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性中耳炎13例临床分析_第1页
隐匿性中耳炎13例临床分析_第2页
隐匿性中耳炎13例临床分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隐匿性中耳炎13例临床分析

隐窝性胃炎作为一种慢性中耳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症状通常仅表现为听力损失、耳闷、耳鸣和耳痛等轻度耳部症状。检查后,证实鼓膜完整。一般来说,在颅内外耳源性并发症发生之前,容易发现该病,因此该病的诊断和漏诊率很高。为探讨隐匿性中耳炎的临床特点,尽可能避免漏诊或误诊,现对近年来诊治的13例隐匿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报告如下。1数据和方法1.1声导抗检查及听力检查2009~2011年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共诊治13例(13耳)隐匿性中耳炎患者,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4~68岁,平均43.5±7岁,病程8天~2个月。有明确急性中耳炎病史者3例,其余无明确中耳炎病史,均无明显耳漏。13耳均有听力下降,10耳有耳闷,8耳伴低调耳鸣,1例有周围性面瘫,1例有头闷痛。13耳鼓膜均完整,均不同程度浑浊呈暗灰色。纯音测听及声导抗检查采用AA220声导抗听力计(丹麦国际听力设备公司生产),传导性聋4耳,混合性聋9耳;言语频率(0.25~4.00kHz)气导的平均听阈为44.15±4.50dBHL(35~65dBHL)。鼓室导抗图B型12耳,C型及低峰型1耳。高分辨率颞骨CT扫描显示: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密度增高,部分鼓室、鼓窦内有软组织影像。1.2听骨链成形术2例CT显示中耳系统软组织填塞患者行上鼓室探查术,术中见上鼓室有包裹性积液和肉芽组织,清除病变,摘除砧骨,Ⅰ期行鼓室成型术。9例经乳突径路行乳突及上鼓室探查术,保留外耳道后壁及上壁的完整性,开放乳突气房、鼓窦,清除肉芽及病变组织,鼓窦入口处肉芽组织不易清除者,取下砧骨清除之,使鼓窦入口、咽鼓管通畅;听骨链中断者,将取下的砧骨修剪后,用耳脑胶粘合固定,行听骨链成形术。1例术前面瘫的病例,术中见胆脂瘤样上皮充满乳突腔,上鼓室外侧壁连同鼓环受胆脂瘤的压迫外移,面神经部分锥曲段及全部垂直段外侧骨管缺如,行乳突根治术及面神经管减压术(图1)。1例术前有头闷痛的患者,术中见巨大的胆脂瘤将乳突区骨质全部破坏,但鼓膜完好,听小骨周围有少许肉芽组织包裹,胆脂瘤将乳突区天盖骨质侵蚀,硬脑膜及乙状窦暴露,窦脑膜脚处骨质缺失,胆脂瘤向小脑方向突出,仔细将胆脂瘤与粘连的硬脑膜分开,即有脑脊液溢出,取颞肌筋膜修补脑膜破损处,磨低面神经嵴,鼓室成形(图2)。2khpa听力及血管内皮ct扫描全部病例于术后1~3个月干耳,耳堵塞感、耳鸣及头闷痛等症状消失。术后6个月,13例患者0.5、1.0、2.0、4.0kHz听力平均提高15.0dB,颞骨薄层CT扫描未见可疑病灶。术后随访6个月~3年,13例全部保持干耳且无耳堵塞感、耳鸣及头闷痛等其他不适,病变无复发。3隐秘性体炎及慢性体外病变1980年Paparella提出“隐匿性中耳炎”的概念,并在1986年重新定义为发生于完整鼓膜内未能发现和不能发现的中耳炎,即:隐匿性中耳炎是指无鼓膜穿孔、无耳流脓史、病变发展隐匿的中耳炎。临床表现可包括传导性聋、感音神经性聋、混合性聋、压迫感、耳痛、头闷痛、中耳炎急性发作等。临床体检不宜发现中耳病变,手术中可发现中耳内有肉芽、胆固醇肉芽肿和胆脂瘤等病变;由于无慢性中耳炎的典型临床表现,在未发生并发症前不易察觉,故常常漏诊。隐匿性中耳炎的病因和起源并不十分明确,早前大多认为由急性中耳炎演变而来,其大多有急性中耳炎病史,在治疗急性中耳炎时,由于抗生素用量不足或疗程过短,导致乳突炎性病变持续发展,而全身及局部症状却不明显。而目前,由急性感染导致隐匿性中耳炎者在逐渐减少,由顽固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发展所致的比例却在增加,并逐渐以此类病因为主。在分泌性中耳炎的病理过程中,鼓室粘膜皱璧水肿,不同程度地阻塞中、上鼓室之间的鼓前峡、鼓后峡和鼓窦入口峡,导致上鼓室和/或乳突内负压,因鼓室和乳突内的粘膜上皮无纤毛而无自洁功能,乳突内的渗出液难以引流,渗出液长期刺激导致炎性肉芽形成,阻塞于这些腔隙中并不断扩展,有些可因炎性出血形成胆固醇肉芽肿,有些因上鼓室黏膜的鳞状上皮化生、鼓膜鳞状上皮的倒生或隐蔽性的内陷袋而形成胆脂瘤。Paparella探讨隐匿性中耳炎病因时,经大量的颞骨病理研究发现慢性中耳炎性病变发生率高(300/800),病理变化包括:肉芽组织、胆脂瘤、胆固醇肉芽肿、骨质改变和纤维化等,且部分合并有迷路炎、内淋巴水肿及其他颅内并发症,而其中鼓膜穿孔率仅为19.5%。Paparella进一步对这些病理颞骨者生前临床病历进行了复习,很少在其中找到有相应中耳炎记载。Costa等比较鼓膜穿孔组和无穿孔组中上述各种病理改变的发生率,发现除鼓膜穿孔组胆脂瘤发生率高于无穿孔组外,其他病理改变的发生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张全安等对中耳炎隐蔽性发病的病理因素研究报道,91.0%的中耳炎发病初期和早期无自觉症状,起病隐蔽,81.5%的慢性病理阶段中耳炎者不但没有明确病史,而且无明显临床症状。本组13例患者中既往有明确的急性中耳炎病史者仅3例,3例患急性中耳炎后,均未规范使用抗生素,虽然鼓室的感染被很快控制使症状得以缓解,但鼓窦、乳突等炎症并未得到根治,病变仍在隐蔽发展。文中其余病例术前鼓室导抗图均显示为B型,均有耳闷症状,无耳漏。可能因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症状轻微甚至无明显感知,而中耳腔内的管/鼓室与乳突气房系统逐渐被分割为两个不相通的腔隙,细菌进入处于被阻断的乳突气房内,低氧饱和度状态下产生的毒性低,使骨炎缓慢低度潜袭发展,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渗出液、肉芽组织、胆固醇肉芽肿逐渐形成,而由于大多病变是发生在乳突腔内,所以病程中无耳漏发生,临床表现也是以耳闷、耳鸣等不典型症状反复发作,而被漏诊。鼓膜没有病理改变并不能排除中耳病变,鼓膜完整与鼓膜穿孔的慢性中耳炎的中耳病变相似,只是炎症病理改变对鼓膜的影响不同而已。隐匿性乳突炎的症状虽然隐蔽,但并非完全无迹可循,对有急性中耳炎史,耳流脓已停止,鼓膜穿孔已愈合,但听力仍无好转,且有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者,应考虑为隐性中耳炎,如果反复出现轻微耳痛或耳闷感,不明原因的耳鸣、听力下降或眩晕,若耳镜检查鼓膜正常,也不可轻易排除本病,特别是伴有并发症的病例。本组病例中有1例误诊为贝尔氏面瘫曾住神经内科行针灸及射频等治疗效果不明显,1例因为头闷痛而给予止痛对症治疗但无改善,术前CT水平扫描见胆脂瘤样病灶主要集中在乳突腔,而鼓膜及听小骨没有受侵蚀征象。可见,该2例患者既往或多或少都有耳闷或听力下降等病史,但相对于上述并发症来讲不严重,故未予以重视,未能去耳科首诊,而就诊时见鼓膜正常亦未予进一步检查及处理。综上所述,对临床上通过病史、耳镜检查、听力及前庭功能等各项相关检查仍不能很好解释的感音神经性聋、混合性聋、耳鸣、耳闷、耳痛、眩晕和头闷痛等患者,特别是合并有鼓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