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咏菊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咏菊罗隐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雪裁纤蕊密,金拆①小芭香。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②。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③。【注】①拆:同“坼”,绽开。②白衣酒:陶渊明好酒而不能常得。某年九月九日,于宅边东篱下摘菊赏花,恰巧江州刺史王弘命白衣人送酒来,便-起饮酒,酒醉才归。青女:神话中的霜雪之神。③行藏:出处行止。《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描写篱笆旁边的几枝菊花,“聊自芳”表现了菊花在诗人心目中的形象特点。B.诗的三、四两句用工笔手法写菊花的花蕊和绽放,突出了菊花的形、色和香味。C.“白衣酒”借陶渊明的典故来歌咏菊花千载以来受到士人的喜爱,语言含蓄有致。D.“岁云暮”“青女霜”,诗人通过对菊花生长环境的描写,表达了有志难伸的苦闷。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对我们有何启示?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感事咏菊冯时行【注】寒花冷艳为谁发,霜露泠冷只汝侵。弱质向人如有托,清香绝世本无心。会逢仙老收灵药,不用骚人费苦吟。十载岂无陶靖节,东篱萧索待知音。【注】冯时行,南宋诗人,为政有突出成就。因主张抗金触忤秦桧,受排挤冷落僻地十余年。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刻画了寒菊冷艳高洁孤独羸弱的艺术形象,表达了诗人不甘被遗弃的积极心态。B.这首咏物诗,构思上运用了象征手法,托物言志,诗中典故的运用也恰到好处。C.诗歌描写了寒菊所处的恶劣环境,这是对诗人当时身处严酷的政治环境的艺术刻画。D.诗中出现了仙老、灵药等宣传封建迷信色彩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积极意义。4.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咏菊唐·白居易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5.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的作者白居易,是唐朝著名诗人,曾倡导“新乐府运动”,诗歌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B.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可以以物喻人,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此诗可理解为自况言志的诗。C.诗歌首句交代了菊花所处环境——一夜清寒,瓦着新霜,营造了清冷的意境,暗示了对菊花的同情。D.最后一句中“金粟”指菊花的花蕊。早晨花蕊初开即菊花初绽,给人清丽美好的印象。6.诗人在咏菊时,还选取了哪些相关的植物意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凸显菊花?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过菊江亭③[明]于谦杖履逍遥五柳旁,一辞独擅晋文章。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③菊江亭:今位于安徽东至县,晋时属江西彭泽;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常来此植菊。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为咏菊,杨诗所咏之菊于野外生长,于诗所咏之菊则为陶公所养。B.杨诗描写了菊花的姿色、芳香和品性,于诗更侧重表现菊花的品性。C.杨诗中“一枝黄”,于诗中“黄花”,都用借代手法,以色彩代指菊。D.杨诗对邀宠争光的篱边菊不屑一顾,于诗明确表达不喜欢无情之物。8.这两首咏菊诗都提到了陶渊明,但借此表达的情感和志向却不相同,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明】唐寅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诗中的“似陶家”用典,“陶家”是指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居所。B.元诗第二句写出诗人赏菊兴致之浓,表现了诗人悠闲的情态。C.唐诗用一个“幽”字描写故园菊花淡然安静、毫不张扬的状态。D.唐诗写菊花在一夜霜降后败落,以碧空衬托菊花的凄美姿态。10.咏菊是古代诗歌中的常见题材,但是两个诗人都不落俗套,写出了新意,请分别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声声慢·为高菊墅①赋【南宋】张炎②寒花清事,老圃闲人,相看秋色霏霏。带叶分根,空翠半湿荷衣。沅湘旧愁未减,有黄金、难铸相思。但醉里,把苔笺重谱,不许春知。聊慰幽怀古意,且频簪短帽③,休怨斜晖。采摘无多,一笑竟日忘归。从教护香径小,似东山④、还似东篱。待去隐,怕如今、不是晋时。【注】①高菊墅,南宋初诗人,布衣终身。②张炎,宋末元初诗人,南宋覆灭后,家道中落,曾北游谋官,失意南归。③“频簪短帽”一句语出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④东山,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后朝廷屡次征辟,从东山复出。11.下列对这前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描写高菊墅在深秋时节与菊花相对相看,“清事”“闲人”点明其隐士身份。B.上阕写身穿荷衣、采菊拾菊,进而联想到屈原,引发内心的故国之思、家国之恨。C.下阕化用杜牧诗句,写佳节登高引怀古幽思,“休怨”一句,看似旷迖,暗含优愤。D.下阕借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典故,抒发词人对隐士高菊墅的赞赏,一心向往隐逸生活。12.本词借咏菊抒发幽思,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咏菊①潇湘妃子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②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注]①本诗选自《红楼梦》第38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②欹:通“倚”。13.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将咏诗之兴称为“诗魔”,且以“无赖”形容,再以动作“绕篱欹石”写出黛玉强烈的创作热情和专心致志的创作过程。B.颔联写“咏”菊过程,以“临霜”交代季节为秋天,以“对月”交代时间为夜晚,以“亳端蕴秀”“口齿噙香”突出诗意才情。C.颈联借咏菊之素怨,含蓄透露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在菊花中寄托自己平素一腔怨叹,但又感叹知己难觅,少有人懂。D.全诗不见一个“咏”,也不见一个“菊”,但通过对诗人进行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含蓄委婉地道出咏菊的过程和情怀。14.在湘云主持的以“菊”为主题的诗社活动中,林黛玉的《咏菊》公评第一,此诗尾联的妙处何在?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红楼梦》中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菊梦①潇湘妃子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②。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③恼虱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注】①本诗是林黛玉在第二次诗社活动中创作的一首咏菊诗。②陶令盟:与陶渊明结交友好。③故故:屡屡。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托物言志,以拟人的手法写菊花的梦境,实际上是写诗人自己的情思和志趣,有所寄托。B.首联写篱畔菊花做梦飞上高天,和云彩月亮混在一起,“不分明”写出了梦境迷离不清晰。C.颔联表达菊花入梦既是为了追慕庄周梦蝶的感觉,也是为了回忆陶渊明爱菊、赏菊的风雅。D.颈联写菊花睡去,梦魂蹁跹,心思随着南归的大雁远去,美梦却被蟋蟀的鸣叫声每每惊醒。16.请鉴赏诗歌末句“衰草寒烟无限情”的妙处。参考答案:1.D2.①春天的花草你不要轻薄、看不起菊花,你们生长在春天和我开放在秋天,都是自然规律,各有各的禀性特点。②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长处,要学会彼此尊重,不要轻视、看不起他人。【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D.“有志难伸”错。“岁云暮”指深秋岁晏时节,“青女霜”指菊花经历过风霜,表现的都是菊花生长的环境,突出了菊花傲霜开放的品格。“有志难伸”属于过度解读,曲解文意。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及鉴赏诗歌思想感情、提出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这两句是说:春天的花草你没有必要因为开在春光里就沾沾自喜,似乎了不得,从而轻浮刻薄,其实呀,你开在春天,我作为菊花开在秋天,都是天定的,并不是自然厚爱你而薄待我,大家彼此都差不多。在警告春花不要自我狂妄而轻视白菊的同时,严肃地指出群花应各自尊重本来的生长规律和特定禀性。言外之意则是:“你们那些官运亨通的人不要瞧不起这个‘白衣’人。你们为官固然饭好,可是自古是‘伴君如伴虎’,每天你们难道不是‘战战惊惊,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吗?我作为一个‘白衣’,虽说手中没有生杀予夺之权,可是我生活得自由、坦然。可见,我们‘彼此有行藏’啊!”对我们的启示可以从春花和秋花各自的开放环境出发,理解为指人所处的环境;而花朵各有各的美丽,可以理解为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个性,从而告诫世人要学会彼此尊重,不要轻视、看不起他人。3.D4.表现了诗人耐心坚守,不与世苟同,不向严酷的环境屈服的高洁情怀;传达了诗人相信未来会遇见知音能为国效力的坚定信念;隐隐流露出诗人遭排挤被闲置的孤寂落寞之情愫和期待起用奋发有为之志向。【解析】3.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D项,“仙老、灵药”是比喻,削弱了作品的积极意义”错,“灵药”表面上是指菊花,实际上比喻人才,也是诗人自喻;“仙老”表面上是指采摘“灵药”的仙人,实际比喻赏识人才的“伯乐”“知音”。作者借此表达了遇见知音,能为国效力的渴望。故选D。4.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尾联的意思是:终究会有像陶渊明那样爱菊的人出现,所以菊花苦苦地守在萧条的东篱上,等待知音。坚持等待“知音”体现的是诗人不与世苟同、不向严酷的环境屈服的高洁情怀,期待起用、奋发有为的志向;“岂”字以反问的形式传达了诗人相信未来会遇见知音、能为国效力的坚定信念;“东篱萧索”则隐隐流露出诗人遭排挤被闲置的孤寂落寞之情。【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5.C6.(1)芭蕉、败荷;(2)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将芭蕉、荷的衰败和菊花傲霜盛开进行对比,突出菊花耐寒、孤高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菊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解析】5.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暗示对菊花的同情”错,初降的霜轻轻的附着在瓦上,芭蕉和荷花无法耐住严寒。应是衬托菊花的耐寒、孤高的形象。故选C。6.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诗人在咏菊时,还选取了哪些相关的植物意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凸显菊花”,立足诗内容,分析选取的植物意象,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效果。“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芭蕉和荷花无法耐住严寒,或折断,或歪斜,惟有那东边篱笆附近的菊花,在寒冷中傲然而立。夜里寒霜袭来,本来就残破的芭蕉和残荷看起来更加不堪。只有篱笆边的菊花,金黄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阳光下看起来更加艳丽。用霜降之时,芭蕉的新折和荷叶的残败来反衬东篱菊的清绝耐寒。此诗赞赏菊花凌寒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菊的赞美和喜爱之情。【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7.D8.杨诗把希望得到陶渊明赏识的庭菊与野菊作对比,赞美野菊不求关注但不改其清幽本色的品质,表达诗人不趋炎附势,保持天然本色的高洁情操。于诗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品格和文章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借此(或借陶渊明对菊花的喜爱),表达诗人对高风亮节的追求。【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于诗明确表达不喜欢无情之物”错。“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菊花本来是无情之物,可是到了陶渊明的文章里却是生动有趣,还充满了诗情画意,正是由于菊花的存在,使得先生的文章更具有感染力,使得我们这些晚辈读了之后,立马会喜爱上菊花,同时也喜欢他的文章。作者本意是借“黄花”来赞美陶渊明的气节。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杨诗“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两句,既写形态又写精神,对野菊的姿色、芳香和品性作了生动的描绘。“在野”与“在庭”相对。因不为人赏识,便任其在野自生自灭。不似一般之菊在庭院中有人着意栽培。这也许是野菊的憾事,但诗人却把这看成是快事,因为它可以避免栽培人的束缚剪裁与观菊者的诸多采摘,即不受人们的干扰,因而显得幽闲自若,别有丰风采,无人欣赏却不会自减其香,以至于诗人面对着它,情不自禁地要采来观赏,便忙也折一枝黄。此联写出野菊从不因无人欣赏而有所减损,不因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彰显了野菊一贯高洁的品性。诗歌中作者着意描写的野菊这一事物,作用上是托物言志,借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慕赏识,不减妙香的特征暗示诗人不媚俗邀宠、狂放不羁的情怀,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杨诗把希望得到陶渊明赏识的庭菊与野菊作对比,赞美野菊不求关注但不改其清幽本色的品质,表达诗人不趋炎附势,保持天然本色的高洁情操。于诗“杖履逍遥五柳旁,一辞独擅晋文章”,拄着拐杖走在五柳树旁,让人觉得很放松,也是很一件很逍遥的事情,遥想当年陶渊明的文章力压群雄,可以说是一枝独秀,写出来的文章令人惊艳,今天我来到这个地方,不由得想到了他,让我很是敬仰。这几句看似很普通,但诗人更多的还是表达出一种尊敬之情,肯定了陶渊明在文学上的成就。第三四句又是笔锋一转,写了陶渊明对于菊花的喜爱,世人皆知陶渊明一生爱菊,房前屋后更是种了许多的菊花,“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菊花本来是无情之物,可是到了陶渊明的文章里却是生动有趣,还充满了诗情画意,正是由于菊花的存在,使得先生的文章更具有感染力,使得我们这些晚辈读了之后,立马会喜爱上菊花,同时也喜欢他的文章。于诗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品格和文章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借此,表达诗人对高风亮节的追求。9.D10.①元诗咏菊,却说自己并不是“偏爱菊”,只是因为菊花在百花凋尽时还在开放,委婉地表达了对菊花凌寒开放的赞颂,富有新意。②唐诗咏菊,全诗不提一个“菊”字,通过对菊花姿态和生存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菊花的淡然、毫不张扬,并以菊花自比表现高洁品格,富有新意。【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D.“唐诗写菊花在一夜霜降后败落”错误,“一夜玄霜坠碧空”意思是菊花好像一夜之间从碧空坠落的厚厚的霜,这里是说菊花盛开,并不是写菊花在一夜霜降后败落。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环境幽雅,仿佛陶渊明家,运用陶渊明爱菊的典故。“遍绕篱边日渐斜”的“绕”字写诗人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篱边便驻足,而是“遍绕”,直至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专注、悠闲的情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以否定句式陡然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言语之中尽含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唐寅的《菊花》是一首托物寄兴的诗。第一句诗人先描写故园中的菊花幽然绽放的情形,第二句诗人写菊花盛开,一夜之间好像厚厚的霜从天空坠落,赞美了菊花高傲的品质,同时以菊花自比。结尾两句写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从篱笆里开放的秋菊中看尽了浓浓衰飒的秋意。故园中清冷的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绪,羁旅他乡,他自己又何尝不是那天涯未归客呢?全诗不提一个“菊”字,通过对菊花姿态和生存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菊花的淡然、毫不张扬,并以菊花自比表现高洁品格,富有新意。11.D12.①上阕以“黄金”状写菊花,以“难铸相思”“不许春知”寄托词人的故国之思、国家沦丧之痛。②下阕化用杜牧诗句。借采菊赏菊、簪菊饰帽来抒发怀古之思。想要纾解愁绪却不得。③词人借“东山”典故暗指希冀用世,借“采菊东篱”典故暗指弃世归隐。表露出词人内心仕与隐的矛盾挣扎,以及身世浮沉、仕途多舛的痛苦。【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抒发词人对隐士高菊墅的赞赏,一心向往隐逸生活”错。下阕的末句“待去隐,怕如今、不是晋时”,写词人即使归隐山林,也难如晋时陶渊明那般自由,暗含国家沦丧的悲痛之情。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第一,“沅湘旧愁未减,有黄金、难铸相思。但醉里,把苔笺重谱,不许春知”。“沅湘”借用了屈原典故,“沅湘旧愁”是指思故国之愁。菊生秋日,故言“不许春知”,此句也暗指醉中幽怀,不愿世人知晓。意思是故国之思、家国之恨没有减少,看到黄金一样的菊花,难以铸造相思。只是在醉梦里,拿苔笺重谱心曲,不让春天知道。据此可分析出,上阕以“黄金”状写菊花,以“难铸相思”“不许春知”寄托词人的故国之思、国家沦丧之痛。第二,“聊慰幽怀古意,且频簪短帽,休怨斜晖。采摘无多,一笑竟日忘归”。下阕主人公借花饰帽,以此安抚内心幽怀,“休怨”表明仿佛已可消弭所怨。采摘令其享受整日而忘归,众多坎坷,仿佛皆可“一笑”置之,实则难有旷达之情。采摘虽不多,但令其享受整日而忘归。但结合注释及词中相关内容可知,赏菊带来的只是一时的宽慰,国土沦丧之痛、谋官失意的多舛之途使得“痛楚”成为词人内心深处的真正底色。据此可分析出,化用杜牧诗句,借采菊赏菊、簪菊饰帽来抒发怀古之思。想要纾解愁绪却不得。第三,“似东山、还似东篱。待去隐,怕如今、不是晋时”。“东山”,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后来重步仕途。典故暗指“用世”。“东篱”,指陶渊明归隐田园,典故暗指“弃世归隐”,“似”“还似”,作者不知是继续求官好还是归隐好,表露出作者内心深处在继续谋官、绝然弃世两者间的矛盾挣扎之痛。“待去隐,怕如今、不是晋时”,就是去归隐,以我现在的状态,也不会真正安然。用对比手法写出纵归隐也难如晋时的陶潜那般可得心中自由的失落与痛苦。据此可分析出,词人借“东山”典故暗指希冀用世,借“采菊东篱”典故暗指弃世归隐。表露出词人内心仕与隐的矛盾挣扎,以及身世浮沉、仕途多舛的痛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寓代理销售合同范本
- 冰淇淋套餐合同范本
- 出售文明公寓合同范本
- 中药加工合同范本
- 公寓阁楼买卖合同范本
- cps推广合同范本
- 农户斗鸡养殖合同范本
- 事业物业合同范本
- 住家阿姨用工合同范本
- 与单位停车合同范例
- 初中物理学霸笔记
-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课时练(一课一练)
- 辨脏腑兼病证候
- 《酷虫学校 第1 12册 注音版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Monkey Fishes The Moon(英语演讲ppt猴子捞月)
-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
- 战略管理徐飞版课件
- 弃渣场的水土保持审查与管理
- 农业银行境外汇款申请书样板
- 马工程《刑法学(下册)》教学课件 第22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