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中考一模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年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中考一模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年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中考一模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年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中考一模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年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中考一模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一部分(1〜5题,共22分)

1.(8分)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

(1)陆游的《游山西村》中“,",激励人们面对重重艰难险阻,只要

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世界。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以“,”两句抓住早春特点,写仰视所

见禽鸟,显示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3)古文中有许多含义深远,激发斗志的名句。例如《论语十二章》中就用

“,”来激励志士仁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应该改变志向。

(4)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中,表现自己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

情怀的句子是:“,工

2.(3分)下面三幅图片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里一图二图三

图,改为;

图二:,改为:

图三:,改为»

3.(4分)下面文段中,存在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创建文明城市不仅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而且能够提升市民生活的品位。②

在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全市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功的关键。(3)

我们要共同维护城市的文明形象,形成助人为乐、扶贫帮困、和谐友善的社会风尚至关

重要。

(1)第句,修改意见:;

(2)第句,修改意见:。

4.(3分)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千古名文,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B.古人称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为阳,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为阴。

C.“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与“四书”同为儒家经典著作。

D.乡试,科举制度中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全省考试,考中者称为“举人”。

5.(4分)2022年初春,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时期,席卷而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

着每个人的心。九年级一班开展以“防控疫情,我们在一起”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这几天,明明和雯雯发现小区门口新挂了标语(见图),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全

两人对话,要求40字以内。

明明说:这标语写得好,。

雯雯说:我看了觉得不舒服,。

(2)下面是两副抗疫对联,分别给出了上联和下联,请根据对联的知识,用给出的短语

将两副对联补写完整。

相关短语:

忧怀百姓爱暖三春众志成城

且看医者仁心涓流汇海荡初心千里整装驰无憾

①第一副

上联:>>;

下联:全民出手,但献凡人大爱,九州奋力送瘟神。

②第二副

上联:情倾一线,险涉千重,众志成城驱大疫;

下联:,,。

二、古诗词部分(6〜21题,共48分)

6.(6分)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词人范仲淹在戍守西北边疆期间的感怀之作,表达了词人惆怅、伤感、自勉、

悲慨等情感。

B.上片的边声、号角声写动,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写静,动静结合,生动地展现出

一幅充满祥和之气的战地画面。

C.词人借用“衡阳回雁峰”的典故,写塞下天气极其寒冷萧条,与词人的家乡中原截然

不同,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D.整首词意境苍凉悲壮,词中描写的是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词人和他所理解

的征夫们的感情,读来真切感人。

(2)《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春望》是杜甫写于安史之乱时

的作品。两首作品都写到了“泪”,请分析他们各自蕴含的情感的异同。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理。

感时花溅理,恨别鸟惊心。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7.(1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

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①,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

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壤②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

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

卿③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

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

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

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理:练习,温习。②坎堞[加]:困顿,不得志。③荀卿:与后面的“公孙弘”

“朱云”“皇甫谧”皆为人名。

(1)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标两处)。

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可以无大巫矣

②曾子七十乃学

③名厘I天下

④始来游学,须为硕儒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

②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4)读完文章后,说说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三、现代文阅读.(8分)

8.(8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云纹铜禁

①在介绍“云纹铜禁”的那期《国家宝臧》播出后,许多观众都被“云纹铜禁”背后的

故事所打动,“云纹铜禁”也因此成为了热门话题。

②“云纹铜禁”现存于河南博物馆,是春秋时期的古物,因表面遍布朵朵云纹而得名.

“禁”,在我国古代,是贵族宴飨宾客或祭祀祖先所用的案几。后来,周人见证了商人的

落败,认为商纣王因肆意饮酒才使得商朝走向败亡,所以西周的统治者就将盛放酒器的

案几称为“禁二

③如今人们看到的云纹铜禁,做工精巧,但它刚出土时的模样却让人十分心疼。1978年,

河南省西南部的丹江水库水位下降,一座古墓被冲开,数件青铜器和玉器被冲出丹江,

河南省文物部门对这座楚国时期的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云纹铜禁

就是其中之一。出土时的云纹铜禁是难以计数的青铜碎片,根本分不清谁是谁的“邻居”,

而最终让其复酒的,是中国青铜古器修复界三大圣手之一--河南博物院高级技师王长

青。在一堆铜梗乃至铜渣儿面前,王长青研究断痕,小心拼接,耗时四年多。河南博物

院研究员任常中说:“云纹铜禁的修复,是王老先生一生遇到的最大挑战。它越洋过海,

到美国展览,至今没有走位变形,堪称经典之作

④云纹铜禁有着霸气的外形。1米多长的禁身上方攀附着12条龙形怪兽,它们探首吐舌,

面向禁的中心,禁身的下方是12条虎形怪兽,蹲坐在禁下支撑着器件,庄严神圣之感让

人不禁想到了“问鼎中原”的楚庄王,正如赵世纲先生所说:“它是楚国黄金时代的器物,

是楚国能够争霸中原的一种象征!”

⑤另外,云纹铜禁令人折服的还有它的制作工艺.云纹铜禁的制作方法相当特别,采用

的是失蜡法。即先用蜂蜡做成铸件的形状,再用其他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

加热融掉蜂蜡后,再将青铜溶液灌入其中,冷却之后就成了铸件本身。失蜡法是中国固

有的三大传统铸造技术之一,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

1100年。对于美国人来说,失蜡法是现代西方制造业乃至西方崛起的温床,他们难以想

象中国在2500年前,就能够铸造出这样复杂的器物。

⑥因此,学术界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作为中国人,你到河南博物院,想看就能看云纹

铜禁;作为外国人,要看云纹铜禁,必须先到中国。”

(1)文章第③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复活”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学术界的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3)阅读全文,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云纹铜禁”成为当前热门话题的原因。

四、名著阅读.(6分)

9.(3分)《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各有优缺点,请你从中挑选一人,写出他的法名,并

客观说明你对他的看法。

人物法名:

看法:_______

10.(3分)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谁是保尔的精神导师和参加革命的领路人?请简

要概括保尔从此人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现代文阅读.(14分)

11.(1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①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②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

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他认为乐器中最

难的其实是胡琴,看起来简单,只有两根弦,但是变化很多,两手都要有功夫。他拉的

是老派胡琴,弓子硬,松香滴得很厚--现在拉胡琴的松香都只滴了薄薄的一层。他的

胡琴音色刚亮。胡琴码子都是他自己刻的,他认为买来的不中使。他养蟋蟀,养金铃子。

他养过花。他养过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养花。我母亲死

后,他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

选购了各种花素色纸作衣料,单夹皮棉,四时不缺。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

灰鼠、狐。

③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

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

领着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娱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

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

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

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

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

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子、球是中空的,里面

养了金铃子。从外面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行,振翅鸣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

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通草做

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用小西瓜(这是拉秧的小瓜,因其小,不中

吃,叫做“打瓜”或“笃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瓢,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

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④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侯,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

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

了。他画画,我小时侯也喜欢画画,但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

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我对写意花卉那时还不太会欣赏,只是画一些鲜艳的大桃

子,或者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瀑布。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意。在我

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这建议是很好的,到

现在我写的字还有“张猛龙”的影响。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

甜润。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

邀请,到学校去伴奏。几个同学都只是清唱。有一个姓费的同学借到一顶纱帽,一件蓝

官衣,扮起来唱“珠矿井”,但是没有配角,没有衙役,没有犯人,只是一个赵廉,摇着

马鞭在台上走了两圈,唱了一段“嵋坞县在马上心神不定”便完事下场。父亲那么大的

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

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

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少年父子成兄弟

⑤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他那

时还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

紧学汉语拼音,好给他写回信。“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打成“黑帮”,送进“牛棚”。

偶尔回家,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我的老伴告诫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

儿子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只有一件事,两代之间,曾有分歧。他下放山

西祈县“插队落户”,按规定,春节可以回京探亲。我们等着他回来。不料他同时带回了

一个同学。他这个同学的父亲是一位正受林彪迫害,搞得人囚家破的空军将领。这个同

学在北京已经没有家,按照大队的规定是不能回北京的,但是这孩子很想回北京,在一

伙同学的秘密帮助下,我的儿子就偷偷地把他带回来了。他连''临时户口”也不能上,

是个“黑人”,我们留他在家住,等于“窝藏”了他。公安局随时可以来查户口,街道办

事处的大妈也可能举报。当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儿子惹了这么一个麻烦,使我们非

常为难。我和老伴把他叫到我们的卧室,对他的冒失行为表示很不满意,我责备他:“怎

么事前也不跟我们商量一下!”我的儿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伤心。我们当时立刻明白

了:他是对的,我们是错的。我们这种怕担干系的思想是庸俗的。我们对儿子和同学之

间的义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他的同学在我们家一直住了四十多天,才离

去。

⑥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我们相信他自己

的选择,他的决定。最后他悄悄和一个小学时期女同学好上了,结了婚。有了一个女儿,

已近七岁。

⑦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

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

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⑧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

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尊拿的,而且,可晋!另外作为一个父亲,

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1)从全文看,以“多年父子成兄弟”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赏析第三段加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

(3)分析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学掌的,而且,可晋!

(4)父亲对我的兄弟之情表现在哪些地方?请指出你认为最难得的一点并说明难得在什

么地方?

(5)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三、作文部分(共50分)

12.(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提示和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很多触动我们心灵的力量:日月交辉,草长莺飞,禧蕾初绽;父母的深情,

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关爱;一个眼神,一句话,一首诗/歌,一本书……都可能在刹那间

触动我们的心灵。

多少古代圣贤、多少时代精英、多少平民百姓,他们的一言一行、深邃思想、高尚人格

也可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莫大的震撼与鼓舞。这种触动心灵的力量是无形的,它可以改

变一个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

请以“触动心灵的力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

(2)可以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立意自定,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

(4)字数不少于600字。

2022年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一部分(1〜5题,共22分)

1.(8分)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

(1)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激励人们

面对重重艰难险阻,只要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

新世界。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句

抓住早春特点,写仰视所见禽鸟,显示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3)古文中有许多含义深远,激发斗志的名句。例如《论语十二章》中就用“三军可

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来激励志士仁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应该改变志向。

(4)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中,表现自己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

情怀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学习

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

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儿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注意“啄”的书写)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注意“忧”的书写)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

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3分)下面三幅图片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

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解答】答案:

图一:尝一偿

图三:侯f候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

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

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3.(4分)下面文段中,存在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创建文明城市不仅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而且能够提升市民生活的品位。@

在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全市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功的关键。③

我们要共同维护城市的文明形象,形成助人为乐、扶贫帮困、和谐友善的社会风尚至关

重要。

(1)第②句,修改意见:在“成功”前加“能否”或删去“的高低”"的大小;

(2)第③句,修改意见:删去“至关重要”。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

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

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②有误,两面对一面,应删去“的高低”“的大小”;

③有误,句式杂糅,应删去“至关重要”。

(1)第②句,修改意见:在“成功”前加“能否”或删去“的高低”“的大小”。

(2)第③句,修改意见:删去“至关重要”。

【点评】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

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

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

配得当。

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

先检查是否有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4.(3分)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千古名文,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B.古人称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为阳,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为阴。

C.“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与“四书”同为儒家经典著作。

D.乡试,科举制度中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全省考试,考中者称为“举人”。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

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

惯等知识。

【解答】ACD.正确;

B.有误,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为阳;

故选:Bo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

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5.(4分)2022年初春,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时期,席卷而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

着每个人的心。九年级一班开展以“防控疫情,我们在一起”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这几天,明明和雯雯发现小区门口新挂了标语(见图),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全

两人对话,要求40字以内。

明明说:这标语写得好,很接地气,一看就知道吃野物的害处。大疫当前,就要这样

干脆利落,不能婆婆妈妈。

雯雯说:我看了觉得不舒服,这样说过于直接,容易引起人们的恐慌,有些人还可能

会反感。

(2)下面是两副抗疫对联,分别给出了上联和下联,请根据对联的知识,用给出的短语

将两副对联补写完整。

相关短语:

忧怀百姓爱暖三春众志成城

且看医者仁心涓流汇海荡初心千里整装驰无憾

①第一副

上联:众志成城,且看医者仁心,千里整装驰武汉;

下联:全民出手,但献凡人大爱,九州奋力送瘟神。

②第二副

上联:情倾一线,险涉千重,众志成城驱大疫;

下联:爱暖三春,忧怀百姓,涓流汇海荡初心。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得体的能力。对于标语“今天沾一

口野味,明天地府相聚”,如果从肯定角度看,该标语使用对比,触目惊心,容易让人产

生警觉,标语态度鲜明,大疫当前,就要这样干脆利落;如果从否定角度看,该标语使

用“地府”一词,容易引起人们的恐慌,长期受疫情的影响,人们的心理都很脆弱,需

要安慰,这样的标语简单粗暴,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

(2)本题考查对对联的能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内容必须结合抗疫的相关内容,形式

上与下联相对即可。

【解答】答案:

(1)明明说:很接地气,一看就知道吃野物的害处。大疫当前,就要这样干脆利落,不

能婆婆妈妈。

(2)

第二副:爱暖三春,忧怀百姓,涓流汇海荡初心。

【点评】对联的基本要求: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

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

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二、古诗词部分(6〜21题,共48分)

6.(6分)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首词是词人范仲淹在戍守西北边疆期间的感怀之作,表达了词人惆怅、伤感、自勉、

悲慨等情感。

B.上片的边声、号角声写动,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写静,动静结合,生动地展现出

一幅充满祥和之气的战地画面。

C.词人借用“衡阳回雁峰”的典故,写塞下天气极其寒冷萧条,与词人的家乡中原截然

不同,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D.整首词意境苍凉悲壮,词中描写的是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词人和他所理解

的征夫们的感情,读来真切感人。

(2)《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春望》是杜甫写于安史之乱时

的作品。两首作品都写到了“泪”,请分析他们各自蕴含的情感的异同。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学。

感时花溅羽,恨别鸟惊心。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渔家傲•秋思》这是一首抒怀词,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

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

心情。这首词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

词里。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分析,通读全词,把握词意,揣摩选项正误。

ACD.表述正确;

B.“展现出一幅充满祥和之气的战地画面”错误,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所见;

边声、号角声,这是所闻。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满

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

故选:Bo

(2)本题考查诗歌的对比阅读。注意通读两诗,把握情感的异同。“人不寐。将军白发

征夫泪”句意:征人深夜不能入睡,将军白发长,士卒热泪泣。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

关将士的愁情。端着一杯浑浊的酒,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边患没有平息,哪

能谈得到归去?再加上满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声碎,又叫人如何能够入睡?将士

们只能是愁白了乌发,流下了浊泪。在这里,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

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

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

苦闷沉痛的忧愁。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

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答案:

(1)B

(2)同:都是伤心之泪。

译文:

浊酒一杯遥寄万里思乡绪,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的打算无从谈起。听惯了幽怨的

羌笛,见惯了秋霜满地,征人深夜不能入睡,将军白发长,士卒热泪泣。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

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

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7.(1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

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①,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

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壤②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

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

卿③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

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

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

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理:练习,温习。②坎墩1M:困顿,不得志。③荀卿:与后面的“公孙弘”

“朱云”“皇甫谧”皆为人名。

(1)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标两处)。

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可以无大过矣过错,错误

②曾子七十乃学才

(3)名,天下使……听到

④始来游学,♦为硕儒仍然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

②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4)读完文章后,说说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参考译文:

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长大之后,思想分散,所以需要及早教育,不

要失去学习的机会。我七岁的时候,诵读《灵光殿赋》,到了现在,十年梳理(温习)一

次,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废弃放置了一个月,就到了荒废(的地

步),然而人困难坎坷,壮年时期失去了(学习的机会),还应当在晚年学,不可以自暴

自弃。孔子就说过:“五十岁来学《易》经可以没有大过失了。”曹操、袁遗老而更专心

致志;这都是从小学习到老年仍不厌倦。曾参七十岁才学,而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

来游学,还成为儒家大师;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凭此就做上丞相;朱云也到四

十岁才学《易》经、《论语》,皇甫谧二十岁才学《孝经》《论语》,都终於成为儒学大师;

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没有学,就自以为太晚了,因

循保守而失学,也太愚蠢了。幼年学的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时学习的人,像在夜

里拿着火把走路,仍然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时需要根据句意加以判断。“世人婚冠未学便称

迟暮因循面墙”意思为: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没有学,就自以为太晚了,因循保

守而失学。根据句意“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没有学”可知,第一处应在“学”后

停顿,根据句意“就自以为太晚了”,第二处应在“暮”后停顿,剩下的为第三处。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

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可以没有大过失了。过:过错,错误。

②句意为:曾参七十岁才学习。乃:才

③句意为:名字被天下人知道。闻:使……听到。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并:都;

④句意为:荀卿五十岁才来游学,仍然能成为儒家大师。犹:仍然

(3)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

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至:到了。理:温习。犹:仍然。句意为:到了今天,(我)十年温习一次,

还是不会忘。

②重点词:幼:小时候。如:像。秉烛夜行:点着蜡烛在夜间行走。句意为:从小时候

就学习的人,就如同初生的太阳,年老时学习的人,就如同点着蜡烛在夜间行走。

(4)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阅读本文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强调的是人在年幼时不

能失去学习的良机,到了年老也不可放弃学习。总之需要表达出学习无论从什么时候开

始都不晚,都比不学习者要好。

答案:

(1)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

(2)①过:过错,错误

②乃:才

③闻:使……听到

④犹:仍然

(3)①到了今天,(我)十年温习一次,还是不会忘。

(4)无论何时开始读书学习,都远远胜于不读书者。

【点评】解释文言词语要注意:

(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根据平时积累判断其意思和用法;

(2)在学习时应灵活掌握。要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3)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

三、现代文阅读.(8分)

8.(8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云纹铜禁

①在介绍“云纹铜禁”的那期《国家宝臧》播出后,许多观众都被“云纹铜禁”背后的

故事所打动,“云纹铜禁”也因此成为了热门话题。

②“云纹铜禁”现存于河南博物馆,是春秋时期的古物,因表面遍布朵朵云纹而得名。

“禁”,在我国古代,是贵族宴飨宾客或祭祀祖先所用的案几。后来,周人见证了商人的

落败,认为商纣王因肆意饮酒才使得商朝走向败亡,所以西周的统治者就将盛放酒器的

案几称为“禁二

③如今人们看到的云纹铜禁,做工精巧,但它刚出土时的模样却让人十分心疼。1978年,

河南省西南部的丹江水库水位下降,一座古墓被冲开,数件青铜器和玉器被冲出丹江,

河南省文物部门对这座楚国时期的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云纹铜禁

就是其中之一。出土时的云纹铜禁是难以计数的青铜碎片,根本分不清谁是谁的“邻居”,

而最终让其皂沛的,是中国青铜古器修复界三大圣手之一--河南博物院高级技师王长

青。在一堆铜梗乃至铜渣儿面前,王长青研究断痕,小心拼接,耗时四年多。河南博物

院研究员任常中说:“云纹铜禁的修复,是王老先生一生遇到的最大挑战。它越洋过海,

到美国展览,至今没有走位变形,堪称经典之作。”

④云纹铜禁有着霸气的外形。1米多长的禁身上方攀附着12条龙形怪兽,它们探首吐舌,

面向禁的中心,禁身的下方是12条虎形怪兽,蹲坐在禁下支撑着器件,庄严神圣之感让

人不禁想到了“问鼎中原”的楚庄王,正如赵世纲先生所说:“它是楚国黄金时代的器物,

是楚国能够争霸中原的一种象征!”

⑤另外,云纹铜禁令人折服的还有它的制作工艺。云纹铜禁的制作方法相当特别,采用

的是失蜡法。即先用蜂蜡做成铸件的形状,再用其他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

加热融掉蜂蜡后,再将青铜溶液灌入其中,冷却之后就成了铸件本身。失蜡法是中国固

有的三大传统铸造技术之一,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

1100年。对于美国人来说,失蜡法是现代西方制造业乃至西方崛起的温床,他们难以想

象中国在2500年前,就能够铸造出这样复杂的器物。

⑥因此,学术界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作为中国人,你到河南博物院,想看就能看云纹

铜禁;作为外国人,要看云纹铜禁,必须先到中国。”

(1)文章第③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复活”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学术界的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3)阅读全文,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云纹铜禁”成为当前热门话题的原因。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这篇说明文首先引出说明对象“云纹铜禁”,然后介绍“云纹铜禁”成为当前热

门话题的原因。利用我们学到的筛选文章内容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等知识,解答即可。

【解答】(1)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联系上文,

出土时的云纹铜禁是难以计数的青铜碎片,根本分不清谁是谁的“邻居”,可以判断“复

活”在这里的意思是将云纹铜禁的碎片拼凑完整,云纹铜禁仿佛活了过来。

(2)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文章最后一段引用“作为中国人,你到河南博物院,想看就

能看云纹铜禁;作为外国人,要看云纹铜禁,必须先到中国”一句,形象地写出了中国

人拥有云纹铜禁的骄傲和自豪,表明了作者的敬畏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信息。根据第①段"在介绍‘云纹铜禁'的那期《国家

宝藏》播出后,许多观众都被‘云纹铜禁’背后的故事所打动”,第③段“如今人们看到

的云纹铜禁,做工精巧,但它刚出土时的模样却让人十分心疼”,第④段“云纹铜禁有着

霸气的外形”,第⑤段“另外,云纹铜禁令人折服的还有它的制作工艺”提炼作答即可。

答案:

(1)“复活”一方面是指将云纹铜禁的碎片拼凑完整;另一方面也指王长青让云纹铜禁

仿佛活了过来,它的风采重新被展示在世人眼前。

(2)引用学术界的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中国人拥有云纹铜禁的骄傲和自豪,丰富了文

章的内容;表明了作者对国家宝藏的敬畏之情。

(8)①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介绍云纹铜禁;②云纹铜禁的修复让人感动、自豪;③

云纹铜禁有着霸气的外形;④云纹铜禁有令人折服的制作工艺。

【点评】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

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

的信息;(2)合理地概括信息;(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

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

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其

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

四、名著阅读.(6分)

9.(3分)《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各有优缺点,请你从中挑选一人,写出他的法名,并

客观说明你对他的看法。

人物法名:孙悟空,法号行者

看法:他桀鹫不驯、敢作敢当、敢于反抗压迫、机智勇敢、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正

直无私、行侠仗义、无所畏惧等等。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西游记》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解答】解答此题要找出选文中人物的语言,分析这些语言体现的人物性格。

比如:孙悟空--法号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一双火眼金睛,

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的伎俩;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是如意金箍棒。他

占花果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后来经

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降魔斗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

终成正果。他疾恶如仇,英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答案:

孙悟空:法号行者,他桀瞥不驯、敢作敢当、敢于反抗压迫、机智勇敢、爱憎分明、疾

恶如仇、正直无私、行侠仗义、无所畏惧等等。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名著人物和故事情节的理解能力。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另一

方面需要熟记名著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

的中心主旨。

10.(3分)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谁是保尔的精神导师和参加革命的领路人?请简

要概括保尔从此人身上学到了什么?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程度,结合积累作答。

【解答】朱赫来,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人物,他对保尔•柯察金的思想与成长起

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保尔通过哥哥阿尔焦姆认识了朱赫来。朱赫来是个老布尔什维克,

红军撤退时将他留在了镇上。朱赫来教保尔英国式拳击,培养了保尔朴素的革命热情。

一次,因为解救朱赫来,保尔自己被关进了监狱。而后愚蠢的敌人却又把他很快错放了。

答案:

朱赫来。示例:①在发电厂朱赫来给保尔讲述了发电机的构造,给保尔讲解英国拳法;

②在朱赫来躲避追捕,留宿保尔家时,给保尔讲述了许多革命道理,传授了许多革命知

识,对保尔思想的成长起到决定性作用。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

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

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五、现代文阅读.(14分)

11.(1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①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②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

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他认为乐器中最

难的其实是胡琴,看起来简单,只有两根弦,但是变化很多,两手都要有功夫。他拉的

是老派胡琴,弓子硬,松香滴得很厚--现在拉胡琴的松香都只滴了薄薄的一层。他的

胡琴音色刚亮。胡琴码子都是他自己刻的,他认为买来的不中使。他养蟋蟀,养金铃子。

他养过花。他养过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养花。我母亲死

后,他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

选购了各种花素色纸作衣料,单夹皮棉,四时不缺。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

灰鼠、狐。

③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

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

领着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娱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

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

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

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

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

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子、球是中空的,里面

养了金铃子。从外面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行,振翅鸣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

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通草做

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用小西瓜(这是拉秧的小瓜,因其小,不中

吃,叫做''打瓜”或“笃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瓢,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

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④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侯,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

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

了。他画画,我小时侯也喜欢画画,但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

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我对写意花卉那时还不太会欣赏,只是画一些鲜艳的大桃

子,或者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瀑布。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意。在我

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这建议是很好的,到

现在我写的字还有“张猛龙”的影响。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

甜润。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

邀请,到学校去伴奏。几个同学都只是清唱。有一个姓费的同学借到一顶纱帽,一件蓝

官衣,扮起来唱“珠矿井”,但是没有配角,没有衙役,没有犯人,只是一个赵廉,摇着

马鞭在台上走了两圈,唱了一段“嵋坞县在马上心神不定”便完事下场。父亲那么大的

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

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

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少年父子成兄弟

⑤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他那

时还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

紧学汉语拼音,好给他写回信。“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打成“黑帮”,送进“牛棚”。

偶尔回家,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我的老伴告诫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

儿子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只有一件事,两代之间,曾有分歧。他下放山

西祈县“插队落户”,按规定,春节可以回京探亲。我们等着他回来。不料他同时带回了

一个同学。他这个同学的父亲是一位正受林彪迫害,搞得人囚家破的空军将领。这个同

学在北京已经没有家,按照大队的规定是不能回北京的,但是这孩子很想回北京,在一

伙同学的秘密帮助下,我的儿子就偷偷地把他带回来了0他连“临时户口”也不能上,

是个‘'黑人",我们留他在家住,等于“窝藏”了他。公安局随时可以来查户口,街道办

事处的大妈也可能举报。当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儿子惹了这么一个麻烦,使我们非

常为难。我和老伴把他叫到我们的卧室,对他的冒失行为表示很不满意,我责备他:“怎

么事前也不跟我们商量一下!”我的儿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伤心。我们当时立刻明白

了:他是对的,我们是错的。我们这种怕担干系的思想是庸俗的。我们对儿子和同学之

间的义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他的同学在我们家一直住了四十多天,才离

去。

⑥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我们相信他自己

的选择,他的决定。最后他悄悄和一个小学时期女同学好上了,结了婚。有了一个女儿,

已近七岁。

⑦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

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

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⑧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

-想--用-自1_1-己--理--想--的-模-式、-塑--造1_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

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1)从全文看,以“多年父子成兄弟”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赏析第三段加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

(3)分析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尊靠的,而且,可晋!

(4)父亲对我的兄弟之情表现在哪些地方?请指出你认为最难得的一点并说明难得在什

么地方?

(5)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文是一篇记叙文。作者回忆他的父亲,父亲是一个很有童心的人,经常和孩

子们一起放风筝、排练戏剧。他非常聪明,琴棋书画都有涉及。他很关心孩子,“我”的

成绩很好时他会替“我”感到高兴,成绩差时他也不责备。在他的影响下,“我”和自己

的儿子相处的模式也像朋友一样,“我”认为压抑孩子天性的父亲是可恶的。

【解答】(1)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从表达形式上来看,多年的父子居然成了兄弟,新

颖别致,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联系文本内容可知,本文写父亲是一个聪明的人,父

亲是一个随和的人,父亲关心“我”的学业,但不强求,因为受到父亲的影响,“我”和

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父子亲如兄弟的关系贯穿全文,所以题目还充当了叙事的线索。

联系文本主旨可知,本文意在表现自己所认可的父子关系,“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

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这里说的“没大没小”指的就是亲如兄弟。所以

题目还有深化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用“起身”来修饰小麦,把小麦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起

身”是还没有站起来的意思,这个词语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初春小麦没有长高,还蜷缩在

地上的情状•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

(3)本题考查赏析词语。完全不顾孩子的意愿和特长,只是按自己的意愿来安排孩子的

成长,用自己理想中的模式来塑造孩子,一味想把孩子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这样

的教育往往是不成功的,所以说这样的父亲是愚蠢的。因为这样做压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