化的过程。此理论在媒体上的表现就是中国传媒大学

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喻国明等提出的所谓中国媒介“碎片化”,“碎片化”英文为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有研究表明,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这个社会便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而这个转型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一一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分割。黄升民在谈到新旧媒体间竞争时提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受众之争,在受众眼里没有新旧之分,只要是更方便的送达,更好的覆盖,他就成为他的用户,这是胜负的关键。媒介“碎片化”主要表现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量表现在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呈几何级增长;质则表现在媒介环境的剧变,目前媒体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是从大众化走向分众、从高空走向终端、从单向走向互动。“碎片化”在我国一些传播学者的研究课题中,较为集中的是在对于媒介现状与经营战略的分析当中。我国学者黄升民从精神消费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现代媒介的“碎片化”趋势。他认为,面对消费阶层“碎片化”,消费者的品牌选择正在发生变化,大众消费者向分众消费者转换,这直接导致了品牌传播的碎片化,品牌“碎片化”是社会阶层“碎片化”在消费领域的集中反映。消费者和品牌的“碎片化”使得大众传媒也呈现出“碎片化”的发展趋势。他认为,精神消费领域的“碎片化”主要体现在消费者的媒介接触上。电视频道日益增多,广播媒体开始复兴,报纸片面无限扩张,专业杂志层出不穷,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等都是大众传媒“碎片化”的表征,碎片化的结果是单一媒体垄断转化为多种媒体并存的现状。在这种“碎片化”时代,“权威”的坍塌与自我意识的崛起是其最突出的特点,而“大众媒体”地位衰落、“小众媒体”和“个性化媒体”地位提升也是现代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碎片化”是世界传媒业的一个发展趋势,美国西北大学媒体管理中心负责人约翰·拉文曾说,碎片化是“遍及所有平台最重要的趋势。”在国际上依靠单一主报的报纸媒体已无法持续发展,包括一些百年大报在内的报纸媒体往往采取了多品种的组合发展战略,比如《纽约时报》就把电视资产和网站添加为自己的核心产品,从而向平面媒体与广播媒体领域全面拓展。各媒体战略性调整的加剧,也使得碎片化状态下的媒介经营管理成了当前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未来十年中,中国中心城市都市报应对“碎片化”的方式只能是一种横向的碎片化整合,纵向碎片化在国际上是传媒业发展的大趋势,然而在我国却没有发展的成熟条件。在都市报的横向碎片化整合战略中,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区域的碎片化,即指都市报在经营范围上要向区域次中心城市及一般地市拓展;二是产品本身定位的碎片化,则指报纸内容产品的碎片化,要在内容提供上采取组合途径,从而重新集结受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认为,我国传媒业的一个基本现实是,产业经营的“碎片化”——一个个“小而全”的彼此割裂、互不链接的经营实体,在一个初级层次的经营水平上高成本、低效率地运作着。其《“去碎片化”:传媒经营的新趋势》一文,从整个传媒业的经营现状、竞争环境、发展前景出发考虑问题,对未来我国传媒产业整体发展战略做了设想。他说:“克服传媒经营的‘碎片’化状况,推动我国传媒业‘合竞时代’的到来,便是我们苦于对影响我国传媒业发展变化的关键性因素的调查与研究,所做出的中国传媒产业现实发展的基本趋势的一个预测和分析。”“合竞”是以传媒产业价值链理论为核心,以彼此间资源共享、整合配置、价值链的合作来共同做大市场,参与更大规模的竞争。3.浅析电视新闻采访群体性合作的特点。(15分)答:对于电视来说,它所独具的特点就是以采访小组的形式开展工作,也就是说,电视采访是集体工作的产物,除特殊情况外,一般由两个以上的记者协作,而不是一个记者单兵作战。在电视采访小组当中,一般要有采访记者、摄像记者、录音师,根据采访任务的需要,还可以有灯光师、技术人员、主持人、编辑、编导、制作,等等。这就要求采访组当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注重分工协作,不但要做好自己所分管的工作,同时又要与其他的同事很好地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好报道任务。在合作的工作方式下,信息的有效沟通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采访记者与摄像记者不能够很好沟通,摄像记者不了解采访记者的意图,或二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的配合不够默契,都会给采访工作带来困难,进而影响到采访和传播的效果。三、分析题(每题35分,共70分)1.2008年汶川大地震举世瞩目。不过,在中国当代史上,与汶川大地震破坏程度相同的大地震有数起,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其救援过程中的感人事迹不亚于汶川,但这些大灾难都没能像汶川大地震这样引起巨大震撼,请进行比较分析,谈一谈其中的原因。(35分)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更加开放,思想文化领域日趋活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高透明度,成为传媒工作的基本原则,媒体对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性和透明度大大提高。“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

国媒体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以最快的速度及时、准确地向全世界传递了灾区的实际情况,不仅激发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激发了全世界华人华侨的爱国热情,而且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更加真实、更加开放的国家形象。相较于三十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时的报道,更公开、更透明、更开放,已经成为我国传媒业的一大亮点。人们已经注意到,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化的发展,我国媒体同经济一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势头,呈现出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特点。(1)媒体的形式多样化。传统的媒体,主要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类。当然,传统与现代是变化的。记得“文化大革命”前,传统媒体主要是报纸、杂志,广播是新兴媒体,电视普及面很小,是更新的新兴媒体。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进入中国,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传播、广泛应用,使得广播、电视也成为传统媒体。与此相联系,还衍生出电子杂志、户外电子广告牌等各种各样的新媒体。这几年,移动网络包括手机短信、手机报等新媒体悄然兴起,大有发展前途。多种多样媒体同时并存,同时传播信息,这种情况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2)媒体的覆盖广泛化。尽管出现了媒体多样化发展和新兴媒体迅速崛起的势头,传统媒体受到了许多冲击,发行量明显减少,但是整个媒体的覆盖面却大大扩大。这不仅体现在拥有新媒体的人数在急剧增加,而且表现在传统媒体的品种在大幅度地增加。各种各样媒体已经覆盖了广大国土,覆盖了10多亿人口。事实上,不仅城市、乡村,甚至一些边远地区,都已经为各种媒体所覆盖。凡是由我们的媒体覆盖的地方,党的声音就能进入千家万户,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能进入人们的头脑。(3)媒体的功能全面化。在中国,媒体最初的功能主要是报道政府的政令和政治活动情况,后来扩充到报道社会新闻。对于我们党来说,创办媒体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即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主张,以动员群众参加革命。长期以来,党对媒体的定位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对于“喉舌”的理解,在改革开放之前,主要理解为宣传党的主张。改革开放以来,先是认识到党的主张尽管与人民群众的主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也不能只宣传党的主张,应该发挥“党的喉舌”与“人民的喉舌”双重功能;后来又进一步认识到,作为“人民的喉舌”,媒体不仅要承担宣传报道的职能,而且应该承担舆论监督的任务,这又是双重功能。媒体功能日趋全面化,已经成为改革开放过程中媒体发展的一个亮点。(4)媒体传播的信息呈现出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同时并存的情况。过去,我们的媒体数量少,主要是党报党刊,媒体传播的信息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现在的情况大不一样,有的媒体,比如传播商品信息、健康知识、烹饪技术等内容的媒体,显然并不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随着广大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样的媒体或者说传播这样信息的媒体将越来越多。与此同时,许多媒体不断发展的娱乐化倾向,也使这个问题显性化了。所以,今天再把新闻工作或传媒工作看作是意识形态工作,就显得简单化了。(5)媒体传播出现了非真实性信息与真实性信息鱼目混珠的情况。过去我们对党报党刊都比较信任,认为它代表的是中央的声音,都是可信的。当然,媒体传播的信息历来都有一个真实性的问题。但是现在这个问题更加突出,经常有一些假新闻在社会上闹得沸沸扬扬。这主要是因为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和扁平传递的特点所致,同时也与媒体的商业化运作有关系。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重视。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的媒体,发生如此重大的多方面变化,对于我们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将会产生什么影响?其中,哪些是积极的影响?哪些是消极的影响?这都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决不能掉以轻心。2.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报纸的变革与转型。(35分)答:从社会实践层面来看,报纸角色转型经历了从总体性阶段,到分化、断裂、博弈以及整合等不同的转型逻辑过程。所谓总体性报纸角色,指的是中国社会转型前的1949年至1978年间,报纸作为组织传播媒介的角色样态。总体性的报纸角色从功能上看,是社会组织动员的工具。在那个时代,“凭借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绝对权威力量,新政府和权力精英通过强制手段实现了公有化。”国家垄断主要的社会资源,包括媒介资源。这样的社会场域中,生成了充当社会动员与整合工具的特定报纸角色。这一角色大体上延伸了从延安时代确立的党政组织动员工具的先赋角色。在报纸与政府的关系上,报纸主要充当政府的代言人;在报纸与民众的关系上,报纸是国家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工具;在报纸与过去党报的关系上,报纸放大了20世纪40年代生成的党报模式,强化了延安时代形成的党报的宣传与动员功能;而在报纸与领袖的关系上,则凸现了政治家办报的传统,党的最高领袖直接干预、引领报纸的宣传。因此,报纸成为社会纵向传播系统的一部分,成为组织传播的社会动员与整合工具,即党和政府的喉舌。这样的角色定位,使报纸站在似乎无所不能的社会动员、社会组织、社会控制、社会宣传、社会灌输、社会斗争的高地上。因此,总体性报纸角色必定会伴随着总体性社会危机的爆发而陷入传播危机之中。报纸角色转型的第一阶段是报纸角色的分化。所谓报纸角色的分化,是指1978年至1992年间报纸从组织传播媒介转向大众传播媒介的过程中,报纸角色从一元的国家组织动员工具分化为多元的大众传播媒介角色的样态。

改革开放战略的启动,也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开始。从报纸与政府的关系上,政府对媒介的放权和资源释放不仅提供了报纸角色转型的重要动力,而且赋予传媒组织一定的自主权,使之开始向“半自主”媒介场转型。在报纸与受众的关系上,社会自由资源和流动空间的释放,促进受众新闻信息需要的解放与释放,成为推动报纸实现大众化转型的主要动力之一。在报纸自身生态因子的嬗变上,伴随着新闻体制改革的进程,新闻本位、媒介企业化经营、广告刊登等现代中国新闻传播业的生态演进因子,在新时期得到复活。在报纸与执政党的关系上,尽管“喉舌论”依旧是报业制度的基础和新闻传播运作的底线,但随着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转移,以及党内生活规范化、民主化程度的提升,党对“喉舌”的控制也由过去的绝对控制转向相对控制。在报纸与领袖的关系上,党的领袖不再直接介入报纸运行,而是委托一批党报职业传播者按照宣传纪律和新闻规律的双重标准指导报纸运行。因此,社会、报纸、受众三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开始形成,报纸开始了自身的大众化历程。报纸的大众化发展,不仅促进了数量的剧增,而且使种群演进沿着三条路径发生分蘖:一是地方报纸的增长数量,呈现市县高于省级、省级高于中央的态势;二是行业、专业报纸数量显著上升;三是社会组织兴办报纸形成热潮。在报纸种群分化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机关报开始式微,以晚报为代表的通过新闻产品和媒介产品的销售获取利润维持发展的商业报纸种群兴盛起来。晚报种群的勃兴与党报种群的衰落,标志着当代中国的“报业”,从“报纸行业”转向“报纸产业”,也标志着报纸角色建构的分化。报纸角色的分化趋势是从一元角色走向多元角色。所谓报纸角色的断裂,是指分化性时期形成的报纸角色丛在1992年以后得到了倾斜性重建,与市场经济运行相关和契合的报纸角色功能进一步延伸强化,与传统党报角色契合的部分功能得到了超市场的固化和形式化,以致报纸不同角色的矛盾与冲突显化。在报纸与读者的关系上,分化性社会实现了传播活动的重心转移之后,读者成为推进报纸发展的基本支点,但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报纸着力开发了“作为市场的读者”,而忽视了“作为权利主体的读者”。报纸角色的断裂直接导致报纸种群的断裂,导致党报种群的持续衰退与晚报、都市报种群先后成为社会主导性报纸种群这一趋势的呈现。90年代前期,晚报种群的数量和发行总量持续上升,至少在都市报还没有问世以前,晚报依旧是最能聚集受众注意力资源的报纸种群。它促进了报纸的地域化,把注意力资源和广告资源分割在地方各大城市,导致中央级报纸的发行量和影响力持续下跌。当然,都市报的完全市场经济模式,使它作为典型的阶层媒介对于社会断裂的加剧,也起到了加速器和切割器的作用。都市报自身的报纸角色,也是断裂的。这表现在,报纸的目标受众开始倾向社会中间阶层;党报集团或准集团通过都市类报纸的经营成为利益主体;报纸的市场构成完全化,它不仅具有新闻产品和广告市场,也开始开拓资本市场和新闻来源市场。报纸种群的断裂,加剧和推进了了中国报纸媒介的阶层化。所谓报纸角色的博弈,是指报纸的公民代言与阶层代言、市场化报纸与非市场化报纸的博弈的样态。2001年11月10日“多哈”谈判结束,中国正式加入WTO这一世界经济博弈空间,标志着中国社会整体转型进入博弈阶段。博弈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场域和读者、传播科技的变化,使报纸的角色进入宣传媒介、公共报纸与阶层媒介的博弈状态。在报业与政府的关系上,尽管严格的宣传纪律和内容规制政策依旧钳制着报纸的传播活动和采编运行制度,但与此同时,政府正逐步放宽对包括报刊在内的媒介产业的管制。在报业与经济的关系上,报纸的集团化走向进一步得到发展,报业不仅吸纳着广阔的市场经济资源,而且多数报纸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盈利企业;报业的跨地区、跨媒介经营获得突破,报业竞争从产品的竞争上升为品牌竞争。在报纸与读者的关系上,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趋势深刻地改变着社会资源流动方式和社会传播工具,直接引导着报纸对目标消费群体的选择,进一步导致报业的分层化。在报纸与科技的关系上,方兴未艾、如日中天的数字媒介,既是报纸的克星,又是报纸的救星;报纸在与数字媒介的博弈过程中逐步走向媒介整合,形成数字报纸。博弈的结果,势必导致社会对主流报纸勃兴的期待。特别是由于存在高度的同质化与自身以规模发展作为市场诉求点、脱离社会精英和主流人群信息中心需要等缺陷,都市报的发展已陷入困境;社会结构的变迁必定呼唤着主流报纸的崛起。

2010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47新闻实务考研真题及详解参考答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新闻实务考试时间:2010年1月10日下午招生专业:新闻学研究方向:新闻史论、新闻实务、国际新闻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声画对位答:“声画对位”又称声画对列,是指镜头中声音所负载的信息同画面呈现的信息在内容上或情绪基调上不一致,刚好相反。最早在理论上提出这种见解的是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洛夫。三人于1928年发表《关于有声电影宣言》,主张“把声音当作脱离了视觉形象的独立因素”使用。电视新闻也可采用这种结构形式。对于形象活动有特点,能明白传达的信息,而观众疑问又是画面无法表达的新闻,以及记者没赶上现场拍摄有关画面,但又非得报道的重大新闻可采用声画对位。1992《河南第一位落企博士后刘佑全》因是非事件性新闻,在报道时采用声画对位即画面与解说对列。2.“布坎南式导语”答:“布坎南式导语”是曾为《迈阿密先驱报》的刑侦记者埃德娜·布坎南提出的一种新闻导语写作方式。他说:“对我而言,感觉最好的一天就是我能写出这样导语的一天:我的导语让读者喷出了早餐咖啡,抓住胸口嚷首‘天啊!马莎,你看这个了吗?’”。具体来讲,新闻导语的写作必须符合两个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做到第一条,必须具备训练有素的分析能力;做到第二条,则需要记者掌握一定的导语写作技巧和方法。这些技巧和方法也许会让你写出“感觉最好”的新闻导语。3.北京世界媒体峰会答:世界媒体峰会为非官方、非盈利性高端会议,定期由世界主要媒体轮流主办。北京世界媒体峰会于2009年10月8日至10日在中国北京举行,峰会以合作、应对、共赢、发展为主题,构建21世纪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伙伴关系,促进通讯社、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间的“发展”。通过“合作”和“发展”,创造各媒体的“共赢”。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在峰会中进行了重要讲话。4.报网互动答:报网互动是2000年以来出现的、具有中国新闻特色的新概念,指传统报纸和所属的新闻网站为了扩大影响力而采取的种种营销活动,如在报纸上开设网络版、在每条新闻后面附加“详情查阅某某网”,在网站开设电子版报纸、开设记者信箱等。2004年以来被中国大陆很多家媒体采用,已成为新媒体发展的主流动作。此概念于2007年被正式提出,关于此的首届高峰论坛在此期间举行。报网互动,传统认为是一个关乎报纸的冬天是否来临的话题,但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已上升为报纸营销手段、报纸理念等新的层次。是媒体的友谊交互手段,关键在于通过互动,最终在报纸版面或收益中有所体现。5.社会性媒介答:就定义而言,“社会性媒体”还没有一个精确的概念。维基百科对其解释为“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内容形式包括文本、图像、音乐和视频,媒介形式包括Blog、Wiki、BBS、Podcast等”。该定义简单明了,揭示出了社会性媒体的基本轮廓。从技术视角看,社会性媒体是一种完全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媒体,它依赖于各种社会性软件而存在。社会性媒体内存在两类群体,一类是平台运营商,他们提供各种数字信息的生产、发布、存储、传播和交流平台,这些软件平台和网站可以方便的登录和使用。另外一类群体是普通大众,他们既是社会性媒体内容的生产者、传播者,还是最终的消费者,因而他们是社会性媒体的主体角色。从内容特征看,社会性媒体内流动的内容主要是个人意见、专业见解、工作经验等感性认知,这与传统媒体以硬性新闻和事实报道为主的风格有较大差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完善,社会性媒体在社会传播中的地

位日益提高,并对传统的主流媒体的消费者形成了一定的分流。6.新闻专访节目答:新闻专访是记者或主持人就一定的事件、观念、人物的相关信息与特定的采访对象进行采访交流活动的新闻报道。新闻专访具有内容集中、目的性强、交流充分等特点。所谓内容集中,是指话题单一、谈论的内容具体详实;目的性强是指通过专访,可以有针对地了解专门、具体的事实,采访、传播目的明确,较好地满足观众的欲知心理;交流充分,明确了专访不是简单的答问式的采访,而是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因此,综合上述特点可知,新闻专访也应属于深度报道的范畴。二、简答题(共50分)1.请对传媒“解释权竞争”的提法进行内容概括和个人评述。(17分)答:(1)从世界范围看,电视媒体在不同层面激烈竞争,竞争的焦点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报道资格、制作节目的资格,而是真正意义的报道能力,是对新闻事件的价值、影响与走向进行分析、判断中所体现出的见识和解释能力,是节目制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持续创新能力。这种见识与解释能力不断得到有力体现,在受众心目中就赋予了这个传媒解释权,这个传媒的品牌就有了坚实的内涵。竞争解释权,对中国传媒而言,既是时代使命,也是一种战略选择。以竞争解释权为战略选择与资源投入重点是一种时代要求。在新传播时代,传播模式正在发生核心性变化,是推动新的传播时代、终端工具、竞争格局变化的基础性力量。至少包括移动需求正成长为第一需求,提供选择结果成为第一选择、提供内容并提供体验成为主流,解释权竞争成为竞争的焦点。(2)增强舆论的引导力,不仅在于报道权竞争,更在于解释权竞争:①传媒的竞争表现在对事件的判断和见解,其核心竞争是解释权的竞争。这就要求传媒更善于把握宏观与本地的关系,关注政策效应中的本地机会,关注个体、群体的利益要求。②财经报道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因而要求相应的报道量、报道深度与宽度,要求解读数据与事件,解读新闻中的变化信号与背后的新闻。③阅读时间更成为衡量报纸质量的标尺和增强竞争力的工具。报纸需要提供更多可以让读者“深阅读”的东西。④更快、更精是媒体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传媒要更努力通过再选择提高自己内容产品的选择水平。⑤传媒的深层影响更来源于分析、解释和见识,而不是一般的报道与描述。⑥深阅读与浅阅读提供者或提供定位的分野更加明显,要求报纸进一步转向,寻求与新媒体竞争的新支撑点。⑦区域媒体需要更寻求对本区域的关照深度与宽广视野的结合。⑧以技术变革和移动需求为代表的信息消费行为、消费心理的变化,驱使产品形态、传媒形态、媒体业态以及传播模式发生更迅速变化。⑨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信息共享水平为目标的内容生产方式的丰富,将成为报纸的创新重点和与新媒体竞争的工具。⑩传统媒体运作模式会更多地转向基于数据库平台运行,在价值链多环节获取收益,对技术提供商提出新的要求。2.请对电视应该如何迎接新媒体的挑战发表个人见解。(18分)答:目前,除了上百个中央台频道、省级上星频道和非上星频道外,我国666个城市里还有2000多个城市频道。在激烈的的市场竞争中,各家电视媒体稍有懈怠,便会失去受众,失去广告。(1)竞争示范的表现电视内部竞争的失范表现在电视台之间、频道之间、栏目之间的竞争无序和混乱上,总体来说,这种状态呈现“低水平高竞争”的特点。其表现主要有:①同质化现象严重;②节目策划制作的粗糙③新闻的娱乐化倾向;④节目审美情趣的低俗化甚至假新闻的作崇(2)如何迎接新媒体的挑战在电视媒体处于收视份额竞争的时代,电视媒体间竞争的实质就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无序的竞争最终结果不会是双赢,也不会是胜负各执一方,而是两败俱伤。而良性的竞争则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当然,能否找

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①差异化有差异就有特色,有特色方可更具竞争力。份额竞争时代电视媒体间竞争表现为资源战之惨烈,如何在掌握同样资源的情况下做好栏目,就需要走差异化的路子。②专业化几年前,在湖南卫视坐收频道专业化带来的丰厚回报时,不少电视台的决策者就跃跃欲试,开始走频道专业化的路子,在随后的时间里,节目专业化、从业人员和队伍的专业化成为不少电视媒体从业者的共识。许多频道正在或者已经陆续实现了专业化的呼号,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频道专业化还存在专业化不专业的现象,也就是越位行为。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可能跟电视台内部专业队伍的缺乏和专业节目制作公司的滞后和制作播出分离市场不规范有关,但是随着电视制作市场逐渐放开,专业化有望给电视业带来发展的春天。③本土化提倡本土化就是强调新闻彰显地方特色、包括地域特色、风土人情等等,本土化的概念不仅仅是要求新闻报道和所制作的其他节目停留在地域行政区划这一表象上,更重要的是要求我们对这一地方和区域的主体民众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能进行深入的理解和了解,并能予以挖掘。④民生特色随着“民生”成为今后社会关注越来越多的话题,对电视媒体而言,谁抓住民生的内涵,谁能担当起民生鼓与呼的大任。谁就有可能走出一条真正的节目民生化的康庄大道。但目前不少民生新闻存在硬伤:许多民生新闻报道停留在了表层意义上,停留在情感纠葛、柴米油盐、市井逸事的肤浅的、简单的人道关怀和人本关怀里。真正的民生新闻更多的应是为百姓提供需求、提供服务,把社会安定、社会公正、社会秩序以及全局观念融进民生新闻中。⑤走电视产业化媒体有很多属性,重要的是政治属性和产业性。作为附属经济的电视产业,应该充分发挥产业性的特点,从广告主的角度出发,寻找符合市场要求的最大利益,为企业量身定制栏目。⑥与网络媒体的合作世间万物都是依据其优势而生存的,而生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竞争,二是合作。竞争因资源稀缺而起,要想赢得竞争就要具备优势;而当自身能力不足以应对竞争时,合作就产生了,合作的目的是整合,即通过资源、能力特别是优势(能力)的整合构建可以共享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当然,合作是多途径、多方位的。总之,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网络手机等媒体,未来地格局将会在竞争与合作中有消有长,当然,通过竞争,四种媒体的特色将会更加鲜明,特长更加突出。3.简述新闻客观性原则。(15分)答: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最重要的专业概念之一。西方国家把客观性原则作为新闻媒介遵循的重要信条之一,它不仅是新闻工作的一种专业规范,也是主要的新闻专业理念。在我国,客观性原则也被作为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之一,在理论上有其普遍性和根源性,同时又和我国的现实环境密切相关。马克思把客观报道概括为“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恩格斯认为是“完全立足于事实,只引用事实和直接以事实为根据的判断——由这样的判断进一步得出的结论本身仍然是明显的事实”。作为最重要的新闻专业概念之一和一种新闻理念,新闻的客观性是指新闻事实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基本特性,新闻传播者在从事新闻报道时,要尊重事实,要如实地反映事实的本来面目。新闻客观性的目的是“使有理性的读者更便于发现真相”。当然,新闻传播的客观性不仅仅指向主体对客观事实的符合,还意味着新闻传播主体的理性互动,即超越对事实的单面符合和个体理性能力的片面限制而达到“综合理性”。法国新闻学者贝尔纳·瓦耶纳在《当代新闻学》中,也持相似的观点。他说:“的确,要做到客观性是很难的,也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从根本上说来,人们要报道什么事情,这本身就是思想的产物,必然会有报道者智力的介入,因而也就必然包含个人的系数在内。报道者不可避免地会把自己摆到他所描述的情景之中,不仅表现在他自己的参与上,尤其表现在他对事实事物的连续性的剪裁上和他所采用的形式上。”可见,所谓的新闻客观性包含着动态地呈现客观事实的理性过程,除了准确、公正、多面地报道之外,还深入事实,通过理性的解说道出真相。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客观性是新闻报道做到真实、全面、准确的前提条件,只有客观,才能接近事实;只有不断接近并揭示事实,才能得到真实;在这个过程中,全面和准确才得以存在,新闻的价值和意义才得以体现。三、分析题(每题35分,共70分)

1.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世界媒体峰会上的发言中说:“各类媒体要被公众广泛接受、受社会广泛尊重,不断提高公信力和影响力,就应该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客观报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性的现实,充分反映世界各国发展的主流和趋势,热情鼓励发展中国家发展进步。”请根据个人理解,试析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主要内涵、相互关系及形成要素。答:(1)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主要内涵①媒体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它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媒体公信力的高低,决定其舆论影响力的大小。媒体公信力是衡量、评判其舆论影响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标准之一。对于媒体来说,就是以其主体业务为核心形成的能够赢得受众、占领市场、获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在众多竞争对手中保持独特优势的资源和能力。②媒介影响力(MI—mediaimpact)是指电视媒体通过信息传播的方式,影响社会大众观念和行为的能力,包括可信度、喜好度和广告环境三方面。(2)公信力和影响力的相互关系从传媒经济角度来看,公信力主要体现为一种无形资产,它包括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文化认同、人文价值和媒体品牌等,公信力是大众传媒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传媒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还是它的影响力。媒体影响力是由公信力和注意力构成的,注意力是影响力的基础和前提,公信力是影响力的核心和根本,媒体做的应该是影响力经济。网络影响力其实还是一种注意力,因为网络公信力是比较弱的。媒介影响力还应包括建立在公信力基础上的可信度和美誉度。媒介影响力与媒介注意力的最大不同就体现在它的价值取向上,前者面对公众,后者服务受众。影响力的传播效果不太好直接地定量测评,但可以通过品牌价值评价体系来间接检测。公信力必须通过注意力才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形成媒体与公众双赢的影响力经济。影响力经济要求创新节目理念:从经营角度来看,要变经营节目为经营受众;从品牌角度来看,要变做注意力为做影响力;从创新角度来看,要从形态创新变为价值创新。(3)公信力、影响力的形成要素①传媒公信力的形成,以及对传媒公信力的判断与评估需要考虑以下一些要素:a.真实准确。事实是本源,是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新闻只是事实的报道,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和写真。因此,内容真实准确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新闻一旦失实,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基本条件,也违反了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因此,新闻传媒要想获得公信力,首先必须做到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换言之,要判断一家媒体是否具有公信力,首要的标准和条件就是看其报道是否真实准确。b.客观公正。“客观公正”是新闻界公认的报道原则,同时也是使新闻传播增强说服力和可信性的重要条件。新闻传播的“客观”,是指新闻传媒必须以新闻事实的客观实在性为依据,尽可能做到客观地叙述事实,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通过事实内在的逻辑力量来对受众施加影响。这就是新闻界常说的要“用事实说话”。新闻传播的“公正”,是指新闻传媒要站在社会与公众的立场,公平地对待新闻报道所涉及的人和事,真正严格以事实为依据,以公理和民意为标准决定对报道内容与报道方式的选择和取舍。“客观”和“公正”都是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是新闻传播取得良好效果的有效方式,也是新闻工作者所追求的一种职业境界和道德理想。c.全面深刻。“全面深刻”是新闻报道取得良好传播效果,赢得公信力的重要条件。因为新闻报道只有全面深刻,才能给受众提供认识事物全貌,把握事物内在品质的基础,同时也才能使受众在事物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充分地了解其来龙去脉和发展变化,从而做出正确的行动选择。新闻传媒要赢得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对新闻传播内容为其释疑解惑的程度和能力的评价。d.及时有效。对新闻媒体来说,要想赢得受众,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保证自己的新闻传播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要尽可能做到重大新闻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布,并通过连续报道的方法,随时跟进,及时而又充分地进行全方位的报道。如果在受众急需了解新闻信息的时候,媒体出现“缺位”和“失语”的情况,或者是出现报道迟缓和拖延的情况,那么就会失去受众的信任和信赖。e.有益有用。新闻信息对受众的“有益性”直接决定着传媒的公信力。因此,新闻传媒应当充分考虑受众的这种得益心理,满足他们从新闻信息中得到某种利益和好处的愿望和需求,尽可能地选择那些与受众的各种利益关系相关联的新闻信息组织报道和传播,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和公信力。除了“有益性”之外,新闻信息的“有用性”也是影响和决定受众选择和取舍新闻信息的重要因素。人们都希望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对自己的劳动、学习和生活能够产生直接的效用,简言之,就是希望新闻信息能够对自己“有用处”。f.可信可亲。通常情况下,“可信”是某一事物获得人们对其品格认同和思想信任的基础,而信任的体验和

不断累积则会使人们逐渐对这一事物产生情感的依赖,并最终导致产生一种信赖感。同样的道理,受众对新闻传播的信赖首先是建立在可信的基础上的。新闻传播只有可信才可能得到受众的品格认同和思想信任,而信任的体验和不断累积才能使受众对其产生情感的依赖,这样才能最终赢得受众的信赖。②影响力要素a.追求独特主流视角成就影响力。b.跨媒介舆论互动扩大影响力。c.精心打造品牌保持影响力。2.我国的新闻报道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从不同方面分析其发展演进的主要成果。答: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项事业得到新的发展机遇,新闻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我国的报业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1)经济类报刊异军突起,晚报迎来新高潮1978年,“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时,全国只有报纸186种。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后,中国迎来了第一次办报高潮。其中经济类报纸增加最快,1979年仅为5家,1986年发展到112家。除经济类报纸外,一批晚报纷纷创刊和复刊,兴起了“文化大革命”后办晚报的第一次高潮。1987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对全国报纸进行重新登记,目的是提高报纸质量,使报纸布局更加合理。198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出《关于压缩整顿报刊和出版社的通知》,对报纸再次进行压缩。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前后,中国迎来了又一轮的办报热浪。(2)媒体自办发行1978年国家规定报社是事业单位,可以实行企业化管理。1979年开始允许报纸、电视登广告。1986年部分城市报纸自办发行工作座谈会首次召开,有26家报社参加,对自办发行给予了积极的肯定。1988年,《天津日报》加入了自办发行的行列,打破了省级以上报纸难以自办发行的禁锢。并成为自办发行的龙头老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几乎全部的中等或中等偏大的城市党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广播电视报以及文化、生活、消费类报纸,都纷纷加入到“自办发行”行列,超过报纸总数的三分之一,发行份数也接近一半。1990年南方的著名大报《广州日报》开始自办发行,在广州市引起轰动,并掀开了广州报纸“三国演义”的第一幕。目前全国自办发行的报纸已达800多家,其中地、市以上党报有260家,占党报总数的70%,占现有报纸总数的35%以上。全国自办发行队伍已有17万多人,加上远距离传版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的投入使用,使自办发行的报纸发行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稳定增长的好势头。1992年9月,中国报纸协会在江西举行了全国报社经营管理经验交流会,首次提出“报业经济”概念,并认为“我国报业已经进入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衙开发报业经济的新时期”。(3)周末版大战与扩版热报业竞争在根本上表现为新闻竞争。新闻包括新闻内容和新闻形式两个基本方面,其有机统一则是报纸版面。因此,中国的新闻竞争首先就体现为“周末版大战”和“扩版大战”。1981年,《中国青年报》率先推出《星期刊》;1984年,《南方日报》创办《南方周末》;到90年代初,《光明日报》等一批省级以上报纸,分别出版周末增刊或星期刊,使中国的报纸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据不完全统计,在1991年,全国100多家大报中有54家开办周末版,到1993年,全国创办了周末版的报社达到200多家。1992年2月,中国记协邀请首都新闻界人士举行了一次研讨会,专门探讨“周末版现象”。与报纸扩版注重增加“硬新闻”的做法不同,周末版关注的是“软新闻”。1991年,报纸扩版增期成为潮流,这一年全国共有300家周末版、月末版。与周末版热与扩版潮并行的是深度报道的大行其道。(4)都市报的崛起《华西都市报》创刊于1995年1月1日,是中国第一份都市报。它首创“市民生活报”定位,制定“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办报方针,自创“敲门发行学”,创立“区域组合城市”的新型城市报市场策略,以自身的成功模式,影响、推动了中国报业的市场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由于都市报适应了信息时代市民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符合我国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现状,迎合了当今企业越来越有赖于广告开拓市场的趋势,所以有相当大的生存空间。由于都市报定位正确,加上主观上的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所以基本上是办一个成功一个。1998年3月,《华西都市报》旗帜鲜明地提出“迈向主流媒体”的理论观点,并全面诉诸办报实践。都市报也开始跳出市井新闻的限制,强化时政报道的力度,尤其是与市民生活紧密相关的政策法规的解读。从而压缩社会新闻的版面空间,实现从软新闻主打向软硬兼备过渡;同时加大国内、国际新闻的版面投入,及时、迅速报道国际的重大事件,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都市报提出要成为有社会责任的媒体,而不仅是赚钱的工具,要引导社会舆论,掌握社会舆论的话语权。这表现在各地的都市报明显加大了言论的力度,开始追求影响力。这主

要是以广州的《南方都市报》、北京的《新京报》为代表的都市媒体,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开始重拳打造时评,每天刊发多篇有思想有见地的评论。都市报开始试图影响社会进程、影响社会决策、影响市场、影响社会行为,有专家称都市报的纷纷转型为“后都市报时代”。(5)报业集团的出现报纸的兼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出现。一些党报、大报,具有政治导向强、队伍业务精、财力雄厚、管理规范的优势;有些小报小刊因为人力财力薄弱、发行量小、质量又低,已到了办不下去的地步。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党报、大报开始兼并小报小刊。这为实现报业集团化准备了条件。1994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在杭州第一次举办“全国首次报业集团问题研讨会”。中国报业“集团化”粉墨登场。新闻出版署提出,组建报业集团必须经新闻出版署批准,组建报业集团的报社必须是党报,组建报业集团必须具备五个条件:较有影响的传媒实力,较雄厚的经济实力,较充足的人才实力,较过硬的技术实力,较通畅的发行实力。报业集团化的提出适应了全国报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随着报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客观上比较强势的报纸存在兼并、整合区域内城市报纸的愿望和需求。1996年,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一广州日报报业集团。随之,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报业集团于1998年成立。1999年,深圳特区报业集团正式挂牌。2000年1至5月,新闻出版署又分别批准了9个报业集团。从此,报业集团的组建就成为我国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标志着我国报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由报业集团所统领的报纸已经在我国报纸市场上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天下。通过集团的组织形式,将大批小报刊聚集到党报周围,形成舆论导向强势效应的初衷已基本达到。报业集团已成为报业经济的预梁柱。我国报业广告的七成以上被报业集团所攫取。同时报业集团的经营规模正在扩大。各报业集团除了通过兼并、重组、新创办等形式,在传媒领域里做大做强,形成了各具特色、结构合理、资源互补的报刊群体以及出版社和网站外,还依托报业集团的优势积极拓展多元化经营。39家报业集团共拥有225个各类子公司。这些子公司涉及房产、物业、商业、制造、贸易、教育、旅游、会展等众多领域。多元化经营显示了集团化经营强劲的扩张态势。

2012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46新闻实务考研真题及详解参考答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新闻实务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走转改”答:“走转改”是指“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在新闻领域倡导联系实际、深入基层的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这项活动由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2011年8月共同提出,倡导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项活动致力于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提高服务群众能力,培育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继承弘扬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等。2.调查性报道答:调查性报道是指专门用来揭露社会阴暗面、政府里的黑幕、大企业的罪恶勾当以及黑社会的内幕的新闻报道。调查性报道以揭露社会弊病为目的,并能引起治疗的注意;调查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多个方面;它是新闻媒体相对独立的工作;调查工作通常较为艰苦、复杂,需要相当的调查技巧,一般较费时费力;它的主题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因而也是公众相当关心的;有人或组织企图掩盖这些信息,但他们不一定付诸行动;调查记者的调查工作应该受到公众和法律的支持和保护。新闻理论界则一般认为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Reporting)源于二十世纪初叶在美国轰轰烈烈展开的黑幕揭发运动,更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普利策倡导的社会改革报道。3.出镜记者答:“出镜记者”是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新闻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从字面上看,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要出镜头,二是要准确报道新闻事实。电视新闻节目当中,根据出镜的目的、采访对象、以及节目时间的长短,出镜记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场报道出镜记者”,主要针对新闻事件,如日常消息报道、直播和连线报道等等;一种是“人物访谈调查出镜记者”,主要面对采访和报道中的典型人物。4.微博元年答:微博元年指的是2010年。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具有信息传递快、保真性强的特点,创造性的解决了信息传递的点对点问题。201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最快的应用是微博服务,通过网络重要年度人物、事件(犀利哥、凤姐、3Q战争、唐骏学历门)使微博都成为网民关注讨论的焦点。在认证机制下,名人、品牌企业、机构、网站等组织纷纷进驻微博,做为企业发布官方信息和与网民交流互动的平台。因此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5.纯净版面答:纯净版面是指在20世纪末报纸版面设计中出现的越来越单纯的趋势。报纸版面专家马里奥·加西亚称这种追求简洁的版面为“纯净版面”(puredesign)。加西亚是《华尔街日报》改版的主设计师,在这一理念主导下,《华尔街日报》所有版面元素的调整都只为了帮助读者最便捷地获取信息。《纽约时报》的版面设计也是朴素简洁的“纯净版面”的代表。该报版面元素应用单纯、整齐,贯穿了“少即是多”的美学观念。纯净版面的作用在于读者目光会很直接地会投向新闻及图片本身,提高了可读性和易读性。6.公共频道答:公共频道指公共性质的电视媒介,与国营、私营性质的电视媒介相互区别、鼎足而立。它一般通过国家委托、特许的公共机构提供电视节目,不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其日常的运作经费以观众的电视机执照费、社会团体与个人的捐助为主,国家财政补贴为辅。大多不接纳商业广告,有的容许少量的商业广告,但明确规定不能影

响节目的内容。最著名的公共频道有英国广播公司(BBC)、日本广播协会(NHK)、美国公共广播公司(CPB)、公共电视网(PBS)、全国公共广播网(NPR)等公共广播机构。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当代记者对于网络信息的认识态度和使用原则。答:(1)记者对网络信息的认识态度网络正成为继印刷、广播电视之后的又一种新闻报道环境。在全球网络传播的匿名环境中,每一个网络媒体的消费者,既是内容的生产者,也是内容的消费者。新闻学的核心是新闻的公信度和新闻的核实。但是,在网络里,人们生活在一个使用假名、匿名,信息丰富冗杂的一个舆论环境中,面对庞杂而难辨真实性的网络信息,记者应当有辨别真假的能力,有调查确认信息真实性的职业习惯。(2)记者对网络信息的使用原则①传统新闻学的核心是平衡、公正、全面、准确、真实。这些元素构成新闻的公信度和品质。在网络这样的一个虚拟的世界里,传统新闻的公信度和职业操守将会带来媒体品牌和广告效益。②记者在使用网络信息时,应该尽量明确信息来源:点名信息来源、信源的身份等。记者可以报道别人的观点和言论,但是,要说明发表这种言论的人的身份和动机。如果是匿名引用别人的观点,读者就会相信这是记者本人的观点。如果处理不好匿名信源、网络虚假信息、人身攻击、侵犯个人隐私、语言不文明、写作不专业、不公正、观点平庸,以及形式上过分追求商业化(点击率、发行量、眼球)等问题,公众会对媒体越来越不信任。③由于信息化的普及和深入,新闻记者在获取信息方面,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自由和方便。越来越多的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记者应该遵从职业道德,维护他人隐私权。2.简述当代报纸注重视觉传播的理由与意义。答:视觉传播的内涵:报纸的编辑方针,组织架构,到信息的整个采集组织、传达这样一个流程,以及最终体现在报纸版面上的视觉产品。(1)报纸注重视觉传播的理由①受众的变化。人类进入了读图时代,受众渐渐倾向于直观的、感性的、跳跃式的、浏览式的阅读方式,不同于以往几百年间报纸提供给读者的,那种基于逻辑的、线性的以文字为根本的阅读方式,这个变化被称为视觉转向,就是说读者更倾向于以形象化的方式接受信息。②技术的进步。报纸在过去几百年间采取非视觉化的方式,是因为以前无论是影像的生产技术还是整个设计与制版的技术,都制约了它,使得整个报纸在相当长的时间,没有一个视觉传播充分施展的空间。但是应该看到对于报纸而言,整个技术的发展实际上已经给视觉传播奠定了技术基础。③跨媒介的影响。电视与网络媒介的发展,反过来推动了传统报纸的视觉化。(2)当代报纸注重视觉传播的意义①作为一个纯粹的视觉媒介,报纸应当注重视觉传播,在理念里让视觉思维发挥应有的功能。重视视觉传播能够增强传播效果,使报纸更富有视觉冲击力,提高报纸的可读性和趣味性。②通过视觉思维与视觉创新,能够创造很大的价值。面对今天的浏览型读者,面对今天的传播语境,面对报纸是注意力经济这一本质,它能够帮助报纸投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效益。因为报纸几百年来一直内容为王,一直信息量优先,但是通过视觉优化,视觉包装,信息设计来提升报纸的竞争力。3.试述你对电视新闻“小报化”的看法。答:(1)“小报化”是指电视媒体用一种煽情的手法制作新闻和电视节目,以唤起受众的注意,把媒体降为纯消遣的工具。(2)作为媒介文化一部分的广播电视文化有两个基本特性:组织化和货品化。广播电视文化是广播电视工作者在组织目标和利益指导下,经过集体创作的制式产品,同时也是针对大众市场所制造的文化货品。在组织化与货品化的制约下,大众媒介供给我们娱乐与资讯,也传播着特定的价值与意识形态。大众媒体有责任去挖掘具有普遍社会性的人物和事件,其出发点应当是社会责任,而非“自利”目的,即片面追求媒体的经济效益。(3)电视是当今最重要的舆论工具,以健康向上、高品位的精品力作武装人、引导人、鼓舞人、陶冶人是电视从业人员的神圣使命。“小报化”与电视新闻这一社会功能相违背,应当进行制止。(4)媒介一旦热衷于小报化,热衷于走低俗之路,就踏上了权威的末路。低俗之风虽然一时赢得了收视率,但长远来看,无疑是“自掘坟墓”,必然遭到民众的唾弃。“娱乐至死”的前例早已多不胜数。以各大卫视为代表的党的喉舌的电视媒体,是人们了解世界、看生活、看社会的主要窗口,人们愿意相信电视节目内容是真的、是

健康的,低俗内容弥漫在电视节目中,慢慢会使受众成为“俗众”,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危害更大。媒体在公众中建立起来的信任感和责任感,以公正、公派赢得社会的推崇,是极其艰难的,小报化不仅削减了这种公信力,而且也挖掉了它的一切基础。4.试述发展新闻学的兴起及现实意义。答:(1)发展新闻学认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是首要的任务,新闻媒体应配合所在国政府来完成发展的任务。有学者曾经提出,就中国改革发展的主流而言,“发展新闻学”将会成为新闻理念革命的新浪潮之一。(2)发展新闻学的兴起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发展新闻学,曾是国际新闻界的重要话题。好几本著名的理论专著,如1981年美国学者威廉·哈森的《世界新闻多棱镜——变化中的国际传媒》,论述世界上“五种新闻理念”;1983年英国学者丹尼斯·麦奎尔的《大众传播理论》,归纳全球的“六种理论”;1984年美国学者赫伯特·阿特休尔的《权力的媒介》,划分“媒介交响乐三乐章”;均把“发展理念”、或“发展媒介理论”或“进步中世界(第三世界)理论”,与“西方理念”、“自由主义论”、“社会责任论”或“市场经济世界理论”并列,作为不同于它们的一种新闻传播理论。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几本书都在修正或挑战久负盛名的《报刊的四种理论》,认为旧的“四种理论”不足以说明变化了的现实,“发展新闻学”已经崛起。(3)发展新闻学的现实意义发展新闻学是生长于发展中国家的、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新闻理论,作为“一个世界、多种声音”中能够进入前三或前六种的世界级声音,它于中国有特殊意义。①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中国的“第一要务”、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这就需要从新闻传播角度来研究中国的发展。②发展新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新闻传播如何促进国家发展,有现实需要,又有学科专长,把发展新闻学同国别研究相结合能找到学科生长点,其中蕴含巨大的学术潜力。三、分析论述题(每题40分,共80分)1.结合实例分析微博的迅速发展对于职业新闻的影响和启示。答:(1)微博的迅速发展:2006年5月Twitter正式开通,时至今日已成为全球用户数量最大、市值最高的微博服务。2009年8月,新浪网推出我国首个微博服务“新浪微博”(内测版),随后搜狐、网易、腾讯等也推出微博服务,在短短几个月内,四大门户网站及先后推出微博服务的人民网、凤凰网、和讯网、聚友网等网站携手将微博打造成了中文互联网的又一项主流服务。(2)微博对职业新闻的影响①微博的时效性为专业从事新闻的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2010年7月南非世界杯期间,新浪微博发起了“围观世界杯”活动,总计有4300多万条世界杯微博被发送。这个庞大的数字说明,微博已经成为人们参与体育赛事以及其他公共性的新闻事件的一种新方式。即时的传播得益于各微博服务开通的多种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除通过网页发布以外,用户还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发布微博,此外许多微博服务还与即时通讯工具软件兼容。这意味着微博成为了一种真正的即时传播方式,正如新浪微博的标语“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所言,微博的实效性很高,在移动终端所能及之时之处,便有进行传播的可能性。②微博对突发新闻报道的作用不可小觑。玉树地震的时候新浪微博起到了一些不错的作用。在现场的记者,还有在现场的非政府组织成员,在同一时间告诉你他们在玉树遇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正在做什么。微博的及时、迅速、海量信息,成为新的新闻源,每一个新闻事件的背后总有微博的存在,无论是最初发源于微博还是经过微博传播、聚合。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开始在微博上发现新闻线索、舆论倾向。③微博等自媒体可以提供多种声音,降低人们对主流媒体的依赖。微博对于媒体的新闻周期的压迫也很厉害。以前CNN第一次搞24小时的新闻模式的时候,就是24*7这样一个新闻模式,而微博时代的到来,导致24*7不能满足需求,完全变成所谓的realtime。(3)微博对职业新闻的启示①新闻传播模式发生了变化。一个经典的例子,当年德拉吉对莱温斯基的报道,本来是传统媒体先拿到的消息,但是传统媒体不敢报,传统媒体要经过很多关,但德拉吉在网上不用核实就先报了,结果他就成了第一个报莱温斯基事件的人。这里,新闻传播中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机制限制了一部分不符合规定的内容的传播,而微博却可以自由抒发,“把关”变成了微博发出之后。所以有人提出来现在的传播模式是不是可以颠倒过来,先发布,后过滤。理想状态是很多人相信有所谓的信息的自由市场,自然会有人出来给你纠正,最终总能获得正确的信息,这个其实对新闻的价值观产生很大的冲击。

②微博可以成为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正如记者可以登录某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