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设计《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教学课件_第1页
3 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设计《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教学课件_第2页
3 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设计《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教学课件_第3页
3 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设计《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教学课件_第4页
3 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设计《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设计目录第一节课程目标设计的理论依据第二节课程目标设计的原则第三节课程目标设计的步骤和方式第四节课程目标的管理3214第一节课程目标设计的理论依据一、国家政策依据2014年8月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明确提出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

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2016年3月18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发布《关于做好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实验区工作的通知》(基一司函〔2016〕14号)提出,研学旅行应当拥有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一、国家政策依据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委《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提出,研学旅行应当拥有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目标。应当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年1月19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4号)也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通知指出要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践行知合一,将实践教学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丰富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制定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注重增强学生实践体验。2017年7月17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2017年度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项目推荐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17〕25号)指出,着力提高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17年9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文件指出,开展各类主题实践、

劳动实践、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学旅行是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也是立德树人的有效方式。2017年9月25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材〔2017〕4号),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一、国家政策依据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2016]8号)教育部关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7)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的通知》(教基厅函(2017〕50号)指出,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各地各校充分利用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提高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和实践能力。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

的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

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国家政策依据二、教育理论依据3.体验心理学根据学习圈理论,可以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大致分为四类:经验型学习者、反思型学习者、理论型学习者和应用型学习者。他认为,这四种类型的学习风格不存在优劣的价值判别,它们之间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在设计课程目标时要考虑到这种差异的存在。(二)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从教育的角度去研究心理规律,为实际教育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课程目标的设计需要教育心理学的支持。认知发展心理学认知发展心理学不仅为编制适合于学生思维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程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导。课程目标的设计同样要遵循儿童认知发展水平,从而设计出适合学生不同认知阶段的课程目标。泰勒认为,过去的课程目标陈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教师单向陈述、要素列举陈述和抽象概括陈述。这三种课程目标陈述形式都是不完备的,必须选择其他的陈述形式。“最有效的陈述目标的形式是以这样的措辞来表述: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的内容。”02课程目标的来源泰勒认为“任何单一的信息来源,都不足以为明智而全面地选择学校目标提供基础”,并指出“在设计任何一项全面的课程计划时,对每一种来源都应予以一定的考虑”,因此,泰勒把可作为课程目标选择的来源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的建议。01课程目标的重要性泰勒在《课程与教学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泰勒原理,这四个问题是:①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②提供哪些学习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③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④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泰勒认为这四个基本问题中,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04课程目标的内在结构03课课程目程标目的标内的在陈结述构泰勒指出课程目标的内在结构主要包括内容和行为两个方面,前者是指要求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这里的行为往往是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行为,后者是指这种行为所适用的领域。泰勒在《课程与教学原理》一书中针对课程目标主要提出了以下观点:2.对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设计的影响课程目标的重要性。泰勒原理又称为“目标模式”,是指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实施、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研学旅行课程也应该高度重视课程目标的设计。泰勒理论强调课程目标的全面性。泰勒强调,应从学习者本身、当代社会生活和学科专家的建议三个方面来确立课程目标,为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确立提供了依据。泰勒理论明确课程目标的陈述主体。泰勒指出学生才是课程目标陈述的主体,为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编写奠定了理论基础。例如,通过研学旅行,提升学生的综合

实践能力。(二)斯腾豪斯的课程目标理论劳伦斯·斯滕豪斯,英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在教育研究和探讨课程的设计

发展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他

还是东英吉利大学应用教育研究中心

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著名的“过程模式”课程理论。《课程研究与编制导论》是其代表作。生成性目标其理论源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斯坦豪斯的理论中获得了倡导和传播。他认为生成性目标不是斯腾豪斯理论目标设计注重生成性。生成性目标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与研学旅行课程目标不谋而合。生成性是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特点之一。目标设计预留弹性空间。生成性目标提倡为学生的自由成长提供足够的空间,因此,研学旅行课程目标在设计时应预留一定的弹性空间。对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设计的影响(三)艾斯纳课程目标理论艾斯纳理论艾斯纳是美国著名美学教育家、课程论专家。表现性目标是艾斯纳提出的叙写课程目标的一种主张。他的表现性目标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表现性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中心和根本。艾斯纳认为行为性目标是基础,它涉及的是人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较低层面的素质,表现性目标才是课程目标的中心和根本,强调的是较高层次素质才是人在未来生活中能获得个性解放的重要学习内容。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整合才能带给人全面发展。表现性目标是唤起性的,而非规定性的。表现性目标关注的是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个性和结果,而不是在活动之前设定的目标。艾斯纳把课程视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的过程。表现性目标则适合于表述复杂的智力性活动,已有的技能和理解是这种活动得以进行的工具,并且这类活动有时需要发明新的智力工具,从而导向创造性的活动。对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设计的影响表现性目标强调个性解放和主动生成。它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期望不是学生反应的一致性,而是反应的多样性和个体性。课程目标设计时同样要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性解放和主动生成。表现性目标为研学旅行课程目标陈述提供参考。艾斯纳主张目标表述宜采取开往式的形态,不强求统一的规格和标准,重视课程活动及其结果的个体性、差异性,为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陈述提供了借鉴。(四)布鲁姆的教育目标理论布鲁姆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曾担任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会长,是国际教育评价协会评价和课程专家。他在1956年提出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掀起了20世纪教育目标分类热潮。011956年,布鲁姆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提出认知领域目标分类的理论和方法,掀起了20世纪教育目标分类热潮,该分类系统一直广被国内外教育界所采用;1964年,他与克拉斯沃尔等人撰写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二分册:情感领域),提出情感领域目标分类的原则;1972年,美国的哈罗和辛普森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三分册:动作技能领域),提出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的原则。这三部分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02布鲁姆理论(1)认知领域布鲁姆将认知领域从低到高可以分为六个层次:①知道(知识)是指认识并记忆。该层次所要求的是对知识的简单记忆,属于低层次要求。②领会是指对知识的初步且较为浅显的领悟。包括转化、解释、推断等。③应用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它要求在没有说明问题解决模式的情况下,学会正确地把抽象概念运用于适当的情况。④分析是指把整体的材料拆分成组成它的部分要素,从而使组成材料之间的各部分要素的区别和联系更为清晰,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以便详细地阐明基本原理。⑤综合是以分析为基础,将各要素重新按照要求组合成整体,以便综合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它强调特性与首创性,属于高层次的要求。⑥评价是认知领域里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要求理性、深刻地对事物本质的价值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2)情感领域情感分类学是布鲁姆教育目标的系统分类之一,由美国克拉斯沃尔等于1964年提出。情感领域的中心是价值(态度)、兴趣、爱好、欣赏。依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五级:①接受。指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课堂活动、教科书、文体活动等),是低级的价值内化水平。②反应。指对给定的信息作出反应,学习的结果包括默认(阅读规定的材料)、愿意反应(自读规定范围之外的材料)及反应的满足(以愉快的心情阅读)三个层次。③价值化。指学生将特殊的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包括接受某种价值标准、偏爱某种价值标准和为某种价值标准做奉献。④组织。指把各种价值按照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阶梯式的价值体系。⑤价值的性格化。这是情感的最高境界,意味着把自身价值体系中的各种信念、品质和全部感情组合成总的哲学观,以形成其性格的核心。(3)动作技能领域该领域的目标分类相比前两个领域的目标出现要晚一些,哈罗、辛普森等人提出了不同的该领域的分类方法。这里介绍辛普森1972年的分类,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共分为7级:①知觉。指最基础的通过感觉器官觉察客体、性质或关系的过程。②定势。指为某种特定的行为或经验而做出的预备性调整或准备状态。③指导下的反应。主要指个体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我评价表现出来的外显行为。④机械动作。则指已成为习惯的习得反应。⑤复杂的外显反应。指个人能够表现出的复杂动作和行为。⑥适应。指改变动作以符合新的问题情境。⑦创新。指创作出新的行为方式及动作。对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设计的影响布鲁姆理论是我国三维目标提出的理论依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我国的课程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我国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岀的理论依据。布鲁姆理论是指导课程目标设计的重要工具。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的划分为本课程目标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是指导课程目标设计的重要工具。四、学校教学课程目标依据(一)三维目标基本内容三维目标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作为新的课程理念,主张课程回归真正的知识。它的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对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设计的影响(1)三维目标为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维度设计提供了参考。(2)课程目标设计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核心素养目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其框架由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图3-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包括两个素养:①人文底蕴;②科学精神。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①学会学习。②健康生活。1.基本内容(3)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①责任担当。②实践创新。2.对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设计的影响核心素养目标是课程目标新的理论基础。从根本上回答了“立什么德、育什么人”的问题。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研学旅行课程很好地契合了核心素养中的六大素养,是落实核心素养,其课程目标设计的出发点是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三)综合素质目标基本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提出总目标的基础上,具体分为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方面,并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对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设计的影响综合素质目标为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维度的确定提供了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从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四个方面进行陈述,这四个维度和研学旅行课程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其课程目标维度的确定提供了依据。综合素质目标为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具体陈述提供了参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陈述内容和研学旅行有很多相似之处。(四)劳动教育目标1.基本内容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发布《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

出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正确理解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认识劳动创造

人、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浪费。2.对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设计的影响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是当前和今后校外教育的三大体系。劳动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价值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培养受教育者对于劳动的内在热情与劳动创造的积极性等核心素养。研学旅行是劳动教育的载体之一。劳动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将劳动、实践、活动三者结合起来,实践活动是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教育活动,而把劳动融入社会实践中,是实践活动的特殊形式。第二节

课程目标设计的原则政治性原则;1可测性原则;2多维性原则;3针对性原则;4实际性原则;5时限性原则;6层次性原则;5灵活性原则。6第三节课程目标设计的步骤和方式研究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分析课程目标来源因素;2分析研学旅行课程的性质;3形成目标草案;4进行论证与修改;5确定总目标。6一、课程目标设计的步骤(一)总目标的设计步骤(二)学段目标的设计步骤学段目标要考虑课程总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两方面的因素,为不同学段(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设计出含有性质相同而要求不同的课程目标。学段目标的设计一般经历六个基本步骤:研究课程总目标;分析不同学段的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分解课程总目标并制订各学段目标;审查讨论学段目标;修订审查后的学段目标;确定学段目标。视野拓展: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学段目标小学初中高中价值体认通过亲历、参与少先队活动、场馆活动和主题

教育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获得有

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理解并遵守公共空间的

基本行为规范,初步形成集体思想、组织观念,培养对中国共产党的朴素感情,为自己是中国

人感到自豪。积极参加班团队活动、场馆体验、红色之旅等,亲历社会实践,加深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能主动分享体验和感受,与老师、同伴交流思想认识,形成国家认同,热爱中国共产党。通过职业体验活动,发展兴趣专长,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具有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通过自觉参加班团活动、走访模范人物、研学旅行、职业体验活动,组织社团活动,深化社会规则体验、国家认同、文化自信,初步体悟个人成长与职业世界、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增强根据自身兴趣专长进行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的能力,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感情,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责任担当围绕日常生活开展服务活动,能处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务,初步养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热爱生活的态度,具有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生活的意愿。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围绕家庭、学校、社区的需要开展服务活动,增强服务意识,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愿意参与学校服务活动,增

强服务学校的行动能力;初步形成探究社区问题的意识,愿意参与

社区服务,初步形成对自我、学校、社区负责任的态度和社会公德

意识,初步具备法治观念。关心他人、社区和社会发展,能持续地参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关注社区及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热心参与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法治观念,形成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理解并践行社会公德,提高社会服务能力。问题解决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学校、家庭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将问题转化为研究小课题,体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解释。能关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能

主动运用所学知识理解与解决问题,并做出基于证据的解释,形成

基本符合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能对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广泛的实践探索,提出具有一定新意和深度的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及时对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审视、反思并优化调整,建构基于证据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形成比较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创意物化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掌握手工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并制作有一定创意的数字作品。运用常见、简单的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学习和生活。运用一定的操作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一定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通过设计、制作或装配等,制作和不断改进较为复杂的制品或用品,发展实践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提高创意实现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实践,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字化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能力。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实践,熟练掌握多种操作技能,综合运用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增强创意设计、动手操作、技术应用和物化能力。形成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的意识,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三)专题课程目标的设计步骤专题课程目标要考虑学段目标和具体的课程资源两方面的因素。专题课程目标的设计一般经历七个基本步骤:研究课程学段目标;分析不同学段的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了解具体课程资源的属性和特点;撰写具体课程目标;审查讨论具体目标;修订审查后的目标;确定课程目标。二、课程目标设计的方式一.课程目标的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目标包括ABCD四个要素,即:A(audience):行为主体,意为学习者,这里指学生,是目标表述中的主语。行为目标在描写时应指向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授行为。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当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例如“学生……”“能辨认……”“能背诵……”“能解释……”“能评价……”等描述。B(behavior):行为动词,说明通过学习后学生应能做什么,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这是目标表述中的最基本的成分,不能省略。课程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C(condition):行为条件,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是目标表述的状语。如“通过小组探究学习,制定……”“在网上收集材料,检验……”等。D(

degree):表现程度,规定学生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用来测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正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二)课程目标的设计方式目标陈述三种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1.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结果性目标说明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指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这种目标指向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结果性目标细分为“知识”和“技能”两个子领域。“知识”分为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水平,“技能”分为模仿、独立操作和迁移三个水平。表3-1结果性目标的表述领域目标水平行为动词目标举例知识了解水平: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理解水平:包括把据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转换、猜测、预测、收集、整理等。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应用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应用、使用、质疑抄、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技能模仿水平:包括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所提供的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模拟、重复、再现、模仿、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绘制太阳大气的圈层结构图。(《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独立操作水平:包括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会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迁移水平:包括在新的情景中运用已有技能;理解同一技能在不同情境中的适用性等。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根据旅游资源和交通运输状况,结合实例设计旅游出行的时间、线路、设计景区内部线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目标水平及含义行为动词举例经历(感受)水平:包括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在特定的活动中,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反应(认同)水平:包括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关注、重视、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拥护等。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领悟(内化)水平:包括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体验性目标主要是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这种

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运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体验性目标分为三个层次水平,即经历(感受)、反应(认同)和领悟(内化)。具体见表3-2所示。表3-2体验性目标的表述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表现性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习及其结果的个性化。表现性目标的陈述,不是

规定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应该展示的行为结果,而是强调学生在此情境中获得的个人意义。表现性目标主要应用于实践类和艺术类课程的陈述。表现性目标划分为复制和创作两个水平,具体见表3-3所示。表3-3

表现性目标的表述目标水平及含义行为动词举例复制水平:指导师的提示重复某项活动;利用可得到的资源,复制某项作品、产品或某种操作活动;按指导师

指令或提示,利用多种简单技能从事某项任务等。从事、做、说、画、写、表演、模仿、表达、演唱、展示、复述等。能够用打击乐器或其他声音材料合奏或为歌曲伴奏。(《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创作水平:设计、制作、描绘、能够以各种声音材料或不同的按照提示,从事某种较复杂的创作;按照自己的涂染、编织、雕塑、拓、音乐表现形式,即兴编创音乐思想和可得到的资源完成某种务利用多种技能创收藏、表演、编演、故事、音乐游戏并参与表演。作某种产品。编曲、扮演、创作等。(《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第四节课程目标的管理一、目标设计的管理在课程目标的设计阶段,研学旅行指导师对于目标的管理主要在于确保课程目标的有效制定,通常可以分为目标的有效展开和闭环制定。(一)目标的有效展开目标的制定和展开是实施目标管理的第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如果目标设置合理明确,那么后面的管理就容易多了。同时,再好的目标,也需要通过有效的展开和精准的传递,落实到课程目标涉及到的每一个人身上。研学旅行指导师在完成审议课程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共同确立具体目标;通过协商达成协议(二)目标的闭环制定“闭环式”目标管理就是按照“预案→落实→考核→奖罚→反馈”的管理程序,

把课程目标整合串联成一个环环相连的工作流程,在任何一个环节都达到制度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管理落实、奖罚落实,使课程目标管理过程和管

理行为由始而终构成连续封闭的回路。标实实施施的的管管理理目标标实实施施的的外外部部管理理旅行指导师在课程目标的设计阶段对课程目标进行有效的展开,落实到课程参与标实施人的身上,研学检查,同时要加旅行指导师要利用接触的机会和信息反馈渠道,对课程目强对课程参与方法的指导和帮助,做好外部管理工作。自自我我管管理理目标常用的是目标必要条件作为小多杈树法。即先确定一个大目标,写出实现这个目标所目标,再写出实现小目标的所有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作为有的充第三层化,常二、目(一)研学方每一个情况进行(二)分解分条件和目标。以用的是“此类推,最终分6W3H”法(详见解成可以即时完成的目标。同时,将分解后的目标进行细表33--55)。指标解释内容What要做的是什么及描述达成命令事项后的状态When全部工作完成的时间及各步骤完成的时间Where各项活动发生的场所Who与命令有关联的对象Why理由、目的、根据Which根据前面5个W,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