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胃肠超声造影剂的研究进展_第1页
口服胃肠超声造影剂的研究进展_第2页
口服胃肠超声造影剂的研究进展_第3页
口服胃肠超声造影剂的研究进展_第4页
口服胃肠超声造影剂的研究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口服胃肠超声造影剂的研究进展

多年来,由于气体等因素的干扰,胃肠大气检查的临床应用一直受到到限制。学者们采用了多种方法试图消除或减少胃肠道气体造成的伪像。水是最简单、易行、常用的口服胃肠超声造影剂。但是,水在胃内排空快,有后方回声增强等伪像,因此作为超声造影剂存在缺点和局限性。日本学者曾试用稀薄的土豆泥、淀粉糊等口服造影剂加以改善。1978年,Warren等首次用0.5%甲基纤维素混悬液作口服超声造影剂进行胃占位性病变的检查。为了延缓胃排空时间,他们在检查前给患者静脉注射胰高血糖素1mg,使胃充盈维持达40~50min,有利于充分观察胃的各部分。1992年Lund等开发了配有Simethicone的纤维素悬浮液作为口服胃肠超声造影剂。它可明显减少气体伪像、提高胃肠超声图像显示的质量,改善十二指肠和胰尾的显示。1997年Muradali等报道新的口服造影剂——右旋多糖纯净水悬浮液(Oralex)的试验结果。该造影剂能明显减少气体产生的伪像及食物的黏附,改善胃肠周围,尤其是肠黏膜的显示。国内,早在1985年郭心璋就成功研制了一种具有特色的回声增强型口服造影剂——胃窗-85。此类造影剂主要成分为米、豆类,用水调制成糊状,为食品型造影剂,易被患者接受,服后口感良好,在胃肠道内形成均匀的点状回声,可减少或消除胃肠道超声伪像,使胃肠局部层次结构显示更加清晰,能增加胃肠腔与胃肠壁病变的对比度,而且胃排空时间延缓,有利于仔细观察,故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临床应用。一、口服胃耐影剂的类型1.指征型及局限性(1)填充型。包括水、一般饮料、0.5%甲基纤维素混悬液等;(2)产气型。主要是含碳酸氢钠的饮料,如汽水、0.2%NaHCO3溶液等;(3)消气型。中药配制的快速显像剂如胃超显像剂、霍香正气水等和Oralex,据报道这种制剂能明显消除胃内气体,减少气体干扰和影响。无回声型造影剂的局限性:(1)胃排空迅速,不利于详细观察胃内结构和病变;(2)易产生后方回声增强等伪像,不利于观察胃后壁及深部组织,尤其是产气型;(3)胃、十二指肠壁病变常为低回声,与无回声型造影剂不易产生良好对比。2.胃热及内压影像观察(1)不均匀型。如稀钡溶液、海螵蛸混悬液等。此类造影剂虽然可产生较好的对比效果,但因后方回声过度衰减或不均匀,影响病变或胃邻近组织的观察,故已很少采用;(2)均匀型。如胃窗-85型口服造影剂以及日本学者曾采用的淀粉糊、稀薄的土豆泥等。与上述造影剂相比,此种类型造影剂呈均匀的中等水平回声,与胃肠道病变形成较好的反差,图像清晰,伪像减少。此类造影剂胃的排空速度较慢,有利于详细观察胃部的病变和蠕动情况;并且多数类似食品,味道可口,易于被患者接受,因此是目前最为理想的胃肠道超声造影剂。二、口服胃肠法的检查方法和技能1.新生儿或体型国工民中筛选频率使用常规实时超声诊断仪,一般首先选用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为3.5~5.0MHz,小儿或体型瘦弱者可选用频率为5.0~7.5MHz,以便更清晰的显示胃肠壁的层次及其蠕动。为了观察胃肠壁的细微层次变化,应进一步采用>7~10MHz的高频探头。2.扫查机及结果分析以胃窗-85为例,按说明把造影剂调制成混悬液,搅拌均匀。受检者空腹,成人每次口服500~600ml,小儿酌减,同时进行超声扫查。受检者以坐位、仰卧位和右侧卧位为主,于左中上腹进行系列纵横向和斜向扫查。具体步骤和扫查技巧:贲门、食道下段切面(1,见图1):探头斜置左季肋下近剑突处,向左后方旋转扫查,可获食道下段和贲门长轴声像图(图2);再进行十字交换扫查,即可获贲门及食道下段短轴切面和声像图(2,图1,3)。胃底切面(3,图1):探头斜置左季肋部,向左后上方旋转扫查,角度范围0~80°,该切面可较完整显示胃底声像图(图4)。胃体切面(4,图1):探头在左上腹纵置移扫,即可显示胃体长轴(图5);探头于左上腹横置移扫(5,见图1),即可显示胃体短轴(图6)。胃角切面(6,图1):探头横置腹部,在脐周上下各3~5cm处连续横扫,可获得类似“双环征”声像图(图7)。双环连接处是胃角横断面,其左侧环是胃体部,右侧环是胃窦部。胃窦切面(7,图1):探头长轴斜置于脐部与右上腹间,以不同角度扫查获取该部胃腔最长声像,再以此方位进行左右或上下移扫,即可获完整的胃窦长轴声像图(图8);以胃窦长轴切面的探头位置,进行十字交叉后连续扫查(8,图1),即可获完整的胃窦短轴图像(图9)。胃冠状斜切面(9,图1):探头斜置于脐周与左上腹之间,向右前方作连续侧动扫查,可显示清晰的胃冠状斜切面;该切面有利于观察胃小弯和胃角部小病灶(图10)。十二指肠切面:探头纵置于右上腹,其上端向右旋转60°,向左旋转30°,探头下端相对固定,在此范围可扫获较完整的十二指肠声像图(图11)。三、超声图像系统的内容和正常图像的观察1.管腔形态运动食道下端及贲门显示清晰,造影剂通过无滞留,管壁回声规则,表面光滑,无局部增厚,管腔无狭窄,吞咽后生理运动规则(图12)。2.胃体结构的观察和分析胃底充盈佳,经变换受检者体位,可显示胃底壁膈面和脾面,边界清楚,胃壁黏膜面完整、光滑。胃体前后壁及大小弯显示完整,壁结构自内到外依次为黏膜及黏膜肌层(低回声)、黏膜下层(高回声)、肌层(低回声)、浆膜层(高回声)(图13)。胃体壁黏膜面光滑、规则,其大弯和后壁有时可见少量黏膜皱襞微小起伏(图14)。胃角形态自然,表面光滑,其横断面呈“双环征”,双环连接处规则、紧密,少数高张力胃的“双环征”可不典型。经冠状斜切面扫查可显示胃体窦部小弯和胃角。胃窦:显示大小弯及前后壁结构层次清晰,各层厚度匀称,其黏膜面光滑、规则,可见少量黏膜皱襞起伏,但与胃体部相比要低些。胃腔内均匀填充造影剂,形态规整,无充盈缺损,胃腔形态可随胃蠕动改变而改变。3.胃震动波形运动实时超声可见胃蠕动波起始于胃体部,通常以每秒1cm的速度向幽门方向运动。胃蠕动波形呈节律性和对称性的管壁收缩,无突然中断现象。正常声像切面上约可见1~2个蠕动波。幽门开放自然,造影剂通过顺利(图15)。4.球内边界形态随幽门开放十二指肠逐段充盈,球部形态呈三角形或椭圆形,边界规整、清晰,球壁黏膜面光滑,球内造影剂填充均匀,其大小形态随蠕动和幽门开放出现规律变化。十二指肠壁的层次结构完整,降部黏膜面可见细小黏膜皱襞(图16)。四、口服胃肠赞辅料的临床应用1.常见口服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指标胃溃疡多发生在胃小弯及胃窦部,有时见于胃大弯及幽门管,病变单发常见,也可多发。直径0.5~1.5cm,一般不超过2.5cm。典型的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其边缘常有增厚、充血水肿,溃疡基底光滑、清洁,富含血管的肉芽组织和陈旧瘢痕组织,表面常覆以灰白色纤维性渗出。溃疡如果穿透浆膜,可以引起穿孔;后壁穿孔可和邻近器官如胰腺等愈着,称穿透性溃疡。口服造影剂使胃保持充盈状态。坐位时较易显示胃体、胃角和胃窦部溃疡,仰卧位及右侧卧位容易显示胃底、胃体垂直部及胃小弯等部位溃疡。口服超声造影的主要表现有(图17~22):(1)胃壁局限性增厚,厚度一般<15mm,增厚胃壁呈均匀低回声,层次结构不清晰,壁增厚最大范围<50mm;(2)增厚处黏膜面呈小凹陷,凹陷的形态规则,边缘隆起、对称,似“火山口”,不随蠕动变化消失。凹陷的底部光滑,表面可附有少量瘢痕、纤维组织和微气泡等引起的强回声,不移动,后方无明显声影;(3)部分溃疡显示胃壁黏膜面呈“圈状”、“双点状”或“斑片状”高回声;(4)较大溃疡往往呈“腔外型”凹陷,并可显示“桥征”和“黏膜纠集征”;(5)多发性溃疡显示互不关联的多处壁增厚伴凹陷,如对吻性溃疡;(6)溃疡直径<10mm者,一般无明显壁蠕动变化,直径>10mm者,局部胃壁蠕动可减弱。临床评价:应用口服超声造影检查可敏感地发现胃溃疡,能显示直径3~5mm的小溃疡和浅表溃疡,作为临床检查胃溃疡的方法之一,特别适合于老弱幼小和严重心血管疾病等不宜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对已确诊并接受正规药物治疗的胃溃疡患者,可通过此法进行疗效观察。胃壁黏膜面显示固定凹陷伴圈状、点片状高回声附着,周围胃壁增厚,回声减低,即可提示胃溃疡,诊断胃溃疡符合率可达89.2%。对胼胝型溃疡和巨大溃疡,必须注意与溃疡型胃癌鉴别。确切的说,口服超声造影用来严格鉴别良性与恶性溃疡的难度较大,最终须依靠胃镜及黏膜组织学活检;此外,口服超声造影对直径<3mm胃溃疡、浅表性溃疡和癌前病变易漏诊。目前,胃十二指肠超声造影检查作为一项筛选溃疡病的手段,可作为溃疡病胃镜检查的重要补充和随诊手段应用于临床,而且颇具实用价值。2.常见的肺癌病变类型胃癌是源自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占胃部恶性肿瘤的95%,大多数为腺癌,此外尚有腺鳞癌和未分化癌。胃癌早期无明显症状,当形成溃疡或梗阻时才出现症状。早期胃癌的癌组织限于胃壁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可分为隆起型、表浅型和凹陷型。早期胃癌病变直径在5mm以下者称微胃癌,6~10mm的胃癌称小胃癌。进展期胃癌是指癌组织浸润至胃壁肌层或浆膜层。通常把癌组织浸润至肌层称为中期,超出肌层称晚期胃癌。按照Borrmann分型(图23),进展期胃癌可分为:Ⅰ型(肿块型癌):癌肿呈息肉样或结节状肿块突出黏膜面,表面可有糜烂或溃疡,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Ⅱ型(溃疡型癌):癌肿呈溃疡状,中心低陷,溃疡周围有明显高起的环堤,与四周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周围黏膜无肉眼可见的癌浸润现象。Ⅲ型(浸润溃疡型癌):癌肿呈溃疡状,在癌性溃疡四周或某一处有肉眼可见的癌浸润向外延伸,并与正常黏膜分界不清。Ⅳ型(弥漫浸润型癌):癌肿在胃壁内广泛浸润,可有浅溃疡,浸润区与正常黏膜间界限不清。V型:未分类型,任何不属于以上4种形态的胃癌病变。口服超声造影表现(图24~36):(1)早期胃癌:口服超声造影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灶,但目前诊断敏感性尚不高,而且又有较大的技术依赖性。典型者显示胃壁局限性不匀称隆起或增厚,回声减低,病灶形态不一,周缘毛糙。病灶起始于黏膜层,当侵犯黏膜下层时,局部胃壁层次回声连续性中断;病变黏膜面也可呈火山口样征象(图24~26)。总体来说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筛查诊断、胃溃疡有无癌变,主要依赖于内镜检查及组织学活检;(2)进展期胃癌:口服超声造影的声像图类型多种多样。例如,肿块型一般呈结节状,或呈基地较宽的息肉样,向胃腔内凸起;溃疡型则在隆起增厚的胃壁黏膜面上产生异常的凹陷,且多数形状不规则、不对称,通常癌性溃疡的大小、深浅不一;浸润型表现为胃壁广泛增厚或全周性增厚,伴有胃腔狭窄,可出现“面包圈征”或“靶环征”。此外,尚有混合型如弥漫浸润合并巨大溃疡形成等(图27~36)。总体来说,口服超声造影有以下特点:(1)胃壁局限性或广泛性隆起增厚:病变起始于黏膜层,断面可呈蟹足样,表面多峰突起,形态不规整,隆起增厚范围最大径多数>50mm,厚度>15mm;(2)胃壁局部回声改变:病变壁层次结构破坏,多数病例呈较低回声,内部分布不均质点状回声;肌层或浆膜层侵犯,表现为层次回声连续性中断;(3)黏膜面溃疡形成:病变壁黏膜面显示不规则凹陷,形态不对称,多呈腔内型,凹陷表面附不规则高回声,凹陷口僵直,凹陷底不光滑,部分显示小结节状回声,凹陷周缘壁隆起增厚不匀称;(4)胃腔变形、狭窄以及胃壁蠕动改变:病变部胃腔不同程度向心性狭窄,形态不规则,部分显示“线腔征”;胃壁蠕动可出现跳跃、减弱或消失,隆起增厚壁的厚径不随蠕动变化;(5)转移征象:淋巴转移显示胃旁及周围淋巴结异常,出现单结型、多结型或融合型淋巴结肿大;直接扩散常蔓延浸润肝脏、胰腺、网膜和腹壁,超声显示胃壁浆膜回声带破溃、中断,病变回声与邻近组织间境界模糊,并发生迁移,局部显示异常肿物回声等;远处转移可经门静脉转移到肝脏;种植转移可出现腹膜异常结节、卵巢肿物、肠黏连和腹水等征象。3.口服超声造影胃间质瘤约占胃肠道间质瘤的60%~70%,多见于50岁以上的成人,男女发病相近。小肿瘤者可无任何症状,当肿瘤较大,朝向胃腔内生长或伴溃疡形成时,可导致腹部肿块,胃部不适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部分间质瘤呈外向性生长。口服超声造影表现(图37~42):(1)胃壁内局限性肿物回声,起始于黏膜下的固有肌层,呈圆形、单发;少数可有分叶和不规则外形;(2)良性间质瘤直径一般<5cm,内部回声均匀,呈低回声。瘤体常向腔内生长,境界清晰,黏膜面可见完整的黏膜线回声。部分肿物黏膜面可伴溃疡凹陷。外向性生长的间质瘤易与胃外肿物混淆;(3)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部分肿物内部血流丰富;(4)恶性间质瘤(“平滑肌肉瘤”)直径通常>5cm,形态可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质,可出现液化区,瘤体黏膜面出现形态不规整溃疡回声,并与液化区贯通形成假腔。恶性间质瘤可伴有肝脏或周围淋巴结转移病灶。4.病理组织学检测胃淋巴瘤属非上皮性胃恶性肿瘤,原发于胃黏膜下的淋巴组织,占胃恶性肿瘤的4.5%~5.0%,占胃肉瘤的60%左右。口服超声造影表现(图43):(1)病变起始于黏膜下层,胃壁弥漫增厚或肿物形成。依据声像图表现,可区分为弥漫浸润型、多结节型、肿块型和癌性溃疡型。本病还有息肉型或小结节型,比较容易漏检;(2)增厚的胃壁或肿物呈低回声或近似低回声,提高增益可见肿物内部呈多结节状;(3)肿物质地相对较软,导致胃腔狭窄的程度较轻;(4)肿物黏膜面常较完整,但有部分可显示溃疡凹陷,以及不规则斑片样高回声;(5)常有胃周围淋巴结肿大。5.胃电生理检查胃息肉是指黏膜面凸起到腔内的增生性病变。有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体增生性息肉和炎症性假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发病年龄平均在40岁以上,早期无明显症状,如息肉表面发生糜烂、溃疡者可出现上腹不适、腹痛、恶心呕吐及消化道出血等,部分患者可出现间歇性幽门梗阻症。口服超声造影表现(图44~49):(1)病变自胃壁黏膜层向胃腔突出,形成息肉样肿物,肿物内部回声较低而且均匀;(2)息肉形态规整,一般呈圆形结节或类圆形,境界清晰,表面光滑,大小约为1~2cm;(3)肿物基底部较狭窄,与胃壁紧贴,不随体位变动而分离,常形成蒂状肿物;(4)病变可以多发,少部分可见分叶状,局部胃壁黏膜层与黏膜下层难以分辨;(5)彩色多普勒显示由蒂部向病变内走行的丰富血流信号;超声显示胃部附壁蒂状肿物,即可提示胃息肉。但是,应与早期小的胃癌肿、向腔内生长的胃间质瘤及胃巨皱襞症等相鉴别。此外,应注意体积很小的胃息肉超声检查可能漏诊,其敏感性不及胃镜检查。6.适宜或疼痛,并受体位胃黏膜脱垂症系指因某种原因使胃窦部黏膜迂曲冗长、肥大、松弛,而脱入十二指肠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多见于30~60岁男性,其常见症状为非周期性和节律性上腹不适或疼痛,并受体位影响。口服超声造影表现(图50,51):(1)胃窦壁黏膜明显增粗、增厚,呈条带状低回声凸入胃腔;(2)实时超声显示条带状低回声随胃蠕动可经幽门口进入十二指肠球,再随蠕动解除回复到胃窦部,如此多次往复;(3)幽门管径可大于0.4cm,当黏膜脱垂发生嵌顿时,造影剂难以进入十二指肠;(4)十二指肠球部形态变化,其基底部不规整,充盈较差;(5)局部壁黏膜伴溃疡者可显示凹陷,凹陷表面附少量斑片样高回声。7.胃短静脉造模表现门静脉高压时,门静脉系统的胃左静脉与腔静脉系统的肋间静脉、膈、食管静脉及半奇静脉相吻合,构成了食管及胃底部的静脉曲张。胃底静脉曲张大部分由胃左静脉供血,小部分由胃短静脉供血。口服超声造影表现(图52~54):(1)胃底壁出现凸入胃腔的囊性肿物,形态可呈圆形、椭圆形、分叶状或葡萄状,内部多可见扭曲的管壁回声;(2)胃底部囊性肿物紧附胃壁,黏膜表面完整,境界清晰,后方无声衰减,形态不随体位变化,加压扫查出现形态变化;(3)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扩张、扭曲的管状无回声区内为低速连续性的静脉血流频谱。常可显示与扩张的胃冠状静脉或胃短静脉连通现象;(4)患者通常伴有肝硬化、脾肿大及其他门静脉高压的超声表现。8.超声造影检查十二指肠溃疡主要见于球部,约5%发生在球后部位,称球后溃疡。在球部的前后壁或大、小弯侧同时出现溃疡者,称对吻性溃疡。胃和十二指肠均有溃疡者,称复合性溃疡。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小于2cm。浅的溃疡仅限于黏膜层,深者可贯穿十二指肠壁的全层。溃疡周围可形成水肿,并可因伴有结缔组织增生、瘢痕收缩、痉挛引起球部变形,水肿的黏膜向溃疡中心纠集。口服超声造影表现(图55~62):(1)球壁膜面出现凹陷,凹陷表面附着斑点状高回声,不同切面分别显示“圈征”、“双点样”或“斑片样”,并不随体位改变而变化;(2)球部形态可不规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