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资料分析公式汇总_第1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资料分析公式汇总_第2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资料分析公式汇总_第3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资料分析公式汇总_第4页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资料分析公式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测答题技巧:备战国家公务员考试,时间是根底,方法是关键,如果考生们能够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再加上从现在开始着手学习,相信一定会笑傲考场,成功上岸。本文为参加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准备了资料分析公式汇总,预祝考生备考成功。更多国家公务员行测答题技巧,请点击国家公务员考试网统计图表知识收集与分析产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开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它大体反映了人类生活需要、社会分工和经济开展的不同阶段,根本反映了有史以来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以及社会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相互关系,是研究国民经济的一种重要方法。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即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即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效劳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即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以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效劳部门。此外,通常说的办“三产〞,其内容并不一定都是第三产业,把企事业单位创办的主业之外的营利性的经济实体都称之为“三产〞是不确切的。例如:所办的实体如是养牛场那么属于第一产业,如果是工厂、施工队那么属于第二产业,如果是商店、招待所、咨询机构、游艺厅等才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由流通部门和效劳部门的有关行业组成,它的根本属性决定了第三产业必须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各种配套效劳。在我国,由于长期受方案经济的影响,第三产业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以致长期处于滞后状态。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第三产业迅速恢复和开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局部。但第三产业的开展和其它经济产业一样,也必须遵循客观开展的规律。就现阶段来看,在我国第一和第二产业仍占经济的主导地位,对国民经济的支配作用并没有改变,而第三产业正处在培育和开展阶段。因此,还不能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高越好,而应该和其它产业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开展。如果片面强调第三产业的作用,不切实际地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就可能出现“泡沫〞经济现象,难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开展。同时,第三产业的开展还必须同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相适应,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兴旺地区第三产业比重较高,而经济欠兴旺地区那么比重较低。北京199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突破50%,1998年到达56.6%,在全国30个省会城市中居第一位。“九五〞期间,北京经济继续坚持“三、二、一〞产业开展方针,大力开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在全市GDP的比重,这是一个长远的开展战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总产值、净产值、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究竟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即所有常住机构单位或产业部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国内生产总值能够全面反映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总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评价经济形势的重要综合指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这一指标。总产值、净产值和增加值都是人们用来衡量社会生产活动总成果的三个重要总量指标。以工业生产为例,可以说明总产值、净产值和增加值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工业总产值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总量,也就是全部工业产品价值的总和。它既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物质消耗转移的价值,也包括新创造的价值。具体包括:(1)成品价值,即在本企业内不再加工、经检验包装入库的产品价值。(2)按加工费计算的已完成的工业性作业价值,包括在作业过程中所耗用的材料和零件的价值,但不包括被修理加工产品的价值。(3)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工业总产值采用“工厂法〞计算,即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计算,但不允许把企业内部各车间的生产成果相加重复计算。工业净产值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即工业总产值扣除物质消耗(包括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的价值;提取的折旧费和大修理基金;定货者来料价值和生产销售中的其他一些物质消耗价值)以后的价值。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动创造的价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局部。工业增加值就是工业总产出中扣除中间消耗以后的价值,它与工业净产值计算口径根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有差异:工业增加值包括折旧、大修理基金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务费,工业净产值那么不包括;工业增加值不包括企业对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支付如利息支出等,而工业净产值是包括的。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是:工业增加值=工业净产值-支付给非物质生产的费用-利息支出+固定资产折旧+大修理基金由此可见,总产值、净产值和增加值这三个指标既相联系又有区别,总产值包括了转移价值的屡次重复计算,因此其数量最大,一般用来反映生产的总规模;但它不能确切地反映生产开展状况;净产值是反映生产活动新增加的价值,其数量最小,增加值是反映生产活动新增加的价值和转移价值,可以比拟确切地反映生产的规模、速度和效益。随着现行统计制度方法逐步向国际接轨,净产值指标已不再使用,总产值指标用的越来越少,而增加值指标用的越来越多。恩格尔系数1857年,世界著名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思特·恩格尔说明了一个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就越小,这一定率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响这一定率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其公式表示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定量关系和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生产开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根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方面转移。因此,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一经提出,就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广泛接受和确认,认为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在我国也较早的就被应用在统计工作当中。计算恩格尔系数一般是采用各地的城乡住户调查资料。如根据天津市1995年城镇住户调查资料,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064元,其中人均食品支出为2117元,那么恩格尔系数为52.09%。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低于40%为富裕。在我国运用这一标准进行国际和城乡比照时,要考虑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素。对于这些横截面比拟中的不可比问题,在分析和比拟时应做相应的剔除。另外,在观察历史情况的变化时要注意,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一种长期的趋势,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绝对倾向。它是在熨平短期的波动中求得长期的趋势。恩格尔定律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置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置食物的支出那么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置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恩格尔定律的公式: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食物支出对总支出的比率(R1)=──────────总支出变动百分比或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食物支出对收入的比率(R2)=──────────收入变动百分比R2又称为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只有到达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上下的一个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食物支出金额恩格尔系数=───────总支出金额除食物支出外,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也同样在不断增长的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一段时期后,呈递减趋势。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开展速度和制定人口方案的重要指标,也是方案生育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的程度和趋势,具体说可以由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年平均人口数之比,所得的结果用千分数表示。另外,人口自然增长率还可以用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表示。当全年出生人数超过死亡人数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全年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时,那么为负值。因此,人口自然增长水平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两者之间的相对水平,它是反映人口再生产活动的综合性指标。建国以来,天津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建国初的十几年里,人口自然增长率几乎都在20‰以上,1963年甚至超过30‰,1964年天津市率先推行方案生育政策以后,出生率逐步下降,而死亡率经过持续下降之后已比拟稳定,由此带来了人口自然增长率伴随出生率下降而下降的结果。1973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到10.7‰,70年代中后期又降至10‰以下,80年代略有上升,1995年又降至4‰,甚至市中心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为负值。也就是说,目前天津市已处于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工业出厂价格3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5.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7%,涨幅均与2月份根本持平;从月环比情况看,分别比上月上涨0.9%和1.3%。在3月份工业品出厂价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7.6%,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近5.6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产品价格上涨26.8%,原料工业上涨11.1%,加工工业上涨2.7%。生活资料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0.2%。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7%,衣着类上涨0.6%,一般日用品类上涨2.5%,耐用消费品类下降3.2%。分具体品种看:——原油及成品油价格类中,原油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31.8%,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1个百分点。汽油、煤油和柴油分别上涨17.9%、13.1%和23.1%。——化工产品价格类中,聚苯乙烯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26.3%,顺丁橡胶上涨23.9%,涤纶长丝上涨14.5%;尿素出厂价格上涨11.3%,硝酸铵上涨19.7%,过硫酸氨上涨6.3%。——煤炭产品价格类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品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26.3%,其中,原煤出厂价格上涨26.6%。——钢材价格类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6.5%。其中,普通大型钢材价格上涨1.4%;普通小型钢材价格上涨7.4%;普通中型钢材和线材价格分别下降4.8%和2.1%,中厚钢板上涨17.8%,薄钢板上涨15.6%。——有色金属价格类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品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10.8%,其中,铜、铝、铅、锌、锡的出厂价格涨幅在3.6%-14%之间。九大类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产品价格中,黑色金属材料类、有色金属材料类、化工原料类和燃料动力类价格分别上涨10%、12.7%、12.8%和15.5%。与去年同期相比,1-3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1%。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如下列图),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那么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假设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拟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了解GDP随着经济日渐成为人们生活的焦点,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指标———GDP(国内生产总值)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尽管大多数人都听说过GDP,但真正能明白的人恐怕并不多。日前有报道说我国的GDP中有约10%—20%是无效本钱,这具体是怎么回事呢?记者采访了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许宪春博士。内在含义是什么许宪春介绍说,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开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涉及的是经济活动,是实实在在的。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效劳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效劳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效劳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效劳进口。不应混淆概念针对日前有关报道说,我国市场交易中的无效本钱占GDP的比重至少为10%—20%的问题,许司长说,国家统计局作为GDP发布的权威机构至今从未公布过这一数据,无效本钱是经济学名词,国家统计局在统计GDP时从未使用过这个术语。虽然在核算GDP时,疏漏和重复在所难免,但使用无效本钱来衡量是不恰当的,至少有关GDP三种形态的计算中都不涉及无效本钱的概念。有关报道中还提到,我国每年因为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国家工商总局统计,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还有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有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为2000亿元,由于不合理的税外收费和不必要的审批造成的各种费用约3000亿元,另外还有逃骗税款损失以及发现的腐败损失等,正是这些因素造成无效本钱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至少为10%—20%。对此,许宪春说,上述报道中提到的概念很混乱,它们和GDP不是一个口径,比方三角债、逃废债务造成的损失、欺诈造成的损失等,这些概念和GDP都不是同一类概念。通常我们在计算GDP时使用的数据是来自统计部门、财政部门和各有关部门,如金融保险系统、铁路系统、民航系统、邮电系统等,这些部门的数据均不会讨论无效本钱的概念。当然,GDP也不是万能的,并非什么数值都能往GDP上靠,否那么容易造成混乱。GDP值是如何确定的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GDP数据是怎么得到的呢?许宪春说,GDP计算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初步估计过程、初步核实过程和最终核实过程。初步估计过程一般在每年年终和次年年初进行。它得到的年度GDP数据只是一个初步数,这个数据有待于获得较充分的资料后进行核实。初步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进行。初步核实所获得的GDP数据更准确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许多重要资料,因此相应的数据尚需要进一步核实。最终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进行。这时,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种统计资料、会计决算资料和行政管理资料根本齐备。与前一个步骤相比,它运用了更全面、更细致的资料,所以这个GDP数据显得就更准确些。此外,GDP数据还需要经过一个历史数据调整过程,即当发现或产生新的资料来源、新的分类法、更准确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那么时,要进行历史数据调整,以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这是国际惯例。如美国在1929年至1999年之间就进行过11次历史数据调整。总之,每个时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阶段的含义和特定的价值,不能因为在不同时间公布的数据不同,而疑心统计数据存在问题。当然,我国在GDP的计算体系上也有一些缺憾,例如我国长期采用的原产生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统计核算体系,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地方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开展了绿色GDP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两方面的活动。一方面在为社会创造着财富,即所谓“正面效应〞,但另一方面又在以种种形式和手段对社会生产力的开展起着阻碍作用,即所谓“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生态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其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或砍伐资源使生态环境从质量上日益恶化。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只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而没有反映负面效应的影响,因此是不完整的,是有局限性的,是不符合可持续开展战略的。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本钱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效劳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说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根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以EPD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中对北京市1997年绿色GDP进行核算的结果说明,按生产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4.94%,按支出法计算的绿色GDP占GDP的75.75%。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GDP缩减指数?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为了真实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除了按当年价格进行核算外,还需按可比价格(不变价格)进行核算,即剔除其中纯粹价格因素的影响,也就是由于通货膨胀或紧缩而造成核算结果的虚增或虚减,从而真实地反映国民经济开展的实际水平和状况。这就需要利用有关价格缩减指数对现价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进行缩减,从而得到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进而得到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实际开展水平。所以,如何正确使用GDP缩减指数就成为GDP核算中的一个关键问题。GDP缩减指数就是按当年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和按可比价格(不变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之间的系数。使用GDP缩减指数的目的在于把按当年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通过相关价格指数换算为按可比价格(不变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以反映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后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实际的开展水平和状况,为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实际增长速度、开展指数等相对指标提供依据。其计算公式如下:GDP缩减指数=按当年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按可比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或按可比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按当年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GDP缩减指数GDP缩减指数的作用主要有:一是可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实际水平(如实际总量规模等);二是可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实际开展水平(如实际开展速度、实际增长速度或开展指数等);三是可以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物价变动的总水平。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有何区别与联系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都是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但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所谓“常住单位〞,其内涵与“常住居民〞相同。一国的“常住居民〞包括:(1)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2)暂居(一年以内)外国的本国公民;(3)长期(一年及一年以上)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居民。也就是说,在一国领土范围内,其居民无论国籍如何,只要符合本国常住居民定义,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都可算作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价值形态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增加值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减去中间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最终成果和提供的劳务价值。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国外净要素收入是指从国外得到的生产要素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可见,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国外的净要素收入。生产要素的提供者不一定都是本国居民,有时也有外国居,本国居民也有向外国的经济活动提供要素的。国内经济活动所创造的收入,作为要素收入,既分配给本国居民,也分配给外国居民,相反,国外的经济活动所创造的收入也分配给本国居民,这两项的差额就是国外净要素收入。由此可见,国内生产总值是“领土〞概念,国民生产总值是“生产要素〞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生产〞概念,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概念。在经济封闭的国家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在经济开放的国家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是两个不同但又有联系的指标。国民经济总量和人均GDP“翻两番〞是如何计算的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是: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到达小康水平。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在“九五〞期间,全国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为了准确理解“翻两番〞的经济含义,必须明确以下三个根本概念:一是“翻两番〞是数学上的几何倍数概念,“翻一番〞是原根底数的2倍(增长1倍);“翻两番〞就是原根底数的4倍(增长3倍)。二是在测算翻番目标时,应以“国民生产总值〞作为经济总量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等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加上“地区外净要素收入〞。不过,现在测算翻番目标时多用“国内生产总值〞来替代,这是因为“地区外净要素收入〞这一指标,经现有资料测算,数值不大,现阶段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比拟接近。三是国民生产总值的翻番,不是按当年价格计算,而应以不变价计算。只有在扣除了物价因素以后计算出的翻番才有实际意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即以某地区一定时期国内生产总值除以同地同时期年平均人口所得出的结果。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番的算法同上述国民生产总值的翻番算法相似。财政收入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反映什么财政收入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是指以财政收入为分子,国内生产总值为分母而形成的比率,它是反映财政收入同国内生产总值间数量关系的重要统计指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国内生产总值分配中,国家所得占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同期财政收入合计额/本期国内生产总值一般来说,此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国家财政收入越多,国家财力越充足,但应注意,作为一项监测指标,在经济增长环境稳定的条件下(如税率、预算内与预算外的比例关系稳定),这个比率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即财政收入的规模应随国民经济的增长而上升,财政预算也应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相适应。什么是国民经济景气监测分值及综合评分?国民经济景气监测分值及综合评分是通过建立国民经济监测系统,利用监测指标体系、监测和预警模型,对国民经济运行实施有效的监测和预警统计的常用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就是在所选择的一组反映经济开展状况的敏感性指标中,运用有关的数据处理方法,选择假设干指标组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并通过类似于一组交通管制信号红、黄、绿灯的标志,对这组指标和综合指标反映的当时国民经济状况,发出不同的信号,最后,通过观察分析信号的变动情况,来判断未来经济开展的态势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的根本步骤是:第一,选择和确定能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监测指标,这些指标最好是按月度或季度收集整理;第二,计算各指标指数,即各指标本期的实际值与上年同期的数值相比,然后对其结果进行季节调整,消除季节因素和不规那么因素,用以制定预警信号;第三,确定各个灯区的临界限,将各指标指数按照各种临界限划分为红灯区、黄灯区、绿灯区、浅蓝灯区和蓝灯区五个区间,并将五个区间依次赋值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第四,根据确定灯号分数的标准,将消除季节因素和不规那么因素的各指标的指数转换为灯号分数;第五,综合各指标的灯号分数,求得整个国民经济动态灯号分数;根据整个国民经济动态灯号分数进行预警信号的分析。当预警信号亮出绿灯,表示当时的经济景气比拟稳定,可在稳定中采取一定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当预警信号亮出黄灯,说明经济稍热,当预警信号亮出红灯时,说明已经过热,必须采取有力的紧缩措施;蓝灯表示已进入萧条,必须采取强有力刺激经济复苏的对策。目前北京市统计局采用的宏观经济运行监测指标体系,是选择以下12个指标组成;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银行贷款余额、职工平均工资、固定资产投资、零售物价指数、营业税收入、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独立核算企业销售收入、海关出口总值、财政支出。以上指标得分相加,48分以上为红灯区(热);42-48分为黄灯区(偏热);30-42分为绿灯区(正常)、24-30分为浅蓝灯区(偏冷);24分以下为蓝灯区(冷)。采用经济景气打分和综合评分的方法比拟直观,易于理解,应用方便。近年来很多国家都运用这种方法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监测和预警。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极其复杂的整个国民经济系统来说,必须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并充分发挥定性分析的作用,不宜片面强调这种方法的作用。开展速度和增长速度开展速度和增长速度都是人们在日常社会经济工作中经常用来表示某一时期内某动态指标开展变化状况的动态相对数。既然两个都是“速度〞,说明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都把比照的两个时期的开展水平抽象成为一个比例数,来表示某一事物在这段比照时期内开展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分析研究事物开展变化规律。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开展速度是以相除方法计算的动态比拟指标,计算公式为:某指标报告期数值开展速度=────────────该指标基期数值开展速度一般用百分数表示,当比例数较大时,那么用倍数表示较为适宜。例:某地固定资产投资1994年为366亿元,1993年为328亿元,1994年与1993年比,366÷328=1.12,这就是开展速度,用百分数表示为112%,用倍数表示那么是1.12倍。而增长速度那么是以相减和相除结合计算的动态比拟指标,其计算公式为:某指标报告期数值-该指标基期数值增长速度=──────────────────该指标基期数值计算结果假设是正值,那么叫增长速度,也可叫增长率;假设是负值,那么叫降低速度,也可叫降低率。如上例的某地固定资产投资1994年比1993年的增长速度为:(366-328)÷328=0.12,用百分数表示那么为12%。由上可知:增长速度=开展速度-1(或100%)。那么:假设开展速度是百分数表示的,开展速度减去100%即为增长速度,如上例的开展速度112%中减去100%得出增长速度为12%;假设开展速度是用倍数表示的,开展速度减去1即为增长速度。同样,某一时期增长速度加1(或100%)那么为这一时期的开展速度了。在反映社会经济开展与增长状况时,经常用的开展速度、增长速度和平均递增速度等之间的区别、联系和意义是什么?开展速度和增长速度都是用来表示某一时期内某一种经济指标开展变化状况的动态相对数。它们都把比照的两个时期的开展水平抽象成为一个比例数,来表示某一事物在这段比照时期内开展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分析研究事物开展变化规律。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开展速度是反映某种社会现象开展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报告期开展水平与基期开展水平之比,也就是把基期开展水平定为1(或100%),报告期开展水平相当于基期水平的相对数值。计算公式为:开展速度(%)=某指标报告期数值/该指标基期数值×100%上式当比例数值较大时,那么用倍数表示较为适宜。如某地增加值1995年为366亿元,1994年为328亿元,1995年与1994年之比,366÷328=1.12,这说明1995年(报告期)开展速度为(或相当于)1994年(基期)的112%(或1.12倍)。而增长速度那么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增长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报告期增长量与基期开展水平之比。其计算公式为:增长速度(%)=(某指标报告期数值-该指标基期数值)/该指标基期数值×100%计算结果假设是正值,那么叫增长速度,也可叫增长率;假设是负值,那么叫降低速度,也可叫降低率。如上例的增长速度为:(366-328)÷328=0.12,用百分数表示为12%,即1995年比1994年增长了12%,由此可知,增长速度=开展速度-1(或100%)。平均递增速度也叫平均增长速度,它和平均开展速度统称为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各个时期环比速度的平均数,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速度变化的平均程度。平均开展速度表示现象逐期开展的平均速度,平均增长速度那么是反映现象逐年递增的平均速度。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公式为: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开展速度-1(或100%)上式如为正值,说明现象在一定开展阶段内逐期平均递增的程度;负值表示现象逐期平均递减的程度。由此可见,平均速度的计算首先是平均开展速度的计算。平均开展速度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几何平均法也叫水平法,另一种是方程法,也叫累计法或代数平均法。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水平法主要考虑最后一年的开展水平,即着重解决按什么平均速度才能到达最后一年的开展水平。通常用于计算人口、产品产量、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的速度。而累计法那么考虑整个时期累计开展总量。通常用于计算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固定资产、垦荒造林、地质勘探等指标的速度。下面简单介绍水平法。累计法较复杂就不详细介绍了。水平法平均开展速度的计算公式如下:(1)按环比开展速度连乘积计算:n表示环比开展速度的项数例如:某地区增加值1991年--1995年各年的环比开展速度分别为115.6%,107.8%,105.6%,103.6%,107.2%,计算平均开展速度为:平均增长速度为:108%-100%=8%(2)按总开展速度计算:其中n为报告期与基期的间隔期数,举例如下:某单位1995年增加值为18250万元,1990年为14300万元,计算五年的平均开展速度和平均每年递增速度如下:五年间的平均开展速度为:五年间的平均递增速度为:105%-100%=5%价格问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天天要接触到价格问题,去菜场买菜就涉及到农副产品市场价格,去商店买东西就涉及到商品零售价格。在社会经济工作中,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等指标都是用货币额表示的,因而在计算时,有采用什么价格的问题。为了分析指标的变动情况,不同情况下应分别采用当年价格、可比价格和不变价格。当年价格,顾名思义,也就是报告期当年的实际价格,如: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商品的零售价格等。用当年价格计算的一些以货币表现的物量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等,反映当年的实际情况,使国民经济指标互相衔接,便于考察社会经济效益,便于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之间进行综合平衡。因此,当我们需要反映当年的实际收入情况时就应采用当年价格。如:199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1910.9亿元,它反映1999年在我国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产品和劳务总量。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以货币表现的指标,在不同年份之间进行比照时,因为包含各年间价格变动的因素,不能确切地反映实物量的增减变动,必须消除价格变动的因素后,才能真实地反映经济开展动态。因此,在计算增长速度时,一般都使用可比价格计算。如:我们要计算1994年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因为用当年价格表示的1994年、1993年工业总产值存在着价格变动因素,因此不能直接用来计算增长速度,而应采用消除了价格因素后的可比价格进行计算。1994年工业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为4255.19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格为3360.97亿元,1993年那么分别为3327.04亿元和2849.77亿元,如按当年价格计算,1994年比1993年增长速度为(4255.19÷3327.04-1)×100%=27.9%,但由于没有剔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故不能确切地反映工业生产实物量的增长状况,而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增长速度那么为(3360.97÷2849.77-1)×100%=17.9%,这一速度就较为确切地反映出工业生产实物量的增长。不变价格,从字面意义上我们不难理解,它是固定不变的价格,因此也叫固定价格,它是用某一时期同类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格来计算各个时期的产品价值,目的是为了消除各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保证前后时期之间、地区之间、方案与实际之间指标的可比性。在计算以不变价格表示的指标时,所用的基期也是不同的。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工农业产品价格水平的变化,国家统计局先后五次制订了全国统一的工业产品不变价格和农产品不变价格,即从1949年到1957年使用1952年工(农)业产品不变价格;从1957年到1971年使用1957年不变价格;从1971年到1981年使用1970年不变价格;从1981年到1991年使用1980年不变价格;从1991年开始使用1990年不变价格。同一年份利用不同的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数值是不一样的,如1990年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1159.95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那么为1731.0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7%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7%。其中,3月份4799亿元,增长13.9%。分地域看,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09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7%;县及县以下零售额5022亿元,增长11.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61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6%;餐饮业零售额2063亿元,增长17.2%;其他行业零售额433亿元,增长0.2%。分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吃、穿、用商品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6.8%、18.9%和16.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3.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6.1%,洗涤用品类增长10.3%,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1.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8.9%,化装品类增长19.3%,金银珠宝类增长19.2%,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4.8%,儿童玩具类增长12.8%,食品、饮料、烟酒类销售增长16.8%,肉禽蛋类增长25.7%,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19.7%,汽车类增长10.2%,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7.5%。指数指数是一种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动态的相对数,运用指数可以测定不能直接相加和不能直接比照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动态;可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总变动中各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可以研究总平均指标变动中各组标志水平和总体结构变动的作用。指数按所反映的现象范围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前者反映个体经济现象变动的相对数,如个别产品的物量指数、个别商品的价格指数等;后者是说明全部经济现象变动的相对数,如工业总产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按所反映的现象性质的不同,分为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前者反映生产、经营或经济活动数量的变动,如商品销售量指数;后者是说明经济活动质量变动的指数,如产品本钱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按计算形式的不同,分为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前者指两个总量指标比照计算出来的指数,后者是前者的变形。而一般的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的比值,它可以从数量上反映两个相互联系的现象之间的比照关系。相对数的种类很多,根据其表现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名数,即但凡由两个性质不同而又有联系的绝对数或平均数指标比照计算所得的相对数,一般都是有名数,而且多用复合计量单位。另一类是无名数,无名数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采用倍数、成数、系数、百分数、千分数等来表示,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等。相对数根据相互比照的指标的性质和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同,又可分为动态相对数、结构相对数、比拟相对数、强度相对数、方案完成程度相对数等五种。因此,指数和一般的相对数的区别在于:一般的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现象数值之比,而指数却是说明复杂社会现象经济的开展情况,并可分析各种构成因素的影响程度。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产品生产者出售农产品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及幅度的相对数。该指数可以客观反映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水平和结构变动情况,满足农业与国民经济核算需要。其中某代表品生产价格指数是通过对全部有出售该产品行为的调查单位的个体指数进行几何平均求得的,大、中、小类价格指数是通过对其所属的类(或代表品)的价格指数进行加权平均求得的。季度累计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与分季指数的计算方法相同。农产品生产价格是指农产品生产者第一手(直接)出售其产品时实际获得的单位产品价格。农产品生产价格的提高意味着农民从单位产品中获得的收入增加,反之,那么农民获得的收入减少。个人所得税税率计算公式级数月工资、薪金收入(a)税率应交税0不超过800元不缴税1超过800元至1300元5a×5%-402超过1300元至2800元10a×10%-1053超过2800元至5800元15a×15%-2454超过5800元至20800元20a×20%-5355超过20800元至40800元25a×25%-15756超过40800元至60800元30a×30%-36157超过60800元至80800元35a×35%-66558超过80800元至100800元40a×40%-106959超过100800元45a×45%-15735“番〞与“倍〞增加一倍,就是增加100%;翻一番,也是增加100%。除了一倍与一番相当外,两倍与两番以上的数字含义就不同了。而且数字越大,差距越大。如增加两倍,就指增加200%;翻两番,就是400%(一番是二,二番是四,三番就是八),所以说翻两番就是增加了300%,翻三番就是增加了700%。“番〞是按几何级数计算的,“倍〞是按算术级数计算的。计算翻番公式为:n=[lg(报告期数÷基数)]÷lg2n表示翻番数lg是常用对数符号“百分数〞与“百分点〞百分数是用一百做分母的分数,在数学中用“%〞来表示,在文章中一般都写作“百分之多少〞。百分数与倍数不同,它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加,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减少。运用百分数时,也要注意概念的精确。如“比过去增长20%〞,即过去为100,现在是“120〞;“比过去降低20%〞,即过去是100,现在是“80〞;“降低到原来的20%〞,即原来是100,现在是“20〞。运用百分数时,还要注意有些数最多只能到达100%,如产品合格率,种子发芽率等;有些百分数只能小于100%,如粮食出粉率等;有些百分数却可以超过100%,如产品产量方案完成情况等。“占〞、“超〞、“为〞、“增〞的用法,“占方案百分之几〞指完成方案的百分之几;“超方案的百分之几〞,就应该扣除原来的基数(-100%);“为去年的百分之几〞就是等于或相当于去年的百分之几;“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几〞应扣掉原有的基数(-100%)。百分点是指不同时期以百分数形式表示的相对指标(如:速度、指数、构成等)的变动幅度。例如: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的比重由1992年的20.8%下降到1993年的18.2%。从上述资料中,我们可以说: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的比重,1993年比1992年下降3.6个百分点(18.2-21.8=-3.6);但不能说下降3.6%。在表述两个不同时期经济开展状况时,有时用增减百分比,有时用提高或下降几个百分点,它们在计算方法和意义上有何不同?增减百分比,是表述某一指标报告期水平比基期水平增加或减少的相对程度,是以百分比(%)表示的,其计算公式为:增(减)速度(%)=(某指标报告期数值-该指标基期数值)/该指标基期数值×100%或=某指标报告期数值/该指标基期数值×100%-100%上式说明,当报告期水平高于基期水平,比拟后所得结果为增长百分比,就是增长速度;当报告期水平低于基期水平,比拟后所得结果为减少百分比,就是下降速度。百分点那么是百分比中相当于1%的单位,它是一个量词。它是分析百分比增减变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当两个百分数比拟时,如果是用“和〞或“差〞表示的,称为百分点。例如,工业总产值今年的增长速度为19%,去年的增长速度为16%,今年比去年的增长幅度提高了3个百分点(19%-16%);再如,今年物价上升了8%,去年物价上升了10%,今年比去年物价上升幅度下降了2个百分点(8%-10%)。百分点应用比拟广泛,在特定场合中表示着特定的含义,如作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储蓄利率的标准单位等。在统计分析中经常使用的“奉献率〞是什么含义?它是怎样计算的?奉献率是分析经济效益的一个指标。它是指有效或有用成果数量与资源消耗及占用量之比,即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或所得量与所费量之比。计算公式:奉献率(%)=奉献量(产出量,所得量)/投入量(消耗量,占用量)×100%奉献率也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大小的程度。计算方法是:奉献率(%)=某因素奉献量(增量或增长程度)/总奉献量(总增量或增长程度)×100%上式实际上是指某因素的增长量(程度)占总增长量(程度)的比重。举例说明如下:总资产奉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1)总资产奉献率:反映企业资金占用的经济效益,说明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收益能力。(2)社会奉献率:是衡量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社会奉献率(%)=社会奉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社会奉献总额包括工资、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交增值税、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所得税及其他税、净利润等。为了反映企业对国家所作奉献的程度,可按上述原那么计算奉献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