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能发光照明,珠玉相结合珠玉喻美德,山水拟聪明汉魏时期品评人物的立象尽意_第1页
火能发光照明,珠玉相结合珠玉喻美德,山水拟聪明汉魏时期品评人物的立象尽意_第2页
火能发光照明,珠玉相结合珠玉喻美德,山水拟聪明汉魏时期品评人物的立象尽意_第3页
火能发光照明,珠玉相结合珠玉喻美德,山水拟聪明汉魏时期品评人物的立象尽意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火能发光照明,珠玉相结合珠玉喻美德,山水拟聪明汉魏时期品评人物的立象尽意

自先秦儒家经典以来,他评估人物的美德和智慧。他们通常使用珠、玉和风景来表达人物的美德和智慧。这一审美传统在汉魏时期得以定型。首先是汉末蔡邕等人的碑文把它带入文学殿堂,而后是刘邵的《人物志》把它发展成理论总结。虽然这种意向显现在不同领域,但显示出审美指向的一脉性,哲学意蕴的趋同性。——题记用珠、玉来比喻人的美德,用山水来形容人的聪明才智,早在先秦儒家经典中就已出现,《论语》《孟子》和《大戴礼记》等都有这方面的论述。珠和玉是古代的珍宝,对于它们的属性和功能,古人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了相对稳定和一致的认识,各有侧重。首先说珠。古人对于珠主要取其发光的属性、照明的功能。《山海经·海外南经》写道:“三珠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海内西经》在叙述昆仑神境时也提到珠树,指的当是同一传说。《庄子·天地》篇云:“黄帝游乎赤水之北,遗其玄珠。”先民在提到珠的时候,总是和火、赤联系在一起。在五行学说中,火与赤属于同类。火能发光照明,显然,古人对于珠也是着眼于它的这种特征。相传出自西汉东方朔之手的《神异经》,其中有两则关于珠的记载:北方异国有银盘,大五十丈,中有明珠,大数丈,照千里。西北荒中有二金阙,相去百丈。有明月珠,径二尺,光照二千里。这里记载的都是传说之词,并不是实有其事,但还是可以看出,古人之所以把珠作为珍宝,是因为它能发光照明。把它置于银盘金阙之中,一方面因其珍贵,同时暗示珠光与金银之光相互辉映,是神仙境界。宝珠通常称为明月珠、夜光珠,都是源自它发光照明的属性和功能。东汉中后期,在继承和发展中,品评人物日渐成为一种风尚,以汉末蔡邕为代表的一批文人,进而把这种风尚带入文学的殿堂。在蔡邕之后五十余年,刘邵又以一部《人物志》,把起于汉代的人物品评发展成理论总结。从此,品评人物的基本原则和方式一脉相承下来。蔡邕主要通过他为别人撰写的碑文来进行品评人物活动,所谓文学显现是他在描写人的聪明之性时,通常是通过具体的物象加以显示。他经常运用的物象主要有两对:一是珠和玉;二是山和水。《荆州刺史度尚碑》开头写道:“君资天地之正气,含太极之精纯。明洁鲜于白圭,贞操厉乎寒松。朗鉴出乎自然,英风发乎天骨。”从这段文字来看,度尚是天生聪明之士,既清朗又有才干。后面又称他“信荆山之良宝,灵川之明珠也”。荆川之良宝取楚人卞和献玉典故,指的是美玉。蔡邕是把度尚比作荆山之玉、隋和之珠,是稀世珍宝一样难得的人才。度尚曾任荆州刺史,卞和所献的玉出自楚地,亦即荆州,故称荆山之玉。荆州地处南土,河流纵横交错,又盛产明珠,这样看来,把聪明清朗的度尚比作珠玉,不但是借用历史典故,表示对他的称赞,同时和度尚居官所在地荆州的历史传说、地理形势相契合,可谓神来之笔。《陈寔杯》称碑主“抱宝怀珍”“禀岳渎之精,苞灵曜之纯”。岳渎之精,指的是玉和珠,玉生于山,而珠出于水,故《大戴礼记·劝学》篇称:“玉居山而木润,渊生珠而岸不枯。”蔡邕所说的陈寔“抱宝怀珠”,指的就是抱玉怀珠。对于陈寔这位天生聪明之士,蔡邕同样把他比作珠玉,只是没有像度尚那样采用明喻,而是暗喻,需要进行破译。蔡邕所撰碑文在把聪明的贤哲比作珠的时候,也是取象于它的光明。《琅邪王蔡朗碑》称碑主“珠藏外耀”,指他的才性之光向外放射,没有办法遮掩。《荆州刺史度尚碑》把碑主比作“灵川之明珠”,同时又说他“朗鉴出于自然”,因其如明珠,能放射光晖,故有朗鉴之性,是因明而朗。其次是古人把“玉”视为人的多种美德的象征,《礼记·聘义》写道:“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义;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生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管子·水地》篇的论述也很全面:“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杀,辞也。”《水地》篇虽然把水说成是万物生命的本原,和儒家的观念不尽相同,但上面一段话把玉的德归结为九种,以玉比德,则和儒家的说法是一致的,表露的是儒家的观点。蔡邕也把聪明的贤哲之士比作美玉,《范丹碑》写道:“於显贞节,天授懿度。诞兹明德,允迪德誉。如渊之清,如玉之素。圂之不浊,涅之不污。”作者把范丹比作清澈的水,比作素洁的玉,用意是相同的,都是突出范丹的清操贞节。《玄文先生李休碑》称碑主是“韫椟美玉”,美玉通常置于椟中,这里突出美玉不显示自己的隐蔽之性。通常美玉在面世前,都深深包蕴在石头中,不轻易显露,卞和两次献玉先后被砍去左右脚,就是因为玉匠无法辨认出石头外壳里面所蕴含的美玉。这样看来,蔡邕在以玉喻人时,并没有兼采古人对于玉所赋予的多种象征意义,而只是着眼于它的两种属性:一是清洁;二是内敛闭藏。蔡邕在继承前人的理论同时,向着崇尚天性自然的方面发展。这个事实说明,作家在采用比喻、象征笔法时,关键不在于选择什么物象作为思想情感的载体,而在于对于这种物象赋予什么样的内涵。蔡邕笔下用以象征贤哲的珠和玉,有时用于同一个人身上,呈现珠玉错杂的意象。《琅邪王蔡朗碑》先把碑主比做深藏不露的玉,指蔡朗隐居不仕;后面又把碑主比作向外放射光辉的珠,指他声名大震,最后被朝廷征用。玉和珠,一指俊洁内敛,一指光辉外耀,二者呈现为互补关系,在蔡朗身上体现出来。《荆州刺史度尚碑》称碑主:“信荆山之良玉,灵川之明珠也。”把他比作美玉宝珠。把度尚比作美玉,是取其清洁之性。文中又称他“朗鉴出于自然,英风发乎天骨”,这是说度尚如明珠放光,取其英朗。蔡邕笔下的蔡朗和度尚,都是兼有珠玉之性的贤哲,是内敛和外向集于一身的人。对于珠和玉,古代早就有过阴阳之分。《大戴礼记·劝学》写道:“珠者,阴之阳也,故胜水;玉者,阳之阴也,故胜山。”这里从来源和属性两方面给珠玉定性。珠生于水,出于阴,但本身是阳性。玉出于山,山属阳,但玉却是阴性。蔡邕的碑文正是把珠作为阳性,把玉作为阴性来处理。珠为阳性,故向外放射光辉。玉为阴性,故玄光内敛。蔡朗、度尚兼有二美,知微知章,正是刘邵所说的能够两遂的聪明者。蔡邕在他的碑文中已经以珠玉为象征物,描绘出了聪明者的形象,刘邵则是在此基础上作出理论的升华。不过,蔡邕和刘邵都没有脱离古代的阴阳学说,都借鉴了前代的哲学理念。珠玉比喻人的通微、明达、清朗,在刘邵品鉴人物的理论体系中,都是作为聪明的组成要素和具体表现而存在的。刘邵以阴阳五行学说论人的天性禀赋,同时,对于人的聪明之性也用这种传统哲学加以界定和阐释。《人物志·九征》篇对于聪明是这样论述的:“聪明者,阴阳之精。阴阳清和,则中睿外明。圣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圣人,莫能两遂。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于玄虑;玄虑之人,识静之原,而困于速捷。犹火日外照,不能内见;金水内映,不能外光。二者之义,盖阴阳之别。”按着这种解释,聪明者的通微,属于阴,如同金和水,是内敛型;而清朗和明达则属于阳,如同火和日,是外向型。刘邵以火日和金水分别比喻阳和阴,借鉴的是古老的哲学理念。《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写道:“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内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内景。”这段话对于阴阳之性作了形象的解说,把它们和具体的感性物质建立起对应关系,使抽象的观念具体化、生动化。刘邵对于《大戴礼记》的上面论述进一步发挥,与人的体性、聪明联系在一起,从而对于什么是聪明也就有了具体的形态特征和功能效应,更容易令人理解和把握。蔡邕所撰碑文表现贤哲的聪明之性,还经常用山和水加以象征,《汝南周勰碑》写道:“洋洋乎若德,虽崇山千仞,重渊百尺,未足以喻其高,究其深也。”这是以高山深渊比喻周勰的美德,取其崇高和幽深。气清而朗则高,通微明达则深,这两个比喻和刘邵后来对于聪明所作的界定是一致的。《郭泰碑》亦有类似赞语,他称碑主“明德通玄”“崇壮幽浚,如山如渊”。这里既有明,又有玄,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崇壮的山和幽浚的渊,郭泰兼有高和深两种属性,令人无法企及。《陈寔杯》先是称碑主“渊玄其深,巍峨其高”,后面有感慨道:“巍峨焉,其不可尚也;洋洋乎,其不可测也。”蔡邕还是以山高渊深来形容陈寔的聪明贤哲,流露出对他的崇拜。《论语·雍也》篇记载了孔子如下话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分别把山水与仁智相配,以水象征智,以山象征仁;对于水取其动,对于山取其静。蔡邕所撰写的碑文在以山水象征圣哲的聪明之性时,对孔子的论断有继承,也有改造。用水象征智,蔡邕所撰碑文基本如此。唯其智,故如深渊,无法测度,这也正是刘邵所说的聪明之性的通微之处。至于取象于山的时候,蔡邕有时着眼于其静,正如《汝南周勰碑》所说的“确乎不拔,如山之固”。但在更多的地方蔡邕是关注山的崇高伟岸,而不是他的静固,这和孔子对于山的观照有所不同,而与孟子所说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相近。古代对于山和水也有阴阳之分,从前面所引《大戴礼记·劝学》篇的论述来看,山为阳,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