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到现代人本与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问题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28e2129805e0c0cacf2b664d80f0fad/428e2129805e0c0cacf2b664d80f0fad1.gif)
![从传统到现代人本与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问题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28e2129805e0c0cacf2b664d80f0fad/428e2129805e0c0cacf2b664d80f0fad2.gif)
![从传统到现代人本与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问题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28e2129805e0c0cacf2b664d80f0fad/428e2129805e0c0cacf2b664d80f0fad3.gif)
![从传统到现代人本与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问题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28e2129805e0c0cacf2b664d80f0fad/428e2129805e0c0cacf2b664d80f0fad4.gif)
![从传统到现代人本与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问题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28e2129805e0c0cacf2b664d80f0fad/428e2129805e0c0cacf2b664d80f0fad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传统到现代人本与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问题
农业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但人类没有发展。因为人类只获得简单的可持续和繁殖,不会受到自然的破坏。工业社会使人类的物质满足获得了发展,但失去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因为自然受到了人类的百般蹂躏和过度摧残。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历史变迁,本来应该使人类在与自然的和谐中获得更为自由全面的发展,但由于大工业日益加速地向自然界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人类正在遭受着来自大自然的不断报复,使人类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说到底,都是因为发展观方面出现了重大问题,都走向了以物为本的物本主义极端,不可避免地掉进了一个未曾预料的“发展陷阱”。在经历了对物本主义的工业化反思之后,人类正在感到迫切需要走出“发展的陷阱”,进行一场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尤其是到以民为本的“发展的革命”。这正是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的时代背景,也是对畸形经济增长的理性回应。一、物质财富的内涵由于传统社会中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物资产品匮乏,满足人的生物性需要的物质资料就显得极其重要,增加物质财富的生产在一切社会发展序列中自然就处于绝对优先的支配地位。在主导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民间流行的财富观念体系中,物资财富就成为社会财富的惟一存在形态,全部社会财富等于全部物资财富,社会财富成为物资财富的数学加总,而全部物资财富就是自然物、农产品和工业品的总和。财富为人类发展所需要并支撑着人类的持续发展进程,因而财富表征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但是,传统社会中的人们仅知道追求物质文明,而不知道也不可能追求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即使有少部分社会精英追求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传统社会发展框架下,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也不可能与物质文明处于同等的协调发展地位,更不可能获得引擎性的优先发展。由于传统社会的种种历史局限,在理念和行动等方面,是人之外的物主宰了整个社会发展进程,见物不见人或重物轻人是传统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搜寻自然界提供的动植物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开发矿产资源以发展工业品的生产,满足人们吃穿住用行等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获取活动,自然就成为传统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所在。因此,传统社会必定是以物为本的社会,也就是把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视为一切人类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人类活动,把物质财富视为一切社会财富的惟一存在形态,事实上是把人类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视为一切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关系,对生产力的理解也仅仅限于能够提供物质产品的极其狭义的物质生产力,对科学的认知范围和应用边界也仅仅限于自然科学,对人的属性的理解也仅仅限于人的生物属性。一句话,人类似乎还没有完全真正地从动物界中脱离出来,人类社会在内在品格上还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以物为本的物本主义是对传统社会中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高度抽象和概括,这一重要范畴描述了传统社会中人们认知世界的视角、价值判断的尺度、行为决策的动因以及发展模式的选择。在生产力较高发展和物质产品比较丰富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物性物质需要较之于传统社会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满足,人原本就有别于动物的内在特征——社会性凸显了出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得到了全面展现。这时的人们不仅需要以自然物资为基础的物质产品满足其生物属性需要,而且还更需要以社会条件为支撑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满足其社会属性需要。人的主体性特征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人们迫切需要获得自由充分的全面发展,人们希望获得比自然界或动物园的动物更加美好的生活。在人们较为充分地获得了生物性物质满足的同时,人们还普遍地希望获得更好的政治发展和精神满足。人们普遍认定的社会财富的结构和形态发生了重大历史变化,社会普遍流行的财富理念产生了质的巨大飞跃,物质财富仅仅是社会财富的三种存在形式之一,另外两种更为重要的社会财富就是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传统社会中的社会财富模型是:社会财富=物质财富,在现代社会中演变为社会财富=物质财富+政治财富+精神财富。财富的内涵丰富了,财富的外延扩张了,财富的数量增加了,财富的结构优化了。由原本有形的财富拓展到无形的财富,由人的生物性需要扩张到人的社会性需要,由生存性需要增加到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由单纯的物质文明发展到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由于人的社会性需要高于了生物性需要,制度创新和精神发展具有了首当其冲的发展意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就具有了优先排序的发展价值。人之为人的社会性发展需要不仅是社会健康协调的高效发展手段,更是社会和谐演化的终极发展目标。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和持续升级的发展需求,也就是为了实现人们自由充分和全面发展的社会需求,日益加速的知识创新工程就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显著特征。人是各类创新活动的能动主体,人力资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的社会性自由发展需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源泉。在人类已经获得的各种已有知识体系中,就知识数量而言,人类对自然关注和认识得多,而对自己关注和认识得少,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远大于对人类自己的认识;就知识质量而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大多都是正确的,而对自己的认识大多都是错误的,对自然界的认识远优于对自己的认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甚于对自己的认知这一结构缺陷,长久地导致了人类本身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甚至相对于物质产品的发展和增长而言,人类本身几乎没有获得什么大的发展。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印裔英国剑桥大学阿马蒂亚·森(Amartya·Sen)教授在论及人的发展时精辟地指出:“扩展自由被看成既是发展的首要目的,又是发展的主要手段。消除使人们几乎不能有选择、而且几乎没有机会来发挥其理性主体的作用的各种类型的不自由,构成了发展。”(P24)现代社会是一个既见物更见人的社会,人比物重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特征和创新路径。因此,现代社会必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人的社会性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诉求。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程度是处于传统社会还是处于现代社会的根本标志和主要工具,就在于是以物为本还是以人为本。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德布拉吉·瑞(DebrajRay)教授指出:“我们决不应该迷失经济发展的目的,那就是以人为本,提高他们的生活条件,扩大他们的选择余地……(保罗·斯特里登PaulStreeten,1994)”,“……任何一个聪明人都不会相信,人均收入就是发展的全部内容……这也是我们关于世界的一个信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作为一个总的度量指标是失败的”(P5,P7)。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毫无疑问,以物为本是传统社会发展的内在依据及其必然产物,而以人为本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内在要求,以物为本与以人为本互相对应,由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纵向发展转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巨大历史变迁。但是,由于人有“官”与“民”的区别,“官”和“民”皆是“人”,“官”无非是具有直接支配公共资源权力的“人”,而“民”无非是没有直接支配公共资源权力的“人”,“人”=“官”+“民”,因此,以人为本既可能是以官为本,也可能是以民为本。人与物相对应,官与民相对应,在科学理论和逻辑规范上,谁也不能肯定以人为本就一定是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仅仅是以民为本的或然可能性,即有可能如此,但并不必然如此。固然,不以人为本绝不可能做到以民为本,但以人为本又不一定以民为本,也可能以官为本。以人为本仅仅是以民为本的必要条件,而不是以民为本的充分条件。这就是逻辑学上著名的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的道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之中的“人”,客观地存在着少数人与多数人的重大区别,必然地具有以少数人为本和以多数人为本的发展分野。即使以民为本也不一定以绝大多数国民为本,也可能以二元结构状态中的少数市民为本。我们之所以要作这种似乎很学究化的理论区分,就是因为人们一般都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而以民为本就是以绝大多数国民为本,似乎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和以绝大多数国民为本这三个“为本”之间没有差异,好像它们三者是没有区别的同一件事情。在并非严格的模糊意义上,一般而言,“民”字似乎总是指向社会的绝大多数人,似乎具有多数化性质或大比重状态的内在含义,其实则不然。作为严谨规范的科学研究必须探究事物客观存在的内在差异,以便我们能够把各种貌合神离的不同的东西加以区别开来,从而使我们能够对真实世界进行真实描述。我们同时还认为,发展观一旦进入国家宏观决策领域,就会变成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基本国策,将会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长期未来。正如美国著名人力资源管理学家劳伦斯.S.克雷曼(LawrenceS.Kleiman)认为的那样:“如果你不知道你正在去哪儿,那你怎么到达那儿呢?”(P69)考虑到上述重要价值,作者认为对以人为本、以官为本、以民为本和以绝大多数国民为本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区分,就不再仅仅是一个学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更重要的发展问题。在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框架下,客观和必然地存在着两条发展价值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一条是以少数人为本的发展路径,另一条是以绝大多数国民为本的发展路径。两种不同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必定导致差别悬殊的社会发展后果。以少数人为本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以少数官僚阶层人员为本的“官本位”社会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实施中央集权,奉行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政府官员实行任命制,社会发展依靠指令性计划。社会系统控制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渠道少、环节多、质量低、效率差、腐败化。官本位社会中人的价值评估单一化,人的价值评估纵向地依据官职高低,横向地依据重要程度。人们对从政为官趋之若骛,对其它职业不屑一顾,官僚阶层既拥有生存权又拥有发展权,主要在于其发展权,而绝大多数民众基本上没有发展权,生存权有时也得不到切实保障。另一条是以包括官僚阶层人员在内的少数城市人口为本的社会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根本特征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社会的少数人作为市民居住、工作和生活在现代城市,多数人口作为农民居住、工作和生活在传统农村,市民比农民拥有更多更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资源,市民与农民之间不能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市民不愿意成为农民,农民却渴望成为市民,城乡之间在二元状态下割裂发展,城市一元化进程而非城镇(城市+乡镇)二元化进程就是这些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属于这种以城市少数人为本的发展类型。在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有国民均被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社会地位最高者为官员;其次为市民;地位最低者为农民。就市民并非极少数官员这一点而言,这种以市民为本的发展模式也是一种以民为本的发展模式,而且与以官为本相比较,并考虑到城市化发展趋势,也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进步。但由于市民并不占据社会总人口的大多数,更不是绝大多数,因此,以市民为本并不是真正或完整意义上的以民为本,在动态上可以将此视为由以官为本到真正以民为本的一种历史过渡状态。但是过渡期不能太长,否则,就会阻碍社会进步的速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日益下降,当降低至50%以下时,市民成为社会总人口的大多数,即使在这时,以市民为本也仍然不是真正和完整意义上的以民为本。以绝大多数国民为本的发展路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民为本的社会发展模式。在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有国家的非官员性质的人民、公民、民众均占社会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以民为本的“民”应该是占社会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国“民”的“民”,国民=市民+农民,在内涵与外延高度统一的意义上表述,以民为本就是以绝大多数国民为本。因为这种以民为本的“民”,既包括城市的市民,也涵盖农村的农民,他们是占社会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国民,具有绝对充分的代表意义。不论是市民占社会总人口的大多数,还是农民占社会总人口的大多数,任何以单纯的以市民为本或单纯的以农民为本,都不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最优状态,而是病态、偏态或畸态。在当代世界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由于长期的城乡割裂发展,占社会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长期享受不到起码的国民待遇,他们是不平等发展框架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比任何阶层都更需要发展,把农民涵括进来并作为以民为本的重要标志性特征,就具有了非同寻常的发展价值。因此,对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既包括市民又涵盖农民的绝大多数国民为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民为本,只有这种以人为本才具有健康协调和可持续性的巨大发展价值,也只有在这种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才能够切实建构起社会全面进步的长效发展机制。以绝大多数国民为本的社会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制度,各级政府首脑都由全民选举产生,然后再由政府首脑进行政府职能部门的任命组阁。政府职能部门的官员对政府首脑负责,政府首脑对选民负责,并实行届任制。民本主义的政府官员从根本上说来是由选举而产生,都是由民众选举并由民众纳税雇佣的社会公仆。要做官员就必须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代表绝大多数选民的利益,就是根本的为官之道和从政要求,只有绝大多数选民对政府公共服务的真实满意度和政府官员的实际服务绩效,才是政府官员命运的根本决定因素。以民为本的政府不是管制型政府,而是服务型政府,对政府及其官员的监督主要不是依靠易于勾结和效率低下的权力(power)监督,而是依靠十分有效的权利(right)监督和切实可靠的法律监督,实质上是国民的权利监督。不是用一部分官员的权力去监督另一部分官员的权力(powertopower),而是用绝大多数国民的权利来监督少数政府官员的权力(righttopower)。民主与法制是以民为本的两大根本保障。通过纳税而对政府官员支付雇佣费用的选民的选票,对政府行为是最为有效的激励工具和约束力量。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不仅在经济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也同等程度地延伸到政治生活的各个角落。民本主义政府不仅为城市市民高度负责,而且也同等程度地为农民负责,农民与市民享有同等程度的国民待遇。说到底,民本主义政府既不是官僚政府,也不是市民政府或农民政府,而是效率与公平高度结合的为全体国民服务的“国民政府”。我们通过国际性的比较研究后发现,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在社会发展模式上,似乎都在经历一种以物为本→以极少数官员为本→以少数市民为本→以绝大多数国民为本的发展观演变。这些国家因为经济发展落后而不得不追求GDP或DNP增长,存在着长期集权形成的官本位模式,长期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状态,也面临着绝大多数国民渴望变革和发展的“不稳定”因素等。在全球化浪潮的外部冲击下,纷杂多样的各种发展观既在时间上依次继起,又在空间上同时并存,都面临着极其复杂困难的社会转型。如果说以物为本和以民为本的区别是衡量传统政府与现代政府的根本标志,那么,以多数人为本和以少数人为本的分野则是测度管制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首要工具。集权制度的本质是管制型的以官为本,民主制度的本质是服务型的以民为本,由以官为本到以民为本的历史演化变迁,是任何国家政府实现政治发展的制度创新通道,更是在全球化制度竞争的宏观开放框架下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我们所要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人本主义发展观的确切内涵既不是极少数人性质的以官为本,也不是较少数人性质的以市民为本,而是绝大多数人性质的以民众为本。三、nhayek:植物第一资源的重要来源任何时空条件下的社会发展都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都是由多种资源共同支撑的社会发展体系。但由于各种资源的稀缺程度不同,同时也由于社会发展程度悬殊和发展导向区别,不同资源在社会发展序列中的功能位次便具有显著差异。并因其支配关键资源的能力而形成了主导和决定社会发展的优势权力阶层。权力就是支配资源并依此表达偏好、实现意志和达到目标的能力,谁拥有了大量而又稀缺的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第一资源,谁就拥有巨额财富和支配权力,谁就能够从根本上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谁就能在社会分层中居于最高的社会地位,谁就掌握着关于社会发展重要事务的决策权。这种理论也能够有效地解释计划经济国家的政府为什么会拥有那么大的无所不包和无所不能的巨大权力,就是因为公民个人失去了各种财产所有权,不仅没有物质财产所有权,而且甚至也没有本应属于自己的劳动力产权,没有了对任何资源的支配能力,从而失去了对任何事务的决策权,这一切全都由国家政府掌握着,因此,什么事情都是由政府说了算,都必须服从政府的命令。如果说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的游戏规则是“不贡献者不得食”(优胜劣汰),那么,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中收入分配的游戏规则就是“不服从者不得食”(不换思想就换人)。197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裔英国科学院院士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FriedrichAugustVonHayek)对计划经济中的这种权力现象曾经给予了极其精彩的科学解释。以物为本的社会涵括了农业社会时代和工业社会时代两大历史发展阶段。在工业革命前的农业社会时代,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等原因,95%以上的社会总人口居住在农村,社会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为农民,从事的是农业经济活动。农业社会是生存性的社会,而不是发展性的社会,农产品对农业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头等意义,关系到社会绝大多数人口的生存状态和国家强弱。农产品是人们利用土地这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活动的结果,社会系统正常运行依赖的是土地的产出——农产品。尽管农产品是劳动力和土地有机结合的结果,但农业社会劳动力质量具有均质性或无差异性,主要特征是生理性或生物性的体力,而土地质量则有肥沃程度、气候状况和土地位置的巨大差异。以生理体力为主要特征的低层次均质农业劳动力,对农业劳动生产率不具有决定意义,土地资源的差异性则决定了土地产出的农产品多少。鉴于此,农业经济活动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土地,土地资源和农产品对生存性农业社会具有头等重要性,决定了土地资源是农业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这就是封建社会中地主掌权的原因,而皇帝、国王或君主无非是最大的地主而已,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国之所以会出现农村落后、农业停滞、农民贫困的“三农”现状,之所以会形成农村是弱化区域、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的“三弱”趋势,之所以会流行农业真弱、农民真穷、农村真危险的“三真”说法,说到底,就是因为农民并不真正具有对他们来说是第一资源的农业土地产权,国有资产的那一份也没有任何意义。产业革命的巨大历史发展杠杆,导致了工业社会对农业社会的历史替代,生存性主导的农业社会过渡到发展性主导的工业社会。工业社会是人们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利用自然力的社会,人类的生产活动不再局限于地球表面的土地资源,而是扩展到地球内部的一切可以利用的矿物资源,人类第一次大规模地向大自然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能源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加工工业、运输业等重要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工业的重要性大大地超过了农业的重要性。科学技术在工业领域中的大规模普遍运用提供了远比农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大工业导致了工业品的大量产出,工业社会的人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大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大量的工商企业的产生,撬动了工业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大工业所特有的产业聚集功能和市场经济所特有的资源配置机制,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启动和加快了社会总人口的城市化进程,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三大历史发展力量使人们占用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并使各种稀缺资源都具有了市场化的价值和价格。工业化使聚集于城市中的社会绝大多数人口日益生产和消费数量更大、质量更好、品种更多、规格更全和花色更美的工业品。大工业的迅速发展所导致的一个直接重要后果,就是工业在社会发展序列中的重要性大大地超过了农业,社会总人口对工业品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对农产品的需求。而大工业的迅速发展又必定需要和耗费大量的自然资源,自然力性质的科技资源和自然界蕴藏的矿物资源,构成工业社会发展的两大自然资源支撑。可以肯定,工业社会发展最为需要的并不仅仅是地表上的土地性自然资源,而更重要的是地表下的非土地性矿物资源,还需要开发这些资源的科技能力以及实现价值增值的市场条件,由科技资源、矿物资源和市场资源共同构成的复合资源体系是工业社会发展序列的第一资源,并在市场体系中采取了具有扩张和增值能力的资本形态,表现为各种形态的资本,资本就成为工业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量。虽然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均是以物为本,但在“物”的范围和“物”的程度上具有显著差异,如果说农业社会还有一点人与自然之间原始而初级的和谐的话,那么,工业社会比农业社会具有“物”的范围更深更广的科技获取能力,同时也具有“物”的程度更高更强的经济欲望。正因如此,掌握着以各种资本形态存在的第一资源的企业家、资本家、金融家、银行家们,在工业社会中就具有了至高无上的财富、权力和地位,而政府官员只不过是他们的“牧羊犬”、“看家狗”、“政治代理人”、“资本守夜人”。工业社会是一把“双刃剑”,在工业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人口持续增长、资源持续短缺和环境持续恶化(P233-250)。在大工业发展具有日益显著的正面效应的同时,但也具有其持续凸显的负面效应。工业社会中“通常的GNP度量方法忽视了外部效应所导致的成本——如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消耗、由于修坝或铁路迫使居民迁移所产生损害的成本等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GDP和GNP就是国内总污染(GrossDomesticPollution)和国民总污染(GrossNationalPollution)(P13),迄今为止,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早已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并进入了开始反思的后工业化时代,而所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还尚未完全实现工业化,至多是处在工业化进程的初期和中期阶段。但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历史上均不同程度地走了一条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差、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高、人力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正在这条道路上往前走着。社会发展到了20世纪后期,工业社会大量累积的负面效应凸显了出来,并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健康协调的可持续历史发展进程,人们普遍开始反思传统工业化道路所潜伏的各种巨大发展隐患,国际社会逐步确立了可持续发展和协调性发展的崭新发展理念。人们普遍反思的是有物的GDP增长而无人的发展的“有增长无发展的畸态现象”,人们纵向度反思的是如何实现代际之间公平性的可持续发展,人们横向度反思的是社会系统构成要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协调发展。从最根本最核心的发展意义上说,是因为人类社会发展又进入了一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知识创新时代,人们迫切需要获得能够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有机和谐的新动力体系——人的知识创新能力,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和高效率的人力资源,由此成为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第一需要。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了人的需要尤其是人的创新需要和发展需要是一切增长和发展的终极动力源泉,更是一切增长和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体会到不应该让物的欲望和物的力量主宰和控制人类自身的发展命运,不应该再走人被物异化的发展道路。于是,人们普遍思考和深切关注如何认识和发展人类本身,如何由以物为本的传统社会发展理念转换为以人为本的现代发展理念。1971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哈佛大学的西蒙·库兹涅次(SimonKuznets)教授指出:“经济增长的同时必定伴随着流行价值观念的的迅速变化。这种变化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又是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动因。”(P23)可持续发展和协调性发展的关键在于发展,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人本身能够获得自由充分的全面发展。因为人本身自由充分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社会可持续性协调发展的根本智力支撑和首要创新路径,而且更是社会可持续性协调发展的原本价值和终极目的。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认为“我们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内在和持久的力量取决于它们满足人们期望的程度”(P174)。也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程度或者人的发展程度。由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发展变革”,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意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J.K.Galbraith)教授认为:“在封建时代,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地主是这一生产要素的供给者,所以地主当时是掌权的。后来,资本主义兴起了,资本代替土地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本家是这一生产要素的供给者,权力也就从地主手里转移到资本家手里。”他还认为:“近年来,由于工业的不断发展,技术的迅速进步,资本的供给日益丰裕,社会上出现了储蓄过多的倾向。另一方面,工业和技术发展所需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