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新技术异化的审视_第1页
对高新技术异化的审视_第2页
对高新技术异化的审视_第3页
对高新技术异化的审视_第4页
对高新技术异化的审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高新技术异化的审视叶山岭一、“异化”与“技术异化”

科技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危害人类

生存的诸多现象的背后也可以追溯出科学技术

的因由。这种由人创造的但却破坏人类生活,

违背人的本意,制约人、压迫人的“异己化”,被称为“异化”。由人创造的、以服务于人为

目的的技术却成为危害人的因素,被称为是“技术的异化”。

“异化”,(alienation),据考证译源是德文

Entfremdung,意为分离、疏远、陌生化。最

为马丁·路德于1522年在翻译希腊文《新约全书》圣经时所用的,意指疏远上帝、不信神、无知。

Entfremdung一词在德语中还有陌生化、剥夺、取走和陌生、脱离、转让的含义。“异化”一词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是始于德国古典哲学,费希特把“异化”概念引入哲学领域,他的“异化”指人类自我意识的对象化。后来黑格尔用“异化”来描述“绝对精神”的外化,费尔巴哈使“异化”第一次被赋予这样的引申的哲学内内涵:主体所产生的对象物、客体,不仅同主体本身相脱离成为主体的异在,而且反客为主,反转过来束缚、支配乃至压抑主体。

“异化”不为技术所独有。技术是人的文化形态的一种,文化的异化是广泛存在的。所谓异化文化是指作为人的本质和主体性体现的文化在特定条件下转变成为统治和支配人的外在力量的文化,即发生异化的文化。比如,原始文化形态当中,图腾文化、原始宗教文化等就是早期文化异化现象的典型。当代异化文化现象的表现有很多,如:神秘文化的异化,包括宗教文化的异化、相术文化的异化等;传统文化的异化,表现为人类潜意识的受动性;意识形态文化的异化,表现为其强制性和保守性等特点。

由于“异化”可以涉及很多论域,所以对于异化概念的内涵难以取得单一化的认同。但得到广泛认可的是,“异化”概念的基本含义是体现主客体的一种关系,即主体的产物成为异己的力量,反过来与主体对立。一般意义上的所谓科技异化,是指科技这种人的创造物变成了统治人、压抑人、危害人的、人难以驾驭的一种异己性力量。

在人类的历史上先后经历了四次技术革命,即农业革命,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和新技术革命。20世纪40年代后出现的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涵盖微电子技术、核技术、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方面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即近代以来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那么,这些代表时代技术发展水平的高新技术是否同样存在异化问题?高新技术的异化是否具有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以往的对于技术异化的分析对于高新技术异化是否依然适用?高新技术的异化又该如何防范、化解?这是这个讲座关注的问题。二、技术异化的表现与原因初探

最常被诟病的技术异化是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污染。污染源无论是传统的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还是合成化学物质污染、高科技废弃物污染,都与技术异化有关。主要后果表现在:空气和水的质量下降、森林剧减、水土流失、温室效应、臭氧层耗损、酸雨等。20世纪50年代中期,全球大约有13亿人口(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所生活城市的大气达不到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全世界1/5人口生活在不安全的大气污染中。全世界1/3的沿海地区(在欧洲是80%的沿海地区)遭到了源自陆地的污水、工业废物、化学残余物、海洋废弃物、石油等的海洋污染,严重威胁到海洋中的20多万种生物的安全。

目前我国的水污染也很严重,全国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其中有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与环境污染相关的是“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的工业生产模式所致的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和物种的减少。如石油、煤等不可再生资源随着人类开采技术的进步和使用量的增长而趋于耗竭,空气、水、森林、生物等绝大多数可再生资源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据有关资料表明,全球石油的可开采量只够开采大约

50年,煤炭的储量也只够开采220年左右。到2050年将有40多个国家中占30%的人口受到水资源短缺的影响,将有65个国家约占全球60%的人口将面临淡水危机。

目前世界森林资源现在正以每年1000多万公顷的速度减少,以此速度不到100年地球上的森林会消失殆尽。在全世界约45.56亿公顷草地中,有33.33亿公顷,即73%的草地出现退化和沙化现象。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包括垦荒和城市化、过度放牧、滥捕野生动物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这些原因背后都埋藏着技术异化的线索。据199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统计,世界共有1300万至

1400万物种,估计每年有数千种植物灭绝。据世界动物保护组织2000年公布的调查结果,世界上的哺乳动物每4种中就有一种濒临绝境,鸟类每8种中就有一种将永远在地球上消失。另外,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严重的丧失和退化。

从技术自身的角度来看,技术异化的原因是技术工具的滥用。任何人也无可否认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特别是在物质生活方面,大规模连续生产技术的形成

和完善,一方面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一方面使物质

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大大减少。对于生产

者而言,这意味着改善了劳动环境,减轻了劳动强度。

l9世纪中叶典型的工作周为70——80个劳动小时,而当代发达国家标准工作周为40劳动小时甚至更少。对于消费者而言,则首先意味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

科学技术不仅使原有的生活用品因技术进步而变得更加廉价,新技术还不断创造着新的产品,引导人们产生新的需求,可以说技术的发展不

仅是满足了人的欲望,还激发了人的欲望。但

是,人们在享受技术进步成果,享受着高生产、高消费的快乐的时候,也面临着资源浪费、环

境问题、气候暖化等等消极后果。现代技术一

般都有比较明确的目的指向性,而这些目的在

一定的框架下都可视为或可称为正当目的。

但目的的正当性并不能保证出自于此目的之行为的后果必定是正面的。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飞机、汽车等新的交通方式的出现不仅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那些关键技术的发明者至今仍被视为技术发明领域的英雄。冰箱、彩电、空调、洗衣机等等家电产品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减轻了家务劳动,丰富了文化生活,这些产品无不是技术的结晶。

为了提高农业产量,化肥和农药已成为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部分,即使是以杀伤力为评价标准的军事科技,其始作俑者或是出于自卫,或是为了结束战争、迎来

和平。氨合成法的发明人哈伯也是在这种心愿的促使

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帮助德国研制化学武器。但是

伴随着这些以正当目的为出发点的技术的,却是有违

人的利益的后果。汽车的发明人不会想到,车祸已成

为现代人类社会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杀手——2

0世纪末期全世界每年死于车祸的人数为25-30万人。即使是

那些享受汽车便利的人了也面临着两种消耗:一方面

是汽车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资源。

早在70年代,美国汽车工业年消耗美国2

0%的钢,l

2%的铝,

10%的铜,95%的镍,51%的铝、35%的锌和60%的橡胶,当然,汽车每天还要消耗大量的油,在输出功率的同时大量排出汽车尾气,内含导致温室效应的元凶之一的二氧化碳。另一方面的消耗是生命的消耗,有调查表明,成年美国男人在每天清醒的16个小时中,有4个小时用于开车和处理保养等与车有关的事务。类似的例证还有很多:人们在享受家用空调若干年后才发现制冷的氟利昂对保护人类生存的臭氧具有毁灭性作用;农药和化肥确实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污染了的水源和土地却无法再被利用和耕种。而许多武器的发明人,如发明炸药的诺贝尔和人称化学战之父的哈伯都对自己的“杰作”追悔莫及。今天,人们已认识到,对于技术后果的认识有相当的延后性,出于正当目的的技术发明,很可能由于滥用而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三、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对技术异化的分析(一)、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的分析——劳动异化与技术异化马克思、恩格斯以大量、翔实的资料论述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并提出警告,“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

因为“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一切生产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的结果,是完全被忽视的。”[2]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提出或使用“技术异化”概念,但已经注意到了技术异化现象,“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7页。[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9页。

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无庸争辩的事实”[1]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应把技术与技术异化区别开来看,对于技术自身他们是肯定的,他们高度评价了技术的发展

对人类历史与社会生活进步所起到的推动作用,认为应将技术本身同技

术的社会后果区别开来。“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是:机器本身对于把工人从生活资料中‘游离’出来是没有责任的。……矛盾和对抗不是从机器本身产生的,而是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的!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2]但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把资本主义的种种异化现象和矛盾归因于科学技术,他们强调

把科学技术变成统治工具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技术的异化与

技术被应用于其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分不开的。[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第78—79页。[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第483页。

因为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一项社会实践,是在一定的社会建制下进行的,技术的

现实价值也是在社会系统中发挥和表现

出来的,所以技术的社会后果包含着技

术以外的多种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影

响。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强调“技术异化的概念”,但他们对技术异化的批判渗透于对私有财产制度所带来的劳动异化的批判当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看来,作为劳动产品的技术本身并不是一种消极的统治人的异己力量,技术异化是通过劳动异化和以资本为核心的生产方式体现出来的。可以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工厂制度的建立和作为技术应用于生产是技术异化产生的前提。技术作为劳动条件投入到生产中去,尤其是机器大生产“在这里,整个过程是客观地按其本身的性质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每个局部过程如何完成和各个局部过程如何结合的问题,由力学、化学等等在技术上的应用来解决。”[1][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第417页。

作为技术载体的机器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具有双重职能,“一方面,机器成了资本家阶级用来实行专制和进行勒索的最有力的

工具,另一方面,机器生产的发展为用真正社会的生产制度代替

雇佣劳动制度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1]可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和人的本质的异化必然存在着技术的参与。劳动异化为

劳动者的异己力量,作为劳动产物的“技术”便也与劳动者相异化。“在工场手工业中,工人是一个活机构的肢体。在工厂中,死机构独立于工人而存在,工人被当作活的附属物并入死机构。”[2][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357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第463页。

可见,技术异化是技术作为资本的成员的内在要求。由于劳动已经异化,技术作为“死劳动”和资本的助手才成为自然和劳动者的异己力量。就技术异化的表现来说,技术是作为资本的助手与“自然”相冲突的。所以,资本的增值需要自然界为其提供生产原料,所以最大限度地榨取自然资源是资本的本性,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以破坏可再生资源为代价的。而技术是利用自然资源的条件和手段,资本榨取自然的“价值”必须通过技术来实行,技术对自然的破坏性利用是执行的是资本的意志。可见,技术“破坏”自然的“异化”,其实质是技术作为资本的工具完成资本剥削劳动和资本增值的使命。

总之马克思认为,技术异化是劳动异化的重要方面和内在因素。技术异化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统治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科学技术在增强了人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能力的同时,必然因为资本增值的需求而异化。(二)、法兰克福学派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对技术异化的分析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法兰克福学派同样注意到技术异化问题,他们对技术异化与生产方式的反思更加强调人文的价值维度,集中批判了科学技术使然的生产方式所给人带来对人的主体地位及自主权利的剥夺。弗罗姆在《健全社会》中提出,现代工业社会中人的本性受到了压制,人变成了一架“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机器。”他认为,“人,作为生产机器的一个齿轮,成了物而不再为人……”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工业化大生产,这样的生产方式要求使将人工具化的要求合理化,人变成了劳动的工具,人要像机器人那样机械地行动,失去了本质的存在,技术的合理性转变为对人的统治的合理性。

技术异化使得人在生产实践中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发展的全面性。技术作为工具体系,有其自身的运作机制。人们运

用技术要靠技术系统的正常运行。技术运行机制自身具有机械性、自动性、程序性等特征,它要求人们必须按其固有的系统和规律

去组织社会生产,从事实践活动。人虽然发明和创造了技术,但

技术一旦独立地在人类面前运作起来,人就会被纳入一个技术共

同体并受制于它,而变成为技术系统的一个要素或零件。技术硬

性化地要求人们按照技术系统所要求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去发挥

人的作用。人在利用技术进行机器大生产的同时却失去了主体性,失去了自主活动的自由,成为附属于机器的工具性的、被奴役的

物的状态。技术革命推动形成的机器化大工业生产,最终使人的

活动和能力呈片面化、畸形化发展趋势。

每一个人都被牢牢固定于某一特定的分工角色上,成为机器化大工业生产体系中的一个“部件”。在工厂中,工人不能生产一件完整的产品,不能接触到生产的全过程,而是终生束缚于特定的生产位置上,从事一种机器操作,重复同样的动作,单纯地运用身体的某一局部的功能,这不仅扼杀了人的创造性才能,而且使人丧失了自己发展的全面性,成为从事机械、单调活动的无以展现自身各种创造才能的局部的、片面的、畸形的人。四、从消费方式的角度对技术异化的分析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环境问题的根源是技术异化,与这种技术异化直接相关的是生活方式的异化,法兰克福学派尤其强调消费的异化。消费异化被法兰克福学派看作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症结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各阶层的消费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这当中有经济发展等因素的作用,而技术进步是错杂于其间的重要的原因。技术进步使能够大幅度改善生活质量的技术产品更加廉价,使一般非特权阶级的老百姓的物质需求也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工人和他的老板享受同样的电视节目并游览同样的娱乐场所,打字员打扮得像她的雇主的女儿一样花枝招展,黑人挣到了一辆卡德拉牌汽车”。[1]不仅如此,新技术还不断创造着新的产品,科学技术在不仅满足了人的欲望,也强化、激发了人的欲望,引导人们产生新的需求。[1],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等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9页。

但马尔库塞、弗洛姆认为,消费的意义本来在于给人一种更幸福更满足的生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却异化了,它已经被资本家所操纵而背离了本来的意义。这种消费的异化表现为消费和人的真实需求完全失去了联系。一看到有人购买新奇的产品、,其他人就会不加思索地去争购,生怕比别人少消费。这种看似尽情的消费根本不是出于使用的欲望,而只是为了占有。这样消费方式的结果是会产生愈来愈多的需求,需要更大的消费而永不满足。这种倾向的产生不是因为人的生活水平低于代表人格尊严的生活水平,也不是因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对好的食物、艺术品以及书籍的需要增加,而是因为“现代人具有贪婪地占有和使用物品的欲望,并理智地认为,这样贪婪欲乃是自己所向往的一种更美好的生活体现。”[1]于是,人成了只图贪婪占有的“消费人。[1],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4页。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体制下,人们往往把自我价值、人格、技术、知识和情感等一切都化为市场交换价值,以财富和消费的多寡作为自己是否幸福的标准,它对人格的影响是把最大限度的消费、享乐作为自己生活追求的目标,尽可能来满足自己的消费愿望和需求。于是,在这样的社会中,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人逐渐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消费者,成为“单面人”式的“拜物主义者”、“消费主义者”。他的唯一目标是拥有更多的东西,消费更多的东西。“他们贪婪地消费着这一切,吞噬着这一切。世界成了填充我们胃口的巨大物品……我们则永远在期待,永远在希望,也永远在失望。”[1][1],弗洛姆:《爱的艺术》,陈维纲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7-98页。

但是消费是被操纵的。资本家成功地通过广告、竞争和舆论控制了消费。“消费品的整个现实

主要是广告竞赛制造出来的虚构之物。”[1]于是人存在于这样的生存状态,他成了一个东西,成为了生产机器上的一个齿轮,生产着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不生产时就消费。"[1],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孙恺详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5页。

总之,消费异化是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症结所在。而与资本主义经济的无限增长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消费异化必然会产生生态问题。资本主义为了满足高标准的、越来越多的、超过真实需求的物质消费,必然要从自然界不断地获得资源,以生产更多的商品。经济增长总是受到生态系统制约的,人们不断扩大的虚假需求和资本所要求的无限扩张的生产能力必然要与有限的地球资源和生态承受能力发生尖锐的矛盾,对自然进行的过度掠夺终归要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五、对高新技术异化新特点的分析之一——高新技术对生产方式的改变

马克思和法兰克福学派对技术异化的反思都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关,然而高新技术的出现对生产方式的影响使我们对高新技术的异化特点有必要做深入探讨。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生产中占主导之前,社会生产以农业为主。农业以土地作为最重要的劳动资料,生产效率不仅受到土地的化学结构、地理位置(影响温度、湿度、空气、阳光照射条件等)的影响,而且受到农作物本身的自然特性(抗热抗寒性、抗病虫性、抗水抗旱性等)的影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农业生产的规模完全取决于家庭组织的规模,这一特点在当今家庭经营仍然是农业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在当代大多数发达国家,除美国外,农业生产仍然以分散化、小型化为主要特征。

技术本身不仅为众多小企业或公司提供了创造了机遇,而且对现在的生产体系和体制产生重大的影响。因为技术的发展使个人计算机和网络费都是廉价的,因此它不但给中小企业大量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了与大企业平等的机会和条件,而且使越来越多的家庭和个人可以利用网络做生意,这种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人类可能面临有史以来又一次经济和社会的革命。在电子商务中,家庭或个人经营绝不代表技术上的落后,更不代表自给自足,恰好相反,他们给社会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而网络为更多的人追求个人自由提供了适当的物质技术条件。所以毋庸置疑的是,网络为生产和经营的分散化和经济组织的小型化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以至于有人说,它将使越来越多的人回到家里去工作,这对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可能意味着一场革命。

总之,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使社会分工向纵深发展,从而为生产和企业规模的小型化、分散化发展趋势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技术条件,在许多领域造成了生产规模和企业规模的小型化、分散化趋势,这种趋势与工业化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大型化、集中化趋势的确是很不相同的。目前,这两种生产方式的并存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之一,但小型化、分散化的生产方式更体现高新技术的特点。五、对高新技术异化新特点的分析之二——高新技术对消费方式的改变(一)、现代的消费文化具有与传统消费活动不同的意义

当代的消费文化与传统的“消费”在内涵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文化是指通过社会成员的消费行为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消

费文化所强调的消费绝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特定需要的商品使用价

值而是特别注重消费者自身的体验性。由于强调感觉和体验,在

这种体验中,消费落实为一种生存状态和内涵丰富的人生体验。

这样的“消费”不仅满足了人的物质需求,而且还满足了人对于自由、尊严的价值需求。在当今的消费体验中,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意义减弱了,消费不能再仅仅理解为对使用价值、实物用途的消费和享受。

消费文化意义上消费的内涵已超越传统经济意义的使用价值和享受,而是与人的体验、情感、人格、品位、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当今的消费活动自

身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活动。作为消费的场所,商场建

筑设计和内部购物环境都经过精心设计,各种视觉和

听觉的冲击力都调动起人的各种感官功能,使人愉悦。从作为消费对象的商品来说,消费文化已经使艺术与

生活之间的界限逐渐虚化,艺术大量渗入工业设计中,任何日常用品都可能以审美的方式来呈现。因此身处

商品琳琅满目的商业广场、大超市、连锁店、购物中

心本身就使人体会到审美的快感。

现代社会,“时间就是金钱”的效率原则使人在工作中面临极大的压力,人需要放松来缓解压力,而与约束截然相对的自由是缓解、补偿高压抑的最佳选择,消费体验中自由安排时间的状态和自由选择商品的乐趣满足了人的这种要求。总之,新型的购物消费体验与传统的购买商品的活动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传统的商品购买主要是为了实现对物的获得,而新型的消费活动自身已经成为人追求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的一种形式。

(二)、新的消费形式使“消费”具了有新的意义——以网络符号消费为例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的进步,物质消费有边际递减的趋势,精神文化消费则有边际递增的趋势。从整体上讲,随着个人收人的不断增加,在用于消费的收人份额中,物质消费的份额减少,精神文化消费的份额增加。也就是说,精神文化消费占整个消费的比例总体上随着用于消费的收人的增加而增加,这种消费与物质消费具有不同的的意义和内涵,网络符号消费行为就是典型的人类心理需要在消费行为上的反映。所谓网络符号消费,就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其在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某种心理需求,而对网络中虚拟物品的符号属性进行消费的行为。

这里所说的商品符号属性,即是指商品所承载的某种附加性的、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声望和表现其个性特征、社会地位以及权利等带有一定象征性的概念和意义。[1]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等都对产生网络符号消费行为具有一定影响。在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后,人自然会发现物质享有意外的其他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的符号属性承载的象征意义满足人精神需求的价值便显现出来。网络技术使网络运营商们能够推出大量新颖、独特的并且能够满足消费者对社会声望、地位或表达消费者个性特征以及权利等的虚拟商品,在当今社会得到了深刻的认同,可以说网络符号消费正逐渐成为精神文化消费的热点之一。[1],参见戚海峰.符号营销[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三)、消费文化未必使人单面化——网络技术使文化消费具有新特点

文化消费是指消费主体在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方面的支出和消费活动,文化消费除了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影、电视这些传统媒体外,互联网和作为新兴媒体代表的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TV、移动电视是文化消费的新形式。新媒体沿承了

传统电视视听直观的特点,用视频符号承载信息,通过视觉、听觉感官向人们传播知识、信息,因而对受众的知识水平准入门槛低。而且新兴媒体的最大特点是其强大的交互功能。这种更大的可选择性增强了受众的主体意识。

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和达瑞恩·布里格对20世纪前后消费者的消费特点做了对比。他们在《新消费者理念》提出,“旧消费者更可能成为追随者而非领导者,他们会较晚地接受一种新产品或服务,因为他们觉得追随市场主流购买比独方做出购买决定更令人轻松和放心。”[1]而新消费者则更倾向于主动尝试新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新兴媒体以技术为支撑使文化消费由一般消费文化向个性化消费文化的发展。首先表现为作为消费对象的节目内容的个性化。[1],戴维·刘易斯达瑞恩·布里格,江林刘伟萍译:《新消费者理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6页。

总之,当代的“消费文化”已经具有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异化了的“消费”的内涵,新技术的条件下,人的消费有了新的特点,这些特点使我们对法兰克福学派消费异化的批判需要重新思考。而且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的条件下,即便是传统的商品消费是不是会导致人的单面化,这本身也可以深入探讨。在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中,“时尚”是一个核心概念。当今社会,时尚渗透到消费的各个领域,衣、食、住、行、玩无不体现时尚的存在,但时尚未必就会使人单面化。

“时尚是既定模式的模仿,它满足了社会调适的需要,它把个人引向每个人都在进行的道路,它提供一种把个人行为变成样板的普

遍性规则。但同时它又满足了对差异性、变化、个性化的需求。”[1]

“时尚一方面意味着相同阶层的联合,意味着一个以它为特征的社会圈子的共同性,但另一方面,在这样的行为中,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界限不断地被突破。”[2]时尚可以说是众多寻求将社

会一致化倾向与个性差异化意欲相结合的一个显著例子。时尚一方面促进了人的社会化,又增强了人的个性。所以,对于高新技术异化的特点需要从高新技术自身的特点出发做进一步的分析。[1],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第72页。.

[2],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第72页。六、对高新技术异化的事例分析

通过从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角度的分析可以看到,高新技术由于具有技术自身的特点,因此异化也具有自身的特点,那么高新技术异化的特点是什么?在此,我们先以具有代表性的核技术、新生物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例,通过对这些技术自身的特点进行分析,来看一看本应服务于人并且可以服务于人的高新技术,其危害人的异己性的另一面是什么,从而进一步分析其异化的特点。(一),核技术

核技术的是对人类历史影响最大的新技术之一。在军用方面的最著名的技术成果是原子弹、氢

弹,在民用方面是重要的能源技术,1克铀235全部裂变发出的热能是1克煤燃烧热值的390万倍。此外还有核分析与探测技术、射线(辐照)技术等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环境科学、探矿、医疗、农业育种等方面。(二),新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早的技术之一,农业生物技术、发酵技术和遗传育种等生物技术都是传统生物技术的主要分支。2

0世纪中叶以后,以基因技术、细胞工程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和动物克隆技术为代表的新生物技术迅速发展,成为第三次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信息技术

1958年1月,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建立,旨在推进重大基

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计划。l969年,由该署主持的一项计划,将美国西南部四所大学的主要计算机连接起来,组成了阿帕网(ARPANET)。之后的两年中,又有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加入。阿帕网的产生是以冷战

为背景的,其设计的最初目的是建立核打击也无法摧毁的通信网络,其

方法是为联网的计算机提供多条传输线路,这样,计算机间的通信就不

必再依赖于容易受到集中打击的控制中心,当一部分传输路径被毁时,可通过自动选择的备份路径到达目的地。阿帕网采用整体传播方式而非

中心辐射式线路传播,所以阿帕网是无中心的“分布式结构”,只能进

行分散化管理和自律管理,而难以实现由某一权威机构实行严格监控。

之后阿帕网的计算机网络进一步发展成了万维网(即www)。万维网是一

种交互式自动信息查询系统,用户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运行浏览软件,该

软件就会根据用户的查询条件自动地到万维网各地的服务器上查找信息。七、对高新技术异化特点的审视

从当代技术异化的特点可以看出,当代技术异化与技术自身特点结合的更为紧密。也就是说,从技术自身的角度去进行分析是分析当代技术异化的很好的视角。

从技术自身的视角分析,技术被滥用是技术异化的共性,是技术异化的重要原因,但技术滥用的原因又大体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首先,技术主体对技术价值的认识局限。主体对技术的创造与应用是基于对技术内在规律及技术价值的认识与把握为前提的。但每一历史时代的人们对技术的认识与掌握都是依赖于现实的认识水平,在任何时代,主体对技术的认识总是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此外,高新技术异化的原因还可以来自于高新技术自身后果的不确定性问题。目前,禁止或限制有害排放的法律基础是“无罪推定论”,即,除非科学实验严格证明其危害性,否则就不禁止、限制某种人工物的排放,无罪推定的逻辑也成为规范技术的发展的框架,即,除非被证明有害,否则新技术、新产品便不应当受限制。现在,随着人们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强化,这一逻辑正面临相当大的困惑。一项技术发明的真正后果并不像发明者个人设想的那么简单,如果那些潜在的、未知的后果对人类的负面作用是无可换回的,那么无罪推定的逻辑对于人类而言就简直是自掘坟墓。八、高新技术异化解决途径的思考(一)、马克思和法兰克福学派对于技术异化的解决途径的思考

马克思认为,技术异化的根源在于劳动异化和技术为资本增值服务。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科学、技术是从属于资本的,“资本不创造科学,但是它为了生产过程的需要,利用科学,占有科学。这样一来,科学作为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同时就和直接劳动相分离……”[1]因此,解决技术异化问题的根本条件是逐步消除劳动异化和资本对技术的控制。也就是说只有把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技术异化现象才可能消除。[1],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1861—186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第206页。(二)、高新技术异化的特点与解决途径

总体上说,在市场经济阶段,技术既是生产手段也是资本(资产)增值的手段,但是,技术服务于资本的方式和范围可以受到约束。例如,通过自然环境保护立法、自然环境伦理、绿色消费观念、技术民主决策、环境保护运动等,可以限制技术对自然的破坏的范围与程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由于存在着社会分工,劳动异化现象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劳动者在一定程度上仍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但劳动者的地位提高,使技术与劳动的对立得到了控制和调节。一、强化科技界主体的责任和义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