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级语文部编版教案课件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_第1页
3年级语文部编版教案课件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_第2页
3年级语文部编版教案课件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_第3页
3年级语文部编版教案课件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_第4页
3年级语文部编版教案课件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系列教材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系列教材部编版17.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亦、宜”等4个生字;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上》。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掌握课文的生字词;参照《自主预习卡》做好预习。有关李白、苏轼、刘禹锡的资料(生平、故事、名言等)。2.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素材。3.词语卡片。第一课时一、观赏图片,激发兴趣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2.教师启发学生。二、导入新课1.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2.板书课题:望天门山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自由读古诗,画出生字。2.说说写字方法:重点指导“断、楚、至、孤、帆”“孤、帆”都属于“左窄右宽”。“断”左右要匀称。“楚”是上下结构的字,但是上下比例不一样。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4.再读古诗。四、逐句品读,理解诗意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五、再现画面,体会意境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5.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指导书写“断、楚”2.背诵并默写古诗七、小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板书设计:山险水涌望天门山爱国帆来日出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的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二、导入新课1.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3.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自由读古诗,画出生字。2.出示卡片认读生字:雨亦(yì)奇相宜(yí)3.指导书写:“饮”左右结构,注意左边的偏旁。“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4.学生写字。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6.再读古诗。四、引导自学,学有所得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2.教师推荐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是否讲出重点词的意思。(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熟读成诵,解疑问难。五、欣赏古诗,体会意境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的学习了这首古诗,并且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3.教师提出建议,课件二(诗歌审美三法: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朗读古诗。(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我仿佛看到美丽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三(观看美女西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课件四(观看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不难答出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和我们一样,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六、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方好美:(比西子)总相宜

西湖山水雨——亦奇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与生对话,导入古诗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在前面的两首古诗里感受颇深。今天,我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2.板书课文题目,理解课文题目中的“望”是什么意思?二、自主学习,学习生字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字典等读准字音,把这首诗正确、流利的读出来。2.同桌互读互查。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洞庭(tíng)镜未(wèi)磨4.指导写字。“镜、银”的部首是金子旁,都是“左窄右宽”。“未”第二横要长一些。“磨、遥”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里面后写外面。5.在读准字音的情况下,注意读准节奏。6.教师范读,指导停顿。7.学生熟读。三、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1)“湖光秋月两相和”:感受“和”──和谐、协调。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2)“潭面无风镜未磨”: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四、积累内化,迁移运用(1)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2)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