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一专题1-5知识点总结_第1页
历史选修一专题1-5知识点总结_第2页
历史选修一专题1-5知识点总结_第3页
历史选修一专题1-5知识点总结_第4页
历史选修一专题1-5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8梭伦改革一背景1地理环境:地中海东部,扼欧、亚、非三洲要冲2经济上: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3政治上: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尖锐根本原因: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尖锐(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是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更为尖锐)【1贵族权力:政治上掌握国家权力,包揽官职,制定法律,压迫平民;经济上占有大量财富,剥削平民2平民特点:政治上有公民权,但因经济贫困而无法参与国家政权;经济上因失去土地、欠债而沦为债务奴隶。六一汉:是当时雅典下层平民的生动写照3工商业奴隶主特点:多出身平民,经济上富裕;政治上没地位,受到贵族歧视与平民站到一起】(2)内因:解决危机的尝试A基伦暴动1)目的:基伦企图建立僭主政治。2)经过及结果:失败①基伦招募军队,联合朋友,在奥林匹亚节那天发动叛乱②平民和贵族联合起来,共同抵制并平定叛乱3)认识:1暴动的失败,说明雅典人对彻底改变旧制、建立僭主政治并不认同2雅典试图在原先的体制内实行改革B德拉古法典(1)原因:①基伦暴动被镇压之后,社会矛盾继续激化②吸取基伦暴动的教训,人们试图改革③实行法制改革,制定成文法,成为社会改革的方向之一(2)制定:公元前621年,司法执政官德拉古编订(3)特点:严刑峻法(4)评价①积极性:a.是雅典第一部成文法b.对抑制贵族专权有一定意义C.法律成文化、公开化,有利于雅典走向民主政治②局限性:维护贵族的利益,不能保护平民的合法权益,不能化解社会矛盾结论:都未能解决雅典社会矛盾4外因(导火线):萨拉米危机1)概况①公元前600年左右,雅典西部邻居麦加拉夺取萨拉米岛②雅典国内矛盾重重,无力收回该岛,贵族禁止讨论夺回萨拉米岛之事2)影响①萨拉米岛失守,沉重打击了雅典的经济②暴露了雅典社会内部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5个人因素:公元前594年,梭伦担任首席执行官,拥有立法和改革现存制度的非常权力(可能性)【原因1出身和经历2梭伦具有振兴城邦、主张社会公正与阶级调和的政治理想3“疯诗人事件”表现出聪明睿智和爱国精神4收复萨拉米斯岛战役为他树立威信】二目的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三内容1过程:前594年,先在经济领域开始,在进一步深入到政治领域2、措施:1)经济领域:A解负令(从保护平民财产和人身权利出发)目的:保护平民财产和人身权利,缓和社会矛盾措施:①下令取消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③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影响: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土地所有权、人身自由),经济独立为其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②扩大公民的人数,协调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阶级基础B发展工商业(从发展奴隶制商品经济的目的出发)目的:鼓励发展工商业,扩大平民就业机会,壮大雅典城邦实力措施:手工业:提倡学习手工技艺,父母必须帮助子女学会一门手艺;鼓励外邦手工业者移居雅典并赋予公民权②商业:鼓励谷物进口和限制谷物出口,鼓励出口葡萄酒、橄榄油影响:①短期看:稳定物价,保障平民生活长期看:经济上:促进雅典工商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多元化政治上:工商业者队伍壮大,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崛起,巩固了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化政治格局2)政治领域:C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从维护工商业奴隶主利益出发,打破了血缘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有利于富裕的平民参与政权。第四等级无权担任官职,不是真正的平等)1)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2)划分标准:按财产多少(土地收入)划分四个等级3)权利与义务: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权利越多,应尽的义务越多4)实质:富豪政治代替贵族政治5)影响: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动摇了贵族政治的基础,维护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为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开辟了道路(积极)没有带来真正的平等(财产限制,消极)D国家权力机构改革(从建设国家政体需要出发)1)目的:进一步打破贵族专权2)措施:1建立“四百人会议”【职责:为公民大会预审提案、准备议程,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作用:使第三等级公民获得参政议政的机会;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打破贵族对国家权力垄断】2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3设立民众法庭,实行陪审员制4废除严刑峻法,制定一些新法律3)影响:A.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国家政权,中下层平民也取得一些民主权利B有限的津贴使农民手工业者无法经常参政,实质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四主要特点1中庸性(折中性):从改革的必要性来看,梭伦要着力协调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提高政治地位;另一方面确认财产等级制度,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2革命性:改革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整体上改变了雅典的社会结构;触及土地占有和打破贵族专权3民主性:改革开创了城邦民主政治体制4全面性:实行废除债务奴隶制、财产等级制、重组国家权力机构、发展工商业等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措施5法制性:用法律解决社会问题,制度设置是民主政治的可靠保障五影响(一)积极影响1基本解决了引发危机的根源;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2梭伦改革的经济措施,解负令确保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物质基础;发展工商业、按财产划分等级,促进了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崛起,巩固了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化政治格局,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3梭伦改革的政治措施,改革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为雅典民主政治建立了制度保证4渗透在梭伦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二)局限性1以基于财产的不公平取代基于出身的不公平2改革不彻底,保留了氏族制度残余(中庸的原则导致改革的不彻底)3本质上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探究一梭伦改革使平民政治地位提高的表现有哪些?(1)废除债务奴隶制,巩固了小农经济,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2)按财产把公民分成四个等级,按等级高低享有相应的政治权利。(3)创立四百人会议,使第三等级的公民获得参政议政的机会,打破了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4)组建民众法庭,实行陪审员制,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使平民获得了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利探究二梭伦改革中的中庸路线给这次改革带来了怎样的消极影响?1中庸政策决定改革的不彻底性:a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但又没有很好满足人民的要求,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下层公民享有的权利不充分b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但贵族利益受损而心生怨恨致使梭伦两面不讨好2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补充:1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经历的四步从君主制到贵族制,为向民主制的演化准备了条件(7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民主政治的基础(奠基)(前594年)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在雅典确立民主制(前508年)伯里克利改革使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达到顶峰)(前5世纪)2雅典早期政治体制(1)王政时代①确立:公元前8世纪初,提修斯改革,实行王政。②内容a.以不侵犯贵族的私有财产为前提,动员贵族放弃司法审判权b.以雅典为中心,建立起中央议事会和各种行政组织③影响:奠定了雅典国家的雏形——标志着国家形成(2)贵族共和国①确立:公元前7世纪初②机构a元老院:由贵族组成,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拥有最高司法裁判权b执政官:从贵族中选出,掌握各项具体权力,有九人,任期一年商鞅变法一背景1大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必然性)①经济:铁器牛耕提高社会生产力,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根本原因)②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扩大政治权利——变法运动兴起③军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需要“富国强兵”(直接原因)④思想:“百家争鸣”;法家学说顺应时代要求,成为思想武器⑤春秋战国时期富国强兵的改革变法风起云涌;改革是当时的大势所趋,人心所向2小背景:秦国自身1)秦国落后于东方六国2)秦国统治者锐意改革—立志改变落后状况,推行社会改革①秦献公:废除用人殉葬的恶习;迁都(雍→栎阳),允许进行商业活动。②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吸引各方有识之士3)其它条件:国君比较集权、贵族势力较弱;民风淳朴、尚武精神,注重实用的法家思想被接受3商鞅个人因素:①商鞅以变法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得到赏识②舌战群臣,宣传变法,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③徙木立信,取信于民,并极力排除保守派、旧贵族对改革变法的反对和阻挠二概况1时间:公元前356、公元前3502指导思想:法家理论3目的:富国强兵4性质: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运动5范围: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三内容1经济方面(以农求富)废井田开阡陌影响:a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b提高生产积极性,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实力奖励耕织影响:a提高生产积极性,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实力,稳定财政收入b为国力强盛和对外战争打下了物质基础统一度量衡影响:a便利赋税征收;推动经济发展b有利于市场的流通,形成统一的市场2军事方面:提高战斗力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影响:1提高军队战斗力2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2)严格户籍制什伍、连坐制影响:1兵源得到可靠保证2强化基层管理,加强了专制统治3政治方面:加强集权1)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吏影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加强了君主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2)什伍连坐制度影响:加强基层管理,有效行使政府权力3)制定秦律,轻罪重刑影响:强化人民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4思想方面:控制思想焚烧诗书(“燔诗书而明法令”)影响:1轻视教化2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3加强思想统治5改革旧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影响:1杜绝腐败滋生2增加小农户数量及其生产积极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3客观上改变了秦地的民风四结果、影响结果:商鞅虽死,新法未废a商鞅之死原因:A.变法侵犯了贵族守旧势力的利益,受到旧贵族的强烈抵抗(根本)B.严刑重法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C.支持变法的秦孝公去世(直接)认识:1)商鞅之死是其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者的悲剧2)说明改革过程中充满残酷的斗争和阻力,有时会付出沉重代价3)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阻力4)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必须顺应潮流、与时俱进b商鞅变法的成功体现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政治: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经济: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军事:不断增强,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因此,它是成功的C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2秦国君权较集中,秦孝公大力支持(政治保障)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获人民拥护(“徙木六信”)3改革措施全面彻底,符合秦国国情(“法及太子”,法不阿贵);推动秦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4商鞅个人因素(政治才干和铁血手腕)(二)影响1性质: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运动2积极作用1)对秦国来说: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打破了贵族世袭制,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奖励军功、县制、什伍制、连坐法等经济: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农民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国力如: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等军事: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如:奖励军功、禁止私斗等2)对后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如统一度量衡、重农抑商、推行县制、逐步建立中央集权制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3消极作用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2)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3)严刑峻法,容易造成暴政,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4)改革不彻底,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如: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5)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6)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7)对忠孝、诚信、仁义、贞廉等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了社会道德的支持探究一商鞅变法为什么带有局限性?1)处于过渡时期(新旧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2)以法家思想为理论指导,提倡强权3)商鞅作为地主阶级的局限性探究二重农抑商政策1含义: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活动2作用1)对封建社会初期以积极作用为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封建国家的综合国力,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2)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a阻碍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单一b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造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后3原因(中国古代为什么要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1)发展农业生产,可以保证国家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政府财政收入2)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稳定3)发展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许多社会问题4)商品经济本身发展不充分,不如经营土地(农业)有保障探究三商鞅变法特点1自身1)核心内容:“农、战”和“法治”2)变法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3)改革最彻底:1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2以法律形式确定封建制度,建立县制4)历时最长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5)推行力度最大:对旧贵族打击力度:6)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2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商鞅变法特点1全面性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等方面2有效性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3在法律上确定封建制度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废除井田制和世卿世禄制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

梭伦改革商鞅变法背景

政治上、经济上的矛盾

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核心内容

扩大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政治权利

富国、强兵、社会习俗性质

奴隶主民主政治改革

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结果

成功,奠定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和传统

成功,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使中国走上封建专制道路商鞅变法的措施与作用归纳

措施作用经济废井田,开阡陌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实力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实力,稳定财政收入统一度量衡便利赋税征收;推动经济发展有利于市场的流通,形成统一的市场军事政治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严格户籍制度,什伍、连坐制度兵源得到可靠保证,强化基层管理,加强了专制统治;推广县制(后来设郡)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加强了君主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定秦律(轻罪重刑)强化人民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轻视教化,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习俗塞私门之请,“分异令”杜绝腐败滋生,增加小农户数量及其生产积极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春秋时期的改革奴隶社会内部的改革

名称内容含义本质成效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不论公田私田都按土地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①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加速了齐国井田制瓦解②使齐国率先成为中原霸主鲁国初税亩不论公田和私田,都征收实物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认识顺乎了时代需要;局限:重在经济改革(改革税制,增加收入),没有改革旧的世卿世禄政治制度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国家名称内容含义成效魏国李悝“选贤任能”,改革旧的世卿世禄制度(政治)改善了吏治,削弱了旧贵族特权“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充分开发利用土地(经济)建设农田水利,事实上破坏了井田制加强法治,制定《法经》(法律)我国第一部法典;维护秩序稳定政局楚国吴起创建强大军队“卒”使“秦兵不敢东向”秦国商鞅商鞅变法战国时期最为彻底法家学说的主要主张:顺应时代进行变革;体现了他们以法治国的主张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一)历史背景:1、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2、北魏统一了北方(政治前提)(1)建立: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跋部;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它很快成为黄河流域实力最强的政权。(2)统一:439年,统一北方。3、改革的必要性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A.政治黑暗,租役沉重(阶级矛盾)B.民族歧视,压迫(民族矛盾)C.汉族地主官僚不满(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认识: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鲜卑族的落后,拓拔统治者一时不能适应汉族地区的先进文化;严重的政治危机反映了改革的必要性,只有改革才能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并在掌权时期进行了前期改革;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个人因素(二)改革的目的1、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2、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二、改革的内容领域内容经济领域

均田制(土地制度)租调制(赋税制度)政治领域

整顿吏治俸禄制社会生活

迁都洛阳移风易俗1、均田制(土地制度)⒈均田制:485年孝文帝颁布均田令⑴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⑵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⑶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露田、桑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⑷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⑸作用:保障统治阶级的利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北方经济恢复发展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局限性: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2、整顿吏治⑴原因:吏治腐败,影响经济收入,激化阶级矛盾⑵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严惩贪赃枉法巩固政权⑶影响:吏治改善,缓和阶级、民族矛盾巩固政权农民负担减轻,有利于发展生产3、迁都洛阳(1)原因①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集中在平城,改革遭抵制;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改革阻力小,还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②经济上:平城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不能满足需要;洛阳地处中原,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③地理上:平城偏居塞上,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洛阳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2)目的: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改革鲜卑族落后的文化习俗;减少改革阻力,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3)影响:1、为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2、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3、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三、改革的历史作用1.经济上:A.北方农业生产发展1.发展原因(1)均田制的推行、吏治的改善和农民负担的调整,有利于农业生产。(2)孝文帝重视修建农业水利工程,派遣工匠指导修建水利工程。(3)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推广:犁和牛耕已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得到推广。2.表现(1)北方农业逐渐恢复并迅速发展。(2)北魏政府的收入大大增加。(3)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点拨: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社会安定,给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创造了安定的环境,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均田制的推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荒地的开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商品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B.商业繁盛(洛阳繁盛,成为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1.原因:孝文帝迁都洛阳,重修洛阳城和宫殿。2.表现:(1)洛阳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且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2)规模很大。(3)工商业兴盛,市场繁荣,城东的小市和城西的大市是主要的商业区,商品种类繁多。(4)洛阳是当时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商业城市,政府专门设立了四通市方便外商。2.政治上: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的表现: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⒊民族关系:促进内迁少数民族的发展,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1.原因(1)鲜卑、匈奴、羯、氐、羌迁居中原,通婚杂居,胡汉差别逐渐消除。(也是融合表现)(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2.表现(1)孝文帝改革以后,原来的民族分布完全被打破,各族间形成了共同的生活区域。(2)汉语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中原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3)北方游牧部落的优秀文明成果与中原文化融合后,成为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3.影响:民族融合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点拨:民族融合是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它是民族之间自然的融合,是历史上的进步,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条件。)四、性质: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的封建化改革。五、改革成功的原因及认识:1.原因: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民族融合趋势。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北魏的封建化,民族的大融合②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得到人民的支持③内容全面,措施得力.改革涉及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根本上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生活习俗,有利于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④冯太后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2.认识: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②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③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同时要讲究改革的策略。④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改革者要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争取胜利的信心。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点1.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2.不同点(1)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土地所有制类别特点备注国有土地所有制(官田)所有权属于国家;北魏隋唐均田制不是主要类型,但一直存在;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主要供君主私人开支

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主兼并成为扩大地产的主途径从东汉起出现田庄;兼并引起动荡自耕农土地私有制拥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

讨论1:北魏何以能在这么多的民族政权中脱颖而出,完成一统北方的伟业呢?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王安石变法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积贫积弱导致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财政危机、边疆危机和政治危机2、“庆历新政”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4、宋神宗继位,任用王安石为宰相,推行变法二、变法的目的实质A.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B.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C.实质: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之间的利益再分配,发展生产。D.变法的性质:地主阶级封建改革。(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调整)三、王安石变法的内容(1067年,宋神宗)1、开始标志:1069年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2.主要措施特点:以富国强兵为核心(一)、富国:(“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指导思想:“民不加赋而国用绕”)1)目的: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缓解财政危机,改变积贫局面。2)措施内容作用均输法政府协调供求关系,“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节约政府购物费用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减轻百姓负担,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市易法设置市易务调节市场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政府财政收入增加青苗法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募役法以钱代役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增加了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按土地等级收税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3)影响:积极:农业生产发展,政府收入增加局限:强制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二)、强兵:1)目的:缓解内忧外患,改变积弱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2)作用:①节省了军费②提高宋军的战斗力措施内容作用精兵淘汰老弱 减少军费开支将兵法设专门将领训练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保甲法十家为一保,农闲时练兵、生产,战时编入军队。既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同时减少军费开支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减少政府支出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保证了武器的质量(三)育才之法(王安石认为,要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选拔人才和改革官制,关键是改革科举制度。)目的:为变法育人才,造舆论措施内容作用改革科举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废诗赋取士旧制,以经义策论取士,要求考生联系实际。发展了教育,使有真才实学的新进之士取代了反对改革的旧官。培养改革人才,革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惟才用人择优录用,克服“恩荫”的弊病。整顿太学撰注教材(《三经新义》),作为考试依据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免试做官,开新学科,设学田。四﹑短暂的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1、结果:变法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2、失败原因: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③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④王安石变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如:财政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偏重于开辟财源而违背客观经济规律。3、如何评价变法:1)、性质:封建地主阶级进行的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2)、积极作用: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③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3)、局限:①它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最终失败。②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4.从王安石变法中得到的启示:(1)从改革的原因来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从改革的目的和结果来看: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取得成功。(3)从改革的过程来看: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阻力也有艰险,甚至充满尖锐斗争。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知识拓展1、北宋建国之初就有重大社会改革。结合史实说明,北宋初期的社会改革和北宋中期的社会改革各针对什么问题?各自的目的是什么?两者之间存在什么内在联系?北宋初期:主要针对自唐朝至五代十国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改革的目的是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强化中央集权。北宋中期:主要针对宋初以来形成的“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的社会局面,以及复杂的社会危机。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主要是政治和经济改革。内在联系:北宋中央集权的措施造就了“三冗”问题,并激化了社会矛盾。这迫使北宋中期的统治者不得不进行改革,以扭转积贫积弱引发的危机。2、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相同点:背景: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目的:巩固统治而实行的。性质:地主阶级封建改革。结果: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不同点:中心内容:庆—整顿吏治王—理财改革程度:庆-局部改革王-全面改革3、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相同点: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不同点背景:商鞅: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王:发生在北宋中期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