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教学内容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系统整体运行的经济理论。主要研究:家庭部门和厂商部门的消费和投资,从而决定整个经济的总需求;家庭和厂商部门如何决定整个经济中的总供给;经济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如何决定资源总量和价格总水平;资源总量和价格总水平的长期变动趋势。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一、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
在只有家庭和厂商构成的两部门经济中,厂商生产的产出等于所有的各种要素的收入,而家庭和厂商用收入对消费品和投资品的购买又使得厂商获得收入。
在包含家庭、厂商以及政府的三部门经济中,除了厂商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之外,家庭及厂商与政府之间的联系是家庭和厂商向政府提供生产要素或产品而获得收入,还可以获得一部分政府补贴,同时还需要向政府纳税。
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及其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简写为GDP。需要准确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所包含的含义。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借助于支出方法和收入方法加以核算。掌握支出方法和收入方法核算GDP的基本过程和应注意的问题。熟悉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的收入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1、支出法支出法又称最终商品或产品流量法。这种方法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商品的支出加总。按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包括以下几项支出:个人消费支出(C)、国内私人总投资(I)、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支出(G)和净出口(X-M)。个人消费支出包括所有家庭对国内和国外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消费。它又可细分为耐用品、非耐用品和劳务三种支出。劳务中包括房租的租金。私人国内总投资是用于购买新生产的资本货物(固定投资)和用于变动存货的总支出。家庭用于购买新的房屋被视为投资,包括在私人国内总投资之中,而它所提供的居住服务则估算其租金计入个人消费支出之中。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支出,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购买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对政府雇员薪金的支出也包括在这个项目之中。净出口是出口减进口的净值。如果在GDP中扣除生产中消耗资本的价值(即折旧)则为国内生产净值。2、收入法收入法又称生产要素所得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即把劳动所得工资、土地所得租金、资本所得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所得利润相加而成。在收入法中主要包括这样几项:工资和其他补助项目、租金收入、净利息收入和公司利润,还有一项业主收入。3、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是指最终供人们使用或消费的产品,而不是为了转卖或进一步加工所购买的商品和劳务。中间产品是指不是供人们最终使用的产品,它是在生产各阶段中投入的产品或劳务,还要经过若干次加工才能成为最终产品。在具体计算时采用增加值法,即只计算在生产各阶段所增加的价值即可。4、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在国民收入核算中,除了国内生产总值之外还有4个重要的总量: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了折旧之后的产值。NDP=GDP—折旧——国民收入(NI)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NI=NDP—间接税——个人收入(PI)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PI=NI—企业所得税和企业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转移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DI)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收入,即:DI=PI—个人所得税 5、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按国民原则计算的。国民原则是指,凡是本国公民(指常住居民)所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在国内,都计入国民生产总值。按国民原则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要加上国外要素收入挣额(本国国民在国外取得的要素收入减去外国国民在本国取得的要素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国土原则是指,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疏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都计入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按国土原则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要减去国外要素收入净额。GNP=GDP+国外要素收入净额或:GDP=GNP—国外要素收入按额 三、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
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为I=S,三部门经济中的核算恒等式为I+G=S+T,而四部门经济中的核算恒等式可以表示为I+G+X=S+T+M。
四、名义GDP和实际GDP
名义GDP是按货币价值衡量的最终商品及其劳务的价值总和,而实际GDP是消除了价格变动影响的商品及劳务的价值总和。第三节价格总水平一、GDP折算指数一国的价格总水平由价格指数加以表示。常用的价格指数有:GDP折算指数、消费价格指数。
GDP折算指数又被称为GDP平减指数,是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二、消费价格指数
消费价格指数是以消费品价格衡量价格总水平的指数。了解构造消费价格指数的基本思想。
三、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
凡是用当前市场价值来衡量的变量被称为名义变量,用不变的价格衡量的量就称为实际量,实际变量=名义变量÷价格总水平。第四节国民收入核算与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一、核算恒等式与均衡条件
借助于核算恒等式可以理解经济中的均衡条件,但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必要的。
二、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构成
总需求是指特定价格总水平下的计划支出,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来自国外的需求构成。总支出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关系就是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是指特定价格总水平下,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可供使用的消费品和投资品,它由消费、储蓄和税收构成。价格总水平与总供给量之间关系可以由总需求曲线加以表示。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经济处于均衡。理解四部门、三部门和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条件。
三、投资与储蓄相等
投资与储蓄相等是两部门经济的基本均衡条件。它构成了凯恩斯理论有关国民收入决定的核心。第二章产品市场均衡第一节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一、消费函数经济中的消费主要取决于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没有收入增加得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被称为消费函数。消费随着收入变动的规律可以由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加以刻画。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一条重要的心理规律。消费曲线、线性消费函数以及引致消费和自主消费等概念用来说明消费函数。1.消费函数的形式C=a+bYDa>0,0<b<12.MPC和APC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consume,简称MPC)是指消费增量(△C)和可支配收入增量(△YD)之比,即:MPC=△C/△YD下面介绍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propensitytoconsume,简称APC)。平均消费倾向等于消费总量与可支配收入总量之比,即:APC=C/YD3.消费曲线的平移影响消费曲线平移的因素主要有:(1)财富人们消费决策不仅仅基于他们现有收入,还依赖于他们的财富(wealth)。对未来价格和收入的预期如果人们预期未来的价格水平更高,他们倾向于增加目前的消费以便以较低的现价购买商品,因此,对未来价格更高的预期会使消费曲线上移。如果人们预期未来的收入更多,他们倾向于增加现期消费。因此,对未来收入更多的预期会使消费曲线上移;反之则下移。(2)价格水平如果价格水平上升,货币购买力下降,人们的实际财富下降,消费减少,从而使得消费曲线下移;反之则上移。(3)收入分配低收入阶层的人较之于高收入阶层的人支出占收入的比例通常更高些。如果收入分配格局出现永久性的变化(例如,通过税制改革),使得高收入阶层的人增加收入的比例高于低收入阶层的人,有理由相信消费曲线将下移;反之则上移。(4)税收增加税收,使得消费者收入减少,消费曲线下移;反之则上移。二、储蓄函数储蓄是指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储蓄和收入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储蓄函数可以由平均储蓄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进一步刻画。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边际储蓄倾向递增。储蓄曲线、线性储蓄函数等概念是为了说明储蓄函数而引申出来的。1、储蓄函数的形式S=YD-C=-a+(1-b)YD2、MPS和APS储蓄曲线的斜率(1-b)则代表的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save,简称MPS)。边际储蓄倾向为储蓄增量与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之和恰好等于1。MPC+MPS=b+(1-b)=1平均储蓄倾向(Averagepropensitytosave,简称APS)是指储蓄总量与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量之比:可以证明,平均消费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之和也等于1:三、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之间的关系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之和等于总收入,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恒等于1。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之和恒等于1。第二节投资函数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含重置投资和净投资。一、投资支出投资为自发的,它独立于国民收入,或者说,它和国民收入的变化无关。因此,最为简单的投资支出可表示为:I=I0上式中,I为投资,I0为自发投资,为一给定的、独立于国民收入之外的数值。这一投资函数与凯恩斯关于短期投资观点相互一致。水平的投资曲线也可能发生上下平移情况,主要影响因素有:1、利率利率上升,一项给定的投资项目的成本便上升,意愿投资量可能下降;反之则投资上升。2、预期利润企业家预计某一产业在未来有较高利润率,我们称他为“乐观主义者”;反之,为“悲观主义者”。乐观主义使得投资曲线上移,悲观主义导致投资曲线下移。3、生产能力如果企业有过剩的生产能力,同时该企业对市场不看好,它不大可能增加投资;如果企业不存在生产能力过剩,同时,市场又看好,它有可能增加投资。4、税收如果税收增加,意味着企业的税后利润下降,投资曲线可能下移;反之,上移。二、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1、总计划支出等于国民收入AE=C+I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的均衡条件为:现实总产量Y等于总计划支出,即:Y=AE2、储蓄等于投资另一种表述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就是: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Y=C+S C+S=Y=C+IS=I 三、投资乘数1、投资乘数的定义投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变动产生乘数效应。投资乘数是指由投资变动引起的收入改变量与投资支出改变量之间的比率。理解乘数定理的结论以及这一结论成立的条件。2、投资乘数的图示由于增加投资DI,均衡点从E0变化到E1,均衡的国民收入增是为:DYE=Y1-Y0
3、投资乘数公式dYE/dI0=1/(1-b)=λI 由于b大于零、小于1,所以λI>1。所谓投资乘数是指,当自发投资增加1个单位时,均衡的国民收入会以一个乘数(即倍数)增加。DYE=λI·DI 投资乘数与MPC呈正比,即,MPC愈大,乘数愈大。关于乘数效应,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乘数效应是需要时间的。第二,乘数效应发挥作用还需要一个条件:在每一轮的支出过程中都存在着闲置的资源。四、资本的边际效率
贴现和贴现率是理解资本的边际效率概念的重要概念。资本的边际效率衡量了厂商的预期收益率的大小。影响资本的边际效率的因素主要有投资者的预期收益以及资本品的价格。第三节简单国民收入决定一、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
总支出等于总收入决定均衡的国民收入,理解国民收入决定的过程和均衡条件。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也可以由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条件I=S加以说明,理解投资等于储蓄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过程和均衡条件。
二、三部门经济中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
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分析可以扩展到三部门经济中。理解总支出等于总收入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过程和均衡条件。
在三部门经济中,投资加政府购买等于储蓄加税收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理解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过程和均衡条件。除了私人部门的因素之外,政府购买和税收对总支出和总收入产生影响,从而最终影响均衡国民收入。
通过均衡条件可以知道影响均衡国民收入的各个因素。例如,在三部门经济中,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增加使得均衡国民收入增加,而储蓄、税收增加则使得均衡国民收入减少。第四节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一、两部门经济中的IS曲线
均衡的国民收入取决于投资,而投资又取决于利息率,因而利息率与均衡收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由IS曲线加以表示。通过对产品市场均衡的分析,理解两部门经济IS曲线的推导以及该曲线的特征。利用IS曲线说明产品市场的均衡调整过程,了解导致IS曲线移动的因素及机理。1、IS曲线的推导方法。已知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为I=S,借助这一关系式,可推导出IS曲线。现假定我们已知:S=-a+(1-b)YI=I0-hr上两式中的参数a、b、I0,和h均为已知的常数,这样就有惟一的一条储蓄曲线和唯一的一条投资曲线相对应。现假定利率水平为r1,此时投资量为I1,它由图(c)中的投资的曲线所决定。经图(b)转置,对应于图(a)中的S1,此时满足I1=S1,并同时决定了Y1,因此,得到图(d)的A点,它表明了商品市场均衡时某一种国民收入Y和利率r之间的关系,IS曲线必定经过A点。
IS曲线的推导(I=S法)
同理,当利率水平为r2,它决定了I2,当I2=S2时,决定了Y2点,从而得到图(d)中的B点,它也在IS曲线上,将A、B两点连接起来,便得到了一条线性的IS曲线。2、IS曲线的斜率从上式中可以导出IS曲线的斜率为:dr/dy=-(1-b/h)<0但这一斜率的经济含义通常需要反过来理解,即:dy/dr=-(h/1-b)<0这就是说,当利率变化1个单位时,Y要反向变化(h/1-b)个单位。二、三部门经济中的IS曲线
把两部门的IS曲线的推导推广到三部门经济中。理解IS曲线移动的原因及机理,并初步建立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在弄懂了两部门IS曲线的基础上,学习三部门IS曲线就很容易了.因此,本节只作一简要讨论。1、三部门IS议程表达式决定三部门IS曲线的行为方程如下:C=a+bYDI=I0-hrG=G0TX=TX0TR=TR0YD=Y-TX+TR三部门模型的商品市场均衡条件为:Y=C+I+GY=a+I0+G0-b(TX0-TR0)/1-b-h/1-br这就是三部门IS方程。从中我们得知:三部门IS曲线的斜率也为负;2、三部门IS曲线小结(1)IS曲线的斜率为|1-b/h|。b和h对三部门IS曲线的影响方向均类似对两部门的分析。(2)影响三部门IS曲线纵截距的除了我们已经讨论过的a和I0之外,还有G0、TX0和TR0。(3)政府支出增加,IS曲线右移。(4)政府税收增加,IS曲线左移。(5)政府转移支出增加,IS曲线右移。(6)与两部门模型不同,三部门模型中的b的改变,不仅仅影响IS曲线的斜率,而且还会影响纵截距。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第一节利息率的决定一、货币需求理论1、货币需求动机(1)货币的交易动机货币的交易动机(transactionarymotiveformoney)又称货币的交易需求(transactionarydemandformoney),人们持有货币余额(moneybalance)的最基本动机是为了便于交易产品和劳务。为了交易目的而持有的货币需求被称作为“货币的交易动机”。很明显,(名义)交易货币需求量主要取决于名义国民收入的水平。特别地,所交换的所有货物和劳务的名义价值量愈大,完成这些交易所需的(名义)货币量也愈大;反之,愈小。这也就是说,货币的(名义)交易需求与名义国民收入呈正比。从另一个角度说,由于名义国民收入(y)等于价格水平(户)乘以实际国民收入(r),因此,价格水平和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化都会导致(名义)货币需求量的同向变化。(2)货币的谨慎需求决定谨慎需求量大小的主要因素与交易需求类似。换言之,谨慎需求量的大小取决于名义国民收入的多少。名义国民收入多,货币的谨慎需求量便大,反之则小。货币的交易需求和谨慎需求是两个有既联系又有差异的需求。前者是在确定条件下的需求,后者是在不确定条件下的需求,两者的相同之处便都是为了实现交易而产生的对货币的需求。正是由于它们这种关系,目前国外一些教科书将货币的需求仅仅分成两类,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又叫资产需求)。这里的交易需求是广义的,它包括了狭义的交易需求以及谨慎需求。(3)货币的投机动机第三类货币需求与货币的第三个功能相关,即货币的价值贮藏。人们可以不同的形式持有其金融性资产(financialassets),例如,公司股票、国债券、企业债券、定期存款或者M1货币。因此,就存在着货币的资产需求(assetdemandformoney),凯恩斯称之为货币的投机动机。(speculativemotive)。2、货币的总需求依照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实际的货币总需求等于(广义的)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之和:L1+L2=RY+m0-lr由于实际货币总需求(L)等于名义货币需求(MD)除以价格水平(P),即:L=M0/P=RY+M0-Lr二、货币的供给
货币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时点上由家庭和厂商持有的政府和银行系统以外的货币总和。货币供给主要由中央银行控制,它取决于名义货币量和价格总水平。货币的供给曲线表示出了利息率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理解这一曲线的含义。货币的供给所谓货币供给量就是一国经济流通中的货币量,亦称货币流通量。西方经济学家把货币供给量的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部分。狭义与广义的划分主要以货币的流动性为标准。本节将介绍货币供给的决定及货币层次的划分。1、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在某一时点的货币供给量,系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大众的行为相互作用所决定的。中央银行可以影响,但却无法单独决定货币供给量。(1)大众行为大众行为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货存款率,即所得收入用于存款的比率,通货存款率越高,大众行为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越小。(2)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存款储备金率,即银行吸收存款中没有用于放款的比率。存款储备金率越高,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越低,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也就越小。(3)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表现在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基础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商业银行超额储备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系统的负债总额三部分,是银行系统创造货币的基础。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量的增减变化,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多少。2、货币层次的划分所谓货币层次的划分,就是把流通中的货币,主要按照流动性的大小进行排列,分成若干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方式。一般来说,货币可划分为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1)狭义货币狭义货币被定义为同时具有货币三大职能的货币。由于狭义货币具有货币的交换媒介或支付手段,它也被称作交易货币,简称为M1。(2)广义货币广义货币,用M2表示,就是交易货币和资产性货币之和。具体地说,M2中的准货币包括:你在银行储蓄账户上的存款(即定期存款);由你的证券交易经纪人负责经营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账户;由商业银行经营的货币市场存款账户中的存款等等。3、存款创造(1)存款创造的前提条件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有两个基本前提条件。第一,部分储备金制度。商业银行的储备有法定储备和超额储备之分。所谓法定储备是指商业银行按照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储备金率”对其所接受的存款按一定比例必须保有的储备额称为法定储备,法定储备一般表现在中央银行的负债方的项目;超额储备指商业银行持有的超过法定储备金的储备部分,也称过度储备金。第二,非现金结算制度。在非现金结算制度下,所有经济(支付)往来均通过开出银行支票的形式,或转账的办法进行结算。只要在商业银行开立活期存款账户(可开支票的),则所有支付结算业务由银行来完成,因此人们对现金的需要转而成为对存款的需要,银行才具备创造存款这一能力。(2)简单的存款创造乘数从上例可见,新增存款100万美元,它会创造出新的贷款万400美元。这种贷款如全部在支票账户上,它们都是M1,因此,存款会创造出贷币!这就是所谓的“存款创造货币”理论,有时简称“存款创造”。存款总额与原始存款和法定储备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设D表示活期存款总额,R表示原始存款,r代表法定储备率,则它们间的相互关系是:D=R·1/r存款创造乘数是指增加一美元存款所创造出货币的倍数,用mλ表示:mλ=△D/△R=1/r即存款创造乘数等于法定储备金率的倒数。如果中央银行增发一笔货币供给,流入公众手中并转存在支票账户上,这笔新增货币量会创造出新货币来,因此,存款创造乘数亦被称为“货币创造乘数”、“货币供给乘数”、“货币乘数”等。(3)复杂的存款创造乘数但是,别忘记了这里分析的隐含有两个假定:第一,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储备。第二,银行客户将一切货币存入银行,支付完全以支票进行。显然这种假定很难符合现实经济生活。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每一位银行客户都会考虑到日常生活中的零星支付而保留一部分现金;每一个商业银行考虑到要应付客户的经常性的提取现金而保留有一部分超额储备。这样的结果必须使货币乘数下降。——现金漏损所谓现金漏损是指银行的客户得到贷款后并不是全部存入银行,而提留一部分现金后再存入银行,从而使得存款创造的乘数下降。设定现金漏损率为a,即每一所得贷款中按a的比率扣除后再存入银行。则存款创造的乘数为“存款创造乘数≈1/r+a——超额储备再看超额储备的影响。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各商业银行为了维持其日常业务的正常进行,一般都保留有一定的数额的超额储备金。这种现象,必须使货币创造的乘数进一步缩小,因为银行可用来贷款的货币的数量下降。若以β表示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金率,则货币创造的乘数为:存款创造乘数≈1/r+a+β从上式可知,一笔新增的原始存款,最终产生的存款总和为D=R/(r+a+β)。因此,上式可改为:D/R≈1/r+a+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达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金融方针和各种调节措施。货币政策的中心是控制货币的供给量。我们把有利于货币供给量增加导致总需求增加的货币政策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亦称“松”的货币政策。把减少货币供给导致总需求减少的货币政策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亦称“紧”的货币政策。那么中央银行主要依靠什么措施来执行“紧”的或“松”的货币政策呢?主要有以下三项工具: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储备金率、贴现政策。三、利息率的决
在货币市场上,当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时决定均衡利息率。货币的需求或供给变动对均衡利息率产生影响,理解这种影响。第二节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一、LM曲线的推导LM曲的图像推导有若干种方法,现介绍最为常见的一种。四方图法下图说明了LM曲线的推导过程。
LM曲线推导方法图(a)为广义交易需求曲线,图(c)为投机需求曲线,图(b)为货币供给曲线,并且有使货币需求量恒等于货币供给量的性能,图(d)为LM曲线。任意假定一国民收入水平Y2,图(a)便可确定L,在给定的(M/Po)的情况下,为确保M/P0=L,必有一个唯一的L,因此,有一利率水平r2与之对应,这样便可得到LM曲线上的A点,同理可得到B点,连接A、B两点便得到一条斜率为正的LM曲线。二、LM曲线的斜率LM方程的Y=Y(r)的形式为:Y=L/R·(M/P0)+R/L·Y这样,LM曲线的斜率为R/L,所以,LM曲线的斜率取决于两个因素:R和l。并且,R值愈大,LM曲线的斜率愈大;反之则愈小。L值愈大,斜率愈小;反之则愈大。在货币市场上,不同的收入与不同的均衡利息率相对应。表示这一对应关系的函数就是LM曲线。理解LM曲线的含义以及推导过程。利用LM曲线说明货币市场的均衡调整过程。
三、LM曲线的移动
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变动对LM曲线的影响,理解LM曲线变动的机理。货币供给变动对LM曲线的影响以及政策含义。第三节产品、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分析二、IS-LM模型1、双重市场均衡上面探讨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现在,我们同时时考虑两个市场的均衡问题。根据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可做出下图现把该图分为四个象限。在第Ⅰ象限,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同时,总支出却小于总收入。
双重市场均衡的实现如果经济偏IS和LM曲线,表明该经济的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失衡。通过利率和收入水平的调整,该经济在一定的时间内移向IS和LM曲线的交点E——双重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每一象限利率和收入水平的调整方向如图中的箭头所示。在第Ⅱ象限,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同时总支出也小于总收入。在第Ⅲ象限,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同时,总支出大于总收入。在第Ⅳ象限,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同时,总支出也大于总收入。IS曲线变会对均衡收入和均衡利息率产生影响,联系引起IS曲线变动的因素,进而说明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均衡的收入和均衡利息率。同样地,LM曲线变动会对均衡收入和均衡利息率产生影响,联系引起LM曲线变动的因素,进而说明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均衡的收入和均衡利息率。第四节总需求决定理论的基本框架凯恩斯理论可以概括为总需求决定论。理解总需求决定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说明凯恩斯理论是如何利用三大心理规律对萧条作出解释的,说明相应的政策对策。一、总需求曲线1、总需求曲线的推导总需求是指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上各部门总的计划支出之和,它被分解为四大块: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净需求。总需求曲线(简称AD曲线)是表明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总需求(AD)曲线的推导从IS—LM模型中可以推导出AD曲线。AD曲线是描述在双重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价格水平之间相互关系的一条曲线。同理,如果价格水平从P1下降为P0(即P1>P0),大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从而LM曲线从LM(P1)右移至LM(P0),且相交于IS曲线于E0点。将(P0,Y0)在图b中描点便可以得到E0。将E2、E1和E0连接起来便可以得到一条AD曲线。因此,总需求曲线表明了在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条件下总需求和价格水平的一种关系。二、AD曲线的斜率AD曲线的斜率为负,这表明,当价格水平上升时,为了使双重市场实现均衡,总需求水平应该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总需求便会上升。因此,价格水平与总需求呈反比关系。1、利率效应这种利率效应是由货币传导机制所使然。如果传导机制失灵,利率效应就不能起作用。2、实际货币余额效应所谓实际货币是指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的数量,即以实物形态衡量的货币。如果名义货币供给不变,由于某种原因价格水平跌落,你存在银行的以及手中的货币是不是更值钱啦?你的实际货币余额是不是在增加?你是不是感到自己比过去更富裕些了呢?因此,物价水平下降使消费者感到更富裕,这会鼓励他们更多地消费;消费支出的增加导致总需求量增加。这种由于价格水平下降导致实际货币余额上升,进而带动总需求量增加的原理被称作为实际货币余额效应(RealMoneyBalanceEffect)有时被简称为实际货币效应、实际余额效应。当然,物价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余额减少。消费支出减少,总需求量减少。这是实际货币效应的另一种表现形式。3、外贸效应假如中国物价水平上升,在外国人眼里,中国的商品相对昂贵,他们就可能减少购买中国产品,这就使得中国的出口需求减少;同时,在中国消费者眼里,外国商品变得相对便宜,我们就可能增加购买外国商品,这就使得进口增加。两项加起来,中国的净出口需求减少,进而总需求量减少。第四章劳动市场均衡和总供给曲线第一节劳动市场均衡一、劳动力的需求曲线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告诉我们,劳动力需求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相重合,且为一条斜率为负的曲线;它表明,企业所支付的实际工资上升,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则增加。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劳动力需求曲线ND的斜率为负,供给曲线NS为正,两者的交点便为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点(E)点,它同时决定了均衡工资水平(W/P)E以及均衡的劳动力数量NE。二、劳动力的供给曲线以实际工资水平为纵轴、以劳动力总量为横轴,劳动力的供给曲线为一条斜率为正的曲线,表明劳动力的提供者愿意在较高工资水平上提供更多的劳动时间。三、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将劳动力需求曲线ND和劳动力供给曲线NS结合起来,分析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均衡问题。劳动力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联合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均衡点E便同时决定了均衡的实际工资水平(W/P)E。和均衡的劳动力数量NE。根据“市场出清”原理,当工资高于均衡工资时,整个经济出现劳动力的过度供给,工资有下降的趋势;当工资低于均衡工资时,整个经济则会出现劳动力的过度需求,工资有上升的趋势。第二节总供给曲线一、宏观短期和长期1、短期在宏观经济学中,短期是指在除劳动力之外的其他生产要素价格(如利率和原材料价格)不变的这么一段时期。2、长期宏观长期是指足以长到所有生产要素价格均可变动的一段时期,如果给工资率以足够长的调整时间,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一定会相等,劳动力市场便可出清。这样,在长期中,劳动力市场一定实现了充分就业。此时的失业也只是在充分就业状态时的失业,我们将之称为“自然失业率”。二、短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是在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一国经济所愿意提供的总产量(一般以实际GDP作代表)和价格水平(一般用GDP紧缩指数表示)的一种关系。1、古典短期总供给曲线(1)古典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古典经济学假定,在劳动力市场中,工资具有灵活变动的性质,因此,劳动力市场常常是出清的(即供需相等)。根据这一假定,可以推导古典短期总供给曲线为一条等于充分就业产量的垂直线。下图有利于帮助我们推导出古典(短期)总供给曲线。
古典(短期)总供给曲线古典经济学假定,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性的,其工资水平在短期也是可以灵活变动的,因此,劳动力市场常常出清。由此可推导出古典的短期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线,其水平距离等于充分就时的产量YF,这表明总供给量不会随价格变动而变动。(2)古典总供给曲线的含义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力市场像其他竞争性商品市场一样,会迅速地出清,其根源就是工资具有灵活可变的性质。一旦劳动力市场出现需求过度,实际工资会很快地上涨;如果劳动力市场出现供给过度,实际工资会迅速下降,直到劳动力市场出现均衡为止。劳资双方在充分信息的条件下不存在货币幻觉。一旦价格水平上涨,导致实际工资下降X%,只有名义工资也上涨X%他们才不改变劳动力的供需量。2、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凯恩斯主义不赞同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力市场的假设。凯恩斯认为,由于劳动力市场并非为完全竞争,且存在着工资刚性,因而,劳动力市场不是经常处于充分就业,而是经常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状态。
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凯恩斯借助工资刚性理论试图说明一个重要结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非总是内在自发稳定的。相反,失业是经常的、大量的,而充分就业只是暂的、偶然的。三、长期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是在充分就业下价格水平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长期总供给曲线来描述。因此,长期总供给曲线描述了在充分就业下价格水平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1、充分就业均衡劳动力市场的短期均衡有3种可能性:(1)低于充分就业均衡;(2)充分就业均衡;(3)超出充分就业均衡。但是,一旦劳动力市场处于长期均衡之时,该经济就一定是充分就业均衡,或者说,该经济的失业率是“自然”的,其产出水平就是充分就业产量,或称潜在产量、潜在GDP、充分就业GDP。这样,长期总供给曲线就是平行于价格轴,并与产量轴相交于潜在产量YF的一条垂线。如图所示。这条垂线隐含了三层含意:(1)长期总供给量与价格水平的变化无关;(2)无论经济出现什么干扰,只要让调整的时间足够长,其产量一定会恢复到充分就业产量;(3)该经济在长期内不可能出现失业,或一定会出现充分就业,或处于自然失业率状态。
长期总供给曲线2、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然而,长期总供给曲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一些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移动。这些因素主要是指影响总生产函数的各个要素。比如,一个国家的资本使用量增加、技术水平提高都会导致总产量曲线上移。这样,在相同劳动力使用量的情况下,充分就业产量也会有所增加。因此,长期总供给曲线会向右方平行地移动。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概述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包括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低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平衡。理解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低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含义。对失业率的定义,季节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的含义能够准确地加以说明。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决定论,即ISLM模型。根据LM曲线的形状,区分萧条区域、古典区域和中间区域。在LM曲线的不同区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会有所不同,能理解这一点。第二节财政政策一、西方财政制度
1、财政政策的含义。
2、西方财政制度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的规定。了解西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制度以及预算制度。能说明公债的含义。
二、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作用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各种制度规定本身可以对经济产生稳定作用,这种自动稳定作用通常被称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理解财政制度所具有的自动稳定作用。
三、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含义。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含义及作用。理解政府财政收支政策的各种手段。
四、财政政策的效应
财政政策对经济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但财政政策对收入产生的效应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理解这些制约因素,说明政策滞后和挤出效应的含义。第三节货币政策一、货币政策的含义。
1、货币政策的含义。
2、了解中央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构成,说明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了解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构成。
二、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制度规定
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主要制度规定包括:法定准备金制度、再贴现制度和日常监管。理解这些制度规定的含义,了解制度对商业银行行为潜在的影响。
三、货币政策及其手段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含义。货币政策的三大手段:调整法定准备率、变更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理解存款创造乘数的含义及其过程。理解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以及操作过程。中央银行也可以采用其他手段执行货币政策,这些手段包括:道义劝说、严格或放宽信贷条件和贴现配额等。
四、货币政策效应的局限性
货币政策对收入的影响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流动偏好陷阱,政策时滞的影响,货币政策手段本身的局限性。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方式包括: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相搭配;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相搭配;紧缩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相搭配;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相搭配。理解执行这些政策搭配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手段。第六章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第一节通货膨胀的类型及其影响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总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一般价格总水平通常由GDP折算指数和各种物价指数加以衡量。价格总水平由物价指数衡量。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幅度由通货膨胀率加以衡量。准确表述通货膨胀率。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
通货膨胀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了解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通货膨胀和超级通货膨胀,平衡和不平衡通货膨胀,未预料到的和预料到的通货膨胀的含义。
三、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通货膨胀具有的收入财富分配效应和产量和就业效应,理解这两种效应的含义,能对这两种效应做出说明。
四、通货膨胀的成本
通货膨胀是有成本的。理解这些代价的成因。第二节通货膨胀的原因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其过程。能分析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其过程。分析造成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理解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进口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及其过程。
三、需求和成本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
需求和成本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的含义。理解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相互作用推动通货膨胀过程。
四、通货膨胀惯性
通货膨胀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被称为通货膨胀惯性。对通货膨胀惯性的一种解释是人们会对通货膨胀作出相应的预期。理解预期的含义以及人们对价格总水平的预期导致通货膨胀具有惯性。第三节价格调整曲线一、价格调整曲线
价格调整曲线又称菲利普斯曲线,它表示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解释价格调整曲线所描述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出现交替关系的原因。理解价格调整曲线移动的原因以及它隐含的政策含义。
二、价格调整方程
价格调整曲线或菲利普斯曲线可以写成价格调整方程。理解价格调整方程公式所表示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含义。第四节逆转通货膨胀的政策一、用制造衰退降低通货膨胀率
可以通过制造衰退来降低通货膨胀率。理解逆转通货膨胀的“冷火鸡”方案和渐近主义方案以及通过制造衰退逆转通货膨胀的过程。
二、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目的在于通过控制价格、货币工资和其他收入的增长,抑制通货膨胀。收入政策手段主要包括:价格和工资管制、收入指数化和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理解这些政策手段的含义。第五节失业的种类一、劳动力的定义劳动力是由年龄在16岁以上的正在工作与不在工作但正在积极寻找工作,或被暂时辞退并等待重返工作岗位的人所组成。就业者是指那些从事有报酬工作的人,包括那些有工作但由于生病、罢工或休假而不在于工作岗位的人。另外,没有报酬的家庭成员在家庭企业工作(如有农场工作)也计入就业之中。二、失业的定义各国对于劳动力的年龄和失业的范围有着不同的规定。例如在美国,劳动力的年龄范围是16~65岁。凡是没有被雇佣(有偿的)的劳动力都是失业者。换句话说,凡年龄在16~65岁之间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三、失业的种类根据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划分,经济学家们通常将失业分为三种: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1、摩擦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或充分就业状态,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失业。这种产生于劳动力正常周转的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产生摩擦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有:劳动力市场是不断变动的,信息并不是非常完备的,而且寻找工作的人和拥有工作空位的雇主发现对方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相互了解。即使劳动力的人数保持不变,在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一批新的人员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同时也有一些在工作的或失业的人退出劳动力市场。一些人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而辞去现有的工作。2、结构性失业当劳动力需求发生了变化,使同一地区对劳动力技能的需求与供给不一致,或引起不同地区间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时,就出现了结构性失业。所谓结构性失业,就是指在某一地区或某一产业所需的工作岗位数下降所产生的失业。如果工资是完全自由浮动的而且工作变动或迁移的成本很低,那么市场通过调整很快就可以消除这种失业。但现实并非如此,故结构性失业也就始终存在着。与摩擦性失业相比,结构性失业问题要严重得多。因为摩擦性失业的失业者能胜任可能获得的工作,而结构性失业的失业者却不具备这种条件。3、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扩张步伐放慢所产生的失业。随着总支出和产量的下降,任何地方的失业都会上升。在1982年的衰退中,美国50个州中有48个州的失业率上升了。许多劳动力市场中失业者同时增加,表明这种增加的失业有着很大的周期性。四、失业率一个国家总体的失业情况可以通过失业率的大小反映出来。失业率就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可用公式表示为: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100%这里的失业人数,包括那些没有就业,但积极地寻找工作或等待返回工作岗位的人。所谓“积极地寻找工作”是指,一个人不仅仅是想得到工作,而且必须作出特殊的努力(如去找本地的厂商或答复征聘广告)去找工作。五、对失业的经济学解释1、有效需求不足失业论在凯恩斯看来,“有效需求”就是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所谓总供给价格,就是指全体资本家在出售全部商品时获得的供给价格的总和。所谓总需求价格,就是指全体资本家预期社会在购买全部商品时付出的价格的总和。凯恩斯认为,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当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资本家不仅不能按照预期的最低利润出售商品,而且还会有大量的商品卖不出去,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就会减少雇佣工人,减少产量。反之,如果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则产品脱销,且有利可图。这时,资本家就会增雇工人,扩大产量。只有当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时,资本家才既不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也不会解雇工人,缩减生产,于是达到了均衡状态。这种在总需求价格和总供给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就是凯恩斯所讲的“有效需求”。按照凯恩斯的说法,在没有国家干预经济的条件下,资本主义自发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的均衡所决定的有效需求,不足以保障充分就业。换言之,即使是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它依然是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凯恩斯断言,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存在大量的失业(非自愿失业),主要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在他看来,“有效需求”不足是由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造成的,而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又是由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所决定的。2、高工资失业论这一理论主要出自于新古典学派,首推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庇古。庇古的主要观点是:(1)就业人数与工资水平呈反比,工资越高,就业人数就越少;(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工资水平与就业水平之间的某种均衡,是因为工人之间的自由竞争使工资建立在接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上;(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工会作用加强和实行国家失业保险制度,使得工资保持在过高的水平上,这就是产生大量失业的原因;(4)为了达到充分就业,必须降低工资。3、技术失业论这一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新技术的采用,会引起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因而是产生失业的原因。“技术失业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多斯。在他看来,生产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并由此得出结论:必须放弃反对失业的斗争,因为这是没有意义的。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任务并不在于保障就业,而是使全体社会成员得到“有保障的最低失业”。4、货币失业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出版了论文集《充分就业和国家规制》,其中的作者之一华特曾经断言,失业的原因在于流通中的货币量不足,因此,消除失业的办法只能是增加货币量。他写道:“在战争期间,对产品的需求是不知足的和有效的;但在和平时期,尽管存在许多不能满足的需求,但并无有效需求,因为货币不足,不能使需求成为有效的。战时常常有足够的货币,所以需求常常是有效的。用这种办法医治失业,曾经是很简单的事情。如果和平到来出现失业的话,那是因为流通中的货币量不足。”由此,他得出结论说,为了医治失业,政府应当时刻准备增发没有黄金保证的钞票或纸币。五、失业的影响1、失业对经济的影响许多国家追求高就业率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高就业率意味着高产量和高收入;第二,工作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当出现严重失业的时候,产量损失很大,收入急剧下降——就好像大量的汽车、房屋、衣服及其他商品被简单地扔进大海一样。在高失业期间的损失是现代经济中有文献记载的最大浪费。它们比估计的由垄断造成的微观浪费或由关税和额度所导致的浪费要大许多倍。(1)充分就业和潜在GDP当一国经济的现实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亦称充分就业的失业率)时,我们就说这个国家已实现了充分就业。对于自然失业率,经济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这里我们简单地认为,自然失业率就是当经济只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失业率,或者说,它是当经济出现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潜在的GDP又称充分就业的GDP,它是指一国国民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的总产量,是与自然失业率相对应的GDP水平。与潜在的GDP相对应的概念是现实的GDP。潜在GDP是一国经济应该生产出来的产值,而现实的GDP是一国经济实实在在生产出来的产值,潜在的GDP与现实的GDP之差称为GDP缺口(亦称产量缺口)。(2)奥肯定律事实表明,失业通常随经济周期中的产量波动而变化。产量与失业之间的这种明显的同步运动,首先被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以数字关系加以表述,这就是著名的“奥肯定律”。2、失业的社会影响失业不仅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给人们带来极为沉重的心理负担,这种负担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美国公共健康的研究表明,失业会导致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退化:较多的心脏病、酗酒和自杀。研究这个问题的杰出专家,M·唯维·希伦纳博士估计,连续6年的失业的1个百分点的上升会导致3.7万人过早死亡。对许多人来说,非自愿失业会对他们造成非常严重的心灵创伤。六、失业的治理1、对摩擦性失业的治理产生摩擦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动,信息不很完备。在这两处条件的约束下,劳动力的流动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因而摩擦性失业就不可避免。根据摩擦性失业的这种情况,可以通过缩短选择工作的时间来减少摩擦性失业。例如,可以通过增设职业介绍所、青年就业服务机构和建立人材库网站以更多的途径传播有关就业的信息等方法达到减少摩擦性失业的目的。2、对结构性失业的治理经济增长的过程必然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经济结构的变化又会导致结构性失业。所以,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结构性失业的治理。(1)阻止或至少是减缓导致结构性失业的经济结构变化。几个世纪以来,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工会通过阻止或减缓经济结构变化来减轻失业的威胁,从长远的利益看,这一个举措是得不偿失的;(2)接受伴随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变化并设计出使经济更适应这种变化的政策。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不能适应经济结构变化后的工作,故可通过对受结构性失业威胁的人进行教育培训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3)通过帮助劳动力迁移,使劳动力很容易在不同的工作与地域之间流动,以此来降低结构性失业。应当承认,我国目前面临着巨大的结构性失业的压力。对于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只能降低其程度而不可能完全消除。3、周期性失业的治理周期性失业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对于这种失业,按照凯恩斯的意见,只要国家积极干预经济,设法刺激“有效需求”,并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的,就能够实现充分就业。他提出的重要措施是:(1)刺激私人投资,为个人消费的扩大创造条件;(2)促进国家投资。现在人们一般认为,可以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消除由于总需求不足所造成的周期性失业。第六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经济学家A·W·菲利浦斯在对英国100多年的失业和货币工资的数据进行仔细研究以后,发现失业与货币工资变化之间存在着一种反向的关系。他发现,失业较少时工资趋于上升,反之,则下降。为什么高失业有可能降低货币工资的增长呢?原因在于,在可供选择的工作较少时,工人要求增加工资的愿望不会那么强烈;而且当利润较低时,企业也会更坚决地拒绝工人增加工资的要求。
短期菲利浦曲线但在长期中,经济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而不论通货膨胀是什么。长期菲利浦期曲线PCL是一条通过自然失业率的垂直线。它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这意味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变化,失业率总是固定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因此,在长期中,以引起通货膨胀为代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并不能减少失业。这便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无效性问题。
长期的菲利浦斯曲线
第七章宏观经济学的分歧第一节“古典”的传统与凯恩斯革命一、“古典”经济学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解释
“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对劳动市场、生产和就业的看法。“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政策含义。
二、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认为,劳动市场的不完全性导致存在非志愿失业,而总需求不足使得这种现象得以维持。
三、新古典综合派
了解新古典综合派主要理论观点和内容。理解新古典综合派遇到的困境。第二节货币主义一、新货币数量论
了解货币主义的概要情况及试图论证的三大命题。
新货币数量论的基本公式。了解货币主义利用新货币数量论对宏观经济运行给予解释。
二、自然率假说
了解自然率的含义及决定因素。货币主义借助于菲利普斯曲线对宏观经济运行做出的解释。
三、政策分析
货币主义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批评。理解单一货币规则的内容。
四、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比较
概要说明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理论之间存在的分歧。第三节供给学派一、萨伊定律
供给学派的一般情况。供给学派否定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理论的理由。了解萨伊定律的基本内容。
二、减税
理解高额边际税率的负效应,从而理论供给学派主张减税的原因。了解拉弗曲线的含义。
三、其他政策建议
理解供给学派的其他政策主张。
四、供给学派的政策实践
了解供给学派的政策实践。第四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产生背景和简要情况。理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假设:个体利益最大化、市场出清、理性预期。理性预期的含义。
二、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看法
理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看法。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的含义。
三、政策含义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策无效性命题的含义。了解该流派的政策思想。
四、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思想。了解导致实际产量发生变动的因素。
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影响
了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西方宏观经济理论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第五节新凯恩斯主义一、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状况。理解新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基本假定的含义: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和非市场出清。
二、工资和价格粘性
理解工资粘性的含义。了解导致工资粘性的主要原因。了解长期合同论、交错合同调整论、隐含工资合同论、局内人—局外人理论以及效率工资论的基本含义。
理解价格粘性含义。了解导致价格粘性的主要原因。了解菜单成本论、不完全竞争论的含义。
三、经济周期理论
在价格和工资粘性的基础上,新凯恩斯主义用向右上方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对经济偏离自然水平的可能性进行了解释。
四、政策主张
新凯恩斯主义不仅认为管理总需求是有效的,而且主张政府协调不完全的市场上出现的价格和工资粘性等市场失灵现象。第八章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一、经济增长的含义一般说来,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如果考虑到人口增加和价格的变动情况,经济增长还应包括人均福利的增长。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给经济增长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二、经济增长的特征S·库兹涅茨从其定义出发,根据历史资料总结了经济增长的6个特征:1、按人口计算的产量的高增长率和人口的高增长率。经济增长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产量增长率、人口增长率、人均产量增长率三个增长率都相当高;2、生产率的增长率也是很高的。生产率提高正是技术进步的标志;3、经济结构的变革速度是高了;4、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结构迅速改革;5、增长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6、世界增长是不平衡的。第二节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一、经济增长因素的分类在经济不断增长扩大的过程中,决定任一年度国民收入较前一时期增长的因素或源泉是什么呢?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就在其《国富论》中归纳写三项:1、劳动投放量的增加;2、资本(包括土地和自然资源)投入量的增加;3、技术进步引进的这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称为全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把亚当·斯密所提到的经济增长的三项源泉基本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拥有的资源数量的增长,包括劳动力和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劳动力的数量包括正在工作或正在寻找的人员,随着他们数量的扩张,从而为扩大生产提供了一个源泉。资本量包括机器、建筑物等,随着它们的增长,又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另一个源泉。另一类是技术进步所反映的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要素效率的大大增进主要是由于技术创新、管理的改进、教育水平的提高、知识的积累,甚至包括“边干边学”的经验积累等等。二、经济增长模型和理论1、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哈罗德和多马为研究经济增长而建立的理论模型,是当代增长经济学中的第一个广为流行的经济增长模型,通常称为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哈罗德—多马模型有这样一些假定:①社会的全部产品只有一种,这意味着,全社会所有产品不是用作消费品就是用作投资品,故称为一个部门的增长模型;②规模报酬不变;③资本—产量比率(K/Y)、劳动——产量比率(L/Y)以及资本—劳动比率(K/L)在增长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④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存量为K且没有折旧。哈罗德模型包括形式相似但涵义迥然不同的三个方程,论述了实现稳定状态均衡增长和充分就业状态均衡增长所需具备的条件,以及加速数与乘数相互使用所引起的经济周期繁荣阶段的累积性扩张与衰退阶段的累积性紧缩。下面对这三个公式分别加以介绍并进行分析。实际增长率公式G=s/v公式中,G=△Y/Y,称为实际增长率,即任一年国民收入(产量)的增加量(△Y)与上一年的国民收入(Y)的比率,s=S/Y,即实际发生的储蓄率;v=△I/△Y=K/Y,即实际资本—产量比率。因此,式(13.5.1)可改写为:G·v=s即:△Y/Y·△K/△Y=s△Y/Y·I/△Y=S/YI=S可见,G·v=s与凯恩斯提出的两部门均衡条件I=S是一致的。从哈罗德多马模型可以看出第一,它将凯恩斯的理论动态化、长期化,并重点阐明了投资的双重作用,从而发展了凯恩斯的理论,并奠定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第二,它说明了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均衡增长的条件,并将复杂的经济增长理论简单化、模型化,为人们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三,它强调了资本积累(表现为储蓄率或投资率)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第四,它阐明了国家干预和实现调控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必要性,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及经济计划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手段。2、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是由英国的琼·罗宾逊、卡尔多和意大利的帕森奈蒂提出来的。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有:①资本—产量比率保持不变;②均衡条件为I=S;③社会成员分为工资收入者(工人)和利润收入者(资本家),两者的储蓄率都是固定的,而且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大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以P代表资本利润,W代表工资,Y代表国民收入,则:Y=P+W以sp代表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sw代表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s代表总储蓄率,得到:G=[P/Y(sp-sw)+sw]·1/k=P/K(sp-sw)+sw/kP/K即是利润率,以π为代表,则:G=π(sp-sw)+sw/k上式即是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的含义是,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经济增长率决定于利润率的高低以及资本家和工人两个阶级的储蓄倾向。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模型是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延伸,和后者一样,其基本观点是增长率决定于储蓄率或投资率,而资本—产出比例是固定不变的。第二,模型把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结合起来,说明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以及收入分配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三,模型认为,在社会分化为两个阶级——资本家和工人——的条件下,经济增长加剧了收入分配比例失调,收入分配比例失调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增长。要解决这一问题,重要的不是简单地谋求经济快速增长而是消除收入分配比例失调的状况。第四,模型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思路,即持续稳定增长取决于投入要素比例的变化和技术进步,而认为要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必须靠国家政策对分配比例失调进行干预。3、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主要有以下的假定:第一,有资本和劳动力两种生产要素,且这两种生产要素是能够互相替代的,即能够以可变的比例组合;而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幼儿教师个人述职工作报告(10篇)
- 写给公司的感谢信范文九篇
- 2024年墙纸行业绿色生产与销售合同样本3篇
- 质量部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 活动策划方案模板锦集五篇
- 副校长工作总结报告10篇
- 高三日记400字大全6篇
- XX工业大学XX校区标准化考场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文件
- 六年级家庭教育课件六1
- 六(上)美术-金银器
-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 DB32T 3616-2019 企业安全操作规程编制指南
- 2024年秋季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
- 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组”参考试题及答案
- 奖牌设计 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 国家开放大学《Web开发基础》形考任务实验1-5参考答案
-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内涵及解读
-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分类必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答案解析)
- 代付业务合作协议
- 大学英语写作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齐齐哈尔医学院
- 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