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15神舟十六号安全返回(时评文章)-2024年中考满分作文热点_第1页
热点15神舟十六号安全返回(时评文章)-2024年中考满分作文热点_第2页
热点15神舟十六号安全返回(时评文章)-2024年中考满分作文热点_第3页
热点15神舟十六号安全返回(时评文章)-2024年中考满分作文热点_第4页
热点15神舟十六号安全返回(时评文章)-2024年中考满分作文热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神舟辞星汉东风迎客归(时评文章)北京时间2023年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舟十六号”安全返回相关的时评文章,来为我们的作文注入“新鲜血液”,为2024中考满分作文助力。同学们快来积累背诵吧!逐梦九天不止步,共筑美好航天梦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从“神五”到“神十六”,中国载人飞行的每一次发射、每一次升空、每一次超越,都是中国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历史性跨越。每一次成功发射、成功着陆,看起来波澜不惊,但背后却是千难万难,唯有亲身经历的人才知道其中不易。而中国航天事业屡屡刷新高度,正是因为无数航天人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创新精神不断攻坚克难,才有了现在的成绩。如今,我们从“太空访客”变成了“太空房客”,“太空出差”“太空会师”已成为常态。就在不久前,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对接于核心舱前向端口,“天宫”空间站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为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创造更多条件,为深度探索太空奠定基础,加快人类探索太空的进程。这对于中国乃至世界航天事业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扩容。从古至今,叩问星辰都是中国人的浪漫传统与执着追求。从屈原《天问》、张衡《灵宪》、李白邀月,再到“嫦娥”揽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北斗”指路,“天和”遨游星辰,在太空深处留下了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对于太空而言,人类很渺小。但是,人的坚持不懈,却能不断叩开太空的大门。从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到首位出舱女航天员王亚平,再到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的翟志刚……正是有着他们的坚持不懈,让中国航天员的群体画像成了太空中最闪耀的星星,也让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只要坚持不懈、努力攀登,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中国人登顶的脚步,正是这份自信,让我们相信未来可期!(章松佳)1.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2.我们从“太空访客”变成了“太空房客”,“太空出差”“太空会师”已成为常态。3.从古至今,叩问星辰都是中国人的浪漫传统与执着追求。4.对于太空而言,人类很渺小。但是,人的坚持不懈,却能不断叩开太空的大门。5.只要坚持不懈、努力攀登,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中国人登顶的脚步,正是这份自信,让我们相信未来可期!神舟辞星汉东风迎客归——写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胜利返回之际神舟的回家之路,情牵着神州大地。10月31日7时2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在中国空间站出差5个月的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辞别浩瀚星河,踏上回家之路。约50分钟后,飞船返回舱成功降落在东风着陆场。舱门打开后,3名航天员顺利出舱,身体健康状态良好,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完美收官。神舟辞星汉,东风迎客归。神舟十六号满载硕果回到了地球。筑梦太空接续奋斗5月30日9时31分,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乘坐神舟飞船飞向太空,他们这个乘组由此也创下不少纪录:首次包含“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3种航天员类型,我国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次太空飞行,四度飞天的景海鹏成为我国迄今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公开亮相之后,被称为“博士乘组”的他们备受瞩目。有人惊叹于景海鹏25年如一日的坚持,有人感动于朱杨柱放弃“舒适圈”、追逐飞天梦的勇气,有人回顾桂海潮一路向上生长的励志人生。事实上,自199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之始,飞天就成为每一名航天员的职责使命,“博士乘组”也不例外。为了飞天,50多岁的景海鹏在地面训练时每天保持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将70多本飞行手册、操作指南,上万条指令烂熟于心,以优秀的身体素质和飞行技能随时准备接受祖国挑选。朱杨柱和桂海潮入选第三批航天员之前,在大学从事科研工作,均没有空中飞行经验。因此,朱杨柱刚开始练习手控交会对接技术时非常吃力,桂海潮也在一开始的转椅训练中有不适反应——冒虚汗、恶心、头晕。为了飞天,公寓里放置的那台手控交会对接桌面式训练器成了朱杨柱课后加练的地方。经过上千小时的训练,他形成肌肉记忆,实现了手控交会对接的精准操作。为了飞天,桂海潮开始加练——每天练习20分钟“打地转”,一只手抓着另一侧耳朵原地旋转。就这样,练习了一段时间后,他的训练成绩也达到了一级。飞天,也是一项充满风险与挑战的事业,每一名航天员必须勇敢面对。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代表中国人首次出征太空。火箭升空过程中,突然发生剧烈的抖动。他眼前一阵发黑,感觉五脏六腑都要碎裂了。面对地面训练从未遇到的情况,他咬牙坚持26秒,直到现象逐渐消失。2008年9月,航天员翟志刚准备出舱时,突然听到轨道舱火灾报警声。面对回不去的风险,他置个人安危不顾而毅然出舱,让五星红旗在浩瀚太空高高飘扬。飞天,还是一种不懈的坚持——成功实施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的航天员刘旺,坚持了14年;为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担任摄像的航天员张晓光,坚持了15年;我国首批现役航天员中最晚实现飞天的航天员邓清明,坚持了24年……飞天,更是接续传承的事业——10月29日,神舟十六号、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接过神十六指令长景海鹏移交过来的中国空间站钥匙,神十七指令长汤洪波说:“在我眼里,它此时此刻就是一根接力棒。”筑梦天宫,接续奋斗。自中国人首飞太空至今,已经有20名中国人圆梦太空。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飞天英雄出征太空,相信他们也一定会携手同心,再夺胜利、再创辉煌。精益求精连战连捷10月30日20时37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踏上回家之路前,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开展了工作交接,完成了在轨工作经验交流、上行物资及下行样品转移安装等工作。受限于微重力环境和空间站容积,物资管理这一在地面看似平常的工作,成为中国空间站日益凸显的新难题。在“太空家园”工作生活的150多个日夜里,神舟十六号乘组与地面密切协同,针对性地制定了在轨物资管理减容增效方案。在指令长景海鹏的带领下,神舟十六号乘组累计转移物资约850次,反馈物资整理信息135条,全面完成空间站在轨物资盘点和整理工作,使空间站物资存放状态、信息管理等焕然一新。尽小者大,慎微者著。载人航天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最要重视细节。这是精益求精的追求——从到,是长征二号F火箭可靠性评估值的变化。这个增量背后是火箭团队持续不断消除薄弱环节、优化技术状态所付出的努力。享有“神箭”之誉的长征二号F火箭,是我国唯一一型用于执行载人任务的运载火箭,肩负保障航天员安全进入太空的特殊使命,至今保持着100%的发射成功率。“目前,长二F火箭‘发一备一’的发射场流程已从空间站建造初期的49天压缩到35天,如今正瞄准30天目标继续优化改进。”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魏威介绍。这是百炼成钢的本领——发射入轨后,神舟十六号首次在空间站有人驻留情况下,与90吨级的空间站组合体进行径向对接。为确保飞船对接机构在对接的一瞬间即可快速捕获空间站,飞船团队开展了上百次地面捕获缓冲试验,将用时限制在数秒之间、误差控制在毫秒之内。这是心无旁骛的专注——返回舱在返回地球时,外壳与大气层摩擦产生高温,导致舱内外气压不平衡。开舱时,需要开舱手刘文博将舱门钥匙精准地插入锁孔,通过平衡舱内外气压,才能打开舱门。如果泄压太快,航天员身体不能很快适应,泄压太慢,会耽误航天员出舱时间。为了能够保持开舱泄压持续平稳,刘文博练就了“一指神功”,通过长时间做指卧撑训练,提升手指的力量;针对现场可能出现的情况模拟开舱,反复训练。10月31日9时10分,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全部安全顺利出舱,健康状态良好。在医监医保人员的协助下,航天员景海鹏首先出舱。他说:“在这次任务当中,我们乘组开心生活、高效工作,所有的操作没有出任何差错,做到了零失误零差错,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优异的答卷。”5天前,神舟十七号发射成功,严谨细致的中国航天人创造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载人航天工程发射任务实现30战30捷。连战连捷,是中国载人航天的目标,更是中国航天人的底气。心怀星辰大海征途永不止步临近回家的日子,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在空间站吃到了自己种植的绿色蔬菜。一方小小的桌板上,“太空菜园”里的蔬菜长势喜人、青翠欲滴。这方由航天员和科研人员共同精心培育的“太空菜园”,不仅是航天员在轨生活的调剂,更是研究太空微重力环境下植物生长发育、生理生化的重要实验。在轨期间,3名航天员在与地面科技人员密切配合下,稳步推进空间应用项目,共开展了70项空间实(试)验和8项人因工程技术研究,获取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他们还带回了一些实验样品,静待科研人员“开箱”。这个秋天,祖国大地迎来丰收,神舟十六号也满载硕果回到了地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立项实施起,就提出了“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的理念,30多年来初心未改。从载人飞船阶段任务的空间科学与应用计划;到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中,进一步拓展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再到空间站阶段任务中,立足建设国家太空实验室,研制了我国覆盖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最全、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舱外实(试)验设施。截至目前,已有4000余项空间应用成果在生物、医疗、农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各行各业落地开花,服务国计民生。例如,通过空间实验获得的一种非晶合金制备方法,相关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设备的量产零部件中。航天育种搭载实验,创造直接经济效益逾3600亿元,年增产粮食约26亿公斤。除此之外,部分项目成果还为未来载人月球探测与深空探测任务积累了技术基础,给后来者铺就了通向宇宙更深处的阶梯。在轨期间,神舟十六号乘组还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新晋“太空教师”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开讲的“天宫课堂”第四课,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梦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约48分钟的授课中,“太空教师”展示介绍了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球形火焰实验、奇妙“乒乓球”实验、动量守恒实验以及又见陀螺实验,并生动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授课活动分别在北京、内蒙古阿拉善盟、陕西延安、安徽桐城及浙江宁波设置了5个地面课堂,约2800名学生代表参加了现场活动。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2013年,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主讲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在那堂课上听得格外认真的王楠,现在已投身航天事业。令人欣喜的是,王楠不是个例。如今,“天宫课堂”又一次将航天梦的种子撒向神州大地,会结出什么样的成果?将为中国航天事业带来怎样的改变?时间,会有答案。桂海潮的博士生苏文杰,今年26岁,研究方向为着陆器制导与控制。导师“太空出差”这段时间,她攒了很多问题准备请教。“未来,希望能投入到我国深空探测任务中,或许不远的将来,导师就可以搭乘我参与设计的着陆器登陆月球。”苏文杰说。梦想越来越近了——目前,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全面启动实施,正在扎实推进各项研制建设工作,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中国人登陆月球的目标。心怀星辰大海,征途永不止步。1.神舟辞星汉,东风迎客归。神舟十六号满载硕果回到了地球。2.飞天就成为每一名航天员的职责使命,飞天,还是一种不懈的坚持,飞天,更是接续传承的事业.3.飞天,也是一项充满风险与挑战的事业,每一名航天员必须勇敢面对。4.尽小者大,慎微者著。载人航天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最要重视细节。5.连战连捷,是中国载人航天的目标,更是中国航天人的底气。6.这个秋天,祖国大地迎来丰收,神舟十六号也满载硕果回到了地球。7.筑梦天宫,接续奋斗。心怀星辰大海,征途永不止步。凯旋,在朝霞的怀抱中——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任务侧记10月31日凌晨,茫茫大漠早已苏醒。一支绵延数百米的车队,浩浩荡荡向东风着陆场进发。如墨夜色中,5架直升机从低空呼啸而过,轰鸣声打破黎明前的寂静。列阵天地,英雄归航。这是东风着陆场第5次迎接航天员回家。为了迎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凯旋,搜救队员已开展数次全流程全要素演练。不少工作人员夜宿戈壁时抬头仰望星空:“等天亮,他们就到家了。”“我在济宁”“我在哈尔滨”“我在苏州”……大江南北,无数网友热情留言,目光紧盯直播画面——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拖着尾焰,在太空中演绎着“归心似箭”。此时,中国空间站已开始了日常的忙碌,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一边工作,一边透过屏幕目送返回舱里的3名队友:景海鹏拿着早已烂熟于心的操作手册坐在中间,朱杨柱和桂海潮分别坐在左右两侧,他们镇定自若……“空中分队到达待命空域!”“地面分队到达待命地点!”在东风航天城指控大厅,各搜救分队的汇报声此起彼伏。工作人员借助雷达、光学设备,在西北大漠架起了全程可视、话音清晰的“隐形天梯”,为航天员返回保驾护航。“发现目标!”东风航天城指控大厅,耀眼的白色火球出现在屏幕上,光学望远镜成功捕获飞船轨迹。此时,一轮朝阳从地平线喷薄而出,映红了半边天,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被朝霞拥入怀中。7时54分,返回舱顺利冲破黑障区,很快,降落伞顺利打开。红白相间的巨大降落伞缓缓降落,在蔚蓝的天幕中显得格外醒目。返回舱逐渐减速,只听“咚”的一声,反推发动机在距地面1米的高度成功点火。8时11分,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记者看到,几架直升机已降落在返回舱周围,工作人员各司其职、紧张忙碌。开舱手刘文博打开舱门,尽管已经练习过无数遍,此刻他还是既紧张又兴奋。万众期待的时刻终于来临。“欢迎回家!”舱门顺利打开,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第一时间听到这句来自祖国亲人的亲切问候,3名航天员在医监医保人员的协助下依次出舱。当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返航、向祖国和人民复命时,所有人悬着的心终于落地。这意味着平安,也代表着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这次任务当中,我们乘组开心生活、高效工作,所有的操作没有出任何差错,做到了零失误零差错,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优异的答卷。”四度飞天的景海鹏铿锵有力地说。“回家的感觉真好!我感到非常幸运,能够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执行这次任务。此时此刻,我最想感谢的,就是我们伟大的新时代,正是新时代为我们梦想成真提供了机遇和舞台。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朱杨柱沉着坚定地说。“此时此刻,圆满完成任务的感觉真幸福!无论身处太空,还是回到地面,我都会心怀宇宙、知行合一,以实际行动践行作为一名航天员、一名教师的初心使命,期待再次到中国空间站出差,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桂海潮说。景色正好,天空正晴。大漠戈壁逐渐恢复往日的平静,但航天人一腔爱党报国、忠诚使命的热血始终沸腾。他们将回到各自的岗位,继续为下次任务做好准备。1.列阵天地,英雄归航。2.无论身处太空,还是回到地面,我都会心怀宇宙、知行合一,以实际行动践行作为一名航天员、一名教师的初心使命,期待再次到中国空间站出差,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3.此时此刻,我最想感谢的,就是我们伟大的新时代,正是新时代为我们梦想成真提供了机遇和舞台。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4.景色正好,天空正晴。大漠戈壁逐渐恢复往日的平静,但航天人一腔爱党报国、忠诚使命的热血始终沸腾。神十六回家需过四道“鬼门关”神十六回家之路究竟多凶险?如同一颗划过天际的美丽“火流星”,神舟十六号返回舱,载着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平安归来!10月30日晚上20时37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10月31日早上8时11分,神十六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三位航天员顺利出舱,健康状况良好,神十六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我们似乎对咱们的神舟飞船返回舱送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已经习惯了,觉得这是稀松平常之事。事实上,100公里高的稠密大气层,在保护、孕育地球生命和人类文明的同时,也是载人航天的巨大挑战。航天器再入大气层、返回地面的环节,堪称“鬼门关”,而且不是一道、而是四道“鬼门关”。就像飞机降落比起飞更危险一样,飞船再入大气层,可比发射上天入轨要凶险多了。在热烈祝贺神十六“网红博士乘组”顺利回家的同时,潮新闻邀请航天专家为你科普从天上回到人间的“鬼门关”。四道“鬼门关”,每一关都凶险无比为什么再入大气层比发射时要更凶险?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王慧泉教授打了个简单的比方:如果说航天器发射时像是战斗机,那么返回时就像是滑翔机。“航天器发射时有强大的动力,整个是完全受控的。但是返回时只有在某个特定的点发动机会开起来控制一下,而且这种小发动机的动力远远弱于运载火箭,只够调整姿态,航天器只能靠着惯性去‘飘’了,遇到大气扰动对轨道的影响就会比较大,控制起来就会很困难。”王慧泉告诉潮新闻记者。神舟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三舱构成。返回过程中,飞船从距地面约390公里的空间站轨道逐渐下降,轨道舱率先与返回舱分离,返回舱进入返回轨道。据王慧泉介绍,在这个过程中,神舟飞船返回舱和航天员乘组,要闯过四道“鬼门关”。一是调姿关。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必须精确控制自身姿态。角度太小无法进入,若角度过大,返回时可能因为过载太大导致航天员伤亡,甚至因为非防热部位遭遇高温高压而烧毁。为使返回舱着陆在指定区域,神舟飞船返回对着陆精度要求极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人员通过对神舟十六号飞行过程中速度、角度和方向的精准控制,使其最终着陆在预定地点。二是火焰关。飞船返回时与大气的剧烈摩擦会产生上千度的高温,我们经常看到再入大气层的物体宛如“火流星”就是这个原理。如果没有先进的防热措施,钢筋铁骨也要化成灰烬。返回舱再入大气层时,要用特制防热材料的舱底保持向前,起到“保护伞”作用,使舱内始终保持适宜的温度。这个过程又被称为“黑障”阶段,舱体与空气剧烈摩擦产生高温高压的电离气体层,像剑鞘一样包裹在返回舱表面,隔绝返回器与地面测控站之间的通信联络,令人揪心。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再入大气层,在着陆前16分钟指挥中心与航天员的联系突然中断。几秒后,航天飞机在距地面60公里高度解体散架,7名航天员在一瞬间被气化,全部遇难。据调查,发射时外部燃料箱表面脱落的泡沫击中了航天飞机左翼前缘的碳纤维材料,形成裂缝。再入大气层的气动加热使高达1400℃的高温空气冲进左机翼,融化了内部结构,导致机体爆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科研人员在神舟飞船返回舱舱体表面设计了防热涂层,敷设有一层烧蚀材料,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烧蚀材料升华脱落,带走大量热量,从而降低温度。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研制的相控阵雷达能“看破”在黑障区“隐身”的返回舱,持续开展跟踪测量,防止返回舱偏离预定的着陆区域。三是过载关。飞船高速进入大气层时会产生巨大的冲击过载,震动和噪声,所以必须使过载限制在人的耐受范围内,一般也就是10个G以内,即航天员承受的力量不到10倍自身体重。安全渡过过载关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半弹道式再入和升力式再入。我国的神舟飞船、俄罗斯的联盟飞船和美国的阿波罗飞船等均采用半弹道式再入。其航天器重心与对称轴有一定距离,因此再入时飞行方向与对称轴之间有一定夹角,产生一定的升力,可减小超重、降低热流密度,有效减小了航天员承受的过载,使人感觉更轻松。同时,利用升力在一定范围内控制落点,提高着陆精度。半弹道式再入穿越大气层耗时比较久,大气摩擦加热产生的总热量很高,因此对防热的要求较高。像航天飞机这样的带翼航天器可以进行升力式再入。由于机翼可以产生较大升力,这种方式再入过程中航天器的机动能力是最强的,可在大范围内选择落点,航天员所承受的过载也最小,感觉最舒服。但升力式再入的技术难度也最大,对于防热的要求也最高。四是着陆关。返回舱下降到稠密大气层后,回收控制系统开始工作,打开降落伞,进一步减速;着地前,着陆缓冲装置开始工作,使返回舱以很低的速度实现软着陆,保证航天员安全无恙。这最后一关极为重要,否则功亏一篑,前功尽弃。1967年4月24日,苏联联盟一号飞船返回,就曾因为在过最后一关时,主降落伞与备用降落伞缠绕到一起,无法正常打开,导致返回舱高速撞向地面,致使船毁人亡,航天员科马洛夫牺牲。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为神舟飞船设计了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回收时依次打开。其中主伞面积达1200平方米,由1900多块伞衣拼接而成,全部展开后可以覆盖3个篮球场大小,拉直长度近7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环帆伞。在降落伞的保护下,返回舱从每秒200米左右减速至每秒8米左右,但这个速度仍不能保证航天员落地的绝对安全。着陆前的最后几米,返回舱智能计算高度、速度等信息,反推发动机在最佳时机点火“刹车”,速度降至每秒2米左右着陆,内部缓冲座椅也会为航天员提供落地保护。另外,要保证其落点精度,以便及时发现营救。1965年3月19日,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太空行走”之后,乘坐上升二号飞船返回舱降落在乌拉尔山脉的原始森林里。由于手控操纵不甚精确,着陆地点偏离预定地点1300公里,营救人员一时赶不到。两名航天员只得在冰天雪地里燃起篝火度过了难熬的一夜,又冻又饿,3月20日才被救援直升机找到,万幸未发生意外。北斗导航,为神舟快速返回保驾护航从7时21分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到8时11分安全着陆,神十六乘组用了短短50分钟。此次神舟十六号返回,依然采取神舟十三号以来的“快速返回方案”,大幅缩短了返程时间,减轻了航天员在狭小空间长时间停留的不适感。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返回舱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在不改变硬软件的条件下,返回绕飞地球从神十二的18圈缩短至5圈。每绕一圈约1.5个小时,返回全过程时间就从神十二的28个小时一下子缩短至10个小时左右。“以往飞船返回地面要绕行那么多圈,花那么多时间,返回舱无非就是在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和角度脱离近地轨道,然后降低轨道,返回地球。”据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焦维新介绍,现在我们借助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确定这个窗口是非常容易。事实上,返回过程与交会对接过程很相似。“空间对接的目标是位于轨道上的空间站,而返回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飞船着陆场。着陆场在地球上的位置是固定的,但地球是不断自转的,所以在飞船上看,这也是一个运动目标。”如同前面所述,飞船再入时减速的大小和方向是很有讲究的,正确的返回路径存在一个范围,称为“再入走廊”。一个轨道的长度大约是4万公里,返回舱在哪个位置开始减速呢?焦维新说,这需要仔细计算,返回舱在这个特殊轨道、特殊位置开始减速的时间范围就是我们所说的再入窗口。根据以往的情况,返回舱大概需要飞行1.5万公里。这个窗口一旦确定,返回舱到达着陆场的时间其实不长。在约390公里高度,两次调姿、轨返分离;约145公里高度,推返分离;距地面约10公里,开伞;最后一步,着陆,航天员出舱。短短50分钟的旅途,一路的风驰电掣,一路的惊心动魄,中国航天永远值得我们期待!就像飞机降落比起飞更危险一样,飞船再入大气层,可比发射上天入轨要凶险多了。如果说航天器发射时像是战斗机,那么返回时就像是滑翔机。短短50分钟的旅途,一路的风驰电掣,一路的惊心动魄,中国航天永远值得我们期待!来自太空的“快递”惊喜“开箱”,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专机直达”,有科学家为此等了数十年近期,想必许多人都收到了大大小小的快递包裹。而在11月13日上午,一场特殊的交接仪式上,一群科学家们,也收到了来自他们的专属包裹——从地面发出,历经数月太空微重力环境实验,又由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从中国空间站返回地面的空间材料实验样品。11月13日,由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承办的“载人空间站材料类科学实验样品交接仪式”在上海举行。随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的材料样品本批空间材料实验样品是空间站高温材料实验柜下行的第二批材料样品和无容器实验柜下行的第五批样品。材料样品于10月31日随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从中国空间站返回地面。本批次随高温材料货包返回的样品包括5盒高温材料实验样品和2盒无容器材料实验样品,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西北工业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本次返回的样品主要是高温合金类材料。“地面画龙,天上点睛”西北工业大学教授王海鹏即将“开箱”的,是一种钛合金材料,作为一种记忆金属,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生物医学、汽车工业等领域。这是他第三次接收从太空中返回的样品,据他透露,上一批今年6月接收到的样品,实验成功率高达90%。王海鹏的实验目的,是为获取微重力环境下,液态合金重要的热物理性质。为何要放在太空的环境下进行实验?“微重力环境能够保证热物理性质测量的高精度。”王海鹏向记者介绍道,在地面环境下,液体会受到重力作用,测量精度较低,就像一滴水滴,在地面上呈现出我们常见的“水滴状”,但在微重力环境下,会呈现出一个完美的“球形”,这个球形越完美,对该液态合金的相关数据测定精度也就越高。由于王海鹏所研究的液态钛合金,几乎会与所有容器都发生反应,因此,他选择放置的是无容器实验柜,从而避免样品与容器接触。目前,对于该样品的部分实验,已在太空中远程操纵完成,数据已在分析中。在接收样品之后,他将继续对材料在固态下的性质进行进一步研究,从而将材料在液态与固态下的性质“串联”起来。王海鹏介绍道,在西北工业大学魏炳波院士的带领下,对于金属材料的地面模拟工作,已有30多年。“我们在地面上‘画了30年的龙’,如今终于有机会到空间站里面‘点一下睛’。”王海鹏兴奋地说道。他表示期待通过本次的“天上点睛”,发现该材料的新现象与新规律,同时通过空间站的实验数据,评估地面实验的可靠性,“相似度高的,以后就不用上天做了,以地面模拟的方式实现,新现象新规律探索则设计空间实验,上天的机会毕竟宝贵。”期待实现太空生产“很高兴,很激动,样品终于是回来了。”在交接仪式上,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孙宝德说。他送上天的样品是超高纯铝合金。事实上,超高纯铝在地面上也已经实现生产,而本次“上天”,想要解决的是世界最高纯度问题。“目前,我国该领域在国际上已经比较领先,纯度可达到‘6N5’(即99.99995%)。”但还不够。”孙宝德介绍道,超高纯铝中的杂质元素,有些比铝轻,有些比铝重,由于在地面上受重力影响,杂质无法分离干净。尽管还没有开箱做实验,但对于本次接收到的样品,他表示十分期待,“天宫的微重力条件环境为更高纯度的铝的提纯研究提供了关键条件,如果能够突破‘7N’(即99.99999%),那么就会是目前世界上纯度最高的高纯铝,将为我国芯片材料发展奠定重要基础。”这些超高纯铝试样被放置在高温柜中进行实验,孙宝德谈到,相比无容器柜,高温柜在成本和装备上会更简单一些,有利于后续对于太空生产的探索。同样在高温柜中进行实验的,还有清华大学团队的软磁材料。据团队负责人姚可夫教授的介绍,他们想要研究微重力对该材料的凝固行为和组织性能的影响。而由上海硅酸盐所牵头研制的高温柜,具有变化温度的能力,因此更适合该材料的实验。团队将在后续继续分析样品数据,为后续相关材料的研发与设计提供指导。据悉,高温材料实验柜和无容器实验柜是由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牵头研制的我国新一代空间微重力材料科学实验装置,是开展太空微重力材料科学实验的重要平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副所长苏良碧表示,空间实验存在时间紧、任务重、进度不能耽误等特点,每次样品的如期下行,都离不开硬件研制团队和科学家团队的紧密配合、协力攻关。他表示,期待材料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