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岳阳市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先秦时期,农事活动的周期催生了一年四季的“四时”观念,国家根据“四时”观念指导、安排农事活动,甚至政治行为也要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做出让步,接受四时节律的制约,“以时序政”“依时行政”。由此可知,“四时”观念()A.限制了先秦君主的集权统治B.影响了早期国家的政治塑造C.起源于顺应自然的哲学传统D.蕴含着丰富的民本主义思想2.汉初贾谊评价秦朝反击匈奴时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桑弘羊也认为,经蒙恬反击之后,“匈奴势慑,不敢南面而望十余年”。由此可知,秦朝反击匈奴()A.推动了中原文化向边疆扩展B.成为巩固大一统的关键一步C.彰显了中央集权制的优越性D.有利于保障农耕文明的发展3.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美”,墨子主张“非乐”,庄子崇尚“天籁”音乐。这些不同主张反映了()A.各国现实统治需要的差异性B.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C.音乐思想是哲学认识的反映D.社会转型推动文化创新4.汉魏以来,经学进入学童课程的情况虽错杂不一,但士人在幼童阶段已通《诗经》《尚书》的例子在记载中不断增多,《列女传》《女诫》《女孝经》《女论语》等书也不断涌现。据此可知()A.官方教育体系日益完善B.儒学常识化的趋势明显C.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D.社会动荡引发思想巨变5.以下为唐贞观元年十道(左图)到开元二十一年十五道(右图)的变化。据此可知()A.基层治理体系愈加完备B.经济重心提升区域地位C.国家监察地方力度加大D.政局变动影响政区规划6.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全国经济总量增加,但人均经济量下降;工农业生产力长期没有突破性发展;商品市场关系难以向深层扩展;在赋税、人身关系上对工商业者有所解禁和宽松,但保障私有财产、维护个人收益方面并无制度创新。该学者旨在说明当时()A.人口增多造成人地矛盾非常尖锐B.传统社会制约经济变革C.小农经济和商品经济无法并存D.生产工具和技术承古萌新7.清朝的科举乡试,不仅各省实行固定名额制,并且在明代配额制尚未限疏的顺天府还实行了南北中分卷录取制度(如表所示)这说明清代科举制度()清朝科举乡试中额表(单位:人)省份顺天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山东广东四川山西陕甘广西云南贵州八旗直隶南皿北皿福建台湾满蒙汉军中额993636694594948327169726060614554362712——来源于《清会典事例·礼部》A.延展了国家政权的治理功能B.缩小了各省之间的文化差距C.实现了行政区域的政治平等D.完善了科举考试的录取程序8.学者赵轶峰在《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中写到:“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o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其意在说明黄宗羲的思想()A.具有近代思想色彩B.堪称近代制度典范C.没有突破儒家理论D.有违儒家民本思想9.晚清时期“外洋”词义同时具有指代中国管辖区域和外国的含义。表1中“外洋”不同含义使用频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表1《清实录》中“外洋”不同含义使用频率及含义统计表嘉庆朝(1796—1820)道光朝(1821—1850)咸丰同治朝(1851—1874)光绪宣统朝(1875—1911)中国管辖之“外洋”外国同义之“外洋”中国管辖之“外洋”外国同义之“外洋”中国管辖之“外洋”外国同义之“外洋”中国管辖之“外洋”外国同义之“外洋”7441411927258148A.天朝上国观念崩塌B.中外交涉事务频繁C.中国被动学习西方D.近代外交理念萌发10.长城既非锁国,也不限制发展,而且往往成为对外开拓进取的桥头堡,起到促进中外交流的作用。下列项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B.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C.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D.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11.1843年中英签订《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其中的第8款规定:“向来各外国商人只准在广州一港口贸易,上年在江南曾经议明,如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港口贸易,英国毫无靳惜,但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上年在江南曾经议明”是指《虎门条约》B.“英国毫无靳惜”体现出英国的无私与大度C.“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说明列强已经组成侵华同盟D.“新恩”涉及内容模糊,有利于英国扩大侵略权益12.有学者认为:蔡元培、胡适理想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新文化运动批评、扬弃了传统文化的正统东西,他们又选择了清代朴学方法、白话文、古典小说、戏曲,他们研究先秦诸子,发掘墨子的思想价值。该认识意在强调新文化运动()A.改变了绝对化的倾向性B.是民主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C.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断裂D.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和纲常礼教13.为纪念近代中国某重大战役,有诗描述道:“短兵相接山林怒,烽火连天汉水嗥。拖住敌人征南北,江城失守也分桃。”结合下图判断,该战役()A.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B.取得了抗战以来最大胜利C.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D.标志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14.有学者认为:“孙文之幸运和伟大之处,便是他居然能两度掌握时代主题,从而领导了中国近代化运动中两个极重要的阶段——那个面向欧美的‘辛亥革命’和面向苏联的‘联俄联共’。”下列孙中山的言论中,最能体现“联俄联共”时期革命任务的是()A.“革命为唯一法宝,我们必须倾覆清廷,建立民国”B.“民族、民权二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C.“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D.“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15.据下图可知,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1953年中国高等学校招考专业分类情况A.依据现实需求设置专业B.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诉求C.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D.凸显了教育的社会主义原则16.下面为我国画家詹建俊于1984年创作的油画作品《潮》。该画以仰视的视角刻画了一位顶天立地的青年农民:他手扶铁锹,昂首挺立,目光坚定而自信,神情豪迈。其背景是绿潮涌动、充满着希望的田野,被春风掀起的上衣弧线与身后绿潮的旋涡形成呼应。该画()A.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新风B.倡导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宣传了市场经济取得的成就D.呼应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其中17题12分,18题16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大一统”是贯穿中国历史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一条主线,是造就中国这个超大规模文明型国家的内在动力,更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下列是某学者的著作目录:目
录第一章
从中西之别讲起第二章
殷周之变:从尊神到敬德.第三章
周秦之变:从封建到郡县第四章
唐宋之变:从豪族到平民第五章
由元而清:迈向“大中国”时代——据李勇刚《天下归心:大一统国家的历史脉络》从目录中任选一个章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明确指出章节,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星罗棋布,互相连接,构成四通八达、商品市场网络。在这块不大的地面上,明代分布了300多个市镇,清代分布了400多个市镇。镇与镇的间距以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较常见的模式,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这是市镇赖以繁荣的土壤。很多市镇,无论就其规摸还是经济地位而言,都大大超越了管辖它的县城乃至府城,使它逐渐成为新设置县的治所,由市镇升格为县。例如,万历元年置青浦县,以唐行镇为县治,乾隆二十五年,移金山县治于朱泾镇。很多农家皆以丝绸、棉业为主业,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江南市镇是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其产品特别是丝织品、棉布等畅销海内外。——摘编自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材料二五口通商后,长江中下游城市取代广州成为全国的外贸重心,江南作为上海的腹地,刺激了江南农村以外贸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的发展,丝茶出口增长,相关的手工业勃兴。随着上海、宁波等近代工业大都市兴起并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对周边农村地区形成极大的向心力,吴兴县南浔镇“镇上一切商情联络,皆取之于上海、南京、杭州各大都市”。中外工业资本不断渗入乡间,一方面都市工业部门不断吸引农村人口,一方面中小型加工企业扩散到农村市镇,把工业主义的触角直接伸向农村。在江南专业经济区域,最多的是机器缫丝厂和棉纺厂,这些市镇无论是在工业、商业、镇区建设,还是文化、人口等方面,都比原先同类型的市镇集聚更多的现代要素。但总体而言,江南市镇并未超越传统形态,而是处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呈现出经济上的“半截子”近代化和社会上的“二元结构”特征。——摘编自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市镇的特征,并说明其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江南市镇的变化并加以评析。(8分)19.《新青年》自1915年9月创刊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新青年》刊发了大量译文,译文类别及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12分)材料不同类型译文占各卷译文总字数之百分比——林立伟《从文学革命到政治革命——<新青年>翻译的价值趋向》结合所学知识,对“译文类别及变化情况”作出解释。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依据思想史自身演化的内在理路及其历程,中国近代思想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鸦片前后的嘉道年间到1915年《新青年》创刊前。“要不要学习西方”和“如何学习西方”是这一时期的主要问题。第二个时期是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民主和科学开始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核心价值,以及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第三个时期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这一时期的主要问题。——摘编自郑大华《加快构建中国近代思想史“三大体系”的新思考》选取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某一阶段或整体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历史答案及评分参考题号12345678910答案BDCBCBAABA题号111213141516答案DCDDAA1.【答案】B【解析】据材料“接受四时节律的制约”“以时序政”“依时行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国家的政治行为会受到四时节律的制约,反映了“四时”观念影响了早期国家的政治塑造,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大部分时间还未形成君主集权统治,排除A项;“顺应自然的哲学传统”属于道家思想,“四时”观念的起源农业发展有关,排除C项;民本主义思想属于政治思想,据材料“农事活动的周期催生了一年四季的‘四时’观念”属于自然规律,“国家根据‘四时’观念指导、安排农事活动”,体现了民本主义思想,排除D项。2.【答案】D【解析】由材料“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不敢南面而望十余年”可知贾谊、桑弘羊等人都认为秦朝派蒙恬北击匈奴,解除了匈奴的侵扰与破坏,有利于保障中原农耕文明的发展,故选D项;“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强调的是防止匈奴人从北方南下,不能推知中原文化从南方向北方的发展,逻辑推理错误,排除A项;北击匈奴利于巩固大一统,但并非是关键一步,排除B项;反击匈奴是秦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与中央集权制度优越性无关,排除C项。3.【答案】C【解析】据材料“‘善’‘美’......‘非乐’......‘天籁’”可知,孔子和墨子、庄子对音乐的评价能够匹配各自的思想主张,即孔子主张“仁”、墨子提倡节俭、庄子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他们对音乐标准的评价是其思想认识的反映,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现实统治需要富国强兵和在争霸中取胜,而音乐的鉴赏不能满足这一历史发展的趋势,排除A项;庄子崇尚“天籁”音乐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孔子和墨子的主张则不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B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评价音乐”可知,体现了孔子和墨子、庄子对音乐的各自看法,文化创新的说法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4.【答案】B【解析】据材料“但士人在幼童阶段已通《诗经》《尚书》的例子在记载中不断增多,《列女传》《女诫》《女孝经》《女论语》等书也不断涌现”可知士人重视通过启蒙教育和通俗读本的形式将儒家道德伦理向基层民众进行普及,体现了儒学常识化的趋势,故选B项;古代的女性被排除在了官学的范畴之外,而且材料中的幼童教育同时包括了官学和私学,排除A项;儒家道德教化向女性的推广是为了进一步扼杀人性,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下降,排除C项;汉魏时期社会动荡引发的思想巨变主要体现在佛道思想的传播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排除D项。5.【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道的增多,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监察力度的加强,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道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而非基层治理体系,排除A项;增设的道有南有北,与经济重心无关,排除B项;从唐朝贞观元年到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政局没有发生明显变动,排除D项。6.【答案】B【解析】据材料“明清时期全国经济总量增加,但人均经济量下降……在赋税、人身关系上对工商业者有所解禁和宽松,但保障私有财产、维护个人收益方面并无制度创新”可知,明清时期传统的经济政策阻碍了经济变革,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受限,没有涉及人地矛盾,排除A项;据所学中国古代社会小农经济和商品经济长期并存,排除C项;据材料“工农业生产力长期没有突破性发展”可知,生产工具和技术在这一时期没有创新,排除D项。7.【答案】A【解析】据材料“清朝的科举乡试,不仅各省实行固定名额制,并且在明代配额制尚未限疏的顺天府还实行了南北中分卷录取制度”,可知清代科举录取按照省份分配名额,说明国家政权的治理功能不断增强,故选A项;材料反映各省实行固定名额制,并不能缩小各省文化差距,排除B项;顺天府及江浙地区明显过于西南地区,说明区域间并不平等,排除C项;材料直接是录取名额,而录取程序则强调考试后如何录取的过程,排除D项。8.【答案】A【解析】从“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o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可知,作者认为黄宗羲思想具有近代思想色彩,故A项正确;黄宗羲虽有反封建的近代思想内容,但没有摆脱儒学思想,没有提出先进的政治制度,不能称之为近代制度的典范,故B项错误;C项表述没有体现出材料的主旨内容,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不符,故D项错误。9.【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信息,观察不同时期晚清政府两类“外洋”使用频率的数据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导致清政府档案内,逐渐减少了中国管辖的“外洋”,而与外国同义的“外洋”则使用频率大大提高,其主要原因是,中外交涉事务频繁和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上国观念崩塌与西方列强的侵略有关,与外国同义的外洋使用频率提高无关,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被动”学习西方是结果不是相关名词使用频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近代外交理念“萌发”仅适用于两次鸦片战争时期,不能解释近代前期外国同义的“外洋”使用频率的提高,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A项的意思是来往的商贩或西方的胡人们,每日都在塞下受到款待,符合题干长城起到中外交流的作用,故选A项;B项的意思是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强调长城的防御功能,排除B项;C项强调的是长城之外,将无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排除C项;D项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勇往直前的钢铁意志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强调长城的锁国功能,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据材料“但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可知《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确立了“一体均沾”原则,促进了英国继续侵略中国,故选D项;“上年在江南曾经议明”是指《南京条约》,排除A项;“英国毫无靳惜”只是虚伪表述,而真实意图是利益至上,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才形成侵华同盟,1843年还未形成,排除C项。12.【答案】C【解析】根据“新文化运动批评、扬弃了传统文化的正统东西,他们又选择了清代朴学方法、白话文、古典小说、戏曲,他们研究先秦诸子,发掘墨子的思想价值”可得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是选取传统文化精华的内容,因此新文化运动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断裂,故选C项;材料中学者的认识并不能改变绝对化的倾向,排除A项;“是民主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体现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材料讲的是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君主专制已经被推翻,排除D项。13.【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武昌”、“汉口”、“拖住敌人征南北,江城失守也分桃”可知为武汉会战,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标志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故选D项;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A项;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抗日战争期间的重大战役,不能偷换概念为解放战争,排除C项14.【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联俄联共”孙中山晚年在中国共产党人和第三国际的帮助下,于新旧民主革命转变时期重新寻找革命途径所作出的重大决策,此时的革命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而“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正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要求,故选D项;根据所学,“革命为唯一法宝,我们必须倾覆清廷,建立民国”是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演说时所说,主张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任务,排除A项;根据所学,“民族、民权二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是1912年满清退位时孙中山所说,处在“辛亥革命”时期,排除B项;根据所学,“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是1918年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对军阀的认识,并未反映“联俄联共”时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要求,排除C项。15.【答案】A【解析】根据图表内容可知,1953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此时高等学校招考专业中工科类所占比重最大,故选A项;材料中体现出高等教育发生重要变化,大量的工科院校发展起来,其目的是服务于经济建设服务,反映人民群众的文化诉求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教育的社会主义原则是人人都能享受受教育的权利,与表格内容不符,排除D项。16.【答案】A【解析】由材料“1984年”、“顶天立地的青年农民:他手扶铁锹,昂首挺立,目光坚定而自信,神情豪迈。其背景是绿潮涌动、充满着希望的田野,被春风掀起的上衣弧线与身后绿潮的旋涡形成呼应”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反映出改革开放的时代新风,故选A项;1956年已经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排除B项;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农民”、“田野”强调的是农村而非城市,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答案】(12分)示例1:第一章从中西之别讲起阐述:希腊文明与中华文明各成体系。从政治制度方面,希腊城邦多元自治,始终没有一个超越各邦之上的共同核心。中国先秦时期则是由周代的分封制,转为战国时期的中央集权郡县制,大一统观念始终是中国的最高价值。古希腊始终存在希腊人与蛮族的界限。先秦时期,华夏民族和周边民族相互融合,华夏认同观念浓厚。由此可见,西方的特点是“分”,中国的主流是“合”。中华文明之所以数千年屹立世界,靠的就是大一统体制。(12分)示例2:第二章殷周之变:从尊神到敬德阐述:殷商时期,鬼神观念极端浓厚,从上帝观念、祖先祭祀到占卜获得,商人建构起一个相对稳定的天命观。周取代商以后,对天命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命靡常”的观念,把政权的正统性建立在“合德性”上面。周人确立的“改朝”依据,使“以德治天下”“为政以德”成为中国政治的主流。这种德治观念成为古代民本思想的滥觞,奠定大一统体制的道义基础。(12分)示例3:第三章周秦之变:从封建到郡县阐述:平王东迁后,周天子权威衰微,宗法分封制渐次瓦解,礼乐文明逐渐崩溃。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诸子百家力图重建统一的政治秩序。在法家指导下,秦国迅速实现富国强兵,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推广郡县制,实现政治大一统;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实现经济大一统,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实现文字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外儒内法、济之以道成为统治思想,实现了文化的大一统。秦汉确定的大一统体制,奠定古代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础。示例4:第四章唐宋之变:从豪族到平民阐述:汉唐时期,豪族势力兴盛,对大一统国家政权构成巨大挑战。到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开始实行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而不是门第出身为标准选拔人才,士大夫成为瓦解豪族权力格局的重要力量。到宋代,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在其他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平民社会。面对社会结构的变动,理学家把儒家伦理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宣扬存天理灭人欲,重建了儒家社会信仰。同时理学培养的士绅阶层,在平民社会成为连接国家和个人的中介,通过构建具有平民色彩的民间宗族组织和乡里组织,推动平民社会的再组织。唐宋时期豪族问题的解决,使大一统体制进一步成熟。(12分)示例5:第五章由元而清:迈向“大中国”时代阐述:中华文明包含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两大区域。长期以来中国大一统体制的整合主要局限于农耕文明地区,对游牧文明地区的整合程度有限。辽金元为代表的农牧结合的游牧文明,最终实现了两大文明区域的整合,在空间上大大扩充了中国的版图,中国进入“大中国”时代。从元到清,中央政府在农耕地区推行行省制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度,对边疆地区则设立宣政院、理藩院等机构管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丰富了大一统政治治理体系。到清朝时期,中华文明成为囊括中原、草原、雪域、西域、海洋等众多文化版块的庞大政治共同体,中国现代的疆域版图基本确定下来。(12分)【解析】若选《第一章从中西之别讲起》,结合所学知识,可以阐述:政治上,古代希腊城邦林立,实行民主政治;古代中国先秦时期分封制形成周天子天下共主,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大一统;思想文化上,古希腊始终存在希腊人与蛮族、本邦人和外邦人、公民和自由民的界限,萌发人文精神,讲究自由平等;先秦时期,华夏民族和周边民族相互融合,华夏认同观念浓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最后总结,古代西方的特点是“分”,中国的主流是“合”。若选《第二章殷周之变:从尊神到敬德》,结合所学知识,可以阐述:殷商时期,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商王通过占卜等方式建构起一个相对稳定的天命观,维护商族统治;周朝建立分封制、完善宗法制,并利用礼乐制度维护等级秩序,通过德治树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观念。这种观念为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奠定基础。若选《第三章周秦之变:从封建到郡县》,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秦朝推广郡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实现政治、经济、文字大一统;汉代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正统;阐述:秦汉确定的大一统体制,奠定古代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础。若选《第四章
唐宋之变:从豪族到平民》,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选官制度的发展发展演变进行阐述,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形成门阀士族,豪强地主势力膨胀;隋唐时期,确立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人才,促进阶层流动;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大批平民进入统治阶层,扩大统治基础,大一统体制进一步成熟。若选《第五章由元而清:迈向“大中国”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融合进行阐述:辽金元为代表的游牧文明融入中华文明,在空间上大大扩充了中国的版图,中国进入“大中国”时代。从元到清,中央政府在农耕地区推行行省制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度,对边疆地区则设立宣政院、理藩院等机构管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丰富了大一统政治治理体系。清朝时期,中国现代的疆域版图基本确定下来。18.【答案】(1)特征:数量多,网络化分布;分布疏密适当;是周边村落的商业联系的纽带;经济功能的增强提升其政治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4分,每点2分)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有利于产生新的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推动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促进市民文化的发展(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变化: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与工业城市联系紧密;市镇工业化进程加快、市镇出现分化。(4分,每点2分)评析:江南市镇经济是农村生产专业化的代表;推动了自然经济的瓦解;有助于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江南市镇很难实现向近代化的转型;市镇经济只是作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而存在;市镇经济未能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4分,每点2分)19.【答案】(12分)《新青年》译文类别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前后期最显著的变化是文艺类占比显著下降,而政治类所占比重从最初的不足20%上升至80%以上。(2分)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倡导文学革命,因而《新青年》译文包括文艺、历史、科学、社会等各个类别,文艺类占有较大比重。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人民认清了帝国主义的罪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的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这一切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思想的转变。他们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国民革命运动,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青年》的译文转向政治类、社会类为主,正是这一转变的反映。(8分)总之,《新青年》译文适应了不同时期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的需要,其类别变化反映了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2分)【解析】题目要求对“译文类别及变化情况”作出解释,需要结合材料信息,总结《新青年》译文类别,分析不同类型译文的比重变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根据材料可知,《新青年》译文类别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前后期最显著的变化是文艺类占比显著下降,而政治类所占比重从最初的不足20%上升至80%以上。据材料“《新青年》自1915年9月创刊至1926年7月终刊”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国内形势、国际形势分析,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倡导文学革命,因而《新青年》译文包括文艺、历史、科学、社会等各个类别,文艺类占有较大比重。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人民认清了帝国主义的罪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的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这一切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思想的转变。他们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国民革命运动,中国革命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吊升机出售合同协议
- 上海生鲜超市租赁合同协议
- it劳务派遣合同协议
- icc保密合同协议
- 专利生产研发合同协议
- 上海危品运输合同协议
- 合同委托管理服务协议
- 建筑补充材料合同协议
- 工程施工合同转让协议
- 建筑维修改造合同协议
- 2024至2030年中国尼龙66切片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人工智能概论课件完整版
- 《早产儿第一年:从NICU到家庭照护完全指南》随笔
- 四川省成都市2024年小升初英语试卷(含答案)
- 2024自动导引车AGV技术规范
- (完整版)柴油发电机施工方案
- 医院培训课件:《血管超声在通路中的应用》
- 2024年职业技能测试题库500道附答案【黄金题型】
- 35KV电缆入地综合项目工程综合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 中国MEMS流量传感器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2024-2029版
- 《影视包装》课程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