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_第1页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_第2页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_第3页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_第4页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6.《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同步练习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记念刘和珍君》(节选)

鲁迅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①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②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③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④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1.选文中鲁迅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态度很温和”是有深意的,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出刘和珍的善良和温和。

B.突出执政府的残暴和卑劣。

C.和前文“有些桀骜锋利的"倔强性格形成互补关系,突出刘和珍爱憎分明。

D.和后文“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构成暖与冷、美与丑、生与死的强烈反差。

2.文段四中加点词“居然"、“竟”在文中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请作分析。

3.请将以下材料和文段五第②段对照阅读,思考并回答:鲁迅是如何用真实冷峻的文字来驳斥执政府的通电和流言家的评论的?

(1)“三·一八"惨案事发当日,段祺瑞执政府便抢先发布“国务院通电”,声称:

近年以来,徐谦、李大钊等,假借共产学说,啸聚群众,屡肇事端。本日由徐谦以共产党执行委员会名义散布传单,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因正当防卫,以致互有死伤。似此聚众扰乱,危害国家,实属目无法纪,殊堪痛恨。

(2)第三天(3月20日),段氏又发布了第二道《临时执政令》:

爱国运动,各国恒有,聚众暴动,法所不容。此次徐谦等率领暴徒实行扰乱,自属罪无可逭。惟当群众复杂,互相攻击之时,或恐累及无辜,情殊可悯。着内务部行知地方官厅,分别查明抚恤。其当时军警因执行职务,正当防卫,有无超过必要程度,着陆军、司法两部查明,依法办理。

(3)执政府秘书长章士钊所主持的《甲寅》月刊发表的关于“三。一八"惨案的时评,几乎照抄了当局《通电》上的文字。林学蘅于1926年3月20日的《晨报》上发表时评《为青年流血问题敬告全国国民》:

在青年方面,外交请愿,虽属正当,亦何事啸聚男女,挟持枪械,若临大敌者,重以驱逐外交团之宣言,殴击警卫队之行动,不惜激于意气,铤而走险,乃陷入奸人居间,利用之彀中。

徐谦、顾兆熊、李煜瀛、易培基,居于知识阶级代表者之地位,对于血气方刚之青年,不知所以启迪之,惟务放言高论,驱千百珍贵青年为孤注一掷,成者诸君尸其名,败则群众被其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念刘和珍君(节选)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节写鲁迅得知刘和珍牺牲噩耗的愤怒心情,并控诉反动派的血腥罪行,召唤人民起来反抗斗争。

B.第五节的“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一句,运用夸张手法,讽刺反动派的凶残无耻。

C.第六节引用陶潜的诗歌,有“青山埋忠骨"之意,穿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D.第七节总结全文,进一步指出烈士死难的意义。鲁迅认为,刘和珍等人的牺牲证明了数千年来中国妇女的勇毅精神虽遭压抑,但终于没有消亡。

5.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语言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节第1段中“居然”“竟"“不料”“不信"等词,说明惨案出乎“我”的意料,反映了敌人的凶残超乎人之常情。

B.第四节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没中灭亡"是个选择复句,表明沉默有两种前途,二者必居其一,只有在沉默中“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C.第六节用“煤的形成"作比喻,形象阐明了革命是要付出极大代价的深刻道理,并表明了不同意这次请愿的态度。

D.第七节第1段中的三个“竟”字,都说明敌人的凶残、下劣出乎了“我"的意料。

6.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节“真的猛士”指的是真正的革命者,包括刘和珍等烈士。他们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

B.第二节“哀痛者和幸福者"和“真的猛士”一样,也是指是真正的革命者。他们为国家、人民的深重灾难而哀痛,是“哀痛者";他们以为国为民牺牲而感到幸福,是“幸福者”。

C.第六节“无恶意的闲人"是指一般市民。他们支持革命,在茶余饭后表达对刘和珍等革命青年的同情。

D.第六节“有恶意的闲人”是指说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受人利用"的流言家。他们站在段祺瑞执政府的立场上,是下劣的帮凶。

7.第五节第2自然段,详细地写出刘和珍等三位女子被害的细节,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8.文本中有“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等话语,这些看似矛盾的话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简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关

鲁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立刻去报告了关官。所以绕不到七八丈路,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那个探子跃马当先,其次是关官,就是关尹喜,还带着四个巡警和两个签子手。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胡胡地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噘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呢!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上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儿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一个账房和一个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儿,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倒着耳朵听。只听他慢慢地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捐”: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儿,就加上一句道:

“捐,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人们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地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得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太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来笃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账房说。

“还是耐自家写子出来末哉。写子出来末,总算弗白嚼蛆一场哉吭。阿是?”书记先生道。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始。

老子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地走去。

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土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儿,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签子手“翻”“刺"“掏”“噘着嘴"等一连串动作描写,细节传神,表现了关口官吏十分好奇。

B.老子花了整整一天半时间,写了五千个大字的讲义,用绳子穿起木札,计两串,来敷衍他们。

C.关尹喜等关官对老子及其学说十分崇拜。这种崇拜的态度说明了当时不论懂与不懂老子学说的人,都十分喜欢空洞的说教。

D.老子出关是为了“换换新鲜空气”,追求自己的理想,无奈地逃避庸俗的现实。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口"一词一语双关,具有双重含义,在文中一是指函谷关,二是指政治、思想意识的关口。

B.全文有三处用“一段呆木头”来比喻老子。这是作者把老子“画"成呆头呆脑的老头子;也“画”出了他的思想过时、呆板、毫无生气。

C.小说细腻地描绘了听讲人们的神态,大家听完老子的课后“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侧面写老子讲得太多,时间太长。

D.老子在周朝镐京为官,“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没有牙齿”,这些合理想象出来的细节,将人物进一步漫画化。

11.这篇小说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作者借“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意在讽刺什么?

12.这篇小说作者说是“故事新编”,作者在编故事时为了增加生动性,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出两种加以分析。

二、选择题

1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永诀眷恋信扎罗曼谛克仓皇失措

B.戮穿缁衣恩赐苟延残喘郑重其事

C.通辑轻率伤疤斩钉接铁情随事迁

D.吮血欣幸涅槃光怪陆离欲盖弥彰

1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缁(zī)衣惴惴(zhuì)曲(qū)译戳(chuò)穿

B.铿(kēnɡ)锵拓(tuò)荒宝藏(cánɡ)脚镣(liào)

C.函(hán)电眷(juàn)恋淤(yū)积喘(chuǎn)息

D.客栈(zhàn)煞(shā)尾寥寥(liáo)挈(qì)带

15.对下面一段文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A.反复、对偶、反问B.反复、排比、反问

C.反复、对偶、设问D.排比、拟人、夸张

三、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鲁迅讲,中国统治者只在两种情况下关心到中国知识分子或者需要知识分子。第一种情况,统治者刚刚掌权时,“偃武修文",需要知识分子来加以粉饰,此时知识分子扮演__________的帮闲角色。在统治发生危机,时,病急乱投医,统治者开始垂听知识分子的“治国平天下”的意见,而知识分子也觉得英雄终于有用武之地了,于是高高兴兴地“出山"了,这时的知识分子成了“帮忙”。()。但是中国隐士与西方隐士不同。西方隐士是宗教性的,因信仰而隐,因此西方隐士常常同时又是苦行僧,不断对自己施以苦刑,做精神追求。中国隐士是政治性的,是身在山林,而“心存魏阙",一有机会,便由隐士自然转为帮忙帮闲,算是“候补的帮忙帮闲”。在中国做隐士还有一个好处:易出名。出名之后成为高士,名声若传到皇帝耳中,也许有机会得到重用。鲁迅分析隐士心理:“泰山崩,黄河溢,隐士们目无见,耳无闻",但是“苟有议及自己们或他的一伙的”,则“虽千里之外,半句之微",他也是“耳聪目明,奋袂而起”。这真可谓_。到了近代社会,中国知识分子不但继续与官的帮忙帮闲,而且蜕变做商的帮忙帮闲,大众的帮忙帮闲的危险。针对上述状况,鲁迅提出了知识分子的理想状态。他说:“凡有改革,__总是觉悟的知识者的任务",在与大众的关系上,“他也用权,却不是骗人,他利导,却并非迎合。他不看轻自己,以为是大家的戏子,也不看轻别人,当作自己的喽啰”。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歌功颂德黔驴技穷淋漓尽致最初

B.歌功颂德无计可施入木三分最初

C.有口皆碑黔驴技穷入木三分首先

D.有口皆碑无计可施淋漓尽致首先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还有不做帮忙帮闲,离开主子衙门,隐入山林的一些知识分子

B.还有一些知识分子不做帮忙帮闲,被逼离开衙门,隐入山林

C.还有一些知识分子不做帮忙帮闲,离开主子的衙门,隐入山林

D.还有一些主子逼迫不做帮忙帮闲的知识分子,离开衙门,隐入山林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到了近代社会,中国知识分子不但继续扮演官的帮忙帮闲,而且有和商的帮忙帮闲,大众的帮忙帮闲的危险。

B.到了近代社会,不但中国知识分子继续做官的帮忙帮闲,而且做商的帮忙帮闲,大众的帮忙帮闲的危险。

C.到了近代社会,中国知识分子不但持续做官的帮忙帮闲,然而有做商的帮忙帮闲,大众的帮忙帮闲的危险。

D.到了近代社会,中国知识分子不但继续做官的帮忙帮闲,而且有做商的帮忙帮闲,大众的帮忙帮闲的危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国,抗战胜利纪念日虽然很早就有,但一直__________在行政规定层面;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虽然年年都搞,但差不多基本上属于地方级别。现在这两个重要纪念日终于以国家法律正式确立下来,这些都是对民意的__________,承载的是全体国人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中国历史有过恢弘灿烂的华章,更有过百余年山河破碎、血泪斑斑的痛楚。(),正是其中最黑暗、最屈辱的一幕。艰苦卓绝的抗战也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__________。中华民族付出难以想象的巨大牺牲,获得了二战东方主战场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做出了__________重大贡献。正视那段历史,以更高规格、更固定的平台对先烈、英雄及死难同胞祭之以礼,表达不可忘却的纪念,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成熟。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滞留顺应分水岭不可磨灭

B.停留顺应转折点不可磨灭

C.滞留呼应转折点不可思议

D.停留呼应分水岭不可思议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虽然年年都搞,但基本上属于地方级别。现在这两个重要纪念日终于以国家法律正式确立下来。

B.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虽然年年都搞,但差不多基本上属于地方级别。现在这两个重要纪念日终于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并正式确立下来。

C.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虽然年年都搞,但差不多基本上属于地方级别。现在这两个重要纪念日终于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正式确立下来。

D.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虽然年年都搞,但基本上属于地方级别。现在这两个重要纪念日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正式确立下来。

21.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将中华民族近现代悲剧推向顶点的是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铁蹄

B.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帝国主义,将中华民族近现代悲剧推向顶点

C.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铁蹄,将中华民族近现代悲剧推向顶点,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D.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将中华民族近现代悲剧推向顶点

四、小阅读-课内

22.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A.是对刘和珍等烈士死难意义的高度评价,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对苟活者来说,会使他们日益觉醒,对革命者来说会使他们受到鼓舞。

B.苟活者只能看到一点点的微茫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加奋勇前进。

C.苟活者是作者自谦的说法,这里是说自己在淡红的血色中,看到一线希望,只有革命者才能更加奋勇前进。

D.作者将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加以对比,苟活者会看到希望,真的猛士将受到激励。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这里的“此”指的是()

A.通过女师大事件,作者看到了中国女子办事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B.“三一八"惨案中,作者认清了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中国女性临难之从容。

C.“三一八”惨案中,三个女子临难从容、殒身不恤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压不倒的,人们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D.“三一八"惨案使苟活者看见了微茫的希望,使真的猛士更奋然前行。

24.下列各项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这样说前后矛盾,不清楚刘和珍到底是不是“我"的学生。

B.“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这句话中的“中国人"特指反动派。

C.“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