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概论课件:汽车行驶安全性能 -_第1页
汽车安全概论课件:汽车行驶安全性能 -_第2页
汽车安全概论课件:汽车行驶安全性能 -_第3页
汽车安全概论课件:汽车行驶安全性能 -_第4页
汽车安全概论课件:汽车行驶安全性能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行驶安全性能§1汽车的制动性§2汽车操纵稳定性及其评价§3驾驶室人机环境与安全性汽车行驶安全性能

——是指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避免发生交通事故的能力。属于主动安全的范畴,主要包括3部分:汽车制动性;汽车操纵稳定性;汽车驾驶环境(汽车视野、汽车灯光、汽车操纵机构等)。§1汽车的制动性1.汽车制动性能的评价指标与制动原理汽车制动性

——是指汽车在行驶中能强制地降低行驶速度以至停车且维持行驶方向稳定性,或在下坡时保证一定行驶速度的能力。

作用于汽车车轮上的驱动力、制动力、侧向力如下图1.1制动性能的评价指标(三项)制动效能:指在良好路面上汽车以一定初速制动到停车的制动距离,或制动时汽车的减速度。这是最基本的评价指标。制动效能恒定性:指汽车高速行驶或下长坡连续制动时制动效能保持的程度。分为抗热衰退性能和抗水衰退性能两方面。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指汽车在制动过程中按预定轨道(直线或预定弯道)行驶,不发生跑偏、侧滑、以及失去转向能力的性能。在汽车安全检测项目中,制动性能为强制性安全检验项目。制动效能的恒定性

分为制动器的抗热衰退性能和抗水衰退性能两方面。制动器的抗热衰退性能是指汽车在高速行驶时或下长坡过程中连续制动时,制动器温度升高后与未升高前即冷态时相比,其制动性能保持的程度。汽车在下长坡频繁制动过程中,摩擦副温度可达300-4000C,使得制动器摩擦力显著下降,导致制动效能下降。制动器的抗水衰退性能

——是指汽车在涉水时制动性能保持的程度。汽车涉水行驶,因水的润滑作用使摩擦付的摩擦系数下降引起制动效能降低,称水衰退。要求:经过若干次制动后应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原有的制动效能。汽车制动性与交通安全的关系汽车的制动性差,或导致制动距离增加,或制动跑偏,或制动侧滑引发交通事故。随着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汽车平均行驶车速大幅度提高,汽车在高速行驶时紧急制动的运动状态较之低速行驶时紧急制动的运动状态差别明显。由于高速行驶时运动惯性大,对制动性能的要求明显提高。1.2汽车的制动原理

利用与车身(或车架)相连的非旋转元件——制动蹄(或制动钳)和与车轮(或传动轴)相连的旋转元件——制动鼓(或制动盘)之间的相互摩擦阻止车轮的转动或转动的趋势,实现减速,目前技术条件下主要通过车轮制动器实现。利用车轮制动器对行驶中的汽车实现制动是通过两对摩擦副完成的。第一对摩擦副:车轮制动器

当驾驶员踏下制动踏板时,通过制动传动机构使车轮制动器中非旋转的制动蹄与旋转的制动鼓(或非旋转的制动钳与旋转的制动盘)相互作用,对运动中的车轮产生摩擦力矩,如图。第二对摩擦副:车轮轮胎与地面由于轮胎与路面间的附着作用,车轮产生的摩擦力矩通过车轮与路面的接触点给路面一个向前的切向力,而路面同时给车轮一个与行驶方向相反即向后的切向反作用力作用于轮胎,以阻止汽车前进,迫使汽车减速直至停止行驶。2.滑转率与路面附着系数

2.1汽车制动时车轮运动的两种状态

两种状态:减速滚动和抱死拖滑

当制动踏板力较小时,制动器摩擦力矩也较小,即地面制动力小于附着力时,车轮未抱死时做减速滚动;

当地面制动力达到附着力,车轮抱死不转时则出现抱死拖滑。

由于地面制动力是滑动摩擦的约束反力,其数值大小不能超过附着力,即有:汽车的地面制动力首先取决于制动器制动力,但同时又受到地面附着条件的限制。只有在汽车具有足够的制动器制动力,同时地面又能提供高的附着力时,才能获得足够的地面制动力。汽车制动印痕的变化过程(1)随着制动强度的不断增加,车轮的运动逐渐由滚动向滑动变化。在坚硬路面上,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留下的清晰的轮胎花纹印痕,称为“压印”;而轮胎从局部滑移到全滑移过程中留下的花纹压印长度逐步加大变成连为一片的粗黑印痕,称为“拖印”,此时车轮已被制动器抱死。滑转率的定义:在S小于1的条件下,S越大,滑移成分越多即愈接近抱死。汽车制动印痕的变化过程(2)S=00<S<1S=12.2路面附着系数路面附着系数是指附着力与车轮法向(与路面垂直的方向)压力的比值。它是描述汽车运动过程中轮胎抓地能力的重要参数,有纵向附着系数和侧向附着系数之分。纵向附着系数是地面纵向力与垂直反力的比值;侧向附着系数是侧向力与垂直反力的比值。对于汽车制动过程而言,其路面纵向附着系数的最大值不是理论上的纯滚动状态,而是在滑转率=15%-20%的部分滑动状态。路面附着系数随滑转率的变化关系3.汽车的制动过程与制动距离汽车的制动过程简图如下:图中t1——驾驶员反应时间,是驾驶员从接收(感知)到紧急情况的信息到至开始出现反应动作将右脚移动到制动踏板上所经历的时间,一般t1=0.3-1.0s;t2——制动系协调时间,是驾驶员从踩下制动踏板到汽车制动减速度达到最大值时所经历的时间,包括制动系传递迟滞时间与制动力增长时间两部分,对于液压传动结构,t2=0.2-0.25s;对于气压传动结构,t2=0.4-0.9s;t3——持续制动时间,是指驾驶员在使汽车保持最大制动减速度j条件下即汽车以最大制动效能进行制动直至汽车完全停止所经历的时间;t4——制动解除时间,是指驾驶员放松制动踏板至制动力消失的时间,此时制动减速度为零(j=0),规定t4不得超过0.3s。

讨论汽车制动性能时,一般所说的制动距离是指驾驶员从踩下制动踏板到汽车停住为止所驶过的距离,即汽车在t2+t3时间段内所驶过的距离。总制动距离包括驾驶员反应时间t1,即汽车在t1+t2+t3时间段内所驶过的距离。影响驾驶员反应时间的主要因素:驾驶员反应时间与其年龄、性别、经验等有关,一般为0.3~1.0s。就年龄而言,20-25岁左右的驾驶者反应时间最短,随着年龄的增长,反应时间有延长的趋势。从整体方面看,男性的反应时间比女性短。疲劳驾驶、酒后驾车也是影响反应时间的重要因素。

汽车制动效果滑转率在15%-20%时制动效果最佳,这是因为此滑转率能使汽车同时获得较大的纵向附着系数和侧向附着系数,即汽车纵向制动性能最好,侧向稳定性也同时很好。具有一般制动系统的汽车难以同时满足此要求,近年来在汽车上广泛使用的制动防抱死装置(ABS)能够满足此要求,并可以显著地改善汽车制动时的制动效能和方向稳定性。影响附着系数的因素:道路种类及材料、路面状况、轮胎材料、结构、气压、胎面花纹、磨损程度以及汽车的行驶速度等因素。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

汽车制动效能的程度评价指标:制动减速度和制动距离。制动距离是指驾驶员从踩下制动踏板到汽车停住为止所驶过的距离,即汽车在t2+t3时间段内所驶过的距离。制动减速度与制动器制动力及附着力相关。当所有车轮抱死滑移时,最大制动减速度为: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①制动器作用的时间——与制动系统的类型有关;制动系统的类型:液压制动系统,气压制动系统。液压制动系统的作用时间一般都较短(0.2s左右),而气压制动系统作用时间相对较长(0.4s左右),对制动距离的影响明显。希望:制动器作用的时间——短。②制动器的制动力——大;③最大制动减速度——高;④制动时的初始车速——低。

附着力(或制动器制动力)越大,制动初速度越低,制动距离越短。对以制动效能为对象的评判指标一般为:制动初速度从100km/h到停车即100km/h→0km/h的制动距离,小于42m为制动性能优秀;42—45m为制动性能合格;大于45m为制动性能较差。

4.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1)制动跑偏制动时汽车自动向左或向右偏驶的现象称为“制动跑偏”。引起制动跑偏的原因制造、调整误差造成的左、右制动器制动力不相等;设计造成的悬架导向杆系与转向系拉杆运动干涉;汽车质心位置左右不对称,导致左、右轮负荷不相等而引起制动器制动力不相等。

我国GB7258—2012规定,新注册车:前轴的不相等度不应大于20%,后轴的不应大于24%;在用车:前轴不应大于24%,后轴的不应大于30%。(2)制动侧滑

制动侧滑是指汽车制动时某一轴的车轮或两轴车轮同时发生横向滑移的现象。最危险的情况是高速行驶中的汽车制动时后轴发生侧滑,这时汽车常发生不规则的急剧回转运动而使汽车部分或完全失去操控。当后轮先于前轮向外侧方向发生侧滑时,因汽车的转向半径减小引发“甩尾”现象。由于此条件下转向半径减小,将使离心力进一步增大,离心力的进一步增大将加剧甩尾,严重时使汽车打转甚至倾翻。

影响制动侧滑的因素路面附着系数;车轮抱死及抱死顺序;制动时初速度;载荷及载荷转移;侧向力源。(3)汽车前轴丧失转向能力

汽车前轮丧失转向能力是指在弯道上制动时汽车不再按原来弯道行驶而沿弯道切线方向驶出和按直线行驶时转动方向盘汽车仍按直线方向行驶的现象。

当前轮抱死或前轮先抱死时,因侧向附

着系数为零,不能产生任何地面侧向反作用力,汽车基本上沿直线方向行驶,属于稳定行驶状态,但丧失转向能力。§2汽车操纵稳定性及其评价

1.汽车操纵稳定性的意义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包括操纵性和稳定性两个方面。操纵性是指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能够确切地响应驾驶员指令的能力;(听话,服从)稳定性是指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外力扰动后恢复原来运动状态的能力。实际中汽车的操纵性和稳定性两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操纵性的丧失将导致汽车的侧滑和侧翻,稳定性的丧失往往使汽车失去操控性而处于危险状态,因而,汽车保持良好的操纵性和稳定性对于确保行车安全非常重要。操纵稳定性不好的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主要表现①“发飘”:当汽车以较高速度行驶时,在驾驶员未发出任何改变当前运动状态指令的情况下,车辆自行的不断变换运动方向使驾驶员及乘员感到漂浮不定。②“反应迟钝”:在驾驶员对汽车实施转向操作后,车辆或是没有及时的响应,或是转向动作迟缓。③“丧失路感”:操纵稳定性良好的汽车,在转弯时驾驶员能通过方向盘以及车身的侧倾及时感知转弯状态,而操纵稳定性不好的汽车,在车速较高或急剧转向时会使驾驶员丧失这种感知性,从而会影响驾驶员对汽车转弯瞬时运动状态的准确判断。④“失去控制”:操纵性差的汽车在车速超过某一临界值后,可能会出现驾驶员完全不能通过方向盘指令控制汽车行驶方向的情况。

2.轮胎的侧偏特性

2.1轮胎侧偏力与侧偏现象侧偏力: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路面的侧向倾斜、侧向风或曲线行驶时的离心力等的作用,车轮中心Y轴方向将作用有侧向力Fy,相应的地面上产生地面侧向反作用力。侧偏现象:弹性轮胎在侧向力作用下,即使侧向力未达到附着极限,车轮行驶方向发生偏离车轮平面的现象。2.2轮胎侧偏特性

——是指侧偏力及回正力矩与侧偏角之间的关系。车轮滚动过程中,当存在侧向力作用时,轮胎接触印迹的中心线与车轮平面之间会产生一个夹角α,这个角称为轮胎侧偏角。侧偏角α的数值与侧向力Fy的大小相关。

侧偏刚度是决定汽车操纵稳定性的重要轮胎参数。为保证汽车在高速下直线行驶的稳定性,轮胎应具有较大的侧偏刚度(在FY一定时希望侧偏角越小越好)。侧偏刚度大的轮胎侧偏性能好,即转弯能力、抗侧滑能力强。2.3影响侧偏特性的主要因素①轮胎的结构形式;②扁平率;

子午线轮胎较斜交胎的侧偏特性好。还有:轮胎垂直载荷(承载量)、轮胎的充气压力、路面种类及干湿状况、行驶速度对轮胎侧偏刚度(侧偏力)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3.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评价项目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评价比较复杂既有时域评价,也有频率域评价;既有稳态评价,也有瞬态评价;既有位移输入评价,也有力(力矩)输入评价;既有开环评价,也有闭环评价;既有客观评价,也有主观评价。3.1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的时域响应

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评价汽车操纵稳定性好坏的方法,从稳态响应与瞬态响应两方面进行评价。其试验方法参见GB/T6323.6-1994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稳态回转试验,GB/T6323.2-1994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转向瞬态响应试验(转向盘转角阶跃输入)。1)稳态响应在汽车等速直线行驶时,急速转动转向盘至某一转角时,停止转动转向盘并维持此转角不变,即给汽车以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一般汽车经短暂时间后便进入等速圆周行驶,称为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进入的稳态响应。汽车的等速圆周行驶,即汽车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进入的稳态响应,是表征汽车操纵稳定性的一个重要的时域响应,一般也称它为汽车的稳态转向特性。汽车的稳态转向特性分为三种类型:不足转向;中性转向;过多转向。操纵稳定性良好的汽车应具有适度的不足转向特性。一般汽车不应具有过多转向特性,也不应具有中性转向特性,因为中性转向汽车在使用条件变动时,有可能变为过多转向特性。2)瞬态响应在等速直线行驶与等速圆周行驶这两个稳态运动之间的过渡过程便是一种瞬态。一辆等速直线行驶的汽车,在t=0时,驾驶者急速转动转向盘至角度,并维持此转角不变(即转向盘角阶跃输入)时得到的曲线即汽车瞬态响应曲线,如下图。对于汽车瞬态响应而言,通常希望进入稳态所经历的时间越短越好,该时间越短,表明进入稳态响应越快。3.2转向回正性能

——是指汽车在一定的场地、环境及车速下从曲线行驶回复到直线行驶的一种过渡过程能力,是一种转向盘力输入下的时域响应。此图所示的残留横摆角速度为零,表明汽车在受到转向操纵后,能够自主的从曲线行驶状态回复到直线行驶状态。

3.3转向轻便性

转向轻便性是评价转动转向盘轻便程度的特性。转向轻便性好的汽车,驾驶员在驾车过程中不易疲劳,可以提高行驶安全性。转向轻便性主要依靠转向系统的结构与转向轮的定位来保证。现代轿车采用转向助力系统解决转向轻便问题。高速“路感”与低速“轻便性”从汽车行驶安全来讲,汽车高速行驶时,转向盘上应有足够的操纵力,即保持所谓的“路感”,否则容易引发交通事故;而汽车低速行驶时,转向阻力较大,需要提供助力,以保证转向的轻便性。转向轻便性的评价指标有:转向盘最大作用力矩、转向盘最大作用力、转向盘作用功、转向盘平均摩擦力矩、转向盘平均摩擦力等。3.4急剧转向能力汽车在紧急避让时的急剧转向能力通常用蛇行试验方法来检验。蛇行试验是研究汽车瞬态闭环响应特性的一种重要试验方法,能够考核汽车在接近侧滑或侧翻工况下的操纵性能,综合评价汽车行驶稳定性及乘坐舒适性。3.5侧向风稳定性

高速行进中的汽车经常受到侧向风的袭扰作用,如车辆高速驶经城市街道两旁高大建筑物、山体隧道、大桥桥墩,高速公路上会车、超车时,都会有速度很高的侧向风作用于车身。侧向风产生的侧向气动力引起轮胎侧偏,汽车将偏离行驶方向,从而降低汽车的操纵稳定性。这种偏离由驾驶员调整转向盘来修正,驾驶员连续调整转向盘会导致极度过早疲劳和增加危险性。侧风敏感性试验是表征汽车侧风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方法。该试验过程可分为4个的时间阶段:车身驶入侧风带(0-t1时刻);车身完全处于侧风带(t1-t2时刻);车身开始驶出侧风带(t2-t3时刻);车身完全离开侧风带(t3时刻以后),如上图所示。§3驾驶室人机环境与安全性1.汽车视野

——是指驾驶员行车时眼睛所能看得见的空间范围。驾驶员在驾车过程中,80%的信息靠视觉获得,确保良好的视野是预防交通事故的必要条件。按视野获得方式的不同,汽车视野可分为直接视野和间接视野。

直接视野

间接视野直接视野

——是指驾驶员在驾驶状态时,直接透过前风窗玻璃、车门玻璃和后风窗玻璃,所能直接、清晰地看到道路范围的大小。包括前方视野、侧方视野,其中前方视野最重要。前方视野

——是指驾驶员在驾驶座位上时通过前风窗玻璃观察到的空间范围。一般而言,前风窗玻璃面积越大,前方视野则越好。汽车的前方视野与驾驶室车窗的尺寸、形状和支柱的结构、发动机罩的形状、驾驶室座椅的高度以及坐垫和靠背之间的倾角等因素相关。侧方视野

——是指驾驶员通过侧门玻璃或侧窗玻璃观察到的空间范围。间接视野

——是指驾驶员借助内、外后视镜观察到的汽车侧面、后方视区范围。间接视野对超车、倒车、转弯、制动等行驶工况的安全行驶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汽车的车外后视镜都使用凸面镜。汽车的车外后视镜在左右两侧各设一个,其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均可调整角度。需要注意的是:驾驶员观察失误与视野盲区是两回事,两者不可混为一谈。1.1汽车驾驶员眼椭圆背景:眼椭圆的概念是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被提出的,特别是汽车工程师们为了保证大多数汽车驾驶员拥有良好的视野特性提出和发展起来的。眼椭圆首先由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制定成标准SAEJ941,国际标准组织引用该标准制定了国际标准ISO4513。驾驶员眼椭圆的定义及图形

眼椭圆是指不同身材的驾驶员按自己的意愿将座椅调整到合适位置,并以正常的驾驶姿势入座后,其眼睛位置在车身坐标系中的统计分布图形。由于该图形呈椭圆形,故称为驾驶员眼椭圆。其英文名称为eyellipse,是由眼睛eye和椭圆ellipse组合而成的。眼椭圆图眼椭圆的意义

眼椭圆的确立为研究汽车视野性能提供了科学的视野原点基础,可以作为汽车视野校核的基准。在汽车概念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应用有:汽车风窗玻璃透明区及刮扫面积与部位校核;方向盘、仪表板、前门窗人机设计;汽车后视镜位置设计及视野校核;A立柱双目障碍角的测量。围绕前方视野定义的视野单目视野:用一只眼睛能看到的视野;双目视野:同时用两只眼睛能看到的视野,左右单目视野重叠的部分;双边视野:分别用两只眼睛所能看到的视野;边缘视野:指投向注视点的外侧区域,其大小约为90°。1.2前方视野

前风窗垂直视野前风窗垂直方向上的视野性受驾驶室前风窗上横梁和前风窗下横梁(或发动机罩)的限制。国标规定:驾驶员以正常驾驶姿势能看见汽车前方12m处,高5m的标竿(交通信号灯高度),如上图所示。

视野障碍与视野盲区挡住驾驶员视线的物体称为视野障碍。视野障碍进一步分为单眼障碍和双眼障碍。单眼障碍是仅一只眼能看到的,且其后有该眼不能看到的区域的物体;双眼障碍是指在双眼视野中的、使得在其后用一只左右眼都不能看到的区域的物体。视野盲区是指驾驶员处于正常驾驶位置,并且当其眼睛和头部在正常活动范围内时,因视野障碍而看不到的区域。按照眼的使用情况,盲区有单眼盲区、双眼盲区之分。在车身总布置中,需要考虑的盲区主要有仪表板盲区,A、B、C柱盲区等。汽车A柱、B柱、C柱位置图视野随车速变化图随着汽车行驶速度的提高,注视点前移,视野变窄,周界感减少

1.3后方视野

是一种依靠内、外后视镜实现的间接视野,从车辆安全运行的要求来看,后视镜大体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①在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多车道超车或换道行驶时,通过内外后视镜(包括补盲外后视镜)可向驾驶员提供左右两侧及后方的交通状况信息;②在繁华市区,车内外后视镜可向驾驶员提供汽车周围行人、自行车、摩托车等各种障碍物及其交通情况的信息;③汽车倒车时,驾驶员通过内外后视镜可观察到汽车后部、侧面的障碍物及交通状况。

5类不同后视镜及其要求(略)。1.4倒车雷达

——全称叫“倒车防撞雷达”,也叫“泊车辅助装置”,是汽车泊车或倒车时的安全辅助装置。组成:超声波传感器(俗称探头)、控制器和显示器(或蜂鸣器)等部分。工作原理:根据蝙蝠在黑夜里高速飞行而不会与任何障碍物相撞的原理设计开发的。即探头装在后保险杆上,其数量有2、3、4、6、8个不等。探头可在最大水平120度和垂直70度范围发射超声波搜寻目标,能够准确探索到那些低于后保险杆高度而驾驶员从后窗难以看见的障碍物如花坛、路肩及蹲在车后玩耍的小孩等,并及时报警。倒车雷达探头工作原理示意图可视倒车雷达显示器2.汽车灯光

属于汽车主动安全的范畴,分为照明和灯光信号(含反射器)两大类。照明灯光分为车外照明和车内照明。2.1汽车照明设备类别、功能及明细

分为车辆前端照明设备、后端照明设备和车辆内部照明设备3部分。车辆前端照明设备的功用:——照亮道路,以便驾驶员能看清道路交通状况并能及时地分辨障碍物,注意来车;方便迎面车辆识别。车辆前端照明设备包括:近光/远光前照灯、雾灯、辅助行驶灯、转向灯、驻车灯、侧向标志/间距灯(显示车辆宽度)。车辆后端照明设备功用:照明、指示车辆的运行状况。起照明作用的设备包括:停车灯、尾灯、雾灯、转向灯、驻车灯、间距灯(宽车)、倒车灯、牌照灯等。指示车辆的运行状况:制动、转向、倒车改变方向或危险状况。车辆内部照明设备

要求:车辆处于运行状态下优先方便驾驶员接触和操纵车辆内部各种手柄、开关,观察各种仪表,以向驾驶员提供必要的信息,便于驾驶员集中精力驾驶(使驾驶员分心驾驶的可能性尽可能小)。对仪表板照明的设计与布置应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方便驾驶员认读信息和操纵各种手柄与开关。仪表板的照明以前采用灯光照明技术,现已被耐用的发光二极管(LED)取代。2.2汽车灯光的安装要求

汽车灯光标准是强制性国家标准,在国家汽车强制性标准体系中所占数量最多。目前我国M、N、O类汽车灯光强制性国家标准共有14项,占我国已发布的汽车强制性标准总数的1/5。各种汽车灯光的作用与安装要求见表3.5。2.3汽车前照灯

是汽车灯光中最重要的一种,以保证汽车在夜间或能见度较低的环境下的安全行驶。根据发光光源不同,前照灯分为灯丝光源前照灯、气体放电光源前照灯和发光二极管(LED)前照灯。气体放电光源前照灯又称HID(HighintensityDischarge)氙气灯,是指内部充满包括氙气在内的惰性气体混合体的高压气体放电灯。

夜间氙气灯效果与普通灯效果对比图

LED前照灯

将白色LED作为光源,具有重量轻、安装深度小、耗能低、寿命更长、环境污染小等优点。LED前照灯响应快,亮灯无须热启动时间,色温超过5000k,更接近于日光,使行车更为安全。

自适应前照灯系统AFS

能根据转向角和车速的变化自动调整前照灯光束照射方向,增加了汽车行驶前方的照射区域,从而提高了汽车夜间行驶的安全性。2.4智能车灯当前车灯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智能车灯。智能车灯系统的特点是能够根据车辆周围环境的亮度及车速变化实时对车灯照明的亮度以及范围进行调整,使得在夜间高速驾驶时视野能够更加清晰。智能灯光系统包括远近光灯自动切换、亮度自动调节、照明范围自动整调等多种功能,该系统由微电脑控制,微电脑从车内的电子传感器获得信息,由传感器来辨别各种照明状况。

3.汽车操纵机构

——是指车内供驾驶员用来操纵汽车的各种装置。可分为一级操纵装置和二级操纵装置。一级操纵装置主要指有关汽车运动性能的,如转向盘、加速踏板、离合器踏板、制动踏板、换挡手柄等;二级操纵装置则指车内其它操纵装置,如点火开关、刮水器开关、照明开关等,驾驶员通过这些装置控制汽车使其安全运行。

3.1汽车的实际H点

H点是实车测得的人体躯干与大腿相连的旋转点“胯点”(Hippoint)位置,见右图。当H点三维人体模型按规定的步骤放在汽车座椅中时,人体模型上左右两H点标记连接线的中点即为汽车的实际H点。该点表示汽车驾驶员或乘员入座后,膝关节中点在车身中的实际位置。H点对汽车结构布置的作用①汽车实际H点是与操作方便性及乘坐舒适性相关的车内尺寸的基准点这是由特定的驾驶坐姿决定的,驾驶员在操作时身躯上部的活动是绕通过H点的横向水平轴线转动的;②汽车实际H点是确定眼椭圆在车身中位置的基准点车身侧视图上眼椭圆的定位要以H点作为基准进行确定;③在车内布置操纵装置时,要考虑驾驶员的手伸及界面,而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